经典1-诸葛亮诫子书(含践行打分表)

合集下载

诸葛亮诫子书原版(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原版(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原版(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版本一】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⑵,俭以养德⑵。

非澹泊无以明志⑵,非宁静无以致远⑵。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⑵,非学无以广才⑵,非志无以成学⑵。

慆慢则不能励精⑵,险躁则不能治性⑵。

年与时驰⑵,意与日去⑵,遂成枯落⑵,多不接世⑵,悲守穷庐⑵,将复何及⑵![1]诫子书[版本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⑵,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诫子书【版本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解释译文苏国龙作品诫子书⑵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⑵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⑵养德:培养品德。

⑵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⑵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致,达到。

⑵才:才干。

⑵广才:增长才干。

⑵成:达成,成就。

⑵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

励,振奋。

⑵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4岁,临终之时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
下。
拓读,启迪“子”心
六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 伐蜀...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赐 琅琊王。”瞻怒,斩艾使。遂战, 大败,阵前死。时年三十七岁。瞻 长子尚幼,与瞻俱没。
从诸葛瞻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读出“君”意
(原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志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 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 能成就学问。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请在《诫子书》中选择一 个字,为诸葛亮补写“一字箴 言”寄给诸葛瞻。你会选择哪 一个?
说说你的理由。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 争声。”自审、内省,以求内心的安静
《说文解字》中解释俭为:“俭,约也。”段玉裁在注 释“约”字时说:“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 意”。俭字本义就是对自己加以约束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前提
内心宁静专一
立志 成才
外在节制欲望
静俭
保障 惜时
学习 基础
读出“君”意
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虽仅有86字,却充满了智慧 之语,这些智慧之语寄托了自己对儿子的无限期望:希 望能儿子勤学励志,能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淫 慢险躁,从而修身养德,治学做人,同时还希望能珍 惜时光,最终成为一名胸怀大志的君子。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译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寂静无致使远。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那么不可以励精,险躁那么不可以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品学兼优人的道德,是依赖心里寂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赖简朴的作风来培育道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可以明确自己的理想,不是身心寂静就不可以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一定聚精会神,增加才华一定勤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可以增加才华,不明确理想就不可以在学习上获取成就。

追求过分享福和懒怠松散就不可以振作精神,轻薄烦躁就不可以陶冶性情。

年光跟着光阴流逝,意志跟着光阴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碌碌无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途,〔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窄天地里,伤心惋惜,还有什么用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寂静无致使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世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两重否认〞的句式,以剧烈而委宛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穷的希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理想,不可以沉静安宁聚精会神的学习,就不可以实现远大的目标〞。

经过上述剖析,我们能够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认之否认规律〞来重申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寂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真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同样,此刻的“淡泊〞、“寂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经过学习“明志〞,建立远大的理想,待机遇成熟就能够“致远〞,大张旗鼓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淡泊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向来继承欣赏这类“心神安闲〞的境界,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我们对这篇《诫子书》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开篇就点明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以“静”来修身,以“俭”来养德。

“静”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被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所干扰,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身。

“俭”则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和克制,避免过度的欲望和奢华,从而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静”和“淡泊”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喧嚣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只有保持淡泊和宁静的心态,才能坚守自己的初心,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静心,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于知识的吸收和思考。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
注释
最后,信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深深期望和 教诲,"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他希望儿子 不要满足于现状、固守过去,要不断追求进步、 不断超越自己 整封家书语言简洁流畅、意蕴深厚,充满了哲 理和智慧。它不仅是对儿子的教导,也是对所 有人的启示和教诲。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看 到诸葛亮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 范和智慧
注释
《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是诸 葛亮写给儿子的一份教诲信。 这封信以简短的文字,蕴含着 丰富的哲理,表达了诸葛亮对 儿子的期望和教导
首先,信中提到了"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的理念,这是告诫 儿子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简朴 的作风,以培养自己的品德。 同时,也强调了"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 理,即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自 己的志向,没有安静的心态则
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其次,信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 性。诸葛亮告诫儿子"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只有通过 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和知识。同 时,也指出了学习的困难和要 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学习需要静心专一, 只有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在学
习上获得成就
此外,信中也谈到了修身养性 的问题。诸葛亮告诫儿子"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即要保持心态平和、不 骄不躁才能修养性情。同时, 也指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要不 断进步,"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被 社会淘汰

《诫子书》原文(全版本)及释义

《诫子书》原文(全版本)及释义

《诫子书》原文(全版本)及释义《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次收集后世广为流传的三个版本,请参阅。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静)无以成学。

滔(淫)慢则不能励(研)精,险躁则不能治(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版本一:“滔慢则不能励精”出自唐代《艺文类聚》。

版本二:“淫慢则不能励精”出自宋代《太平御览》。

版本三:“非静无以成学。

滔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出自明代《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喜欢诗、词的朋友们应该能看出来,诸葛亮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

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

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话不多说,下面我们看原文注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以“静”来做修养身心,简单来讲是内心安定,《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且容我们日后再深入研究。

以“俭”来培养德行,俭不只是节省用钱、用物;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是上文养德方面,可参考《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境界;不使自己身心宁静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是上文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心里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这是求学的道理,可结合《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诫子书》------诸葛亮

《诫子书》------诸葛亮

一、诫子书(一)《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3、句句解析: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译-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译-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1】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不仅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与殷切期望,更蕴含了他一生的智慧和经验总结。

以下是《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让我们对这篇《诫子书》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开宗明义,指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是内心的平静,通过这种平静能够反思自我,修正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而“俭”则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能够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浪费,从而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诸葛亮对人生志向和追求的深刻思考。

淡泊名利,不被外在的物质所迷惑,才能清晰地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所在。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喧嚣的干扰,才能朝着远大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地吸收知识。

而才华的增长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自己的才能。

同时,明确的志向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没有志向的指引,学习就会缺乏动力和方向。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递给后人,成为了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让我们对这篇《诫子书》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开宗明义,指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通过这种宁静,可以反思自我,去除杂念,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俭”则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简约,避免过多的欲望和奢求,以此来滋养自己的德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静”和“俭”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如果内心不能保持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中,能够保持淡泊和宁静的心态,实属不易,但也尤为重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需要静下心来,只有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地吸收知识。

而才华的增长离不开学习,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自己的才能。

同时,没有坚定的志向,也难以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这对于我们现代的学习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抓三“静”对比法读背诸葛亮《诫子书》

抓三“静”对比法读背诸葛亮《诫子书》

抓三“静”对比法读背诸葛亮《诫子书》【读背文本】诫子书1〔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俭以养德4。

非淡泊无以明志5,非宁静无以致远6。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7,非志无以成学8。

淫慢则不能励精9,险躁则不能治性10。

年与时驰11,意与日去12,遂成枯落13,多不接世14,悲守穷庐15,将复何及16!注释:1.选自《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诫:告诫。

子:即作者的儿子诸葛瞻。

书,信。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lángy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著有《诸葛忠武侯文集》等。

其子诸葛瞻,蜀国将领,作战勇敢,与敌军交战时慷慨殉国。

2.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了,无实在意义。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3.修身:修养自身。

以:连词,用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与下一句中的“以”用法同。

4.养德:培养德行。

5.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是清净寡欲不能表明远大的志向。

淡泊,内心恬淡,清净寡欲,不慕名利。

明志,表明自己的崇高志向。

6.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高远的境界。

7.广才:使……才广,意为提高才干。

8.成学,成就学业。

9.淫慢:轻薄浮躁。

淫,放纵。

漫,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10.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11.与,随着。

驰:指(时间)很快流逝。

12.意:意志。

日:时间。

去:消失。

13.枯落:枯枝和落叶。

这里比喻那些人(如刘表)原先的意志像枯叶一样飘零。

14.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15.穷庐:破房子。

16.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读背准备】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十九岁师从东汉末年精通经学的名士司马徽(?—208)。

有匡天下之志,因看到身为荆州(今属湖北)刺史的刘表(142—208)畏缩不前,无所指望,于是隐居襄阳(今属湖北)隆中山,“躬耕陇亩”,结交名士,自比管仲、乐毅,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忠武侯文集》等。

诫子书-完整版

诫子书-完整版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 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 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的守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 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 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 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 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 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 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 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 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 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 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 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 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 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 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诫子书

诫子书
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 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 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 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 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周国平
•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 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 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 心中的道德定律。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澹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 • 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子书
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朱子有一段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
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 安,谓所处而安。”

戒子书原文及翻译

戒子书原文及翻译

戒子书原文及翻译戒子书原文及翻译导语:多事经别人指点可能变味,只有自己去用心体会才会更有感悟。

下面是两篇戒子书的原文及其翻译,欢迎阅读。

1、诸葛亮《戒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戒子书》解读: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其著名著述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54岁。

诸葛亮曾为蜀汉丞相,生前被封“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

译文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修行的:以静下心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心定气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努力。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处于宁静之中,要增长才能必须在不断学习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操守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败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败舍里,到那时再懊悔就来不及了。

2、曾国藩《戒子书》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诫子书》:名句译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言字义: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5 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时隔千年,默诵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净心灵。

当年诸葛孔明在草庐之中,必定经常久久地默对这一句话,领会着人生的真谛。

那时的孔明,躬耕南阳,心忧天下。

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

当他离开卧龙冈时,嘱咐切勿荒废农事,若大业能成,那时将回来继续享受这田园之乐。

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蜀国丞相,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话,时时告诫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卓越超群的智慧才能,正是宁静学习的结果。

原诗意: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人生。

宁静是心境,所谓我心即万物,我心宁静,万物即宁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说明为学原本应该心思宁静,努力耕耘而不作奢望贪欲。

宁静是淡泊的内核,淡泊是宁静的外延。

两者相辅相成,可分而不可离。

宁静,是一个文化概念。

享受宁静,需要文化的介入。

就像一幅对联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

文化给予人类最宝贵的是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的能力,我们才能抵御孤独享受宁静。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为人处世道理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篇《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开篇之句强调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不仅指环境的安静,更是内心的宁静。

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反思自我,审视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

而“俭”则是一种生活态度,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不追求奢华,不浪费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道出了志向与心境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

只有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思考长远,规划未来,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在如今这个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我们常常迷失在功名利禄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诸葛亮的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里着重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静心,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于知识的汲取和思考。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 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 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 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 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 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又 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 虚的心灵。)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 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3岁时写给他8岁 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 •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诫子书
诸葛亮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 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 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 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 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 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 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 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 获得成就。

诫子书-诸葛亮

诫子书-诸葛亮

诫子书
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共86个字,是自己的人生总结,也是对儿子的告诫。 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
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简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语气词,不翻译。 修身:修养自己的身心。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淡泊:恬淡寡欲。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或实现远大的目标。
--正文及译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宁静 节俭 学习 志向 性格
--简介
--简介
代表作品:《出师表》《后
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诸葛亮ຫໍສະໝຸດ 四篇》等。--简介
诸葛亮生平
躬耕陇亩 隆中对策 三顾茅庐 赤壁斗智 空城计
--简介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修养自己的身心,以
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
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正文及译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广才:广博的才干。 淫慢:放纵散慢。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冒险急躁。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tāo)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经典简介: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234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素养,以静省来完善自己,以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恬静少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心性。

如果让自己的年华与岁月虚度,意志随时光消磨,这样的人最终就会枯败零落,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那时候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中的内容我们做到了多少?
按照下列各条标准,给今天的自己实际表现打分。

打分分值是十分制:“完全没做到”得0分,“完全做到了”得10分,及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