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

合集下载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基本要求(国初国决整理版考纲)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基本要求(国初国决整理版考纲)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基本要求1(2008 年4月大纲)说明1.本基本要求旨在明确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及决赛试题的知识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

本基本要求不包括国家代表队选手选拔赛的要求。

2.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

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本化学竞赛的内容。

初赛基本要求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作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

3.决赛基本要求在初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和提高。

4.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外活动。

针对竞赛的课外活动的总时数是制定竞赛基本要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基本要求估计初赛基本要求需40单元(每单元3小时)的课外活动(注:40单元是按高一、高二两年约40周,每周1个单元计算的);决赛基本要求需追加30单元课外活动(其中实验至少10单元)(注:30单元是按10、11和12月共三个月约14周,每周2~3个单元计算的)。

5.最近三年同一级别竞赛试题所涉及的符合本基本要求的知识自动成为下届竞赛的要求。

6.本基本要求若有必要作出调整,在竞赛前4个月发出通知。

新基本要求启用后,原基本要求自动失效。

1初赛基本要求1有效数字1.1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1.2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1.3数字运算的约化规则、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1.4实验方法对有效数字的制约2气体2.1理想气体标准状况(态)2.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3气体常数R2.4体系标准压力2.5分压定律2.6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原理2.7气体溶解度(Henry定律)3溶液3.1溶液浓度3.2溶解度3.3浓度和溶解度的单位与换算3.4溶液配制(仪器的选择)3.5重结晶:重结晶方法以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过滤与洗涤(洗涤液、洗涤方式的选择);重结晶和洗涤溶剂(包括混合溶剂)的选择3.6胶体:分散相和连续相;胶体的形成和破坏;胶体的分类;胶粒的基本结构4容量分析4.1基本概念:被测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反应等4.2酸碱滴定:酸碱滴定曲线(酸碱强度、浓度、溶剂极性对滴定突跃影响的定性关系);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4.3氧化还原滴定:以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硫代硫酸钠为标准溶液的基本滴定反应4.4 配位滴定:以EDTA为标准溶液的基本滴定反应4.5实验结果处理:分析结果的计算、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5原子结构5.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用s、p、d等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核外电子排布5.2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6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6.1基本概念:周期;1~18族;主族与副族;过渡元素;铂系元素的概念;金属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半金属(类金属)6.2原子的电子构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6.3主、副族的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氧化态及其主要型体;最高氧化态与族序数的关系;6.4同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对角线规则6.5s、p、d、ds、f区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7分子结构7.1 Lewis结构式、7.2价层电子对互斥(VSEPR)模型7.3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几何构型的解释7.4价键理论:共价键;键长、键角、键能;σ键和π键;离域π键;共轭(离域)体系的一般性质7.5等电子体的一般概念7.6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7.7相似相溶规律7.8对称性基础:旋转和旋转轴;反映和镜面;反演和对称中心8配合物8.1Lewis酸碱、配位键、8.2重要而常见的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原子)和重要常见的配体(水、羟离子、卤离子、拟卤离子、氨、酸根离子、不饱和烃等)8.3螯合物及螯合效应8.4重要而常见的配位反应8.5配位反应与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定性说明)8.6配合物几何构型和异构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8.7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配合物的磁性和稳定性8.8用八面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说明Ti(H2O)63+的颜色8.9软硬酸碱的基本概念;重要的软酸软碱和硬酸硬碱9分子间作用力9.1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s)9.2氢键9.3分子间作用力的能量及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0晶体结构10.1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10.2晶胞(定义、晶胞参数和原子坐标)及以晶胞为基础的计算10.3点阵(晶格)能10.4配位数;晶体的堆积与填隙模型10.5常见的晶体结构类型:NaCl、CsCl、闪锌矿(ZnS)、萤石(CaF)、2金刚石、石墨、硒、冰、干冰、金红石、二氧化硅、钙钛矿、钾、镁、铜等11化学平衡11.1平衡常数与转化率11.2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11.3溶度积11.4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11.5熵(混乱度)的初步概念及与自发反应方向的关系12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13电化学13.1氧化态13.2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式的书写与配平13.3原电池13.4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原电池符号;原电池反应13.5标准电极电势;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反应的方向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强弱13.6电解池的电极符号与电极反应13.7电解与电镀、13.8电化学腐蚀、13.9常见化学电源13.10p H、配位剂、沉淀剂对氧化还原反应影响的说明14元素化学14.1卤素、氧、硫、氮、磷、碳、硅、锡、铅、硼、铝14.2碱金属、碱土金属、稀有气体14.3钛、钒、铬、猛、铁、钴、镍、铜、银、金、锌、汞、钼、钨14.4过渡元素的氧化态;14.5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两性14.6常见难溶物14.7氢化物的基本分类和主要性质14.8常见无机酸碱的基本性质14.9水溶液中的常见离子的颜色、化学性质、定性检出(不包括特殊试剂)和一般分离方法14.10制备单质的一般方法15有机化学15.1有机化合物基本类型——烷、烯、炔、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酸、酮、酸、酯、胺、酰胺、硝基化合物以及磺酸的命名、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15.2异构现象15.3分子的手性及不对称碳原子的R、S构型判断15.4加成反应15.5 Markovnikov规则15.6取代反应15.7芳环取代反应及定位规则、15.8芳香烃侧链的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15.9碳链增长与缩短的基本反应15.10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概念、通式和典型物质、基本性质、结构特征及结构表达式16高分子16.1天然和合成高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判断单体16.2 合成高分子的主要合成反应和反应类别16.3高分子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应用决赛基本要求本基本要求在初赛要求基础上增加下列内容,数学工具不涉及微积分。

全国化学竞赛决赛考试大纲

全国化学竞赛决赛考试大纲

决赛大纲1.原子结构——四个量子数、原子轨道(波函数的角向分布图像与轨道名称)。

2.分子结构——用波函数的角向分布图像说明π键和σ键。

分子轨道的基本概念(成键、反键及非键)。

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氟化氢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最高占有轨道(HOMO)与最低未占有轨道(LUWO)的概念。

键级的概念。

分子轨道想论对氧的磁性的解释。

3.晶体结构——点阵概念与14种点阵单位、7大晶系。

简单点阵单位和带心点阵单位的概念(如点阵单位中点阵点的数目与位置)。

结构基元。

晶胞中的等同原子。

堆积模型和堆积-填隙模型。

4.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氢键。

5.键能。

6.化学热力学基础——热力学能、焓、自由能和熵。

热化学计算〔等温过程的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标准熵以及有关计算;假设焓变与熵变不是温度的函数的计算;假设为绝热体系的火焰最高温度计算〕。

自由能与反应的方向性。

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及其应用(对反应方向与温度的关系的解释;对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反应方间性的说明;假设焓变与熵变不随温度变化的近似计算)。

范特霍夫方程及其应用。

标准自由能与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热力学循环。

热力学分解温度(标态和非标态——压力对分解温度的影响)。

反应熵变的正负号的判断。

7.化学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反应级数的概念;用实验数据推求反应级数。

一级反应(的积分式)的有关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C-1 4法推断年代等);阿累尼乌斯方程及其有关计算(阿累尼乌斯活化能的概念与计算;速率常数的计算;温度对速率常数的影响的计算等);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用稳态近似推求速率方程。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制约和热力学制约。

8.酸碱质子理论。

缓冲溶液。

利用多元酸的平衡常数的计算。

盐的水解度和溶液的pH值的计算。

溶度积原理以及利用溶度积的计算。

氢氧化物沉淀与溶解的pH值。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草案说明:☆化学论题的分类(下表各知识点后面的数字,前者是它归属的组别,后者是知识点序号) ·组1:这些论题是绝大多数中学化学大纲里有的。

·组2:这些论题是许多中学化学大纲里有的;若大纲里没有,预期各国应向参赛学生介绍。

·组3:这些论题是大多数中学化学大纲里没有的。

☆主办国出的预备题不必涉及第一和二组论题,但对第二组论题应开具细目。

所有竞赛将涉及到的第三组论题必须包括在预备题中。

译注:☆1:本大纲制订的基础是对参赛队领队的大量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制订工作历时8年,三度修订。

通读本大纲可得出如下认识:本大纲是采取举例的方式来明确知识点的层次,重在体现知识点的不同层次,不能说大纲里没有列入的知识点就不属于竞赛内容。

也可以有如下认识:本大纲的一级知识水平大致与Nuffield O-水平吻合,二级知识大致与Nuffield A-水平吻合,三级知识大致为大学本科低年级知识水平。

☆2:知识点的分级旨在明确竞赛前参赛选手需要记忆多少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不等于在竞赛试题中不得出现超纲的供参赛选手现学现用的化学知识信息以及考核参赛选手把握新知识内涵的能力(学习能力)与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本大纲是98年10月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津斯拉伐工作会议上修订的。

在该次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用6个单元时间逐字逐句地对原在华沙会议制订的大纲进行分组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又用1个单元时间进行讨论,最后由指导委员会主席携回加工定稿。

第31、32届IChO预备题均将此大纲作为附件,预备题的编制以此大纲为依据。

☆4:全国化学竞赛基本要求应根据此大纲作出相应调整。

全国初赛应与本大纲一级知识水平大致吻合,决赛(冬令营)应于本大纲一、二级知识水平大致吻合,对国家集训队进行的讲座与国家队四名选手的选拔赛应依据本大纲一、二级知识和预备题中明确的三级知识,属于本大纲三级知识而预备题未涉及的不应作为国家集训队选手已经掌握的(记忆了的以及能够熟练应用的)知识来考核。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配位化学》辅导提纲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配位化学》辅导提纲

近代无机化学(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概要介绍近代无机化学的新兴前沿领域,以使学生对无机化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和渗透的现状和活跃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课程通过分别介绍基本概念、现状、新增长点、应用等相关知识,涵盖了配位化学、原子簇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和核化学诸领域。

期望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开发创新性思维及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研究等方面能够起一定的启发作用。

本课程适用于化学系大三学生。

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固体无机化学(6学时)第一章固体无机化学研究概述(2学时)1.1 绪言固体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研究的内容1.2 国外活跃的研究领域C60的发现与团簇化学;高温超导体与层状化合物;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1.3 国内固体无机化学研究概述国内无机固体化学研究特点;国内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第二章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制备(2学时)2.1 固态反应固态反应的一般原理;初产物法2.2 软化学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溶剂热法;气相输运法第三章固体无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3.1 固体无机化合物的鉴定衍射技术;显微镜技术;光谱技术;热分析3.2 固体无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离子电导和固体电解质;电性与半导体;其它电性与功能;磁性材料;光学材料核化学(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1.1 核化学简介核化学的特征;核化学的内容;核化学的重要性1.2 核化学的历史回顾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及其意义;放射性衰变现象的发现及其意义;同位素的发现及其意义;原子模型的建立;人工核反应和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及其意义;铀核裂变现象的发现及其意义;超铀元素的发现及其意义;历史回顾的启迪意义第二章自发核反应—放射性衰变(2学时)2.1 核反应简介核反应按自发性的分类;有关名词简介:核素、同位素、放射性、放射性衰变、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核反应2.2 放射性衰变的主要类型α衰变;β衰变:负电子衰变、正电子衰变、电子倍获(EC)衰变;中子辐射衰变;γ衰变和内转换;自发裂变;放射性衰变的守恒定律2.3 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衰变系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元素;放射性衰变系:铀放射系、锕放射系、钍放射系及镎放射系2.4 简单放射性衰变动力学放射性衰变定律;半衰期;地球年龄及年代鉴定第三章核稳定性和结合能(1学时)3.1 核稳定性经验规则3.2 质量亏损与结合能质能相等定律;质量亏损;结合能3.3 核力与核结构模型核力;原子核的结构模型第四章人工核反应(2学时)4.1 简介人工核反应的发现及应用;人工核反应的守恒定律;人工核反应的类型4.2 轰击反应定义;入射粒子的反应4.3 核裂变定义;人工核裂变;中子诱发裂变;能量释放;链锁反应;临界质量;核能的利用;核反应堆:重水堆、增殖反应堆、核废料的处理4.4 核聚变定义,核聚变的存在和意义;氢弹;核聚变的前景第五章放射性核素的应用—示踪剂与放射性示踪法(1学时)5.1 示踪法与示踪剂5.2 放射性示踪法的特点5.3 示踪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反应机理研究;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热原子化学5.4 示踪法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临床诊断;治疗;医学科学研究和生命科学5.5 示踪法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生物无机化学(10学时)第一章引言、生物体中的元素及其应用(2学时)1.1生物无机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2生物体中的元素及其应用生命元素;生命元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第二章金属蛋白与金属酶(8学时)2.1 重要的生物配体(2 h)卟吩及卟啉类化合物;蛋白质简介2.2 生物体中的金属卟啉类化合物(4 h)血红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Mb与Hb和分子氧的氧合作用,合成的氧载体)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叶绿素;维生素B12和B12辅酶2.3 非血红素的含铁蛋白和含铁酶(2 h)非血红素铁蛋白简介;铁硫蛋白简介;蚯蚓血红蛋白;配位化学(10学时)第一章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学时)1.1 配位化学及其研究内容配位化学的定义;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配位化合物与金属有机化合物1.2 络合物的命名络离子;含络阴离子的络合物;含络阳离子的络合物;中性络合物(没有外界);配体的次序;复杂络合物;简名和俗名;常见配体名称的缩写;简单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含有桥联基团(或原子)的简单双核络合物的命名1.3 配体的类型与螯合物按中心金属与配体相互作用成键的性质分类;根据配位点的数目分类第二章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2学时)2.1 化学结构异构配位异构;键合异构;电离异构与水合异构(或溶剂合异构)2.2 立体异构几何异构;配体异构;构象异构;旋光异构2.3 络合物的绝对构型及其测定测定绝对构型的两种方法;八面体络合物绝对构型的命名第三章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配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简介(4学时)3.1 晶体场理论简介正八面体场;正八面体以外的其它场;高自旋和低自旋络合物;影响∆值的因素;络合物的电子光谱简介;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磁矩;姜-泰勒效应;络合物立体构型的选择3.2 修正的晶体场理论——配体场理论简介静电晶体场理论的缺陷;配体场理论简介3.3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过渡金属络合物的MO能级图;反馈π键的形成;过渡金属络合物的荷移光谱简介第四章络合物的基本反应及其动力学和机理简介(2学时)4.1 基本概念络合物的基本反应;活性络合物和惰性络合物;活性、惰性与稳定、不稳定4.2 络合物取代反应的机理研究配体取代反应的三种可能机理;反应位能图;晶体场理论在络合物取代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上的应用4.3 平面正方形络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反位效应4.4 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简介两类电子转移反应;两个典型的反应;电子转移的两种机理;热力学因素对电子转移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原子簇化学(8学时)第一章导言( 1学时)1.1 原子簇的历史和现状原子簇定义的沿革;原子簇的研究现状: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科学意义第二章非金属原子簇(2学时)2.1 多面体硼烷的结构与化学键几何构型:闭式、开式、网式、敞网式;硼烷的化学键:多中心定域键,拓扑法,硼烷的基本成键要点,s t y x键数算式,拓扑原则,拓扑法的不足;Wade规则—骨架成键电子对理论:Wade规则要点,Wade规则理论方法的意义2.2 合成、性质与命名乙硼烷、高级硼烷(包括阴离子)、较高级硼氢阴离子的制备;一些硼烷的主要性质:挥发性、毒性、热稳定性、对氧化剂敏感、与H2O反应、与Lewis碱的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命名规则第三章金属原子簇(4学时)3.1 简介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分类;金属簇合物化学的形成和现状3.2 金属-金属键M-M键存在的结构参数和磁学证据;M-M键形成因素3.3 金属羰基簇合成方法:还原缩合法、热解缩合法、脱除卤化物法、多核、异核簇的合成方法;羰基簇的反应性:配体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骨架转化反应3.4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规则具有定域键的原子簇和有效原子序数规则(18电子规则);具有多中心键的原子簇和多面体骨架电子对理论(Wade规则);其它规则简介3.5 金属原子簇与催化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生物固氮酶的模型物主要参考书[1] 徐志固编著, 现代配位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7[2] 游效曾编著,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科学出版社, 1992[3] 朱文祥, 刘鲁美主编, 中级无机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 F A Cotton and G Wilkinso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Fifth Edition, John& Sons, Inc. 1988[5] D F Shriver, P W Atkins and C H Langford, Inorganic Chemistry,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二版); 中译本, 高忆慈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6] G L Miessler and D A Tarr, Inorganic Chemistry, 2nd Ed. Prentice-Hall, Inc.,1999[7] 游效曾, 我国配位化学进展, 化学通报, 1999, (10), 7[8] 项斯芬编著, 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9] 朱声逾, 周永洽, 申泮文编著, 配位化学简明教程,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 罗勤慧, 沈孟长编著, 配位化学,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7[11] 陈慧兰, 余宝源编著, 理论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2] 戴安邦等, 配位化学, 无机化学丛书, 第十二卷, 科学出版社, 1987[13] 徐光宪, 王祥云, 物质结构,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4] 周公度编著, 结构化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5] (美)肖邦G R, (瑞典)赖德伯格J 著, 中译本, 核化学—理论和应用, 原子能出版社, 1988[16] 刘元方, 江林根, 放射化学, 无机化学丛书, 第16卷, 科学出版社, 1988[17] 王夔等,生物无机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8] 计亮年等,生物无机化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19] E I Ochiai Bioinorganic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1977(中译本,1987)[20] (美)Anthony R.West 著,苏勉曾等译固体化学及其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1] 韩万书主编中国固体无机化学十年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 徐如人编著固体合成化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纲要 基础知识

1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纲要  基础知识

均裂(homolysis): 以上均为均裂,均裂能即为键能。
异裂(heterolysis): 异裂是分解成正负离子的方式。这种断 裂比均裂所需能量高4200 KJ/mole.。因此,在气相中,反应 均以均裂方式进行,而在液相中的反应,尤其在极性溶剂中, 由于溶剂的溶剂化效应,异裂变得较容易进行。所以,在极性 溶剂中反应均以异裂方式进行。
H2的分子轨道
1
2
乙烯的分子轨道 C C
σ-键
HC H
π-键
H CH
乙炔的分子轨道
CC
HCC H
σ-键
π-键
1.5.4 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构造简式,如:CH3CH2CH3, (CH3)3CCH2CH3等。 键线式,如: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第一讲:基础知识
1.1 有机化合物 定义:从有机体中得到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 易燃(少数不燃烧,如聚四氟乙烯); 2. 不溶于水(因无极性,少数溶于水); 3. 不导电; 4. 熔点低(极少数超过300℃); 5. 反应速度慢,副反应多。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1.5.3.2 原子轨道理论Atomic orbital theory:
要点:
1.原子轨道: 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叫原子轨道, 用波函数 φ表示,它是电子运动的空间坐标的函数。电子绕原子核运 动无固定路线,在某一点周围出现的几率与φ2成正比。统 计的结果象一团云,离核越近,密度越大。原子轨道即电子 云出现几率大的区域。如:
如:已知某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0,C、H、O的含量分别为 60.00%、13.40% 和26.60,

化学竞赛大纲

化学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基本要求说明:1.本基本要求旨在明确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及决赛试题的知识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

本基本要求不包括国家代表队选手选拔赛的要求。

2.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

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本化学竞赛的内容。

初赛基本要求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作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

3.决赛基本要求在初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和提高。

4.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外活动。

针对竞赛的课外活动的总时数是制定竞赛基本要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基本要求估计初赛基本要求需40单元(每单元3小时)的课外活动(注:40单元是按高一、高二两年约40周,每周一单元计算的);决赛基本要求需追加30单元课外活动(其中实验至少10单元)(注:30单元是按10、11和12月共三个月约14周,每周2~3个单元计算的)。

5.最近三年同一级别竞赛试题所涉及的符合本基本要求的知识自动成为下届竞赛的要求。

6.本基本要求若有必要做出调整,在竞赛前4个月发出通知。

新基本要求启用后,原基本要求自动失效。

初赛基本要求1.有效数字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

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等)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

数字运算的约化规则和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实验方法对有效数字的制约。

2.气体理想气体标准状况(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常量R。

体系标准压力。

分压定律。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原理。

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3.溶液溶液浓度。

溶解度。

浓度和溶解度的单位与换算。

溶液配制(仪器的选择)。

重结晶方法以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

高中化学竞赛全套课件(无机化学)

高中化学竞赛全套课件(无机化学)
8.配合物 路易斯酸碱。配位键。重要而常见的配合物的 中心离子(原子)和重要而常见的配体(水、羟离子、卤离子、拟 卤离子、氨、酸根离子、不饱和烃等)。螯合物及螯合效应。重要 而常见的配合反应。配合反应与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的关系(定性说明)。配合物几何构型和异构现象的基本概念和 基本事实。配合物的杂化轨道理论。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配合物的 磁性和稳定性。用八面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说明Ti(H2O)63+的颜 色。软硬酸碱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软酸软碱和硬酸硬碱。
化学——实用的、创造性的中心科学。
无机化学——一个古老的学科。近60多年来飞跃 发展,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许多边缘学科。
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 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 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等。
无机化学课程——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以及 近化学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化学基础课。
无机化学内容: 1.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第1~7章); 2. 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第8~11章); 3. 元素化学基本知识(第12~18章)。
9.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氢键以及其他分子间作用力的能 量及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10.晶体结构 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晶 胞(定义、晶胞参数和原子坐标)及以晶胞为基础的计算。点阵 (晶格)能。配位数。晶体的堆积与填隙模型。常见的晶体结构类 型:NaCl、CsCl、闪锌矿(ZnS)、萤石(CaF2)、金刚石、石墨、 硒、冰、干冰、金红石、二氧化硅、钙钛矿、钾、镁、铜等。
3.溶液 溶液浓度。溶解度。浓度和溶解度的单位与换算。溶 液配制(仪器的选择)。重结晶方法以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重结晶和洗涤溶剂(包 括混合溶剂)的选择。胶体。分散相和连续相。胶体的形成和破坏。 胶体的分类。胶粒的基本结构。

化学竞赛初赛-高中化学奥赛培训教程

化学竞赛初赛-高中化学奥赛培训教程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1、根据下列三个反应,排出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顺序:A .4HCl +MnO 2∆ MnCl 2+Cl 2↑+2H 2OB .16HCl +2KMnO 4=2KCl +2MnCl 2+5Cl 2↑+8H 2OC .4HCl +O 22CuCl 450︒2Cl 2↑+2H 2O 解析:这三个反应中还原剂都是盐酸。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若反应越易发生,则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反之就弱,故其氧化性顺序由强到弱:KMnO 4>MnO 2>O 2。

2、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P 4O +Cl 2FY=POCl 3+P 2Cl 5解析:本题中P 4O 中的P 元素对应有两种产物,故设P 4O 的化学计量数为“1”。

用待定系数法配平的关键是选准一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1。

令P 4O +a Cl 2=b POCl 3+c P 2Cl 5,由原子守恒得:42,21/4,1,1,235,3/2。

b c a b b a b c c =+=⎧⎧⎪⎪==⎨⎨⎪⎪=+=⎩⎩解得 代入整理得:4P 4O +21Cl 2=4POCl 5+6P 2Cl 53、配平下列方程式:Fe 3C +HNO 3=Fe(NO 3)3+NO 2+CO 2+H 2O解析:复杂物质Fe 3C 按常规化合价分析无法确定Fe 和C 的具体化合价,此时可令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化合价为零价,再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33Fe (03)9C 0+4 4N +5+4113→+⎫⨯⎬→⎭→⨯升共升131升降 再用观察法,不难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1、22、3、13、1、11,故为Fe 3C +22HNO 3=3Fe(NO 3)3+13NO 2↑+CO 2↑+11H 2O4、配平NH 4NO 3FY=N 2+HNO 3+H 2O解析:NH 4NO 3中N 的平均化合价为+1价,则元素化合价升降关系为:2N 2(+1→0) 降2×1N +1→+5 升4×1用观察法调整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故:5NH 4NO 3=4N 2↑+9H 2O +2HNO 3注:若配平时不用此平均标价法,则要分析同种元素化合价升降关系。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考纲精编版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考纲精编版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基本要求说明:1.本基本要求旨在明确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及决赛试题的知识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

本基本要求不包括国家代表队选手选拔赛的要求。

2.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

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地理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与化学相关的我国基本国情、宇宙、地球的基本知识等)也是本化学竞赛的内容。

初赛基本要求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作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

3.决赛基本要求在初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和提高。

4.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外活动。

针对竞赛的课外活动的总时数是制定竞赛基本要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本基本要求估计初赛基本要求需40单元(每单元3小时)的课外活动(注:40单元是按高一、高二两年约40周,每周一单元计算的);决赛基本要求需追加30单元课外活动(其中实验至少10单元)(注:30单元是按10、11和12月共三个月约14周,每周2~3个单元计算的)。

5.最近三年同一级别竞赛试题所涉及的符合本基本要求的知识自动成为下届竞赛的要求。

6.本基本要求若有必要做出调整,在竞赛前4个月发出通知。

新基本要求启用后,原基本要求自动失效。

初赛基本要求1.有效数字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

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等)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

数字运算的约化规则和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实验方法对有效数字的制约。

2.气体理想气体标准状况(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常量R。

体系标准压力。

分压定律。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原理。

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3.溶液溶液浓度。

溶解度。

浓度和溶解度的单位与换算。

溶液配制(仪器的选择)。

重结晶方法以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一)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一)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一)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是一个选拔和培养化学人才的平台,而培训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针对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考试要求,制定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和应对竞赛。

一、培训目标目标是明确培训的方向和目的。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考生的化学知识、思维方式和实验技能,让考生做到:1.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2.具有深厚的化学思想和分析能力;3.良好的实验创新能力;4.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培训内容内容是培训大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培训内容的安排应该根据考试的要求,针对每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覆盖相关知识点,包括:1.有机化学基础、基础理论和实验;2.无机化学基础、基础理论和实验;3.物理化学基础、基础理论和实验;4.分析化学基础、基础理论和实验;5.实验操作技巧和创新思维培养。

三、培训方式方法是将培训内容有效的传递给考生的方式。

培训方式的设计要针对考生的特点和需求。

目前,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方式普遍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座谈、讲座、实验等方式进行。

1.培训教材的推荐;2.课堂讲解和授课;3.实验教学和操作技巧培训;4.线上学习和答疑服务。

四、培训形式形式是将培训内容有效的落实到考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培训形式的设计要针对考生的特点和需求。

一般来说,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的形式有:1.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和考试;2.提供试题练习和模拟考试;3.进行实验操作和技能培训;4.线上学习和知识补充。

五、培训评估评估是衡量培训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工作。

毕竟,培训的最终目标旨在让考生能够成功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

因此,培训应该设定评估和考核方式,评估内容应包括:1.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3.答题思路和分析能力;4.综合实力和能力水平。

总之,制定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竞赛要求、准备考试,并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有序学习和备考,努力提升自己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

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

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是一项旨在提升中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比赛活动。

参加这项比赛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意义、赛制以及备考技巧等方面。

1.引言:介绍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背景和意义。

2.历史渊源: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发展历程和起源。

3.目的:解释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宗旨和目标。

4.重要性:说明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对学生的重要性。

5.科学素养: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6.学科能力: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7.创新思维: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8.实践能力: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9.赛制: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基本赛制和参赛流程介绍。

10.初赛: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初赛流程和重要环节。

11.复赛: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复赛答题要求和注意事项。

12.决赛: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决赛环节和评定标准介绍。

13.考试形式: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考试形式和题型。

14.考试内容: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考试内容和涵盖范围。

15.试题分析: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试题的特点和难点。

16.备考方法:制定备考计划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7.学习重点: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18.实验操作: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19.化学理论: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化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和重点概念。

20.化学方程: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21.化学实验: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化学实验操作流程和技巧。

22.知识点整理: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知识点整理和记忆技巧。

23.题型解析: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题型解析和解题思路。

24.积累经验: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

25.模拟练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模拟练习和试题解析。

26.考点分析: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考点分析和重难点评述。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赛考试大纲(2011版)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赛考试大纲(2011版)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赛考试大纲(2011版)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基本要求现行中学化学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要求。

初赛基本要求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和有机化学上作适当补充,一般说来,补充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内容的自然生长点。

初赛要求的描述化学知识以达到国际化学竞赛大纲一级水平为准,该大纲的二、三级知识均不要求记忆。

初赛基本要求1.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

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的精度与测量数据有效数字。

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2.理想气体标准状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密度。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气体溶解度。

3.溶液浓度与固体溶解度及其计算。

溶液配制(浓度的不同精确度要求对仪器的选择)。

重结晶估量。

过滤与洗涤操作、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

溶剂(包括混合溶剂)与溶质的相似相溶规律。

4.容量分析的基本概念——被测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反应等。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滴定曲线与突跃(酸碱强度、浓度、溶剂极性对滴定突跃影响的定性关系)。

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硫代硫酸钠、EDTA为标准溶液的滴定基本反应与分析结果计算。

5.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构造个、原理)。

电离能和电负性。

6.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

主族与副族。

主、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的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性质变化一般规律;s、d、ds、p、f-区。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

对角线规则。

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金属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半金属。

主、副族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化合价及主要形态。

过渡元素、铂系元素的概念。

化学奥赛培训计划

化学奥赛培训计划

化学奥赛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1 提高学生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1.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 为学生争取在化学奥赛中取得好成绩提供帮助。

二、培训内容:2.1 化学理论知识讲解:重点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内容,包括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等;2.2 实验技能培训:包括实验安全规范、实验技巧、实验操作等;2.3 解题技术训练:包括题型分析、解题方法、解题步骤等。

三、培训方式:3.1 集中培训:每周末组织集中培训,时间为每周六、周日;3.2 线上课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直播课程,灵活安排培训时间;3.3 实验操作:现场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保障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安全和技能提高。

四、培训具体内容:第一阶段:化学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技能培训4.1 化学理论知识讲解4.1.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性质、反应等;4.1.2 无机化学:主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等;4.1.3 物理化学: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等相关知识;4.1.4 分析化学:分析方法、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内容。

4.2 实验技能培训4.2.1 实验安全规范:实验室安全知识、急救措施等;4.2.2 实验技巧:精确称量、准确取样、实验操作等;4.2.3 实验操作训练: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常规操作等。

第二阶段:解题技术训练和模拟考试4.3 解题技术训练4.3.1 题型分析: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4.3.2 解题方法: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等;4.3.3 解题练习:通过模拟题目进行解题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4.4 模拟考试4.4.1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模拟化学奥赛考试,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和节奏;4.4.2 考试成绩分析: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培训师资力量:5.1 主讲老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化学奥赛辅导经验的专业老师;5.2 助教老师:协助主讲老师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5.3 特约专家:邀请化学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供学生更深层次的知识交流。

化学竞赛初赛大纲

化学竞赛初赛大纲

化学竞赛初赛大纲
化学竞赛初赛是一项由原子科学研究社团主办、专业化学家以及培训机构提供
志愿服务的化学比赛。

这项比赛旨在培养和发现有社会影响力的新一代化学科学家,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和助长参赛者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单纯地游戏或竞赛。

化学竞赛初赛包括资格审查,赛前培训和比赛。

资格审查是挑选参与比赛的候
选人的过程,通常拒绝的原因是选拔标准未达到或未提前报名。

在赛前培训阶段,参赛者将接受特定方向的书面材料讲座。

这些讲座通常包括基础理论、使用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室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培训将会培养参赛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问题的能力。

比赛本身以书面考试和实验测试为主。

书面考试将基于每位参赛者在赛前培训
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伦理观念和安全准则。

此外,参赛者将有机会进行实验,演示并检验在实验室中实践化学内容,实现概念或程序的正确性。

通过参加化学竞赛初赛,参加者能更好地洞悉科学知识系统,在细微的化学科
学形式之间形成关联,更好地理解基本化学知识的协调运用,以及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促进新生代科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参加此次比赛将有助于参赛者的多方面发展,从而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竞赛知识讲解教案
主题:化学竞赛知识讲解
目标:通过本次讲解,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竞赛的基础知识,并提升解题能力。

时间:60分钟
教学内容:
1. 化学竞赛的种类和形式
2. 化学竞赛常见的题型及解题技巧
3. 化学竞赛中常见的知识点
教学步骤:
1. 导入(10分钟)
- 讲解化学竞赛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竞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
- 介绍化学竞赛的种类和形式,如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化学知识竞赛等。

- 分析化学竞赛常见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并分享解题技巧。

- 介绍化学竞赛中常见的知识点,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3. 练习题目(20分钟)
- 给学生分发一些化学竞赛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 提示学生如何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应该如何处理,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尝试。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 总结本次讲解的内容,强调化学竞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升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化学竞赛,挑战自我,实现进步。

教学反思:
本次讲解内容全面,结构清晰,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竞赛的知识点。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解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讲解,相信学生们对化学竞赛会有更全面的了解,能够更有信心地参加各种化学
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大纲几点说明1.潜力要充分估计青年人学习的潜力和创造性工作的潜力,设法引导他们发挥潜力;同时又要注意训练的层次。

本大纲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既重视基础要求,又不以基础要求当作对中学生的最高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能以“达标”为满足,要不断地因人而异地提出新高度的要求,使其能力愈“滚”愈大。

2.素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充分发挥潜力。

素质培养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个人的素质表现在他的各个方面,是整体的表现。

这包括:(1)灵敏性反应(response)、鉴别、发现的敏感程度(2)精确性做任何事情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3)整体性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4)适应性适应变动的环境和工作对象(5)创造性(6)科学性(7)对实践的尊重、不空谈等等(8)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3.能力能力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

能力不只是解决某种专门问题的能力,而且应包括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对于青年学生来讲,一般能力更为重要。

建议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1)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是指对文字、图形、直接和间接获得的各种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

(a)寻找、选择、整理、储存信息的能力(找书、找材料、记忆、分类)。

(b)从一种描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力。

(c)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d)评价信息的能力。

判断几个方法、几种说法各有什么特殊性、优缺点。

例如测分子量的不同方法有的适用于气体、有的适用于小分子……(e)利用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或假说的能力(由对理想气体的偏离推测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f)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和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规律的能力(如看出气体压力随温度改变的趋势,这种变化是否线性、正比、反比,用什么表达式表达)。

(g)掌握新信息、利用新信息以更新和发展原有认识的能力(例如用质子理论发展酸和碱本质的认识)。

(2)思维能力(a)推理和归纳能力。

(b)从一些事物获得概念并把这些概念再转用于另一些事物的能力。

(c)从一群事物(包括几个理论)的不同表现,发现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d)通过比较,优选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实验能力(a)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

(b)正确的基本操作。

(c)实验设计能力,包括方法的选择、组合、修改。

(d)观察、测量、分析、判断能力。

(e)选择仪器、试剂、技术、条件的能力。

(f)处理数据及表示结果(图、表、文字)的能力。

(g)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如误差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h)工作条件的有序性。

第一部分化学计量学1.1基本物理量区分连续和不连续物理量。

测量误差和精度。

精度匹配。

有效数字。

基本物理量的测定原则和方法(可以密度为例)。

1.2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以12C为基准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同位素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有效数字的运用。

摩尔。

Avogadro数。

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

利用气体状态方程式测定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分子量。

利用凝固点下降和沸点升高测定分子量。

了解两类方法的差别。

化学式和分子式。

由组成写化学式或分子式。

1.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利用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连续几个反应时反应物间量的关系。

收率计算。

第二部分物理化学2.1物质存在状态2.1.1 状态间的互相转化,表示转化条件的物理量,熔点、沸点,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2.1.2 相和相变的条件。

2.1.3 气态。

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

气体定律。

(包括利用分子速度的 Boltzmann 分布的图解。

) PV=nRT,道尔顿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的偏离。

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它们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分子体积概念。

气—液、气—固转化的几个条件。

液化气体。

升华。

2.1.4 液态。

与气态比较,认识分子的动态,用动态解释气—液、液—固转化,蒸气压概念。

要使学生能从以下几点理解微观结构的特点:(1)从气态到液态到固态的变化是连续的。

这种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流动性、可压缩性等)与微观结构[分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系。

化学上讲这个问题与物理学不同处就在于把分子(离子)间相互作用放进去。

(2)分子是运动的,由气→液→固是分子运动自由度降低的结果。

(3)把能量变化做为讨论三种状态结构和转变的基础。

对固态的讨论还要引入晶格能概念。

(4)在认识固态结构时要从密堆积观点来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不同分子和离子会构成那么多不同的晶体。

举例说明立方、体心、面心晶格。

注:2.1节可以放在原子和分子结构之后讨论。

2.2溶液2.2.1 溶液。

相。

均相和异相混合物。

溶液。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2.2.2 溶液的形成。

溶解过程。

溶剂化作用。

溶解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2.2.3 溶解度。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剂等。

相似相溶。

饱和、不饱和及过饱和溶液。

针对以上概念应使学生:(1)对一个具体溶解过程,写出它包含的化学反应式,预计溶液的组成。

(2)为溶解一种物质选择溶剂。

(3)会配制各种溶液。

会利用溶解度以重结晶、沉淀等方法分离纯化一种物质。

2.2.4 浓度。

百分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摩尔分数。

有关计算。

2.2.5 稀溶液通性。

用以测分子量,盐产生的离子数(组成),测定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等。

2.3 化学平衡2.3.1 可逆反应和动态平衡要使学生理解(1)可逆性是指正逆反应在同条件下同时发生的;(2)能量变化(可给△H、△G、△S等概念)是决定可逆反应进行趋势的基础。

而可逆反应必定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变化是反应的推动力;(3)正、逆反应速度和净速度的关系;(4)平衡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要有反应进行时间的概念;(5)所有这些讨论都建立在反应过程中不再有物质或能量变化的基础上。

(在讨论时,最好让学生理解“系统”概念,分清开放的、封闭的和隔离的系统。

) 所有讨论都应联系实际。

2.3.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强、浓度。

吕·查德里原理。

要注意:(1)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吕·查德里原理总结影响平衡的因素。

要求学生以吕·查德里原理为指导思想分析判断各种因素的影响;(2)使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温度、压强、浓度等因素。

特别要使学生从整个系统出发来考虑问题。

例如以N 2+3H22NH3为例说明压强可以因压缩容器引起,也可以在刚性容器中通N2、通H2……引起,但效果不同;(3)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因素影响平衡;(4)理解用达到平衡时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气体的压强)来表示平衡状态。

平衡移动的表现为上述参与平衡各物浓度的改变。

2.3.3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的关系式及意义。

如何用平衡常数定量地预测平衡位置及移动(参与平衡各物浓度及其变化)。

要求学生(1)写平衡常数关系式,并通过计算来解决平衡预测问题;(2)理解浓度、压强及温度影响平衡及平衡常数的原理。

理解Kc 和Kp两种平衡常数的关系;(3)一个复杂反应由几个可逆反应组合成时,可以由各反应的平衡常数关系式写出总的平衡常数关系式;(4)把△G和K联系起来(至少是定性的);(5)利用平衡常数关系式计算。

在这一方面最好引入质量平衡(massbalance)概念,用它表示系统中每种组分总浓度与各种形态之间的关系。

用这个关系表示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代入平衡常数关系式计算平衡浓度。

2.4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2.4.1 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恒速反应和变速反应。

速度的表示方法。

2.4.2 反应过程和机理。

反应是怎样进行的?一步反应和多步反应过程。

基元反应的组合。

限速步骤。

2.4.3 影响速度的因素(1)浓度。

速度方程(速度=k[A]a [B]b等),速度常数,反应级数,反应进程。

从实验测定的反应级数,推测反应机理。

要使学生(a)理解速度方程是实验测出来的,不是按反应式写出来的,由各反应物不同浓度时的反应速度推导速度方程,也就是确定反应级数;(2)了解反应级数(总级数和每种反应物浓度的级数);(3)由上述反应级数推测反应机理。

但注意所推机理从化学角度来说是合理的。

(2)温度。

温度是通过影响速度常数影响速度的。

活化能概念。

活化能和反应速度的关系。

温度影响速度的解释。

(3)催化剂。

反应途径。

活化能降低。

中间络合物。

在讨论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时,要使学生(a)理解如何测出反应级数并推测反应机理;(b)把影响平衡和影响速度的因素结合起来。

比如温度升高加快了某反应的速度,但也使平衡移动。

综合两者可估计某一实际反应如何受温度影响;(c)判断一个反应从平衡(热力学)角度来说是否可以实现,从动力学角度来说是否可以实现。

理解有些反应之所以表观上看不能进行,实际上是因为速度太慢;(d)联系生产、生活和生命现象实际讨论。

如固体催化剂、酶催化等。

2.5 电离平衡2.5.1 电离及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

2.5.2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发生的动力。

简单的和复杂的离子反应。

请注意基本方法训练: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判断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把一个复杂的离子反应拆成几个简单的离子反应(或反过来)并估计其反应的可能性等。

2.5.3 导电度。

导电度和化合物组成的关系。

反应中导电度及其变化。

用导电度研究反应。

请注意:用实例说明在用一离子溶液去滴定与之反应的另一离子溶液时,用电导测量来监测反应。

可以研究反应生成物的组成。

并由此推出用类似方法(滴定法)研究反应的可能性。

2.5.4 酸碱反应(1)酸碱的电离。

质子理论(Bronsted-Lowry理论)。

电离常数(用K及pK表示)。

酸碱的元数,强弱酸碱及其与导电度关系。

电离度。

电离度与浓度的关系。

稀释定律。

影响电离度的因素:溶剂、共存电解质、同离子效应……水的离子积和pH值。

请注意以下基本训练:(a)Ka 和Kb的关系;(b)K与pK的关系。

用它们说出酸碱强弱;(c)用导电度和其他类似性质(如下面的pH)的测量研究电离程度;(d)用K及α的计算。

要求能以稀释定律预测或解释一些现象。

如预测在把一个弱酸(HA)由无水状态用水稀释时,溶液中[H+]的变化;(e)计算含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和其他型体的浓度。

介绍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的关系;(f)pH与氢离子浓度的关系(可引入活度);(g)怎样测pH值,指示剂法和pH 计法。

(2)缓冲溶液。

缓冲作用。

缓冲溶液的组成与pH的关系,Hen-dersen方程的应用。

缓冲溶液的具体配制方法。

注意缓冲概念的实际应用。

比如血液pH的维持。

(3)中和、水解、取代等反应的本质(用质子的竞争来概括)。

滴定时溶液pH与组成变化的关系。

(4)弱酸碱及它们的盐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态。

型体分布与pH的关系。

2.5.5沉淀反应离子间形成金属氢氧化物或盐沉淀的反应,生成条件。

与非电解质的沉淀比较。

溶度积原理。

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pH、同离子效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