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提出依据及世界性意义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可行可靠的改革开放策略和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基础,是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中国方案的提出依据来源自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现实,以及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积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文化发展成就显著。
在这些成就背后,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殊性的中国。
首先,经济发展是中国方案的基础。
中国方案主张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创新,建设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种发展模式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而建立的,突出了农业基地的基础地位,市场和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契合中国,也可以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要的独特经验和借鉴。
其次,中国方案也提出了特殊的政治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制度体系具有相应的鲜明特点,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单一领导、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组合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诸多变化,从而共产党不同于其它治理模式,这些制度变化是为了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和国家统一。
在中国的特殊的国情和需求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央集权体系被认为特别有效。
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使得更多国家可能思考如何在本国条件下,实现政治治理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第三,中国方案也强调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文化传承是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方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以及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近年来,中国以其独特的发展经验和成功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本文旨在评析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并探讨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前景。
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
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注重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国家的干预和引导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与西方国家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外学者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试图探索一种与现有经济理论相较之下更为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
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则强调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社会特征。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政治特点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高度集中的决策权。
这种政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和透明度等。
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模式中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尽管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传统赋予了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和谐社会的追求。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对中国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模式中,包括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如“和谐发展”和“人本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影响了中国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
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注重国家的主导地位和发展的整体性,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摆脱完全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
怎样理解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发展特点:1、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2、从经济结构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
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3、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4、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扩展资料:正确看待“中国模式”:辛向阳说“中国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
比如,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就说过,中国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的发展。
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经济开放使中国深深受益,也使印度深深受益,印度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成功是促进变化的一种动力。
在中东,“中国模式”受到一些国家的高度肯定。
2007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中东国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声音在这里备受尊重。
研究生毛中特期末考试简答题总结
一.中国模式1.定义发展的角度来定义“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繁荣和富强,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改革开放,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2)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来定义“中国模式”---是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三位一体的综合;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综合发展模式。
(3)从意识形态或者政治特征来定义“中国模式”---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即把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对“中国模式”内涵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中国模式”在经济领域的核心内容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有调节的市场经济的结合。
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和经济功能。
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组成的社会资本塑造和谐社会。
在社会领域体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完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外交领域,体现了中国“和谐世界”的价值观,追求世界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在生态领域,“中国模式”倡导的是降低发展成本,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表现在了许多具体方面: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制、利率和汇率双轨制、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等。
从区域特色的角度看,有深圳模式、浦东模式、顺德模式、苏南模式、昆山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模式、南街村模式、鄂尔多斯模式等。
从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等。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模式以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模式等。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研究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研究一、“中国道路”的内涵“中国道路”是指中国自主选择的一种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是指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建立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体系所开辟的一条道路。
与西方国家主流发展模式不同,中国道路强调政治和经济的相互渗透,坚持市场化和国家干预并重的原则,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
同时,中国道路还体现了民族自信、文化自觉与独立思考的精神。
1、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
中国道路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强调推动经济发展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
与传统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的是,中国道路把对人民的责任心放在前面,特别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反映了中国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中国道路强调国家的发展主导作用。
中国道路始终强调国家发展主导作用,强调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市场和国家干预的相互作用。
国家有义务对经济进行必要干预和调控,加强政府监管和监察,保证经济发展的合理、适度和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监管者,而且同时是引导者和服务者。
3、中国道路注重自主创新。
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道路始终注重科技创新,加快实现自主创新,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中国投入巨资进行科技创新,力推国家自主创新工程,采取多项鼓励政策,积极打造全球创新中心,构建新型创新系统,以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模式”是指中国自主探索、形成并推进的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的一整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极为重视国家和市场的平衡,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合作共赢和文化自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1、中国模式强调国家与市场的协调运作。
中国模式突出的特征在于,强调政府和市场的协调运作,即政府在引导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要时刻维护市场的规则。
政府应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走向发展,保持市场的公正和竞争。
同时,政府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市场,解决市场的不协调来维持市场的稳定运行。
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现代化模式
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三种现代化模式一、引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分别是“西方模式”、“苏式模式”和“中国模式”。
这三种模式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二、西方模式西方模式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提出和实践。
这种模式在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清政府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得以推广和普及。
1.经济模式西方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贸易和经济竞争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西方模式的政治模式是民主政治,具有选举、表决和言论自由等特点,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
3.文化模式西方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人文精神和开放性。
三、苏式模式苏式模式是20世纪中期中国尝试的一种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尝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
1.经济模式苏式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以国家计划和集中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苏式模式的政治模式是单一制度下的集中式政治制度,强调国家和党的领导力和集中化管理。
3.文化模式苏式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闭合性文化,强调社会公正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四、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中国自主探索的一种现代化模式,其特点是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经济模式中国模式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2.政治模式中国模式的政治模式是党政合一的集中式国家政治制度,兼顾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参与。
3.文化模式中国模式的文化模式主要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以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模式。
五、案例分析1.香港香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继承了西方模式,其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自由制度的特点,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依据、鲜明特征和价值意蕴
(一)创新“党建+教研活动”工作模式,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坚强阵地为了加强党建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我们可以创新“党建+教研活动”工作模式,以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坚强阵地。
在这一工作模式下,党组织与教研团队密切合作,通过共同研究、讨论和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党组织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引领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学中。
教研团队则通过实践探索、教学研究和教育创新,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种密切的合作机制将有效促进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党组织和教师团队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平台,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助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4](二)创新“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模式,打造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坚强阵地为了打造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坚强阵地,我们可以创新“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党建工作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的开展。
首先,党组织可以组织专题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促进学术思想碰撞和交流,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次,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党刊、党报等宣传媒体,加强理论宣传工作,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传播给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
党组织还可以组织理论宣讲团队,走进校园和社区,向师生和社会群众普及党的理论知识,加强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
通过创新“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模式,党组织的领导和引领作用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推动理论研究成果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发展服务。
[5](三)创新“党建+教学改革”工作模式,打造高校人才培养坚强阵地为了打造高校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我们可以创新“党建+教学改革”工作模式。
首先,党组织可以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研究——再读《哥达纲领批判》
抵制 各 类机 会 主 义思 潮 的需 要 ,在 经 由从 资本 主义 到 共产 主义 的过 渡 时期 之后 ,共产 主 义社 会并 不 会凝 固 下来 , 而是 发 展 变 化 的 , 一 个 由低 级 到 高级 , 是 由不 太
成熟 到完 全成熟 的发展 过程 。因此 , 在连续 的发展 过程
价交换的原则依然存在 , 依据这种原则 , 人们的分配方 式实行按劳分配; 在政治上 , 国家仍然存在 , 但此时的国
家 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 国家 , 它是正在走 向上 写 上“ 各尽 所 能 , 需分 配 ” 按 。共产 主义 社会 的高 级 阶段 是 “ 它 自身 基 础 上 ” 发 展 , 物 质 生 产 和文 化 的 巨大 在 的 是 增长 , 是彻 底 消 除 了资本 主 义 的痕 迹 的 , 并在 各 个生 活
堡垒坚堕
I lUN 【 VU DANG }AI )
‘ 国模式" 究 ‘ 中 研
——再 读 达纲嘲 匕 ) 判) l
石 亚玲
摘 要: 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 判》 文中 , 未来社会 一 把 划分为三个阶段 , 并对三个阶段的关 系、 区别、 特征作 了系统 的论述。 中国模式” “ 是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后 发 理论 的 总 结和 归 纳概 括 ,是 对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理论
马克 思 在 《 达 纲领 批 判 》 哥 中批 判 “ 个 纲 领 既 不 这
谈无产阶级 的革命专政 ,也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
国家 制 度 ” 时指 出 , 资本 主 义社 会 和共 产 主义 社会 之 在 间 , 个从 前者 变为 后者 的革命 转变 时期 。同这个 时 有一 期相 适 应 的也 有 一个 政 治上 的过 渡 时期 ,这 个 时期 的 国家 只能 是无 产 阶级 的革 命专 政 。
中国模式:原创、内涵、悖论及普遍性边界
两范畴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 2 0 在 0 8年“ 金融海 啸” 中国的 中, 卓越表现更使 “ 中国模式 ” 璀璨绽放 , 的学者 由此认为“ 有 中 国模式”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乃是当代创 制, 但实际上, 其理论 内核早在 1 世 纪 8 年代就 由马克思所首创。 9 0
化” 路径 , 出了东方社会 在“ 提 占有资本 主义生产使 人类丰富
根基之上 , 自身生产生 活组 织中寻找 的支点 。 从 保证 东方社
作者 简介 : 王聚芹 (9o- , , 学博士 , 17. )女 哲 华北 电力大 学政 教部 主任 , 副教授 、 士 生导师 。苑英科 (94 )、 , 硕 16- , 华 男
绕“ 查苏利奇困惑” 即, ( 俄国农村公社 能否 “ 直接过渡到高级
的共产主义 的公共 占有形式 ”l n全 面反 思东方社 会的“ I, , l ̄ r
“ 西方 ” 本体到 “ 东方” 本体 的根本置换 , 使东方社会现代化能
够立 足于原有 的经济结构 、 政治结构 、 文化结构 、 社会结构的
北 电力 大学党委 宣传 部部 长、 闻 中心 主任 , 新 教授 。
基金 项 目: 文 为 2 1 度 国 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本 0 0年 东方社会 发展 模 式比较研 究” 编号 :0 K 0 9 的研 究成果之 一 : ( 1B S 1 )
华北 电力大学研 究生核心课 程“ 1 12建设 项 目”科 学社会 主义理论 与 实践 ” 果之 一。 “ 成
所首创 , 包含 着不 同于西方 资本 主义现代 化的根 本 内涵。但是 , “ 式” 它 在 模 评价 问题上 , 不能 因为“ 中国模式 ” 的卓越绩 效就认为 它有普世 性 、 适性 、 普 普试 性的品质 ; 不能 因为世界 一度 盛行 的其他 “ 式” 也 模 的短 暂而 想 当 然推理 出“ 中国模 式” 不具有 “ 时性” 征。 只要 以马克 思现代 化 “ 普 特 第二 范式 ” 根本 原 则为指 导 ,中 国模 式” “ 及
中国模式的普适性
中国模式的普适性中国模式的内涵,我赞同张维为教授的观点,包含:一是一党制的政体,二是混合经济,三是选择加选举的组织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有一些思考。
一是一党制的政体首先是效率的选择。
而中国模式的一党制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一党制,而本质特征是共产党的一党制。
共产党的一党制的政治逻辑: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至今为止,在经济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仍是当代最先进和科学的理论,而其他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已经破产,解释当代经济现象和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能以马克思议主义作为理论依据;其次,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和特点区别于其他社会民主党等一些社会主义思想色彩政党,最具有执行力和组织性,从而最利于其获得领导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在当代全球化和竞争的国际环境,任何以解决民生、发展经济的政治团体为获得主导地位,共产党的一党制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各政党无论如何论述他们的主旨,最终在政策选择和组织形式上会向共产党靠拢,当代发达国家的政策我们看到有很多社会主义因素,无疑他们也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营养,但和真正的公有制主体经济竞争,无不一败涂地,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对比,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上,社会主义阵营碾压西方,至于后来的失败,不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溃败,而恰恰在于背离了这一理论,是由于反封建不彻底、非科学泛滥的失败,从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来看,这种模式具有普适性。
二是混合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一种常态。
但它仍是一种过渡经济体系形态,经济体系的最终演变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计划和规模,能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优势,但有个前提,是在同一生产水平的基础上。
在同等生产水平下,公有制的大规模社会化生产效率当然优于私人资本,但当代现实不是如此,比如全世界存在较大的经济差异和技术水平代差,跨国资本有时远大于国有资本,这样造成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情况,这不是所有制的问题,而是经济差异性的问题,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由公有制经济来主导,这样不经济。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中国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西方国家的视角下,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常被贴上“国家资本主义”的标签,认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过于集中权力,存在着诸多问题。
然而,我认为中国的模式并不完全是国家资本主义,而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中国模式的核心特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不同。
首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将公有制经济作为主体,并且注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得国家、集体和私人资本可以共同参与经济活动,形成了竞争和协同并存的市场环境。
其次,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政府并非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宏观调控和监管来引导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拥有制定计划和政策的权力,能够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支持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整。
这种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关系,既保证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又能够通过政策支持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此外,中国模式还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公平。
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努力解决贫困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中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公共福利事业的建设,还通过城乡统筹、教育改革等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
这种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社会认可度。
在政治方面,中国模式也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中国并不是一个多党制国家,但中国政府通过依法治国的原则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
中国在执法和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注重推动司法公正和透明。
此外,中国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良好治理相结合,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民主参与渠道和表达途径。
然而,中国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高,容易引发政府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产权保护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和市场监管,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
“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解读
“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解读——中国30年经济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学院专业学号摘要:中国在过去30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都创造性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体制。
这种体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模式"。
而在这30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Z社会全面进步,被公认为"中国奇迹"。
这种"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切不可将它视为无所不包的大杂烷,而中国模式的意义也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成就、伴随问题、意义一、“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的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H的巨大成就,全国用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78年至2007年,中国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8賂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S所谓“中国奇迹S就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的l⅛好态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中国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了中共中央提岀的科学的经济改革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所谓“中国模式S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总之,“中国奇迹”概括了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成就;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中国模式”则概括了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回复
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回复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封建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主要是基于忠诚、服从和依附。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近代国家模式。
这种模式以合法性、法治和公民参与为核心,对于以个体人权和自由为基础的国家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开启了市场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逐渐从忠诚转向对个人权益的关注。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市场化、民主化和公民权利的发展,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社会。
第三,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对国家模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
人们逐渐转变为注重个人利益和福祉,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也反映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需求。
最后,中国的文化影响也对国家模式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往往基于集体主义、家族观念和国家荣誉感,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的个体主义和自由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人们在对国家模式的认同上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综上所述,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
中国模式:要道路自信,更要道理自信
一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提 升 我 国核 心 价值 观 国际话语权 的基本 路径
( 一) 突破现有 国际话语格 局 中国是全球第 二 大经济 体和 贸易大 国 , 也是联 合 国常任安理会 成员 国, 并 在 国际社会扮 演重要角 色。中国希冀在 国 际事务上 拥有 更多话语 权 , ’ 是顺 理成章 的。因此 , 要 以高度 的文化 自觉 和文化 自信 , 及 时总结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 体 系建设 的经验 , 从 中 精炼 出一些具 有普遍 意义 的话语 , 积极 主动地 贡献 给世界 , 以提升我 国国际话语权 。 当今 国际话 语格 局 也 出现 了一些 新 的发 展态 势, 西方谋求话语 霸权 也 面临着 重重 困境。在 国际 政治 中 , 中国、 俄罗斯等有影响力 的国家都坚决拒绝 西方 的话语 霸权 , 并 积极发 展 自己的话 语权 。身处 西方 国家对 中国和平 崛起 的 “ 百般 挑剔 ” 的国际环 境, 中国要突破现有 国际话语格局 , 一方面要进 一步 把握话语主动权 , 抵御对西方话语 霸权 的进攻态 势 , 以继续维护 国家核心利益 为原则进行坚定而有力 的 回击 , 另一方面也要从 自身话语实际 出发 , 构建 中国 特色 的话语体 系 , 注重 展示 责任 中国 的大国风范 和 形象 。 ( 二) 推动形成“ 中国话语体 系” 根据话语的构成要素可知 , 一个 国家的“ 话语能 力” 事实上可分解为概念的创新能力 、 议题的设 置能 力、 对事实的说 明能力 、 对 规则 的制定 和把握 能力 、 逻辑性和科学性上 的说 服能力 、 价值 观和意识 形态 的被认同度 , 以及基 于上 述这 些能力 之上 的话语引 导能力 。话语产生 权力 , 关 键 正在 于话语 质量 。因 而, 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话 语质量 , 特别是反映出本 国
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及世界意义
一、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占GDP的9.7﹪,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1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62.8﹪,贸易总量由世界第22位跃居到第3位。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了7600亿美元,据发展中国家第1位,世界第2位。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 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8﹪,世界排名由第10位跃居到第4位。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6年的43.9﹪,工业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62.3﹪上升为2006年的72.3﹪。
研究生政治题库6.中国模式
1.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特指中国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也可以指走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2.优缺点,如何改善:成功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还在发展、完善中,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又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制度极不合理、政治上动荡不定,就谈不上发展。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模式”没有走极端、搞单一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中国的模式转换也没有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双轨”过渡,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这样阻力更小,成本更低,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实践证明是更成功的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作者:耿茂城来源:《理论导刊》2024年第04期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系统阐释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及新时代以来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统筹把握,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该体系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有机统一、遵循普遍规律与把握具体实际有机统一、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有机统一等创新特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文明;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D616;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4-0048-07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22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其理论体系有科学的生成依据,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出鲜活的创新特質。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为历史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智慧为文化资源,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为现实条件,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相关理论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始于西方国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依据和立足点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依据和立足点第一部分: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战略判断一、只有科学判断世界格局的变化态势,准确把握当今的世界的时代特征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决定了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成模式(“外围突破”)(一)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二元分裂”状态“资本主义发达民族的同时行动”,进而实现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化,即“中心引导”的“同时革命”。
(马克思的观点)(二)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状态的“二元对立”状态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状态从“二元分裂”转化为“二元对立”,即世界已经从外在的“两块”变成了内在的“两极”,在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中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两大民族的基本矛盾。
(列宁根据这样的判断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率先突破”、“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三)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与邓小平的“两大主题”思想:1.战争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可以争取长一点的时间(1982);2.战争可以避免(1984-198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时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时南北问题。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十三大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世界局势的总体状况和最新态势,对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做出了全面准确地判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且一个也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
!美国价值观的单一性和实践标准的双重(多重)性。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状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直面挑战,应对挑战,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当前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何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进行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三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作者:李政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31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独有的发展模式,其生命力和实践性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它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就像一道亮光照明了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也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深入阐述分析中国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揭示了中国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同时,也对中国模式形成过程进行了客观认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模式理论依据实践基础作者简介:李政,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11.008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在20世纪中期,日本和新加坡分别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记录,创造了经济的新“奇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并且刷新了世界上经济增长的新记录。
随着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伟大成就,国内外学者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会随着苏东剧变开始崩溃,因此在国际上开始流行所谓的“中国崩溃论”;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强盛会对世界产生威胁,于是又开始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但实践证明,中国并没有崩溃,反而在较长时间内依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并没有对世界产生任何威胁,反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力量。
进入新世界、新阶段,学者们开始反思,中国取得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从2004年开始,国外媒体以及学者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陆续出版了一些对中国发展道路有新认识和比较明确看法的文章。
例如:2004年4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文中写到,中国迅速崛起所产生的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5月1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美国《时代》周刊的高级编辑乔舒亚·库拍·雷默的《北京共识》这篇文章认为,中国之所以探索出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是因为具备了艰苦努力的精神、创新的精神以及实践的精神,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
随着雷默这篇文章的问世,关于“中国模式”的大讨论从此拉开了序幕。
英国在5月27日发表的《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一文中写到,中国的发展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发达模式的另外一种发展模式。
这些文章都赞许了我国发展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模式”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具有很好的启示性。
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强调,中国是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和试验的方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模式。
随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在学术界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研究的热议。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不难发现,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将自身的发展模式冠以国家的头衔。
现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模式”的内涵给予了方方面面的解释和阐述,在思维认识和研究方向上也不尽相同。
国际学者大多认为中国模式倾向于民族性和民主性,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自强不息及创新精神支撑下的发展动力。
而国内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模式的内涵给与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而当笔者在对中国模式的形成历程进行深入审视和剖析后发现,起源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模式,其基本内涵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就是要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办法。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殊道同归之意,而这一模式的形成虽然具有特色,但也并不是脱离基础理论和独辟蹊径的独自徘徊,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充分总结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而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模式”从其政治形态来看,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也是“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根本区别。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遵循,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实践行者。
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模式”下的政治模式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
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
“中国模式”也充分证明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化中国建设成就,也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三是坚持发展自主性。
“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是有别于其它发展模式的道路选择,它既尊重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又不拘泥于其他模式的框架禁锢,而是在坚持改革开放道路和解放思想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
同时这种探索也不是毫无目的的拼凑,而是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的实践,它在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途径,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实现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平衡统一。
四是坚持发展开放性。
中国模式不是固步自封的自我欣赏,而是西方学说与中国思想的完美结合。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就是源于主动参与和竞争提升。
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与自主,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和经验,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越来越短,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三、中国模式的指导思想“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从理论方面来讲,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模式”。
(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总结。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为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的具有伟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历史性创造。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理论,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说明了党的理论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实际品质。
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
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道路的过程中,从具体实际出发,概括出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思维,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中国模式的理论依据(一)实事求是奠定“中国模式”根基中国模式不是凌驾于理论和空想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深入探索基础上的真知灼见。
纵观“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不管是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潮流,还是“苏联模式”的死搬硬套,都没有带领中国步入现代化发展之路,而恰恰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动力源泉。
而这一论断的形成,就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遵照和突破。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根源,而且是中国模式架构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模式的本质属性是发展模式。
要发展,首先应该找到发展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要在办事情、想问题之前思考一下“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基本问题。
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每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
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模式下形成过程中的基本遵循。
不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还是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开展,其根本都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民生幸福、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
同时,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首创力量,在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一直被推崇和发扬。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也突出强调了群众首创精神的战略性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扫除一切发展障碍,创造一切发展动力的智慧源泉。
(二)解放思想产生发展动力中国模式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独有发展模式,它与其它社会形态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不同源于不断创新,源于解放思想。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上,不断结合实践经验和战略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
马克思理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固然重要,但是它不是适应所有社会形态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人也并没有拘泥于该理论的阐述中,而是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需求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对未来社会阐述时曾经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够发展市场经济。
但是在中国模式中,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并不是毫无前途,我们在尊重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引入了国家政权的控制力量,使得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完成了伟大的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
由此也为中国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定的经济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