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武器
水雷发展史
水雷发展史
水雷是一种军事武器,用于水中的防御。
它起源于古代,当时的水雷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爆炸装置,用于破坏敌舰。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雷的设计和功能也逐渐改进。
在19世纪初,水雷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最早的水雷是炸药包裹在木桶或金属容器中,通过锚链或绳索固定在水中。
当敌舰碰触水雷时,炸药会被引爆,造成严重破坏。
这种水雷虽然简单,但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雷的设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可靠。
在19世纪后期,发明了自动感应水雷。
这种水雷能够通过声音、磁场或水流等方式,感应到敌舰的存在,并自动引爆。
自动感应水雷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水雷的威力和效果。
在20世纪初,水雷的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水雷开始使用更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例如电子装置和远程控制系统。
这些新技术使水雷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使用效果。
现代水雷已经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和复杂的武器系统。
水雷不仅在海战中发挥作用,还被广泛用于海岸防御和海上交通保护。
水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接触式、磁感应式、声波感应式和压力感应式等。
总的来说,水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爆炸装置到复杂武器系统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水雷的功能和效果也不断提升,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
水中的地雷——水雷
——水雷◆程刚水雷是一种布设在水中的爆炸性武器,具有价格低廉、威力巨大、布放简单、扫除困难等特点。
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是中国人发明的。
1549年,倭寇大肆袭扰我国,经常到我国沿海地区抢劫商船,骚扰百姓。
为了阻止倭寇上岸,老百姓在海边设置一些木障,往海中扔一些木桶或者其他能漂浮在水上的物品,给倭寇上岸制造不少麻烦。
后来,军民又在沙滩上埋设火炮来炸倭寇,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由于埋的火炮过多,许多还没有引爆人们就忘记了它们被埋的位置,出现了误伤的情况。
一次,一个名叫伍仕富的士兵在沙滩扫雷时突发奇想:我们把火炮放置在水中,倭寇来了,船撞到上面而引爆,就不用担心被误伤了。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千总,千总觉得很好,于是组织人员研制。
不久,他们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水雷。
这枚水雷的制法很简单,就是把火药装在一个木箱里,再用油灰把木箱封严实,因为木箱在水中会浮起来,他们便在木箱下面吊一块大石头,让木箱沉到水面下1米处,然后拉一条引线到岸上。
初次试验,水雷便炸出了几米高的水花,现场顿时沸腾了。
由于水雷引信在岸上,方便控制,后来,人们便批量制造水雷。
海军第一次将水雷布设在海中时,倭寇4艘舰船来侵犯,3艘舰船被水雷炸沉了,另一艘舰船上的人被炸伤了,仓皇而逃。
由于科技进步缓慢,水雷在中国没有得到发展,但被传到外国,外国人对其进行改进,使其发挥巨大作用。
1776年,美国发明家大卫·布什内尔仿造水雷,用烈性炸药、雷管等制造了西方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水雷,命名为“鱼雷”。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人依靠鱼雷重挫英军。
从此以后,鱼雷被广泛应用于海战,种类越来越多,也越发先进。
16。
鱼雷定深原理
鱼雷定深原理
鱼雷定深原理是指在鱼雷发射时设定一定的深度,使其在水中沿着预定的深度航行。
这一原理在军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确保鱼雷在水下航行过程中准确打击目标。
鱼雷是一种水下武器,通常被用于海军作战中,是一种重要的反舰武器。
为了确保鱼雷能够准确打击目标,必须要对其进行精准的深度控制。
鱼雷定深原理的应用使得鱼雷能够在水下航行时保持稳定的深度,从而更容易接近目标并进行打击。
在鱼雷发射时,通过预先设定深度,可以确保鱼雷在航行过程中不会因为深度过深或过浅而与水面或水底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其航行轨迹和打击效果。
同时,定深原理也可以帮助鱼雷躲避敌方反制措施,提高其生存能力和打击效果。
除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鱼雷定深原理也在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定深原理来研究海洋中的生物和地质情况,获取更加精确的数据和信息。
在水下探测和勘探领域,也可以通过定深原理来确保设备在水下航行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深度,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鱼雷定深原理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通过预先设定深度,可以确保鱼雷或其他水下设备在航行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深度,提高其作战或研究效果。
这一原理的应用不仅提高
了水下作战和研究的效率,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水中兵器发展现状
水中兵器发展现状
水中兵器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水中无人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水中无人系统成为水中兵器领域的研发热点。
这些无人系统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和武器,用于水下情报侦察、水雷处理等任务。
其具备自主导航、自动控制和远程操控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水中作战的效能和作战人员的安全性。
2. 水下特种作战装备:水下特种作战装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例如,水下作战封闭式服装的材料和设计不断改进,以提供更好的保暖性和防护性能;水下战斗刀、水下战斗枪等武器装备也逐渐更新升级,以提高打击力和适应水下环境的特殊要求。
3. 水下战备通信系统:在水下作战中,良好的通信系统尤为重要。
因此,水下战备通信系统的研发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研究声纳技术和水下通信协议,可以实现水下作战单位之间的实时通信和指挥,提高水下作战的协同能力和战场感知能力。
4. 水下战争模拟与训练:为了提高水下作战的战术和战略能力,水下战争模拟与训练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建立水下战场模拟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作战人员在真实的水下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以熟悉水下作战的战术操作和应急处置等技能。
综上所述,水中兵器的发展正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和高效能的
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水中兵器的发展会为水下作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优势。
我国古代水中武器
隋朝五牙战舰复原模型图非触发水雷:水底龙王炮早在12世纪,在我国就出现了水下攻击的武器.名为“木老鸦”。
这种“木老鸦”是由人潜入水户.将火药包挂企敌人船底,并位其燃爆。
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叫“混江龙”的漂雷,它是利用水流将炸药包漂送至敌船处起爆.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漂雷。
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唐荆川编纂的《武论》一书,在火器“章中记述了用来在水个歼灭敌人舰船的方法是移胞子水中,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雷,书中记载“水底雷”,以大将军(即火炮)为之。
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其击发装置用一根绳索联接,拉到岸边,内人控制发火),镜发于水底,使贼莫沏,舟揖破,而贼无所逃矣。
”又说水底雷的构造是“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甩二铁锚坠之”。
上述记载表明,我国早在1549年以前已经研究、制造和使用了水雷。
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施永图所著的《心略》一书中,心略武备火攻卷记载了我国用香作为定时引信的原始漂雷——水底龙王炮”它的构造是用牛的尿泡做雷壳,以保持水密,内桨黑火药,以香点火作引倍,牛牛的尿泡联接在俘于水面的木板和雁翅下面,用雁翅管和羊肠进行通气,木板随波浪上下,水不能灌入,以保证香能正常燃烧。
牛牛的尿泡;面坠食石块,位它有一个向的力.以保持漂流时的平稳。
在使用时“量贼舟泊处,入水浅深,将重石坠之,黑夜顺流放下,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击起,船底粉碎,水卜贼沉,可坐而擒也”。
可以看出,这种水中武器的引信是根据到达敌人舰船酌距离和水流的速度来确定香的燃烧时间,它利用水流作为推动力,当接近放船底时,“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市起”,出其不意地从水下轰击敌舰。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总兵王鸣鹤所著的《火攻答》一书中,记载了将地雷中采用的“走线”方法(即击发装置用绳索牵住,当绳索被拉动时发火引起爆炸的方法)应用于水雷,即在水雷上安装一根或几根绳索,任其横浮于水面,当敌船航行时,挂上这些绳索,就会拉动击发引信,引起爆炸,把敌船击毁。
“海中战狼”——水雷
◎文 程刚国防教育“海中战狼”——鱼雷20鱼雷,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鱼一样,能够在水中发挥威力的武器。
你可别小看鱼雷,从发明到实战,它一直都是海战中的明星武器,有着“航母杀手”“舰艇克星”等诸多称号。
在战斗中,鱼雷可以从舰艇、飞机上发射,并能够控制入水以后的方向和深度,威力很大。
那么,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打个比方,一枚重200千克的鱼雷,击中一艘5000吨的舰船后就可以致其瘫痪,如果击中了要害部位,这艘大型舰船很快就会沉没。
. All Rights Reserved.211804年,奥匈帝国海军发明了一种有趣的水下武器:撑杆雷。
这种雷依托在小艇上,通过一个长杆连结雷与小艇,长杆的一端焊接在小艇前端,另一端装着炸药。
小艇由于目标小,在水中灵活机动,不易被击中,因此很容易接近大舰。
当长杆上的炸药接触到敌舰后,便会被引爆。
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一位名叫卢庇乌斯的舰长发现,撑杆雷撞击轰炸敌舰后,小艇也经常受伤,有的甚至沉没,造成人艇皆亡的悲剧。
于是,他便将长杆另一端的小艇换成了发动机,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带动螺旋桨使长杆在水中前行,进而攻击敌舰。
这便是鱼雷的雏形,但由于航行方向和速度等都无法鱼雷的诞生控制,最终没有应用于实战。
罗伯特是英国的一名工程师,1866年,他在卢庇乌斯发明的基础上对鱼雷进行改造,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实现了对鱼雷航行深度的控制。
由于它的外形似鱼,罗伯特将它命名为 “鱼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式鱼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飞机投掷水雷的假想画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飞机投掷水雷的情景. All Rights Reserved.221941年,“奥立芙号”英军弹药补给船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装着数百吨烈性炸药、3000枚重型炸弹以及43辆坦克。
可他们不知道,此时德军的潜艇已虎视眈眈盯住了它。
瞄准目标后,德军潜艇指挥员果断下达发射命令,两枚鱼雷迅速蹿出艇舱向“奥立芙号”奔去,不到10分钟的功夫,突然一声巨响,“奥立芙号”瞬间变成了炸个不停的火药桶。
水中兵器概论
水中兵器概论
水中兵器是军事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发与使用对我国的海军实力和国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比较迅速,水中兵器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水中兵器是以水为主要战场,以攻击海军、拦截敌舰为主要作用,它可以从水中发射导弹,从水中发射炮弹,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攻击手段。
它的着陆和作战性能强,是确保海上安全的重要武器。
水中兵器分为水下和水上两类。
水下兵器指的是水下舰船,如潜艇、超级潜艇和水下机器人等,它们可以在水下长距离移动和作战,对于执行战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水上兵器包括海军舰艇、航空母舰、舰艇陆军等,可以在水面作战,也可以配备水下攻击兵器如侦查水雷、鱼雷和反潜舰艇等。
总的来说,我国海军的水中兵器类别繁多,特点强大。
在控制、研发、使用和实际作战过程中,我国海军专家积极探索,不断开发新的兵器和新的技术以应对现代海战。
我国海军拥有精湛的水中兵器技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蓝色战斗力更加强大。
近年来,我国军队开发的水中兵器,如核潜艇、水雷、反潜舰艇、鱼雷艇等,既具有主动作战能力,又具有高效的抗击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同时也增强了我国海军的凝聚力及作战能力。
水中兵器的发展和研发,还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技术要求极高,需要政府和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挖掘更多潜在可能,
加快其技术改进与应用,发展我国水上兵器技术水平,为实现我国海上霸权建设创造条件。
总之,水中兵器的发展是我国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海军的实力,保障国家的安全,而且可以为我国的海上霸权构建奠定基础。
鱼雷的词语
鱼雷的词语
1、鱼雷艇:一种装备有鱼雷的小型舰艇,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和潜艇。
2、鱼雷:一种水中武器,通过发射装置发射,能够自导并攻击目标。
3、自动跟踪水雷:一种能够自动跟踪目标的水雷,通常由声呐或水压传感器等引导。
4、雷船:一种专门用于布放水雷的船只,能够在敌方船只经过时进行攻击。
5、鱼雷快艇:一种装备有鱼雷的小型快艇,具有高速和灵活的特点,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和潜艇。
6、回天:一种日本研发的自杀式鱼雷,能够在水下爆炸并产生巨大的冲击波,从而破坏敌方船只。
7、护卫舰:一种中型水面舰艇,具有防空、反潜和反舰等多种作战能力,用于护卫航母等重要舰艇。
8、声纳:一种水下探测设备,能够发射声波并接收回波,从而探测水下目标。
9、导向鱼雷:一种能够自动导向目标的鱼雷,通常由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组成。
10、弹药:指用于发射或投掷的爆炸性武器,包括鱼雷、水雷、炸弹等。
11、护卫艇:一种小型水面舰艇,主要用于护卫和巡逻任务。
12、铁甲舰:一种装备有厚重装甲的大型战舰,具有强大的防御和攻击能力。
13、航速:指舰艇的航行速度。
14、发射控制:指对武器发射进行控制的装置或系统,用于确保武器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15、反潜机:一种专门用于反潜作战的飞机,具有探测和攻击潜艇的能力。
16、潜艇:一种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舰艇,具有隐蔽性和攻击性强的特点,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和运输船等目标。
二战时的刺雷的原理
二战时的刺雷的原理二战期间,刺雷是一种主要用于水中或地面上的反步兵战斗的武器。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爆炸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穿甲力,从而摧毁敌人的战斗力。
刺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水雷和地雷。
水雷主要用于水下作战,而地雷则主要用于地面战斗。
在使用方法和目标上,它们有所不同,但原理基本类似。
首先,我们来看水雷的原理。
水雷主要是用来对付敌方舰船和潜艇的。
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来摧毁敌人的舰船和潜艇。
水雷通常由一个炸药装置、一个感应器和一个发射装置组成。
水雷的炸药装置一般由高爆炸药、引爆装置和阀门组成。
当水雷接触到敌方舰船或潜艇时,感应器会发出信号,引爆装置会将信号传输到炸药装置,然后引爆装置将引爆信号传递给引爆装置,从而引爆炸药。
由于水具有较大的密度,使得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在水中传播得更远,并且对水下目标具有更强的穿甲力。
地雷的原理与水雷类似,但有一些不同之处。
地雷是用来对付敌方步兵和装甲车辆的。
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穿甲力来摧毁敌人的装甲和人员。
地雷通常由一个炸药装置、一个感应器和一个发射装置组成。
地雷的炸药装置一般由高爆炸药、引爆装置和阀门组成。
当地雷接触到敌方步兵或装甲车辆时,感应器会发出信号,引爆装置会将信号传输到炸药装置,然后引爆装置将引爆信号传递给引爆装置,从而引爆炸药。
由于地面是坚硬的,使得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够更好地传播,并且对地面目标具有更强的穿甲力。
总之,刺雷是通过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和穿甲力来摧毁敌人的战斗力。
无论是水雷还是地雷,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感应器探测敌人的位置,并在接触到敌人时引爆炸药。
刺雷在二战期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能力,保护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虽然刺雷是一种有效的武器,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在现代战争中,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更加先进、安全的武器,以减少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鱼雷技术
鱼雷技术鱼雷技术是一种水下作战武器系统,是一种能够在水中迅速移动并打击敌方舰艇的可自行推进的武器。
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力推进的水雷,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鱼雷已经成为先进科技的产物。
鱼雷技术主要包括鱼雷的制造、发射和制导系统。
在制造方面,鱼雷通常由炸药、推进装置和引爆系统组成。
炸药是鱼雷的核心部分,它能够提供强大的杀伤力,通过弹头内的引爆系统来实现对目标的摧毁。
推进装置则能够为鱼雷提供足够的速度和动力,使其能够迅速潜入水中并击中目标。
制导系统则是鱼雷技术的核心,它能够准确地指引鱼雷到达目标。
鱼雷的发射方式也经历了多次革新。
最早的鱼雷是通过人工力量将其推入水中,后来出现了气压发射器和鱼雷发射管,使得鱼雷能够更远距离地发射。
现代的鱼雷则多采用舰船、潜艇和飞机等平台进行发射,通过高科技设备来实现远程打击。
鱼雷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水下迅速移动,不易被敌方发现,从而成功地实施突袭和打击。
鱼雷通常具有高命中精度和强大的杀伤力,能够有效地摧毁敌方舰艇和潜艇,对敌方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军事演习和实战中,鱼雷技术常常被用于测试和验证海洋作战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鱼雷采用了先进的制导系统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在海洋环境中获取目标信息,并进行精确制导和打击。
同时,鱼雷的推进系统也得到了改进,能够提供更高的速度和较长的射程。
这使得鱼雷成为一种非常可靠和有效的水下作战武器。
然而,鱼雷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敌方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防御鱼雷的手段,比如反制措施和反鱼雷系统。
其次,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也给鱼雷技术的研制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水流、噪声等因素会影响鱼雷的性能和精确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研机构和军事部门一直在不断努力,致力于提高鱼雷技术的性能和效能。
他们通过不断进行研究和试验,改进制造工艺和技术,提高制导和推进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水雷——一种历史悠久而有效的水中兵器
1 4世 纪未 ,任 意大利 i n 现了 批水 甫 ,水 的发 I 9 J 人 嵩 承受 水冲 h,要加装 安定翼和空投装 置 。潜 水
卅 l 求适川发射僻 布放 ,需 要 径 5 3 3皂米的 刚柑 彤 这 l 尢需细究水雷 出现 的 代 和发圳荷,” …‘ 以认 街休 ,通常 一 个 发身 . 『 管装两枚 水雷。舰布水雷 埘水雷没 _ f f 特 姝的 嘤求 。
用漂雷对 付来犯 的奥斯 曼帝 舭队 :1 6 2 8年,英 人
分。 I r漂雷 尢雷 l : 限定 , 到处 漂行 不受 控 制 ,因 而 围困法 的拉罗歇尔时实验 了 ‘ 平 4 : } } 铁皮 装 火约f i  ̄ i ; 7 1 - 极 危险性 。 1 9 0 7年的 “ 海 牙公约 ”对漂雷 的应川 有 雷 :1 5 8 5年,在 L l  ̄t J 时的 安特 I 普 , 比利 时人将患 人
货船各 1 艘 ,取得 8 沉 5伤的战绩。 这 是 水 面 舰 艇 布雷 无法 达 到 的效
果 。
构 、分 离 机 构 等 。可 根 据水深在布雷之前预先设
定装药 雷体 的所 在深 度 。 l 部扁 圆形带三个触 角的
是装 药 雷 体 , 内 可 容纳 1 2 0 — 1 4 5 干克 T N T炸药。 触 角 是 铅 罩 , 内 有 装 电
起 的地 磁场 变化 ,脱船 主机 运转 、肌 壳 振动 、螺 旋桨 体系 留在设定的水深 L,等待 H标触发 。当舰船撞 击触
装 的, 此 管 后 町白动航行 1 0 ~1 5千米 。这种 水甫 水 雷显 然 属特 种水 雷 。 有 条件从远处发射 .直达埘 方港 口或主航道 ,作为沉底 雷 布放 在 对 方水 卜,显然 更具 隐 蔽性 、突 然性 和 危险
整理
第一章1 鱼雷:是一种自动推进并按预定的航向和深度航行,自动导向目标且在命中目标时能自动爆炸的水中兵器。
2 鱼雷武器的特点:鱼雷武器的进攻性强、鱼雷武器的隐蔽性好、鱼雷武器的破坏威力大、鱼雷武器战斗使用广泛3 鱼雷的种类繁多,试按照动力装置、直径、制导方式对其分类。
按动力装置分为:热动力鱼雷和电动力鱼雷按直径分为:重型鱼雷(直径为533mm或大于533mm)和轻型鱼雷(直径为324mm或小于324mm),重型鱼雷的装药量一般在200kg以上,可用于睡眠舰艇获潜艇;轻型鱼雷的装药量一般小于100kg,主要用于反潜。
按制导方式分为:直航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等按攻击对象分为:反舰鱼雷、反潜鱼雷按运载工具分为:舰用、潜用、空投、火箭助飞鱼雷4 鱼雷的基本系统包括:战斗部、动力推进系统、制导系统、总体结构等。
各部分的作用:总体结构:把各个部分进行合理布置和联接,以组成鱼雷整体,并使其具有良好的总体性能战雷段:对目标起直接破坏作用动力推进系统:决定鱼雷的航程和速度制导系统:导引和控制鱼雷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控系统、自导系统、线导系统5简述鱼雷在海战中的作用1)是反潜的主要武器由于潜艇战斗性能的改进和它在海上战斗行动中作用的增大,反潜战成为各国海军非常突出的问题,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2)用于攻击水面战舰及反航母航母和大中型水面舰艇及编队具有较强的对空,对海防御能力,采用潜艇携带鱼雷隐蔽攻击,远距离突袭是反航母及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有效方法和战术。
3)破坏海上运输航线潜艇具有较长时间的海上独立活动能力,携带鱼雷武器,能在水下隐蔽,突然准确地给予运输船只以威力巨大的打击。
航空兵也可在远距离外用鱼雷快速突击。
4)袭击水下设施鱼雷可以用来破坏敌人的港口、码头、船坞、水闸和其他水下工程,以及各种水下障碍,有使用方便、破坏效果彻底等特点。
6 鱼雷已经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请对第一枚鱼雷、第一枚热动力雷、第一枚电动力雷和第一枚声自导雷的诞生做一介绍。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及发展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的装备及发展情况水中兵器主要包括鱼雷、水雷、深弾,其作为最具海军特色的作战武器,至今已有100 多年发展历史,并在近代历次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美、苏、欧等海军发达国家的水中兵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20 世纪80 ~90 年代逐步达到了技术顶峰,即传统鱼雷、水雷和深弾的总体及各系统技术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我国水中兵器技术整体上还处于跟跑地位。
实际上,美、苏已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尝试将火箭与鱼雷,鱼雷与水雷结合,鱼雷与深弾结合,发展出了自航水雷、自导水雷、火箭助飞鱼雷等新式武器装备,显著提高了装备作战效能,丰富了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途径。
本文将对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国外水中兵器的融合发展情况,分析传统水中兵器通过融合发展而推出的已有装备和可能出现的新式装备,为加速我国水中兵器装备发展及日后的学习和认识提供借鉴。
1.鱼雷装备情况:鱼雷自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类的表现也有不凡的表现。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鱼雷为完成不同的作战使命,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以轻型鱼雷为战斗部的火箭助鱼雷。
1)重型鱼雷:也称大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或更大,可由潜艇或水面舰艇携带,用于攻击水命舰艇或潜艇,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威力大,用途广泛。
主要现役装备有:MK48系列(美),A184,黑鲨(意),旗鱼(英),DM2A3(德),2000型(瑞典),TEST-71(俄罗斯)、UGST(俄罗斯)、65-73超重型鱼雷(俄罗斯)。
美国MK48MOD7型鱼雷打击护卫舰实验图2)轻型鱼雷: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以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其特点是适合多平台携带、速度高、机动灵活。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鱼雷是一种以自身动力推进的水中自导武器,具有高速、迅猛灵活的特点,是海军军事行动中的重要装备之一。
鱼雷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动力系统向新型技术动力系统的转变,未来的鱼雷动力系统将呈现出更高的智能化、自主性和可控性。
本文将对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一、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历程鱼雷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是一种以蒸汽机或燃烧发动机为动力的水中推进器。
这些鱼雷在性能上具有很大限制,包括速度慢、射程短、导航不稳定等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鱼雷动力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传统燃烧发动机到涡轮喷气发动机、核动力系统等,鱼雷的推进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1. 传统燃烧发动机传统的燃烧发动机是最早期的鱼雷动力系统,通常采用内燃机或燃气涡轮发动机作为推进装置。
这种动力系统比较成熟,但是所需燃料数量大、灵活性差、速度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2. 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是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鱼雷动力系统,它采用高速流动的气体作为推进介质,具有功率密度高、速度快、灵活性好等特点,是现代鱼雷常用的动力系统之一。
3. 核动力系统核动力系统是当代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前沿,它通过核反应堆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驱动鱼雷前进,速度和续航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核动力系统需要处理放射性废物、造价昂贵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未来鱼雷动力系统将朝着更高的智能化、自主性和可控性方向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效、清洁的动力系统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的鱼雷动力系统将更加重视能源的清洁和高效利用。
以太阳能、氢能、电能为动力的鱼雷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些动力系统具有零排放、续航能力强、可再生能源等优点,符合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
2. 智能化导航系统未来的鱼雷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导航系统的研发,包括先进的传感器、人工智能、自主规划路径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鱼雷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智能化的自主导航和打击。
如何攻击潜艇
如何攻击潜艇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4年第9期文/史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探测到潜艇以后,如果进行攻击或者消灭的话,就要使用反潜武器。
看看反潜武器这个大家族吧。
反潜鱼雷作战深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范围,甚至在更深的海域活动,反潜鱼雷能在潜艇的航行深度内跟踪潜艇。
反潜导弹反潜导弹利用火箭在空中的高速飞行,迅速地将战斗部发送到攻击目标附近。
反潜水雷待潜艇接触或进入到水雷的敏感范围时,就自动爆炸。
爆炸瞬间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并形成强大的冲击波,作用于潜艇壳体,将其击毁。
鱼雷有多大?大型反潜鱼雷 6 ~8米重量为1500公斤左右中型反潜鱼雷 3 ~4米重量为500~1000公斤小型反潜鱼雷 2~3米重量为250公斤左右深水炸弹深水炸弹的弹体内装有烈性炸药,并带有引信,当深水炸弹入水,撞击到潜艇或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引信引爆炸药。
爆炸产生的冲击作用摧毁或者损伤潜艇。
水声干扰器水声干扰器是指干扰对方水声探测设备,同时保证自己在受到干扰时还能正常工作的设备。
天哪!土豆击沉潜艇二战期间,当时,美国军舰“奥班农”号正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巡弋。
突然,前方一艘日本潜艇露出水面。
“奥班农”号抢先向日本潜艇开火,但在慌乱中无一弹命中。
日本潜艇迅速向“奥班农”号冲来。
美舰士兵来不及拿出武器,便赶忙抓起储存在甲板小仓里的土豆向潜艇打去。
顿时,土豆雨点般落在潜艇上。
潜艇上的日本兵以为美国人向他们扔来的是手雷,惊恐万状,连滚带爬地往艇里钻,害怕美国军舰的日本潜艇迅速下潜,仓皇逃窜,结果撞到暗礁上葬身海底。
加装核炸药的鱼雷在小规模的海上冲突中,鱼雷雷头全部装上核炸药并不合适,因为鱼雷航程短,核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威力会危及发射艇的安全。
因此,既能使用常规炸药,又能插入核部件,装载核炸药的两用弹头应运而生。
为什么水雷是一种难对付的武器?水雷通常布设在水底或者水中一定深度上,目视无法观察到,由于多数水雷本身不发声,涂有消声防护层,声呐难以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雷布设于水中,当舰船与其碰撞或进入其非触发引信作用范围,自动或由人工控制而起爆的水中武器。
由雷体、主装药、引信、起爆装置、辅助仪表、布雷附件和定深装置等构成。
主要用于毁伤敌舰船或阻碍其行动,也可破坏桥梁和水工建筑等。
通常由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布放。
可布成攻势水雷障碍和防御水雷障碍。
具有隐蔽性好、威胁时间长、布设简便、扫除困难、用途广泛等特点。
按在水中状态,分为锚雷、沉底雷和漂雷;按装药量,分为大型水雷、中型水雷和小型水雷;按引信类型,分为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按布雷平台,分为舰布水雷、潜布水雷、空投水雷和通用水雷等。
此外,还有火箭上浮水雷、自导水雷、自航水雷等特殊性能的水雷。
水雷全长1-4.6米,直径270-1200毫米,总重125—1700千克,装药量20—1200千克。
布雷水深,沉底雷从数米至300米;锚雷从数米至1800米;自动上浮水雷2000米;漂雷为数米。
战斗有效期从12小时到48个月。
相关兵器:沉-1型水雷沉-4型水雷•自导式深水炸弹简称“自导式深弹”。
能自动发现、锁定、跟踪和攻击目标的深水炸弹。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
按携带方式,分为空投自导式深水炸弹和舰射自导式深水炸弹;按水下动力方式,分为有动力自导式深水炸弹和无动力自导式深水炸弹。
主要由战斗部、主动声目标探测引信、控制机构和降落伞等构成。
总重量11—100千克,弹径123—250毫米,弹长0.9—2.5米。
自导作用距离100—600米,攻击范围在1000米以内。
采用聚能装药,药重2.5-20千克。
•火箭式深水炸弹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深水炸弹。
其射程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装药重量20多千克。
按发动机类型,分为液体火箭式和固体火箭式;按稳定原理,分为尾翼式和尾旋式等。
由弹头和弹尾组成。
弹头为卵形密封金属壳体,内装炸药和引信;弹尾装有火箭发动机和稳定器。
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时后坐力小,可多发齐射,弹着点密度大,命中概率较髙。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
由水面舰艇、海军飞机或直升机投射,在水中一定深度爆炸的水中武器。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可用于攻击水面目标,开辟雷区通道等。
按携带方式,分为航空深水炸弹和舰(艇)用深水炸弹;按装药性质,分为常规深水炸弹和核深水炸弹;按使用方式,分为投放式深水炸弹、发射式深水炸弹和火箭式深水炸弹等。
通常由弹头和弹尾构成。
弹头内装炸药和引信。
弹尾,包括发射部分、稳定器和降落伞等。
现代深水炸弹一般总重量70—260千克,常规装药量26—200千克,弹径204—445毫米,弹长0.7—2.2米,破坏半径8—14米;核装药破坏半径800米左右。
极限下潜速度2.5—17米/秒,射程由数百米至1万米,可在0—550米水深内使用。
深水炸弹始于1915年用于对潜作战。
•火箭上浮水雷简称“上浮水雷”。
布设在水底,利用通过舰船的物理场作用,火箭发动机自动点火,使雷体上浮进行攻击目标的特种水雷。
通常为深水短索锚雷。
由雷体、雷锚、近炸引信、非触发分离器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
布雷深度100—1000米,装药量100—150千克。
•鱼水雷即“自导水雷”。
•自动跟踪水雷即“自导水雷”。
•自导水雷亦称“自动跟踪水雷”或“鱼水雷”。
能自动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特种水雷。
主要用于反潜。
是自导鱼雷和锚雷的结合体。
兼有水雷的长期威胁作用和鱼雷的主动攻击能力。
由水面舰船、潜艇或飞机布放。
当目标进入其引信作用范围时,鱼雷从壳体内射出,自动攻击目标。
•水压水雷装有水压引信,利用舰船通过时水压场的变化而引爆的非触发水雷。
通常为沉底雷。
由壳体、装药、水压引信、电源和仪表等构成。
水压引信,采用压电传感器或半导体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
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声引信、磁引信联合使用,构成声磁水压水雷。
•声磁水雷利用舰船声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而起爆的非触发水雷。
多为沉底雷。
由雷体、主装药、起爆装置、声引信、磁引信、电源和仪表等构成。
引信的联合方式,有串联工作制,即声一磁、磁一声、磁声一磁等;并联工作制,即声、磁同时作用,由逻辑电路控制。
声磁水雷动作可靠,抗扫和抗干扰性能好,得到广泛使用。
•沉底水雷简称“沉底雷“。
布设后沉于水底的水雷。
按装药量,分为大型沉底水雷、中型沉底水雷和小型沉底水雷。
通常装有磁、声、水压的单一引信或组合引信等。
由水面舰船、潜艇和飞机布放。
总体结构简单,隐蔽性较好,受水流及风浪影响小。
使用水深,打击水面舰船不超过50—90米,打击潜艇可达200—300米。
通常由装药雷体、引信装置和布雷附件等构成。
•锚雷由雷锚和雷索将雷体系留在水中一定深度的水雷。
由雷体、雷锚和连接件组成。
按所装引信,分为触发锚雷和非触发锚雷;按装药量,分为大型锚雷、中型锚雷和小型锚雷等。
一些特种水雷,如火箭上浮水雷、自导水雷、定向攻击水雷等都属于锚雷。
可由水面舰船、潜艇和飞机布放。
特点是使用水深范围大,从数米到1800米,可进行防御布雷、攻势布雷或机动布雷;抗扫性差,战斗有效期短,受布雷海区风浪、潮汐、水流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俄罗斯“暴风雪”型鱼雷超空泡鱼雷采用超空泡技术降低航行阻力,能在水中以极高速度航行的鱼雷。
用人工方法在鱼雷外壳从雷头端部开始制作大量的、排列有序的、疏密有致且与鱼雷纵轴线呈有一定角度的微细小孔,利用鱼雷内部气体发生器或由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气体经小孔向外排放,从而产生均匀、平滑的气体包层,将航行中的鱼雷与海水流体分隔开来,极大地降低鱼雷航行的阻力,使鱼雷的航速可提髙到80节以上。
俄罗斯的“暴风”超空泡鱼雷航速为200节,航程10—15千米。
•电动力鱼雷利用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作推进动力的鱼雷。
用于大深度反潜。
电动力系统,主要由推进电机、蓄电池组、接触器和转换开关、螺旋桨等构成。
具有噪声小、无航迹、电动机功率不受航深影响等特点。
20世纪70年代出现锂亚硫酰氯电池,使航速达到40节,航程超过30千米。
•热动力鱼雷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作为推进动力的鱼雷。
动力推进系统由能源供应部件(推进剂舱和栗、阀)、燃烧室、发动机和推进器构成。
具有航速高、航程远、航深大、工作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为各国海军普遍装备。
•火箭助飞鱼雷从舰艇、飞机、直升机或岸基平台发射,经火箭空中助飞到达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目标的鱼雷。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
具有射程远、速度快,兼有导弹和自导鱼雷攻击能力强的优点。
由火箭飞行器和鱼雷组成。
按飞行状态,分为巡航式和弹道式。
制导方式有惯性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复合制导。
空中飞行速度,从亚声速到超声速。
射程20—56千米。
•线导鱼雷“有线制导鱼雷”的简称。
由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指令导向目标的鱼雷。
通常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也可由反潜直升机发射。
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
航速35—60节,航程20-46千米,航深可达1200米。
制导方式为线导加末端声自导。
具有捕捉目标概率髙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鱼雷的线导控制系统,分别安装在鱼雷和发射平台上。
鱼雷发射后,以有线遥控方式,对鱼雷进行导引,驶向目标。
当目标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范围时,鱼雷开启自导装置,自动搜索、攻击目标。
导线同时处于监控状态,一旦鱼雷未命中目标,则自动转为线导,重新导向目标,再次实施攻击。
•声自导鱼雷曾称“音响鱼雷”。
利用水声技术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目标的鱼雷。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
按搜索方式,分为单平面声自导鱼雷和双平面声自导鱼雷;按信号源,分为主动声自导鱼雷、被动声自导鱼雷和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
声自导装置,作用距离通常为1600-2500米。
•鱼雷由舰艇、岸台发射或由飞机、直升机投射入水,能自航、自控、自导或线导,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水中武器。
具有潜航深、隐蔽性好、命中率髙和破坏威力大等特点。
按动力,分为热动力鱼雷、电动力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按制导方式,分为自控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和复合制导鱼雷;按直径,分为大型鱼雷(533毫米以上)、中型鱼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鱼雷(324毫米以下);按攻击对象,分为反舰鱼雷、反潜鱼雷和多用途鱼雷;按装药,分为常规装药鱼雷和核装药鱼雷;按携载平台,分为舰用鱼雷、潜用鱼雷和航空鱼雷等。
鱼雷长2—8米,总重量为120—2000千克,航速30—70节,航深5—500米、最大可达1200米,航程10—30千米,常规装药40—500千克,核装药1—2万吨梯恩梯当量。
水下破坏半径15—1600米。
世界上第一枚白头鱼雷是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的。
1904年,美国制成热动力鱼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线导鱼雷。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能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发现并自动导向目标。
•核深水炸弹装有核战斗部的深水炸弹。
可由飞机投掷,也可由舰载反潜火箭发射。
一般在水下几十到几百米深处爆炸,威力通常为几千吨TNT当量。
主要用于攻击敌方潜艇及其他水下目标。
核鱼雷装有核战斗部的鱼雷。
威力通常为几千吨TNT当量,主要用于攻击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