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抛锚式教学法的解析

抛锚式教学法的解析

抛锚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是较成熟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其是以一种技术学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抛锚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成抛锚。

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处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凭借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1.创设情境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科学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

情境的选择要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可靠的语言信息,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语言形式要符合实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会语言,使用语言。

例如我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上课以前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快的融入梁祝的曲调当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了舞蹈梁祝的经典片段,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仿佛处于梁祝的故事当中。

2.提出问题抛锚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课程构成的三要素——情境、学生和课程。

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和它们紧密相联,使三者之间协调一致。

考虑情境,情境的设计是整个课程展开的关键,要把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真实,生动而又充满知识技能的网络体系。

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生是教学的整体,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方面的情况。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引言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相比,抛锚式教学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抛锚式教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同时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并深入理解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抛锚式教学的特点1.学生主导:在抛锚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和进行合作学习来推动学习的进展。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方向。

2.自主探究:抛锚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和开展实验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3.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多元评价:抛锚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抛锚式教学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项目作品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抛锚式教学的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抛锚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愿意深入学习和探索。

2.培养创造力:抛锚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提出观点,锻炼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综合能力:抛锚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多元评价的方式,学生可以较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认知、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4.个性化发展:抛锚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效果评价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 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 解。
抛锚式教学策略 2、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 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 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 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 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效果评价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 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 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 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 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抛锚式教学策略 2、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抛锚式教学策略 案例《恐龙的灭绝》
抛锚式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效果评价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 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 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 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 “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抛锚式教学策略 2、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策略
1、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深刻理解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 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 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自我发现”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一种新的“精讲系统教学模式”。

它被认为更注重课堂即时性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习者的发现、诠释、应用学习能力的发展。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步骤如下:
一、给学习者提出问题或提供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和学习,老师草导、引导学习者以集体活动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形成结论。

二、老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观想,从学生的观想中提炼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分析问题的讨论,形成合理的结论
三、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习得,及思维的能力提高,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现,诠释,应用现实中的知识。

最后要说的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为他们成为今后社会上脱颖而出的人才奠定基础。

抛 锚 式 教 学 模 式

抛 锚 式 教 学 模 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情境包括自然情境、社会情境、语言情境、教学情境、虚拟情境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充分模仿这些情景。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不会满足于课本里所提到的内容,所以多媒体课件要求有丰富的素材,用真实的事物刺激和引导学生学习,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大量的实践和发现活动都与学习者问题解决有关,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包括5个步骤: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出问题;③收集材料并对之分类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试探式的假设;⑤形成和评价结论。

其实我们就是利用多媒体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大量的素材下进行问题的5步骤解决过程。

把“锚”抛下去,让学生确定问题,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2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2

三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一)传递──接受式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四)概念获得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式 之- [ - q 是 指 教 师在 教学 时 为学 生 提 供 一 个 真 实 的 它 学 习情 景 .使 教 学 建 立 在 生 动 的真 实 事 件 或 问 题 情 景 的基础上 . 过镶嵌式教学 和师生间互动交流与探讨 , 通
★基 金 项 目: 深圳 大 学 国 家特 色 专业 专项 教 学项 目( . 10 7 No2 0 2 ) 0
( ) 建 脚 手架 1搭
抛 锚 式 教 学 并 不 把 现 成 的知 识 教 给 学 牛 .I 在 是
学 生学 习知 识 的过程 中向他们 提供 援 助 和搭建 脚 手 架 根 据 “ 近发 展 区 ” 论 , 生 在 熟 悉 知 识 的 牛 邻 最 理 学 【 1 域 . 要借助 引导 . 区域间的相邻知识联结 。如同 盖 需 将 房 子 . 手架 只 是辅 助 的 支 撑 系 统 , 房 子 才 是 主 要1 脚 盖 l :
教学着重于语法 的讲解 .教学 中给出例程 是为验证语
法 这 种 知 识 传 递 型 教 学 方 式 使 学 生 在课 程 前 期 比较 茫 然 . 知 所 学 何 用 , 感 人 门 困 难 , 程 后 期 也 只 熟 不 深 课
悉 了一 些 语 法 . 能 实 际 编程 . 重 打 击 学 生 学 习 积 极 不 严 性 和 热 情 . 习 效果 差 学
收稿 E期 : 0 1 2 9 l 2 1 —1 —0 修 稿 E期 :0 2 0 一( l 21— 1 ) 8
作 者 简介 : 艳 (9 3 ) 女 , 北 邯 郸 人 , 师 , 士 , 究 方 向 为 分 布 式 系统 、 行 处 理 等 张 17 一 , 河 讲 博 研 并
囝 现 计算 21. 代 机 021 0
为 此 .在 程 序 设 计 课 程 引 入 建 构 主 义 的 抛 锚 式 教 学 模 式 . 合 教 学 内容 设 计 贯 穿 于 全 课 程 的“ ”并 将 结 锚 .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101001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授课单位:软件教研室学分:6学时:8*1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2011.2.10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2011.3.01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我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质必修课。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课程大纲制订原则(教高〔2000〕2号)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制定的。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整体要求,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学特点,要从我系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及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来编制的。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1.课程的性质《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必须的支撑课程。

本课程以程序设计思想为主线,介绍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应用开发打下扎实的高级语言理论和实践基础。

2.课程的作用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思维,形成程序设计基本思想,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程序设计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以程序设计为主,以语言介绍为辅的新理念。

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使学生单纯地了解和掌握 C 语言的基本语法规范,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以及运用 C 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2)从提高兴趣出发,变应试为应用。

教学实例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或为学生所熟悉,让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把学习程序设计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向应
起 到 重 要 的推 动 作 用 。 33 为辅 助数 控 原 理 教 学 的有 效 手 段 . 作 了解 并 掌 握 必 要 的数 控 技 术 原 理 知 识 ,是 本 科 型数 控 技 术 人 才 培 养 要 求 的 一 项 重 要 内容 ,课 堂 上 的 纯 数 控 原 理 理 论 教 学 大 都 以 模 块 化 的形 式 进 行 .具 体 每 一 个 模 块 之 间是 如何 协 作 的, 由于 教 学 课 时 的 限制 , 法 深 入 讲 解 . 生 对 这 些 理 无 学 论 知识 缺 乏 兴 趣 , 往 以死 记 硬 背 结 束 这 块 内容 的 学 习 。 往 如讲 授 插 补 方 法 章 节 时 , 仅 是 插 补 算 法 展 开 , 讲 授 位 置 测 量 章 仅 而 节 时 ,也 仅 仅 是 以如 何 实 现 位 置 或速 度 测 量 原 理 为 目标 进 行 的 . 于 这 两 块 内容 之 间有 什 么 关 系 . 对 它们 之 间 是 如 何 协 作 的 缺 乏详 细 的 探 讨 。 因此 靠 纯 理 论 讲 解 难 以 使 数 控 原 理 的知 识 点 进 行 融合 。 通 过加 工仿 真 实 践 .原 理 性 的部 分 知 识 可 以 通 过 具 体 的 加 工 过 程 得 到形 象 化 的 串联 。 实 践 教学 过程 中 , 师 应 该 起 在 教 到 指 点 教 学 原 理 的作 用 , 到边 引 导 实 践 操 作 . 点 缀 讲 解 对 做 边 应 的数 控 原 理 ,使 学 生 对 原 理 性 的 理 论 知 识 在 实 践 过 程 中 得 到 强 化 。 如 在 机 床 回 参 考 点 时 . 学 生 关 注 坐 标 轴 坐 标 的 变 比 让 化 , 述 相对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当回参考点快到零位时 , 讲 轴 的坐 标 值 会 在 一 个 范 围 内 变 化 ,直 到 坐 标 值 变 化停 止 后 变 0 。 针 对 这 个 现 象 , 师 可 有 意 让 学 生 回忆 相 对 编 码 器 Z 的 定 位 教 相 原 理 .这 样 的交 互 过 程 可 使 学 生 对 编 码 器 的理 论 学 习 产 生 深 刻印象 。 因此 , 过 仿 真 实 践 学 习 理 论 原 理 是 深 化 理 论 学 习 的 通 重要手段 。 3 作 为扩 展 学 生 专 业 兴趣 的 有 力推 手 . 4 大 学 生 的 专 业 学 习 是 其 成 为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的 基 础 和 前 提, 而大 学 生 的专 业 兴 趣 对 其 专 业 学 习产 生 直 接 影 响 , 此专 因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猴嘴中学朱慧琴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的领导下开发的。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

教师预先教授一些知识是为了提供帮助学生继续前进的资源和“脚手架”。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搭建“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脚手架”。

“脚手架”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是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地提高。

2.围绕“锚”来组织教学。

围绕“锚”组织教学,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亲自实践。

“锚”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

抛锚式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的问题解决有几个优点: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资源以完成任务要更易于掌握;第二,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首先围绕某个“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作好完成任务的准备;第三,“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积极地参与;第四,“锚”提供了学习者自我敏感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保证他们尽可能地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

1.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和交流经验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鼓励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创设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

因为“锚”中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单个学生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而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许多备考的小伙伴都听过“抛锚式教学”的模式,但是大家都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今天本店铺就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抛锚式教学”,以及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的考点。

想要理解抛锚式教学,我们就要清楚抛锚式教学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抛锚,原本是指船抛锚,停止航行。

船要停止航行,把铁锚抛到水里,使船停下来。

在这里,我们把真实的事件或者问题形象的比喻成“抛锚”,以此为固定点,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解决问题。

清楚这一点以后,我们来看看有哪些考点。

1.别称和含义。

抛锚式教学,又叫“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

2.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使用的,而不是拿来就用的,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仅仅听老师讲解。

3.基本程序①创设情境(与现实情况一致或者类似)②确定问题(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③自主学习(教师把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只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学生自己学)④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完善理解)⑤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4.设计原则①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某一“锚”来设计②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5.模式运行原则①量力性原则,“锚”,也就是设置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水平等,创设学生可以接受的问题情境。

②整体性原则,课堂上创设的问题应该本着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老师在设置“锚”的时候要树立全局意识。

③启发性原则,教师在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做给予者,而是要善于引导,选择适当的时机,提供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探究途径,让学生自主发现。

④发展性原则。

现代教育倡导终身学习,对学生而言,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人格、品德(与人合作、克服困难的意志等)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

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约翰·布朗斯福特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作出了贡献。

基本信息中文名:抛锚式教学应用学科:心理学相关推荐范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建构主义复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元认知策略支架式教学行为塑造法设计教学法教学策略组织策略先行组织者程序性知识顺应性迁移行动研究法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认知策略程序教学相关搜索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五个环节范例教学法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简介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深受目前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型。

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以下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约翰·布朗斯福特作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作出了贡献。

教学目的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设计原则抛锚式教学有以下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杂研究或问题情境地。

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福州第八中学黄品霞[内容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

本文作者浅谈了在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平台下,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的心得。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

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

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

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

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

(二)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抛锚式教学简介

抛锚式教学简介

庞维国:抛锚式教学简介抛锚式教学是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约翰·布兰斯福德教授所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Cognition &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学习和教学策略。

一、主要目标抛锚式教学旨在解决如下问题:1.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以以更快的速度学习更多的内容;2.让学生获得更有意义、关联更强、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3.给予学生获得跨学科或领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解决问题。

二、理论原理抛锚式教学被视为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的一个构成部分。

本质上,它是以目标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综合。

抛锚式教学主要基于两条理论原理:1.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围绕着一个“锚”来设计。

所谓的“锚”是指某种形式的现实案例或者问题情境。

2.课程材料应该允许学习者开展探究活动(如使用互动性的教学光盘)。

三、教学设计原理抛锚式教学运用7条相互交织和依存的认知和教学设计原理来创设教学:1.通过让学生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创设或构想故事的结局,以生成性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2.通过添加相关的背景信息、动画、图片、声频、模拟、丰富的色彩和现实性的内容,基于光盘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质量。

3.叙事性的方式,提高了故事情境、人物、起因、结局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4.问题的复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充分注意并按照相互关联的步骤去解决问题。

5.嵌入数据设计,使故事情节中充满了需要和不需要的数据。

结果,学习者必须沉浸在探究和发现过程中,以澄清问题的实质,搜寻恰当的数据。

6.通过提供同样的主题,在三个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看到自己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现实性,创设学习迁移的机会。

7.课程的内容关联根植于现实故事情节中,所学内容要运用到各个学习领域。

把学习者置于这些新的学习内容中,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其他领域的兴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

CTGV把“锚”视为一种“宏观背景”(macro-contexts),而与“微观背景”(micro-contexts)相区分。

微观背景是课本后的不相联系的“应用题”的特征。

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背景”是为了重新使儿童和学徒制中人们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吉伯逊(Gibson)的“供给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

“供给”指情境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潜力。

吉伯逊认为,不同的环境特征能够给各种特殊的有机体供给不同的活动,如“能走的”“能爬的”“能游的”等。

相似地,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也能供给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因而,应该设计能够供给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教学材料,这些活动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教材所促进的活动类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又称为“anchored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问题解决和知识构建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进而提高他们在这个领域中的表现。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布鲁纳(Jonathan Bruner)提出。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将学习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实际应用来学习和理解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追求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或项目。

教师应该选择一个学科相关且符合学生实际经验和兴趣的问题或项目作为教学的起点。

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2.对问题或项目进行情境设置。

通过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和背景描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内涵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

教师应该通过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反思和总结。

在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能够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情境和背景。

其次,该教学模式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

CTGV把“锚”视为一种“宏观背景”(macro-contexts),而与“微观背景”(micro-contexts)相区分。

微观背景是课本后的不相联系的“应用题”的特征。

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背景”是为了重新使儿童和学徒制中人们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吉伯逊(Gibson)的“供给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

“供给”指情境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潜力。

吉伯逊认为,不同的环境特征能够给各种特殊的有机体供给不同的活动,如“能走的”“能爬的”“能游的”等。

相似地,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也能供给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因而,应该设计能够供给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教学材料,这些活动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教材所促进的活动类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请简述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请简述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请简述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基本步骤如下:
1. 呈现问题或挑战: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被要求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或策略。

3. 学生讨论和合作:学生之间或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进行合作探究。

4. 发现问题和知识缺口: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知识缺口,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5. 引导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和知识缺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和技巧,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实践和应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应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7. 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成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以及所学到的东西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8. 反馈和评价: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思考。

这些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情境进行调整和扩展,以适应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摘要: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2.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3.抛锚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4.随机通达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5.英语教学改革与建构主义理论的结合正文:1.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知识不是被动地从外部世界接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出来的。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如问题、案例、情景等),帮助学习者在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包括:引导性、支持性、情境性和协作性。

3.抛锚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抛锚式教学是另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来寻找答案。

抛锚式教学的特点包括:问题导向、情境真实、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

4.随机通达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随机通达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路径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机地选择学习内容和顺序。

随机通达式教学的特点包括: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5.英语教学改革与建构主义理论的结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引入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通达式教学等方法,英语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摘要:文章探讨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抛锚式教学模式。

通过围绕真实案例创设学习环境,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进行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学习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降低课程入门难度,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自主学习。

该教学模式能较快地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实际编程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抛锚式教学;案例导学;任务督学;知识迁移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 抽象且语法结构繁杂。

目前的教科书大多以概念、数据类型为前导,以语法为主线展开论述[1],教师若简单地按课本顺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在课程前期不知所学知识的用途,而且需要记住许多枯燥的理论概念和语法细节,从而深感入门困难,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课程中后期,强记的理论知识和语法要点又大多已遗忘,难以应用于编程设计。

同时,因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全面兼顾。

所以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该类课程难学、难教。

为此,笔者根据该类课程的特点,引入了一种“案例导学、任务督学、重视培养迁移能力”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能大大降低程序设计的学、教难度,帮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很快掌握实际编程方法。

1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与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到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

抛锚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是“锚”,“锚”就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2]。

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建立并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锚固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也就像船被锚固定那样而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就是所谓的“锚”。

这种案例,应该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性[3]。

通过将日常生活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他们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脚手架”[4],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上升空间,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已确定的“锚”所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在学习内容上起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起督促作用。

抛锚式教学的知识迁移是十分重要的。

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是指让学生将主动构建的知识用于其他相似的情景并解决相似问题的过程。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学生自觉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现知识迁移的效用价值。

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导学、任务督学与知识迁移2.1案例导学,语、算同步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引入案例教学[5],用合适的案例作为“锚”,用案例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及解题过程,对算法思路、编程方式及相关的理论概念、语法知识加以整合,进行同步传授讲解[6]。

传统教法将授课重点放在基本语法上,程序实例只用来说明或验证语法规则,与此不同,案例导学是以“案例→问题→解题”为主线[7],强调围绕案例对语法理论和编程设计方法进行相对集中的传授,寓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于形象熟悉的前导程序案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将相关语法知识在讲解算法特征和程序设计方法时自然带出,加强语法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识、记率提高,对程序设计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使学习者的理论知识与编程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2.2任务督学,分层促进“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任务督学”不但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向和内容上的引导作用[8]。

其实施方式是任务前置、难度分层。

任务前置是指将一个学习单元的作业提前在前导案例演示完毕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主动性。

难度分层是指由教师参照案例进行扩展、变形和深入,提出2~3个难度层次渐进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个去完成,或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几个难度不同的大任务,并将其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最终进行合成。

分层的难度要视学生水平而定,目的是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有余力者不会因任务简单而降低学习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不会畏难而退。

任务前置和难度分层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他们对老师在授课中有意省略或无意遗漏知识点的发现率会大为增加,在讲课结束前,老师留出讨论时间,各层次学生提问的质量大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提问的人数比以往也有大幅增加;教师在解答时,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行看书和参考资料寻找解题答案,增强其成就感,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主学习。

2.3知识迁移,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对所用案例的总结,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编程或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途径[9]。

只有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性的思维,才能开阔他们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当运用激励、表扬都能加快知识迁移的过程。

通过将学生按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则注重突出小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促进小组内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知识迁移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互教互学,既解决了教师难以兼顾全面的问题,又培养了一批学习尖子和骨干。

3实例介绍现以“Visual_Basic(VB)语言程序设计”的首堂课为例简要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其教学目的和内容为: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理解一些较抽象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概念,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简单编程。

教学步骤参见图1,所选案例的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1) 运行、演示两遍案例。

案例中的字幕“欢迎探秘”在两个图示按钮的控制下能以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左右移动。

(2) 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任选一题完成,要求带着问题听课、思索、寻找解题方法。

以能上机正确演示为完成标准。

任务一:参照案例,将字幕改为以手动方式上下移动;任务二:以手动方式使字幕产生缩放效果;任务三:用自动方式使字幕不但能缩放,且能在界面上随机飘动。

这三个任务的难度是分层递进的:参照案例举一反三,通常能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稍难,但知识点在教材的本章节能找到;任务三最难,相关的知识点会跨越到后续章节,在引用案例时仅介绍出处,需要学生自学。

(3) 提出问题。

整个画面是怎样做成的?为什么字幕能移动(动画效果)?要学的VB程序设计与此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等。

(4) 导出相关知识要点。

介绍对象、对象来源、对象三要素等知识,引入类、控件、界面等较抽象的理论概念,介绍工具箱及其使用。

(5) 讲解解题方法。

介绍动画的形成原理,通过观察运行界面直观介绍前台界面、后台指令集及其关系,再介绍代码窗。

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指令和属性赋值语句等,掌握简单的编程方法。

而后再次运行程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最后总结形成初步的算法思路及步骤:①确定要完成的工作;②设计界面;③设置对象的属性;④选定启动程序的事件;⑤在代码窗设计事件过程;⑥调试及运行VB 程序;⑦保存文件。

(6)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直观展示和剖析,学生能很快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点、概念、运行机制等建立起感性认识,消除对编程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再顺势引导、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任务挂钩,促使他们去思索、扩充案例的功能,确定任务的选择。

兴趣和任务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他们提出各种疑问,并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编程,学生能在实验课完成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较好基础。

4新模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4.1兼顾传统讲授方法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讲授基于教材,重点在设计语言本身,注重原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抛锚式教学则基于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编程能力的培养。

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

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编程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结合起来,保证算法和语法的传授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4.2注重案例的挑选和组织合适的案例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精选的案例不仅要生动有趣、学生常见,还要使相关的语法、算法易于集成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案例可以是针对某堂课或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贯穿一个单元或整门课程,并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

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为其选用与专业相关的不同案例,也可有意识地选用部分学生的作业。

若案例挑选得当,整门课程的内容就能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3突出理论及实验课的不同重点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以算法讲授为重,上机实验则以程序调试和语法验证为主。

围绕解题算法介绍的语法概念须择要点讲解,不必过细,可将验证过程和深入理解留待学生上机时进行。

借助机房的集成开发环境,学习并掌握语法要比课堂讲授少了许多枯燥和抽象,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和传授验证语法的方法。

5结语抛锚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1] 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J D Bransford, L Darling-Hammo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5:358-389.[3] 刘洋,钟志贤.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 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4] 徐延宁,汤小红. 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38-40.[5]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识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M]. 王文静,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40.[6]Erskine J A, et al. Teaching with case[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n Ontario, 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1:20.[7]E L Laurence J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ases: A guidebook[M]. Chappaqua:Seven Bridges Press, 1999:44-50.[8] 刘琦. 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相结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8-111.[9] Merrill Harmin. Inspiring active learning: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today’s teachers[M]. 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6:117-120.Anchored Instruction for Programming CoursesLIU Qi, LIU Zhi-qi, XU Yi-yi(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the programming courses teaching, the study environment focusing on some true cases has been created. Task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difficulties have been assigned to students for leading study. Cultiv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for students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eaching process. Lecturers can mobilize the students’interests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icula entry, stimulat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guide self-stud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approach can quickly improve the students’practical programming cap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computer,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teaching effectiveness.Key words: programming courses; anchored instruction; leading cases; study with tasks; knowledge transfer(编辑:郭小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