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什么时候发生转移

黑色素瘤什么时候发生转移

黑色素瘤可出现在皮肤的表面,也可以生长在人的胃和眼睛内部,主要诱因是受到太阳光的照射,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比较高,预后比较差的肿瘤,而转移是黑色素瘤发展恶化的标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黑色素瘤什么时候发生转移呢?

具体什么时候转移,每个患者的病情、患者的体质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什么时候转移很难确定,但是黑色素瘤存在很多的特征,转移早是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特性,其转移途径主要是直接蔓延、血行转移以及淋巴转移,这也是肿瘤转移的普遍途径。直接蔓延可导致肿瘤的局部侵犯,而血行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则可导致远处转移,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大家熟知的转移。黑色素瘤出现转移,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命。

黑色素瘤患者出现扩散、转移,表明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患者的治疗目的在于尽量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不少黑色素瘤中晚期患者一味追求消灭肿瘤,企图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中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机体状态较差,而手术、放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过程中也会损伤患者机体,使机体免疫力更加低,从而为癌细胞的生长创造环境。临床上,不少黑色素瘤中晚期患者因过度治疗而加速了死亡,因此,中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多选择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黑色素瘤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纯天然中草药治疗,内服加外用,不伤正气,攻补兼施,无论早期还是中晚期病患都可以使用,包括术后、放化疗期间,甚至一些危重的病患,只要能进流食,都可以应用。临床上,汲取中医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具有不错的患者口碑,治疗效果不仅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更是誉享国际,得到了国内外诸多知名肿瘤专家的称赞。该疗法是由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拥有三十余载临床抗癌实战经验的袁希福教授创立的中医药疗法。

黑色素瘤扩散后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延长生存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患病之后积极的配合医生的诊治。在患病后如果只知自怨自艾,不知道积极的接受治疗,这样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有可能加重病情。

黑色素瘤多发转移不可怕 合适的方案可延长生命

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在我国发病率比较低,但是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比较高,容易出现远处转移和扩散,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增加治疗的难度,此时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比较重要的。 黑色素瘤这种疾病早期只有卫星灶、溃疡、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症状不一,容易转移的部位为肺、肝、骨、脑。眼和直肠来源的黑色素瘤容易发生肝转移。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乏力等。此外,黑色素瘤转移至机体各个不同部位可出现相应不同症状,例如骨转移可能出现骨痛、肺转移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 黑色素瘤出现多发转移病情多已经发展到了晚期,此时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比较害怕,认为出现了转移,治疗也没有什么意义,从而放弃治疗,其实专家介绍,黑色素瘤多发转移虽然比较难治,但是并不是被判了死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可以减少痛苦,延长生命的,建议患者不要丧失治疗的信心。 黑色素瘤多发转移一般手术治疗不适合,而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无法杀伤游离在外的癌细胞,临床上多采用全身性的化疗和中医药进行治疗,化疗是利用不同的化疗药物对全身的癌细胞进行杀伤,可起到杀灭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病情的目的,但是化疗本身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等症状,长期效果较差,易复发,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有恶病质的患者应该慎用。 黑色素瘤多发转移也可单独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黑色素瘤多发转移,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多种方法联合作战,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病变部位与经络穴位用药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全方位、多通道,立体作战的策略,可全面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延长病人的生命。 临床上,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应用广泛。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可见黑色素瘤多发转移并不是无法治疗,建议患者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饮食方面的调理工作,给予合理的饮食搭配,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让病人更好的接受治疗。

黑色素瘤什么时候发生转移

黑色素瘤可出现在皮肤的表面,也可以生长在人的胃和眼睛内部,主要诱因是受到太阳光的照射,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比较高,预后比较差的肿瘤,而转移是黑色素瘤发展恶化的标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黑色素瘤什么时候发生转移呢? 具体什么时候转移,每个患者的病情、患者的体质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什么时候转移很难确定,但是黑色素瘤存在很多的特征,转移早是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特性,其转移途径主要是直接蔓延、血行转移以及淋巴转移,这也是肿瘤转移的普遍途径。直接蔓延可导致肿瘤的局部侵犯,而血行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则可导致远处转移,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大家熟知的转移。黑色素瘤出现转移,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命。 黑色素瘤患者出现扩散、转移,表明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患者的治疗目的在于尽量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不少黑色素瘤中晚期患者一味追求消灭肿瘤,企图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中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机体状态较差,而手术、放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过程中也会损伤患者机体,使机体免疫力更加低,从而为癌细胞的生长创造环境。临床上,不少黑色素瘤中晚期患者因过度治疗而加速了死亡,因此,中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多选择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黑色素瘤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纯天然中草药治疗,内服加外用,不伤正气,攻补兼施,无论早期还是中晚期病患都可以使用,包括术后、放化疗期间,甚至一些危重的病患,只要能进流食,都可以应用。临床上,汲取中医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具有不错的患者口碑,治疗效果不仅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更是誉享国际,得到了国内外诸多知名肿瘤专家的称赞。该疗法是由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拥有三十余载临床抗癌实战经验的袁希福教授创立的中医药疗法。 黑色素瘤扩散后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延长生存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患病之后积极的配合医生的诊治。在患病后如果只知自怨自艾,不知道积极的接受治疗,这样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有可能加重病情。

两种黑色素瘤B16细胞肺转移小鼠模型的构建和比较_李佳悦

?基础论著? 两种黑色素瘤B16细胞肺转移小鼠模型的 构建和比较 李佳悦朱欣凯王萍钮利喜 【摘要】 目的 采用尾静脉接种法建立C57BL/6小鼠和KM小鼠两种黑色素瘤B16细胞肺转移 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肺部成瘤过程,并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制作肿瘤切片,通过HE染色分析两种 肿瘤模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培养B16黑色素瘤细胞至对数生长期时收集细胞,用生理盐水 调整浓度为5×106/ml备用。将备好的B16细胞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每只注射0.2 ml。接种后,两种 小鼠每隔一定时间随机各取一只小鼠处死,解剖取肺,观察成瘤情况,计数肺表面的瘤结节数,测 量瘤结节大小。以出现瘤结节开始计时,记录小鼠荷瘤时间。形成稳定的肿瘤模型后,制作肿瘤组 织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B16细胞尾静脉接种C57BL/6小鼠和KM小鼠,均能形 成肺转移模型,但两种小鼠成瘤情况差异较大。KM小鼠的荷瘤时间比C57BL/6小鼠荷瘤时间长。HE 染色结果显示黑色素瘤B16细胞在两种小鼠的肺组织中均形成巢团状的转移瘤,且两种模型肺转移 瘤均多分布在支气管周围。结论通过对C57BL/6小鼠和KM小鼠两种黑色素瘤B16细胞肺转移小鼠 模型的成瘤特点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KM小鼠更适合用于研究新的肺肿瘤治疗药物,为研究黑色素 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B16细胞;肺转移小鼠模型;尾静脉 Establishment and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lung metastasis mouse models Li Jiayue, Zhu Xinkai, Wang Ping, Niu Lixi.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Niu Lixi, Email: nlx@https://www.360docs.net/doc/0b13699968.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umorigenic process, two pulmonary metastatic models of melanoma B16 cells were established and compared using C57BL/6 and KM mice, respectively. Methods Tail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1×106 melanoma B16 cells/mouse resulted in macroscopic disease by 4-9 days and a randomly selected mouse was sacrificed in a certain interval to survey the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melanoma. The number of tumor nodules in the lung surface was counted and the size of tumor nodules was measured. The tumor-burdened time of mice was recorded and the tumor sections were made for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HE staining showed that each mouse in the B16 cell injection groups had nest-shape metastatic foci distributed around the bronchi in the lung, but the tumor-burdened tim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ich was longer in KM mice than in C57BL/6 mice. Conclusion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ulmonary metastatic models of C57BL/6 mice and KM mice, we can concluded that the B16 melanoma models in KM mice were ideal tumor model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researching the new drugs in lung cancer treatment. Our research would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lanoma. 【Key words】 B16 cells; Pulmonary metastatic mouse model; Tail vein 肺肿瘤又叫支气管肺癌(lung carcinoma)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5.19.022 基金项目:山西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1021035-5) 作者单位:030006 太原,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通讯作者:钮利喜,Email: nlx@https://www.360docs.net/doc/0b13699968.html, 率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已成为人类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2]。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治疗方法以化疗和放疗为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治疗效果亦不尽人意。新的有效的肺肿瘤治疗的方法一直在探索中。肿瘤模型是研究恶性肿瘤病因、发展过程和探索肿瘤治

黑色素瘤相关知识

皮肤 表皮: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另一类是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手掌和足底的表皮结构,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层五层。薄皮的表皮,颗粒层和透明层不明显,并且角质层较薄。

1、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由一层矮柱状的基底细胞组成。胞质内因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呈嗜碱性,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 2、棘层 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短小的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镶嵌,并以大量的桥粒相连。胞质呈弱嗜碱性。 3、颗粒层 由3-5层梭形细胞组成。颗粒层细胞的核与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 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界限清楚,本层强嗜酸性。 5、角质层 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完全角化,干硬,嗜酸性。 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 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包体多分散在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HE染色胞体呈圆形,核深染而胞质透明,突起不能辨认。 2、朗格汉斯细胞 散在与棘层浅部,HE染色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 真皮 1、乳头层 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掌侧的真皮乳头内含较多触觉小体。

2、网织层 为乳头层下放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此层内有较多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深部常可见环层小体。

原位恶性黑色素瘤 1、恶性雀斑 表皮基底层色素细胞增多,可呈单排或大小不等巢状增生。增生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异型性细胞单个或成群侵及表皮,特别是单个异型性黑色素细胞侵及表皮浅层具有诊断意义。增生黑色素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上皮样,有多形性、多为梭形,胞浆大多透明,内常可见多少不等色素。在表皮内细胞团与其周表皮界限不清,呈浸润性,胞核较大,深染,形状不规则,极向紊乱。

黑色素瘤会转移到哪里,如何治疗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的一种,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因而其发病率虽然仅占皮肤癌的10%,但死亡率却占皮肤癌的80%,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引起警惕。转移是黑色素瘤比较常见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那么黑色素瘤会转移到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黑色素瘤常见的转移方式: 1)皮肤粘膜上直接出现黑色素瘤卫星结节。 2)肿瘤细胞的淋巴系统转移,支气管旁,肺门、纵膈淋巴结;胸外是锁骨上、腋下和上腹部淋巴结为转移常见方向。 3)肿瘤细胞随着淋巴转移出现在患者身体局部,局部的肿瘤细胞进一步扩散会伴随血液出现转移,血液转移是最严重的远处转移现象,黑色素瘤患者临床死亡率绝大部分是因为患者出现了血液转移。 4)医源性转移,手术过程中微小肿瘤细胞局部扩散,继而生长。 黑色素瘤出现了转移往往治疗难度增加,此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积极的治疗,依然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因此患者和家属一定要积极治疗疾病。 黑色素瘤出现转移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尚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术后复发和转移。因此黑色素瘤出现转移一般是不建议手术治疗,放化疗虽然能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的发展,短期内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导致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放化疗的时候常会配合中医药进行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黑色素瘤出现转移中医治疗也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温和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根据每个患者体质有别,年龄不同,并发症不同,表现并不完全一样,在治疗时,对症下药,既有固定不变的主方,又有灵活加减不断变化的药物,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还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实现长期的带瘤生存。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既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还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黑色素瘤会转移到哪里?只要不放弃治疗,即使是转移了还可以治疗,而中药调理很适合于晚期包括转移的患者,因为这是一种保守治疗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中医是标本兼治的,治疗的效果也是比较稳定的,因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为治疗争取时间,才能早日康复。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一、 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左右。恶性黑色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同样,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最高(5-6/10万),中国和日本较低(约0.2/10万)。 二、 临床表现 (一)发生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故而也常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亦可见于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皮肤以外的部位。皮肤黑色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型: 1.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SS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15-30%,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色素瘤(LMM):较少见,约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ALM):仅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2-8%,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较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除了皮肤以外,约有1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其中常见的部位包括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其中色素膜黑色素瘤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一般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优于皮肤黑色素瘤。消化道粘膜黑色素瘤发生率不高,主要发生于肛门区,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淋巴结常受累,预后较差,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或食管粘膜。淋巴结是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包括皮肤及软组织、肺、肝脏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白皙或光亮的皮肤,尤其有日光暴露史的人群。与含色素的皮损密切相关,当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颜色改变,尤其以蓝黑色、灰色、棕色和杂色最为重要;②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和渗液等;③周边参差不齐,呈锯齿状;④皮损迅速增大、持续瘙痒、结痂或出现卫星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属于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由于以前MM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临床医生对其诊断和治疗与其它恶性肿瘤相比较为生疏。在MM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方面,与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宣传普及黑色素瘤知识并促进中国MM诊断治疗的规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书逵教授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的倡导下,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小组十几位专家教授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 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 1.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MM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早期MM经外科扩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和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疱、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经由淋巴管在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形成皮下结节)和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 MM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乳酸脱氢酶(LDH)等相关。通常,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发生于四肢的MM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最差;分期较早者预后较好;LDH较低者预后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较长;有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者为15%;浸润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为30%。 2.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例/10万和30例/10万。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MM发病率为0.2例/10万,2004年已达1例/10万。 MM的病因学在白种人中研究较多,主要认为其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 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但UVB在破坏黑色素细胞的某种基因并诱导MM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的MM患者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3. 病理类型 MM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促纤

黑色素瘤脑转移有什么典型症状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特别是发展到了晚期出现脑转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很多患者和家属想了解一下黑色素瘤出现脑转移会有哪些症状,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黑色素瘤的早期特征包括:现有皮肤色素痣的形态或颜色改变、皮肤表面出现隆起物、色素痣瘙痒、局部出现破溃出血、指(趾)甲开裂等。早期皮肤黑色素瘤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溃疡、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症状不一,容易转移的部位为肺、肝、骨、脑。而脑转移是晚期黑色素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下面一起来看一下黑色素瘤脑转移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1、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 2、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肿瘤卒中症状当肿瘤侵及血管时,可发生肿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可出现突发性意识障碍、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3、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或侵入脑室内可发生偏瘫、失语、偏盲、癫痫、精神症状等。发生于脊髓可出现相应脊髓节段感觉、运动障碍。 4、其他肿瘤位于颅底可侵及多组脑神经,出现多组脑神经损害。肿瘤代谢产物对软脑膜或蛛网膜的刺激可产生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症状。蛛网膜炎性反应及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扩散、聚集可引起脑积水,继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另外,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快、病程短,常易误诊为蛛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胶质瘤及癫痫等。临床上凡病程短,颅内压增高症状发展快,CT及MRI检查明显占位效应,体表或内脏有黑色素瘤手术史,应想到颅内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术中发现肿瘤区域的硬脑膜、脑组织或肿瘤呈黑色病变,为诊断颅内黑色素瘤的可靠依据。但术前很难达到定性诊断。 袁希福院长介绍,黑色素瘤由于病情发展较快,当出现早期症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同时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段炼身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恶性黑素瘤——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恶性黑素瘤的典型病理特征是在真皮表皮交界处不不典型的黑素细胞增生,且瘤细胞侵犯表皮和真皮。瘤细胞呈双相分化,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细胞核呈显著异形性,核形怪异。还可见单核、双核或多核,常见核分裂象。恶黑的组织病理形态因不同类型而不尽相同。 1.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表皮萎缩,基底层有较多不典型黑素细胞,并向下侵袭真皮,瘤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噬色素细胞含有相当多的黑素。 2.浅表扩散性黑素瘤:表皮突向下不规则增生,真皮表皮交界处和真皮内可见不典型的痣细胞巢,除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的黑素细胞外,有时表皮上部还可见少数paget样黑素细胞。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 3.结节性黑素瘤:不典型黑素细胞垂直向下增生侵入真皮,而不向表皮侵犯。上皮细胞型的黑色素细胞常排成腺泡状;梭形细胞型则类似成纤维细胞,有时作束状排列。 4.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表皮增厚,含大量色素的不典型黑素细胞巢位于表皮下部,常见梭形黑素细胞。表皮上部也可见paget样的黑素细胞,真皮乳头可见噬色素细胞。无黑素性恶性黑素瘤的细胞形态结构具备恶黑特点,HE染色中无明显黑素,用多巴(Dopa)试验可呈阳性反应,银染色可显示少量黑素。对恶黑的组织学诊断除了确诊、分型外,还应观察其侵袭程度,瘤细胞侵犯愈深则预后愈差。通常采用Clork深度和Breslow厚度两个主要参数来表示。(1)Clork分级:Ⅰ级:瘤细胞限于表皮内;Ⅱ级:侵入真皮乳头;Ⅲ级:充满真皮乳头;Ⅳ级:侵入真皮网状层;Ⅴ级:侵入皮下脂肪层。从Ⅰ级到Ⅴ级的5年存活率依次为99%,95%,90%,65%和25%。(2)Breslow测定法是用目镜测微器测量肿瘤厚度。肿瘤厚度与患者5年存活率的关系为:厚度小于0.85mm为98%;0.8~1.69mm为90%;1.7~3.59mm为70%;大于3.6mm为45%。

肺原发性黑色素瘤

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病情简介:患者女,49岁,因胸壁疼痛不适3个月余,于2012年8月15日入院。临床表现:前上胸壁疼痛不适,呈持续性牵扯痛,伴气促,左上肺呼吸音稍减低;脊柱呈"S"形改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其他部位未见皮疹及结节。影像检查: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上叶前段一大小约4.3 cm×2.8 cm × 3.5 cm团状软组织肿块,CT值48 HU,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楚,部分与胸膜粘连,其内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脊柱呈"s"形侧弯畸形。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呈中度强化,CT值66 HU,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延迟300 S后扫描病灶呈持续强化,CT值64 HU。CT诊断考虑为左肺上叶周围性肺癌。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全身PET骨显像:静脉注射锝一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 m一MDP)74 MBq后全身骨骼未见明显对比剂异常浓聚和稀疏缺损。腹部彩色超声示:肝、胆、胰腺、脾脏、双侧肾上腺、肾脏、子宫、卵巢、膀胱未见异常。手术病理:肿块位于左肺上叶前段边缘,直径约3.0 cm,类圆形,质韧,边界清,剖面呈黑色均质结构,左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上叶楔形切除送检。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20(CK20)阴性,肿瘤增殖抗原(Ki-67)阳性(35%),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黑色素 A(Melan-A)、波形蛋白(Vimemtin)、S-100蛋白均阳性。病理诊断:左肺上叶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诊断:肺原发性黑色素瘤

诊断依据: 1. 女性患者,49岁。 2. 主要表现为胸部疼痛不适,左上肺呼吸音稍减低,全身浅表淋巴 结未扪及。 3. 辅助检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前段一大小约4.3 cm×2.8 cm × 3.5 cm团状软组织肿块,CT值48 HU,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楚,部分与胸膜粘连,其内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脊柱呈"s"形侧弯畸形。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呈中度强化,CT值 66 HU,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延迟300 S后扫描病灶呈 持续强化,CT值64 HU。手术病理:肿块位于左肺上叶前段边缘,直径约3.0 cm,类圆形,质韧,边界清,剖面呈黑色均质结构,左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行左肺上叶楔形切除送检。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20(CK20)阴性,肿瘤增殖抗原(Ki-67)阳性(35%),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黑色素A(Melan-A)、波形蛋白(Vimemtin)、S-100蛋白均阳性。 鉴别诊断:须首先除外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可表现为多结节、孤立肿块、支气管内肿块或弥散的黏膜黑变病,也可能出现原位的Paget样播散,这时应重视是否有准确的皮肤色素性损害病史,进行仔细全面体检以排除其他部位的转移。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外观上与其他肿瘤无明显区别,其切面常呈灰黄色与灰黑色相问,具有一定特征。光镜下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但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的抑制作用mGM

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的抑制作用mGM 作者:田蓉,程绍辉,于继云,李巍,刘玉峰 【关键词】黑色素瘤 Inhibition of lung metastasis of B16 melanoma cells transfected with murin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mice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ion of lung metastasis of melanoma by a tumor vaccine of B16 melanoma cells transfected with murin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GMCSF). METHODS: The murine melanoma cell line B16 was transfected with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containing mGMCSF. A cell line stably expressing mGMCSF was obtained by G418 selection. The Balb/c mice were administered i.v. with B16 cells transfected with or without mGMCSF respectively and the lung metastasis was examined 2 weeks later. RESULTS: The recombinant cell line B16TR was established after mGMCSF tranfec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mGMCSF was confirmed by RTPCR. The number of lung metastatic lesions of mice treated

不同微环境下黑色素瘤细胞三维结构差异4.26

不同微环境下黑色素瘤细胞三维结构差异癌症是一种衰老的疾病。从临床来看,老年癌症患者的预后往往比年轻人差。这可能是由于细胞损伤累积、适应性免疫下降和慢性炎症。然而,老年微环境对肿瘤进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探索。由于真皮成纤维细胞对黑色素瘤进展有深远的影响,研究了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年龄相关变化是否可以驱动黑色素瘤转移和靶向治疗的反应。 目前关于老化的微环境对黑色瘤的发展,其中是否对黑色素瘤的三维结构差异效果未知,因此我们设计此实验达到如下两个目的: (1)不同肿瘤微环境下对黑色瘤的三维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尝试寻找老化微环境下对黑色瘤的作用机制,通过哪条通路上关键基因进而调控一系列基因表达变化起保护作用。 Part I. 老化微环境黑色瘤细胞模型构建 利用2个黑色素瘤细胞系(WM35和WM793)、年轻(<35岁)或衰老(>55岁)的成纤维细胞系构建了器官型皮肤重建。 (1)WM35+年轻(<35岁)成纤维细胞系 (2)WM35+衰老(>55岁)成纤维细胞系 (3)WM793+年轻(<35岁)成纤维细胞系 (4)WM793+衰老(>55岁)成纤维细胞系 测定指标: a. CCK8 测增殖(不同组分) b. 检测MDA、SOD 及ROS 含量的变化 C. 黑色瘤细胞形态变化 Part II. 不同微环境下黑色瘤动物模型构建及三维结构变化 实验材料:实验室构建小鼠黑色瘤模型(依据“Dankort, D. et al. BrafV600E cooperates with Pten loss to induce metastatic melanoma. Nature Genet. 41, 544–552 (2009).”) 实验分组:每组尽量多做生物学重复,减少个体误差。 Yumm1.7细胞来自于Braf V600E /Cdkn2a - / - /Pten - / - 小鼠黑色素瘤模型 (1)8周龄小鼠(幼龄)(注射Yumm1.7)

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了还能活多久

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肿瘤,也是癌变率极高的恶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生扩散转移,威胁患者生命。病属晚期时,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多处转移,使治疗变得非常棘手,治疗不当还会威胁患者生命,此时患者的生存期问题备受关注,那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了还能活多久? 关于“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了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与患者的病情、体质、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心态有关。晚期出现多处转移治疗会更加棘手,但并非不能治疗,如果轻易放弃,不仅要承受极大的痛苦,生存期也是非常短的,为了能更好的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尽可能的延长生存时间,还是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以采用化疗和中医治疗等。化疗治疗黑色素瘤可以在短期内抑杀癌细胞,抑制扩散转移,缩小肿块,但是化疗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常常还会对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组织造成伤害,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有的患者会在化疗期间配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改善化疗的副作用,增敏增效,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虽然短期内缩小瘤体的效果没有化疗明显,但中医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耐受,而且中医治疗更注重患者整体的调整和治疗,从患者的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杀癌细胞,控制扩散转移,稳定病灶,还能帮助患者调理机体,增强患者的体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调动患者的自主抗癌能力,以抵抗癌肿的发展,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40年,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提出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三联平衡理论。该理论调理与治疗并行,在治疗时注重对患者全身的调节,可以通过扶正、通瘀、祛毒等措施,抓住患者病机要害,调节患者全身气血、阴阳、脏腑机能平衡,有助于提高机体内环境的调控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全面控制肿瘤的生长。 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是非常危险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提示:黑色素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黑色素瘤转移了还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转移到淋巴还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脑转移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转移不治疗活多久|黑色素瘤晚期转移后的存活期|黑色素瘤扩散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能活几年|黑色素瘤转移到肺还能活多久|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能活多久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丁香园

2015 年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丁香园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MRI 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和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治疗概述1. 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 年的4.6% 下降到1997-2000 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Patchel 将95 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WBRT 组。结果术后行WBRT 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 比70%,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 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多发脑转移瘤

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 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外科手术相比,SRS 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 治疗后的生存期。1 项对205 例行SRS 的脑多发转移(4 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 且转移灶小于7 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 个月比6 个月,p<0.0005)。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 或者5-10cc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 的患者,单发和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Chang 等根据转移灶个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各组间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都无明显差别。然而15 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新的转移灶及远处肿瘤进展。总的来说,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行SRS。另外,预后好的病理类型(如乳腺癌)以及原发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不论转移灶的多少更能从SRS 治疗中获益。对一些放疗抗拒的病理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SRS 也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其他SRS 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S 评分以及原发肿瘤控制情况

黑色素瘤晚期全身扩散还能活多久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黑色素瘤,其出现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对于黑色素瘤的治_疗备受人们关注。临床上很多黑色素瘤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很容易出现癌细胞的扩散转移,严重的甚至出现全身扩散,此时会给患者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威胁生命安全,因此能活多久成为患者和家属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那黑色素瘤晚期全身扩散还能活多久呢? 黑色素瘤晚期患者全身扩散后具体能活多久很难确定,影响因素有很多,如肿瘤本身的恶性程度,转移的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选择的治_疗方法等,有的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就一蹶不振,消极对待治_疗,生存期则不会太长,可能只有几个月;如果患者能乐观面对,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治_疗,病情得到控制,生存期也会有所延长,关键是不要轻易放弃。 黑色素瘤晚期全身扩散,作为局部治_疗的手术和放疗,已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全身性的化疗成为西医治_疗黑色素瘤的常用方法。化疗是利用化学治_疗药物杀死癌细胞,可以作用于患者全身,既能抑制原发灶,也能抑制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但化疗使用的药物有一定的毒性,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患者身心受损,并不利于治_疗的顺利进行。建议在化疗期间配合中医药的治_疗,有助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缓解化疗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强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除了能联合西医进行综合治_疗外,还能对患者进行保守治_疗,尤其是年龄大、身体弱、转移范围广,失去西医治_疗机会的患者。中医与化疗不同的是,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而且在治_疗时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癌肿,更是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主要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改善体质,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对抗的平衡,把气血、阴阳、脏腑调理好,让免疫系统来吞噬癌细胞,一方面可控制病情发展,抑制癌细胞继续扩散转移,一方面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_疗遵循整体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是治_疗黑色素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家以“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为宗旨,以“愿天下苍生无癌痛”为理想,以“厚德、有道、自助、自强”为院训,以“让中医抗癌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的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在辩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通过扶正、通淤、祛毒,改善广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同时,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也逐渐恢复平衡,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了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医药治_疗黑色素瘤效果的认可,更为了增强广大黑色素瘤患者对中医药治_疗的信心。自2004年起,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邀请在该院治_疗过的数百位肿瘤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已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黑色素瘤晚期全身扩散能活多久是因人而异的,患者要有治_疗的信心,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积极配合治_疗,还是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提示:黑色素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_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黑色素瘤最长能活多久|恶黑色素瘤扩散症状|恶性黑色素瘤晚期症状|黑色素瘤肺转移活多久|良性黑色素瘤能活多久|黑色素瘤复发能活多久|早期黑色素瘤能活多久|黑色素细胞瘤能活多久|牙龈黑色素瘤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能活几年|淋巴黑色素瘤能活多久|黑色素瘤术后活多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