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七十多岁黑色素瘤病人的真实经历

一个七十多岁黑色素瘤病人的真实经历

一个七十多岁黑色素瘤病人的真实经历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恶性肿瘤,又称恶性黑瘤,大多原发于皮肤,也可起源于眼、鼻腔等处,早期可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见肺、脑。那么得了黑色素瘤怎么办呢?手术后应该如何预防复发呢?我们来看下一个七十多岁黑色素瘤病人的真实经历:今年七十多岁的刘老爷子,在2010年年末检查出腿上、腹股沟上有黑色素瘤,术后疼痛,服用过各种药物,均没有很好的效果。2011年3月份查出有淋巴转移,老爷子在四月初再次动了黑色素瘤手术,切除了周围淋巴。

因为当时老爷子刚拆完线,怕还有淋巴转移,人参皂苷Rh2有抗转移功效,所以建议加量服用。一个月以后,淋巴上原来的三个点都已经不见了。得了黑色素瘤后,老爷子除了服用人参皂苷Rh2外,还在吃虫草和注射胸腺肽。自己感觉一天比一天好。

本来腿上和胳膊上有几个小包,腿上那个还挺大,有疼痛感,现在已经消失了,小一点那个会活动,不痛。胳膊上有三个,本来有疼痛感,现在也不是很痛了,也会活动了七月份的时候专家会诊,肺部和淋巴的瘤子都基本控制住了。肺部原来有几个瘤子,现在只剩三个了。现在精神、食欲、睡眠都很好。现在老爷子又开始在外面奔波了,自我感觉情况很稳定。本来是腹股沟、肺上、淋巴上都有转移,现在不仅没有增大,数量上也已经减少。

和老爷子通电话,他说前几天沈阳电视台来了一个专家,说人参不能抗癌,但是人参皂苷Rh2可以抗抗癌,而且剂量和疗效成正比。老爷子现在还到处跑,去北京做工作,忙忙碌碌的感觉让他感觉很充实!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特性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肿瘤细胞侵袭基底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体外重组基底膜的实验中观察到20(R)-人参皂苷Rh2可显着降低B16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能力,20(R)-人参皂苷Rh2的研究与开发为人类抗击癌症开辟一条新途径。

恶性黑色素瘤手术的护理实践

恶性黑色素瘤手术的护理实践 发表时间:2019-11-12T14:23:30.5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8期作者:林静 [导读] 我科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收并治愈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16例。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病占到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皮肤多发,然后是眼部,第三位是肛门和直肠部位。近些年,恶性黑色素瘤病发率明显增加,这是由于患者对其不够重视,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的,导致患者只是因为一颗“小黑痣”而失去性命。所以在发现“小黑痣”时重视他,并做到立刻就医且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科2018年1-12月,收治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6例,经过治疗与护理,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8-0169-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收并治愈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16例,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47.3土5.4)岁,病程在1个月~2年,病变范围0.8 cm×0.6cm-5.2cm×3.8cm;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标准,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为瘙痒、破溃,并伴有接触性疼痛或接触性出血;按病变部位分类:头面部5例、四肢3例、脚部5例、阴道1例、躯干2例,排除恶性黑色素瘤的复发和切除病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手术治疗,切除范围通常是在病变处扩大2cm左右,实际切除范围需要依据肿瘤占据的面积以及肿瘤占据的深度、还要看是否侵犯黏膜、骨、软骨等来确定,以确保切缘阴性;手术中需要谨遵无癌操作原则,以防癌细胞入侵。手术完成后,应即刻将切下的病理组织送检,确定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并确保肿瘤已完整切除。 2.护理 2.1 手术前的护理 2.1.1知识宣教不少人对恶性黑色素瘤是什么都不够了解,所以从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的主要原因入手,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包括先天的遗传、自身免疫的缺陷或者是免疫功能的减退、受自身内分泌的因素、长时间的曝晒、以及心理方面的影响均有一定的几率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发和病变会产生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科普,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需要针对那些患有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家属的进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告知病患家属关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知识、如何做好手术后的护理、简单有效的自我检查方法以及定期体检等。 2.1.2生活护理导致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长时间接触或者接触过多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要保持合适的温湿度,也要提醒患者尽量避开,以免受到强烈紫外线刺激,告知患者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晒保护。此外,观察患者术后康复中的皮肤,避免引发感染。 2.1.3 心理护理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发病早期,患者和家属可能因为不了解而不够重视,但得知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则会因为害怕儿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心理特征,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1.4术前准备术前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提醒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按医嘱常规检查。备皮备血,手术前一天洗澡,注意保暖,术前12小时要禁食,术前4h~6h禁水。 2.2 手术后的护理 2.2.1病情观察与护理监测并记录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观测患者手术后创面的愈合情况;谨遵无菌操作的原则,注意防止创面的感染,做到及时换药;做好疼痛护理,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当药效消失后,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这时医护人员可以用疼痛数字评分法,为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为其进行心理疏导或行为训练,以转移其注意力,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必要时可以遵照医嘱,使用一些镇痛类的药物。 2.2.2生活护理病房要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的手术部位、以及不同症状的严重情况制定对应的饮食方案,确保患者手术后的饮食能够清淡却不失营养;保护好手术后的伤口,确保创面敷料无菌、干燥;也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等。对于进行皮瓣修复的患者,需要确定正确的术后体位,避免按压到植皮的区域、避免受到冷的刺激,以促进移植皮瓣血液循环;经过临床研究,手术后的三天内是恶性黑色素瘤出现皮瓣危象多发时段,手术后一天内是最常见的,所以在术后的三天内需要进行严密的皮瓣血液运行情况监测,关注移植皮瓣的颜色、温度以及胀程度等。 3.小结 恶性黑色素瘤可以算是最为严重的肿瘤之一,是发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尽管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但是其恶性程度,即使在早期也容易发生转移,所以有着较高的病死率,且其手术方式复杂。所以医护工作者应做好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患者的常规护理和特殊护理,从而使得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帮助患者更好的生活。因此,探索并总结有关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经验,并形成一套合理且科学有效的护理流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与服务,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也可以体现临床护理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鲜英,刘毅,徐承新.面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整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5,20(1):75-78. [2]童璐,刘悦,王珺,等.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1):61-62. [3]李琳,林瑞英,韦淑怡,等.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创面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美容,2016,(4):20-22. [4]苏新,王立夫,陈默轩.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局部皮瓣的修复[D].江苏医药2011,37(19):2337-2338.

恶性黑色素瘤地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发生于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脑膜的脉络膜等处。约9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很多病人可以治愈。但本病恶性程度高,对肿瘤的直接刺激可引起肿瘤转移,易于发生血行播散,预后差。 一、发病情况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较低。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过去的40-50年间其发病率每10-15年便增加一倍。除女性肺癌外,没有一种肿瘤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其死亡率每年呈5%递增。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地区和美国西南部地区是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成年人,中位就诊年龄为50—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男性者多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女性者多发生于肢体上。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日光(紫外线B)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就宿主而言,原先的病损(如发育不良痣、良性痣)、皮肤表型(蓝眼睛、红色或金色头发)、太阳灼伤引起水泡的病史(尤其在儿童期)、过度暴露于日光下、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及个人恶性黑色素瘤史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特殊基因的突变(尤其是CDKN2A/p16)在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中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特征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4种病理类型:①浅表播散型,约占70%;②结节型,约占15%,预后最差;③雀斑样型,约占10%,预后最好;④肢端雀斑样型,约占3%一5%。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治愈率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计预后,1969年Clark等提出了镜下肿瘤浸润深度的检测方法,将其分为5度:I度:肿瘤局限于表皮的基底膜(原位恶性黑色素瘤);Ⅱ度:肿瘤侵及真皮乳头层,但未达真皮乳头与网状层交界;Ⅲ度:肿瘤侵满真皮乳头层并在其扩展,但未超出真皮网状层;Ⅳ度:肿

黑色素瘤术后的伤口如何护理

黑色素瘤术后的伤口如何护理 黑色素瘤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但术后患者的体质非常弱,伤口不易愈合,所以术后伤口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叶亚平教授就为你详细解说一下。 一、手指和足趾关节解脱术后的护理 手指和足趾的关节解脱术会造成了肢体后天缺乏,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①护理要耐心对患者沟通,解释病情,取得合作,让患者接受治疗。②合理使用止痛药和安眠药,防止因伤口疼痛而影响睡眠。③及时观察残肢的伤口情况,有疑问及时通知医师。④加强功能锻炼。 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的伤口护理 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经腹股沟中之“S”形切口切开皮肤后。游离皮瓣,随后向下切至深筋膜,外至缝匠肌表面,内至长收肌表面,上至腹股沟韧带上方3cm,下至股三角尖。因此手术创腔很大愈合较慢,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渗液也较多。血运差,易发生缺血,坏死,尤其是切口边缘,护理不当就易造成伤口感染。①密切观察伤口的渗血渗液情况,定时换药,换药时不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液消毒。②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的皮肤有无水肿。颜色有无异常。有疑问及时告知医师。⑧注意皮肤保温,包扎伤口时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防止皮下血肿的发生。④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及时记录。有例伤口周围红肿的现象,有少量的脂肪液化.根据医嘱用金黄散。50%乙醇或皮硝进行每日2次的外敷后,伤口愈合。 三、Mile’s术后的伤口护理 ①会阴部伤口的护理。可用1:5000高锰酸钾作冲洗或坐浴,每日2次,及时更换敷料。利于减轻或消除会阴及肛门的充血、水肿和疼痛。保持皮肤伤口舒

畅,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②人工肛门的护理。局部皮肤护理,术后2d~3d开放结肠造瘘口,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洗净造瘘口周围皮肤,涂上氧化锌软膏以防止排出的大便浸溃皮肤而出现皮炎造口拆线后每日进行扩肛1次,防止造口狭窄;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人工肛门袋。便袋内容物超过1/3时,应予更换。 黑色素瘤的生物细胞免疫治疗 黑色素瘤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的确是困扰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很多肿瘤患者及家人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治疗中围绕手术、放疗、化疗三者之间转圈。其实我们在关注肿瘤治疗这传统的三大方法时,更应该多关注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等一些新方法,联合手术、放疗、化疗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著疗效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目前国际肿瘤治疗界最好肿瘤治疗方式,在我国生物细胞免疫治疗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三甲医院开展了这种先进的治疗方法,2月4日世界抗癌日,央视报道了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的“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该技术在中心的临床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悉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在90%以上,超出国内平均水平30%左右。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第一版)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2008年第一版) 目录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三、病理 四、临床病理分期 五、治疗流程及原则 六、辅助治疗 七、手术治疗 八、放疗 九、全身治疗 十、随访 1

一、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 越高预后越差。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 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6。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2/10万7,2004年其发病例率已达1/10万。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随年龄 2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新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练 炼,马德亮,陶 敏……………………………………………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治疗进展曹 水,杜伟娇,宋 鑫等………………………………………………… 转移性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进展范 云,罗吕宏…………………………………………………………… 晚期黑色素瘤靶向治疗进展郭 军……………………………………………………………………… 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席青松,于世英……………………………………………………………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刘巍峰,牛晓辉………………………………………………………… 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进展任秀宝 ……………………………………………………………………………收稿日期:2010203204 作者简介:练 炼(19812),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医师,硕士生,从事肿瘤的基因诊断及其治疗研究. * 通讯作者 E 2m a i:l m tao @m ed m a i.l co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0538307.html,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练 炼,马德亮,陶 敏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江苏苏州215006) 关键词:黑色素瘤,恶性;分子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692(2010)022******* 恶性黑色素瘤(ma li g nan tm elano m a ,M M )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在我国,M M 发病率不断增高,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0000例。早期患者可通过手术获得治愈的机会,但进展期患者,则预后差,死亡率高,化疗等治疗方法通常效果不佳,因而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随着对M M 分子生物学异常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们发现了治疗M M 的新途径。针对M M 的分子异常问世了一些靶向药物,并相继进入了相关临床试验阶段。虽然大部分M M 的分子靶向药物单独应用的疗效还不令人满意,但是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却令人鼓舞,是M M 治疗的新趋势。为此,我们就M M 相关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1 MM 的分子生物学异常1.1 Ras 基因突变 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和发育的信号,而R as 家族是这些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R as 家族在正常细胞的更新及保持内环境稳 态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已发现Ras 家族成员(如h 2Ras 、k 2Ra s 和n 2Ra s )基因突变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超过10%~25%的M M 患者存在n 2Ras 基因突变,故n 2Ra s 突变被认为在M M 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Ras 已成为M M 分子靶向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法呢酰基转移酶(farnesyltransf erase ,FT)是Ra s 基因表达R as 蛋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激酶,因此利用法呢酰基转移酶抑制剂(far nesyltransf erase i n h i b itors ,FTIs)可阻断Ra s 基因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1.2 Raf 基因及M APK 信号传导异常 Ra s 基因的激活正向调控MAPK 信号通路,特别是Ras 与Raf 1蛋白(原称Ra f 激酶)结合后导致的一系列生长信号通路的激活。R af 激活可以促使MAPK 磷酸化,而M APK 激活又可导致ERK 的磷酸化从而使其激活,最终活化的ERK 基因促使有关细胞增殖信号的转导,而这种转导很可能是包括M M 在内的许多恶性肿瘤的形成机制之一。另外,b 2Ra f 和c 2Raf 也可以启动这条信号通路,而且,c 2Raf 也可以通过调控NF 2J B 与Bcl 22这两个基因对细胞的凋亡产生抑制。 1.3 PI3K 途径传导异常 多种细胞表面受体可激活PI 3K 途径,包括生长因子受体和G 2蛋白耦联受

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如何护理

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如何护理?黑色素瘤术后复发转移率是很高的,黑色素瘤手术后要合理的护理,才能加快身体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免疫力。那么,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如何护理,我们一起来看看广州海军医院肿瘤专家的介绍。 一、饮食护理:术后1~2天予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食物,避免进食硬的食物,减少咀嚼肌运动,以免加重眼部伤口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术后3天后可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多食水果,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二、敷料的观察护理:术后予绷带加压包扎4~5天,以达到眼球制动,预防切口裂开、眼内出血,要保持绷带固定良好及眼部敷料清洁干燥,如绷带松脱、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三、疼痛的观察护理:术后因手术创伤,早期可有眼睑肿胀、结膜水肿、患眼疼痛及偶见恶心、呕吐等症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注意观察术后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评估疼痛是由于术中牵拉眼外肌、角膜上皮损伤、缝线触及角膜引起还是由于绷带加压包扎造成的不适,根据疼痛的原因及时调整绷带或应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如术后3天后眼痛加剧,要警惕眼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四、出院指导及随访:指导患者出院1周后回院复查,进行视力、眼压、眼底等检查,定期眼部、腹部B超检查,判断肿瘤有无复发、转移。嘱患者注意术眼卫生,勿碰撞术眼,1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闪光、黑影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尽可能详细了解患者情况,解决存在问题,提高其生存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如何护理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黑色素瘤虽然是恶性肿瘤,但并不是不能治愈的,要积极的接受治疗,术后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

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定义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黑色素细胞肿瘤,易发生转移,主要涉及皮肤,是由遗传性基因变异和所处环境的风险导致的,最重要的外源性致病因素是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中。 流行病学 近年来黑色素瘤已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年增长率约为3%~5%。2010年全球黑色素瘤新发病例达到了199,627例,死亡例数为46,372例。据统计2008年,发达地区黑色素瘤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9.5/10万和8.6/10万,死亡率分别为1.8/10万和1.1/10万;欠发达地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7/10万和0.6/10万,死亡率均为0.3/10万[1]。2010年美国黑色素瘤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2.6/10万和9.5/10万。澳洲昆士兰地区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黑色素瘤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4/10万和26/10万。欧洲约10~20/10万[2]。 我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黑色素瘤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对较低,但发病率增长较快。据国内资料统计,香港2002年男性发病率为0.8/10万,女性0.6/10万;上海市1995年男性发病率为0.2/10万,女性0.3/10万,2005年则分别为0,5/10万和0.4/10万;北京市1998年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0.3/10万和0.2/10万,2004年已上升至0.8/10万和0.5/10万。 病因 皮肤黑色素瘤的病因目前唯一的证据是与过度接受紫外线照射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并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A(Ultraviolet A)和UVB(Ultraviolet B)都能诱导黑色素瘤的发生,但UVB是对黑色素细胞中某种基因起破坏作用并诱导发病的主要原因。UVA 还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某些功能,从而加速肿瘤的形成。白种人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浅表扩散型和结节型)与长期或间歇性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明确相关。另外光敏型皮肤易生雀斑,有大量普通痣或发育异常的痣以及皮肤癌家族史等通常被认为是发病的高危人群。亚洲(包括我国)和非洲地区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仍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发色素痣恶变和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局部刺激。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黑色素瘤的发生是否有影响还不得而知。 病理解剖 病变多发生于真皮和表皮交界处,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但明显异型,细胞间质和细胞内充满黑色素,根据细胞形态和黑色素量的不一, 可分5型:

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药理学文献综述题目: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姓名: 班级: 专业:临床医学 青岛大学医学院 2011年12月

综述 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近五年来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或控制黑色素瘤的方法,从而归结出比较有效的方法,了解新的治疗手段,以便进一步推动对该病相关治疗的研究。方法:从手术治疗、生物疗法、中医治疗以及最新的科研药物等方面探讨治疗或控制黑色素瘤的有效途径。结果: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手段,但易复发、易扩散;中医领域目前发现的药物控制或治疗黑素瘤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相对于前两种手段,生物疗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是一个治疗黑素瘤的新领域,尚待人们的进一步开发。结论:目前的治疗手段效果甚微,而生物疗法为人们治疗黑素瘤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在开拓这个新领域的同时,也应注重改善手术治疗手段及中医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黑色素瘤生物疗法哨兵淋巴结 A375黑素瘤细胞 黑色素瘤(Melanoma)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叶的恶性肿瘤。大多发生在皮肤,如躯干、头颈、手背、下肢等部位,也可发生于皮肤以外的粘膜、脑膜、虹膜、脉络膜、腮腺、呼吸道、胃肠道、阴道、心脏等。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且多发、易转移,故患者的缘年生存率极低,近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黑色素瘤常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1】。现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介绍现有的治疗技术及其应用。 一、生物疗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黑素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的认识逐步加深,生物治疗以其比传统治疗有更好的靶向性与特异性的特点成为极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当前用于黑素瘤的生物治疗方法大致有基因治疗、免疫治疗、针对肿瘤血供的治疗等【2】。 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以基因作为靶点的治疗”。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与多个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3】黑色素瘤成为基因治疗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近年来,黑色素瘤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诊疗模式日新月异。2020年黑色素瘤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BRAF 突变患者靶向或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进展后策略两方面。本文对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解读。 01新辅助治疗进展 OpACIN-neo研究结果发现,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 高达77%,值得注意的是,pRR患者复发率仅2%(1/64),但pNR 患者复发率高达62%(13/21),提示不同病理缓解率患者其生物学行为也不同,治疗不应一概而论[1]。因此,PRADO研究提出根据淋巴结切除的病理缓解率指导后续治疗的理念,对于pCR患者建议观察,pPR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pNR患者建议淋巴结清扫后接受辅助治疗。今年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为71%,pCR为50%,其中pCR患者AE发生率低于其他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FS数据等有望在明年公布[2]。目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模式、辅助治疗时间、影像学评价和病理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新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都在摸索阶段,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指引方向,使新辅助治疗可以更加个体化。 02辅助治疗进展

目前皮肤黑色素瘤标准辅助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和BRAFi+MEKi,并已明确写入国内外指南。既往研究数据表明,PD-1单抗可降低35%-43%复发风险,靶向治疗为53%,两者均有RFS获益,但辅助治疗的RFS获益能否转化为OS获益、不同分期获益是否有差异、BRAF突变患者辅助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等仍没有定论[3]。今年相关研究进一步更新了生存及分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1、PD-1单抗辅助3年/4年生存数据更新 2020年ASCO和ESMO年会上分别更新了KN-054(3年)和CM-238(4年)研究的生存随访数据[4-6],进一步验证了Pembro/Nivo 用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疗效优于安慰剂/Ipi(表1)。 从研究结果看,笔者认为:①PD-1单抗辅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OS:KN-054研究仍未公布OS数据,但其3年PFS%高达64%,且HR明显小于0.7;当前数据来看其RFS获益很有可能带来OS的获益。另外,CK-238研究没有达到期待的最终OS获益优势,但是生存曲线开始呈现分开的趋势,Nivo能否扭转OS的局面,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②不同分期均有获益: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分期亚组的RFS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期越早,免疫辅助治疗获益似乎越明显。③BRAF突变患者也可获益。④II/IV期黑色素瘤缺乏辅助治疗证据:两项研究均未纳入IIB、IIC期患者,且CM-238研究中仅有少数IV期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一)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一)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治疗效果不满意。本病好发于30~60岁。年龄小者一般其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一外科治疗 1.活检手术 对疑为恶性黑色素瘤者,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1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如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则根据其浸润深度,再决定是否需行补充广泛切除。一般不作切取或钳取活检,除非病灶已有溃疡形成者,或因病灶过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毁容或致残而必须先经病理证实者,但切取活检必须与根治性手术间隔时间越近越好。 2.原发病灶切除范围 对薄病变,厚度不足lmm者,仅切除瘤缘外正常皮肤1cm,对病灶厚度超过1mm者应距肿瘤边缘3~5cm处作广泛切除术。位于肢端的恶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术。 3.区域淋巴结清除术 (1)适应证①病变厚度不足1mm者,转移率甚低,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不能指望其能改变远期预后。②病变厚度在3.5~4mm之间者隐匿

性远处转移的可能性高,远期存活率也相对的低(20%~30%),即使做了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存活率也没有意义的提高。③厚度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病变,是做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有望提高生存期的最佳对象。 (2)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作颈淋巴结清除时,原发灶位于面部者应着重清除腮腺区,颏下及颌下三角的淋巴结;如病灶位于枕部,重点清除颈后三角的淋巴结。发生于上肢的恶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窝淋巴结清除。发生在下肢者应做腹股沟或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发生于胸腹部的恶性黑色素瘤则分别作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4.姑息性切除术 对病灶范围大而伴有远处转移等不适于根治性手术者。为了解除溃疡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条件许可,可考虑行减瘤术或姑息性切除。 二放射治疗 除了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有效外。对其他的原发灶一般疗效不佳。因此,对原发灶一般不采用放射治疗,而对转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疗。目前常用放射剂量为:对浅表淋巴结、软组织及胸腔、腹腔、盆腔内的转移灶,每次照射量大于500cCy,每周2次,总量2000~4000cCy,对骨转移灶每次200~400cCy,总量3000cCy以上。 三化学治疗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黑色素瘤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我国黑色素瘤与欧美白种人差异较大,两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在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中,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约占20%~30%;而对于白种人来说,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约占90%,原发部位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原发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只占1%~5%。 二、筛查和诊断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黑色素瘤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疗效的关键。在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严重的日光晒伤史,皮肤癌病史,肢端皮肤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其不恰当的处理,如盐腌、切割、针挑、绳勒等。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必要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随意处理。 (二)黑色素瘤的诊断

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因此视诊是早期诊断的最简便手段。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的视诊和触诊是黑色素瘤初步诊断的常用手段。 1.临床症状 皮肤黑色素瘤多由痣发展而来,痣的早期恶变症状可总结为以下ABCDE法则: A 非对称(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 B 边缘不规则(border irregularity):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 C 颜色改变(color variation):正常色素痣通常为单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蓝、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 D 直径(diameter):色素痣直径>5~6mm或色素痣明显长大时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对直径>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 E 隆起(elevation):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 ABCDE法则的唯一不足在于它没有将黑色素瘤的发展速度考虑在内,如几周或几个月内发生显著变化的趋势。皮肤镜可以弥补肉眼观察的不足,同时可以检测和对比可疑黑色素瘤的变化,其应用可显著提高黑色素瘤早期诊断的准确度。黑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得治疗 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就是发生于来源于神经嵴得黑素细胞得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得粘膜,眼球得睫状体、虹膜、脉络膜,脑膜得脉络膜等处。约90%得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很多病人可以治愈、但本病恶性程度高,对肿瘤得直接刺激可引起肿瘤转移,易于发生血行播散,预后差。 一、发病情况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在我国与日本得发病率较低。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得1%~3%,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过去得40-50年间其发病率每10-15年便增加一倍。除女性肺癌外,没有一种肿瘤有如此快得增长速度。其死亡率每年呈5%递增、澳大利亚得昆士兰地区与美国西南部地区就是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成年人,中位就诊年龄为50-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男性者多发生于躯干与头颈部,女性者多发生于肢体上。恶性黑色素瘤得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日光(紫外线B)就是一个重要得环境因素。就宿主而言,原先得病损(如发育不良痣、良性痣)、皮肤表型(蓝眼睛、红色或金色头发)、太阳灼伤引起水泡得病史(尤其在儿童期)、过度暴露于日光下、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及个人恶性黑色素瘤史就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得重要危险因素。特殊基因得突变(尤其就是CDKN2A/p16)在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中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特征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4种病理类型:①浅表播散型,约占70%;②结节型,约占15%,预后最差;③雀斑样型,约占10%,预后最好;④肢端雀斑样型,约占3%一5%。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得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治愈率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计预后,1969年Clark等提出了镜下肿瘤浸润深度得检测方法,将其分为5度:I度:肿瘤局限于表皮得基底膜内(原位恶性黑色素瘤);Ⅱ度:肿瘤侵及真皮乳头层,但未达真皮乳头与网状层交界;Ⅲ度:肿瘤侵满真皮乳头层并在其内扩展,但未超出真皮网状层;Ⅳ度:肿 瘤穿透真皮网状层,但未达皮下组织;V度:肿瘤侵达皮下组织。

NCCN 2016 黑色素瘤指南

NCCN 2016 指南:黑色素瘤的诊疗 2015 年11 月NCCN 对其黑色素瘤指南作了更新,现将其更新及内容总结如下。 更新 1. 目前研究只证实大剂量易普利姆玛改善无复发生存,尚未证实其延长总生存的作用,仍推荐III 期黑色素瘤(前哨和临床淋巴结阳性)辅助治疗中可采用大剂量易普利姆玛治疗,但要注意副作用。 2. 可以在病灶内注射疱疹病毒治疗(T-VEC)。 3. 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疾病的一线治疗中推荐威罗非尼+ 克比替尼(cobimetini b)作为优选治疗方案,亦可作为二线或后续治疗选择,与单药威罗非尼相比改善无病生存,对总生存的作用尚不清楚。 4. 对原发皮肤黑色素瘤不推荐遗传学检查,没有远处转移时也不推荐BRAF 检测。 5. 单纯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阳性的标准和预后意义不清。 黑色素瘤的风险因素 1. 阳性家族史; 2. 既往黑色素瘤病史; 3. 不典型的或发育异常的痣; 4. 遗传突变 日光暴露有助于黑色素瘤的发生。 黑色素瘤分类 1. 非长期阳性暴露性损害(非-CSD):皮肤黑色素瘤,并非由长期阳光暴露诱导所致。 2.CSD:皮肤黑色素瘤,由长期阳光暴露诱导所致,存在明显的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 3. 肢端型:黑色素瘤位于脚底、手掌或甲下。

4. 粘膜型:黑色素瘤位于粘膜。 活检 可疑病变进行切除活检是优选方法,应尽量保证切缘阴性,注意不要影响前哨淋巴结活检。某些特殊位置不适合切除活检:颜面、手掌、脚底、耳、手指末节、甲下或特别巨大的损害。可行损害全层切除或打孔器活检,但不应影响局部根治性治疗。初起活检无法诊断或指导治疗时可行窄带切除再活检。刮取活检会影响诊断和损害厚度评估,但胜于无诊断。 病理报告 微卫星灶:采用Breslow 测量、位于侵袭性肿瘤之上并与之至少间隔0.3 mm 正常组织、位于真皮网状层、脂膜层或血管的、直径超过0.05 mm 的肿瘤巢。 过渡性转移:皮肤或皮下组织淋巴管内肿瘤,距离原发灶超过 2 厘米,但尚未超过最近的区域淋巴结。 AJCC 将黑色素瘤分成三类:局限性损害,无转移的证据(I 和II 期);区域性损害(III 期);转移性疾病(IV 期)。 对局限性损害者Breslow 肿瘤厚度、溃疡和有丝分裂率是预测结果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指南还推荐报告中应加入垂直生长期(VGP)、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退缩改变。如果在初始活检或宽切缘活检中发现微卫星病灶也要报告,此时至少为N2c、IIIB 期。 对发生淋巴结转移者,转移淋巴结数量以及淋巴结临床状态(可触及和不可触及)是最重要的生存预测因素。前哨淋巴结阳性者预后因素包括阳性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的肿瘤负荷、原发肿瘤的厚度、有丝分裂率和溃疡以及患者年龄。对于临床淋巴结阳性者预后因素包括阳性淋巴结数目、原发肿瘤溃疡以及患者年龄。 对发生远处转移者转移的位置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AJCC 提出了 3 个危险分类:皮肤软组织和远处淋巴结转移、肺转移和非肺的内脏转移。乳酸脱氢酶(L DH)升高也是IV 期肿瘤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NCCN 委员会推荐报告中至少包括Breslow 厚度、溃疡状态、有丝分裂率、深度和边缘状态、是否有微卫星灶、是否为单纯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 1 mm 非溃疡性且有丝分裂率不能计算的损害的Clark 水平。III 期者应报告阳性淋巴结和总的受检淋巴结数量、肿瘤是否侵犯结外、阳性前哨淋巴结的大小和位置。IV 期应报告所有转移灶的位置和LDH。 临床分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