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药物排泄
高校药物排泄(新模板)
![高校药物排泄(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252cf1db7360b4c2e3f64ac.png)
肾排泄的重要意义 : 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 排泄的代谢终产物种类多,数量大 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调节机体的水、 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 维持内环 境稳态
CLr = UV / C
• U为尿中某药物的浓度(mg/ml),V为每分钟的尿量 为尿中某药物的浓度(mg/ml),V为每分钟的尿量 (ml/min) ,C为药物的血药浓度(mg/ml) 为药物的血药浓度(mg/ml)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为fu, 则药物肾小球滤过率为 血浆中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为 fu ·GFR o 若Clr = fu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或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收,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收, 或肾小管重吸收 > 分泌
影响肾排泄因素
1. 2. 3. 4. 5. 血浆蛋白结合率(上升,肾排泄下降) 尿液pH与尿量 合并用药 药物代谢 肾脏疾病
1、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肾排泄速度下降。 另外,如果合用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竞争性结 合,会极大影响非结合型药物的浓度,从而 影响肾排泄速率。
2、尿液pH和尿量 、尿液pH和尿量
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 肾小球滤过、
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者的综合结果。 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者的综合结果。 三者的综合结果 前两个过程是将药物排入肾小管,后 一过程是使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中。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cb9a1a6d1f34693daef3e66.png)
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 )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
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在每个间隔时间内的C-t曲线下面积为一恒定值。将这一面积与间隔时间τ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负荷剂量:一般临床上常采取首次给药剂量加大的方法,实现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目的,以后药量仅给以维持剂量即可。这种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首剂量。
5.药物代谢反应: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㈠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DPGA)㈡硫酸结合。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㈢氨基酸结合。㈣谷胱甘肽结合。㈤甲基结合。㈥乙酰化反应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2.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1cdf4f846edb6f1afe001f86.png)
重吸收分泌要经过刷状缘膜和侧底膜二步过 程。
肾脏排泄
机理复杂:包括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排泄示意图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
高,管壁上微孔较大 (7-10 nm),故除血球 和蛋白质外的一般物质 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合并用药
如果同时使用在肾小管近曲小管 中经同一转运系统主动分泌的药 物时,由于竞争性抑制,可使肾小 管分泌下降。如丙磺舒对有机酸 药物的主动分泌是较强的抑制剂。
药物代谢
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水溶性增 加,肾小管重吸收下降,有利于 从肾脏排出。但甲基化和乙 酰化反应可使代谢物极性下 降,不利于药物的排泄。
➢ 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
过,滤过率较高,但药 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 不能滤过。
肾小管分泌
➢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
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 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 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
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 输送系统。
➢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 量,有饱和与竞争抑制 现象。
因此,胆汁排泄对药物的血药浓度、药
物疗效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无疑有重要 的影响。
胆汁排泄过程
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生成后由
肝管流出,经胆总管流至十二指肠,或 由肝管转运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当 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上部。
成年人一昼夜分泌的胆汁约800~1000ml
药物从血液向胆汁排泄时,首先由血液 进入肝细胞并继续向毛细胆管转运
服用碳酸氢钠后, 磺胺乙噻二唑消除 速率是原来的2倍。
尿量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
生物药剂学期末总复习
![生物药剂学期末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5449f6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c.png)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掌握药物体内过程与药物效应之间的作用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掌握生物膜的性质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1.熟悉胃肠道结构、功能和药物吸收的过程2.熟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1.了解运用胃肠道药物吸收特征、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制剂的基本方法第三章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1.掌握影响注射给药药物吸收的因素2.掌握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3.掌握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鼻腔黏膜吸收、肺部吸收的因素及吸收途径1.熟悉药物经皮肤的转运途径2.熟悉阴道吸收、直肠吸收及眼部吸收的因素及吸收途径3.熟悉非口服给药和首过效应的关系1.了解各种注射给药途径2.了解皮肤生理与解剖结构3.了解口腔及其黏膜、鼻腔及其黏膜、呼吸器官、阴道、直肠、眼的生理与解剖结构第四章药物分布1.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1.熟悉淋巴系统的基本结构2.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等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1.了解脑内转运、胎盘物质交换,红细胞内分布和脂肪组织内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心制剂设计的指导意义第五章药物的代谢1.掌握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掌握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熟悉药物代谢酶系及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特点2.熟悉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3.熟悉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了解药物代谢研究的体外方法及体内方法第六章药物排泄1.掌握药物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排泄的主要因素2.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4.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1.研究生物药剂学目的: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处方组成、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贮存条件;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遗传因素1.提高脂质双分子层的稳定性①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有调节作用,在相变温度以上,它可使磷脂的脂肪酸链末端的甲基运动减小,限制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度以下,则能增加脂肪酸链的运动,增强膜的流动性②卵磷脂脂肪酸链不饱和程度比鞘磷脂高,相变温度低;磷脂脂肪酸长链可使膜的流动性降低2.单纯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耗能③不需载体: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抑制④大部分药物转运方式3.促进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耗能③需转运体:部位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现象④转运速度快;机制:细胞膜上的转运体在膜外侧与药物结合后,通过转运体的自动旋转或变构将药物转运到细胞膜内侧协同转运特点①逆浓度差②耗能③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结构特异性、部位特异性④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⑤转运速度服从米氏方程:转运速率随浓度变化而升至饱和协同转运发生条件①浓度梯度:Na+是顺浓度梯度,而葡萄糖分子是逆浓度梯度②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即Na+和葡萄糖分子在膜外与载体的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强,当载体的构象发生改变后,这种亲和力就会变弱,从而导致两种物质进入细胞膜动转运特点①膜变形②大分子物质的转运方式(蛋白质、多糖、脂溶性维生素)③有部位特异性:蛋白质、脂肪颗粒,小肠下段5.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1)消化系统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③肠内运行④食物影响⑤胃肠道代谢作用(2)循环系统因素①胃肠血流速度②肝首过效应③肠肝循环④胃肠淋巴系统(3)疾病因素①胃肠道疾病②其他;药物因素(1)理化性质①解离度②脂溶性③溶出(2)胃肠道稳定性①胃肠道pH②胃肠道中酶系;剂型与制剂因素(1)剂型①液体剂型②固体剂型(2)制剂处方①黏合剂②稀释剂③崩解剂④润滑剂⑤增稠剂⑥表面活性剂⑦络合作用⑧吸附作用⑨固体分散作用⑩包合作用(3)制剂工艺①混合与制粒②压片③包衣6.胃排空的快慢对药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影响①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②增加某些药的胃刺激性③胃酸或胃降解增加某些药的分解(进小肠快--弱碱性药吸收↑)7.饮大量水有利于药物吸收①促使胃排空②稀溶液进入肠液后又能充分与肠壁接触,有利于肠壁吸收8.影响胃排空速率因素①食物的理化性质②胃内容物粘度、渗透压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影响⑤其他9.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①溶液的黏度②渗透压③增溶作用④络合物形成⑤药物稳定性10.影响混悬剂药物吸收因素①粒径②晶型③药物油/水分配系数④助悬剂⑤分散溶媒⑥各组分间相互作用11.整体动物实验优点①可真实反映药物体内的吸收②药物剂型因素、动物的生理因素等均可在试验中观察缺点①试验数据个体差异大,需要大量的样本数②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交错,难解释吸收影响的因素③对于难溶解或体内代谢块的药物,检测比较困难乳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原因:乳化剂表面活性作用改善胃肠道黏膜通透性油相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难溶性药物吸收,油脂性药物可通过淋巴系统转运1.注射优点:起效迅速,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缺点:注射剂生产成本较高,注射部位有创伤,需要专用器械,家庭使用不便,一旦发生用药差错,难以纠正1.影响注射给药吸收因素(1)生理因素①心血管外注射,主要因素为注射部位血流状态②肌内注射吸收速率: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③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10~30min 吸收,1~2h峰值④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油溶液型注射剂,淋巴液流速影响吸收;肌内或皮下注射后①运动、按摩、热敷,促进吸收②药物与透明质酸酶,增加吸收③与药物与肾上腺素合并,降低皮下吸收速率(2)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血管转运)分子量大(淋巴途径)(3)制剂因素;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2.肺部给药的药物吸入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影响:吸入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呼吸道生理结构3.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①惯性碰撞②沉降③扩散4.影响肺吸收因素(1)生理因素①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药物到达肺深部比例越高,被纤毛运动清除的量越小②在肺泡,无纤毛,粒子被包埋,停留时间可达24h以上③黏膜上黏液层,黏膜中巨噬细胞和多种代谢酶,均为肺部吸收屏障(2)理化性质:小分子吸收快,大分子药可通过细胞空隙被吸收,也可先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系统,再进入血液循环③制剂因素:肺部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最适宜粒径在0.5~5μm之间5.经皮制剂给药的优点①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④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⑤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影响经皮渗透因素(1)生理因素①皮肤渗透性差异:种族、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状态②皮肤的代谢与蓄积③疾病与其他(2)药物因素①理化性质:分子量(>600难)、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易)、分子形式(分子型易)②制剂因素: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给药系统的表面积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①吸收途径②鼻腔pH③鼻腔血液循环④鼻腔分泌物⑤纤毛运动(2)剂型因素①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②分子量和粒子大小③剂型④吸收促进剂6.口腔因素(1)生理①口腔黏膜渗透性②吸收途径③对药物的味觉要求高的应矫味④唾液缓冲能力差,改变口腔局部环境pH⑤影响最大因素为唾液冲洗作用(2)药物性质(3)剂型与给药部位④吸收促进剂1.影响分布的因素(1)血液循环(2)血管通透性:受生理、病理状态影响(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①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②蛋白结合与药效③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因素:动物种类差异、性别差异、生理病理状态、年龄、给药剂量(3)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靶部位特异性结合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非靶部位非特异性结合药物贮存)(5)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1.影响肾清除率因素①血浆药物浓度②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③尿液酸碱度④尿量和肾脏疾病状态2.肾排泄的三种机制①肾小管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和尿pH)③肾小管主动分泌:特征:需要载体、能量、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存在竞争抑制、有饱和现象、一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肾清除率意义:能够反映肾脏对不同物质的清除能力,肾对某药物清除能力强时,就有较多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3.药物代谢的作用①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②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③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④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⑤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影响药物代谢因素(1)生理因素①种属②个体差异与种族差异③年龄④性别⑤妊娠(2)病理因素①肝脏疾病②非肝脏疾病(3)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①诱导作用②抑制作用(4)其他①剂型因素②饮食③环境4.药物胆汁排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①排泄机制的影响:由于药物的胆汁排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主动转运机制,因此,影响到主动转运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药物的胆汁排泄;②水溶性的影响:一般极性大的药物易于从胆汁排泄;③分子量的影响: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胆汁排泄对分子量要求非常严格,对于人体,分子量低于300或超过5000的药物很难从胆汁排泄,而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4c466fbb68a98270fefa13.png)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d8c1a1aabb4cf7ec4bfed065.png)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二、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名词解释1.细胞通道转运;2.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载体媒介转运;5.促进扩散;6.ATP驱动泵;7.多药耐药;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9.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二、问答题1.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
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6.影响Ⅱ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或______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______.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5.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等。
6.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途径吸收。
二、问答题1.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药物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9340e6cd561252d381eb6e55.png)
排泄途径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三.唾液排泄 四.乳汁分泌 五.汗液 六.肺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肾的解剖结构
肾单位的基本功能
➢ 肾小球是动静脉交汇的毛细血管团,这部分 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部位高,又有较大的微 孔,因此除血球和蛋白外等高分子外,一般 物质都可滤过,输入肾小管。
药物代谢
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水溶性增 加,肾小管重吸收下降,有利于从 肾脏排出。 但甲基化和乙酰化反应可使 代谢物极性下降,不利于药物的 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尿pH值由5上升到8, 磺胺乙噻二唑(弱酸 药物)在人体中生物 半衰期由11.4减少 到4.2小时。
服用碳酸氢钠后, 磺胺乙噻二唑(弱酸 药物)消除速率是原 来的2倍。
尿量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
小管内液的药物浓度。
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减少重吸
第六章 药物排泄
本章要求
1、掌握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2、掌握肾小球滤过的特点; 3、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熟悉药物胆汁排泄过程及药物胆汁排泄的特征; 5、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 外的过程。
点时间的血药浓度。 每分钟尿药排泄量 = 血浆药浓×肾清除率
Clr
dXu / dt C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比例分数为fu,药物肾小球滤过率为 fu ·GFR
o 若Clr = fu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或 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d0ea9df0ba0d4a7302763a09.png)
体内过程。
实验上,以合理的实验设计揭示药物的体
内动态变化规律。
应用上,指导新药的研发及临床给药方案
的个体化。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把药物体内分布与消除速率相似的部分用隔 室来表征。
1.单室模型 药物很快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
三、肾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存在的依据:如水分和葡萄糖等。
-
重吸收的类型
分为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
内源性物质的吸收,如水、葡萄糖、维生素 等。
被动重吸收:
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
对药物的重吸收是被动吸收。
-
1.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易吸收,如硫喷妥几乎全部被重吸收, 季铵类药物脂溶性小,几乎不被吸收。
1924和1937年,分别提出了一室和二室动力学模型。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推动数据处
理及体液中药物测定方法的发展。 国际上于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N.I.H)召开了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
际会议,第一次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任务
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有酶和载体的参与。
具饱和过程。
也称米氏动力学过程。
VmC dC dt Km C
七、药物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描述速度过程。其大小反映药物转运的快 慢。其单位为min-1或h-1。
dX n kX dt
不同k的意义:
K:总消除速率常数。 ke : 肾排泄速率常数。 ka : 吸收匀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987d04172ded630a1cb64a.png)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选择题1、可减少或防止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正确答案:ACDE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空腹与饱腹B药物因素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D药物的多晶体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正确答案:ABC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构造和部位专属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借助载体进展转运E有饱和状态正确答案:AC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正确答案:A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正确答案:A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E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D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正确答案:A9、以下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切除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D阿斯匹林E普奈落尔正确答案:D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Ⅲ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二、名词解释1、吸收2、肠肝循环3、主动转运4、异化扩散5、膜孔转运6、肝首过效应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8、被动转运9、多晶型10、pH-分配假说三、问答题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b477f5550c22590103029d08.png)
一、生理因素
(二)胆汁流量: ➢ 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作用较小。 ➢ 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是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 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展 ➢ 促进激素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 胆汁量增加时,随其进入肠道内的药物量均增加。
一、生理因素
因素:药物的脂溶性、pKa、蛋白结合率、唾液pH等 ➢ 以唾液代替血浆样品,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主动转运:锂。
三、药物从肺部的排泄
➢ 共同特性: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 影响因素:肺部的血流量、呼吸的频率、挥
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的排泄
➢ 汗腺排泄主要依赖于药物分子型的被动扩散 ➢ 毛发中只有微量的药物排泄:汞和砷
➢ 也可以采用离体法:离体肾灌流技术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胆汁排泄是肾之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 维生素A、D、E、B12、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
物质的代谢产物胆汁中排泄非常显著。 ➢ 高胆汁清除的药物具有的特点:能主动分泌;药物
是极性物质;相对分子量超过300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该药肾清除率等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值为125mL/min。 ➢ 若肾清除率低于fuxGFR,则表示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
肾小管重吸收。 ➢ 若高于该值,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分泌>重吸收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 多采用在体外法或体内法,对象是人或动物,通常 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样,记录尿量,测定尿 量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直至排泄完成。
第六章 药物排泄
Excretion
学习目标
1、熟悉药物排泄的特点 2、掌握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和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和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4、熟悉肝肠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了解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b83952bdb8f67c1cfbd6b822.png)
慎用药物
虽然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排出的药物量是小的, 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 与排泄能力低,有可能造成一些药物在婴儿体内累积 ,使婴儿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水平。
乳母在哺乳期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如异烟肼 、甲丙氨醋、氯霉素、氢氯噻嗪、甲硝唑、四环素 、萘啶酸等。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 ▪ 肾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
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 ▪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增加,药物经肝消除加快
;肝提取率低的,肝血流量对肝清除率影响不大。 ▪ 主动扩散被肝细胞摄取的药物,其胆汁排泄受血流量影
响大,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作用小。
管重吸收,分为主动与被 动两种,脂溶性药,非解 离性药物吸收多。
➢ 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
回体内。
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 尿液pH 尿量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有利于
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谢后
,水溶性大,重 吸收减少,有利 于机体将其清除 。
尿液pH
主要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排泄 通常尿液pH接近6.3,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弱酸性药物 碱化尿液 加速排泄
(二)胆汁流量的影响 胆汁流量增加,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 药物量增加。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幼儿和老年人药物消除能力低。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
1.分子量
分子量<300
主要经肾排泄
分子量300 ~500 既经肾排泄也经胆汁排泄
弱碱性药物 酸化尿液 加速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6b323c4a7302768e9939c8.png)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生物因素。
3.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剂型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药物排泄定义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肾脏排泄(主要途径)>胆汁排泄>唾液排泄>乳汁分泌>汗液>肺i;査爱第拖爲箸g吗肾健体一.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大肾杯质彤提F, / Chongqmy Medical and Phurmaccutical College肾披膜人体肾脏纵切面肾脏排泄机制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分泌药物肾排泄二药物滤过+药物分泌・药物重吸收(-)肾小球滤过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III高,管壁上微孔较大(7〜10 nm),故除血球和蛋白质外的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A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药物在肾中排泄示意图药物在肾中排泄示意图 )肾小管重吸收远动>管主药从贏 ,物 大管警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内。
Chongqing Medical and Phumuccutkal College*•. W_* «r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尿液pH□尿量□脂溶性大有利于重吸收□大多药物代谢后. 水溶性大,重吸收减少,有利于机体将其清除。
Cs/Ci:相当于分配系敷Ch水濬液初浓度Cs:分龍平街时CHQ3层诜度药物的脂溶性0 十67O5 oTi ots 1酯溶性〈Cs/Ci)® 6-2横胺的脂溶性和腎小管重吸收尿液pH□主要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排泄通常尿液pH接近6.3 ,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弱酸性药物碱化尿液加速排泄弱碱性药物酸化尿液加速排泄pH 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服用碳酸氢钠后,磺胺乙01二瞠消除速率 是原来的2倍。
图5-2 尿pH 对磺胺甲基 异噁嘩肾清除率的影响■尿pH 值由5上升到8 , 磺胺乙n 二瞠在中生物半衰期由1A.4 减少到4.2小时。
107 尿pH尿量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重吸收量减少; 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加”重吸收量增加。
尿量增加 >清除率增大2:46 8 10 12 (%)尿豪/GFR尿暑对祓性尿中水杨酸排泄的形响• : ■L-广—二尸 r8 6 4 2 18 ■ • ■ ・・• ・ ■1 1 1- 1 * Q ■・ •60 40 20尿量增加>重吸收减少•横胺异噁陞1 2 3尿ft (ml/min)尿量对味胺药肾小管中重吸收的形响(三)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III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竞争抑制现象。
药物在肾中排泄示意图>阴离子转运系统为许多有机弱酸所共同的肾分泌排泄机制>如马尿酸、酰基氨基酸等。
>阳离子转运系统为许多有机胺类化合物所拥有的肾分泌排泄机制”如吗啡等。
Chongqing Medical and Phumuccutkal College*•. W_* «r(四)肾清除率概念: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清除出去的速率,ml/min o清除率具有加和性:CI T=Cl r+CI NR肾清除率的计算肾排泄率二血浆浓度(C) X肾清除率(Cl r )排泄速度_u・v 血药浓度——L滤过速率+分泌速度-重吸收速度血浆药物浓度第二节药物的胆汁排泄Chongqing Medical and Phumuccutkal College*•. W_* «r(一)胆汁清除率阳汁清除塞- 胆汁排泄速度=胆汁流量X胆汁药物浓度11彳冃跡千- 血浆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成年人_昼夜约分泌胆汁800・:L000ml。
(二)药物胆汁排泄的机制1被动转运小分子药物小孔扩散 2主动分泌油水分配系数大J脂溶性高J 细胞膜类脂扩散(三)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1排泄机制的影响2水溶性的影响3分子量的影响二肝肠循环1概念: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的药物 >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 称为肝肠循环。
2药物的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 >被称为双峰现象。
由于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到肠道后,受到饮食和酶解过程的影响,有的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时会出现双峰现象 肠肝循环引起药•时曲线图出现双峰现象 6 8 4 0+3肝肠循环的意义(1)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2 )对给药间隔及合并用药的影响(3 )对前药设计的影响Chongqing Medical and Phurnuccutkal College第三节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1乳汁排泄2唾液排出3肺排泄4汗腺和毛发排泄(-)乳汁排泄大多药物能从乳汁排出"并能在乳汁中测出药物浓度。
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在乳汁中排出量不足以引起婴儿的治疗效应。
但是"有些药物从乳汁排出较大"如红霉素、卡马西平、地西泮和巴比妥酸盐等。
影响乳汁排泄的因素(1)有关,未与蛋白结合的游离药物越高,药物从血浆到乳汁(2)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pH :pH范围是6・4-7・浆浓度低。
(4)药物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越容易转运。
慎用药物. 但由于虽然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能力低■有可能造成一些药物在婴儿体内累积. 使婴儿体内的血药浓度达乳母在哺乳期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如异烟Bk .氯霉素、氢氯Hi嗪.甲硝瞠、四环素. 蔡喘甲丙氨酸如果哺乳期需要服用一些比较安全的药晨好在婴儿哺乳后或下次哺乳前3〜4小时用药。
(二)唾液排泄□唾液中药物浓度一般低于血□一般日分泌量为1J.5L ,平均pH值约为6.5。
□游间形成扩散平衡>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和非脂溶性药物不能进入唾液<所以药物在唾液中浓度近似于血浆中游<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唾液中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
(三)药物从肺部排出•肺部血流量、呼吸频率、挥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会影响药物肺排泄量。
•水溶性差去气体NO由肺排泄较快。
•经肺排泄的药物大多为原形”大多数具有分子量小 > 沸点低的特点。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排泄药物有汗液排泄主要依赖于分子型的被动扩散。
虽然排泄量很少■但对于有毒物质检测,有重要意义。
如微量碑汞的检测。
第四节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一)■肾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増加。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量増加,药物经肝消除加快; 肝提取率低的,肝血流量■主动扩散被肝细胞摄取的药物,其胆汁排泄受血流量影响大,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作用小。
(二)胆汁流量的影响胆汁流量增加>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药物量增加。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幼儿和老年人药物消除能力低。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一)药物理化性质1 •分子量分子量v300 主要经肾排泄分子量300〜500既经肾排泄也经胆汁排泄分子量>500 主要经胆汁排泄分子量超过5000,胆汁排泄量极少2 •水溶由脂溶性肾排泄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排泄量小脂溶性小的药物迅速排泄胆汁排泄极性大的药物易于排泄。
3 •药物的PKa和解离状态弱酸性药物pH升高,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弱碱性药物pH升高”重吸收增加”肾清除率减少强酸性、强碱性以及在尿液pH范围内不解离的弱酸和弱碱性药物受pH影响小。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消除,主要依靠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量减少,但经主动分泌机制排泄的药物量受影响小。
通过扩散进入肝细胞被代谢消除的药物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率成反比(三)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的性质药物与葡萄糖醛酸、谷转化后,药物甲基化或乙酰化不利于排出。
1・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对排泄的影响例:水杨酸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颗粒剂中药物的硫酸结合物排泄量最多,混悬剂次之,溶液剂最少。
口服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药物更大程度被转运至肝脏,经胆汁排泄途径排泄。
2 •制剂中不同药用辅料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如:吐温80可増加氨甲喋瞼在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量。
丙二醇作为注射剂,有肾毒性,影响排泄。
三、疾病因素(_)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或主动分泌降低,会导致药物的肾排泄降低。
(二)肝脏疾病如肝炎■胆汁淤积症.肝脏血管疾病等会造成胆汁排泄障碍、肝药酶功能降低、蛋白结合能力降低.门脉血流量减少,这些疾病都会降低肝清除率。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药物用的重要因素,.依他尼酸等与磺酰凝血药等合用,的结合,型增加,,(二)对肾脏排泄的影响1 •影响药物的肾小球滤过如普利类可提高肾血流量,影响其他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肾排泄速率。
2•影响药物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如丙磺舒与咲塞米争夺近曲小管的有机酸分泌途径,影响后者的排泄和药理作用。
3•药物竞争性结合重点吸收部位导致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
4•尿液的pH或尿量的变化导致解离性药物排泄量的变化氯化披酸化尿液提高弱碱性药物的肾脏排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弱酸性药物的肾脏排泄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提高水溶性药物的肾脏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