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作者:刘俊波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年第09期常听老师们说,作文难教,学生愁写。
到底难在哪呢?我认为主要难在学生不知道写什么。
而“写什么”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关键取决于写作者是否具有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
积累是写作素材源源不断的良方,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积累,写作就无从谈起。
积累,是写作的本和源。
大文豪苏轼就是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
当然,“博观”“厚积”是“约取”“薄发”的前提,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积累呢?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用丰厚的阅读积累来砥砺思想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日益成熟。
但中学生阅历太少,最好的办法是阅读积累。
读过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等作家文章的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书能加快人的成熟。
而人一旦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作文也就自然与众不同了。
因此,阅读积累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对语文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学习,积累为本。
阅读积累,功夫在平时。
笔者梳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累课文,含英咀华课本中的名家精品用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文学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名家的精华,学有所得,每学完一篇课文,笔者便提倡学生做这样的积累:(1)开心辞典。
主要积累生字,解释词语并造句。
(2)群英荟萃。
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精华语段,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些文章的结构方式,也可以写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感受领悟。
(3)独具慧眼。
提炼从本课中获得的阅读技巧或写作技巧。
(4)快乐练笔。
让学生写写学完本文后的感悟收获,或者就某一段或全篇做仿写练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摘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通过广泛地接触信息和知识,我们可以从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在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学习,只有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这样的学习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成功,更能引导我们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最终,只有将这种学习态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在实践中看到真正的成果,从而感悟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这种学习态度的坚持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出成功的路径,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迈向更高的成就。
【关键词】引言、概述、主题、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习态度、人生哲理、成功路径、实践意义、总结。
1. 引言1.1 概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一句古语,寓意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积累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博观指的是广泛地学习、了解各种知识和见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全面的思维能力。
而约取则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和重要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应用。
这种“博约”之道可以帮助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博观而约取更显得重要。
只有不断吸收和更新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厚积而薄发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将所学所长发挥到极致,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古语的真谛,探讨其在学习态度、人生哲理和成功路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1.2 主题主题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即广泛地观察和学习各种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约取则是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高考作文拟题策略与技法
题
明白
辨然后知真假 辨使人更聪明 辨出人生真善美 辨需要一双慧眼 辨出生命的精彩 辨别君子与小人
偏
明接暗离
辨与变 长大学会辨是非 辨答人生 善“辨”的脸 辨与人生
题
择友 真假难分 该清则清, 难得糊涂 好与坏,真 与假 做个明白人
目前我们拟题存在的问题:
1.照抄话题,误把话题当题目。 2.题目没新意,落入俗套。 3.题目过大、宽泛,没有针对性。 4.标题过长,显得松散。
5.标题不够含蓄,缺乏联想。
一. 好题目的作用
1. 结构作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就是说,题目 是一篇文章的前额和眼睛。“题好文一半”,好的题目 准确、简洁、醒目、新颖,能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或 给人以深深的启迪。题目拟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作文的 质量,影响到作文的艺术感染力 。 2 . 心理作用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对于作文,首先跃入阅卷者 眼中的是文题,题目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 的评分。 3 . 评分作用 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实际上,由于 前二者的原因,如果不拟题或拟题不当,其隐性失分绝 对不止一两分。
二、作文拟题的五个原则
1、范围要小,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 落俗套。如果标题万一太大,可用副标题的方式 加以限制。 2、字数要少。字数过多显得松散。多用词语或 短语,一般不用句子。 3、内容要精。内容要准确概括材料主旨。 4、标题不能等同于话题。 5、根据文体拟题。虽然同一标题可以写成 不同的文体,但大多数标题还是能体现出 一定的文体特征的。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高考作文拟题策略与方法
苏轼曾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 发”。“博观”就是通过“读万卷书”, 从别人的实践中取得间接经验;通过 “行万里路”,从亲身作调查研究的经 历中取得直接经验。“约取”就是将取 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芜存精、去伪存真, 成为自己的东西。经过无数次的“约取” 积累厚实的有用信息,然后言简意赅的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意思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意思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它表达的意思是,要广泛地观察和吸取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然后重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以引起极大的震动和惊艳。
“博观约取”指的是广泛的观察和学习,不仅要关注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而是要对各个领域和方面有所了解,积累尽可能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厚积薄发”指的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一旦遇到机会或适当的时机,才能够发挥出非凡的才华和能力。
“一鸣惊人”则指的是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与能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广泛地学习和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以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意味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与深厚的积累,才能在合适的时机获得成功或取得突破。
博观约取,厚积薄
• 越王勾践入臣于吴,为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卧薪尝胆,任 用范蠡、文种、计倪等一批能臣谋士,励精图治,发展经 济,生聚教训,国力大增,终于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 最后一位霸主。
经典事例 • 左思幼年才智平平,却发奋苦读著成《三都赋》 • 西晋时期,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小时候智商很低,口 齿迟钝,没有一点过人之处。他稍大之后却志存高远,决 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这 个消息传出之后,一片大哗,他也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 嘲弄。 • 左思听了之后,只是淡淡地一笑,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里 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调查,大量收集有关三国都城 繁荣昌盛的相关资料。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他便关上 房门,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构思,创作。他向隅面壁, 熬过了整整十年的酷暑严冬,终于写成了文笔流畅,精彩 传神,让人读后叹为观止的《三都赋》。而过去曾讥讽、 嘲弄过左思的人在读了《三都赋》后,既愧悔万分,又赞 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 在冷嘲热讽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断努力,终将成就大事 业。
•
导致成功的因素千变万化,而一份经得起历练的底蕴是 必不可少的一环。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 败之地”;“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天上掉馅饼的 好事不会太多。那些看起来像是捡了“馅饼”的人,可 能已经眼巴巴的在那个地方等了很久。
名言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 ——苏轼 ——《礼记》 ——华罗庚
• • • •
•
•
•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美丽,却看不到它当初 被血水浸透的芽。 在阴潮的泥土中,一粒种子要隐忍一冬的孤独,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 等待。一冬的等待,一冬的孤独,只为了破土重生的那一刻,绽放自己最新 的那抹嫩绿。 绽放的花儿如此,成功的伟人亦是在享受光环之前承载在许多孤独。 几百年前,一个叫徐霞客的地质学家,放弃了家乡衣食无忧的生活。裹一包 衣物,带一袋干粮,便只身前往一无所知的远方。渴了喝了口泉水,饿了嚼 口干涩的干粮。十几年的孤独,日月轮回,他一个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中完 成了《徐霞客游记》,点亮了他的生命。 “一荣俱荣,一损皆损”,从宛若仙境的曹家搬出之后,没有了昔日的锦衣 玉食,人情冷暖,寒透了昔日公子的心。他在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在青 灯的陪伴下,完成了《红楼梦》,完成了他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他在孤独中 厚积,在厚积中薄发。他从无名小卒跃然成为文化名人。 在斯洛克的比赛中,有一个关于中国人的传奇——丁俊晖。在没有摘取桂冠 之前,谁从在意过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在十几年的艰辛备战中,没有任何的 关注和掌声。父亲为了他,变卖家财,伴着他四处求学。在无数的黑夜中, 他听到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为自己鼓掌、助威。他是那样的孤独,但他用他稚 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孤独。他一次又一次在台球桌上,在他的王国里,宣 告了他的主权,于是,他便从背后的黑暗走向了光明,或许,他自己也已经 成为了别人的明灯。 还有被网上热传的“最美女观众”夏达。一个宛若从漫画中走出来的女子, 又有谁知道,因为出众的外表,她却总被内行人排斥,遭受别人的质疑,她 选择将自己封闭在画室之中,在巨大的孤独中,她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画作, 终于,当她重新回到世人面前,将写满了孤独的一幅幅画作展现在了世人面 前时,她终于被接受了,她和她孤独的画作都被完全的接受,在没有人会质 疑她的作品。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启示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启示因为有了整个冬天的蓄积,所以才会有春日的万紫千红;因为有了无数次飞翔经验的沉淀,所以才有了雄鹰的直上九天。
厚积方能薄发:就如郑板桥画竹。
郑板桥画竹之前,当然早已对所要画的成竹在胸,可画起来时却并不急于求成。
先用细致的笔法或勾或点或圈,把那远山、山间的白云,把那近水、水中的绿草,都细心的画出来。
这时虽然无竹,可那竹早已在点点滴滴的色彩之中了.那高远的情怀、挺拔的英姿,也早已呼之欲出.这时候,他才不紧不慢的把竹补上.于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劲竹图就出来了.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么多的铺垫和渲染,才使得竹的出现顺理成章.倘若缺少了那些山水的蓄势,竹的精魂也就不会那么传神地表现出来了.作画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苏洵曾在书斋埋头苦读数载,等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见闻之后才走出书斋,那时他已年逾不惑,但是正因为有了十多年的积累,他才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垂青,得以一鸣惊人,成为北宋文坛上的新星.厚积方能薄发.厚积,并不是一味地沉寂.沉寂,为的是一飞冲天那一刻.而想一飞冲天,必须先拥有最强健的体魄,最柔软的羽毛,最坚定的意志.王国维曾道古今成大事者必经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有了那“独上高楼”的痴迷,“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千百度”“寻他”的厚积,才觅得“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蓦然回首”的一刻才显得那么动人.厚积方能薄发.有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积”,才有了琵琶女精妙绝伦的“发”;有了初唐王杨卢骆“导夫先路”的“积”,才使得大唐王朝诗歌双子星座的“发”成为可能;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发展的“积”,才使得今天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的“发”成为现实.厚积方能薄发,薄发源自于厚积!。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是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博观约取: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
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
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出处:宋代苏轼的《稼说送张琥》中所写: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说”是古代的文体之一,类似于随笔式的论说文。
以“说”为体的文章常以比喻说理,苏轼此文亦不例外。
文章虽言学,却从种庄稼说起:富人田多而肥,故能按时耕种,庄稼成熟了才收割,不仅能保全地力,收获的庄稼还很好,“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而穷人地少,耗竭地力养家,地力枯竭,庄稼产量低,质量差。
原文: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10。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篇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
积之于厚,发之于薄。
这“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
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我们可以这么说,一切名人并非神灵所附,天赋独具。
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煌煌伟业,乃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开始的。
不畏琐碎、持之以恒地积累资料,就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随身带个小本本的习惯,每有所感,即记入本本中,有时一天竟记上二十多条。
积累的资料,犹如点点火星,不时触燃起发明创作的“灵感”火花来,著名学者顾炎武,每日读书时都随时记下所感所得。
天长日久,他的读书札记竟积成了浩浩三十二卷《日知录》。
中外文学史上的“厚积”功力,是颇为启迪人思的。
为求得“薄中见厚”,鲁迅“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写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唐代诗人贾岛用功苦吟,留下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
列夫·托尔斯泰时时注重积累创作素材,写了50多年的日记,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第四天。
为塑造艺术典型的“这一个”,高尔基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有特征的阶级特点、癖性、趣味、动作、信仰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商人、官吏、工人身上。
凡是卓有贡献的名人,都有一种感人的“痴劲”。
王献之见父亲书法技艺高超,便去请教成功秘诀,王羲之指着家中的十八口大水缸答道:“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水缸里。
你就用这些缸里的水研墨练字,待你把水都用完,自然就明白了。
”正因为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一切“求知者”,都精于积累,所以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
读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都会对恩格斯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刻的哲学见解留下难忘的印象。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何有效地归纳与辨析“热”素材
只有大量地、充分地积累热点新闻素材,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而积累素材是个艰苦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浏览大量的热点新闻,还需要对热点新闻进行深加工,写一写自己的评论和看法,这样才能把素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以下将介绍五种热点素材的类型和评论的写作方法。
1.社会现象类:由表及里,深化观点社会现象类主要是指最近发生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能引起较高社会关注度的问题和事件。
如2013年广东卷“如何看待捐助”,全国卷“如何看待同学关系”,北京卷“文学家和科学家如何看待手机”,江苏卷“中学生三怕”等都属于社会现象类的考题。
而最近“很多小学生想当‘网红’”“科学家赚的钱没有明星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爆红”等也都属于社会现象类的素材。
社会现象类素材的评论写作方法:简述事件或现象(是什么)+多角度探究原因(为什么)+提出建议(怎么办)例如,关于重庆某高校开设“网红学院”的事件。
【事件】直播有哪些小技巧、如何录制小视频上热门,这些生活中的娱乐活动,现在却走进了高校课堂。
开设了“网红学院”的重庆工程学院称,“网红学院”既不是独立学院,也不是具体专业,而是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共建”的一个培训项目,该培训项目目前已有19名学生参与。
“网红学院”由企业提供培训老师和实践机会,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凭自愿参与,旨在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然而“网红学院”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争议。
有人赞同,也有不少人指责学校不务正业,伤风败俗。
【评论】是什么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
“网红”一夜成名的原因不一,有的人靠搞怪吸引人们的眼球,如凤姐、芙蓉姐姐;有的人成名纯属意外,如流浪街头的犀利哥、跳舞的拉面小哥、“布鞋院士”李小文;有的靠自身才华吸引了大批粉丝,如南派三叔、当时明月、papi 酱;等等。
为什么 如今“网红”不仅成了网民消遣娱乐的对象,也成了许多人的职业梦想。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意思
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是一句成语,意为广泛地观察、学习各种知识,然后有选择地积累、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句成语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广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和积累经验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具体来说,博观指的是要广泛地观察、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涉猎广泛,不拘泥于某一领域或某一种观点。
通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见识。
而约取则是指要有选择地取用知识,即从广泛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这种选择性地取用知识,可以避免信息过载和知识碎片化,更加注重深度学习和专注发展。
厚积薄发强调了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要进行深入积累和持续努力。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总的来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是一种学习和发展的策略,要求人们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知识积累,并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精选10篇)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精选10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篇1陶渊明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至今日,兜兜转转终于绕出一个所以然。
我常在想,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做这件事有什么价值么,做这件事有什么收获呢?某天夜里突然惊醒,许久没有看过著作了,可转念一想看看著作又能怎样呢不过是一部小说?甚至觉得小时候读的书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不如多看点什么课本辅导资料,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效果。
再转念一想到底什么是无用,什么又是有用。
一个人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功利性读书使人只能接受成功人生价值观,使人只能注重外在的功名,使人自大使人狂傲,接受不了失败,没有丰富的内心,有才而无德。
孔门七十二贤,不乏高官厚禄者,但是孔圣人唯独对颜回厚爱有加。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心境和人生观在以功利性读书为目的的前提下,是万万不可达到的。
不以功利为主,单纯的读书,为人和善。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有知识的文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知识总是多的,是聪明的。
所以,半瓶不满一瓶晃荡的那些人,多半是骄傲的。
读书求得不是知识而是虚荣,求得不是内心丰富而是功利。
想必是这些人不明白读书悖论:知识储备越大,越觉得自己无知。
就像在纸上画圆,在空间里创建球模型,圆圈内是自己的知识,圈外是自己的未知的领域。
圈画的越大,未知领域越多。
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想通第一个问题,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到底读什么书?著作,网络,科幻,哲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我一直没有看过所谓的网络小说,直到大二的时候,或许可以被归类于文学作品吧。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说明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就会转变为个人成长的智慧,陶冶情操,增强个人修养,自然下笔如有神。
提到积累学习,不少同学会想到死记硬背,机械照搬,会想到书袋子和书呆子。
他们似乎认为强调了积累,就会阻碍学生的灵动性和创新能力。
积累不是盲从,需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博观约取,方可厚积薄发。
我在实践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积习成常——贵在坚持一根极细的绳子,能拴得住一头几千斤重的大象,原因在它还是小象的时候,人们就用一条极细的绳子将它拴住。
其实真正能拴得住大象的不是绳子,而是习惯的力量!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能充分说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将会受益匪浅。
针对语文习惯来说,“习”包括早晨诵读佳作十分钟(以教材为中心);课前五分钟专题演讲(专题内容由每小组推荐,每两周一更新);课中大胆发言,勤于动脑;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 让学生体验生活,加强课外阅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语言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有了丰富的词汇,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
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熟读成诵,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
“不动笔墨不看书”,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读书笔记上。
时间一长,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
只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去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去不断积累,学生又何以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况呢?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他们的语言才会丰富多彩,妙语如珠、滔滔不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源头活水”。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2012年6月June2012岩 矿 测 试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1,No.3正文前Ⅰ~正文前Ⅱ2012年第3期主编絮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五月里,一行十人,日落而行,马不停蹄,连续在祖国的六大地区展开了实验测试与地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探路之旅。
每日清晨,都能感受到一股新意。
这无疑是一次思想和视野的开拓之旅。
实验与地学,犹如人类贴近大地,需要我们彼此恭身,携手而行。
此时的五月,在北京已然夏意十足。
信手翻看日历,正刚过小满,快到芒种,夏至未央。
细想中国节气的涵义,亦觉得很有深意。
小满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在尚未成熟而正开始灌浆饱满之时节,像极了我们《岩矿测试》的很多青年作者和科研人员,经过自己辛勤的耕耘和播种,正迅速成长,蓄势待发。
青年是未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我们的《岩矿测试》将花大力鼓励并期待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通过我们的期刊发表与众不同的学术成果,展现自己独到见地的学术思想。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科研生涯蓄势成长的关键阶段。
在一个容易浮躁、懒惰和轻言放弃的阶段,我们将为那些能够沉下心来,潜心科研,耐心等待收获季节的青年科学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期待看到他们收获时节的汗水和笑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是我读过本期“X射线荧光光谱三十年”(见P383~398)一文之后最真切的感受。
细细读进去,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一种长期积淀后水到渠成的分量与醇厚的内涵。
该文作者积五十载科研力道之重,将我国X射线光谱分析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科研成就、思想与探索之路,清晰、客观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很值得一读。
如此,厚积而薄发,也应该并必将成为我们刊物的办刊宗旨之一。
我们期待有更多内涵丰富、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好文章在本刊发表。
在本期我们还推荐了4篇应用性文章。
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黑钨矿精矿和中矿中的锰”一文(见P438~441),作者采用碱熔络合体系来试图避免酸处理样品时大量钨酸沉淀的生成,为寻求解决熔矿过程中的夹杂、吸附待测元素及熔矿不完全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方法。
关于“博”的古言
关于“博”的古言1.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形容广泛学习,深入研究并概括精要。
2. 博闻强记,博物洽闻: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3. 博学多才,博学多能:形容学问广博,才能出众。
4. 博学审问,博约之功:形容学识广博,善于问难。
5. 博学慎思,博学审问:形容学习时要多思考、多提问。
6. 博学笃行,博学审慎:形容学习要扎实,行动要谨慎。
7. 博施济众,博爱众生:形容胸怀广大,乐于助人。
8. 博采众长,采众家之长:形容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9. 博雅君子,博雅之士:形容君子风度,学问广博。
10.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形容学习要不断深入,实践要不懈努力。
以上是一些关于“博”的古言,它们表达了对于学习、学问和胸怀广大的赞美和追求。
另外还有下面关于“博”的古诗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五节》不向长安路上行。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
——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
——辛弃疾《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罗浮山父与葛篇》李贺博山香雾冷,新雨过、怯单衣。
——《木兰花慢·博山香雾冷》博山炉畔,砚屏风里,铜盘寒水。
——《品令·雪花飞堕》。
形容做笔记的成语
形容做笔记的成语摘要:一、引言二、做笔记的重要性三、形容做笔记的成语1.井井有条2.集腋成裘3.博观约取4.厚积薄发5.各抒己见四、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做学问、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
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积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用成语来形容做笔记这个过程呢?二、做笔记的重要性做笔记有助于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笔记还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参考。
三、形容做笔记的成语1.井井有条形容做笔记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条内容都排列得井然有序。
这样的笔记易于阅读和理解,方便我们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2.集腋成裘形容做笔记时积累点滴知识,逐渐形成丰富的资料库。
通过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博观约取形容做笔记时既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又有所取舍。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筛选和提炼,将精华内容收录到笔记中。
4.厚积薄发形容做笔记时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地调用和运用。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5.各抒己见形容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记录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四、总结做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
厚积薄发典故
厚积薄发典故厚积薄发的意思是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你们对厚积薄发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厚积薄发典故,供大家阅读!厚积薄发典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此题,出自苏轼关于读书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取”,就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的认可和接受。
“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应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
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
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
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
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
知贵精,不贵多。
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
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
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
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
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
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
他说: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读书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巴丹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
”要营造书香校园,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读书人”,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
下面,我就把这几年读书的一点儿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先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小说
我们一般都爱读故事性强的书,比如:小说。
因为人生之初我们基本上最先接触的就是童话。
神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会吸引着我们不停地读下去。
我记得初中时读《一千零一夜》,熄灯铃敲响之后,用手电筒照着,藏在被窝里偷偷地看,(近视眼就是那时候得的)真有点挑灯夜读手不释卷的意味。
上师范时,为了参加学校举办的读名著知识竞赛,《红楼梦》连读了三遍。
成年后读得最多的也是小说。
有人说读小说纯粹是一种消遣,我觉得这句话不全对。
虽说读小说消遣的成分大些,但是只要是你自己有心,不只停留在关注故事情节这一层面,能上升到品味其中的精词妙句上来,就会对你的口头表达和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举一个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例子,比如:
琼瑶的小说——曾经爷爷告诉我琼瑶的小说不能看,甚至把它视为洪水猛兽、精神鸦片,但是成年以后,读了他几本书才发现,她的书虽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最吸引我的不是它的故事情节,而是她刻画人物情感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以及他最擅长使用的白描手法,还有她对美食、对服装、对唐诗宋词、对人类情感的精彩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
说实话,我偶尔涂鸦一些东西,努力要把自己表达的情感刻画的细致入微,正得益于对她语言风格的学习。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让大家都去读琼瑶的书,而是想告诉大家即使读一些消遣时光的小说,只要你用心领悟,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二、其次,要读一读历史书
我觉得历史书还是要读一些的,如果说读小说消遣的成分多一些,难登大雅之堂,那么读历史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属于高大上的层面了。
了解历史会让我们变的明智,前人的智慧,有时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其次,丰富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可以在和别人谈话时不至于捉襟见肘。
因为很多成语和典故都是从历史中得来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认真读过《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典故和成语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博古通今会给人留下博学多才的印象。
其次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了解历史,讲起课来,讲到某个有关联的知识点时,插入一两个历史小故事,会百分百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让课堂变得趣味横生,精彩纷呈。
再次,如果在特殊场合,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为了不失热情,不失礼节、不冷场,聊点历史知识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开场方式。
比如我们的王校长经常会接待上级的领导,聊工作之余,谈论点历史,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话题。
三、哄着自己读专业书籍
专业书籍与小说、历史相比,比较枯燥、乏味,但是为了提升业务能力,还不能不读。
要读吧,说实话有时还真读不下去。
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先选一些中间地带的书来读,让自己入门。
以我们老师为例,大部头纯理论性的教育论著,趣味性差些,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
所以,先选择趣味性、文学性多些的教育著作或杂志来读。
比如《不乖教师的正能量》、《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课堂因我而精彩》、《教室博览》等,这些书既能让我们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也能饶有兴趣的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当然,理论性强的书报我们也要涉猎,那就选择你读书兴致最好的时候,泡杯茶,听着音乐,哄着自己读一读,实在读不下去,就放一放,读点有趣的,然后到下次再有兴致的时候再读,这样交替着去读,也许就读下去了。
就好比,我们为了把中药喝进肚子里,喝一口中药吃一口糖,这样哄着自己把理论书籍读下去,为提升业务能力奠基。
四、学会读人
(1)读智者
我们身边不乏知识渊博的人,多向他们请教,做个好的聆听者,从他们那里学到我们不会的知识。
去年去杭州学习,路途中的火车上睡在我下铺的老太太是位美籍华人,我马上意识到他身上有宝可挖,就抓住机会像记者采访似的和她聊了起来,从天气到风俗,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最终聊到我最想了解的真实的美国教育——一种真正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
一路上,听她谈了很多我以前从不了解的东西,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认识。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随即写了这样一条微信:火车上与来郑探亲的美籍华人阿姨畅聊,感触颇多!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我说:读人堪比读书,尤其是那些有故事,阅历丰的长者有时比一本书更耐读。
(2)读长者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可学的知识远比书本上的要多。
而阅历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年长者丰富的阅历,应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所以,要经常和长辈、和老人多聊聊天,挖掘我们所需要的人生经验、社会知识。
每一次和市直学校的教研联盟成员一起参加活动或外出学习,我都认证聆听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虚心求教。
虽然他们都是各个学校的校长、主任、名师,也都比我年长,可给我的感觉都是那么平易近人,让人温暖。
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下面这条微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尤其是和知性高雅、和蔼可亲的长者们一起同行,何其有幸!丰富的阅历让
他们变得优雅从容,相处得越久发现他们身上可发掘、可学习的点越多,最可贵的是他们给予我的平等与尊重,感动中。
五、因为要用,所以要读
静下来,写点东西,经常会遇到知识储备不够的时候,怎么办?有了需要,有了内驱力,抓住时机,及时充电。
在看去年最火的一部电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时,听到这样一句诗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立即被撼动了,就想写点什么。
可是不了解它的出处,理解的也不太透彻,不敢下笔。
于是,就马上行动上网查资料,终于知道了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一首词《南乡子》: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忙。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这是苏轼和朋友杨元素在西湖告别时写下的。
明白了词背景、出处,理解了意思,根据电影情节就写下了这样几句评论:最喜欢后句,原本痛饮别有肠,却不诉离觞。
即便有赔罪三万场的豪气,实难有笑出来的力气。
最是一个“笑“字,让人痛到了极致。
还有一次,我观察春天的一些植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想写一篇短文,想借用一首古诗词,搜肠刮肚半天,没想到合适的,马上去读书,找到了合适的诗句,当即写下:繁花似锦的春天,且行且观且发现。
在路旁,在小区,在公园,一奇特现象颇耐人寻味。
花怒放,叶未生;叶繁茂,花已凋。
花和叶本自同根生,只因生长期的不同,原本最近的距离生生成了咫尺天涯,生死相隔。
桃、梨、梅、玉兰、紫荆,皆如是。
自古都说红花配绿叶,谁曾想有时也枉然。
依稀听到这些花和叶的绝唱: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遗憾啊,没有在彼此最好的年华遇见,所以我身边的人啊,请一定惜缘,且行且珍惜吧!
六、利用现在媒体,多渠道获取知识
现在科技高度发达,又要电视、电脑、迎来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读书学习,不再局限于从纸质的书本上获取新知。
电视、电脑、微信、微博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渠道。
中央一到十二台都有不错的节目。
比如:《文化大百科》、《乡土》、《欢乐中国行》、《鉴宝》、《华人世界》、《探索发现》、《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等,都可称得上视听盛宴。
电脑更是百科全书,我们想了解的知识,谁是都可以获取。
微信上的文章虽然良莠不齐,只要我们有甄别的去读,还是有一些好文章的。
例如我订阅的《跟我学小古文》、《作文导师团》、《微国学》、《乐乐文摘》、《为你读诗》、《方周树人家庭教育》等。
每天晚上临睡前翻阅一下,真的很不错。
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