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17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17版新教材)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部分《光》全单元教案目录1.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二、自学思考: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光源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那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夜光珠等)四、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活动2:寻找沙发下的玩具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草莓、粉笔、尺子等)通过上述的几个活动,光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相信现在同学们都认识到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分组探究:如果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

2)大部分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给人类、动物提供食物。

3)没有阳光地球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地球会进入冰封时期。

六、课外拓展夜视仪的原理: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七、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了解了如果没有光,会给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新版】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7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案

【新版】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7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案

【新版】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教案(教材P18~1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制作一个潜望镜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

2.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

难点:制作简易潜望镜。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制作好的简易潜望镜、教学课件、图片、班级记录表。

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引导学生分组做两个游戏,小组中一人操作,其他人观察。

游戏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自己面前,用另一个平面镜面对黑板上的国旗图片,调整平面镜的角度,使自己能在面前的平面镜里看到国旗图片。

游戏2:学生藏在桌子下面,在不出来的情况下,通过平面镜观察黑板上的国旗图片。

2.提问:从镜子里看到国旗图片时,你们发现两个平面镜的镜面有什么位置关系?这对你们有什么启发?(预设:两个平面镜的镜面相对且是平行的关系,我得到的启发是无论两面镜子怎么放,都必须是平行的,如果不平行,就看不到国旗图片。

)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潜水图片,介绍潜水在水下航行时,如何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潜水艇工作人员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潜水艇周围的环境呢?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呢?它的内部构造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潜望镜的奥秘,并且亲自设计一个潜望镜。

(板书:制作一个潜望镜)【设计意图】从做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潜望镜。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精编版)(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等)二、聚焦: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光源的概念。

三、研讨: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探讨关于光的活动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活动2:寻找沙发底下的玩具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苹果、玻璃、金属等材料)通过上面几个活动,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相信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光对我们非常重要。

研讨: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将不能再继续生长。

四、拓展:夜视仪的原理。

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五、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

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A、白雪B、钻石C、燃烧的蜡烛2.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A、月亮B、萤火虫C、太阳二、实践活动想一想,生活中常见光源有哪些?【教学后记】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科学》每课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科学》每课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教课版五上科学每课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用(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水)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4、绿豆种子发芽实验中,放3粒种子是因为:(防止实验的偶然性)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1、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因为绿豆芽的根有(向水性);绿豆芽的叶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因为绿豆芽的叶具有(向光性)。

2、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是先长出(根),再长出(叶)的。

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空气吗”研究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空气)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空气,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空气,叫对照组;)(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4、“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阳光吗”研究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有阳光)相同的条件:(空气、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阳光)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阳光,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阳光,叫对照组;)(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研究计划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们的推测:(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改变的条件:(阳光)不变的条件:(水分、土壤、相同的绿豆芽)实验的方法:(把一盆绿豆芽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叫实验组;) (把另一盆绿豆芽放在黑暗的地方,叫对照组;)(过一段时间,观察两盆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第7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激趣导入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总结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
计时工具发展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发明了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了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400年:第一批机械钟开始在欧洲流行,由意大利人乔瓦尼·唐迪 于1364年制成,他首次在机械钟里引入了轮式钟摆。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11年:荷兰人彼得·亨莱茵制成了第一块 怀表,但它只有时针而没有分针和秒针。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冲冠一怒为红颜,英雄难过美人关。只愿博得美人笑,烽火戏侯弃江山。 宁负天下不负你,尽管世人唾千年。容颜迟暮仍为伴,倾尽温柔共缠绵。 ►蜜蜂深深地迷恋着花儿,临走时留下定情之吻,啄木鸟暗恋起参天大树, 转来转去想到主意,便经常给大树清理肌肤。你还在等待什么呢?真爱是 靠追的,不是等来的!
公元前1400年:漏壶(沙漏或滴漏)是 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计时仪器。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 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088年:中国宋朝的机械师 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水钟) 被认为是第一架真正的机械钟, 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 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 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 性观测仪器,实际上就是一座小 型的天文台。
►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 正永不疲倦地把银币似的雨点洒向大地。远处,被笼罩在雨山之中的 大楼,如海市蜃楼般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透,还不时亮起一丝红灯, 给人片丝暖意。 ►七月盛夏,夏婆婆又开始炫耀她的手下——太阳公公的厉害。太阳 公公接到夏婆婆的命令,以最高的温度炙烤着大地,天热得发了狂, 地烤得发烫、直冒烟,像着了火似的,马上要和巧克力一样融化掉。 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汽车在来回穿梭奔跑着。瓦蓝瓦蓝的天空 没有一丝云彩,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使人觉得憋气不舒服。外面的花草树木被热得打不起精神来,耷拉着 脑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知识点(共7课)(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知识点(共7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4.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5.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8.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

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

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

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在距边缘1厘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A. 30度角B.45度角C.60度角3.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碰到镜面会()的原理。

4.下面是小明的设计图,请在图中画出两面镜子(用表示),并用带箭头的直线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5.小明告诉他,生活中以下()现象也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2新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如何,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起点,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概念,知道光源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的重要性。

因此,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的讨论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内容上,再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为后续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接着安排“如果没有光,会怎样”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探讨没有光会怎样,从而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最后安排夜视仪原理这一拓展性内容,让学生从更高的视野了解光。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光源和光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也有一定的判断经验,也知道太阳是光源,点亮的电灯是光源等,但他们对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引领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课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课件
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多个方向的潜望镜。
探索
小组合作观察潜望镜,并讨论其工作原理。 打开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
制简图。
潜望镜工作原理
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当镜面与底边 成45度角,两块镜面平行时,才能把物体的反射光全部 反射到另一块镜子上,然后全部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这样,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7.制作一个潜望镜
课前பைடு நூலகம்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 你能调整镜子位置,使反射光到达黑板上吗?
课前小游戏
小组合作,让一名学生藏在桌子下面,想 办法通过两面平面镜,观察到黑板上面的字。
聚焦
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 请你想一想,潜望镜是怎样制作的?
思考
左图是同一方向放置的两个平 面镜,代表光照射下的物体经 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请你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播路线。
制作一个潜望镜
实验要求
盒子两对侧边上的斜线必须是45度角。 上下两块镜面必须平行,镜面要相对。
试一试
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用塑料管或 空牛奶盒都能做。
拓展
利用网络查找更多的潜望镜制作方法,了解 更多光学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什么是光源?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常见的光源有什么?太阳,燃烧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发光鱼。

3.月亮,汽车后视镜是光源吗?不是,它们自身不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4.可以直视太阳和激光笔吗?不可以,光太强烈会伤害眼睛。

5.没有光,我们能看到物体吗?不可以。

6.什么可以将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夜视仪。

7.实验:黑暗中的红苹果。

无论我们在完全黑暗的房间待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光沿直线传播。

2.我们能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是因为什么?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可以绕过幕布。

光是直线传播,不能绕过幕布。

3.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手电筒,激光笔,车灯等。

4.光沿直线传播有什么应用?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

5.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中,移动卡纸前后,光斑有什么变化?移动前,在最后的卡纸上能看到光斑。

移动后,看不到了。

6.实验中为什么要关闭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7.光的传播速度快吗?很快,每秒30万千米。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实验:光遇到阻碍后的传播。

光照射透明玻璃,纸,书和烟雾分别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光能穿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水杯花纹。

光能部分穿过纸,模糊的看到水杯花纹。

光不能穿过书,无法看到水杯花纹。

在烟雾里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

这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2.可以用激光笔照射眼睛吗?绝对不可以。

3.什么是日食?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光被月球挡住,在地球上投出月球的影子,形成日食。

4.什么是月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在月球上投出地球的影子,形成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2.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有什么变化?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第7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第7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

三、选择题。
1.制作潜望镜需要平面镜的数量是( A )
A.2 B.1
C.3
D.4
2.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的用途不包括( D )
A.科学家用它在地下室观察火箭的发射
B.科研工作者用它在保护墙内观测有放射性危险的实验
C.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它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D.同学们用它去观察老师在讲台上讲课
第7课 制作一、个潜望镜
一、知识速记 1.潜望镜是军事上用于 侦察 的仪器。 2.潜望镜是利用了 光的反射 原理制成的。在潜望镜的窥测 口,能看到经过 两次 反射后光照射下的物体。 3.潜水艇上装有潜望镜,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 平面镜 。 4.制作潜望镜,镜片与盒底边成 45° 角,两块镜面要 平行 ,镜面要 相对 。
6.潜水艇在水下行驶时,为了能看到水面上的情况,装有潜 望镜(如图所示)。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B )
A.倒立、等大的像 B.正立、等大的像 C.倒立、放大的像 D.正立、缩小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 右图是自制简易潜望镜的示意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线画出光沿水平方向射入镜筒的传播路线。 2.潜望镜的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 45 度角的__平__面___ 镜。
二、重点实验制作潜望镜。
一、填空题。 1.潜水艇上用到的潜望镜是利用光的 反射 原理制成 的。 2.我们利用潜望镜观察景物时,外界景物反射的光通过 上面的平面镜 反射 到下面的平面镜,下面的平面镜 再将光 反射 到人的眼睛里。人就能从 低 处 看见高处的物体或从水下看到水面上的情况。
二、判断题。 1.我们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物体,说明光沿曲线传播。( × ) 2.一束光最多能够被反射两次。( × ) 3.制作潜望镜需要不断地测试与改进。( √ ) 4.我们不能直接通过潜望镜去看太阳。( √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得(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7.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8.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9.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10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12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4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15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16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3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3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3新版)1.有关光的考虑【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展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

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考虑,又将问题聚焦到光上。

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考虑方式:假如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考虑光的作用。

最后的拓展局部,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表达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p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历,比方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月亮不发光,不是光,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可以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

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场,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

[科学探究目的]1.能识别来自光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的]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络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意识到光对人类消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光,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准备】[老师]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2021)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研究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

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

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

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研究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数少
水多时,水 里氧气多, 小鱼浮到水 面的次数少。
水少时
次数多
次数多
次数多
水少时,水 里氧气少, 小鱼浮到水 面的次数多。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选择其中一个生态瓶 , 增加一倍
的水草,情况会怎么样呢?
选择其中的另一个生态瓶增加
一倍的小鱼 , 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
记录我们的观察结果.
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纪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水
有生物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内的生物数里不变, 生态瓶里的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记录我们的观察结果
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纪录
生态瓶的情况 第1次观察 第2次观察 第3次观察 我们的解释
水多时
次数少
次数少
2、根据实验,要让生物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 们要怎么做?
答:①生物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②必须 有足够的氧气。
生态瓶的情况 第1次观察 第2次观察 第3次观察 我们的解释
动物多时
次数多
次数多
次数多
动物多时, 水里氧气少, 小鱼浮到水 面的次数多。
动物少时
次数少
次数少
次数少
动物少时, 水里氧气多, 小鱼浮到水 面的次数少。
1、是不是生物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呢? 答:虽然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多,对小鱼的生 长有好处。但是生物瓶里的植物越多,影响植物 对光的吸收,减少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 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