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碑学书法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浅谈碑学书法对书法教育的影响

作者:许铭

来源:《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清代书法与前朝书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书法家对金石的研究和学习。文人由访碑进而习碑,正是清代碑学运动的开始,一场持续数百年、影响至今的书法变革就这样悄然进行着,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书体都在这时全面出现,碑学书法的艺术重要性对现代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碑学书法;书法艺术;现代书法教育

一、碑学书法的发展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康有为、吴昌硕、赵之谦、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在继承宋元明以来在帖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碑学热潮,书法家众多,各有千秋。清初,因为康熙皇帝对董其昌书法情有独钟,使董书一时风靡海内。而乾隆特别喜欢赵孟頫书法,于是圆润丰腴的赵体书又成时尚书风,士大夫们对此趋之若鹜。至此,清代帖学臻于高峰。碑学的兴盛,直接刺激了晋唐以来一直处于低潮的篆、隶书法,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上,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已经把碑学书法推向了顶峰,甚至达到了以谈碑学碑为荣,以谈贴学帖为不屑一顾的地步。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难度,其实践价值也最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的高级形态。李志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这一发展趋向,在汲取前辈书家碑帖,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题,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

碑学不同于帖学的特点主要是金石之气,文字通过书丹和刀工后,就给线条注入了另一种生命,坚强、刚毅、俊郎、阳刚等,加上时间和风雨的洗礼,则更具斑斓、沧桑、雄浑、姿肆之魂,这是帖学无法实现的一种书法之魂。作为学书者,对于碑学的学习都要从“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路径去研究,在書写中,能够充分发挥毛笔的书写特性,做到万毫齐力,使人的心、手、笔融为一体,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书写的意味,这也许就是碑学书法的魅力所在。

二、碑学书法对不同朝代的影响

(一)对宋代的影响

碑学书法兴起于宋朝,纵观宋代书法发展及状态,特色鲜明,“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对书法的观念,再有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意趣的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