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3单元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2 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能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物体具有惯性,进一步深化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具有惯性的过程并加以描述,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具、学具】学具准备:每组: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小车模型、木块等。
教师准备:硬币、杯子、卡纸以及汽车急刹车时和突然开动时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请同学们仔细欣赏。
(玻璃杯上放一小张正方形卡纸,卡纸上放着一枚硬币)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卡纸弹出,硬币会怎样?2.让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做猜想。
3.教师实验: 用食指快速弹出卡纸,硬币落入杯中。
4.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硬币会掉入杯中?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说出和教师弹纸片的硬币没有改变运动的方向有关系。
这样让学生说说物体突然遇到外力时位置可能产生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预设2.学生可能说出与教师弹纸片的速度有关。
这时让学生通过快速弹纸片和慢速弹纸片试试,再次说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总结: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为什么还会保持静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制定实验方案。
谈话: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等)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方案。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六年级上册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设计刘燕平【教材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尺子、象棋、木块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先观察或回顾自己坐汽车的情况,交流坐汽车时汽车启动或刹车时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汽车启动和刹车时车上的人作出后仰、前倾的动作反应是因为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造成的;再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现象特征,并通过分析明确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惯性。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惯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回顾生活经验、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感受过惯性现象,比如坐汽车时,知道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坐在车上的人会作出后仰、前倾的动作反应,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对于惯性没有系统性的认识,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的性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2.知道什么是惯性。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纸片、水杯、象棋、尺子等教师准备:小车、木块、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PPT 1 出示]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共24张)教案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学生:象棋子、尺子、小车,木块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导语:同学们喜欢科学实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演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快速弹出纸板,鸡蛋会落入杯中……师:那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鸡蛋会掉入杯中?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教师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小组自行探究,静止的物体特性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观察:其它棋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静止不动.谈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三、运动物体的特性谈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
谈话: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呢?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理解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知道如何改变物体状态;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并且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像;4.理解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能够通过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讲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2.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3.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知道如何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能够通过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实验器材、PPT等;2.准备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表;3.准备学生个人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2.通过视频、图片、实物或模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3.做一个小调查或问题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图像、例子、实验等导入相关概念,如力、质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探究实验一: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1.教师介绍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并通过力及其作用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讲解;2.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3.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像,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实验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教师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3.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像,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表;2.阅读教材课本,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3.完成课堂上留下的问题或小作业。
青岛版小学科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中有感受,但不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
象棋子尺子纸条鸡蛋光滑木板杯子课件小车、木块
钢笔纸条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
2、质疑:此时你有什么疑问?
3、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过程与方法】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令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惯性,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令教学建议对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学生能通过教材上面设计的探究活动就能够理解,但是怎样利用惯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生们却难以理解和应用。
教师应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把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探究活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的探究活动:1、改变运动物体的状态探究目的:运动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探究步骤:1、小车模拟汽车,木块模拟乘客。
2、推动小车,让小车运动。
3、在小车前面放一障碍物,观察小车突然刹车时,木块有什么变化。
预期效果:了解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3单元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2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2 青岛版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
2、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认识惯性,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探究,动手操作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鸡蛋不随隔板而运动呢?活动二:小组自行探究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在做实验时,打击棋子的速度要快。
小组讨论,大胆猜疑。
全班交流,小结。
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活动三:组织集体研讨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通过实验说明了什么?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停住了,小车上的木块呢?会怎样?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1、、当汽车急刹车时,汽车中的乘客会怎样?2、跳远运动员为什么能在跳远后继续往前运动?3、开汽车时司机为什么要系安全带?以上这些现象,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吗?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吗?活动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动状态的性质,静止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
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归纳总结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学生假设,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和交流。
教学反思亮点:不足:改进措施:课题12、物体的运动方式课型新授教材内容解读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在已经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后,本节课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学生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的特点,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象棋子、尺子;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情景再现急刹车:透过车窗老师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看到这副情景,你有什么问题?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1、要想知道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请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刹车前和刹车后的瞬间汽车和乘客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变化?学生根据老师的温馨提示,小组合作、讨论填写“共学提示单一”,时间2分钟。
2、汇报工学成果,做出猜想。
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做出猜想: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想向前运动,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若经常加以训练,对学生形成自能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3、科学探索离不开合理大胆的猜想,但只有猜想是不行的,只有用事实验证的猜想才能成为真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改变物体运动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是《物体运动》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围绕惯性现象,从生活中隐含着惯性特性的小游戏出发,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从而步步深入了解惯性的特点。
本单元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一些事例,能描述出运动中物体位置的变化。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击打棋子活动、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活动来认识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改变后,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特征。
这些活动动手能力强,又富有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联系生活实际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中隐含的惯性现象相结合,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惯性现象的利与弊。
拓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惯性不同的原因。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了解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能通过上网、查阅书刊、向周围的人了解咨询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能对惯性实验中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发表意见,并做到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
2.每个同学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思考。
小组内做到主动动手动脑热情参与,协作配合。
小组间做到积极交流,敢于质疑。
全班同学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乐于动手的学习氛围;最终能将惯性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具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是惯性,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能用所学的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指导学生探究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玻璃杯、木板、鸡蛋、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棋子、纸条、尺子、小车、木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和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往前看,现在桌子上放有三个盛有水的杯子,在杯子上放有一个木板,在木板上面放有三个鸡蛋,并将鸡蛋和木板下面水杯的上下位置保持一致。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3单元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2 青岛版
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能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磨擦的。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同学们仔细欣赏。
(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表演。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快速抽硬纸板,鸡蛋会落入杯中……师:那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鸡蛋会掉入杯中?生2: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生:(二)猜想假设,小组自行探究:1、静止物体的特性。
谈话:刚才同学们看了杂技表演,我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杂技你们想不想学呢?好,那么我们先来练习一下基本功。
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学生先预测,再试做。
谈话:很好,这说明你们已经具备学习杂技的能力了。
下面你们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试着做一些类似的游戏呢?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观察:其它棋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2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二、教学重点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三、教学难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惊险的杂技,(师展示装置)玻璃杯口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
如果我用手快速的抽出隔板,同学们想一想鸡蛋会有什么现象?教师随后演示。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看法:鸡蛋掉到地面……鸡蛋掉到杯子……等学生表情各异。
有的赞叹,有的惊讶……学生对杂技非常感兴趣,敏感,以此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用用杂技开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讲解:1.师:这样的杂技你想学吗?师:那好,咱们先来练一下基本功,师给每组一个棋子和一条纸条,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段,如果用手迅速抽取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随纸条一起运动?师评价生做的情况。
同学们都做得很好,说明具备学习杂技的能力。
老师课前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自由选择材料,表演类似的杂技。
把你再好的一面过一会展示给大家。
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试验并思考如下问题: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其它棋子未发生改变这说明了什么?交流,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开始鸡蛋掉进杯子的原因,并让学生进行回答。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与反思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
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1、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2、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3单元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3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3 青岛版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准备中国象棋棋子、方木块、直尺、玻璃杯、鸡蛋、小车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惊险的杂技“打鸡蛋”,请各位欣赏。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在表演之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片击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表演。
(二)小组自行探究1.静止物体的特性问:这样的杂技你想不想学?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学生先猜测,再试做。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这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2.运动物体的特性。
问: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问:你能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吗?请动手做一下。
学生动手做,师巡视。
问: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小木块为什么会向前倒?小球为什么会继续滚下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你能否解释蕴含在这些现象里的科学道理?学生交流: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3.小结。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前面活动中我们的所得?交流: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属性,这就叫惯性。
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4.体验惯性的大小。
师:你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就可以正式学习“打鸡蛋”的杂技了。
学生做,师巡视。
问:你成功了吗?我们请一位成功者,谈一谈他在练习“打鸡蛋”杂技时的体会,好吗?学生汇报。
师:你看是用轻的棋子做容易成功,还是重的容易成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轻重有关系。
六年级科学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2021年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的全部内容。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各位欣赏.( 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表演。
(二)小组自行探究1、静止物体的特性.谈话: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学生先预测,再试做.谈话:下面你们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试着做一些类似的游戏呢?学生试做。
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让学生把5个塑料盒摞起来,用塑料盒代替课本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塑料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个塑料盒最下面的一个,观察:其它盒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word教案
物体受平衡力即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易错提示:
①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如往上抛小球,到达最高点〕
②假设一个物体只受一个力的作用,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假设这个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此物体将做变速直线运动;假设此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此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受力分析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示意图,〔找力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其他力〕。
同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
3、求物体所受合力。
〔受平衡力F合=0,受非平衡力那么F合≠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材分析: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能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磨擦的。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同学们仔细欣赏。
(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表演。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快速抽硬纸板,鸡蛋会落入杯中……
师:那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鸡蛋会掉入杯中?
生2: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
生:
(二)猜想假设,小组自行探究:
1、静止物体的特性。
谈话:刚才同学们看了杂技表演,我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杂技你们想不想学呢?好,那么我们先来练习一下基本功。
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
学生先预测,再试做。
谈话:很好,这说明你们已经具备学习杂技的能力了。
下面你们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试着做一些类似的游戏呢?
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观察:其它棋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静止不动.
谈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2、运动物体的特性
谈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
谈话: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呢?
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
谈话:你是怎麽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小木块为什么会向前倒?小球为什么会继续滚下去?你能否解释蕴含在这些现象里的科学道理?
学生交流: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3、师生小结:
谈话: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前面活动中我们的所得?
交流: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属性,这就叫做惯性。
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四、实施探究:体验惯性的大小
谈话:你们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就可以正式学习“打鸡蛋”的杂技了。
但是初学乍练,我们不能用鸡蛋,就用你们桌上材料试一下吧。
(用较重的如钩码等,较轻的如鸡毛、棉花等)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请学生谈练习“打鸡蛋”杂技时的体会。
五、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
谈话:你们看是用重的物体做容易成功呢,还是轻的物体容易成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并小结:
(1、)物体具有保持他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3、)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物体重惯性大,物体轻惯性小。
六、拓展创新: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惯性的例子,你们能说一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汽车开车或刹车的视频。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四) 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
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四) 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
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
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惯性服务生活生产
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