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16次备课全册教案 第八次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2019最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C=90度,点D在BC上,4.你还有哪些困惑?随堂练习 课外作业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2⎪⎭⎫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25)4(2≤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22⎪⎭⎫⎝⎛ππl >100, 即 π42l >100(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π42l >162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

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1.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2⎪⎭⎫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25)4(2≤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22⎪⎭⎫⎝⎛ππl >100, 即 π42l >100(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π42l >162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

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

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三角形的证明详细内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第六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详细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的性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全等三角形和不等式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SSS、SAS、ASA、AAS、HL定理。

(2)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求证:角平分线AD垂直于BC。

(2)解不等式组:2x3>1,x+4≤5。

2. 答案:(1)证明:因为AB=AC,所以角平分线AD垂直于BC。

(2)解:不等式组的解为x>2,x≤1,所以x=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学生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不等式解法方面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二次根式1.1 二次根式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二次根式的定义,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如平方、乘除、加减等运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通过练习题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方法。

1.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介绍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方法,如乘法、除法的规则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讲解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方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第二章:角的度量2.1 角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及度量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角的概念,如锐角、直角、钝角等,学习角的度量方法,如度、分、秒的换算。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通过练习题巩固角的分类及度量方法。

2.2 量角器的使用教学目标: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内容:介绍量角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如量角器的摆放、读数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平行线的性质3.1 平行线的定义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内容:介绍平行线的定义,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通过练习题巩固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3.2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学内容: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

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对称性4.1 对称性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对称性的概念,掌握对称性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内容:介绍对称性的概念,探索对称性的性质,如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1.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第二章:三角形的证明2.1 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2.2 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并能运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证明的步骤。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章:二次函数3.1 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并能运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3.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解析式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运用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1 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并能运用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数据的定义,数据的收集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部教案*本文档由草庐一苇整理制作,共284页**更多精品文档,请访问我的主页**/liuyx866 *目录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1.1 不等关系 (3)§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7)§1.3 不等式的解集 (13)§1.4.1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 (17)§1.4.2 一元一次不等式(二) (21)§1.5.1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一) (27)§1.5.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二) (32)§1.6.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 (36)§1.6.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 (41)§1.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三) (47)§1.7 回顾与思考 (52)本章检测题 (58)第二章分解因式 (59)§2.1 分解因式 (59)§2.2.1 提公因式法(一) (63)§2.2.2 提公因式法(二) (67)§2.3.1 运用公式法(一) (71)§2.3.2 运用公式法(二) (76)§2.4 回顾与思考 (81)本章检测题 (86)第三章分式 (87)§3.1.1 分式(一) (88)§3.1.2 分式(二) (92)§3.2 分式的乘除法 (97)§3.3.1 分式的加减法(一) (102)§3.3.2 分式的加减法(二) (108)§3.4.1 分式方程(一) (115)§3.4.2 分式方程(二) (120)§3.4.3 分式方程(三) (125)§3.5 回顾与思考 (129)本章检测题 (134)第四章相似图形 (136)§4.1.1 线段的比(一) (136)§4.1.2 线段的比(二) (141)§4.2 黄金分割 (147)§4.3 形状相同的图形 (151)§4.4 相似多边形 (155)§4.5 相似三角形 (159)§4.6.1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 (165)§4.6.2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二) (171)§4.7 测量旗杆的高度 (176)§4.8.1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一) (180)§4.8.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二) (185)§4.9.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191)§4.9.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 (195)本章检测题 (200)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01)§5.1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202)§5.2 数据的收集 (206)§5.3.1 频数与频率(一) (209)§5.3.2 频数与频率(二) (214)§5.4.1 数据的波动(一) (219)§5.4.2 数据的波动(二) (223)§5.5 回顾与思考 (227)课题学习吸烟的危害 (231)吸烟的危害(一) (231)吸烟的危害(二) (234)第六章证明(一) (237)§6.1 你能肯定吗 (237)§6.2.1 定义与命题(一) (241)§6.2.2 定义与命题(二) (247)§6.3 为什么它们平行 (251)§6.4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257)§6.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262)§6.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268)回顾与思考 (275)本章检测题 (281)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课时安排11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1 不等关系●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1.1 A)第二张(记作§1.1 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关系,以及不等关系的应用.Ⅱ.新课讲授[师]既然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接触过不少,能举出例子吗?[生]可以.比如我的身高比她的身高高5公分.用天平称重量时,两个托盘不平衡等.[师]很好.那么,如何用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呢?请看例题.投影片(§1.1 A)如图1-1,用两根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图1-1(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师]本题中大家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个是了解“不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圆的面积是πR 2,其中R 是圆的半径.两数比较有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情况,“不大于”就是等于或小于. [师]下面请大家互相讨论,按照题中的要求进行解答.[生](1)因为绳长l 为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4l ,得面积为(4l )2,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 2,就是(4l )2≤25. 即162l ≤25. (2)因为圆的周长为l ,所以圆的半径为 R =π2l . 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 2,就是 π·(π2l )2≥100 即π42l ≥100 (3)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682=4(cm 2). 圆的面积为π482≈5.1(cm 2).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6122=9(cm 2). 圆的面积为π4122≈11.5(cm 2) 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4)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均为l cm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π42l >162l .因为分子都是l 2相等、分母4π<16,根据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因此不论l 取何值,都有π42l >162l . 做一做投影片(§1.1 B )[师]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列出关系式.[生]设这棵树至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 ,得3x +5>240议一议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由162l ≤25 π42l >100 π42l >162l 3x +5>240得,这些关系式都是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由此可知: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例题.用不等式表示(1)a 是正数;(2)a 是负数;(3)a 与6的和小于5;(4)x 与2的差小于-1;(5)x 的4倍大于7;(6)y 的一半小于3.[生]解:(1)a >0;(2)a <0;(3)a +6<5;(4)x -2<-1;(5)4x >7;(6)21y <3. Ⅲ.随堂练习2.解:(1)a ≥0;(2)c >a 且c >b ;(3)x +17<5x .补充练习当x =2时,不等式x +3>4成立吗?当x=1.5时,成立吗?当x=-1呢?解:当x=2时,x+3=2+3=5>4成立,当x=1.5时,x+3=1.5+3=4.5>4成立;当x=-1时,x+3=-1+3=2>4,不成立.Ⅳ.课时小结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特别要注意“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的理解.通过不等关系的式子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Ⅴ.课后作业习题1.11.解:(1)3x+8>5x;(2)x2≥0;(3)设海洋面积为S海洋,陆地面积为S陆地,则有S海洋>S陆地.(4)设老师的年龄为x,你的年龄为y,则有x>2y.(5)m铅球>m篮球.2.解:满足条件的数组有:1,3;1,5;1,7;3,5.3.解:所需甲种原料的质量为x千克,则所需乙种原料的质量为(10-x)千克,得600x+100(10-x)≥4200.4.解:8x+4(10-x)≤72.Ⅵ.活动与探究a,b两个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1-2所示:图1-2用“<”或“>”号填空:(1)a__________b;(2)|a|__________|b|;(3)a+b__________0;(4)a-b__________0;(5)a+b__________a-b;(6)ab__________a.解:由图可知:a>0,b<0,|a|<|b|.(1)a>b;(2)|a|<|b|;(3)a+b<0;(4)a-b>0;(5)a+b<a-b;(6)ab<a.●板书设计§1.1 不等关系一、1.投影片§1.1 A(讨论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2.做一做(投影片§1.1 B)根据已知条件列不等式3.归纳不等式的定义4.例题二、课堂练习三、课时小结四、课后作业参考练习用不等式表示:(1)x 的32与5的差小于1; (2)x 与6的和大于9;(3)8与y 的2倍的和是正数;(4)a 的3倍与7的差是负数;(5)x 的4倍大于x 的3倍与7的差;(6)x 的54与1的和小于-2; (7)x 与8的差的32不大于0. 参考答案:解:(1)32 x -5<1; (2)x +6>9;(3)8+2y >0;(4)3a -7<0;(5)4x >3x -7;(6)54x +1<-2; (7)32(x -8)≤0.第二课时●课 题§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大家的辨别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大家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大家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类推探究法即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地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1.2 A )第二张:(记作§1.2 B )●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大家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生]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师]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 Ⅱ.新课讲授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师]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5∴3+2<5+23-2<5-23+a <5+a3-a <5-a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很好.不等式的这一条性质和等式的性质相似.下面继续进行探究.[生]∵3<5∴3×2<5×23×21<5×21. 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生]不对.如3<53×(-2)>5×(-2)所以上面的总结是错的.[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请互相讨论后举例说明.[生]如3<43×3<4×33×31<4×31 3×(-3)>4×(-3) 3×(-31)>4×(-31) 3×(-5)>4×(-5)由此看来,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非常棒,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某一个数时(除数不为0),情况会怎样呢?请大家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推导.[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因此,大家可以总结得出性质2和性质3,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π42l >162l 的正确性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周长为l 的圆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π42l 和162l ,且有π42l >162l 存在,你能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释吗?[生]∵4π<16 ∴π41>161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l 2得π42l >162l 3.例题讲解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1)x -5>-1;(2)-2x >3;(3)3x <-9.[生](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x >-1+5即x >4;(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x <-23;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3,得x <-3.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4.议一议投影片(§1.2 A )数时就能确定是正数还是负数,从而能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在本题中讨论的是字母,因此首先要决定的是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某一个数的正、负.本题难度较大,请大家全面地加以考虑,并能互相合作交流.[生](1)正确∵a <b ,在不等式两边都加上c ,得a +c <b +c ;∴结论正确.同理可知(2)正确.(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c ,得ac <bc ,所以正确.(4)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c ,得c a <cb 所以结论错误.[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做法吗?[生]不同意.[师]能说出理由吗?[生]在(1)、(2)中我同意他的做法,在(3)、(4)中我不同意,因为在(3)中有a <b ,两边同时乘以c 时,没有指明c 的符号是正还是负,若为正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则不等号方向改变,若c =0,则有ac =bc ,正是因为c 的不明确性,所以导致不等号的方向可能是变、不变,或应改为等号.而结论ac <bc .只指出了其中一种情况,故结论错误.在(4)中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c ≠0,但不知c 是正数还是负数,所以不能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若c >0,则有c a <c b ,若 c <0,则有c a >cb ,而他只说出了一种情况,所以结果错误. [师]通过做这个题,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生]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时,关键是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从而确定不等号的改变与否.[师]非常棒.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做过一些练习,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请大家对比地进行.[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而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两条.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Ⅲ.课堂练习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1)x -1>2 (2)-x <65 [生]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1,得x >3(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乘以-1,得x >-652.已知x>y,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1)x-6<y-6;(2)3x<3y;(3)-2x<-2y.解:(1)∵x>y,∴x-6>y-6.∴不等式不成立;(2)∵x>y,∴3x>3y∴不等式不成立;(3)∵x>y,∴-2x<-2y∴不等式一定成立.投影片(§1.2 B)Ⅳ.课时小结1.本节课主要用类推的方法探索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化简或填空.Ⅴ.课后作业习题1.2Ⅵ.活动与探究1.比较a与-a的大小.解:当a>0时,a>-a;当a=0时,a=-a;当a<0时,a<-a.说明: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对字母的所有取值进行讨论.2.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是b,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对调,得到的两位数大于原来的两位数,那么a与b哪个大哪个小?解:原来的两位数为10b+a.调换后的两位数为10a +b . 根据题意得10a +b >10b +a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同时减去a ,得9a +b >10b 两边同时减去b ,得9a >9b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9,得a >b . ●板书设计●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 (1)x -2<3;(2)6x <5x -1; (3)21x >5;(4)-4x >3. 2.设a >b .用“<”或“>”号填空. (1)a -3 b -3;(2)2a 2b ; (3)-4a -4b ;(4)5a 5b ;(5)当a >0,b 0时,ab >0; (6)当a >0,b 0时,ab <0; (7)当a <0,b 0时,ab >0; (8)当a <0,b 0时,ab <0. 参考答案:1.(1)x <5;(2)x <-1; (3)x >10;(4)x <-43. 2.(1)> (2)> (3)< (4)>(5)> (6)< (7)< (8)>.第三课时●课 题§1.3 不等式的解集●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2.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这些概念的含义.3.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二)能力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2.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1.理解不等式中的有关概念.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教学难点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一张记作(§1.3 A)●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推导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讨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找一位同学简单地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很好.在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后,我们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知道了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大家还记得这些概念吗?[生]记得.能够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师]非常好.上节课我们用类推的方法,仿照等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不能按此方法推导出不等式的解和解不等式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Ⅱ.新课讲授1.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 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以0.02 m/s,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师]分析:人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最少为410秒,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10002.0⨯x 秒,要使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必须有:10002.0⨯x >410.解:设导火线的长度应为x cm ,根据题意,得10002.0⨯x >410∴x >5. 2.想一想(1)x =5,6,8能使不等式x >5成立吗?(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 >5成立的x 的值吗? [生](1)x =5不能使x >5成立,x =6,8能使不等式x >5成立. (2)x =9,10,11…等比5大的数都能使不等式x >5成立.[师]由此看来,6,7,8,9,10…都能使不等式成立,那么大家能否根据方程的解来类推出不等式的解呢?不等式的解唯一吗?[生]可以.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如6、7、8都是x >5的解.所以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有无数个解.[师]正因为不等式的解不唯一,因此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solution set ).请大家再类推出解不等式的概念.[生]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3.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 >5的解集和不等式x -5≤-1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交流.[生]不等式x >5的解集可以用数轴上表示5的点的右边部分来表示(图1-3),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的位置上画空心圆圈,表示5不在这个解集内.图1-3不等式x -5≤-1的解集x ≤4可以用数轴上表示4的点及其左边部分来表示(图1-4),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的位置上画实心圆点,表示4在这个解集内.图1-4[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呢?请举例说明.[生]如x >3, 即为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右边部分,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位置上画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这一点.x <3,可以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来表示,在这一点上画空心圆圈.x ≥3,可以用数轴上表示3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来表示,在表示3的点的位置上画实心圆点,表示包括这一点.x ≤3,可以用数轴上表示3的点和它的左边部分来表示,在表示3的点的位置上画实心圆点. 4.例题讲解投影片(§1.3 A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x -2≥-4;(2)2x ≤8 (3)-2x -2>-10 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x ≥-2 在数轴上表示为:图1-5(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2,得x ≤4 在数轴上表示为:图1-6(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2x >-8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x <4 在数轴上表示为:图1-7Ⅲ.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1)不等式x -1>0有无数个解; (2)不等式2x -3≤0的解集为x ≥32.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 >4;(2)x ≤-1; (3)x ≥-2;(4)x ≤6. 1.解:(1)∵x -1>0,∴x >1 ∴x -1>0有无数个解.∴正确. (2)∵2x -3≤0,∴2x ≤3, ∴x ≤23,∴结论错误. 2.解:图1-8Ⅳ.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2.会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Ⅴ.课后作业 习题1.3Ⅵ.活动与探究小于2的每一个数都是不等式x +3<6的解,所以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是x <2.这种解答正确吗? 解:不正确.从解不等式的过程来看,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3,得x <3.所以不等式x +3<6的解集为x <3,而不是x <2.当然小于2的值都在x <3这个范围内,它只是解集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不能以部分来代替全部.因此说x <2是不等式x +3<6的解是错误的. ●板书设计●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用不等式表示:(1)x 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x 与5的和不小于0; (3)y 与1的差不大于6; (4)x 的41小于或等于2. 2.不等式的解集x <3与x ≤3有什么不同?在数轴上表示它们时怎样区别?分别在数轴上把这两个解集表示出来.3.不等式x +3≥6的解集是什么? 参考答案1.(1)3x ≥1;(2)x +5≥0;(3)y -1≤6;(4)41x ≤2. 2.x <3指小于3的所有数,x ≤3指小于3的所有数和3;在数轴上表示它们时,x <3不包括3,只是3左边的部分,x ≤3不仅包括3左边的部分,而且还包括3.在数轴上表示略. 3.x ≥3.第四课时●课 题§1.4.1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知道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二)能力训练要求1.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2.通过具体实例,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观察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对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让学生自己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教学重点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判断.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教学方法自觉发现——归纳法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归纳、独立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并针对常见错误进行指导,使他们在以后的解题中能引起注意,自觉改正错误.●教具准备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1.4.1 A)第二张:(记作§1.4.1 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内容.并且知道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不等式才可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被化成“x>a”或“x<a”的形式呢?又需要哪些步骤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Ⅱ.讲授新课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师]大家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你们还记得吗?[生]记得.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师]很好.我们知道一元指的是一个未知数,一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由此大家可以类推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可以吗?[生]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师]好.下面我们判断一下,以下的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请大家讨论.投影片(§1.4.1 A)(3)x <-4;(4)x1>1. [生](1)、(2)、(3)中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4)不是. [师](4)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x 在分母中,x1不是整式. [师]好,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判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条件有三个,即未知数的个数,未知数的次数,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请大家总结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生]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with one unknown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师]在前面我们接触过的不等式中,如2x -2.5≥15,5+3x >240都可以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请大家来试一试.[例1]解不等式3-x <2x +6,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分析]要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首先要把不等式两边的x 或常数项转移到同一侧,变成“ax >b ”或“ax <b ”的形式,再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得.[解]两边都加上x ,得 3-x +x <2x +6+x 合并同类项,得 3<3x +6两边都加上-6,得 3-6<3x +6-6 合并同类项,得 -3<3x两边都除以3,得-1<x 即x >-1.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1-9[师]观察上面的步骤,大家可以看出,两边都加上x ,就相当于把左边的-x 改变符号后移到了右边,这种变形叫什么呢?[生]叫移项.[师]由此可知,移项法则在解不等式中同样适用,同理可知两边都加上-6,可以看作把6改变符号后从右边移到了左边.因此,可以把这两步合起来,通过移项求得.两边都除以3,就是把x 的系数化成1.现在请大家按刚才分析的过程重新写一次步骤. [生]移项,得 3-6<2x +x合并同类项,得 -3<3x两边都除以3,得 -1<x即x >-1.[师]从刚才的步骤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有什么关系?[生]有相似之处.[师]大家还记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吗?[生]记得.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 [师]下面大家仿照上面的步骤练习一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例2]解不等式22-x ≥37x-,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生]解:去分母,得3(x -2)≥2(7-x )去括号,得3x -6≥14-2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5x ≥20 两边都除以5,得x ≥4.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1-10[师]这位同学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掌握得很好了,请大家判断以下解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投影片(§1.4.1 B )解不等式:312-+-x ≥5 解:去分母,得-2x +1≥-1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 ≥-16 两边同时除以-2,得x ≥8.[生]有两处错误.第一,在去分母时,两边同时乘以-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第二,在最后一步,两边同时除以-2时,不等号的方向也应改变.[师]回答非常精彩.这也就是我们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常犯的错误,希望大家要引起注意.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师]请大家讨论后发表小组的意见. [生]联系:两种解法的步骤相似. 区别:(1)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而方程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等号不变.(2)一元一次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而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 Ⅲ.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5x >-10;(2)-3x +12≤0;(3)21-x <354-x ; (4)27+x -1<223+x .解:(1)两边同时除以5,得x >-2.。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下一节课预习要求教后记课题§1.2 直角三角形(1)教学目标1.能证明并会应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

2.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复备一.【预习指导】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2、你认为具备这样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思考:我们知道:斜边和一对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AAS”判定它们全等;一对直角边和一对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ASA”或“AAS”判定它们全等;两对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SAS”判定它们全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对直角边相等(边边角),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可能全等呢?二.【效果检测】1.如图1 (1),在△ABC与△A'B'C'中,若AB=A'B',AC=A'C',∠C=∠C'=90°,这时Rt△ABC与Rt△A'B'C'是否全等?导学:把Rt△ABC与Rt△A'B'C'拼合在一起,如图1(2),因为∠ACB=∠A'C'B'=90°,所以B、C(C')、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因此,△ABB'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可以知道∠B=∠B'.根据AAS公理可C=90度,点D在BC上,课外作业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 不等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2⎪⎭⎫ ⎝⎛ππl 。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套教案〔整套)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套教案〔整套)

目录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不等关系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集4 一元一次不等式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分解因式1 分解因式2 提公因式法3 运用公式法第三章分式1 分式2 分式的乘除法3 分式的加减法4 分式方程第四章相似图形1 线段的比2 黄金分割3 形状相同的图形4 相似多边形5 相似三角形6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 测量旗杆的高度8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2 数据的收集3 频数与频率4 数据的波动第六章证明(一)1 你能肯定吗2 定义与命题3 为什么他们平行4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不等关系一、教学目标:理解实数范围内代数式的不等关系,并会进行表示。

能够根据具体的事例列出不等关系式。

二、教学过程: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cm的绳子,各位成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那么绳长L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由(3)你能发现什么?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在上面的问题中,所谓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L/4)²,远的面积可以表示为π(L/2π)²。

(1)要是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就是(L/4)²≤25,即L²/16≤25。

(2)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就是π(L/2π)²>100即L²/4π>100。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8²/16=6,圆的面积为8²/4π≈5.1,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2²/16=9,圆的面积为12²/4π≈11.5,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套教案〔整套)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套教案〔整套)

目录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不等关系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集4 一元一次不等式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分解因式1 分解因式2 提公因式法3 运用公式法第三章分式1 分式2 分式的乘除法3 分式的加减法4 分式方程第四章相似图形1 线段的比2 黄金分割3 形状相同的图形4 相似多边形5 相似三角形6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 测量旗杆的高度8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2 数据的收集3 频数与频率4 数据的波动第六章证明(一)1 你能肯定吗2 定义与命题3 为什么他们平行4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不等关系一、教学目标:理解实数范围内代数式的不等关系,并会进行表示。

能够根据具体的事例列出不等关系式。

二、教学过程: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cm的绳子,各位成正方形和圆。

在上面的问题中,所谓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L/4)²,远的面积可以表示为π(L/2π)²。

(1)要是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就是(L/4)²≤25,即L²/16≤25。

(2)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就是π(L/2π)²>100即L²/4π>100。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8²/16=6,圆的面积为8²/4π≈5.1,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2²/16=9,圆的面积为12²/4π≈11.5,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教师得出结论(4)由(3)可以发现,无论绳长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L²/4π>L²/16。

三、随堂练习1、试举几个用不等式表示的例子。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一、内容综述亲爱的同学们,翻开这本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你们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数学之旅。

这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既充满挑战,又充满趣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探索数学的奥秘吧!首先我们将继续深化代数的学习,从解一元一次方程到探讨二次方程的性质,我们会遇到一些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但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解决它们就不再是难题。

此外我们还会接触到分式的运算和比例的应用,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学会它们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接下来是几何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还要学习空间几何的基本知识。

通过观察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锻炼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探索过程,你们会发现几何世界中的许多奥秘。

除了代数和几何,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数学应用问题。

比如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

这些问题既考验我们的数学技能,也考验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当我们翻开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探索与挑战的数学世界。

这本书的内容,既是对之前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为未来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

咱们一起来详细解读下这本教材吧。

首先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

每一章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精心编排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从难易程度来看,这本书的编写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供学生挑战自我,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这本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全册教学设计
A.80°B.100°
C.140°D.160°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由边相等可以得到什么?这与∠BCD有什么关系?
【分析】∵∠BAD=80°,∴∠B+∠BCD+∠D=360°-∠BAD=280°.又∵AB=AC=AD,∴∠B=∠ACB,∠ACD=∠D,∴∠BCD=∠ACB+∠ACD=280°÷2=140°.
4.如图所示,在△ABC中,∠A=36°,AB=AC,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在边AB上截取BE=BC,连结D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D )
A.2个B.3个
C.4个D.5个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 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CD⊥AB于点D,BE⊥AC于点E,求证:DE∥BC.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DE∥BC,需证∠ADE=∠ABC,从而结合已知条件考虑证△BEC≌△CDB即可.
【证明】∵AB=AC,∴∠ABC=∠ACB.又∵CD⊥AB于点D,BE⊥AC于点E,∴∠AEB=∠ADC=90°,∴∠ABE=∠ACD,∴∠ABC-∠ABE=∠ACB-∠ACD,∴∠EBC=∠DCB.在△BEC和△CDB中,∵ ∴△BEC≌△CDB,∴BD=CE,∴AB-BD=AC-CE,即AD=AE,∴∠ADE=∠AED.又∵∠A是△ADE和△ABC的顶角,∴∠ADE=∠ABC,∴DE∥BC.
【3min反馈】
1.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1、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出公理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

具体证明如下:已知:如图,∠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A∠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

又BC=EF(已知),∴△ABC≌△DEF(ASA)。

二、折纸活动探索新知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六次备课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六次备课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十六次备课内容:第六章知识与回顾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在本章前几节课中,又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做了进一步学习,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学生已经对有关内容得以掌握。

在本章后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并探索了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的形状等结论,学生在初一时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本章学生也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对如何探究内角和、外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的能力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已经掌握,已经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命题,并且也能利用有关知识对探究型题目加以分析和证明。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掌握了简单证明的方法,解决了简单的现实问题,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章的定理较多,在系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的基础上,学生还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定理,并能熟练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4)会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

体会证明中所运用的归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复习课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5)学会对证明方法的总结。

(6)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提高;第三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四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五环节: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八次备课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八次备课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八次备课教课目的: 1、认识因式分解的意义。

2、初步认识因式分解在解决其余数学老是中的桥梁作用,如解方程、简化计算等方面都常用因式分解。

3、理解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

教课要点 :因式分解的观点。

教课难点 :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相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一、复习回首 :问题一整式乘法有几种形式?问题二乘法公式有哪些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1)平方差公式 :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a(m+n)=(2)完整平方公式:(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a+b)(m+n)=二、自主教课:1、计算:(1)23=(2)(m+4)(m-4)=__________;(3)( y- 3)2=__________ ;(4)3x(x-1)=__________;(5) m( a+b+c) =__________;( 6) a( a+1)( a- 1) =__________。

2、若 a=101,b=99, 则a2b2=___________;若a=99,b=-1,则 a22ab b2=_______;若 x=-3, 则20x260 x =小结:一般地,把一个含字母的表示成若干个多项式的的形式,称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思虑:由 a(a+1)(a-1)获得 a3-a 的变形是什么运算 ?由 a3-a 获得 a (a+1)(a-1)的变形与上边的变形有什么不一样?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有什么差别和联系?三、合作研究:四、讲堂检测1、以下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何?(1)x2-3x+1=x(x-3)+1;(2) (m+n)(a+b)+(m+n) (x+y)=(m+n)(a+b+x+y);2;x22(3)2m(m-n)=2m2x1;-2mn(4) 4-4x+1=(5)3 a2+6a=3a( a+2);(6) x2 4 3x x 2 x 2 3xk 212k1 (7)k2k 2;(8)18a3bc=3 a2b·6ac。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单元分析】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8 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

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

【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点】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单元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思路】1.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

2.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

3.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

4.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要求。

【68页精品】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套教案〔整套)

【68页精品】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套教案〔整套)

目录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 不等关系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集4 一元一次不等式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分解因式1 分解因式2 提公因式法3 运用公式法第三章分式1 分式2 分式的乘除法3 分式的加减法4 分式方程第四章相似图形1 线段的比2 黄金分割3 形状相同的图形4 相似多边形5 相似三角形6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 测量旗杆的高度8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2 数据的收集3 频数与频率4 数据的波动第六章证明(一)1 你能肯定吗2 定义与命题3 为什么他们平行4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6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不等关系一、教学目标:理解实数范围内代数式的不等关系,并会进行表示。

能够根据具体的事例列出不等关系式。

二、教学过程: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cm的绳子,各位成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那么绳长L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如果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4)由(3)你能发现什么?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在上面的问题中,所谓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L/4)²,远的面积可以表示为π(L/2π)²。

(1)要是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就是(L/4)²≤25,即L²/16≤25。

(2)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就是π(L/2π)²>100即L²/4π>100。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8²/16=6,圆的面积为8²/4π≈5.1,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2²/16=9,圆的面积为12²/4π≈11.5,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次备课
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2、初步了解因式分解在解决其他数学总是中的桥梁作用,如解方程、简化计算等方面都常用因式分解.3、理解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一、复习回顾:
问题一 整式乘法有几种形式? 问题二 乘法公式有哪些?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1)平方差公式::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a(m+n)= (2)完全平方公式: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a+b)(m+n)= 二、自主教学: 1、计算:
(1)23=⨯ (2)(m+4)(m -4)=__________; (3)(y -3)2
=__________; (4)3x (x -1)=__________; (5)m (a+b+c )=__________; (6)a (a+1)(a -1)=__________. 2、若a=101,b=99,则22a b -=___________;若a=99,b=-1,则222a ab b -+=_______; 若x=-3,则22060x x +=
小结:一般地,把一个含字母的 表示成若干个多项式的 的形式,称把这个多 项式因式分解.
思考:由a(a+1)(a-1)得到a 3
-a 的变形是什么运算?
由a 3
-a 得到a (a+1)(a-1)的变形与上面的变形有什么不同? 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合作探究:
四、课堂检测
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 2
x -3x+1=x(x-3)+1 ; (2) (m +n)(a +b)+(m +n)(x +y)=(m +n)(a +b +x +y);
(3) 2m(m-n)=22
m -2mn ; (4) 42
x -4x+1= ()2
21x -;
(5) 32
a +6a=3a (a+2); (6)
()()243223x x x x x
-+=-++
(7)
2
2
2112k k k k ⎛
⎫++=+ ⎪
⎝⎭; (8) 318a bc=32a b·6ac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b -是22
a b -的一个因式 B. xy 是223x y xy -的一个因式
C.222x xy y -+的因式是x y +和x y -
D. 222a ab b ++的一个因式是a b +
4、计算:(1) 287+87×13 (2) 22
10199-
5、若 x 2
+mx-n 能分解成(x-2)(x-5),则m= ,n=
4.2提公因式法(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教学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公因式以及提出公因式后的另外一个因式.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教学:
阅读课本P59“说一说”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公因式?
2、什么叫提公因式法?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_________,那么就可以把这个_________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或几个_________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3、把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_________ (2)am+bm+cm=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一>、基础知识探究:
①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②请将下列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mn+mb= 4x2-x= xy2-yz-y=
总结: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技巧:
各项有“公”先提“公”,首项有负常提负,某项提出莫漏1,括号里面分到“底”.
<二>、例1: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1)2x2+4=2(x2+2)(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4)m(x+y)=mx+my;(5)x2-2xy+y2=(x-y)2.2、请同学们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ax+ay+a 3mx-6mx2 4a2+10ah
4x2-8x6 x2y + xy2
12xyz-9x2y2 16a3b2-4a3b2-8ab4
总结:找最大公因式的方法:
①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
②公因式字母取各项的字母;
③公因式字母的指数取相同字母的最次幂.
概括为“三定”:(1)定系数;(2)定字母;(3)定指数
例2:把9x2–6xy+3xz 分解因式.
例3:下面的解法有误吗?如有错误请更正.
把 8a3b2–12ab3c +ab分解因式.
解: 8a3b2–12ab3c +ab
=ab•8a2 b-ab•12b2 c+ab•1
=ab(8a2b- 12b2c)
三、当堂检测:
1、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①8a3b2+12ab2c ②–
3m3+9m2-12mn
③3x3-6xy+x ④-4a3+16a2-18
2、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①a2b–2ab2+ab②–48mn–24m2n3
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①0.84×12+12×0.6-0.44×12.② 992+99
三、反思小结:
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
意:(1)(2)(3)
4.2提公因式法(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样的式子是几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2、会找出几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3、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如何找出几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教学难点:多项式公因式的取方法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应用.
一、自主教学:
1、下列各式中的公因式是什么?
(1) a(x+y)+b(x+y) (2) x(a+3)-y(a+3) (3) 6m(p-3)+5n(p-3) (4) x(m-n)-2y(m-n) (5) x(a+b)+y(a+b )-z(a+b) 2、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成立?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二、合作探究:
例1:把a (x -3)+2b (x -3)分解因式 思考:提公因式时,公因式可以是多项式吗?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 (x -y )+b (y -x ); (2)6(m -n )3-12(n -m )2
三、课堂检测:
1、在下列各横线上填上“+”或“-”,使等式成立.
(1)____()y x x y -=-; (2)2
2
()____()x y y x -=-; (3)33
()_____()x y y x -=-.
2、分解因式:
).(2)(7)4();()()3(n m y n m x y x b y x a ----+-
22332
2)())(5()4()())(3()
())(2()1(a b b a a
b b a x y y x x y y x a
b a b +=++=+-=--=--=-)(3)(2)2(;32)1(
c b c b a x ax +-+-
2、分解下列因式:
3、分解下列因式:
4、设1
1,2
a b ab +==-
,求代数式2()()()a a b a b a a b +--+的值.
四、教学反思:
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关键是什么?
系数:公因式的系数是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字母:字母取多项式各项中都含有的相同的字母.
指数: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各项中最小的一个,即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2(2)6()12();
m n n m ---(1)()();
a x y
b y x -+-;
3(2)3()2()x b x a -+-;
)()()3(22x y b y x a -+-23(4)()();
a x y
b y x -+-);
3(2)3()1(-+-x b x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