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源分类标准

合集下载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放射源是指能够产生辐射的物质或装置。

为了管理和控制放射源的安全和风险,国际上通常对放射源进行等级划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危险性、放射性活度、物理状态、用途和保护措施等。

首先,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要考虑放射源的危险性。

放射源的危险性通常分为四级:一级放射源是指无特殊要求和措施下,无放射性危险的物质或设备;二级放射源是指需要一定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有放射性危险但辐射剂量较低的物质或设备;三级放射源是指需要严格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有较高辐射剂量的物质或设备;四级放射源是指需要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和管理,具有极高辐射剂量的物质或设备。

其次,放射源等级划分还依赖于放射性活度的大小,放射性活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级别:微量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非常低的物质或设备,通常需要简单的防护措施;小型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较低的物质或设备,需要较为严格的防护措施;中型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中等的物质或设备,需要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大型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较高的物质或设备,需要最严格的防护措施。

第三,放射源等级划分还要考虑放射源的物理状态。

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放射源。

不同的物理状态对于防护措施和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气体放射源容易扩散,需要更加严密的封闭和排风系统。

此外,放射源等级划分还与其用途相关。

不同的用途对于放射源的管理和保护要求也不同。

放射源的用途通常包括医疗、工业、科研和能源等。

医疗用放射源主要用于放射治疗、诊断和放射性示踪,需要严格的防护和管理。

工业用放射源主要用于工艺控制和无损检测,需要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科研用放射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可靠性。

能源用放射源主要用于核能发电和核废料处理,需要严格的防护和管理。

最后,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放射源的半衰期、放射性能源的产生方式(自然发生、人工制造、核裂变等)等。

这些因素对于放射源的管理和保护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一、放射性强度
放射源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其放射性强度进行。

放射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放射源发出的放射线数量,通常以伦琴(Roentgens)或居里(Ci)为单位表示。

根据放射性强度的大小,可以将放射源分为不同的等级。

二、放射性物质种类
放射源的等级还与其所含的放射性物质种类有关。

不同种类的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因此其放射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放射性物质种类,可以将放射源分为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两类。

三、放射性使用范围
放射源的等级还与其使用范围有关。

不同等级的放射源具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用途,如医学、工业、科研等。

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选择相应等级的放射源以确保安全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放射源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放射性强度、放射性物质种类和放射性使用范围三个方面。

在选择和使用放射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等级,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分类方法-附件二

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分类方法-附件二

附件二:
放射源分类方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 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对放射源,你了解多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根据放射源的辐射能量,可将放射源分为高能放射源和低能放射源。

所谓高能放射源是指具有较大射出功率、单位质量所释放的能量较大的放射性物质,如裂变源等。

而低能放射源是指具有较小射出功率、单位质量所释放的能量较小的放射性物质,如原子能级、加速器、钴源等。

我国对于放射源分类是按照放射源的辐射能量来划分的。

1、天然放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核素。

2、人工放射源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为能源制成的,可以进行辐射测量的仪器、装置、装置或设备。

3、医用放射源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等各种医疗设备。

4、工业用放射源是指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也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5、探伤用放射源是指用于对人造金属材料进行无损探伤的仪器和装置。

6、核反应堆用放射源是指用于核动力装置反应堆的核燃料。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放射源的安全课,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知识太重要了,希望大家以后也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012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5家印染企业因“铬残留量超标”被曝光,经过抽样检查,涉及其中4家的两台旧织布机、 2台蒸化机的铬含量均超标,其中有一台旧织布机的铬含量竟然高达1500毫克/升,是正常含量的60倍。

除此之外,还有几十家企业和多名职工受到辐射污染。

但是,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怎么办呢?不怕,我们有安全防护服和碘片。

穿上防护服,我们的生命就得到了安全保障;佩戴上碘片,我们就会远离辐射危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穿了防护服,戴了碘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被辐射到呢?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据了解, 2011年10月,印度工人在铬盐溶液中浸泡了30分钟,之后立刻取出,清洗掉多余的铬粉,随即再次浸泡30分钟,直至铬盐溶液不再变色,他们才又进入铬盐溶液中,取出来晾干。

但他们不知道,虽然短时间的浸泡并没有危险,但长时间浸泡则会产生高浓度的铬酸盐溶液。

转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放射源、射线装置分类方法和电

转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放射源、射线装置分类方法和电

转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放射源、射线装置分类方法和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2号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关于放射源实行分类管理的规定,我局组织制定了《放射源分类办法》,现予发布。

附件:放射源分类办法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附件: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规定,制定本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放射源射线分类

放射源射线分类
19
监测仪器
用于工作场所监测的仪器,从测量方 法上大体可分为三种:
瞬时剂量率测量仪器, 累计剂量测量仪器, γ谱仪。
20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2
1. 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 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 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 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 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5年 第62号
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 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装置类别
医用射线装置
非医用射线装置
Ⅰ类射线 能量大于100兆电子伏的医用加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加速器(不
装置
速器
含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加速
器)
Ⅱ类射线 放射治疗用X射线、电子束加速器
装置
重离子治疗加速器
能量大于100兆电子伏的加速器
工业探伤加速器 安全检查用加速器
质子治疗装置
辐照装置用加速器
制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 置(PET)用放射性药物的加速器
15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一、 内外照射的特点
照射方式 辐射源类型
危害方式
常见致电离 照射 粒子 特点
内照射 外照射
多见开放源 电离、化学毒性 α、β 持续
多见封闭源
电离
高能β、质子、 间断 、X、n
二、基本原则:
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使之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16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
三要素:
时间 距离 屏蔽
17
二、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经

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通常按其放射性和产生的辐射类型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源分类标准:
1.按放射性分类。

-人工放射性源: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如核武器、核能发电厂、医疗用放射性物质等。

-自然放射性源: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如钾、铀、钍及其子体系列等。

2.按辐射类型分类。

-α射线源:放出α粒子的放射源,如钍、铀等。

-β射线源:放出β粒子的放射源,如锶、碘等。

-γ射线源:放出γ射线的放射源,如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治疗用的线性加速器等。

-中子源:放出中子的放射源,如核反应堆、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

3.按应用领域分类。

-医疗放射源:用于放射治疗、诊断和核医学研究等领域。

-工业放射源:用于辐射杀菌、测量、检测等工业领域。

-基础研究放射源:用于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基础研究和实验室教学等领域。

-安全评价放射源:用于核安全评价和辐射环境监测等领域。

放 射 源 分 类 表

放 射 源 分 类 表

放射源分类办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类方法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类方法

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分类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5年第62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放射源分类方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核素名称I类源II类源III类源IV类源V类源(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Am-241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Am-241/Be ≥6×1013 ≥6×1011≥6×1010≥6×108≥1×104Au-198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Ba-133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C-14 ≥5×1016 ≥5×1014 ≥5×1013 ≥5×1011 ≥1×107Cd-109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Ce-141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7Ce-144 ≥9×1014 ≥9×1012 ≥9×1011 ≥9×109 ≥1×105210(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Cf-252 ≥2×1013 ≥2×1011 ≥2×1010 ≥2×108 ≥1×104Cl-36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Cm-242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5Cm-244 ≥5×1013 ≥5×1011 ≥5×1010 ≥5×108 ≥1×104Co-57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6Co-60 ≥3×1013 ≥3×1011 ≥3×1010 ≥3×108 ≥1×105Cr-51 ≥2×1015 ≥2×1013 ≥2×1012 ≥2×1010 ≥1×107Cs-134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4Cs-137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4Eu-152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6Eu-154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6Fe-55 ≥8×1017 ≥8×1015 ≥8×1014 ≥8×1012 ≥1×106Gd-153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7Ge-68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5H-3 ≥2×1018 ≥2×1016 ≥2×1015 ≥2×1013 ≥1×109Hg-203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5I-125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I-131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Ir-192 ≥8×1013 ≥8×1011 ≥8×1010 ≥8×108 ≥1×104Kr-85 ≥3×1016 ≥3×1014 ≥3×1013 ≥3×1011 ≥1×104Mo-99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6Nb-95 ≥9×1013 ≥9×1011 ≥9×1010 ≥9×108 ≥1×106Ni-63 ≥6×1016 ≥6×1014 ≥6×1013 ≥6×1011 ≥1×108 ≥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3Np-237(Pa-233)P-32 ≥1×1016 ≥1×1014 ≥1×1013 ≥1×1011 ≥1×105Pd-103 ≥9×1016 ≥9×1014 ≥9×1013 ≥9×1011 ≥1×108Pm-147 ≥4×1016 ≥4×1014 ≥4×1013 ≥4×1011 ≥1×107Po-210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8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9/Be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39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4Pu-240 ≥6×1013 ≥6×1011 ≥6×1010 ≥6×108 ≥1×103Pu-242 ≥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4Ra-226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4Re-188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5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6Ru-103(Rh-103m)Ru-106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5(Rh-106)S-35 ≥6×1016 ≥6×1014 ≥6×1013 ≥6×1011 ≥1×108211(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Se-75 ≥2×1014 ≥2×1012 ≥2×1011 ≥2×109 ≥1×106Sr-89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Sr-90 ≥1×1015 ≥1×1013 ≥1×1012 ≥1×1010 ≥1×104(Y-90)Tc-99m ≥7×1014 ≥7×1012 ≥7×1011 ≥7×109 ≥1×107≥3×1013 ≥3×1011 ≥3×1010 ≥3×108 ≥1×107Te-132(I-132)Th-230 ≥7×1013 ≥7×1011 ≥7×1010 ≥7×108 ≥1×104Tl-204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4Tm-170 ≥2×1016 ≥2×1014 ≥2×1013 ≥2×1011 ≥1×106Y-90 ≥5×1015 ≥5×1013 ≥5×1012 ≥5×1010 ≥1×105Y-91 ≥8×1015 ≥8×1013 ≥8×1012 ≥8×1010 ≥1×106Yb-169 ≥3×1014 ≥3×1012 ≥3×1011 ≥3×109 ≥1×107Zn-65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6Zr-95 ≥4×1013 ≥4×1011 ≥4×1010 ≥4×108 ≥1×106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放射源分类标准范文

放射源分类标准范文

放射源分类标准范文放射源是指放射性物质或装置,可以发射射线或放射性粒子。

放射源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但若管理不当则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规范放射源的管理和使用,国际上制定了一套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根据危害程度和管理要求,可分为四类:开放放射源、恒定放射源、稳定放射源和缓释放射源。

第一类放射源是开放放射源,它具有较低的放射性活度和短的半衰期。

开放放射源只在放射性物质密封性差、活度较低或半衰期较短的情况下发射射线或放射性粒子。

这类放射源的管理较为简单,通常只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即可确保安全。

例如,伽马射线源用于放射性测量和放射性设备的校准;贝塔射线源用于厚度测量以及工业和医学成像。

第二类放射源是恒定放射源,它包括封闭式源和回收源。

恒定放射源在其活度基本上不会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使用。

封闭式源指放射性物质完全封装在具有较高密封性的容器中,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

回收源是指放射性物质被回收并存储在密封容器中的情况。

这类放射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核安全审核和许可,同时要进行放射性环境监测以确保环境安全。

常见的恒定放射源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工业射线探测器等。

第三类放射源是稳定放射源,它的活度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半衰期很长。

稳定放射源通常用于科学研究、核医学和核工程等领域。

这类放射源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包括严密的核材料核算、核渣管理和辐射监测等。

常见的稳定放射源包括医用放射性同位素、核燃料和核废料等。

第四类放射源是缓释放射源,它具有长半衰期和较高的放射性活度。

缓释放射源是指已经使用过并且不再需要的放射源,这类放射源需要经过专门的回收和处置程序,并遵守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法律和规章。

通常情况下,缓释放射源被封存在专门的建筑物中,以防止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放射源分类标准根据其危害程度和管理要求将放射源分为开放放射源、恒定放射源、稳定放射源和缓释放射源。

这一分类标准有助于规范放射源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标准辐射源

标准辐射源

标准辐射源
标准辐射源是指为了实现辐射剂量测量、辐射能量校准和辐射仪器校准等目的而制备的一类已知辐射量的源。

通过使用标准辐射源,可以确保辐射量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常见的标准辐射源包括以下几种:
1. 放射性标准源: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的辐射源,如铯-137、铍-9、钚-239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线具有良好的
能量特性和稳定的放射强度,适用于辐射剂量测量和辐射仪器校准。

2. X射线标准源:使用X射线发生器产生的X射线束作为标
准辐射源,通过准确测量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来进行校准。

这些源常用于X射线设备校准和X射线辐射剂量测量。

3. gamma射线标准源:使用高能量放射性同位素(如钴-60、
铯-137)发出的gamma射线作为标准辐射源。

这些源常用于
核电站、乳品生产、食品辐照和医疗设备辐射剂量测量。

4. 中子标准源:使用中子发生器或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中子作为标准辐射源,主要用于中子剂量测量以及核能工业、研究和医学领域中的中子源校准。

标准辐射源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制备和测量程序,以确保其辐射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为了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辐射危害,标准辐射源需要妥善存储和管理。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用于医疗领域的放射源,如放射性治疗、核医学 等。
3
科研用放射源
用于科研领域的放射源,如核物理实验、放射化 学实验等。
按形态分类
密封放射源
放射性物质密封在金属壳体内的放射 源,如钴-60放射源、铯-137放射源 等。
非密封放射源
放射性物质未密封的放射源,如用于 荧光分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等。
02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放射源的分类 • 放射源的监管 • 放射源的应用 • 放射源的安全与防护 • 放射源的废弃与处理 • 放射源事故与应急响应
01
放射源的分类
按活度分类
低活度放射源
活度低于某一阈值的放射源,通 常用于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 ,如工业探伤、放射性示踪等。
检查制度
监管部门对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其符 合安全要求。
处罚制度
对违反放射源安全和保安管理规定的 单位和个人,监管部门将依法进行处 罚。
03
放射源的应用
医学领域
放射诊断
利用X射线、CT等设备进行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 ,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放射治疗
通过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射线杀死癌细胞,达到治 疗肿瘤的目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临时存储
对于暂时无法处置的废弃放射源,可以将其临时存储在符合安全规 定的设施中,待后续处理。
回收利用
对于某些可回收利用的放射源,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的方式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处理设施与技术
高放废物处理设施
用于处理高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包括分离、净化、固化等处理 技术。
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
用于处理中低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包括储存、压缩、包装等处 理技术。

放射源射线分类

放射源射线分类
外照射防护
三要素:
时间 距离 屏蔽
17
二、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经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有三种, 即放射性核素经由:
1. 食入、 2. 吸入、 3. 皮肤(完好的或伤口)进入体内, 从而造成放射性核素的体内污染。
18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是: ➢ “包容、隔离” ➢ “净化、稀释”, ➢ “遵守规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4
二、 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
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 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 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 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 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流感死亡率
10-4
交通事故
类别
危险度
大城市车祸 10-4 (我国)
路面事故重 10-3 大伤害
航运事故 10-5
我国不同产业(1980)
类别
危险度
农业
10-5
商业
10-5
纺织
机械 林业 水利 建材 治金 电力 化工 石油 煤炭
2×10-5
3×10-5 5×10-5
10-4 2×10-4 3×10-4 3×10-4 3×10-4 5×10-4
海陵区核辐射 应对工作培训
核安全综合知识
2011.07
1
一、放射源的分类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
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
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关于发布放射源分 类办法的公告

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一)、对直接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二)、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三)、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

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

(四)、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依照本章规定取得许可证。

(五)、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禁止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

放射环境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监督管理,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放射环境管理的具体任务由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一切伴有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和常规管理。

(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废源,必须定期送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

(四)、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做好辖区内事故应急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响应方案。

放射源

放射源

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 年第62 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 号)关于放射源实行分类管理的规定,我局组织制定了《放射源分类办法》,现予发布。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 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 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 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1、射线装置分类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 18465-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2001-10-22批准 2002-03-01实施前言本标准除第1章、第2章和第3章外,其余都属强制性条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规定,制定本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一、射线装置分类原则
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

(一)Ⅰ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二)Ⅱ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
(三)Ⅲ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二、射线装置分类表
常用的射线装置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射线装置分类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