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源分类标准

合集下载

ct的分类编号

ct的分类编号

ct的分类编号

摘要:

一、CT 概述

二、CT 的分类编号

1.按射线源分类

2.按探测器分类

3.按临床应用分类

三、各类CT 的特点及应用

1.按射线源分类的CT

2.按探测器分类的CT

3.按临床应用分类的CT

四、CT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正文:

一、CT 概述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物体进行多角度扫描,并重建其内部结构图像的医疗影像技术。CT 的发明和发展为医学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CT 的分类编号

1.按射线源分类

α.常规CT

β.低剂量CT

γ.高剂量CT

2.按探测器分类

α.第一代CT

β.第二代CT

γ.第三代CT

3.按临床应用分类

α.颅脑CT

β.胸部CT

γ.腹部CT

δ.关节CT

三、各类CT 的特点及应用

1.按射线源分类的CT

α.常规CT:使用常规X 射线源,分辨率和剂量相对较低,但成像速度较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

β.低剂量CT:采用较低剂量的X 射线,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但可能影响图像质量。适用于儿童和敏感人群的检查。

γ.高剂量CT:使用较高剂量的X 射线,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主要用于特殊部位和疾病的诊断。

2.按探测器分类的CT

α.第一代CT:采用单个探测器,只能进行单层扫描,成像速度较慢,现已逐渐淘汰。

β.第二代CT:采用多个探测器,可以进行多层扫描,提高成像速度和质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CT 设备属于第二代。

γ.第三代CT:采用环形探测器,可以实现真正的3D 成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适用于高端临床研究和特殊疾病的诊断。

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FZ 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I类源 II类源 III类源 IV类源 V类源 核素名称

(贝可) (贝可) (贝可) (贝可) (贝可)

Am-241 ≥6×1013≥6×1011≥6×1010≥6×108≥1×104 Am-241/Be≥6×1013≥6×1011≥6×1010≥6×108≥1×104 Au-198 ≥2×1014≥2×1012≥2×1011≥2×109≥1×106 Ba-133 ≥2×1014≥2×1012≥2×1011≥2×109≥1×106 C-14 ≥5×1016≥5×1014≥5×1013≥5×1011≥1×107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 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 1 X 105贝可

2 •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I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H、皿类放射源。

2、射线装置分类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

射线的分类

射线的分类

射线的分类

射线的种类及特性

伽马射线

伽马射线,或y射线是原子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此种电磁波波长很短,穿透力很强,又携带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体细胞内的DNA断裂进而引起细胞突变、造血功能缺失、癌症等疾病。但是它可以杀死细胞,因此也可以作杀死癌细胞,以作医疗之用。1900年由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PaulUlrichVillard)发现,将含镭的氯化钡通过阴极射线,从照片记录上看到辐射穿过0.2毫米的铅箔,拉塞福称这一贯穿力非常强的辐射为射线,是继a、B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

1.射线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由放射性同位素如60Co或137Cs产生。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波长很短(0.001-0.0001nm),穿透力强,射程远,一次可照射很多材料,而且剂量比较均匀,危险性大,必须屏蔽(几个cm的铅板或几米厚的混凝土墙).

2.×射线波长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间的电磁辐射。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是由光机产生的高能电磁波。波长比射线长,射程略近,穿透力不及y射线。有危险,应屏蔽(几毫米铅板)0

3.β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如32P、35S等)衰变时放出来带负电荷的粒子。在空气中射程短,穿透力弱。在生物体内的电离作用较y射线、×射线强。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0/-1e,贯穿

能力很强,电离作用弱,本来物理世界里没有左右之分的,但β射线却有左右之分。在β衰变过程当中,放射性原子核通过发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另一种核,产物中的电子就被称为β粒子。在正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在‘负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即β粒子。

辐射源分类与辐射事故管理

辐射源分类与辐射事故管理

–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 Ⅰ 类、 Ⅱ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 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人以 上(含3人)急性死亡。
事故类型、原因和高发行业
• 事故类型: • 事故直接原因: 管理不善、领导失职、违反操作规程或操作人员过失等 • 事故高发行业: 2. 医疗行业:放射治疗(人员误照射)。
可能是致命的。
2类源:非常危险。如果这类源没有处于安全管理或可靠保 安的状态下,可能对操作或接触这类源超过几分钟至几小时的 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对接近无屏蔽的这类源达几小时至几天
的人员,可能是致命的。
五类放射源(2)
3类源:危险。如果这类源没有处于安全管理或可靠保安的
状态下,可能对操作或接触这类源超过达数小时的人员造成永
2. 由放射源的活度A算出比值A/D;
3. 根据A/D的大小确定放射源的类别。 类别 A/D的比值 1
A/D>1000
2
1000>A/D>=10
3
10>A/D>=1
4
1>A/D>=0.01
5
0.01>A/D>=豁免值
五类放射源(1)
1 类源:极度危险。如果这类源没有处于安全管理或可靠 保安的状态下,很可能对操作或接触这类源超过几分钟的人员 造成永久性损伤;对接近无屏蔽的这类源几分种至1小时的人员,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核素名称

I类源II类源III类源IV类源V类源(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

Am-241≥6×1013≥6×1011≥6×1010≥6×108≥1×104 Am-241/Be≥6×1013≥6×1011≥6×1010≥6×108≥1×104 Au-198≥2×1014≥2×1012≥2×1011≥2×109≥1×106 Ba-133≥2×1014≥2×1012≥2×1011≥2×109≥1×106 C-14≥5×1016≥5×1014≥5×1013≥5×1011≥1×107 Cd-109≥2×1016≥2×1014≥2×1013≥2×1011≥1×106 Ce-141≥1×1015≥1×1013≥1×1012≥1×1010≥1×107 Ce-144≥9×1014≥9×1012≥9×1011≥9×109≥1×105 Cf-252≥2×1013≥2×1011≥2×1010≥2×108≥1×104 Cl-36≥2×1016≥2×1014≥2×1013≥2×1011≥1×106 Cm-242≥4×1013≥4×1011≥4×1010≥4×108≥1×105 Cm-244≥5×1013≥5×1011≥5×1010≥5×108≥1×104 Co-57≥7×1014≥7×1012≥7×1011≥7×109≥1×106 Co-60≥3×1013≥3×1011≥3×1010≥3×108≥1×105 Cr-51≥2×1015≥2×1013≥2×1012≥2×1010≥1×107 Cs-134≥4×1013≥4×1011≥4×1010≥4×108≥1×104 Cs-137≥1×1014≥1×1012≥1×1011≥1×109≥1×104 Eu-152≥6×1013≥6×1011≥6×1010≥6×108≥1×106 Eu-154≥6×1013≥6×1011≥6×1010≥6×108≥1×106 Fe-55≥8×1017≥8×1015≥8×1014≥8×1012≥1×106 Gd-153≥1×1015≥1×1013≥1×1012≥1×1010≥1×107 Ge-68≥7×1014≥7×1012≥7×1011≥7×109≥1×105 H-3≥2×1018≥2×1016≥2×1015≥2×1013≥1×109 Hg-203≥3×1014≥3×1012≥3×1011≥3×109≥1×105 I-125≥2×1014≥2×1012≥2×1011≥2×109≥1×106 I-131≥2×1014≥2×1012≥2×1011≥2×109≥1×106 Ir-192≥8×1013≥8×1011≥8×1010≥8×108≥1×104 Kr-85≥3×1016≥3×1014≥3×1013≥3×1011≥1×104 Mo-99≥3×1014≥3×1012≥3×1011≥3×109≥1×106 Nb-95≥9×1013≥9×1011≥9×1010≥9×108≥1×106 Ni-63≥6×1016≥6×1014≥6×1013≥6×1011≥1×108 Np-237

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 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 1 X105贝可。

2 •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

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 GB 18871-2002 )。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I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H、皿类放射源。

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 号)

规定,制定本射线装置分类办法。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

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I类、U类、川类。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I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U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川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射线装置分类表

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规定,制定本射线装置分类办法。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Ⅰ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Ⅱ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Ⅲ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射线装置分类表

二类辐射源

二类辐射源

二类辐射源

二类辐射源指的是放射性物质中的一种辐射源,依照辐射特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α射线源:α粒子是带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氦核,质量大、带电,穿透能力较差。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如钚、镅、铀等会发射α射线。

2. β射线源:β粒子是高能电子或正电子,速度较快,穿透能

力强。常见的β射线源包括氡、锶、钴等。

3. γ射线源:γ射线是电磁辐射,具有高能量和强穿透能力,

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产生γ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钴、铯、铀等。

4. X射线源:X射线也是电磁辐射,但能量较低。X射线源主

要来自于医学影像设备、工业检测设备等。

这些二类辐射源都是放射性物质中所产生的辐射,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需要进行有效的辐射防护和控制。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绪论
我省也是国家最早的核工业和核试验基地,区内核工 业及核设施依照国家核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起步早、发 展快,以404厂这个大型原子能联合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军工 与民用核设施数居全国第二位,且种类齐全,活动频繁。 从采矿、选冶、浓缩、加工、核技术应用到乏燃料处理、 废物处置,基本涵盖了核工业的全过程和核技术应用的各 个方面。
≥ 1×1013 ≥ 9×1013 ≥ 4×1013 ≥ 6×1010 ≥ 6×1010 ≥ 6×1010 ≥ 6×1010 ≥ 6×1010
≥ 1×1011 ≥ 9×1011 ≥ 4×1011 ≥ 6×108 ≥ 6×108 ≥ 6×108 ≥ 6×108 ≥ 6×108
V 类源 (贝可) ≥ 1×105 ≥ 1×109
≥ 6×1013 ≥ 8×1017 ≥ 1×1015
≥ 4×1011 ≥ 1×1012 ≥ 6×1011
≥ 6×1011 ≥ 8×1015 ≥ 1×1013
≥ 4×1010 ≥ 1×1011
≥ 6×1010
≥ 6×1010 ≥ 8×1014 ≥ 1×1012
≥ 4×108 ≥ 1×109 ≥ 6×108
绪论
据统计(2004年),我国现有放射源14万枚,其中11万枚放射源在涉源 单位中使用,3万枚放射源已被收贮,放射源使用数目年均以20%的速度增加 。涉源单位约1.2万家,并且年均以15%的速度上升,主要分布在建材、医疗 、科研院校、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煤炭、辐照加工等24个行业。在用 放射源的核素近五十种,其中主要核素是137Cs、60Co、241Am、238Pu、90Sr、 192Ir、63Ni等。全国放射源分布状况极不平衡,东西部涉源单位、放射源数量 、放射性核素等差别较大。

射线装置资料

射线装置资料

射线装置

射线装置是一种用于医疗、科研和工业领域的设备,能够产生和控制射线的输出。射线装置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放射治疗、成像诊断、材料分析等领域。不同类型的射线装置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分类

根据射线的类型和来源,射线装置可以分为X射线装置和射线加速器两大类。

X射线装置

X射线装置是一种通过电子加速器或放射性同位素产生X射线的设备。X射线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于检测骨折、肿瘤等疾病。X射线装置还可以用于工业领域的材料检测和质量控制。

射线加速器

射线加速器是一种能够产生高能射线的装置,常用于科研领域的核物理实验和医学放疗。射线加速器可以通过磁场或电场加速带电粒子,产生高能射线。不同类型的射线加速器包括离子加速器、线性加速器等。

工作原理

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取决于射线的类型和产生方式。以X射线装置为例,其工作原理如下:

1.产生X射线源:X射线源通常由X射线管组成,通过向阳极加高压

电压,使得阴极释放出的电子加速并碰撞阳极产生X射线。

2.控制射线输出:通过调节高压电压和电流,可以控制X射线的输出

强度和能量,从而满足不同的需要。

3.照射目标:将待检测的物体或病变组织置于X射线束的路径中,X

射线通过物体后被探测器接收,生成影像或数据。

应用领域

射线装置在医疗、科研和工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医疗应用:射线装置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如X射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科研应用:射线装置在科学研究领域用于核物理实验、材料分析等,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分类方法-附件二

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分类方法-附件二

附件二:

放射源分类方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 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一、放射性强度

放射源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其放射性强度进行。放射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放射源发出的放射线数量,通常以伦琴(Roentgens)或居里(Ci)为单位表示。根据放射性强度的大小,可以将放射源分为不同的等级。

二、放射性物质种类

放射源的等级还与其所含的放射性物质种类有关。不同种类的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因此其放射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放射性物质种类,可以将放射源分为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两类。

三、放射性使用范围

放射源的等级还与其使用范围有关。不同等级的放射源具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用途,如医学、工业、科研等。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选择相应等级的放射源以确保安全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放射源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放射性强度、放射性物质种类和放射性使用范围三个方面。在选择和使用放射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等级,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之欧阳术创编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之欧阳术创编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2、射线装置分类表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第26号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

常见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分类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

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 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I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H、皿类放射源。

2、射线装置分类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

放射源射线分类

放射源射线分类
10-3
13
பைடு நூலகம்
危险度比较
各种危险度比较表
类别
危险度 相当于年有效 剂量(mSv)
安全工业年事故死亡率 1×10-4
10
交通年事故死亡率
1×10-4
10
农业年事故死亡率
1×10-5
1
自然灾害(旋风、洪水) 10-5~10-
1
天然辐射(正常)
6 1×10-5
1
14
3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 防护的基本方法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 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关于射线装置实行 分类管理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组 织制定了《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现予发布。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未对射线装置进行分 类
7
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 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 为Ⅰ类、Ⅱ类、Ⅲ类。按照使用用途分医 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
在任一年
150mSv 500mSv 500mSv
公众 1 mSv·a-1
15mSv 50mSv
12
各种类型危险度的比较
自然性 类 别 危险度 天然辐射 10-5
洪水 旋风
2×10-
6
10-5
地震 雷击
10-6 10-6
疾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规定,制定本射线装置分类办法。

一、射线装置分类原则

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

(一)Ⅰ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二)Ⅱ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

(三)Ⅲ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二、射线装置分类表

常用的射线装置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射线装置分类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