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词语务虚词辨析常考考点

合集下载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2-07-18 11555d56b7b40102dylz高考常考虚词辨析1对对于关于“对”和“对于”通常都可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它有“向”或“对待”的意思,比如“对里面的说一声”,“对人和气”,换成“对于”就不好。

对于有特指具体对象,关于指一定的相关范围。

2、“在……之下”和“在……之上”。

这当中插入的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应是动词性短语。

如(1)自从开学以来,在几位班委努力工作之下,班集体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校领导已多次表扬我班。

3、和或“和”是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2)学校处理违纪同学的办法是警告和记过情节轻的警告,情节重的记过。

(3)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两个“和”,把层次搞乱了,可把第二个“和”改成“与”,也可把第一个“和”改成顿号。

)4、助词(的,了等)(4)必须注重施工安全,不抓安全教育的单位,一定会弄出了重大事故,这不过是迟早的事。

(5)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方按八折优惠价卖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二折购买某公司股票。

(4)“了表示动作已完成”,与“一定会”相矛盾,应删“的”使用频率极高,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或表领属关系,或表修饰关系。

(5)“的”表示什么关系不清楚,这就会导致对协议内容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里要么说“用被优惠部分的二成”,要么说“用被优惠的全部资金”,订协议时就应明确下来关联词运用。

一、错用关联词语1、况且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

“况且”有“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2)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何况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2、因而从而进而“因而”表示因果。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年高考实词与虚词辨析

年高考实词与虚词辨析

【收集—搜集】 收,收拢;搜,搜寻。“收集”只指聚集 在一起,而“搜集”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 一起。后者词义明显重于前者。 【衰退—衰败】 “退”是减弱,“败”是破败。后者显然 语义较重。 【违反—违犯】 “反”指方向相背,“犯”是抵触。“违 犯”比“违反”词义重。
(三)从搭配习惯上辨析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2.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填补财政 赤字和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通货膨 胀(加剧、急剧)的现象在拉美国家间 蔓延。
加剧:动词 急剧:形容词
诀窍: 一是积累一些近义词; 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坚持“ 词不离句”的原则; 三是长期坚持,强化训练。
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 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 年施工计划的90%。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 侵犯——主权、利益、领海、人权
侵占——土地、财产、领土、公款 • 履行——诺言、合同、手续、条约 执行——命令、任务、路线、政策 •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 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
拓展训练
1.记者们看到新一届领导人个个年富力强, 都(流露、焕发)出喜悦的神情。
“焕发”形容光芒四射、振作,与“表情”不搭配
(五)词性不同
词性的不同
• 阻碍:动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 • 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 的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 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 是很难写出高(品位、品味)的作品来。
“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形容词后应跟 名词,所以选“品位”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贬) 窜改:一般地改动(成语、对联等)(中)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014-09-14 宝中高考内部资料1.把戏/伎俩【口语化】他一眼就识破了这骗人的把戏。

2.颁布/公布【搭配】法》已经颁布多年了,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还很不如人意。

3.爆发/暴发【暴发:有两个意思。

第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这一点不会与“爆发”混淆;第二指突然发作,多指自然具体的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

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大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

另外,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都、南京、西安、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爆发报业大战,令广大读者大受其益。

4.卑劣/卑鄙【程度】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5.必需/必须【“必须”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燃料和原料”,“必需”多做形容词。

煤炭和石油都是现代工业所必需的燃料和原料。

6.必需/必须【必须: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名词,做定语。

】出发前个人要准备好生活必需品。

7.辨证/辩证/辨正【含义。

辨证:辨析考证。

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

辨正:判断是非、正确错误】经专家多方辨证,这块石料就是有名的青田石中的鸡血石。

8.不齿/不耻【不齿:意为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容、写作手法到包装、宣传都极力媚俗,为文学界乃至许多读者所不齿。

9.裁决/裁定【裁决强调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裁定: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

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裁决。

10.抽象/概括【抽象: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概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

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11.出席/列席【出席:正式代表。

列席:非正式代表。

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12.锤炼/磨练【磨练: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锤炼:比喻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一、语文实词知识点总结:1. 名词:名词是指事物的名称,具体分为人名、地名、机构团体名称、物品名称等。

其中,常见的名词还包括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物质名词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事情发生的词语。

根据用法可分为实义动词和虚拟动词,根据形式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等。

3. 形容词:形容词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常见的形容词有形容词、性质、状态等。

4.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或程度的词语,用来修饰名词。

常见的量词有:个、只、位、面、头等。

5. 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语。

根据数值属性可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6.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词语。

常见的代词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7.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用来描述或限定动作的方式、程度、时间等。

8. 介词:介词是连接两个词或短语,表示位置、方向、时间、方式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前、后、内、外等。

9.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的词语,用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而、与、但、然而、如果、只要等。

二、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1. 介词:介词用来引导短语或从句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起连接作用。

如:在、上、下、中、前、后、内、外等。

2. 助词:助词是用来辅助其他词语的词,起连接、补充、限定等作用。

如:的、地、得、了、着、过等。

3.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绪的词语。

如:呀、嗯、噢、啊、哇、吧等。

4. 状态词:状态词是用来表示状态或性质的词语。

如:很、非常、太、过于等。

5.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或感叹的词语。

如:哎呀、嗯、噢、啊、哇等。

6.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是用来加强语气或表达感情色彩的助词。

如:了、呢、吗、啊、吧等。

7. 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来模拟事物的声音、动作或现象的词语。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16.【制订 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如~汉语拼音 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章、计划等)~措施 17.【置疑 质疑】 置疑:怀疑,(一般用于否定) 如:不容~ 质疑:提出疑问。
二、虚词中近义词辨析
1.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例:~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 经验教训的事。例:~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 不赞成他当队长。 2.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的紧紧相接。 例: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以生的时不久。 例:~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 3.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例:他~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说不是他 的过错。
• 4.尽管:表让步转折,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转折。 例:尽管路途这么远,他还是要去。 不管:表无定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有的, 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疑问代词以及“或、 还是”等选择性连词呼应。例: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 坚持要去。 • 5.另外:表除了这之外,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 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 还有几颗梅花树。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 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 可……也不……
6.【处治 处置】 处治:处分;惩治。 处置:①处理 ②惩治。 7.【大事 大肆】 大事:大力从事。如:~渲染。 大肆: 无肆忌地(多指做坏事) 8.【国是 国事】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 计。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 定能用后者,如: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处 不可用“国是”。 9.【矫正 校正】 矫正:[矫正 改正 纠正]“矫正”的对象 是某方面的。“改正”的对象是偏差或错误,“纠正”语 气比“改正”重,带强制意味。改正,纠正。如:~发音 ~错误 校正:校对订正。 10.【恳切 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 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以”表修饰?还是表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按期一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

例: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按期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2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

例: 我本来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例: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是下雪了。

【关键点助记】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3・不免一未免不免:免不了。

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让人心寒。

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

例: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太不礼貌了吧。

【关键点助记】"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4 .不只一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

例:最近,人们都很关注垃圾处理的事儿。

不过,城市垃圾处理不只"分类"那么简单,它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止:做副词时,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例: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一个人。

5・从而一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例: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喜欢的零食,从而容易发胖。

高考实词虚词成语

高考实词虚词成语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词语(实词、虚词、成语、熟语)实词、虚词(一)常见近义实词辨析A部【安置安顿安排】“安置”着重于“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又指安置亲属、行李、灾民等。

“安顿”着重于“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

“安排”着重于“排”,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

【安闲安适】“安闲”重在“闲”——心中无所牵挂。

“安适”重在“适”——舒适,惬意。

【暗淡黯淡】二者都指不明朗。

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

“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

【懊悔懊恼】“懊悔”重在“悔”——后悔,更多的是“责己”。

“懊恼”重在“恼”——烦恼,更多的是“怨天尤人”。

B部【颁布颁发】“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

“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包括包罗包含包涵】“包括”可指具体事物,又可指抽象事物,如“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思想观点”。

“包罗”指范围广大,事物众多,常说“包罗万象”。

“包含”对象多是抽象事物,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指请人原谅,如“请多包涵”。

【保障保证】“保障”指有效地保护人民财产、劳动、科研成果等不受侵犯和破坏。

“保证”着重于用事实或行动担保做到。

【暴戾暴力】“暴戾”,形容词,指粗暴乖张,残酷凶恶,如:“这个老板真是暴戾,动辄对工人进行打骂”。

“暴力”,名词,①强制的力量、武力,如“暴力革命”;②特指国家的强制力,如“军队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

【暴病抱病】二者都与疾病有关,但词性和词义不同。

“暴病”指突然发作来势很凶的病,名词,如“一场暴病,整得他意志完全消沉了”。

“抱病”指有病在身,动词,如“自此以后,他一直抱病在家,不再露面”。

【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一)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一)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一)1.按照依照遵照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2.本来原来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如事情真相原来如此。

3.必然必定一定这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

区别是:必然在和偶然对立意义上是形容词,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4.毕竟到底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

如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

如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5.不免未免都是语气副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作谓语。

如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不能作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

6.常常往往经常这三个词都是副词,都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其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如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义分不开,他们在个人和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不正确的;当它在表示时间时,则不能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分布:1.实词 2.虚词 3.实词+虚词考查重点:实词的考察重点是近义词的使用和词义辨析,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等。

常考题型:选择题或填空题,或辨析使用正误,或在句段中选填,或根据句意填空。

热点预测:本专题仍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要关注对新词语的考查。

考点二: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分布:1.成语 2.俗语实词+虚词+熟语考查重点:望文生义、误用褒贬、张冠李戴三类错误类型的考查为主。

常考题型:选择题和主观填空题,综合考查要格外注意。

分值为3分。

热点预测:任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词、虚词、熟语的综合考察格外注意。

考点三: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分布:1.辨析病句 2.修改病句考查重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等设题频率较高。

修改类中,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表述不得体是设题重点。

常考题型:单选题和综合修改题。

常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综合考查。

热点预测:选择题仍是主流题型,题干设计倾向于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注意修改病句与表述简明连贯得体的综合考查。

考点四: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文字运用)(一)扩展语句考点分布:扩展语句分情景型扩展和补写型扩展考查重点:主要考察想象、联想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常考题型:主观题,话题拓展式、添加成分式、中心阐发式,分值一般为4—10分。

热点预测:2014年高考材料点评式扩展、古诗意境扩展任将是热点,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及修辞综合考察。

(二)压缩语段考点分布:1.概括内容 2.提炼要点 3.下定义考查重点:概括提炼与短信息的能力。

常考题型:主观表达题主要有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或提取关键词、新闻概写、下定义等。

热点预测:2014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察会在继承上创新,与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及句式、修辞综合考察。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列表(按考试出现频率排序)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列表(按考试出现频率排序)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之
用法类型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可译为“往”“到”
辍耕之垄上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师说》以贻之。(他,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它,代物,作兼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同上)
故燕王欲结于君。(与,同上)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同上)
余将告于莅事者(同上,不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引进陈述对象)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引进范围)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引进范围)
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表原因)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连词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恩有加,则恩无因喜以谬赏。
九、为
用法类型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都读去声)
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被动关系,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可译为“被”
恐为操所先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虚词详解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七、【若】 (一)用作动词。 1.像,好像。 ①其若是,孰有御之。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及,比得上。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十、【焉】
(一)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2.哪里,怎么。 ①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清而不肯, 焉能行之?”
(二)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 学而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 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最新高考18个虚词归纳

最新高考18个虚词归纳
见孟子》)
•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
•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 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醉翁亭记》)
•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三、乎 • (一)语气助词 •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
八骑。(《项羽本纪》)
•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 为“是”“就是”等。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二)代词
•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 作宾语。
赂秦
•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
终也
•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1、距其院东五里 • 1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15、其皆出于此乎? •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词语辨析常见考点1.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

∥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例如: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3.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中现在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4.固然/虽然(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对/对于/关于(1)表示对待,“对于”的用法大致同“对”。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用“对于”。

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如:大家对我很热情。

②“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

如: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2)“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如: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采取积极的态度。

若两种意思都有,“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如:关于(对于)节约用电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关于”用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

“对于”用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6.还/又两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如: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

∥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1)“即使”后面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后面表示一种事实。

如: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

∥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如: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8.尽管/不管“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

“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

∥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9.难免/未免/不免(1)难免:形容词,不容易避免。

①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

如:粗枝大叶,就难免会把事情搞坏。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

如: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

(难免犯一些错误)②可以用在主语前。

如:同事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

(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③单独做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

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短句或“这”“那”。

如: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

④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词。

如:这是难免的事情。

(2)未免:副词,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

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合用。

如: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了。

(3)“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

“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

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换。

10.始终/一直(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如:大雪一直下了三天。

∥我一直等到十二点。

∥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如: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1.往往/常常(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如:请你常常来。

∥我一定常常来。

∥他希望常常去。

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如: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

∥我们常常去演出。

∥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

∥小刘常常上街。

12.一概/一律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如:过期一概(一律)作废。

∥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

∥一律凭票入场。

∥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13.以致/以至(1)以致:致使。

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下不了床。

∥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2)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也可以说“以至于”。

如:他熟读这本书,以至于能背诵全文。

14.从而/进而(1)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

(2)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

如: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做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从而”连接上文的原因、方法和下文的结果、目的,这里应改为表示层进关系的“进而”)再如:中国女排以三比二的成绩击败了日本队,从而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

(这里“从而”用得对)15.基于/鉴于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的意思)。

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

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面一般不用主语。

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

(“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帖)∥鉴于上次赛场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主张换队长。

(“鉴于”引出经验、教训,后文指出应对措施)16.逐步/逐渐两者均为副词。

前者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后者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

17.暂且/姑且/权且三者意思均表示暂时。

“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如: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重在强调让步。

如: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如: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18.继而/既而前者表示两事的发生紧紧相接。

如: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后者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如: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19.几乎/简直(1)几乎:将近于;接近于。

如:我几乎不相信。

(2)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意味。

如:我简直不相信。

20.径直/径自/竟自(1)径直:直接(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

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

如:这一班客机从广州径直飞往海口。

(2)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如:住了一宿,今日径自去了。

(3)竟自:居然;竟然。

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

如:他经过两年的艰苦学习,竟自学会了俄语。

21.何曾/何尝(1)何曾:副词,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

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2)何尝:副词,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22.大抵/大概(1)大抵: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重在肯定。

如:但在生者,却大抵只有如此。

(2)大概:只表示约数,重在猜测。

如:那道题大概太难。

23.只要/只有(1)只要:表示充分条件(有一个就够了),有时有假设的意思。

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只有:表示必要条件,不带假设的意思。

如:只有不断前进,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4.尤其/特别(1)尤其:副词,表示进一步,语气较重。

如:不到一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性尤其坏。

(2)特别:副词,用途较广。

①表“尤其”,但语气较弱。

如: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

②与众不同,不普通。

如:特别的样式。

③格外。

如:火车跑得特别快。

④特地。

如:散会时,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