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合集下载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在其统治下,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并与各民族保持着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一、民族政策1. 大一统思想清朝实行了强调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大一统的思想贯穿于民族政策之中。

清朝帝王认为,推行汉化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力图将各民族融入中国文化圈。

2. 人才选拔与封官让贤清朝致力于吸收各民族的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同时,清朝也鼓励各民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期能够培养出一批精通经史的人才。

清朝还实行了封官让贤的政策,鼓励各民族的王侯贵族效忠清朝,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地位与权力。

3. 特殊待遇与优惠政策清朝对一些服从统治的民族给予了特殊待遇和优惠政策。

例如,对于蒙古、满洲等少数民族,清朝采取了赐号封号、赏赐土地等手段,以表彰其对清朝统治的贡献。

同时,针对部分少数民族,清朝也实行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如保留其习俗、传统与语言,保证他们的宗教信仰等。

二、边疆管理1. 内外关系的平衡清朝在边疆管理上注重内外关系的平衡。

清朝通过采取军事手段与外族居民进行边境管控,同时又通过疆界条约与外族建立正式的国际关系。

此外,清朝还发展了一套边境贸易制度,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与外族的联系与交流。

2. 边防城堡的建设清朝在边疆地区大规模修建了边防城堡,以巩固边境的防线。

这些城堡通常由军事设施、驻军和行政机构组成,起到了防御外族入侵、维持边境稳定的作用。

3. 移民与团结政策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将大量的汉族移民派往边疆地区。

通过引入汉族移民,清朝试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如设立官员来处理民族问题、对民族领袖进行赏赐等。

总结:清朝的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体现了其在封建社会下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努力。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采取了多种措施。在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则设置了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乾隆帝进一步制定了“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在台湾,面对内忧外患,康熙帝于1683年武力统一台湾,并在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而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叛乱,设立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进行管辖,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清朝经略边疆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清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智慧。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对西藏的 管理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驻藏大臣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
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专置管理 机构
理藩院
2.清朝疆域和行政区划。 疆域
葱岭 库页岛 钓鱼岛
行政 区划
办事大臣
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背景
政治 危机
清朝由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盛转衰 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 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 素养)
【答案】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因素的成长,阻碍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启示: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只能造成国 家、民族落后。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并概括军 机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直接原因:便于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重要性体现:军机处位置距宫廷近,军机大臣的担任者都是亲臣、 重臣,负责承旨、出政。
[问题2] 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并分析军机 处的设置对清朝政治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能服从皇帝的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D项。
2.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 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时期尤为恶劣。清朝大兴文字狱 ( )
A.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B.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的必要手段 C.制造了大量冤狱,破坏了社会稳定 D.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禁 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13明清时期的对边疆治理.

13明清时期的对边疆治理.
伊犁将军府旧址清朝前期的疆域中俄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1920年清朝疆界伊犁葱岭西伯利亚中俄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南海诸岛京师蒙古西藏新疆清朝前期疆域图总督辖区省级政区名称治所直隶总督直隶保定两江总督江苏苏州安徽安庆江西南昌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开封陕甘总督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闽浙总督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湖广总督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四川总督四川成都两广总督广东广州广西桂林云贵总督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十八省清朝时全国分为十八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五将军辖区官名驻地辖地古名盛京将军盛京沈阳相当于今辽宁省吉林将军原称宁古塔将军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松花江以南部分以及乌苏里江以东至大海黑龙江下游两岸北至乌第河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南 海
南海诸岛
第八学习主题 第4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总督辖区 省级政区名称 直隶 江苏 治所 保定 苏州
返回首页 导入 驻藏大臣的设置 台湾府的设置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 伊犁将军的设置 清朝前期的疆域 学习与探究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
安徽
江西 无 山西 山东 河南
安庆
南昌 太原 济南 开封
陕甘总督
陕西
第八学习主题 第4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返回首页 导入 驻藏大臣的设置 台湾府的设置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 伊犁将军的设置 清朝前期的疆域 学习与探究
西藏日喀则
班禅额尔德尼住处
康熙皇帝长生牌位
(供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第八学习主题 第4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设置驻藏大臣
返回首页 导入 驻藏大臣的设置 台湾府的设置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 伊犁将军的设置 清朝前期的疆域 学习与探究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4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清朝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清朝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清朝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历时近300年,距今已有百余年。

清朝有着独特的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方式,这不仅对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的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问题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一、清朝的民族关系清朝开国时期,是一个满族建立的政权。

然而,清朝并不只是满族的政权,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

在清朝早期,民族关系比较稳定,不同民族之间相对和谐。

清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多方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如在政治上设立了将政府官员从各个地区中调配任用中,调度各地汉、蒙、满等占优势的官员,普遍实行“蒙汉合一”的管辖模式。

另外,清朝政府还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信仰,保障各民族宗教自由。

然而,随着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产生,民族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和敏感。

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外国列强进入中国,殖民势力进一步渗透,一些民族份子开始策动武装起义,要求民族独立。

清廷的政策逐渐偏向少数民族,引起汉族民众强烈反感和不满。

清朝晚期,民族关系日益恶化,与此相关的冲突和战争不断发生,为清末政治的动荡与民族矛盾的加深埋下了导火索。

二、清朝的边疆治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且国土最为辽阔的一个王朝。

在统治期间,清朝边疆治理是其治国方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边疆治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基本稳定时期和后期反复动荡时期。

早期基本稳定时期,清朝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统治。

一方面,积极发展农耕经济,增加边民收入,以稳定其社会地位和减少叛乱活动;另一方面,政策上也较为灵活,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加强羁縻和藩镇诸侯的控制,保护边疆地区的安全。

而后期反复动荡时期,清朝边疆治理由于各种原因变得复杂和困难。

这时期,清廷措施不力,对各个少数民族的内部冲突和民族间的矛盾、复杂问题视而不见。

在政治上,清政府因贪腐和腐化,屡屡错失治理时机。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 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难点:清朝的政治形态、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乾盛世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确定,体现了清朝的鼎整;强化君主专制、人口迅速膨胀,加剧了社会危机,闭关锁国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体现了清朝的危机。

从鼎盛走向危机,清朝的历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

预设:政治开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康雍乾时期,皇帝勤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及巩固,因此被称为“康乾盛世”。

二、新课教学1、盛世之辉煌(1) 固疆拓土,莫定版图①梳理康雍乾时期,疆域得到开拓和巩固的史实。

课堂活动:在这样一个辽阔的疆域内,多个民族同生存、共生。

那么,如此广阔的疆域,在清朝前中期是如何拓展巩固的呢?请根据地图和课本第二子目,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的内容。

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总结清王朝在地方治理方面的特点。

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 借助其上层人物维持统治;重视少数民族的事务,中央设专门机构;通过抗击侵路、打击分裂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清王朝通过对东北、西北、西南与东南多方位的经营与管辖,逐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过渡: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清王朝在经济方面也颇有建树。

(2) 传统经济的繁荣列表反映清朝经济状况。

(参考如下)提问: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预设:这一时期的清王朝,总体上经济繁荣,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但限于传统领域,没有出现新的领域和新的生产方式。

过渡:康雍乾时期,经济繁荣,政治也相对稳定,无愧于“盛世”的称号。

清朝边疆政策的内涵与作用

清朝边疆政策的内涵与作用

边疆政策的内涵与作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

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

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概而言之,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羁縻与怀柔羁縻,含有联系、牵制之意,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统治者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常采用的一种政策。

这种政策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实行有限自治,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并通过加强内地和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促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从而巩固和壮大大一统的国家。

汉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对这一统治政策奉行不悖,清朝统治者对此政策进行创新改造,使之更加完善,“因俗而治”成为治理边疆民族的基本方针。

2.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历代中央王朝都设有管理边疆事务的机构。

清朝中央政府设立了理藩院,专理蒙古等民族事务。

在加强行政管理的同时,清王朝还通过驻扎军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本来,“恩威并施”是我国历朝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对边疆民族地区尤多使用。

军事部署是威的体现,是“慑之以兵”方针的具体化。

3.从和亲到联姻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政治上的联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或求得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往往采取和亲或联姻的措施。

汉、唐、清三朝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清朝的联姻,主要在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之间进行。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清朝统治者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二是清朝统治者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

概述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概述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概述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1、平定三藩。

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至此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2、遏制了沙俄在东北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685年,康熙派军围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投降。

1686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俄军伤亡惨重,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俄国全部占领黑龙江流域的阴谋破产。

3、平定西南:乾隆即位初年,抚讨并用镇-压了苗疆起-义,之后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最终占领大小金川。

此后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

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

意义:维护了祖国统一、反对了民-族分裂,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

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

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清朝对新疆的治理措施

清朝对新疆的治理措施

清朝对新疆的治理措施1644年清朝入关,建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是边疆地区尚未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

西、北边疆地区,除漠南蒙古已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外,其他边疆民族政权都尚未与清朝建立统属关系。

这些边疆民族政权主要包括:北部的喀尔喀三汗部;西北地区的卫拉特准噶尔汗国、叶尔羌汗国;青藏地区的蒙藏联合政权和硕特汗廷。

这些民族政权是由蒙古各部大封建主所建立起来的,元亡以后,退居塞北的蒙古各部各自为政,彼此对立,相互仇杀,犹如一盘散沙。

清朝康、雍、乾三个皇帝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和多次征战,相继将漠北喀尔喀蒙古和青藏地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最后征服准噶尔蒙古部,至此西北边疆完成统一。

一、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平帝平定准噶尔和回部以后,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正式定名为新疆。

新疆分为北疆、南疆,南北疆居住着不同的民族,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则从事农业。

他们归附清朝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清廷又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其中很多士兵携眷永驻,屯垦戍边。

后来,亦有内地回、汉民户纷纷迁居,务农经商。

所以清朝针对新疆地区居民成分复杂的特点采取了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

(一)理藩院与将军、都统、大臣的设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初为专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

设承政、参政等官,专门处理蒙古诸部编旗、会盟、赏赐、通婚等。

1638年(崇德三年),更名为理藩院。

清朝统一新疆后,理藩院职掌范围扩展至回部、西藏及西南诸土司地方,“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

理藩院属清朝中央机关与六部平行,官员组成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设尚书满洲一人,左右侍郎各满洲一人,额外侍郎蒙古一人,理藩院下设六司各司其职。

理藩院尚书、侍郎和各司属机构,以及派驻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层层管理。

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

各驻边将军、都统、大臣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执行监督、控制蒙、藏、回各民族的任务。

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统治中国。

在清朝的统治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些措施不仅对清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分化异族:清朝以满洲人为统治阶层,他们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分化和同化边疆地区的土著居民。

他们通过与各族民众通婚,设立招抚机构,允许边疆地区保持一定的自治,使得边疆地区逐渐与中央政权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2.开发边疆土地:为了巩固边疆,清朝积极开发边疆土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吸引流亡的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来到边疆定居。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屯田制”,允许边疆居民自由耕种土地,鼓励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改善生活条件,增加税收收入,巩固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

3.建立军事防线:清朝在边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防线,用来抵御外来侵略。

最著名的是“长城”,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修建和加固了长城,加强了对北方边境地区的控制。

此外,清朝还修建了许多边关和营垒,加强了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这些措施对清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措施使得清朝巩固了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通过巩固边疆,清朝防止了外来的入侵和动乱,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此外,清朝的开发政策和经济措施,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边疆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其次,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清朝的统治为中国边疆地区带来了相对长期的和平和稳定,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

边疆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此外,清朝的开发政策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清朝的统治仍然存在民族歧视和隔离,使得满洲人与汉族人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差异。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2、军机处
(1)设立的时间、原因:
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 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 出政皆在于此矣。 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直接)。
二、疆域的奠定
(三)清朝疆域
巴勒喀 什池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喜马拉 雅山脉
台湾及钓鱼 岛、赤尾屿
南海诸岛
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 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国内 1、经济
人口膨胀,资源危机(1741年,全国人口为1.4亿,到1840年已达到4.1亿) 2、政治
《清实录》人口数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2010万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1741年)
1.4亿
道光二十年(184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亿
咸丰元年(1851年)
4.3亿
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 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 “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 称“滋生人丁,永不价税”。 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 历史趣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 向自己行跪拜礼时,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 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

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

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首先,元朝和清朝都采取了军事政策来控制边疆地区。

两个王朝都设立了边防军队,用来保护边境安全,并且对边境地区常年派驻兵力。

元朝设立了河湟制置使司、宣抚使司、边地等机构来负责边境的防御工作。

而清朝设立了将军统辖边疆,如东北边防大臣、西北边防大臣等职位。

此外,两个王朝都采取了军户制度,将军队作为边疆地区的居民,使其既能保卫边疆,又能开垦土地,增加边疆地区的人口和产值。

其次,两个王朝都进行了文化政策来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元朝通过向边疆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引导边境居民接受中央政权的统治,增强对他们的控制力。

元朝的蒙古汉文化大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央地区的交流和融合。

而清朝则采用了更加明确的汉化政策,鼓励边疆居民改穿汉装,学习汉文化,使其与中国内地的民族融合。

第三,元朝和清朝还实施了屯田政策,以增强对边疆地区的经济控制力。

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屯田户,并发展农耕经济,以供给军队和地方。

清朝则通过健全边境屯垦制度,将新开辟的土地分配给屯垦户,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在边疆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系统。

但是,元朝和清朝在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元朝对边境地区实行了严格的军事统治,边疆居民几乎完全由军队统治。

而清朝则采取了更加柔性的政策,尊重原住民族的习俗和传统,在统治上更加委婉。

这种政策使得边疆地区与中央地区的关系更加融洽,也更加长久地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其次,元朝和清朝的统治目标也有所不同。

元朝主要通过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治理来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而清朝则注重通过经济开发来增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了屯田政策,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吸引边疆居民的参与,增加边疆地区的经济产值,从而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

综上所述,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两个王朝都通过军事政策、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来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但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存在一些不同。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好!我的讲课已经结束,现在正式开始我的说课。

本次说课属于课后说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首先,关于课标,是这样要求的: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围绕课标,课本叙述了康雍乾盛世时期的专制主义及疆域的奠定;清政府面临的内外危机。

3、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专制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是外部世界变化的重要时期,因此本课在单元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我把本课主要内容定位为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但顶峰之中孕育危机。

另外,本课需要运用宏观视角来对比分析中外发展,所以本课的难点我设置为正确评价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评价康乾盛世。

【学情分析】我将本次授课对象设置为昆明市区高一学生。

他们具有以下情况:1、对军机处比较熟悉,对奏折制度相对陌生,故第一子母的史料阅读活动围绕奏折制度展开。

学生对清代巩固边疆的史实已有了解,但对于具体的举措和时空地位比较模糊,故第二子目的教学比较侧重从时空和史实入手的归纳整理。

许多学生对于清朝的内外危机认识不到位,还停留于表面认识阶段。

因此注重推理矛盾的滋生和矛盾带来的后果。

对比分析中外发展差距,古今政策异同,学会反思。

从而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教学目标】综合上述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探究明清君王专制的顶峰统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通过梳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认识发展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本课边疆治理涉及的时空要素的研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问题抹究》、《学习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素养目标】1.结合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影响。

2.结合清朝巩固国家统一、平定叛乱、反对外来侵略的史实,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3.结合清朝中期的内外矛盾,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1.重点:清初加强君主专制、经略边疆的史实。

2.难点: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问题导学】1.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1)奏折制度: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加强皇权,提高了决策效率。

(2)设立军机处:①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②地位: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③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①禁锢思想②摧残文化与人才2.清朝疆域管理的措施?(1)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2)东北(雅克萨之战):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3)西北,①平定准喝尔部叛乱②维吾尔族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③蒙古族设立盟、旗两级单位④新疆设立伊犁将军(4)西藏:册封“达赖"班禅”;驻藏大臣(5)西南:改土归流(3)中央:设理藩院,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3、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影响?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②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问题探究】探究1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两个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都以失败告终。

清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

清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

清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清朝边疆地区包括了广袤的疆域和多样的民族群体,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的政治稳定与统一。

一、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的背景清朝边疆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和边疆扩张过程。

清朝建立初期,面临着蒙古、满洲、汉族等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冲突。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不同,边疆地区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牧民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异,信仰与文化的差异等都是潜在的冲突源。

二、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的表现1. 领土争端:清朝边疆地区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疆域,各个民族对于土地的争夺是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为了获取或争夺更多的领土,会发生边界的划分和争端,甚至引发武装冲突。

2. 文化冲突:清朝边疆地区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造成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冲突。

例如,汉族与蒙古族在生活方式、婚姻礼仪等方面存在差异,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冲突。

3. 经济冲突:清朝边疆地区的经济状况各异,不同民族的经济模式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资源匮乏和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引发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冲突。

三、清朝政策对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的应对清朝历代统治者对于边疆民族与民族冲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1. 分化统治:清朝统治者通过分化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利益,以便控制边疆地区。

例如,清朝通过对蒙古地区实行“分伦制度”和实行汉化政策,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2. 军事镇压: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叛乱和冲突问题,往往采取军事手段进行镇压。

例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镇压西北地区蒙古和回民的叛乱,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

3. 文化宽容: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各个民族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政策。

清朝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提供一定的自治权力,以减少民族冲突的发生。

清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清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清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期间,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措施,以维护边疆的安定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清朝的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清朝的边疆治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与其他王朝相比,在边疆管辖上,清朝采取了一种尊重土著习俗和部族制度的政策,灵活地结合当地特色管理边疆地区。

例如,在对蒙古的统治中,清朝既采用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又使用蒙古传统的部族自治制度,通过与蒙古贵族建立联姻关系,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同样,在对新疆的统治中,清朝也保留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通过袭用蒙元时期的政策,建立了喀喇嘛政教合一的“宗教自治制度”,确保了新疆地区的社会和谐。

这种对边疆地区的包容与灵活性,使得清朝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

其次,清朝的边疆治理更加注重民族协调与融合。

尽管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但其统治范围涵盖了56个民族,因此如何巧妙地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清朝通过实施“二等奴隶制度”和“八旗制度”等措施,将边疆地区的汉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满族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种族的融合与统一。

此外,清朝还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以提升边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基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这种强调民族协调与融合的边疆治理策略,为清朝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清朝的边疆治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清朝边疆地区的统治中出现了一些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抵抗与反叛。

例如,在对西藏的统治中,清朝曾经遭遇了“库克查尔汗国”和“土尔扈特汗国”的反抗,直到雍正时期才最终被清朝收复。

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也受到了外部侵略势力的威胁。

特别是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扩张使得清朝在边疆安全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一、清朝对西藏管理的措施、影响?
①措施: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C、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帝时实施“金奔巴瓶”制度。

②影响: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历代对西藏的措施
①唐朝:A、通婚: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B、会盟:823年,唐蕃结盟及建立会盟碑。

②元朝: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军政事务
二、台湾府设立的背景、时间、影响?
①背景:郑氏政权势力大减以及台湾面临被侵占的危险,康熙帝收复台湾。

②时间:1684年,隶属福建省。

]
③影响: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①背景:17世纪葛尔丹叛乱
②目的:加强对北部的统治。

③影响: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作用。

①背景: 18世纪大小和卓叛乱
②目的:加强对西北统治。

③影响: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作用。

五、清朝前期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及库页岛
巴勒喀什池
葱岭清朝太平洋
南海诸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