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二、国务院行政法规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
11月24日)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2000年1月30日)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2
号2001年4月21日) 4、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2004
矿山006-215号 7、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2014-59号令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建设部
8、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9、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10、勘查设计工程师管理规定 11、建筑师执业资格规定 12、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 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水利部 交通部
地震局
14、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15、水运工程建筑市场管理办法 16、水运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 17、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8、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9、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人事部 20、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 处理规定
文物局 21、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 22、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管理办法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另外还包括: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
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13号)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三、各部门(委员会)政府法规或规章 国土资源部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主席令21号)(2000 年1月1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主席令71号)(2006年8 月22日)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高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4. 产生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山区,沟谷上游有坡度较大的汇水面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大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为松散土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水流条件:暴雨强度大,或在高山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水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人为因素:山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4.发生的条件地下水丰富和坡面有积水的地方,特别是连续性降雨后,有大量雨水下渗时,滑坡容易发生;地面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水浸湿后发生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面、节理面及岩层面是天然的软弱面,尤其在断层面或岩层内夹有粘土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用、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人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行蓄水灌溉,坡面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生。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护坡挡墙基本知识
诱发崩塌的因素:
崩塌容易产生在较陡斜坡岩土体(悬 崖),一般坡度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 30米时,在降雨等诱发和其他外力作用下, 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 滚动、堆积在坡脚,即产生崩塌。
地震引发宝成铁路崩塌(2008年5月12日 地震引发)
2010年3月10日1时30分左右,榆林子洲县双湖峪镇双湖峪村石沟自然村 发生一起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造成27人死亡,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0 万元;
10、大雨过后,即使天气转晴,但在几 天内仍有可能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 灾害,应提高警惕,加强检查,注意 防范,降雨完全停止15天后才能回住。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搬迁避让 2、科学选址
1) 如黄土地区避开黄土滑坡危险地段 2) 避开幼、中年黄土谷坡 3) 黄土地区坡度大于45°、坡高在25m以上的坡 段下方不宜建宅 4) 加强对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凡建设先评估) 3、合理施工和适当治理
②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 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 等都可诱发滑坡。
③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 发滑坡。
延长县滴杏家沟滑坡(7月25日)
宝塔区城区南市办礼堂沟口滑坡(7月23日)
延川县街道办石板沟崩塌(7月26日)
强降雨引发的坡面泥流
延安2013年7月极端降雨引发的黄土地质灾害
6、坡面栽种根系发达的植物;
四、削坡建房时注意事项
7、已建成的房子若不符合上述要求的, 要在技术人员或有经验人员的指导下, 尽快进行整改或修筑挡墙护坡。
8、平时要经常到房前屋后检查,看是否 有裂缝发生,特别是雨季,要加强巡 查,及时疏通排水沟;
四、削坡建房时注意事项
9、发现有崩塌、滑坡发生的预兆,要立 即撤出所有人员,并将情况及时报告 国土资源部门;千万不要在崩塌、滑 坡发生后尚未稳定时进入崩塌、滑坡 区进行取土等作业。
地质灾害
震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 级 级,能量约增加30倍。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3-5级之间的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微震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 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导入新课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 化的作用----地质作用。那么地质作用 可以分为哪几种?
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 人们觉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经历了几千万年漫长的 地质时期。有些则进行得很迅速。当这些自 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 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 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 损失8451亿多元。
【探究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 级地震。读图,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 界地带?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和影响最 大的是哪一种?
1、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预 防措施;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
出我国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3、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地震的危害——造成的危害最大
地震具有分 布范围广泛、 伤亡大、损 失大、危害 大、突发性 强的特点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 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 发生8.0级地震,汶川地震直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 69号)(2007年11月1日) 16、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办法(十一届省人大二十九次常务 会议2012年5月31日通过)(2012年10月1日 施行)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二、国务院行政法规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 11月24日)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2000年1月0日) 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2 号2001年4月21日) 4、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2004 年1月7日) 5、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 号2004年2月1日)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建设部
8、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9、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10、勘查设计工程师管理规定 11、建筑师执业资格规定 12、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 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水利部 14、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交通部
15、水运工程建筑市场管理办法 16、水运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 17、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地震局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法律法规体系
一、国家法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22号)(1989 年12月26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席令7号)(1986年4月12 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席令77 号)(2003年9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7号)(2009年 5月1日修改后重新颁布)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主席令63号)(1996 年10月1日)
18、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9、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中国矿大--地质灾害教案
灾害地质工程教案灾害地质工程教案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第二节地震灾害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强烈地震灾害可以把整个城市毁于一旦。
一、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称为地震效应。
对于工程建筑物来说,地震效应大致可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震动效应两个方面,它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一)场地破坏效应1、地面破裂效应2、斜坡破坏效应3、地基变形破坏效应(二)强烈地震破坏效应1、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2、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二、地震灾害的特点与破坏形式(一)地震灾害的特点(4个主要特点)(二)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1、地面运动2、断裂与地面破裂3、余震4、火灾5、斜坡变形破坏6、砂土液化7、地面标高改变8、海啸9、洪水*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是地震灾害的重点,结合视频需要学生掌握。
灾害地质工程教案编号:03 课时安排:2(5~6)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地震地质灾害(续)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地震的监测与预报方法熟悉地震灾害损失及其预报了解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教学重点、难点:本讲的重点是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方法,这也是难点。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教学过程:(含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上讲主要讲了地震地质灾害的概念、发生的机理、诱发地震的因素和地震灾害的特点及破坏形式,并列举了国内外主要的大地震发生情况。
引入本次课的内容。
第三节地震活动的监测与预报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可怕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预报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0世纪初,世界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依据地壳形变观测进行地震预报的观点,6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地震预报研究的专门机构和地震预报实验室。
虽然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人类对地震孕育、前兆异常机理等内在机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地震预报的各种方法都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25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第一节中国主要地质灾害概况一、地震(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地震灾害尤其严重。
伴随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超过以往任一世纪,达历史最高水平。
据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报告,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左右,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一次损失100亿美元以上的地震屡屡发生,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南部的阪神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创历史地震损失的最高记录。
中国受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控制,地震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米s≥7级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1/10;8级以上地震9次;全球米s≥8.5级的特大地震5次,其中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和1950年西藏察隅-墨脱8.6级地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震震源浅,房屋和工程建筑抗震性能差,所以震灾十分严重。
本世纪中国地震死亡人数达61万多人,约占世界地震死亡总人数36%,居世界首位。
以下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依次为日本(15.5万人)、意大利(14.5万人)、伊朗(14万人)、土耳其(近10万人)。
一次死亡10万人以上的毁灭性地震,本世纪共发生3次,其中有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另一次发生在日本(1923年9月1日,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死亡14.3万人)。
发生在中国的这两次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人类地震灾害史上屈指可数,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公元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是中国和世界近代最大的地震,共造成23.4万人死亡。
震灾最重地区在海原、固原和靖远、隆德、静宁、通谓地区,震动波及面积约170万平方千米。
据《农商公报》1921年第七卷第86期等史料,死亡超过一万人的县有:海原县(死37030人)、固原县(死40176人)、靖远县(死31933人)、隆德县(死28370人)、通渭县(死18108人)、会宁县(死13962人)、静宁县(死12447人)。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规定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规定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具有严重性和复杂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规定,以促进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和救灾工作。
本文将分为四个小节,详细阐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地方政府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机制。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指挥部,并设立应急指挥组、应急保障组、应急救援组等不同的职能部门。
同时,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
在管理体系中,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的作用,提高救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节: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各地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
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应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及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急处置。
同时,要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预警等级,提醒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
应制定详细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各级救援队伍的组织架构和任务分工。
在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方面,要加强救援能力的提升,提高队伍的协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体系,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节:地质灾害应急整改地质灾害应急整改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应加强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提高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
针对地质灾害事故后的救援演练和总结,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对于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结语: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规定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制定的。
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地质灾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地理地质灾害跟踪训练习题
第一节地质灾害【典例探究】1.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图中山脉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该山脉自然带的分布具有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A的汛期一般出现在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月份,图中B地区盛行____风,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
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综合考查了我国一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1)小题:首先要求考生对图中山脉成因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解释,难度不大。
该山脉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其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考生应答往往容易不着边际,不得要领。
第(2)小题的A河为珠江,其汛期较长,一般在5~9月,其原因是夏季风影响时间长,带来丰沛的降水。
第(3)小题: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在夏季往往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第(4)小题,回答地质灾害的类型较易,但回答其成因往往不够全面,考生应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全面分析,回答才能较为完整。
答案:(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2)5~9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3)西南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4)地震、滑坡、泥石流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植被破坏,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7月12日7时8分44秒在甲地(北纬30.5度,东经83.4度)发生6.7级地震;12月9日2时32分11.6秒在乙地(北纬42.9度,东经145.2度)发生7.1级地震;12月26日8时58分55.2秒在丙地(北纬3.9度,东经95.9度距海岸3Q公里)发生8.7级地震,地震将整个苏门答腊岛向西南方向推移了100英尺,地震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等国家,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失踪,大批房屋损毁。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单元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2课时)【学习目标】⒈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
⒉理解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震级、烈度等地震要素,分析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
⒊掌握地震的成因类型、发生机制、发生过程、危害、防御措施。
4.比较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危害、发生机制。
【重点难点】掌握地震的成因类型,理解各种地震的发生机制。
【学习过程】①板块的概念:②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教材21页图2-1-3)。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接处。
如下图所示:【视野拓展】地震与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火山活动1.概念: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成因: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由于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岩浆沿着地壳薄弱的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构造:①火山通道:地下岩浆上升的断层或裂隙;②火山口: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漏斗形喷口;③火山锥: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的锥形构造。
4.火山的类型:会引起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地质灾害科普知识 第二章 群测群防体系 第一节 介绍
第二章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一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简介2.1 群测群防简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
群测群防的主要做法是,汛期前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趋势,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落实监测点的防灾预案,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同时,县、乡、村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从县、乡政府的管理责任人一直落实到村(组)和具体监测责任人,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
通过这种责任制形式,明确了隐患点的具体责任人和监测人,保证各隐患点的变形特征能及时被捕捉,有效地指导了当地政府和受威胁群众防灾避灾工作。
2.2 群测群防主要任务(一)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编制监测巡查方案。
(二)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建立防灾责任制。
(三)确定群众监测员,开展监测知识及相关防灾知识培训。
(四)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隐患点(区)防灾预案,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建立各项防灾制度。
(五)通过实时监测和宏观巡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变形情况,在出现灾害前兆时,进行临灾预报和预警。
(六)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隐患点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及隐患区宏观巡查档案,并及时更新。
(七)组织实施县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培训教材
第一章主要地质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易发区可以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可以划分为危险性大区、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小区。
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可分为危害性大、危害性中等和危害性小三级。
5、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明文规定: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已发生的: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的;中型:因灾死亡3—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的;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自治区定死亡1—10人。
潜在隐患点:特大型:受威胁人数>1000人;大型:受威胁人数100—1000人;中型:受威胁人数10—100人;小型:受威胁人数<10人;6、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首先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然后根据防治分区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7、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避让、监测、预警、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四大类。
第二节崩塌、滑坡一、崩塌(一)什么是崩塌崩塌系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动、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二)崩塌的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陡峻切割剧烈,悬崖临空高耸,坡度在25°—40°的斜坡,上、下陡,中间缓的斜坡,易产生崩塌。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核心归纳
1.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形成条件 被覆盖度较差
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区 危害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对
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3.下列关于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 ②地形崎岖 ③地势低洼 ④季风气候明显的地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探究点一 地震灾害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图。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 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 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 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 452 亿元……
10:25 am 4:00 am
震级 死亡人数
7.4
8
7.1
1 820
1.根据资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 D.两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X地地震的震级高,所以释放的能量大;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两地的地震均有人 员伤亡;表格中未出现震源深度的数据,所以无法判读震源深度。
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 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 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损失也就相应 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 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质灾害
【课程标准】: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地震灾害:
【自主探究】:(看看书,能学会)
1、了解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
(1)在下图中标注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并理解它们的涵义。
(2)解释震级和烈度,说说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例题:
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
A.4级以上的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
B.震中很浅,震中越浅,震感越强
C.震级虽然不大,但震源相当浅
D.震源相当深,但烈度大,震感强
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
(1)说说地震的分类方法有哪些?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地震可分为几类?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哪一类型?
(2)简述地震的发生过程。
哪种地震波是造成建筑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1、世界上大部分的地震属于那种地震类型?说说这种地震类型的发生过程,并说明世界重要地震带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时,_______________板块俯冲到
_______________板块之下形成
了深海沟和岛弧链。
(3)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
_______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
(4)请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自主探究】:(看看书,能学会)
1、什么是滑坡、泥石流?对比滑坡、泥石流有何异同?
2、简述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1、探究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1)滑坡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它们在滑坡形成中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它们在滑坡形成中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认识灾害的发生过程特征,对于掌握灾害先兆信息,规避和减轻灾害损失十分重要。
(1)经典滑坡发生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如何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
(2)如何预防泥石流灾害?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
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
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
为主的灾害系统。
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
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4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
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
害。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4、2004年7月5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努力救援下,62名游客全部脱离危险,被安置到安全地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分)
图1 图2
(1)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_________;图2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图中提供了①②③④四条逃生路线,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地震灾害:
【自主探究】:(看看书,能学会)
1、(2):C
【合作探究】:(议一议,能解决)
2、(1)A: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E:美洲板块;F:南极洲板块
(2)大洋;大陆;(3)岩石圈
(4)地处亚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自主探究】:(看看书,能学会)
2、
直接损失——
(1)常在短时间内摧毁道路、桥梁、村庄、厂房。
(2)堵塞河道、埋没田舍,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合作探究】:(议一议,能解决)
3、(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上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
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有暴雨,就促使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4、(1)乙;
线路②_。
理由:泥石流沿沟谷下泄,逃生时宜选择地势较高,且远离沟底的方向,危险性最小。
(2)该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破坏性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形崎岖,坡度较大;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