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一、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火山:火山是地壳破裂处喷发岩浆、岩灰、火山灰、碎屑物、火山弹等的自然现象。

3.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冰川融化等导致河水暴涨,水位超过河岸线的水文现象。

4.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偏少,造成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生物生活的现象。

5.台风: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风力达到12级以上。

6.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7.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二、防灾措施•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建立火山监测预警体系。

•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火山地质公园建设,合理利用火山资源。

•普及火山知识,提高公众的火山防范意识。

•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开展洪水风险评估,制定防洪预案。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

•开展洪水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洪水防范意识。

•建立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干旱气候。

•开展干旱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干旱防范意识。

•加强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

•制定台风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防台风工程建设,提高防台风能力。

•开展台风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台风防范意识。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制定滑坡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避让滑坡危险区。

•开展滑坡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滑坡防范意识。

中国地理灾害

中国地理灾害

中国地理灾害地理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产造成破坏和威胁的各种自然灾害现象。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地理灾害在中国经常发生,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的地理灾害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气候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受气候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气候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风暴和台风等。

洪涝是中国最常见的气候灾害之一,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沿海和江河流域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和水文条件复杂,洪涝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常见灾害,为农林牧业带来的损失巨大。

风暴和台风则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防护设施和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二、地震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大陆板块交界带,地震活动频繁。

每年都有大量的地震发生,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民生带来巨大破坏。

特别是西部地震带,地震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防治,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提升。

三、地质灾害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中国的山地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等地,地势陡峭、植被繁茂,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灾害经常给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和盆地地区,由于地下开采和水资源开发的过度,造成地下空洞和地面下陷。

地裂缝则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破裂现象,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四、其他自然灾害除了上述的气候灾害、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中国还有其他自然灾害。

例如,火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灾害,特别是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较大。

近年来,森林火灾也逐渐成为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在林区的火灾防治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灾害多发、多样,对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构成了巨大威胁。

十大地质灾害

十大地质灾害

我国10大类31种地质灾害的划分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一)地震1、分布发育概况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

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

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

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

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

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目 录一、灾情慨况 (1)二、分布情况 (2)三、历史对比 (6)四、重大灾害案例 (8)五、成功避让情况 (10)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3年)一、灾情慨况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缝301起和地面沉降28起,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3.9%、21.5%、10.0%、2.4%、2.0%和0.2%(图1),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2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7.5%、78.4%和93.2%(表1)。

全国15403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4847起,占总数的96.4%;人为因素引发的有556起,占总数的3.6%。

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地震和冰雪冻融等;人为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切坡等。

图1 2013年地质灾害类型构成表1 2013年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对比项目发生数量(起)死亡失踪(人)直接经济损失(亿元)2013年154036691022012年1432237552.8较2012年增减数量108129449.2较2012年增减比例(%)7.578.493.2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对地质灾害灾情分级的规定,特大型地质灾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踪、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7.3亿元;大型地质灾害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踪、4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中型地质灾害835起,造成157人死亡失踪、8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7.9亿元;小型地质灾害14261起,造成137人死亡失踪、1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

二、分布情况(一)区域分布2013年地质灾害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图2),按发生数量多少依次是甘肃、四川和广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图3);按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多少依次是四川、西藏和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图4);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少依次是甘肃、四川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图5)。

最新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最新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

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

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

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的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的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

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

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和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 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 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 余座大型工厂、55 座大型矿山、3000 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 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 万多个,塌陷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 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 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 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 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区。

岩溶塌陷分布广泛,自1949年以来,已在24个省(区市)发生近干起,塌陷坑总数3万多个,尤以中南、西南地区最多。

矿区(以采煤为主)采空塌陷十分严重,仅华北,华东地区的煤矿区采空塌陷每年就达10.5万亩。

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几十亿元。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全国已有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

地面沉降虽不致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够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所以造成的经济损
失尤为严重。

地裂缝已在17个省(区市)20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

各类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地质灾害已成为造成我国人员伤亡的主要灾害之一。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

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征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摘要】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成因,并适度面向工程建设需求,综合已有分类方案优缺点并参考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对地震地质灾害做了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差异性明显:(1)灾害类型多样,主要为地震作用下的斜坡失稳、地表破裂、泥石流、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其次为地震塌陷和堰塞湖与溃决灾害,而地震涌浪、海啸、诱发水库地震等则属于极少见的灾害;(2)整体上,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在强度分布、类型分布和危险性程度方面差异性明显,我国的西部特别是西南部是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华北部分地区.【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4(041)001【总页数】9页(P119-127)【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分类方案;控制因素;分布特征;明显差异【作者】钱海涛;张力方;修立伟;吕悦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P694我国的地震地质灾害种类多、灾害重,对此,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其成果之丰富、研究之深入是毋庸置疑的,但多是专注一类或几类灾害或是局部地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在面向全国存在多种类型的地震地质灾害这一特征上尚显得不够全面,难以很好反映中国地震地质灾害的总体特征。

要分析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应首先界定清楚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定义,以避免不同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因所持基本概念本身定义不同而导致的概念替换或误用。

因此本文在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分类,并对其总体分布规律予以阐述。

1 目前几类关于地震地质灾害概念与分类的代表性观点地震地质灾害,顾名思义,是指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其与人类工程活动具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国内外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备受重视。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

《中国的地质灾害》知识清单一、引入嘿,同学们!咱们今天要一起探索一下中国的地质灾害。

这可不是个轻松的话题,但别怕,咱们会尽量让它变得有趣些。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去山区旅游,正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呢,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地面也开始摇晃起来。

哎呀,这可把我吓得够呛!后来才知道,这可能是发生了地质灾害。

那到底什么是地质灾害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呢,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地质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灾害现象。

就像我刚才遇到的那种情况,可能就是地震或者山体滑坡之类的地质灾害。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咱们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比如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可是给咱们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的危害可大了,它能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坏等等。

所以,咱们得加强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2、滑坡滑坡呢,就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我有一次在山区看到一个山坡,上面的树木东倒西歪的,后来才知道,那可能是之前发生过滑坡的地方。

滑坡会破坏农田、房屋,阻断交通,还可能会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所以,在山区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滑坡的措施。

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有一次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山区因为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好多房子都被冲毁了,真的是太可怕了!泥石流的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我们要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和防范,减少它带来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的分布1、地震的分布我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要么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要么是地壳构造比较复杂。

比如说,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经常发生地震,就是因为它们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非常频繁。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灾害(共37张PPT)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灾害(共37张PPT)
的,可以发布“寒潮”预警。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 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 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 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 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地震的震级: 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震级越大,释放能量越多。 (震级每大一级,能量就大31.6倍。)
地震的烈度: 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叫作地震烈
度。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1.2 我国地震的分布 地震东少西多,灾情东重西轻, 死亡人口下降、经济损失上升。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 面气压形势图”。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梅雨
夏初,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特征: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
(2)寒潮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地表热量交换,维护全球的热量平衡。 ②寒潮带来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消融 缓解春播旱情。
③寒潮带来低温,还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 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⑤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
④净化大气。带来的雨雪天气,增加了空气湿度,减少北方的扬尘 天气,也会使飞沫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降水量:大小与集中程度;
来水 水系:支流多少、水系形状与流域面积大小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过程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起地质灾害事件,2024年汶川地震。

2024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1.07度,东经103.33度。

这次地震发生于2024年8月8日凌晨2点28分,地震的震级为7.0级。

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这次地震导致了超过15,000人死亡,另有超过30,000人受伤。

地震灾害首先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大量的房屋倒塌导致了大批人员被掩埋,救援行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此外,由于通信和交通网络的瘫痪,救援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次地震也暴露了中国在地震防御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房屋建设质量不达标、抗震设施不完备等。

地震灾害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和地面破裂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此外,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分布和地表水的流动。

这些影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田产量都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派遣军队和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人员支持。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地震灾区的重建投入,改善了抗震设施和建筑质量控制。

中国科学家也加强了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以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

然而,地震灾害的防控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现象,即使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也很难完全杜绝地震灾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困难。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和长期措施,但防控工作仍然存在着挑战。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以来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以来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以来地质灾害成功
避险典型案例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
•【公布日期】2024.08.05
•【文号】自然资办函〔2024〕1621号
•【施行日期】2024.08.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地质灾害
正文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以来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
型案例的通知
自然资办函〔2024〕16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今年以来,极端强降雨事件多发频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临灾避险,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要求,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现将今年1-6月各省份228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清单汇总印发,并选取编辑6月份以来19个成功避险典型案例供学习借鉴。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4年8月5日
附件:
1. 2024年1-6月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清单
2. 2024年6月份以来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试推测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震源浅
自然原因: 震中位于市区
震发时间为凌晨
人口密度大
人为原因: 人们防震意识薄弱
建筑物抗震系数小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一是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 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案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 主要分布在____ (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BCE A.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 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
防灾减 灾措施
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加强国际合作
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躲在室内开间较小和支撑坚 固的地方,如卫生间、墙角、坚固的家具下;尽量 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 鼻;疏散到空旷的地面上,远离高大建筑物;不要 使用电梯等。
华北区、台湾地 区地震成因:位 于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交界区 地壳活动强烈
分析材料: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我国河北唐 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0 千米,造成24.2万人死亡,16.7万人伤残,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283亿元,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2003年9月26日凌晨3点50分,日本北海道 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5时7分又发生7.1级余 震,但仅造成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微乎其微 的损失。

河北发布地质灾害

河北发布地质灾害

河北发布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日,河北省发布了关于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

本文将介绍河北省地质灾害的种类、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希望增强大家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河北省地质灾害种类河北省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山体滑坡是指在山坡上因地质构造破坏或者降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大片岩土体从高处向低处滑动、流动或者倾倒的现象。

泥石流是由陡坡上的泥土、岩石、石头等颗粒物质夹杂水流形成的地质灾害,具有猛烈、突发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工程、采煤、自然溶蚀等原因导致地表陷落的现象。

预防措施1.山体滑坡预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定期检查山体稳定性,及时清理沟渠,加固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远离危险区域。

2.泥石流预防:加强河道维护,定期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合理规划河道整治工程,搭建固定防护设施,避免河道堵塞。

3.地面塌陷预防:加强地质勘察,监测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合理利用地下资源,避免地下空洞的形成。

应急措施1.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滞留危险地带。

2.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听从应急救援人员指挥,有序疏散人群。

3.如遇到地质灾害导致的交通中断、供水中断等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获取援助和支持。

河北省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我们要警惕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广大市民能够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灾害案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质灾害的案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防范地质灾害。

案例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了近7.7万人死亡,约37.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0亿元人民币。

这次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导致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大量的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次地震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防范工作,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案例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拉岗火山喷发。

1980年5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拉岗火山喷发,造成了5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火山喷发导致了大范围的火山灰和岩浆的喷发,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次火山喷发的案例告诉我们,火山地区的居民要加强对火山活动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火山灾害带来的损失。

案例三,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核泄漏导致大量的辐射物质释放到环境中,严重污染了周边地区的空气、水源和土壤。

这次核泄漏事故对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核设施的安全问题,加强核安全管理,防范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以上这些地质灾害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总结,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8-31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全国与各省级2010-2018多年数据的分析对比,缺2014数据)

8-31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全国与各省级2010-2018多年数据的分析对比,缺2014数据)
185
#死亡 人数
直接 经济损失
(万元)
地质灾害 防治项目数
(个)
地质灾害 防治投资
(万元)
105
147128
458
2
2
10
1
10
10
10
293
6
1
1
1
14
100
830
445
433
6
6
199
2
555
272
894
6
5
1328
20
9
6565
11
10
2626
2018 广 西 2018 海 南 2018 2018 重 庆 2018 四 川 2018 贵 州 2018 云 南 2018 西 藏 2018 2018 陕 西 2018 甘 肃 2018 青 海 2018 宁 夏 2018 新 疆 2018 2017 全国 2017 2017 北 京 2017 天 津 2017 河 北 2017 山 西 2017 内蒙古 2017 2017 辽 宁 2017 吉 林 2017 黑龙江 2017 2017 上 海 2017 江 苏 2017 浙 江
70
2
86
66
12
7
1
460
285
83
88
1
185
40
27
118
45
18
23
1
2
5
3
154
27
51159
2127
3
1622
1983 155 100
23
4655
16
8168
9
4338

中国的地理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地理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滑坡:滑坡是中国最常见的地质灾 害之一,多发于山区和丘陵地区
火山:中国有500多座火山,其中 活火山约10座,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南和台湾地区
气象灾害
台风:影响沿海地区,带来强风和暴雨 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干旱: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 寒潮: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冻害 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龙卷风: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小
成功应对洪涝灾害的案例
1998年长江特大 洪水:政府及时 采取措施,成功 控制了洪水,减 少了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2008年南方雨雪 冰冻灾害:政府 及时启动应急预 案,成功应对了 灾害,保障了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 全。
2010年甘肃舟曲 特大泥石流:政 府及时组织救援, 成功解救被困群 众,减少了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公众防灾减 灾意识
普及防灾减灾知 识
加强防灾减灾技 能培训
推广防灾减灾先 进经验
第四章
防灾减灾案例分析
成功应对地震灾害的案例
1976年唐山大地震:政府及时组织救援,减少人员伤亡 2008年汶川大地震: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大规模救援行动 2010年玉树地震:政府及时组织救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2013年雅安地震: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大规模救援行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平原等地区。
原因:气候变化、 降雨量过大、地 形地貌等因素都 可能导致洪涝灾
害的发生。
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防汛指挥系 统、加强预警预 报、加强水利工 程建设、提高公 众的防灾减灾意
识等。
地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 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多发于西部和 东部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