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地质灾害和地震发生数量、受灾人数和经济损失现状
中国地质灾害和地震发生数量、受灾人数和经济损失现状一、地质灾害和地震概述地质灾害和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大的灾害,地质灾害主要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地震作为特别的灾害泪目,整体影响范围相较于地质灾害更广,危害更大,地震发生的同时经常会引起各类别地质灾害,造成二次受灾,故而地震和地质灾害是人们必须注意并防范的灾害。
二、地震灾害数量及影响1、灾害数量地震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引起的,其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加之地震基本不可预测,数量、震级及地点(一般分布在板块边沿)都是随机的。
2020年总共我国发生5次地震,其中2次6级以上都在新疆地区,相对影响较小。
2、伤亡人数就地震伤亡人数情况而言,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是近二十年来我国最大的地震,其震级达到里氏8.0级,波及整个四川,伤亡人数达到恐怖的44.63万人,其中69283人在地震中永远失去了生命,时至今日,人们仍没有完全从巨大的悲痛中醒来,它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地震无情这铁一样的事实,至此之后人们对于地震的重视度持续加重,相关预警与监测持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地震伤亡人数仅达35人,死亡人数为5人。
3、经济损失就地震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情况而言,我国超过58%的大陆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平均每年由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16.5%。
2020年我国地震灾害共发生三次,分别发生在新疆3次、四川和云南各1次,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1亿元、2亿元和1亿元,其中新疆损失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有两次在6级以上的地震,总经济损失为20.54亿元。
整体来看,随着地震预警相关设备逐步发展,地震带来相关经济损失有所减少。
三、地质灾害数量及影响1、灾害数量我国是全球地区复杂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包含多种气候和地形特征,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呈现增长和频发的态势。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摘要: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本文将讨论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有特定的属性和内涵,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其空间分布也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地质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
关键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学科一、引言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地质过程始终贯穿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之中,而且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事件又恰恰是地球演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貌形态,空气和水,岩石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沙尘暴,山洪等地质灾害,这些作用也为形成土壤做好了很好的准备。
然而这些地质作用在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威胁下,已经成为了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照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可以将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一种是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由于其形成过程也不同,其空间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的不同。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资源等方便造成的损害事件。
某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大量能量,例如火山爆发,或者陨石撞击地球等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而且有些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极短,而起发生前没有任何征兆,例如汶川地震。
而有些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则有十分缓慢,例如地面沉降可以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都是有可能的。
按照地质环境的变化的速率可以划分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两大类,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火山、地震、斜坡地质灾害等,渐进性地质灾害主要有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等。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构造运动活跃,所以灾情严重,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可能会诱发很多地质灾害,因此研究中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地质灾害的宏观类别,结合各地地质条件,地理环境、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以下是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主要
分布在五个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带、欧亚大陆
边缘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和台湾地震
带。
2.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
东部和南部地区较为严重。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长江流
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3.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
建、台湾、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份。
高风险的地区包括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东部沿海。
4.干旱灾害: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
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
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匀,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干旱问题日益突出。
5.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山
地地区,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陕西、甘肃和广西等地。
陡峭的山地和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6.山火灾害:山火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森林和山地。
内蒙古、东北地区、云贵高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
林和草原是山火的高发地区。
7.沙尘暴灾害: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干旱和风力较大,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常见自然灾害的大致分布范围,具体的灾害发生还会受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时需考虑具体的地方条件和特点。
中国地质灾害
山西大同火山群——死火山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
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 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是冰雪融水汇 集时突然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 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3、滑坡泥石流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2、中国火山众多
(1)成因:我国地 处世界六大板块之间相 撞形成的两大地震带 (2)分布:活火山 有新疆于田附近的昆仑 山中的火山与台湾大屯 火山群的七星山;休眠 火山有长白山的白头山 和黑龙江五大莲池;死 火山主要有山西大同附 近的火山。
长白山天池——休眠火山
长白山天池及其周围地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 源。长白山天池火山已休眠了300年,仍具有再次喷发的危险。 “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在长白山天池建立了火山监测站,从目 前的观测结果看,尚没有发现火山复苏的征兆。
地壳活动活跃
地震
暴雨
滑坡、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灾 害 破坏生产、生活设施 地震 人员伤 亡 疫病蔓 延
地裂
火灾、海啸、 滑坡
人类破坏植被 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的防御
1、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加强宣传 建筑抗震强度增加;护坡工程;植树
泥石流
发生条件: 地形:地势起伏大 岩石:破碎; 想一想:泥石流的发生条件? (地形、岩石、植被、气候、地质) 植被:稀少; 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质:断层发育、地壳运动强烈。 多发地区: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的川、滇两省西部地区; 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
中国的地形与地质灾害(高考复习上课用)
大巴山
2、盆地
五、三大平原
我国东部地势低平,众 多东流入海的江河所携带 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一 条依山连海、纵贯南北的 平原带。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也是我国人口稠密,城镇 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12%。
除三大平原外,还零星分布着一些面积 较少的平原,如:四川的成都平原,广东 的珠江三角洲,台湾的台西平原等。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 国 地 形
地 形 的 特 征 地 形 的 分 布
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 四大高原 地势评价 山区评价
地 形 评 价
地质灾害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主要丘陵
主 要 丘 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三 大 平 原
东 北 平 原
华 北 平 原 长江中下 游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三 大 平 原
东北平原
三 大 平 原
华北平原
三 大 平 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平原
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山脉名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西侧 东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巫山
横断山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南侧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 灾害 破坏生产、生活设施 地震 人员 伤亡 疫病 蔓延
地裂
火灾、海啸、滑坡
人类破坏植被 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的防御
1、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建筑抗震强度增加;护坡工程;植树 4、加强宣传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东部:稀疏
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
时间分布:
表现出常发性, 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泥石流的类型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暴雨引发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黄土高原
冰川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
思考我国 滑坡、泥 石流多发 的原因
2.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上,爆发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山区
3、我国滑坡的分布
以大兴安岭、太 空间分布: 行山、巫山、雪 西部:密集 峰山为界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知识结构
地震西多东少(原因)
中 国 的 地 质 灾 害
地震 灾害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原因)
地震震源浅、烈度高 死亡人口下降,经济损失上升
滑坡、 泥石流 灾害
成因 分布(时间、空间、地域)
死亡人口下降、经济损失上升
为什么?
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 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 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 升趋势。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 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 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 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地震规模:西部大于东部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成因:该处位于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图2.7表明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
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 西南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该 青藏、新疆、 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 区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华北、台湾 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 的东北边界,地形陡峻,构造断裂活动 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 强烈。 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 为什么? 域影响最大。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读课本 p33页找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 害的成因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 质构造复杂、上层岩层相对松软、受重 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 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 泥石流: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 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原因),所以其发生 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一致,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 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一般在 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 暴雨、久雨中更多。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10.中国主要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 灾害 多发的原因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 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 特 点 分 布 范围广、频度高、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 强度大、震源浅、 分布,主要有青藏、 烈度较高、危害 新疆、华北和台湾四 大、东重西轻 个地区 主要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①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
滑坡 和泥 石流 灾害
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 分布广泛,类型齐 区,特别是西南地区, 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②夏 全,爆发频繁,规 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 季多暴雨;③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等 模巨大 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25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第一节中国主要地质灾害概况一、地震(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地震灾害尤其严重。
伴随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超过以往任一世纪,达历史最高水平。
据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报告,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左右,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一次损失100亿美元以上的地震屡屡发生,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南部的阪神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创历史地震损失的最高记录。
中国受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控制,地震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米s≥7级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1/10;8级以上地震9次;全球米s≥8.5级的特大地震5次,其中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和1950年西藏察隅-墨脱8.6级地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震震源浅,房屋和工程建筑抗震性能差,所以震灾十分严重。
本世纪中国地震死亡人数达61万多人,约占世界地震死亡总人数36%,居世界首位。
以下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依次为日本(15.5万人)、意大利(14.5万人)、伊朗(14万人)、土耳其(近10万人)。
一次死亡10万人以上的毁灭性地震,本世纪共发生3次,其中有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另一次发生在日本(1923年9月1日,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死亡14.3万人)。
发生在中国的这两次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人类地震灾害史上屈指可数,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公元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是中国和世界近代最大的地震,共造成23.4万人死亡。
震灾最重地区在海原、固原和靖远、隆德、静宁、通谓地区,震动波及面积约170万平方千米。
据《农商公报》1921年第七卷第86期等史料,死亡超过一万人的县有:海原县(死37030人)、固原县(死40176人)、靖远县(死31933人)、隆德县(死28370人)、通渭县(死18108人)、会宁县(死13962人)、静宁县(死12447人)。
中国的地质灾害
试推测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震源浅
自然原因: 震中位于市区
震发时间为凌晨
人口密度大
人为原因: 人们防震意识薄弱
建筑物抗震系数小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一是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 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案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 主要分布在____ (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BCE A.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 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
防灾减 灾措施
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加强国际合作
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躲在室内开间较小和支撑坚 固的地方,如卫生间、墙角、坚固的家具下;尽量 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 鼻;疏散到空旷的地面上,远离高大建筑物;不要 使用电梯等。
华北区、台湾地 区地震成因:位 于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交界区 地壳活动强烈
分析材料: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我国河北唐 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0 千米,造成24.2万人死亡,16.7万人伤残,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283亿元,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2003年9月26日凌晨3点50分,日本北海道 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5时7分又发生7.1级余 震,但仅造成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微乎其微 的损失。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一)地震(二)崩塌、滑坡、泥石流(三)岩溶塌陷(四)矿山采空(五)地面沉降(六)地裂缝(七)土地荒漠化一)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二)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二)渐进性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三)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确定(四)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评估1.崩滑流2.地面变形3.水土流失4.特殊岩土5.矿井灾害6.冻融7.海岸灾害8.地震预报方法1.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2.定点形变测量3.水文地球化学方法4.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5.地电阻率法6.地磁短周期变化7.钻孔应力、应变异常8.地热9.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第一节表生化学环境特征一、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一)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1.表生环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辐射能相互作用的地带,由于地球公转自转的影响,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过程具有周期性和地带性变化的特点。
2.水的循环使地表中的多种元素发生以淋滤淀积为主的迁移聚集过程。
3.生物的新陈代谢造成元素的生物循环。
4.由于岩石圈表层地质地理环境的差异,元素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发生再分配与重组合等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
5.人类活动影响元素的迁移富集过程,可造成局部地区元素分布异常。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各地区的特点怎样?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简述如下:
1、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四省(区)、为我国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该地区滑坡、崩塌的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制约因素之一。
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五省(区)。
以黄土滑坡、崩塌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征。
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崩塌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
滑坡、崩塌的形成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4、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有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滑坡、崩塌。
5、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滑坡、分布地区之一。
堆积层滑坡大量出现。
变质岩、页岩地区容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该区的宝成铁路,自通车以来沿线的滑坡、崩塌年年发生,给铁路正常运营带来很多麻烦。
其中以堆积层滑坡为主,与修建铁路时开挖坡脚有密切关系。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下面我将对我国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浅谈。
首先,我国地震活跃。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区,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特别是我国的中国大陆地壳受到东亚、印度、欧亚和太平洋地震构造带的控制,成为全球地震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占全球地震总数的20%左右。
地震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和大连沿海地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这里很容易发生地震。
而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地壳断裂带之一,地震活动频繁。
大连沿海地区则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次,我国滑坡和地面塌陷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和地面塌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
滑坡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和山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泸定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受到水力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容易发生滑坡。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国的盆地和煤矿开采区,如长江中下游盆地、黄土高原盆地、山西、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下水开采和煤矿开采使得地层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面塌陷。
再次,我国火山地区潜在的火山灾害具有一定的威胁。
我国主要有八大火山群,包括长白山、昆仑山、唐古拉山、西藏南迦巴瓦等。
这些地区具有着火山活动的背景,潜在的火山灾害威胁不容忽视。
火山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碎屑流、火山地震等。
虽然我国火山地区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
此外,我国还存在地壳下沉、地质爆炸、地下水超采等地质灾害。
地壳下沉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沉降高度较大。
地质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和炸药生产等地方,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下水超采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中国的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一、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概况1.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2.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影响。
(2)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二、难点突破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2.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牧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出现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2.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①在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②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给充沛的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爆发。
中国的水文灾害一、中国水文灾害概况1.洪水灾害(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浅谈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
浅谈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摘要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类型多,每年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建设和人民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
本文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三个方面,简要的叙述一下我国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活动特征一、概述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个类型。
自然灾害是由大气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可能还应有天体灾害)三大类型相互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这个复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类型多,频度高,强度大。
每年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建设和人民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灾害类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每年约100~150亿元。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一)自然地质灾害。
1.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按成因可分两类:一是构造地震,与近代活动性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二是工程开发造成的诱发性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地震级别高。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1556年曾发生过最大的陕西华县8 级地震,是一次中外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大地震,死亡人员有姓名的达83万。
自1949年10月到1990年底,据统计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7~719级50次,6~619级303次,5~519级1521次,因地震造成人员伤亡28万,受伤7615万,其中唐山地震死亡达24 万多人,从1998年起中国进入第5个地震高潮活动期。
由于地震有很大隐蔽性和突发性特征,故易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极大损失。
其中唐山1976年发生为7.8 级地震,是一次损失惨重的破坏性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618级,延续时间长,损失巨大,引起地震界高度重视。
2.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景象。
中国的地质灾害
(2011上海卷1)(四)近年来,大地震频繁 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 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9.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下列 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答案】D
10.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 的是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答案】C 【解析】考查我们地震带省区分布。台湾 和云南距离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和 亚欧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最 近
11.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 测的是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答案】A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解析】考查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和地震相关 概念理解。全球定位在于动态捕捉地表目标 物的空间位置。地震现象发生在地壳内部, 是由地震震源能力所确定。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 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约31°N, 103.4°E),汶川地处我国龙门山构造带,是地震多发 地区。汶川地震共造成多人遇难和受伤。阅读下列汶川地 震的震中、震源示意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 题。
原因.
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 地震频 发, 震级大.由于地壳活动强烈, 山 体中断裂发育, 岩石破 碎, 风化严重, 加上干、湿季节分 明, 暴雨集 中, 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泥石流 滑坡
(3)当今世界,
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高
的原因是: ________.
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 加之人类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 导致该地区泥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 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
全国有350 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 余座大型工厂、55 座大型矿山、3000 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 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
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 万多个,塌陷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 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 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 多平方公里。
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 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
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
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 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
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
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
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
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
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
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
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
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在西
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
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
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
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
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
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 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
的46 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
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而言之,由于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发育、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变化规律。
今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可能将不断增强。
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对于我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