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前提:共生与共赢

合集下载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具体衡量尺度与空间结构维度的概念。

“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承栽力为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天人共富、人人共富、心身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

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如下。

第一,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富裕是财富对人类需要满足的充裕程度。

然而,我们所说的富裕究竟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还是以满足人的想要(欲望)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这是进行共同富裕建设必须明晰的基本理论问题。

富裕与共同富裕永远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标准,才是衡量实现共同富裕的真正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然尺度。

第二,以自然资源承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约束边界。

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并以相应的自然资源承栽力为基础。

以自然资源承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可能的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自然尺度。

实现共同富裕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末端治理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双破”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设,追求自我与他者(包括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系统生存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如下。

天人共富。

天人共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

人是自然之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只有把人与自然视作一个共同富裕建设的统一体,构建基于生态共享、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发展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内涵阐释、实践路径、探索价值

共同富裕:内涵阐释、实践路径、探索价值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2-06-25作者简介:杨知文(1996-),男,江苏淮安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同富裕:内涵阐释、实践路径、探索价值杨知文(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共同富裕是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课题和行动纲领,推进共同富裕是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之举,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怎样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答题。

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理想愿景到现实行动,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立,正式吹响了共同富裕的号角,表明中国阔步踏上了探索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新征程。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内涵;路径;价值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099-0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着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并赋予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以世界意义,从而探索出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的现代化之路。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现阶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错误解读已经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稳步推进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阶梯式、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要达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四维逻辑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四维逻辑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四维逻辑一、本文概述《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与四维逻辑》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及其四维逻辑。

文章首先概述了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接着,文章分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制度完善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四维逻辑,即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维度出发,全面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文章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旨在为推动我国共同富裕事业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多元且复杂的,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只有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做大蛋糕,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因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感受到威胁。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的文化理念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从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之一。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日益迫切。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那么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再高,也难以吸引人们前来居住和工作。

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复杂而多维度的,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共同富裕的四维逻辑共同富裕的四维逻辑体现在四个方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国开2023春形势与政策大作业试题及答案精选五篇

国开2023春形势与政策大作业试题及答案精选五篇

国开2023春形势与政策大作业试题及答案(三份供参考)(一)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概括总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奉献和世界意义?参考答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落实全部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阐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体现了现代化的落实途径,又确定了现代化的高尚目标;既涵括了现代化的物质维度,又指出了现代化的精神诉求;既立足中国,又照顾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点和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精神旗帜、发展要求、动力机制、高尚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年月化新的理论成就,授予习近平新年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内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美好,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彰显鲜亮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派头,还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庞大奉献,具备重要的世界意义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为全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当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追求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亮底色中国共产党在探究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牢牢坚持和平与发展是现今年月主题的科学推断,中国奇迹的制造正是得益于对和平发展道路原则的遵循以及对和平发展环境的主动营造同时,中国当心并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推动和落实各国的共同发展强盛而努力,切实实行了“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奉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责任担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奉献中国力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强调挖掘内在自身市场潜力的同时,也主动融入国际市场,着力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供应了壮大的动力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有力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力量二、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究指导理念,为现代化道路理论体系的丰富作出了原创性奉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理论体系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原发型现代化模式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立场,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诉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私人资本一元驱动发展模式,以和谐、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导实践,落实了社会不同集体利益的有效整合,集聚了党的领导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充足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集合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国强必霸”的西方规律,开辟了中国式和平崛起之路相较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落实了诸多创新性发展比如,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究关系的处理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发展布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平衡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动力源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以改革开放为基本牵引的动力机制建设,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同步推动策略,撤除体制机制障碍,主动融入全球化和世界发展大潮,加速技术创新,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机,不断从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取得动力资源三、打破了“现代化二西方化”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神话,为发展中国家坚定“走自己的路”推动现代化建设供应有益启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标兵很长一段年月内,西方社会在现代化理论话语和发展道路上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划等号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宽敞发展中国家卷入了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开启了探究本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征程相对于原发型现代化模式的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在探究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初面对着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的奇特情景由于受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中心论的深刻影响,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推动过程中跌入“现代化陷阱”,造成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中国共产党确定强调中国要落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仔细吸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强化现代化道路探究的“中国化”意识在“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中国式”等实践探究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摆脱了西方政治理念、发展模式、制度框架和文化体系的影响,避开了扩张与抢夺、殖民与对抗的西方发展规律,摆脱了“中心一边陲”依附发展的历史宿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西方之乱”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深陷“现代化陷阱”的年月背景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建设原则的原创性奉献愈加凸显四、中国现代化的奇迹宣告了“历史终定论”的破产,充足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与活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激活世界社会主义的活力与活力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都具备鲜亮的世界历史性特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然的视角来看,在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上,社会主义制度无疑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但从现代化的实然角度来看,这一优势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不行漠视的间距尽管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曾获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但由于其内在缺点,无法充足彰显自身的制度优势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唱衰社会主义的“历史终定论”趁机登场那么,社会主义是否真已“历史性退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出了确定的否定性答案自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主动学习借鉴国际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同时,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始终把立足中国奇特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作为探究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和基础,成功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年月,落实了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又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证明白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蓬勃活力和活力,势必持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推动了文明斐源的制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文明逃不出资本规律的支配,无论西方社会如何修饰和辩白,都掩盖不了现代文明中实存的庞大缺憾中国近代的危机从基本上说是一场文明的危机,是具备五千年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世界性扩张时肯定遭遇的危机但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这场危机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开头自觉开启现代化的探究过程,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固有缺憾,探究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现实途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批判地吸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主动资源正是基于三种文明资源的制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全部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备极度重大的意义,遵循了“彻底的人道主义”“整体性文明”以及“和平主义”的文明规律,制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或许愿景(二)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概括总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奉献和世界意义参考答案:中国式现代化化的本质要求是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尊敬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传统,同时也需要学习和吸取先进的西方文化和科技,通过适应和融合来落实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奉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究和实践,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奉献以改革开放为标记的经济转型,通过市场化、国际化等手段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科技创新的增强,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学问产权珍惜等措施,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中心竞争力3、国际合作的推动,主动参加全球化过程,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供应了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模式,也为发展中国家供应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这种模式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政府的引导和调整作用,同时又当心市场化、国际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供应有力支撑,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供应借鉴和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坚持中国特色、发挥中国优势的基础上,以现代化为目标,建设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其本质要求包括以下几点:一、落实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浩大复兴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落实中华民族浩大复兴,而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浩大复兴的基础落实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浩大复兴的统一,需要在现代化过程中体现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观念等中国特色,进一步增强民族会集力和自信念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一个强盛、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增强社会保障、提高民生水平,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当心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发挥中国特色和优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必需适应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和人民需求,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四、坚持改革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当心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化的制度体系,落实现代化的政治、法律、行政等制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奉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现代化过程做出了重要的奉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速经济发展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打造国内市场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加速转型晋级,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水平中国建立了全面掩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了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全面掩盖,同时推动了农村卫生、教育、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宽敞人民群众得益匪浅三、提高科技创新才干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当心科技创新,大力投入科研领域,获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如同高铁、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等,同时还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获得了重要突破四、推动环境珍惜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当心环境珍惜,增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珍惜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获得了重要功效,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垃圾分类等五、推动全球治理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主动参加全球治理,推动建立愈加公正在理的国际秩序,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上成就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优势,对中国现代化过程做出了重要奉献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一、在理论上为世界现代化供应了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研究和思考,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一般性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供应了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供应了新的思路和办法二、在实践上为世界现代化供应了新样本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实践,获得了重要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中国现代化过程做出了奉献,也为其他国家供应了新的经验和样本,有助于推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三、为国际社会供应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国际社会供应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获得了提升同时,中国也面对着全球化、环境珍惜、能源安全等诸多挑战,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四、为全球治理供应了新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供应了更多支持,也为全球治理供应了新的力量中国主动参加多边合作机制,提倡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愈加公正在理的方向发展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既保持了自己的奇特性和特点,又具备普遍意义和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全球治理做出奉献的重要途径之一1.请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概括总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参考答案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贡献:1.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2.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并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创新,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3.中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并率先创造出全球最大电信、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市场,逐步成为全球科技之城4.中国提出的人类共同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世界意义:1.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促进了全球发展的多元化2.中国在国际金融、经贸和环保等领域作出的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也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参与和推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力量4.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将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致力于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为人类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答案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此,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从本质特征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廉续推进的可靠支撑,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强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未来走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要求从科学内涵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全面提升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水平,必须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政治文明水平,必须坚持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方向,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必须坚持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全面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必须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坚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方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国际影响看,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开创了通过合作共扁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致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在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基于本国国情和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现代化的规律,它紧跟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落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和经验给世界上希望自主发展的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给国情相近、道路相通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人类的重大贡献。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主观题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主观题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答题模板(一)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参考答案】①根本原因: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

④意义: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长处。

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⑤制度: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变式】A、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C、为什么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民间投资、外商投资……)?……A、B、C两种设问的答法可参考上面模型,(1)根本原因(2)制度保障(3)地位(4)作用(5)具体意义注意: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高频考点★★★【参考答案】①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制度保障: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④结合材料答出具体意义2、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怎么办)【参考答案】①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

肇庆医专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形势与政策1》-临床医学23级

肇庆医专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形势与政策1》-临床医学23级

肇庆医专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形势与政策1》-临床医学23级年级:2023级专业:临床医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1.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单选题] *A.经济B.教育C.人民(正确答案)D.生态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单选题] *A.政府B.市场(正确答案)C.企业.D.国家3.过去三四十年间,全世界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单选题] *A.科技B.贸易(正确答案)C.军事D.网络4.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富强,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需要()的提升,有量无质的发展,必然是大而不强。

[单选题] *A.经济质量(正确答案)B.文化水平C.科技总量D.国际影响力5.高质量发展是以()为前提的发展。

[单选题] *A.安全(正确答案)B.稳定C.创新D.法治6.由于受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影响,很多国家出现资金抽逃。

约有()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对美元贬值。

[单选题] *A.60B.70C.80D.90(正确答案)7.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单选题] *A.经济强国B.政治大国C.现代化强国(正确答案)D.文化强国8.战略性()具有先导性,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单选题] *A.新型工业B.现代农业C.现代服务业D.新兴产业(正确答案)9.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超过()亿。

[单选题] *A.14.1(正确答案)B.14. 2C.14.3D.14.410.党的()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

共同富裕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

共同富裕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一、引言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本文将探讨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二、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提供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2.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基础。

3. 维护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共同富裕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1.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执法制度,完善环境评估和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提高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增加环境教育力度: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

5. 推进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展望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绿色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然而,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六、结论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共同富裕的前提:共生与共赢

共同富裕的前提:共生与共赢

共同富裕的前提:共生与共赢作者:宋善文苏伟贤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但目前我国仍存在较大贫富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做到“共生”,然后实现“共赢”,最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生;共赢;共富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6001403Abstract: Despite common prosperity being the essence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ism,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urrent China. As it is a long and demanding proces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accomplish “symbiosis” and then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fore common prosperity can be ultimately fulfilled.Key words:symbiosis; win- win situation; common prosperity实现“共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但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依然突出,依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富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2017年宜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五大理念(模拟考试)

2017年宜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五大理念(模拟考试)

2017年继续教育题库整理人:舒雅骆霞1、“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4、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5、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6、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观。

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8、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9坚持创新发展,重点是(自主创新)。

10、五大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内容。

11、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12、“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3、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4、“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要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三个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15、(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16、(依法治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17、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空间。

18、美丽中国的核心理念是(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19、分配制度改革首先重点应该放在(初次分配)2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深刻认识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深刻认识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本期特稿Benqitegao张芸菡深刻认识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实现了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飞跃。

经过共同努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难题,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完成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深刻认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实困境。

本文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这一重要判断是基于我们的国情和党情而作出的,对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实践导航。

我们要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就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体来说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共同富裕不是等、靠、要,靠政府兜底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指的不单单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物质生活满足达到的只是生存层面的需求,而只有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才会去真正考虑精神层面的满足。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相同富裕”——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阶段了,更不是“城里人的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动摇。

拥有金山银山却买不到一瓶纯净的矿泉水,不是我们想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共同富裕涉及民生福祉,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更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性问题。

在我国,人民是生产实践中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享有发展成果的主体。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解答这个问题。

一、富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共同富裕是指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需求,并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机会。

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发展、公平与可持续。

发展: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会的整体发展。

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因此,促进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的首要任务。

公平:共同富裕强调的是人人平等地分享发展成果。

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每个人才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机制是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共同富裕首先要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社会资源有限,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

因此,只有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什么?在内在逻辑的指导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 提高发展水平:社会必须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这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致力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推动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弯道超车。

3.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质量。

4. 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公平的机制和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帮助,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5. 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然而,单纯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累积并不能代表共同富裕的实现。

为了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富裕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它强调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应该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只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让后代子孙也能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因此,应该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收入的平等。

它还要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公正,确保人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机会平等。

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关注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意识,打破贫富差距。

三、共同富裕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共同富裕的实现与自然和谐息息相关。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果我们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可能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

四、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战略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

其次,教育和宣传要加强,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习惯。

此外,科技创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共同富裕的实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唯有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环保意识,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只有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摆脱经济增长的陷阱,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共同富裕 考研政治题目

共同富裕 考研政治题目

共同富裕是考研政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和答案:1.简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意义。

答案: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

共同富裕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答案: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扶贫工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

同时,还需要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工作。

3.简述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答案: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同时,也需要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逐步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关于共同富裕的考研政治题目和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对共同富裕作出新的阐释:“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进一步揭示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深刻蕴含,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智慧。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时代的赓续和拓新社会主义本质,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中作出的重要概括。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一概括完整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凸显了这一本质规定中逻辑紧密、学理相衔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任务;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三是明确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的阐释。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上,凸显共同富裕是具有“归根结底”意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整体上,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手段,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根本前提,凸显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共生共存共享演讲稿

共生共存共享演讲稿

共生共存共享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嘉宾,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共生共存共享”的主题演讲。

共生、共存、共享,这三个词汇代表了一种和谐、平等、互助的关系。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去思考如何实现共生共存共享,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首先,共生。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都存在着共生关系,比如蜜蜂和花朵、鱼和水草等等。

它们通过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了共同生存和繁衍。

同样,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建立共生的关系。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只有通过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和谐与发展。

其次,共存。

共存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空间中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面对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观等差异。

而这些差异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只有通过共存,我们才能够实现和平与进步。

最后,共享。

共享是指资源、知识、机会等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利用。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共享的理念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我们应该倡导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机会共享,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只有通过共享,我们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共生共存共享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节约资源等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推动社会公正等方式来推动共生共存共享的理念。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个和谐、平等、互助的社会。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演讲:“共生共存共享,是我们建设美好世界的共同使命。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实现共生共存共享的目标而奋斗!谢谢大家!。

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一、概述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方面1. 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提高国民经济总量,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通过提高生产力,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促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2. 促进就业发展生产力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3. 提高民生水平通过发展生产力,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满足人民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为共同富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方面1. 促进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改善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更加平等的社会分配,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公正的社会环境。

2. 提高社会福利通过发展生产力可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更为优质的福利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 促进社会和谐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改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对安全、稳定和和谐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环境方面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为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2.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生产力可以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减少排放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共同富裕提供更为清洁、健康的生态环境。

3. 实现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创新,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更为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经济的繁荣: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的繁荣: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的繁荣:实现共同富裕在当今时代,经济的繁荣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目标。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财富平均分配,而是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首先,经济的繁荣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

这要求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温暖。

其次,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平台。

再次,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确保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开放合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合作共赢是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总之,经济的繁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共同富裕的三个观念

共同富裕的三个观念

【共同富裕研究专题】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2年1月(第1期,总第297期)Jan .,2022(No.1,General No.297)收稿日期:2021-10-20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球共享的风险研究”(课题编号21NDQN204YB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义论》诠释与批评”(课题编号:17ZXB013)作者简介:伏佳佳(1992-),女,四川阆中人,法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社会与政治理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张国清(1964-),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和中国政治研究(通讯作者)。

共同富裕的三个观念伏佳佳1,张国清2(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07;2.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07)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产生之前,中外政治思想史上有与之相近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均贫富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观念。

“均贫富”观念没有引导中国传统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福利国家观念没有引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是指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阶段新矛盾的科学理论,是将“均贫富”的历史愿望转化为新时代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优越于西方福利国家观念、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科学理论。

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共同富裕;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就不是共同富裕;没有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

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全体人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康养等方面全面实现机会均等,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贫富差距;共同富裕;“均贫富”;福利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B0-0;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2)01-0019-08目前,“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中国政府与社会关注与讨论的热词。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即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前提的关键举措、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现实需要、满足共同富裕实现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针对当前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共创为导向、以共生为准则、以共享为目的来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从而妥善解决城乡间、行业间和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35)[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097-09蒋永穆谢强【共同富裕专题研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持续奋斗的历史。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为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而首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全会文件中指出了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随后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的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有效地解决城乡间、行业间、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路径。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全文)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全文)

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全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4篇第1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

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里讲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等富裕,不是齐头并进式富裕,人的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要社会中的个体步调一致并排向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两个人约定共同去赚钱时,显然是不能在没有其它约定的情况下就草率理解为赚到的钱两人需要平分,所以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内涵应该是“共同”中包含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己财富的增加,既然是共同的物质增加,那么就为共同富裕设定了一个底线: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

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

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

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

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已经成为了中国不安定的因数。

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富裕的前提:共生与共赢作者:宋善文苏伟贤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但目前我国仍存在较大贫富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做到“共生”,然后实现“共赢”,最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生;共赢;共富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6001403Abstract: Despite common prosperity being the essence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ism,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urrent China. As it is a long and demanding proces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accomplish “symbiosis” and then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fore common prosperity can be ultimately fulfilled.Key words:symbiosis; win- win situation; common prosperity实现“共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但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依然突出,依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富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1]这些论断表明了我们党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先实现“共生”,然后实现“共赢”,最后才能实现“共富”。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共生所谓“共生”,就是共同生存,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只要有劳动能力、劳动愿意,都能够体面地生存,没有生存危机或者生存困境;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政府给予基本的生活救助,也无饿冻之虞。

事实上,尽管我国居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还存在少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多生活困难的群众。

本不应该出现的孩童、老人饿死的报道虽然是极端事例,但与我们的时代极不相称,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人还存在基本的生存危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有底线思维,要补上短板,兜住底线。

解决所有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即“共生”问题,就是底线思维的具体表现。

的确,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同样的,要实现“共富”,首先要做到保底,“共生”就是保底。

当前的“共生”,就是要让最底层人群拥有与其他阶层一样,共同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做到“共生”,保住我国民生的底线,当前需要解决下列问题。

1.解决少数困难群体的温饱问题根据马斯诺提出的人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等)是最基本的需求,解决温饱问题是人获得生存的基本前提。

然而直到今天,我国还有极少数人的温饱问题,即基本生活问题没有解决。

要实现“共生”,就应该先帮助这些连生存都成问题的绝对贫困人群实现温饱。

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素质低下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要由靠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由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二是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既包括国家无偿援助金和物资的投入,也包括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先富者的资金捐赠,特别是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加大贫困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四是严格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才能够保证劳动者的收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有工作叫做“有饭碗”,丢掉工作就是丢掉“饭碗”,就业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

据统计,到2013年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光明日报,2014年1月20第1版,新闻稿。

,至少有6 560万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这些失业人口已经失去了经济来源,很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要实现“共生”就必须先解决好这些失业者的就业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力发展经济。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越快,就业增长率也就越高。

当前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培训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素质;三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并重,增强自主创业能力。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基本,保民生,促公平,实现社会“共生”。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存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统筹层次低、法律不够健全、监督执法系统不完善等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特别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农村医疗保障以及失业保障的覆盖范围。

二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保障、安置保障、商业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以及住房保障。

三是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事业有法可依。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将各项托底性救助制度统一起来,使困难群众受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四是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全面负责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全国性、权威性的统一协调管理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的领导机构。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二个前提:共赢所谓“共赢”,就是互利互惠、共同受益,就是各阶层、各群体在发展中平等受益,在改革中共享红利,决不能把一部分人的收益建立在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基础上,决不允许出现利益集团、已经出现的要让其瓦解,决不能把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讲到“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3]。

这一理念作为我国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国内各阶层、各群体的关系。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把生存状态提高到生活状态。

生存是一种物理状态,而生活才是生命的意义。

只有促进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人民才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幸福。

在社会贫富差距已经较大的今天,实现“共赢”,要突出解决如下问题。

1.尽快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实现了先富起来的目标,但先富群体中,有部分人没有、也不愿意承担起带动后富的责任。

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持续十年在0.47以上,表明当前国内居民贫富差距较大。

而贫富差距过大则容易导致犯罪现象多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说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

”[4]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缺乏安全感,富人嫌贫,穷人仇富,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自然没有“赢”家。

由此可见,实现“共赢”,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尽快扭转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让人们切实看到共同富裕的希望。

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首先是要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让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

其次要完善税收制度,采用行政手段及税收政策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真正做到“控高提低”。

再次要平衡城市和农村、发达和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特别加强薄弱学校的投入以促进教育公平。

最后要完善法制,做到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打偷税漏税行为。

2.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使命,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赢”。

目前我国国企和垄断行业在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基本分配制度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较低,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和人民政府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第二,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国企内部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第三,国有企业和主要垄断企业的相关人员有巨额灰色收入。

第四,垄断行业垄断就业,一般只招收内部职工子女,外部普通老百姓则很难进入。

私营企业收入分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工人工资经常被压低、拖欠、克扣,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等。

以上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有损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赢的基本途径。

当前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逐渐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二是合理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

即国企负责人的年薪应建立在合理评价国企效益和个人业绩的基础上。

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国企及垄断行业的劳动人事制度,人事招聘应公开考核。

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劳动合同、劳动制度、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合法权益的保护与监管。

五是政府机关要加强对各类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六是加强立法规范国企、垄断行业及私企员工的工资薪酬。

3.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共赢”的利益共享格局当前,要构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共赢”的利益格局,就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泛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各阶层人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共赢”,促进共同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