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宣纸对中国画表现力的影响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宣纸对中国画表现力的影响初探
摘要:宣纸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必要载体,对中国画的表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探寻其中,宣纸之所以能够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特色便是因其当中所具有的纸张特性。
文人墨客们利用这些特性,将构思与布局呈现于宣纸之上,使得画作产生多样的变化,形成一系列画面生动、别有情趣的中国画。
关键词:宣纸;表现力;影响
一、引言
如今,传统宣纸的种类繁多,其特色又各自不同。
以成品宣纸为例,按其生产原料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分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种类,在这三大种类中又以“特净皮”为精品,其坚韧性、泼墨性、等特点广受大文人墨客喜爱。
而就功能来说,可分为生宣、熟宣两类,其中因其薄厚即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等多种类型。
宣纸材质的优良,质地的适宜,使其自古便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故,本文从传统宣纸的材质出发,浅析宣纸蕴含的特性对中国传统书画表现力的影响。
二、书画表现下传统宣纸中的特性
细述宣纸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中国传统书画表现是因宣
纸当中所包含的纸张特性。
在以往的名家珍品中不难发现,宣纸具有润墨性、变形性、耐久性三大特性。
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时,宣纸独特的特性使笔墨书画之韵味得以极致体现。
宣纸的润墨性,即是宣纸在与墨汁接触时,随着用笔技法的不同,轻重的差异与其中含水与墨的比例不同,水墨晕染效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表面呈现不规则的墨迹逐渐晕开,再依靠宣纸的较强的吸附墨力,呈现出水墨淋漓、力透纸背的交融效果。
自此,落笔于纸,墨色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淡墨层次分明,浓墨乌黑发亮,笔墨之间笔痕清晰而不完全交叉,浓淡相互交融,可见尽管不同的画家对纸的要求各有不同,但作为中国画的最大特色,每位画家在作画时都存在着对纸张润墨性方面的追求。
宣纸的变形性,即是宣纸面着水墨后不易起毛、纸张纤维收缩率较小、平整度高,个中缘由,便是因为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的宣纸,其纤维组织中所含杂质较少,在制作过程中纸张原料打磨细致,舂捣均匀,纤维分布较为密集,即使多年储存并未使用的宣纸在不同环境的变化下,纸张的变形率极低,这对书画水墨效果的表现效果起很大的作用。
宣纸的耐久性是指因其材质的特色,具有抗光、热、湿度、腐蚀的能力。
当代学者潘吉星教授曾对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用纸进行化验,其所得出宣纸的酸碱性呈中性,因此在长时间的保存中不会轻易发生化学变化的结论。
不得不说,
在后世留存中以宣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多半是经过时间的
考验,这便是因为宣纸的的耐久性,使得大量的传世作品历时千年仍然完好如初地保存下来。
三、传统宣纸对书画表现的影响
那么,在这样的宣纸特性下,中国传统书画效果是如何呈现的?众所周知,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观察的方式方法和表现介质的不同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水墨书画,从名家画作上我们不难发现宣纸对于书画表现力的影响。
清末名家任伯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画大家,他集工笔与写意于一身。
任伯年的笔墨,清新明快、形象独特。
任伯年在运用宣纸时,大多使用生宣纸,对生宣的娴熟掌握极为不易,需要经历经年累月的训练方可大成。
任伯年产期浸淫于生宣纸中,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经验,使其在国画的表现技法通过宣纸凝结出了极为细致的白描画法,这点便是对生宣纸有着极为透彻的认识与长时间的训练所致。
例如他的花鸟中便常运用淡彩、双勾的绘画技法,而他笔下的牡丹、紫藤、荷花也无不生动传神、悦目怡情。
而其《焦荫纳凉图》,在
绘制人物绘画时经常使用白描勾线、转折顿挫的描绘方式,在面部塑造时任伯年借鉴西方绘画为己用,利用冷暖色的变化使得立体层次清晰,无一废笔,用线具有高度概括的表现能力。
笔墨之间,工笔的粗细质感与量感跃然纸上,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了高度成就。
再者,其《女娲练石》,经过
画家刻意的塑造,在五色的石旁边,女娲独坐其中。
画家把炼石隐喻为自我的修炼,把补天者比拟为补天的石头,将女娲的衣褶刻画成宛若石头一般。
他在女娲的衣褶中大量使用中锋,同时还将逆锋、偏锋、揉笔、戳笔融为一体,而这些笔法的运用,则有赖于优质生宣纸对墨线良好的表现。
在写意技法上,任伯年借用笔墨极具创意,将中国传统的墨法、意境、笔法融入其画作之中。
画家把生活中的美,借助笔、墨与宣纸独特的特性,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齐白石的画作受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的影响颇深。
齐白石深悟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将自己的风格与传统融合并且逐渐成熟。
其中最使人惊叹的便是其“衰年变法”,“衰年变法”是齐白石晚年转折性突破,在这一突破性的表现下,齐白石的艺术散发出一种活泼的新境界。
例如将虾庞杂的须脚自由地删除;将蝌蚪戏荷的景象搬到纸面纸上;将自然中不同季节的花草肆意昂扬地组织在一起。
探寻个中缘由,这种由“似是而非”“化繁为简”的转变犹如天人指点一般,而其中能有这样的造诣,不仅是其对所描绘对象具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是他深谙中国画的工具―――纸、笔、墨的特殊性能。
例如不同类型宣纸的薄厚、松紧,纸的吸水力、泅墨力和墨色的渗透力,实际上,齐白石在作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对宣纸的认识,如此才能够运用自如、一气呵成地进行艺术创作。
黄宾虹是近代伟大的山水画家,在中国近代素有“南黄北齐”的说法,就黄宾虹艺术创作而言,可以看出其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画家创作内涵,即写真山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同时,这也是黄宾虹艺术创作的最主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其宿墨技法的使用更为精湛娴熟。
如在浓墨之处加以宿墨,则显极黑之“亮墨”,宛若黑夜中一轮明月,而其墨泽浓郁又四边淡化开来,恰得自然之圆晕,而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再以纸接水、以水接气,铺水统一,画面自成一气,将宣纸与笔墨相互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墨法。
再如破墨,其用笔更为精妙异彩,画作之中宛若清水破于重墨、浓烈破于清淡、横向破于垂直,不仅丰富了画面,而且建立了属于其自身独特风格的绘画技法。
反观黄宾虹所用宣纸,他通过宣纸的特性,使其善用宿墨、积墨。
下笔之间,根据笔墨水分、按力轻重、行笔快慢的不同,加强了对宣纸特性的运用,使得宣纸为己所用,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他的积墨法能够在黑度极高的画面之中仍充满丰富的变化,黄宾虹在应用中掌握了大量的纸笔书画经验,通过实践产生了独特的绘画理论,又将这种绘画理论反哺于自己的绘画之中,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黄宾虹竭尽一生探索绘画材料中纸、笔、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传统中继承着精华与养分,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创造出新的表现技法,将纸、笔、墨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全新艺术境界。
四、结语
反思中国画的历史,就书画载体而言,宋时作画多以绢,更多在于宫廷之中,笔法细腻,但无论从气势还是思路上来说都较为较窄。
元时,出现了山水四大家(倪瓒、王蒙、吴镇、黄公望),四人作画技法皆笔触奔放,画面之中气势磅礴,将中国画的造型、构图、意境、气韵推向了一个高峰,开拓出全新的中国户外写生方式。
探寻其中,宣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时至清代,经过前世历代纸匠的不懈努力,宣纸质量尤佳,纸匠们已经充分掌握了宣纸中青檀与树皮的比例,创造出适用于不同绘画技法、绘画表现的宣纸。
而在纸张的推动下,又涌现出了大批以写意、山水、人物为主的画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宣纸质量的提高和生产。
画家张仃曾说:“画家没有好纸用,是失之交臂的事情。
画国画,纸第一,墨第二,笔砚就无所谓了,什么笔都可以使,甚至棉花、手指头都可以用。
”时至当代,传统中国画的创新不可否认技法的重要性,但也需要认识到,作为中国画的基本材料―――宣纸,必定是需要不断地发展,才能适应当代我国现代书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材料与技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仁庆.宣纸与书画[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
[2]曹天生.中国宣纸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穆孝天.安徽文房四宝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