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我为什么来中国念MBA
尼克松访华演讲
尼克松访华演讲1972, US president Richard M. Nixon visited China, below was his Speech at a Welcoming Banquet Mr。
Prime Minister,I wish to thank you for your very gracious and eloquent remarks. At this very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o them than on any other such occasio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
Yet,what we say here will not be long remembered。
What we do here can change the world。
As you said in your toast,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If our two peoples are enemies,the future of this world we share together is dark indeed。
But if we can find common ground to work together, the change for world peace is immeasurably increased。
What legacy shall we leave our children?Are they destined to die for the hatreds which have plagued the old world,or are they destined to live because we had the vision to build a newworld?There is no reason for us to be enemies。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 桥西教育网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文史资料)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会议讲话中就曾预言说:“我们的门是敞开的。
再过12年,英国、美国、西德、日本都会争着和我们打交道。
”美国来“争着和我们打交道”的,是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淖不可自拔,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几番试探后,决定派人去中国打破外交僵局。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主动请缨前往北京,会见中共领袖,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事宜。
但是,由于相互隔绝达20年,连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样的高层人士对红色中国都很陌生,甚至有些恐惧。
在基辛格去北京的诸多准备事宜中,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见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要磕头。
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前车之鉴的。
首先,这场秘密外交基本上是按中国的条件进行:是美国特使去北京,而不是周恩来到华盛顿。
由此,他们的理解是:这是中国按允许外国使节拜会中国朝廷的古老规矩发出的邀请。
其次,历史上有外国使节曾被中国政府遣返回国过。
1651年,第一个到中国的俄国大使来到北京,因硬不肯给顺治皇帝磕头,结果被拒绝接见,并被立即遣送回国。
1816年,英国大使阿姆斯特勋爵来到北京,因拒绝给嘉庆皇帝磕头,也被押送遣返回国。
因此,基辛格受命去北京,认为很有可能要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磕头。
为此,他和尼克松十分犯难,几次一起秘密商量如何处理此事,以免到时因不磕头而办不成事,更不被遣送回国。
两人商定的办法是什么,尚未查到史料,因此具体办法不得而知。
就这样,基辛格踏上了北京之路。
1971年7月9日,为了谋求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时突然装病,于凌晨登上飞往北京的飞机。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飞行,北京时间中午12点25分,飞机降落在北京郊区的南苑军用机场。
基辛格见着叶剑英,当然没有磕头。
但基辛格的紧张没有消除,并且一直持续,有人这么记述的:“从基辛格当时在南苑机场的表情来看,忧虑是很重的,玳瑁宽边眼镜后的脸膛肌肉紧缩,没有一丝笑容。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里程碑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里程碑1969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历史性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访华之旅。
这次访问被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的里程碑,为两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终结了长达20年之久的敌对状态。
本文将探讨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两国关系发展的背景和后续进展。
一、中美关系背景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关系备受挫折。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台海问题和冷战氛围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冷战期间,美国与中国之间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美国支持中国的敌对势力,包括蒋介石政权。
而中国则将美国视为掠夺中国利益的帝国主义国家。
此外,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和军事威胁也使得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受到限制。
面对这种局面,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抗的无意义。
中国政府一直希望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同样地,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产生了新的认识,开始在一些领域展开积极的接触。
二、尼克松访华的背景和意义尼克松访华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
尼克松是美国共和党党员,他提出了所谓的“平衡外交”的思想,主张通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关系来对抗苏联的扩张。
此外,国内政治的压力也促使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应对越战的困境和经济问题。
尼克松访华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中美之间的关系,寻求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
这次访问是秘密进行的,并且突破了长达两十年的相互敌对。
尼克松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并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密切互动。
这种高层互动为两国关系的改善铺平了道路。
三、尼克松访华的影响尼克松访华改变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为两国之间的接触和合作创造了条件。
首先,尼克松的访问重塑了中美之间的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这一决定打破了过去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盘点美国历届总统子女毕业院校最高学历竟然是ta
盘点美国历届总统子女毕业院校最高学历竟然是TA2016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正在如火如荼的举办,第一场第二场以及副总统辩论都已经结束了,第三场将于美国当地时间10月14日举办!往期辩论就回顾:2016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第一场第一场辩论视频下载2016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第二场第二场辩论视频下载2016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副总统辩论副总统辩论视频下载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都快到140算了,虽然两位都是名校毕业:川普毕业于沃顿商学院,希拉里先在韦尔斯利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又在耶鲁大学法学院进修!但是两个Well-Educated的政客,在撕逼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美国历年总统以及总统候选人的孩子们也是名校高材生!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台上的两人唇枪舌剑,斗的酣畅淋漓,不过在台下他们优秀漂亮的女儿们却成功抢镜。
历史证明,美国第一家庭的子女们却在很多方面都对美国总统的政策和决定起到过重要的影响,无论这个影响来自正面或者负面。
在切尔西怀着身孕的身影出现在希拉里每一个重要的竞选活动现场时,你是否还记得她小时候满头卷发戴着牙套的样子,而现在她已经是让克林顿夫妇一提到就无比骄傲的希拉里竞选阵营的秘密武器。
而另一边,相比于轻率喜“喷”的老爸特朗普,他的女儿伊万卡永远是众人的焦点。
这位全美名媛从高中时开始做兼职模特赚零用钱后成为名模,大学就读父亲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微博],被媒体誉为“特朗普总统之路的最大杀器”。
美国历史上,这些背着耀眼姓氏的“别人家孩子”蹭蹭蹭给老爸老妈们长脸的可不少呢,一起来看看那些年的“白宫第一娃”都毕业于哪些大学吧!第35任总统:肯尼迪大女儿卡罗琳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学士)卡罗琳(学士帽女子),旁边是她的母亲,杰奎琳·肯尼迪,左前方插裤袋的是她弟弟约翰·肯尼迪,两人中间是她的叔叔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
尼克松总统在访华答谢宴上的祝酒词
The Great Wall Is No Longer a Dividing Wall-- Toast of President Nixon at a Banquet Honoring the Premier in PekingGreat Hall of the PeopleFeb. 25, 1972长城不再是一道隔离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答谢宴会上的祝酒词北京人民大会堂1972年2月25日It is a great privilege that while we are guests in your country to be able to welcome you and the Chinese who are present here as our guests this evening.能有机会在贵国做客期间欢迎阁下和今晚在座的诸位中国客人,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On behalf of Mrs. Nixon and all of the members of our official party, I want to express my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boundless and gracious hospitality which you have extended to us.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夫人以及同行的全体成员,对你们给予我们无限盛情的款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As you know, it is the custom in our country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press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for themselves and that no one in government can speak for them. But I am sure that all those from the American press who are here tonight will grant me the rare privilege of speaking for the press in extending their appreciation to you and your government for the many courtesies you have extended to them.大家知道,按照我国的习惯,我们的新闻界人士有权代表他们自己讲话,而政府官员是没有代表他们讲话的权利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外孙访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外孙访华“爆乳妻”抢镜(组图)
美国前总统尼克逊(Richard Nixon)的外孙科克斯(Christopher Nixon Cox),在外公诞辰100周年之际,率领40多名政坛元老级人物访问中国,重走外祖父当年的「破冰之路」。
他与妻子昨到长城游览时,妻子的红色爆乳装抢尽科克斯风头。
现年34岁、在美国纽约投资银行任职的科克斯,希望重温外祖父的中国之旅,令到尼克逊的精神可以延续到下世纪,帮助中美两国民众重温那段经典记忆,也希望可带给大家思考。
科克斯年仅23岁的妻子安德丽亚(Andrea Catsimatidis Cox)却十分抢镜。
留着金长发的她,前日穿着一套红色爆乳装到北京天安门参观时,已经引人注目。
昨日她穿着红色爆乳装上衣到北京八达岭长城游览,同样成为焦点。
不但在场的记者不断拍照,到长城游览的学生,都拉着她、科克斯拍照留念。
新的外交关系的突破
——必修一P90资料卡片
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破局一
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从撤军问题谈起: (一)美国政府拟在印支战争结束后撤走三分之二 的驻台美军,并准备随着美中关系的改善减少在台 余留的军事力量;(二)不支持“两个中国”或 “一中一台”,但希望台湾问题能和平解决;(三)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湾独立;(四) 美蒋条约留待历史去解决;(五)美国不再指责和 孤立中国,美国将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国的席位, 但不支持驱逐台湾代表。
田中角荣:不,这不可能!
华盛顿抛弃了日本,日本现在变成了孤儿。 (沮丧数秒,稍加思索后眼神里透露出找 到希望的光芒)不行!既然华盛顿和北京 开始握手,那我也只好和北京握手言和了。
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重返联合国
尼克松访华 中日邦交正 常化
破局三
1972年秋 中日邦交正常化
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重返联合国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 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 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的接受了 这一邀请。
——1971年7月16日
对美和解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关系带来的收 获,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因为美国改变态度,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终于投票通过决 议,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会员 国。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两一合美国法利关政坚系府合…众实…国现美承利认坚中合华众人国民政共府和承国认政中府国是的中立国场的,唯即 正只有常一化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关系的破裂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故事
中美关系的破裂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故事中美关系的破裂: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故事近年来,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争议不断。
然而,要理解这一状况的根源,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故事。
尼克松的背景与访华动机理解尼克松访华的意义,有必要了解他的背景和动机。
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总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失利的经历。
这些挫折使得他对外交政策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
尼克松渴望将中国纳入美国的外交事务,以解决越南战争带来的困境。
他深知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对美国的整体利益构成了威胁。
因此,尼克松希望借助访华之行,打破两国间长达二十多年的封锁状态。
尼克松想通过与中国的接触,改善中美之间的敌对态势,并最终达成一项互惠互利的协议。
其访华的动机并非简单地解决越南战争的问题,而是试图改写整个亚太地区的格局。
等待的漫长与复杂谈判然而,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故事并非一帆风顺。
在秘密筹备阶段,涉及到的人数有限,甚至连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都未知晓。
这也是为了防止泄密和避免中美关系受到更加复杂的局势影响。
尼克松和中方领导人进行的谈判可以说是漫长而复杂的。
双方需就各自的关切和利益进行全面讨论,以达成共同理解。
尽管谈判过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复杂的议题,但双方最终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中美关系的破裂与背后推手然而,尽管尼克松访华具备长远的意义,但这并没有完全阻止中美关系的破裂。
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依然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的偏见。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两国在国际事务上的角力。
尽管访华打破了两国的长期隔阂,但中美之间的力量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美国试图通过发展其与中国的关系来抵制苏联的影响力,但同时又担心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崛起。
最后,两国在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博弈也导致了中美关系的破裂。
美国担心中国以廉价商品侵蚀其市场份额,而中国则对美国采取的一些保护主义措施表示反对。
结语虽然尼克松访华试图在中美关系中创造一种新的平衡,但毫无疑问,中美的矛盾和分歧并未完全消除。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而访华吗?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而访华吗?一、尼克松到访中国的意义1.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是美中建交以来,两国间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访问。
能够建立“特殊友好”关系,缔结《中美关系正常化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从此携手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力量。
2. 尼克松历史性访华回望示范了一种改变世界的积极努力,象征着中美两国政治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继续发挥着它改变世界的影响力和作用。
3. 这次访问旨在重新建立中美间的外交关系,解除当时外交关系的尴尬,以及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从此,中美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接触和关系取得极大的发展,更加紧密的合作给两国和整个世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尼克松访中国的机制1. 尼克松的访华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多方谈判,通过促进“政治意识”的力量,形成“政治协定”来推进后期工作。
2. 尼克松还利用了多种方式建立对中国的友谊,特别是为中国发展而献计;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大学课程,为中国年轻人免费提供了良好的大学教育。
3. 两国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交流的活动中,加强了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中美双边关系,共同探讨如何改善两国关系、如何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等问题。
三、尼克松访华的结果1. 访问期间,美国与中国在外交、经济、文化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彻底改变了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美之间秉承冷战思想引发的冲突,展开全面的合作关系。
2. 尼克松出访中国不仅宣示和平,也将中美关系从以往的冷战思想转变为新的思想,这一政治机制的调整不仅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开创,也为美中关系和世界局势开启了新的局面。
3. 尼克松访华的结果也影响了包括亚洲在内的全球政治格局,它推动中美合作在多个领域展开,使中美关系从相互封锁到极大程度上互通有无,典范了如何用对话、谈判改变不和谐外交关系。
尼克松访华接待幕后秘闻
尼克松访华接待幕后秘闻2015-01-24 10:47来源:北青天天副刊作者:陈徒手8612次点击:我要评论形势突然转弯的思想后果还是如官方预料得那样严重,不少单位上报了群众在学习活动中自发提出的疑问,有的单位多达一百多条,充满了对“美帝头子”突然来京的疑惑和本能排斥。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却吹皱了一池原本封闭的静水,深深地触动了京城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很多改变的机遇和可能。
本文根据新开放的档案文件,首次讲述少为人知的中方接待方面的幕后故事。
怎么能让各级干部、广大民众的头脑及时转弯?1971年夏秋之际,中美两国政府确定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向,消息传出立即轰动全世界。
在世人惊奇万分的同时,中方高层更觉辣手的是,在高调反帝几十年后,怎么能让党内各级干部及广大民众的头脑及时转弯,接受“美帝国主义头子”即将来到北京这样匪夷所思的严酷事实。
从当年冬季开始,一直到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达北京之际,中方先后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尼克松访华内部教育活动,下发多种学习材料,组织宣讲活动,努力平抚党内外的思想强震和巨大疑虑。
高层为此次宣讲活动定义为“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教育”,最早下发的是《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紧跟着的是外交部、北京市委印发的有关教育材料,学习的目的在于:“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尼克松为什么要来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让尼克松来等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解决一些糊涂思想,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
”(见外交部材料)在1972年春节前后,对事态进展颇为担忧的北京市委几次下达指示,要求加快学习进展,号召革命群众“为捍卫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尽最大的力量”。
从北京市第二通用机械厂党委致市机械局党委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从1972年1月23日至2月3日,该厂共用了八个业余活动时间,除了学习毛主席与斯诺谈话纪要之外,还组织职工围绕毛泽东的《关于重庆谈判》和五二0声明、周恩来1月17日关于外事工作的讲话及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的发言进行讨论,“在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发动群众,逐步加深教育效果。
美国历任总统与中 国外 交关系
美国历任总统与中国外交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历任总统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外交关系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历程。
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华采取了敌视和封锁的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杜鲁门政府支持国民党政权,阻挠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地位。
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美之间直接军事对抗,关系进一步恶化。
艾森豪威尔时期,延续了杜鲁门政府的对华遏制政策。
继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阻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对华政策上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依旧对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的态度。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迎来了重大的转机。
由于美苏冷战的形势变化以及美国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考量,尼克松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也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福特时期,中美关系在尼克松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由于福特执政时间较短,中美关系的进展相对有限。
卡特时期,中美于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交后,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逐步展开。
里根时期,中美关系既有合作,也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
在经贸领域,双方的合作有所加强,但在台湾问题等敏感问题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老布什时期,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但在一些国际问题和经济领域,双方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利益冲突。
克林顿时期,中美关系经历了起伏。
在经贸领域,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但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时常产生争端。
小布什时期,初期中美关系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在“9·11”事件后,中美在反恐等领域展开了一定的合作。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
双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进行合作,但在贸易、南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特朗普时期,中美关系遭遇了严重的冲击。
我的快乐外交
我的快乐外交作者:李肇星来源:《领导文萃》2014年第13期尼克松要当店小二1989年10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我陪同尼克松坐火车从杭州到上海,在车上我们俩天南海北聊得很愉快。
尼克松不知道是从中国电影还是书本里了解到,中国过去把服务员叫“跑堂的”或“店小二”,白毛巾搭在肩膀上,给人端茶倒水,嘴里吆喝着“楼上请”,就像老舍《茶馆》里演的那样。
那天,尼克松兴致很高,快八十的老头儿突然萌发童心,笑着对我说:“李先生,我想当一回店小二。
”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便同意和他配合。
就这样,尼克松找了块白毛巾搭在肩上,一手提着水壶,一手拿着茶杯,走到我面前,点头哈腰,客气地说:“先生,请喝水。
”我连忙说“谢谢”。
然后,他又去为下一位中方陪同人员送水。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享受”总统当服务员的待遇。
我喜欢尼克松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童心未泯的心态,更钦佩他为发展中美关系所做的一切。
基辛格的幽默2009年底,基辛格来北京参加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办的中美关系研讨会。
见到我时,基辛格来了点儿幽默。
他说:“李先生,你看我的眼睛。
我有只眼睛动过手术,现在看不见了。
”我安慰他说:“是吗?我怎么看不出来?说明你手术做得很成功。
”他说:“是的,手术的效果很好。
我现在只有一只眼睛能看清东西,却得到两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是书法有改进,原来我的字只有我的秘书克里斯能认识,现在大家都能认识了。
二是现在精力更集中,看问题更准确了。
”我忙笑着说:“那恭喜你了。
”2011年,基辛格带着他的新著《论中国》来北京。
当他把这本六百多页的英文书赠给我时,不无调侃地说:“李,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伟大,但你要是能看完它,一定会成为伟大的读者。
”美国人大多坦诚、直率。
和美国人打交道不能假客气,如果我说一定会读完你的大作之类的客气话,基辛格也不会相信,不如实话实说。
我笑着说:“我恐怕难以从头到尾读完,但会仔细阅读我关注的部分,争取当半个或四分之一个‘伟大读者’。
美国总统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美国总统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今天9月1日是众多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而我的儿子仔仔也正是其中的一员,将迎来他崭新的小学二年级生活。
记得一年前在一个家长微信群里,一位妈妈问我们知不知道距离他们这一届一年级新生的高考倒计时还有多少天。
这个问题一下子问懵了我,高考,在我看来还在很遥远的将来呢。
但这位家长严肃的告诉我们,从现在起到2027年6月7日只剩下4299天了,她说我们已经浪费了足足六年的时光,应该从这一刻开始努力抓住所有的时间,帮孩子建立四个三年计划,一切向高考努力,别等闲白了少年头,让人生留下遗憾。
这个家长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一切以高考论,这个家长的话真的太有道理了,现在还不努力,更待何时呢?然而,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吗?高考就是人生的终点吗?我们的孩子究竟要为什么而学习呢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在做青少年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小学生问我:阿姨,我为什么要读书呢?我家就我一个孩子,父母生意也做得很好,现在家里有七八套房子,每个月的房租就有一大笔钱。
我以后靠这些钱就可以吃喝不愁,安稳的度过一生,为什么我还要这么辛苦的读书呢?也有孩子这样跟我说:“我真的很恨我妈妈,她老是逼我学习,为什么我要学习啊?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90后到10后的一代,是物质及其富足的一代,他们从小就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过着吃喝不愁的生活。
绝大多数父母对他们唯一的期望与要求就是:好好读书!可是为什么要好好读书,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告诉他们。
于是我看到,很多孩子上大学后,空虚、迷茫、痛苦,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甚至通过自虐、体验死亡等极端的方式发泄内心的痛苦。
到毕业找工作时,很多孩子放弃了大学的专业,从事着另外一份完全无关的工作,继续迷茫着,痛苦着。
今天分享这篇美国总统奥巴马7年前在弗吉尼亚州一所中学的开学演讲,希望爸爸妈妈们能与孩子一起读,看看在美国总统的眼中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他离卸任美国总统的时间已经没多久了,但我相信他的这篇演讲能流传很久!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未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小学开学日的演讲嗨,大家好!你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现在和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的学生们在一起,全国各地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三的众多学生们通过电视关注这里,我很高兴你们能共同分享这一时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补, 去洗。当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回来时,难过 旳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 就这么照顾总理啊!这是一种大国总理旳衣服 吗?”总理旳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 是换过几次旳,一件毛巾睡衣原来白底蓝格,但 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 大眼睛也找不出原来旳纹路。这么寒酸旳行头, 当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 总带一只特殊旳箱子,这专用箱里锁着一种贫民 旳灵魂。
“文革”中总理尽全力保护救济干部。而他 在修订规划时,又小心地坚持原则,实事求 是。他藏而不露地将“十五年赶上英国”, 改为“十五年或者更多旳一点时间”,加了 九个字。将“在今后十年或者更短旳时间内 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一句删去了“或者 更短旳时间内”八个字。不要小看这一加一 减八九个字,果然一年后来,经济凋敝,毛 泽东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搞经济 还得靠恩来、陈云,多亏恩来给我留了三年 余地。
周总理他主要旳就是要求一种洁净。。他是一种 只讲贡献,献完转身就走旳人,不求什么纪念旳回报 和香火旳馈饷。可能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 主义者旳无私和中国老式文化旳忠君,他更不愿在身 后出现什么“僭越”式旳悼念,或所以又生出某些政 治上旳尴尬。果然,地球上第一种为周恩来修纪念碑 旳,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第一种纪念馆也并 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旳家乡。日本旳纪念碑是一 块天然旳石头,上面刻着他留学日本时旳那首《雨中 岚山》。1994年我去日本时曾专门到樱花丛中去寻找 过这块诗碑。我双手抚石,西望长安,不觉泪水涟涟。 一种曾叫世界天翻地覆旳英雄,一种为民族留下了一 种共和国旳总理,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这强烈 旳反差,让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坠落千丈似地空茫。
文化革命中,周恩来成了救火队长,红卫兵要揪斗陈毅, 周恩来苦苦说服无效,最终震怒道:我就站在大会堂门口, 看你们从我身上踩过去!这时国家已经瘫痪,全国人除少 数造反派大多数都成了逍遥派,就只剩余周恩来这么旳苦 撑派,他像扛着城门旳力士,放不下,走不开。每天无休 止地接见,无休止地调解。饭都来不及吃,服务员只好在 茶杯里调一点面糊。文革中干部一层层地被打倒。他周围 旳战友,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已被打倒一大片,连国家主 席刘少奇都被打倒了,但偏偏留下了他一种。他连这种 “休息”旳机会也得不到啊。全国到处点火,留一种周恩 来东奔西跑去救火,这真是命运旳悲剧。他坦然一笑说:
“尼克松访华”的意义文档
“尼克松访华”的意义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从敌对、对抗格局转变到和解,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因此说它是“破冰之旅”;从美国的角度讲,尼克松访华有三个原因:首先,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拓展,让美国感觉到其霸权受到苏联威胁;第二,尼克松想通过拉拢中国达到与苏联缓和关系的目的。
尼克松1972年2月到北京,5月份就到苏联,跟苏联签署了“反导”条约,当时中国批评美苏两国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如今回过头来看“反导”条约,可能是在冷战时期美苏能达成的最好条约;第三个原因是美国想从越南战争中撤下来,而中国是支持越南的主要国家,美国希望中国对越南施压。
从中国方面讲,首先,当时已经感觉到苏联是中国最大的威胁;第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在外交史上空前孤立,领导人非常希望在美国这个地方打开缺口,使我们在外交上能够取得突破,实际上这个效果是达到了。
尼克松访华对双方来说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尼克松访华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关系没有马上正常化,但是对中美两国关系的破冰,仍然留下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要从全局的高度,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中美关系。
《上海公报》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分歧”,最后讲一点讲两国的共识,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
今天中美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分歧,而且大都不会短期内解决。
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道路,中美之间分歧太多,但是大问题上我们有共识,在这个全局上来认识中美关系。
邓小平曾经对老布什特使斯考克罗夫特说过,归根到底中美关系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
第二,紧紧抓住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是利益驱动的,当时中美关系分歧很大,但两国之间有共同利益,就是共同对抗苏联的扩张。
现在两国之间共同点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
所以,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分歧,更要不断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
第三,要培植战略互信。
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之间没有战略互信,但通过基辛格的秘密访问,与周恩来的长谈,双方建立起了初步战略互信关系,即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生1985年9月4日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演说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对外经贸大学外事处
出版物刊名: 国际贸易问题
页码: 4-6页
主题词: 美国人;周恩来总理;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贸;中美关系;尼克松;科学交流;世界;前总统
摘要: <正> 1972年当我首次访问中国的时候,一走下飞机,周恩来总理和我握手,这次握手开辟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
后来周对我说,“你的握手跨过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跨过了没有交流的二十五年”。
我们现在已经跨过了这遥远的距离。
我们之间有了通讯合作、贸易、投资、旅游、文化和科学交流。
例如,1972年没有美国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而去年超过了十万。
1972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生在美国学习,而去年学生人数超过了一万二千。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没有贸易,去年的贸易额超过了六十亿美元。
我今天想谈的是,从这里我们该走向何方——我们在一起能够探索哪些更遥远的距。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一、引言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地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次访问是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开创了中美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本文将详细探讨尼克松访华的背景、目的、成果和影响。
二、背景1. 冷战背景尼克松访华背景与冷战局势密切相关。
冷战时期,美苏两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展开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较量。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与美国保持较为敌对的态势。
然而,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开始寻求解决与中国的分歧,以形成对抗苏联的战略联盟。
2. 美中交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随后的几十年间,美中关系一度紧张甚至敌对。
美国将中国视为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上的威胁,与台湾保持密切的军事和外交关系,对中国实行了长达20多年的封锁。
这种局面对两国人民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三、访问目的1. 促进中美关系尼克松访华的首要目的是改善并建立中美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
他希望通过高层对话和互访,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解决双方的分歧和矛盾,逐渐建立起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这对于世界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对抗苏联尼克松访华的背后,也有对抗苏联的考量。
美国认识到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可以削弱苏联在全球的影响力。
通过与中国合作,美国能够在对苏对决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达成其在冷战时期的战略目标。
四、访问成果1. 发表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公报明确中美两国的基本立场,承认一中原则,美国同意停止对台军售,中美两国决心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这份公报为两国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 互访和文化交流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互访。
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也于1973年对美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
此外,中美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也得到了极大推动。
初中历史尼克松访华知识点
初中历史尼克松访华知识点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尼克松访华的国际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尼克松访华的国际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二.经过前期工作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
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
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
”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
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
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访华过程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
齐迈可回忆文章
齐迈可回忆文章纪录片讲述尼克松访华同行记者回忆背后故事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吴某)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开启了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
从此,世界的“政治词典”里多了一个词条——尼克松访华。
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之际,美国资深新闻人士、南某州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齐某可日前携其制作的有关尼克松访华的纪录片《解析中国之旅——改变世界的一周》来到中国,讲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该纪录片通过曾亲身参与报道尼克松1972年访华的美国记者的回忆,再现了尼克松访华时的诸多情景。
齐迈可说,他历时两年,采访了数十位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所有人都很兴奋,他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很激动。
”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某曾这样表述当时中美之间的尴尬局面:“美国人已经20年没跟中国人交谈了。
”在长时间的不相往来后,当年随尼克松访华的记者将这次访问称为一场“到月球的访问”。
美国广播公司记者汤姆•贾某尔回忆说,当这次旅程越来越近的时候,美国新闻界对这次访问的兴趣也不断增强。
媒体抢着报名参加尼克松访华的随行记者团,白宫新闻办公室收到了上千份报名申请。
“突然之间,一些非技术人员、总裁、执行制作人等全都挤进来,以音效师和电工的身份报名。
”“为了占到与总统一同抵达中国的先机,记者们都抢着搭载‘空军一号’。
”贾某尔说,“当它抵达北京的时候,我们心想,我们可是最早到达的人啊。
”合众国际社记者德克•霍尔斯某德则回忆说,“空军一号”上有6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随行。
另有两架飞机搭载随访团其他记者,这两架飞机还特地以中文问候的方式命名。
“一架飞机命名为‘你好一号’,另一架命名为‘你好二号’。
”飞机抵达机场后,尼克松总统走下专机舷梯与周恩来总理完成的那次“越洋握手”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前某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伯某德•卡尔布说:“尼克松在飞机上就开始反复练习握手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对在北京做出的第一个动作感到十分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我为什么来中国念MBA
2009年07月26日10:07 来源:中青网
“不来会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策”
自从我作为一名美国MBA学生,来到中国就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日制课程以来,每当与新认识的人交谈时,不管是中国同学也好,还是其他在中国的“老外”,往往以如下问题开始:“为什么来中国?为什么来中欧?美国那么多MBA课程,为什么不在那里读?”
我的答案很简单。
考虑到在我的一生中,中国及其聪明上进的13亿国民,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我知道不来中欧会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策。
这座学校位于上海,具备理想的条件及教授未来商业领袖的能力。
中美之间存在差异,这里不仅指地理距离、历史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在两国之间的商业谈判中,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过程、信念、猜测与预期等方面,也存在无形的鸿沟。
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中,误解层出不穷、合作如此艰难的原因。
远距离了解一个重要地区及其人民,是一种可敬的追求。
但是,身临其境——身处21世纪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心,在其重新崛起于世界舞台的过程中,亲历这里的生活,亲身去感受MBA学生所谓的“差异化”,这正是我希望获得的。
我最早关于中国的印象,来自青少年时期,来自我伟大的叔公——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向中国打开大门时所留下的遗赠。
通过家族故事以及形形色色商界和政界人物留下的经验教训,到我大学毕业时,我觉得自己已熟谙中国文化和商业惯例。
但我同时意识到,通过二手故事、演讲和案例研究,无法真正了解世界下一个超级大国。
在中国生活,学习当地语言,通过旅行、与中国教授及同事交流——尤其是在畅饮中国的白酒后那些富于哲理的交谈,来吸收中国文化,是真正“进入”中国的必要步骤。
例如,从“竞争”这个概念上,可以发现两国间的一个核心差异。
在美国,对于我这一代的多数人来说,不管是底层、中产阶层还是上流阶层的子弟,要达到宽裕的生活水准相对而言较轻松。
基本上,得益于“二战”后返回家园的那代人的奋斗和成就,我们在接受教育、社交和就业等方面唾手可得。
我们的祖辈打好了基础,使“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过上了较安逸的生活,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人中,过多人形成了近乎自满的心态。
20岁出头的中国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
中国年轻人接受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竞争的教育——从教室座位的好坏次序到竞争异常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再到日常如挤地铁(车门一打开,人群就一拥而上)的争夺。
由于所受的是时刻竞争、要么出人头地(包括利用“关系”,即“走后门”)要么“泯然于众人”的教育,争强好胜的心态颇为盛行。
未来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尤其是那些有意读MBA的人)必须在课堂内外丰富自己,尤其要到国外丰富见闻。
我们越努力在中国“了解本土文化”,克服分隔我们的鸿沟,获得共同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作者DevonNixon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侄孙译者岱嵩英国《金融时
报》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