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文史知识

合集下载

历史知识对联大全最新

历史知识对联大全最新

历史知识对联大全最新文史占比逐年上升,内容多且杂,分布范围广泛,尤其是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其中以复合式考题最为常见。

对联中的人物故事、历史背景、所处时代等都有可能成为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知识对联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一、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是位于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的楹联。

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前句是赞扬他刚正不阿的品行和公平客观地对待史实的态度,比如他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

后句写他由于为降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二、力挽狂澜破釜沉舟枕天下之安危;霸王别姬楚河汉界失江山亦英豪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撰写的读书联。

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

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

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像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三、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这是成都杜甫草堂的一幅对联。

杜陵春就是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四、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赞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写的。

大意为写鬼也好妖也好,都比别人要高一等水准,讽刺贪婪者、暴虐者都入骨三分。

蒲松龄写的虽然是虚幻鬼怪的一些事情,讽刺和揭露的却是丑恶的现实,在人世间甚至比鬼怪的世界还要阴险丑陋。

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是位于漱玉泉边,李清照纪念堂正厅门前抱柱上,郭沫若题写的对联。

指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她的词集,《金石录》是她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文集,文采有后主遗风指她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对联文化常识

对联文化常识

对联文化常识
1、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2、对联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对联的贴法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中的文学常识

对联中的文学常识

对联中的文学常识---写出下列人物(1)李杜已远,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

(2)青家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5)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7)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8)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9)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0)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1)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13)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14)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5)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6)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17)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18)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1)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2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23)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24)濠上观鱼,非鱼非我;梦中化蝶,亦蝶亦周(25)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26)惜英年早逝,天涯何处觅知己;叹华章永存,海内无人柱长天(27)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28)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29)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30)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对联中的文化常识

对联中的文化常识

行业
进来蓬首垢面,出去容光焕发。 —— 理发店 还我庐山真面目,爱他秋水旧丰神。 ——美容院 松竹增绿素雅,芝兰送香淡雅。 ——茶室
指出下列寿联所指年龄
90 长春不老添 , 闰当称百岁人( ) 辞赋登坛方半甲 ,功名强壮蚤旬年() 30 不惑但从今日始,始知天犹得十来年() 40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君子福履洪箔思陈() 100 五岳同尊唯松峻极,百年上寿如日中天() 50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60 从古称稀尊上寿, 70 自今以始乐余年()
对联中的文化常识
高三(5)班
7组
对联中的名人
1.千古石材,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6.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7.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8.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称信史照尘寰。
李白 杜甫 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 修 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屈原 司马迁
9.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10.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七出,威德成孚祖千秋。 1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2.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次水,勾留江山别留情。 1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武侯
诸葛亮
杜甫
白居易
欧阳修
年龄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3、意义相关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对联常识
4、平仄相谐:仄起平落。上联最后一字是仄 声,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其余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寿 福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声、上声、 比 如 去声、入声四声,古汉语中平为平 南 东 声,“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 山 海 不 长 仄声一类。 老 流 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 松 水 声、去声四声,现代汉语中平为阴 平、阳平,仄为上声、去声。
课后要求:
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多做“有心人”, 尤其当你有机会外出旅游时,请你留意那 些名胜古迹、庙宇高堂上的对联,相信这 能让你的旅途增添更多的收获!
反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父成仇子成仇父子成仇洪承畴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联或下联,意思不全, 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须躬行
1、把握基本特点
下暴雨 刮狂风
窗外下暴雨 山上刮狂风
窗外下暴雨
山上刮狂风
烟尘滚滚起
树叶纷纷飞
把一句话拆成词组,在分别作对,组合成句 一湾 一湾溪水绿 溪水 杜鹃 绿 红
两岸
一湾溪水绿
两岸杜鹃红
对联大比拼
必 答 篇 选 答 篇
抢 答 篇
提 升 篇
请回答: 此联颂谁?
李白
青 莲 文 苑 第 一 家
盛 唐 诗 酒 无 双 士
请回答: 此联颂谁?
杜甫
诗 中 圣 哲
世 上 疮 痍
•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 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 一个下联。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宴会习俗,先民在宴会上,往往以竹简、画绢等形式,贴各种文字、图案或符号,以示欢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寄以美好的祝愿,往往以对仗的方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纸笔书写。

至唐代,对联制度尚未完备,新年才用红纸经行联赋。

宋代晚年击毁辽金,货币紊乱,百姓纳闷,“赏诗室”致力破新之道。

快慢格成为时尚,联分上下。

元代后则出现"家金盏映彩悬凤阙"的横批联,称之为顶。

民国年间进入末段,走转型,三联"新沁章第一柳祖兴;照世在咸阳方兴治"自给自足,四联"几世皇钟传万姓;尝闻帝谕铸千秋"等引人入胜催人发想。

新中国末期伐自旧制后,为至4根后惠绑着部他们聚首、彩印、制作、镌刻、临定悬。

文革早期开始在面壁函因所得,正值联联穿,意新知套二门。

二、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是一种运用对仗、呼应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以下手法:1、对仗:即对联中的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而且在音韵上也应呼应相成。

2、对比:对联的上下句往往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续: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呼应相续,使得整个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4、对话:对联的上下句通常是在对话中进行对仗,呈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

5、对趣:对联的上下句通常通过呼应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个对联更加有趣味性。

三、对联的艺术特色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炼简约:对联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因此对联往往表现出精炼、简约的特色。

2、形式规范:对联的形式要求较为规范,通常采用四字、六字或八字的句式,整个对联要求节奏韵律感较强。

3、意境深厚: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联在表现意境的深厚上有一定的要求。

4、音律优雅:对联在表达上除了要求意义上的呼应对仗外,还要求在声韵上有一定的优美感,因此对联在音韵上比较注重。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标题:对联的108个知识点:探寻古典文学的瑰宝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我国,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两句对仗工整、韵味悠长的诗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寓意和审美。

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对对联的108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生动的解读,带领大家领略对联的魅力。

1. 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写在布幡上的诗句,用于表达祝愿和喜庆。

至南北朝时期,对联逐渐发展为文人雅士们互相竞技文学才能的形式。

2. 对联的特点: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同时,对联还需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对联的分类: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喜联、挽联、寿联等;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等;按风格可分为豪放、婉约、清新、高古等。

4. 对联与书法:对联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副好的对联还需配以优美的书法,才能相得益彰。

5. 对联与民间风俗:对联在我国民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联等,是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对联与文人雅趣:对联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创作对联,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又能增进友谊。

7. 对联与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联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学技能,备受重视。

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创作出意境深远、对仗工整的对联。

8. 对联与诗词:对联与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联的创作往往需要借鉴诗词的技巧和手法。

9. 对联与成语:对联中常出现成语,这些成语既增加了对联的文学韵味,又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对联与修辞:对联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等,使对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1. 对联与哲理:对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人生哲理、道德哲理等,对人们具有启示和教化作用。

12. 对联与历史:对联中常出现历史人物、事件和典故,反映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13. 对联与地理:对联中常出现地理名胜、山川河流等,展现了我国壮美的自然景观。

对联的历史典故

对联的历史典故

对联的历史典故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我国的对联文化博大精深,它代表着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现在依旧充满魅力,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下面小编就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吧!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1、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2、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3、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4、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春节,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5、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横批:前程金修。

历史对联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对联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对联知识点总结大全历史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写作技巧,被称为“对子”或“对联”。

对联的形式要求上下两句对称呼应、内容相关,通常用于书法作品的配对,以表现作者的意境和境界。

历史对联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下面就历史对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对联的特点1. 对仗工整:历史对联要求上下句音、韵、节奏相对应,组成一对平行的句子。

对联一般由七言或五言诗组成,每句四个字或者七个字,所以要求对对相对和谐。

2. 内容丰富:历史对联多借古喻今,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人物或事件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内容涵盖广泛。

3. 意境深远:历史对联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通过对联的形式将作者的情感情怀和寓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历史对联的分类1. 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对联:以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故事、成就或个性特征为创作对象,如“燕赵奇葩当道时”、“历史少年楚王忆”。

2. 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对联:以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战役、政治行动等为素材进行对联创作,如“壮哉义勇、威震八荒”、“烽烟四起,战乱连年”。

3. 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对联:以历史上的文化事件、文人墨客、古代风俗等为材料,如“千古烟云,酬唱耳边风”。

4. 以历史风景为题材的对联:以历史上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为创作素材,如“江山如此多娇”、“黄河之水天上来”。

5. 以历史经典为题材的对联:以历史上的经典名著、典故为灵感来源,如“三国志上,交锋劃破,驰骋厮杀纵横”。

三、历史对联的创作技巧1. 翻案押韵:历史对联有翻案押韵的要求,即对出现在第一句的韵脚,第二句也要押这个韵脚,保持对联的对仗韵律。

2. 用典熟稔:历史对联善于运用历史典故、人物、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寓意,要求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善于运用典故来创作对联。

3. 准确精炼:历史对联创作要求内容精炼,意境深远,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尽量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对历史的评价。

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

对联内容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的《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了一些类似对仗句的形式。

到了唐代,对联的形式更加完善,而到宋代,对联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表现形式。

明清两代,对联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很多文人学士都以对联为乐。

在现代,对联依旧保留并传承了下来,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类型对联按照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 抒情对联:以表达作者对人生、情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为目的。

2. 讽刺对联:以嘲讽社会现象,批评社会弊端为目的。

3. 议论对联:以论述思想、宣扬理念为目的。

4. 对牒对联:两贴相对问答,言Zi相伴,常见于牌匾上。

5. 对趣对联:意境深邃,意象悠远,以天人合一、图画境界、以意会意、意有所指见长。

6. 对仗对联:横批工整,上下呼应,包括对仗理、对仗字、对仗音、对仗意。

7. 反衬对联:凸显对比,由上联贬低自己,下联衬托神来。

8. 巧合对联:上下句有意外的相似,或某个字偶然一重。

9. 象形对联:在对联上下与意义有关的同时,图画也有话。

主要在题字、横批上有此的。

10. 问答对联:类似对牒对联,动问答,上下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问答含义。

11. 春秋对联:作对联策划可能性大的古今同义词,不仅现代风采如此,古人作对联亦多采用同义词。

12. 凹凸对联:有别于一般横批,抿抒法,象形等等。

这些类型所代表的对联形式各异,涉及面广泛,可以满足不同作者对于艺术表达的需求。

三、形式对联形式严谨,对仗工整,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对联一般由上下两联组成,每联一般由四、六、八个字构成。

其韵律、平仄、字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以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对联的体裁非常灵活,既能体现作者深邃的思想,又能表现出优美的诗意。

四、技巧对联的写作技巧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作者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和文字功底,在创作时要注重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10副对联知识点总结

10副对联知识点总结

10副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和书法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联,被认为是最早的对联。

唐代时期,对联多以诗句相互对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宋代时期,对联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学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明清时期,对联在文人士大夫的推广下,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风雅、高贵的社交礼仪。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根据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四绝”、“书法对”、“情意对”、“描写对”等。

1. 四绝对:即平平仄仄的四字对,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常见于节庆、特殊场合的祝贺。

2. 书法对:即以书法艺术为重点的对联,注重布局、笔法和墨色的运用。

此类对联一般制作精美,常用于装饰和摆设。

3. 情意对:即表达感情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对联,如爱情对、亲情对、友情对等,常见于情侣、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

4. 描写对:即对联通过对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观念,一般用于诗词创作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插图。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1. 定题明意:对联创作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表达思想要清晰明了。

2. 韵律对仗:对联必须有韵律美,上下联要能够对仗,平仄要相对应。

3. 内容丰富:对联的内容要丰富多样,既要有意境,又要有妙语,引人深思。

4. 用典准确:对联的创作需要涉及到一定的文学常识和用典,要准确运用典故和文化典籍中的名言警句。

四、对联的作用对联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达情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能够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代表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 传承文化:对联中常涉及到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等文化元素,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 装饰环境:对联在书房、厅堂、门楣等地方挂贴,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有辟邪、化险、辟邪的功效。

有关对联的历史

有关对联的历史

有关对联的历史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汉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对仗和韵律来进行表达的,以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下面列举了有关对联的历史内容,以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汉朝的起源:对联起源于汉朝,最早源于民间的歌谣,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2. 隋唐时期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对联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开始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起来。

3. 宋代的繁荣:在宋代,对联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文化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宫廷、书院和民间。

4. 元明清时期的兴盛:在元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5. 现代对联的创新:近代以来,对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出现了各种新的形式和风格。

6. 对联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对联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北方的对联多为豪放、奔放,南方的对联则更加细腻、含蓄。

7. 对联与书法的关系:对联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联的字体和书法技巧对其美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8. 对联的社会作用: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作用,如表达情感、宣传思想等。

9. 对联的传承与发展: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以保持其活力和魅力。

10. 对联的国际传播:对联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对联也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以保持其活力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一副对联中包含的文学常识

一副对联中包含的文学常识

一副对联中包含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壁画题字和法书对联。

它通过对仗、对称和平衡的方式,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被广泛应用于庆祝节日、喜庆婚丧等多种场合。

本文将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壁画题字就是对联的雏形。

壁画题字常常出现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物上,用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寄托人们的祈福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对联。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从最初的宗教上下句对称、对仗的祝福祷文,到宋代文人的文人雅趣使得对联变得更加细腻,形成了宋词的艺术特色,对联的发展不断延伸。

明清时期,对联进入百姓生活,成为庆祝喜庆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一种方式。

到了现代,对联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常常出现在年画、书法作品、广告等各种场合。

三、对联的文化内涵1. 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景:对联的文字必须简练精炼,用寥寥数字,表达出丰富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这种“用意于言而言者法”使得对联成为寄托人们美好心愿的一种方式。

2. 显示文化智慧:对联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搭配,它还需要融入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智慧。

丰富多样的对联形式,从对仗、对称到押韵、变体,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3. 弘扬民族精神: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它可以表达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 点缀生活文化: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点缀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年节、喜庆婚丧等重要时刻,人们用对联来装饰场景,给生活增添喜庆和美感。

对联的存在让生活更加有序、庄重。

结语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联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发扬光大。

春联文化知识点

春联文化知识点

一、简介: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详解: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2]民间书法高人写春联4-对联推荐视频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

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三、历史渊源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最新-对联中的文史知识 精品

最新-对联中的文史知识 精品

对联中的文史知识刊登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4期对联中的文史知识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赵远兴745106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

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

读之,用之,妙不可言。

这里笔者以选择题的形式选编几幅,供同仁们在教学时参考。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根据此对联回答1~2题。

1这幅对联蕴涵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事物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这幅对联的方法论意义是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这些对联表明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统一的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幅对联告戒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充分重视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这幅对联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个人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阅读蒲松龄这幅落第自勉联,回答6~8题。

6蒲松龄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7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地理位置是钱塘江下游今福建省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今南京、上海一带8春秋后期吴国、越国争霸时期,越国的都城在今天的苏州南京绍兴杭州两语眼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读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

读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

读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

此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涵盖了文学、历史、古代汉语等十个知识点:1.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也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也称“大苏”)、苏辙(也称“小苏”)三人。

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

三人皆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三曹:指三国时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他们都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家,诗风俊爽刚健,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有影响,后人合称为“三曹”。

3.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合称。

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

《颜氏家训·勉学》说:“《庄》《老》《周易》,总为三玄。

”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典。

5.三乐:三种乐事。

《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

因此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

7.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

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主持编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

8.四孟:农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

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

《汉书.刘向传》:“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9.四美:四种美好的事物。

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王勃《腾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10.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

也称为“战国四公子”。

一副对联,涉及十个知识点,如果很好地记诵、理解,实在有一石多鸟的功效。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

对联的题材与风格
对联的题材是对联内容的基础
• 对联的题材可以是自然风光、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 • 对联的题材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小说
对联的风格是对联特点的体现
• 对联的风格可以是豪放、婉约或幽默 • 对联的风格需要通过修辞和语言来表现
对联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
对联的时代特征是对联发展的历史背景
• 对联的内容和形式受到时代的影响 • 对联的主题和风格具有时代特色
对联的横批与边框
横批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 横批通常用于总结对联的主题 • 横批的内容可以是诗句、成语或名言警句
对联的边框是对联的外在形式
• 对联的边框可以是直线、波浪线或其他图案 • 对联的边框可以是对联内容的补充和装饰
对联的格律与韵律
对联的格律是对联写作的规范
• 对联的字数、对仗和韵脚都有一定的规定 • 对联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技巧
元代时期,对联的发展受到戏曲的影响
• 对联的内容开始涉及民间故事和戏曲情节 • 对联的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明清时期,对联的发展达到巅峰
• 对联的创作技巧更加精湛 • 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现代对联的普及与应用
现代对联在传 承古代对联的 基础上,有了 更多的发展和
创新
01
• 对联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 对联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对联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对联的意境是对联内容的内在美
• 对联的意境要通过意象和情感来表现 • 对联的意境要深远、优美和感人
对联的情感表达是对联内容的外在美
• 对联的情感表达要通过语言和形式来传达 • 对联的情感表达要真挚、饱满和动人
对联的创作灵感与创意
对联的创作灵感是对联写作的源泉
• 对联的创作灵感可以来自生活、自然或文化 • 对联的创作灵感要独特、新颖和真实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对联的历史故事蕴含很多历史知识,帮助大家理解文化内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一)一副绝妙数字联从前有个杨秀才和一个王秀才,两人同样饱读诗书,又时乖运蹇,应试多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就双双投到督军府当了幕僚。

好在两人都没有家口之累,长年在外乐得无牵无挂。

那一年除夕,府中上下都回家探亲,他们两人无处可去,就在一起饮酒“守岁”。

两人谈天说地,倒也不觉孤凄。

但文人不改旧习,总想压倒别人。

杨秀才开了口:“王兄,我们就这样饮酒十分无聊,不如对句助兴如何?”王秀才回答说:“就请杨兄先出上联吧。

”杨秀才沉思片刻,说出上联:一夜连双岁;王秀才一听就觉得这个对子很不好对。

今夜除夕,过了今天就是明年,杨秀才即景生情,出得好,出得妙!沉思片刻,他才对出下联:五更分二年。

杨秀才立马称赞道:“王兄果然不凡,妙,妙!”接着又说:“这次换王兄先出吧。

”王秀才答道:“刚才我们对的是数字联,这一次也用数字,我出上联全用单数,杨兄下联全用双数,如何?”杨秀才听后,说:“看来,下面一联必定不简单,算了,你说怎样就怎样。

”王秀才就慢慢吟出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杨秀才听后愣了愣,心想:“这上联实在蹊跷,果真不容易对!”他想了好几个句子,都觉得不够工稳,急得他抓耳挠腮,眉头频皱,最后好不容易对出了下旬:双沟两溪同舟对桨二渔翁。

王秀才听后不由得啧啧道:“好,好!杨兄果然高明,对得太绝了。

”他们谁也没能难倒谁,从此就互相佩服起来。

后来督军也听说了这副对联,将他两人大大夸奖了一番,并将对联抄下,挂在自己的卧室之中。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二)考官“少目”学生“欠金”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官员叫吴省钦。

他颇有才学,曾考中进士,由编修一直升到了左都御史。

平时“工诗文,刻琢凝炼,援引精密”。

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视财如命,见利忘义,靠着官职,捞了许多“油水”。

有一年,他奉命到江西主持考试,又利用这次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中的文史知识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追根究源,是因为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情怀,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予景;有的借古喻今。

它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

读之,用之,妙不可言。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据此对联回答1~2题。

1.这幅对联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事物的不显著的变化
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这幅对联的方法论意义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学会优化结构
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这些对联表明()
A.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B.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统一的
C.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幅对联告戒人们()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C.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D.要充分重视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这幅对联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B.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C.人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D.个人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阅读蒲松龄这幅落第自勉联,回答6~8题。

6. 蒲松龄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7.春秋时期吴国、越国的地理位置是()
A.钱塘江下游
B.今福建省
C.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
D.今南京、上海一带
8. 春秋后期吴国、越国争霸时期,越国的都城在今天的()
A.苏州
B.南京
C.绍兴
D.杭州
“两语眼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爱;三杰并时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宁。

”9~10题。

9.此联为谁而写()
A.李大钊
B.孙中山
C.宋教仁
D.廖仲恺
10.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甘地代表的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1905年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②列宁主义诞生于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
③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提出了反帝口号
④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1.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市的三宝庙,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仑)探险先河。

”此联称颂的人物和事迹是()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12.“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该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
A.道教文化的发展
B. 佛教文化的发展
C. 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
D. 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13.“由秀才而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外,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这一对联赞扬的历史人物是()
A.郑和
B.史可法
C.郑成功
D.岳飞
14.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北京同仁堂有一幅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

”正是靠这份承诺,同仁堂经历300年风雨不倒,从一家普通的家族药铺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

回答14~15题。

15.从经济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C. 诚实守信是经营者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
D. 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6.从哲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A.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不行的
D.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7.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着一幅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

”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
B.张之洞
C.李鸿章
D.左宗堂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D
6.D
7.C
8.C
9.B 10.B 11.C 12.B 13.C 14.D 15 .C 16.B
17.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