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简答题1.概述《吕氏春秋》简况。
2.概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概述《谏逐客书》创作缘由。
4.概述秦刻石文的特点。
5.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6.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7.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8.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9.桓宽《盐铁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0.《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11.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12.简说王充概况。
13.简说仲长统概况。
二、论述题1.王充散文的特点。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一、简答题1.简述汉赋发展脉络。
2.汉赋溯源。
3.简说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4.简说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5.概述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6.简析《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7.概述扬雄生平及赋作。
8.简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9.简说张衡的《二京赋》。
10.简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论述题1.试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论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论班固《两都赋》。
4.论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2.散体大赋3.抒情小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简答题1.简述班固生平。
2.概述《汉书》简况。
3.简析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4.简说《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5.简说《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6.简说《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论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2.论《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3.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简答题1.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2.简述乐府诗歌分类。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4.《孔雀东南飞》简说。
5.简说《古诗十九首》及作者。
6.简说旧题苏武、李陵诗。
二、论述题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论五言诗的起源与形式。
4.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书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书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的经典著作。
本书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开始,一直延伸到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
袁行霈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学术观点,成功地将中国文学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中国文学史》的开篇,袁行霈首先对古代文学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袁行霈还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随后,袁行霈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等。
他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例如,他指出唐代以诗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音韵美,而宋代则更加注重散文的发展和创新。
袁行霈的观点独到而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历史的演变过程。
袁行霈还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现代文学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袁行霈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文学在表现形式和主题上的创新和突破。
他还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国文学仍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袁行霈还通过对作家的评述,展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他对不同作家的风格和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从中总结出了一些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袁行霈的评述既客观又深入,使读者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和评述,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袁行霈的独到观点和深入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这本书不仅对文学爱好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与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全书的编排来看,袁版和马工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毕竟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几十年,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内容还是有的。
但显然具体的内容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总绪论在我们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编写角度的不同。
袁版倡导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从文化学视角考察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的联系,恢宏大气;马工程则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与探讨中华国古代文学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融入文学史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袁版的总绪论,能看出他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更有中文味道;马工程版就有些理论了,干巴巴的。
看了两部书的的第一本,对比总结如下:一、从目录章节的编排来看,马工程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比如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这一小节就分为“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魏晋南北朝……”及格外浅显易懂的小标题;而袁版则采用提取总结关键词的方式,比如:他讲有中国文学的源头,标题下就有“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这几个关键语句,他利于我们把握整篇章节的内容,第一次见到教材书这样安排,在我看来比较新鲜。
二、从历史分期来看,马工程版是以朝代论文学史的传统路数,时间线很清晰,但无创新;而袁版已对这种思路有了极鲜明和有价值的突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三古七段说”和“朝代论”的双视角写法,充分考虑文学发展本身的主体性是该书有意识的一种追求,而又不放弃还很有生命力的传统朝代论。
这种新旧兼收是很有现代精神的。
三、从内容上来看,马工程版的内容覆盖面广,有些传统文学史不大关注的地方,给了比较多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知识容量相较袁版小,它每章节的体量几乎跟百度百科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语言也是很平板简单的说明体,形式较袁版更不讲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史参考书,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考研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精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逐渐发展为书面文学。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
3.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成就丰富多样,内容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文学的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和理论也是学习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代文人毛纶的《古文尚书》等都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
(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
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
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
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
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简述清初三大学者。
(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创世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熟悉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梦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2、?荀子〉〉?荀子?现存32篇,是荀子学说的集中表达.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判,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穿, 自成一家.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3、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根底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根底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诸人的仿骚作品.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 0 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有深远影响.二、简做题1、?诗经?的体制及编定(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 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 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局部作于西周初期,小局部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 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卑微者.③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 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3)献诗、删诗、采诗三种说法2、?诗经?对后世的影响.(1)抒情诗传统.?诗经? 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3)比兴的垂范.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开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3、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 尤为明显.(1)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根底上的创新和开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那么是?春秋?、?左传? 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史记? 的奇谪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的关系.(2)散文创作的楷模.?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如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3〕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开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①首先,先秦叙事散文表达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清楚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②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根本的叙事结构.③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根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④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4、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1〕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2〕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3〕先秦诸子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开展奠定了根底.5、屈原对后世的影响.〔1〕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对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那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奉献.(2)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①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剧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梦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谪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开展,内涵更加丰富, 也更有艺术魅力.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 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6、?庄子?的艺术特色(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大量用充满“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寓言,使?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2)奇特诡异的想象虚构?庄子?是一部哲理书,同时又是情文并茂的文学著作,形成哲理与文学的奇妙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深具浪漫主义特色.全书仿佛是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有超常想象力,构成奇诡世界(3)形象诙诡的论辩?庄子?奇丽诡谪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反映,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庄子有强烈的个性与感情.(4)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不愧为文学语言大师.?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有诗歌语言特点.7、?韩非子?艺术特色1)韩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其文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2)?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韩非寓言在艺术上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二、论述题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 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2)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蚌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止匕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挖苦他们的卑劣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4)?孟子?的语言明白晓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它继承开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2、?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把?春秋?简短记事开展为完整叙事,标志叙事散文成熟:a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大量史实传说,表达丰富多彩事件, 描写形形色色人物b创立叙事中、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1)叙事艺术(1)叙事手法多样a?左传?以顺叙为主,又灵活穿插各种叙事手法,b多以第三人称、旁观者角度叙事,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2)叙事完整富于戏剧性(3)叙事道德化、神秘化倾向2)长于写人a广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b有些描写还展现人物性格丰富性、复杂性,动态完整写人物性格变化开展过程.c善于借人物个性化动作、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展现人物.d常穿插琐碎细节写人,生动有趣3、长于记言4、语言特色表达语简练含蕴,词约义丰.3、?国语?的艺术成就1〕记言为主,长于讽谏对话,说理精密充分,议论旁征博引,巧于譬喻,有较强说服力,曲折尽情,语言平实自然、生动活泼,2〕人物形象刻画比较鲜明主要通过精彩对话展现性格,人物鲜活3〕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4〕?国语?有时集中写人物言行, 向纪传体过渡4、?离骚?的艺术特色1〕结构宏伟全诗分三段,每段又分几层,段之间、层之间有跳跃性,显出宏伟气魄.2〕塑造屈原自己坚贞高洁抒情主人公形象3〕浓烈激情、奇梦想象4〕香草美人意象5〕艺术形式:结构抒情、叙事结合,梦想、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突破?诗经? 四言为主格式。
中国文学史·目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双视角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离骚》《离骚》解题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和《招魂》第五节楚辞的流变和屈原的地位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绪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招隐士》和《长门赋》第二节枚乘和“七体”梁园文人群体枚乘独步《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第三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浪漫的巨丽之美第四节扬雄四赋扬雄四赋的创作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景物描写的主题趋靠和多维铺陈骚体功能的拓展第五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以悲为美的风尚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人文精神的弘扬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第四章两汉乐府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第四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第五章东汉辞赋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京都赋的崛起《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同异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第二节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抒情小赋的出现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第二节《吴越春秋》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论衡》的选材疾虚妄的写作宗旨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第一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第二节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衰世文学第三节《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人生哲理的揭示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起兴发端艺术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教与伦理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曹丕与七言诗第二节曹植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后世诗人的认同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七子之冠冕”王粲仗气爱奇的刘桢陈琳、阮籍等蔡琰与《悲愤诗》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稽康与应璩的诗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张协兄弟的诗刘琨的诗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游仙诗溯源乖远玄宗与坎堞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兰亭集序》与兰亭诗兰亭诗的文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划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前期诗艺的养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承前启后的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书札《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论辩文的勃兴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世重文翰元嘉三大家范晔史论《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齐梁新变之风诗体赋与写景文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关于“小说”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第二节志怪与志人志怪与志人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志怪小说的内容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志人小说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第三节《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编撰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儒、释、道的融合佛教对文学的影响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一节隋代文学统一国家的建立南北文学的合流第二节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诗人的创作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李白歌行的价值第三节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李白的地位李白的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元结和《箧中集》作家杜甫坎坷的一生诗歌题材的大转变杜诗的诗史性质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第二节杜甫的律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组诗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风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三节顾况与李益顾况诗歌的俗与奇李益的边塞诗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第二节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韩愈、孟郊、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诗歌的散文化倾向第三节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李贺的苦闷情怀凄艳诡激的诗风与意象营构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第八章散文的文体与文风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唐代的骈文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韩、柳的开拓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古文的衰落晚唐小品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一节唐传奇及其嬗变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作意与虚构性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第三节俗讲与变文俗讲与讲经文转变与变文第十章晚唐诗歌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杜牧的诗歌创作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等诗人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第五节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郑谷、韦庄的乱离诗罗隐的讽世诗第十一章李商隐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的思想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诗歌情调的幽美朦胧与亲切可感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以及与李贺、杜甫诗歌的对照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花间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绪论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转变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简介第一卷总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聂石樵撰)第一章上古神话(过常宝撰)第二章《诗经》(锺涛撰)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锺涛撰)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锺涛撰)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过常宝撰)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李炳海撰)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赵敏俐撰)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许志刚撰)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李炳海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五章东汉辞赋(许志刚撰)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李炳海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丁放撰)第二章两晋诗坛(丁放撰)第三章陶渊明(袁行霈撰)第四章南北朝民歌(孟二冬撰)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孟二冬撰)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孟二冬撰)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曹虹撰)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曹虹撰)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袁行霈撰)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罗宗强撰)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张毅撰)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羣体(张毅撰)第三章李白(罗宗强、张毅撰)第四章杜甫(罗宗强撰)第五章大历诗风(罗宗强、张毅撰)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尚永亮撰)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尚永亮撰)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尚永亮撰)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尚永亮、张鸿勋撰)第十章晚唐诗歌(余恕诚撰)第十一章李商隐(余恕诚撰)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第二卷文学史年表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莫砺锋撰)第一章宋初文学(莫砺锋撰)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莫砺锋撰)第四章苏轼(莫砺锋、王兆鹏撰)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莫砺锋撰)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王兆鹏撰)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莫砺锋撰)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王兆鹏撰)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王兆鹏撰)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莫砺锋撰)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莫砺锋、张晶撰)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黄天骥撰)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董上德撰)第二章关汉卿(董上德撰)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黄天骥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黄天骥、董上德撰)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欧阳光撰)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黄仕忠撰)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黄仕忠撰)第八章元代散曲(欧阳光撰)第九章元代诗文(张晶撰)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黄霖撰)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黄霖撰)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黄霖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郑利华撰)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郑利华撰)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谢柏梁撰)第七章汤显祖(谢柏梁撰)第八章《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黄霖撰)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黄霖撰)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黄霖撰)第十一章晚明诗文(郑利华撰)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郑利华撰)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袁世硕撰)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裴世俊撰)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袁世硕撰)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袁世硕撰)第四章《聊斋志异》(袁世硕撰)第五章《儒林外史》(齐裕焜撰)第六章《红楼梦》(齐裕焜撰)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裴世俊撰)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裴世俊撰)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孙静撰)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孙静撰)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
6-1《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一、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二、参考文献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原统编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湖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三、阅读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夏康达,王晓平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孔尚任著《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洪昇著《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阅读书目神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本身”, 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段,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第二部分 简答题、论述题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503e1c3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2.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
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
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
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
《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
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
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
《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
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
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
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起止页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起止页码摘要:I.引言- 袁行霈与《中国文学史》- 本书的起止页码II.文学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性- 袁行霈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贡献III.《中国文学史》的内容概述- 文学史的分期- 各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IV.《中国文学史》的价值和影响- 对于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 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V.结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成就和贡献- 对于未来文学史研究的展望正文:I.引言袁行霈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史家,他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著作。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文学从先秦到清代的发展历程,起止页码为978-7-301-10642-8。
II.文学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袁行霈通过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揭示了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III.《中国文学史》的内容概述《中国文学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八个时期,全面梳理了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
袁行霈对各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先秦的诗经、楚辞;唐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IV.《中国文学史》的价值和影响《中国文学史》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该书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后世文学史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部著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V.结论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吕氏春秋》:(1)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3)①《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②《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③《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
(1)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贾谊政论文。
(1)《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一、填空题。
(1*10)二、诗歌赏析。
(2*9)三、名词解释。
(4*4)四、简答题。
(4*8)五、论述题。
(2*12)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
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
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
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
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
《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
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7、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8、《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9、刘祯,他的答赠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10、蔡琰,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1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一、整体风貌: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精神。
1、建安文人既饱受离乱之苦,也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们共同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
(2)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2、建安文人高扬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的特点。
(1)“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①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②曹丕《与谁作诗》“慷慨时激扬”(2)“悲风”一词也常出现。
①阮瑀《诗》:“临川多悲风”②曹植《野黄雀行》“高树多悲风”二、人生观:人生短暂的哀叹:1、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疫病流行,人多短寿。
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桀、徐幹等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
2。
、面对短促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三种态度:(1)单纯的哀叹,徐幹《室思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
曹操《短歌行》(3)努力突破天命所限,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曹操《龟虽寿》。
三、个性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
1、诗歌创作独特风貌: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曹植诗骨奇高。
2、诗体运用各具匠心:曹操擅长四言,曹丕《燕歌行》二首被誉七言之主。
3、诗歌语言:曹操、阮瑀、陈琳:质朴。
王桀:秀美。
曹植:风骨与文采兼具,最杰出代表。
四、感情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
1、世纪乱离,风衰俗怨,曹操诗“悲凉”,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
2、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敢于正视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名声。
●12、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13、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
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
●14、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阮籍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也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段,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批判现实。
其中,嵇康的诗成就最高。
第二章、两晋诗坛●1、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
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必繁琐。
缛,指色彩华丽。
●3、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中的《拟西北高楼》:高楼一何峻。
苕苕峻而安。
绮窗出尘冥。
飞阶蹑云端。
佳人抚琴瑟。
纤手清且闲。
芳草随风结。
哀响馥若兰。
玉容谁能顾。
倾城在一弹。
伫立望日昃。
踯躅再三叹。
不怨伫立久。
但愿歌者欢。
思驾归鸿羽。
比翼双飞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名作《赴洛道中作》二首。
总之,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4、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5、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6、钟荣《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
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
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
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7、郭璞的游仙诗。
●8、兰亭之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在会稽的一次聚会,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四十余人。
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此次聚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
采用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
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
●9、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之新义,为众人所接受。
东晋诗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野,只求适意而已。
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
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淡和诗酒风流。
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0、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1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一、田园诗歌中所包含的内容:(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写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和生活体验。
这部分是其田园诗最为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如《饮酒》“种豆南山下”。
(3)、写自己的穷苦和农村生后的凋敝。
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二、咏怀诗与咏史诗,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所用偏重于古代人物。
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如《清晨闻叩门》。
三、悲叹行役的辛苦,表现队仕宦的厌倦,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四、赠答诗中表现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来书写。
如《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坦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构建桃花原始的社会理想蓝图。
●12、陶诗的艺术特色:(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间境界)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1)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其中包含生活情趣。
《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1)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等。
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2)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只是白描,朴素。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3)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待”常见,且用的精彩。
●13、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第四章、南北朝诗歌●1、南北朝民族中的抒情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诗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3、南朝诗歌的形式特点:⑴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⑵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