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论述类考点】个人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1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高考论述类文章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章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章知识点高考作为我国选拔高中毕业生的重要考试,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

在高考论述类文章中,考生需要展示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论述类文章常见的知识点,希望能给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

1. 引言部分:论述类文章的引言部分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提出有趣的问题、概述背景信息等方式来引入话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可以引用著名学者的观点:“教育是人类从天真无邪走向成熟的桥梁”,或者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高考到底是塑造人才还是压垮人才的一把尺子?”2. 论述观点:在高考论述类文章中,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并用理性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述。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比如历史背景、社会影响、个人经历等。

同时,也要注重对反方观点的辨析和批驳,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对于高考的评价,可以从教育公平、选拔人才、压力过大等方面进行论述。

3. 举例论证:为了增加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考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举例可以是历史事件、实际案例或个人经历等。

例如,对于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可以引用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差异,或者是某个考生因为一门科目的失误而导致高考失利的案例。

4. 数据支持:在论述类文章中,使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可以引用相关统计数据、报告结果等来加强自己的论证。

比如,在论述高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可以引用各地的调查数据,比较高考前后学生心理压力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5. 辩证分析:在高考论述类文章中,不仅要展示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还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能够看到问题的两面性,理解不同利弊,进行全面分析。

例如,在讨论高考加分政策时,既要明确加分政策对于弱势考生的帮助,也要承认它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对两方面进行权衡。

6. 结尾部分:结尾部分要回顾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对问题做出总结和概括。

可以呼应引言部分,进行呼吁、展望未来或给出建议。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2018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答案

2018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答案

考点11 论述类文本阅读1.[2018全国卷Ⅰ]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高考论述文知识点

高考论述文知识点

高考论述文知识点高考论述文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

下面将介绍高考论述文的要求和写作技巧,帮助考生提高论述文的写作能力。

一、高考论述文的要求1. 高考论述文是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全面、准确地表达观点。

2. 文章要围绕指定话题进行论述,通过引用事实、数据和例子,充分展示对话题的理解和思考。

3. 要考虑到不同观点的存在,展示对不同观点的客观分析,并透过对比和对话,论证自己的观点。

4. 语言表达要准确、通顺,使用恰当的逻辑关系词和连接词,使文章结构清晰。

二、高考论述文的写作技巧1. 明确观点:在首段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要说明后文的论述方向。

2. 分段论述:将文章分为引入段、正文段和结尾段。

引入段要简要介绍话题背景,正文段展开论述,结尾段总结观点。

3. 使用例子和数据:通过引用有权威性的例子和数据,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4. 对比和对话:展示不同观点的力量和弱点,通过论证优势和劣势,加强自己的观点的可信度。

5. 结构清晰:使用恰当的标题和分段,使文章结构清晰,易读易懂。

6. 多样的表达方式: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如排比、对比、举例、引用名言等,使语言表达更有说服力。

三、高考论述文易错点1. 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论述的方向,尽量避免偏离主题。

2. 观点不明确:首段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

3. 缺乏论证:只有观点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需要通过论证和事实来支持。

4. 表达不准确:语句要准确通顺,要注意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5. 缺乏细节:论述时要注重细节的丰富,通过实例和数据来具体说明观点。

总结:高考论述文是一种要求考生从多个角度深入论述一个话题的文章。

为了成功写好论述文,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用适当的例子和数据作为支撑,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和易错点,考生将能提高论述文的写作能力,取得好成绩。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1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2018

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2018

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2018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2018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实词含义以及翻译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之”、“乎”等,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

同时,考生还应熟悉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其次,现代文阅读同样重要。

考生需要培养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复习时,应注重训练概括、分析、鉴赏和评价等阅读技巧。

再次,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

考生需要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此外,考生还应积累一定的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时事热点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此外,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

考生需要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掌握词语的正确使用,包括成语、熟语、近义词辨析等。

同时,考生还应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正确使用各种句式,避免语病。

最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也是高考语文不可忽视的部分。

考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

结束语:2018年的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语言文字运用以及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

考生在复习时,应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以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8届语文高考知识点

2018届语文高考知识点

2018届语文高考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届的高考都会有一些特定的语文知识点成为备考的关注焦点。

2018届的高考也不例外,以下将针对这一届的语文考试知识点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古诗文鉴赏在高考中,古诗文鉴赏一直是考生们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2018年的语文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汉乐府》等。

考生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意境,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进行鉴赏和解读。

二、现代文阅读与表达除了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与表达也占据了考试的重要部分。

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明扼要的表达。

此外,写作方面也是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歧义和矛盾。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

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这样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具吸引力,还能够体现自己对语言艺术的驾驭能力。

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作是考生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2018年的语文考试中,考生需要注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要能够恰当地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并能够扬长避短,凸显自己的写作特色。

同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段落的衔接,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

五、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之一,2018年的语文考试也不例外。

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解析文言文的意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的背景知识,能够对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典型时代特征有所了解,使得阅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2018届的语文高考知识点主要围绕古诗文鉴赏、现代文阅读与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展开。

考生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取得好成绩。

2018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2018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

②衬托。

③细节描写。

④对比。

⑤象征。

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

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1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预计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也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疼的考试内容,因此了解其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论述文的基本要素论述文的基本要素主要由题目、中心思想、论据和结论四部分组成。

题目是论述文的标题,是文本话题和讨论的中心;中心思想是论述文的核心,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论据是对主题进行探讨和说明的依据;结论是作者对主题做出的判断或总结,也是整篇文章的归宿。

二、论述文的写作方法1.逻辑关系的使用论述文的正确撰写需要严谨的逻辑关系。

一般有2种逻辑关系,即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

因果关系指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条件、结果、措施等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比关系指的是在文章中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互补关系,从而达到更直观、更生动的表达。

2.说理的启发思维论述文的写作是一种说理的过程。

在表达观点时需要充分说明问题,通过有要有据有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观点的真伪。

在说理的过程中需要启发读者的思维,引领读者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点线结合的表达方式点线结合是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观点用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进行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更好地将观点进行传递。

三、文本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比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论述文中的修辞手法,即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突出两种事物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比喻可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揭示文章的隐藏含义。

2.排比排比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重复使用同种语法结构,让作者的观点更加明晰,增强语言的力度。

排比的语言效果可以使文章显得华丽而有力,增强阅读的体验感。

3.对比对比是一种表达手法,并不是只有比喻才有对比,对比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异同从而突出文章的论点。

对比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和表达的深度。

2018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
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主要考点如下:
授解题绝技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T1B项)
[选项]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原文]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分析] 该选项属偷换概念;理由是: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成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

[解题] 应注意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对点演练]
(2015·湖南省卷,T13C项)
[选项]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原文]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

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2018年论述类文本争议

2018年论述类文本争议

2018年论述类文本争议
作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高考卷,更具体些,是全国人民都可以指手画脚评论一番的语文高考卷,命题人绝对不会让答案存在争议的!不然就是找死。

那,这意味着,如果某道题答案给了B,命题人绝对会保证,全国无数双眼睛无论专业与否,都不会挑出B选项的任何问题。

再明确点,如果题干要求选误,B必然有一处是错误的,且这种错误不容争辩;如果题干要求选正,B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都会正确得无可挑剔。

更进一步,剩下ACD选项呢?
选误题里,如果有人认为A也是错误的,可以选,命题人完全可以告诉你,这样理解A是对的你知道的,选项不可能照抄原文内容,对错实际上有时真的基于不同理解。

选正题里同理。

综上,论述类文本本身就是容易有争议的东西。

而高考命题人,只需要保证答案选项的无可争议即可。

我带毕业班已经第5年,论述类文本上学生最大的障碍是心理障碍。

一觉得这类题模棱两可,没有确定性,不可把握。

题主可以感受下,你的问题以及之后一些回答,都会反映出这种心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既有的殷商甲骨文残片中,已经多次出现“登人”字样。

这里的“登人”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当时的登记人口是以人丁为计量单位,目的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

据《周礼》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

秦朝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备,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檀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做出了迁徒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汉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编户齐民”,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张掖郡居延汉简记载这样的一个户籍信息:“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

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内容已经相当详备。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

就是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看相貌。

因此,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

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破,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些对体貌特征的描述相当于今天户籍中的照片,可以防止作伪,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

另外,在唐代“贱民”是没有户籍的,他们只能依附于“良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因此全国人口增长迅速,开宝九年(976年),全国户数为309万户,大观四年(1110年)则达到峰值2088万户。

当然,短时间内人口不会如此膨胀,但是它却从另外一方面表明户口统计更加完整(少数民族因为政府的“羁磨之策”也不断被编入户)。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区分“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wps大纲模式阅读效果更好】【2018.4.27最新编辑】
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来自于文本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难)
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
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考点】
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难】
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
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等。

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感情倾向的句子,以及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的关键句。

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或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等
把握文章结构是阅读最根本的方法
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就是作者对所分析和探讨的问题所持的看法和见解,侧重考查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概括中心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倾向,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一直把评价作者的观点倾向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作出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倾向作判断的
归根结底都会落脚在以下两点要求:(1)
确认作者的观点倾向,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倾向;(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倾向,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和透露某种倾向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特别提醒】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应注意的两点:一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陷阱的方法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
“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

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做特殊的标志。

2.主观与客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3.原因与结果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5.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
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可然与必然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8.有与无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9.推测有误
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10.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发明、创造。

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三、简答题组织答案的步骤
1.锁范围,定信息
2.分层次,圈要点
3.看赋分,配答案
4.炼语言,分条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