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枫桥夜泊》公开 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歌。

(2)理解《山行》和《枫桥夜泊》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领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3)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山行》和《枫桥夜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山行》和《枫桥夜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领会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水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和水的印象和感受。

2. 新课教授:(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行》和《枫桥夜泊》,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分享给同学和教师。

4.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和背诵,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歌,分析它们的异同。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和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2)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山行》:(1)朗读和背诵古诗;(2)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4)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枫桥夜泊》:(1)朗读和背诵古诗;(2)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4)了解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步骤1. 《山行》:(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4)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2. 《枫桥夜泊》:(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对夜晚的寂静和孤独的感受;(4)介绍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学生能够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4. 学生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资源1. 两首古诗的文本;2. 相关注释和解释;3. 杜牧和张继的生平介绍;4. 图片或多媒体资源,如古诗的插图或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描绘的画面;(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描绘的画面;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 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学准备:1. 图片和文字资料;2. 课件或黑板;3. 生字词卡片;4. 诗歌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自然景色;(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经历。

2. 新课导入:(1)介绍《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 诗歌解析:(1)通过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描绘的画面;(2)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2)邀请各组代表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5. 小结与作业:(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将两首古诗背诵给家长听,并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一《山行》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词语,说说诗意;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作者:杜牧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二《枫桥夜泊》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河边孤单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大师张继的作品,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通过阅读《枫桥夜泊》这首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枫桥夜景的图片,引发学生们对夜晚的美丽和神秘的思考,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夜晚的感受和体会。

2.了解背景(10分钟)通过讲述唐代文学以及张继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动机和意义。

3.朗读与理解(15分钟)老师朗读《枫桥夜泊》,让学生跟读,同时解读每个字词的意思。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深入分析(15分钟)在学生分享后,老师引导学生将诗歌分解,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同时,让学生对比诗歌中的写实与抒情,思考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5.文化内涵(10分钟)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夜晚和月亮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月亮和夜晚的更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思考和表达。

6.欣赏赏析(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欣赏,老师播放一些优秀的诗歌朗诵视频,并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语气和节奏,用心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7.写作练习(15分钟)最后,让学生根据他们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五、教学反思:通过《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文学和张继的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通过描绘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深秋山林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欣赏。

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山行》,理解并运用诗中的关键词汇(如“寒山"、“石径”、“霜叶"等)进行简单描述。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自然景物中感悟生活哲理。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增进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景,体会诗人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意的理解。

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背诵全诗。

难点:深入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通过景物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你们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呢?生:(学生自由发言,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树叶等。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看看他是如何在诗中描绘秋天的。

初读感知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感受诗的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听你的朗读?(学生个别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精读理解师:“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吗?生:(描述山路崎岖、冷清的样子)师:“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这“人家"给这幅画面增添了怎样的感觉?生:(讨论,如温馨、宁静等)师:“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什么会停下车来欣赏枫林呢?生:(猜测,可能是被枫林的美景吸引)师:那么,“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句诗美在哪里?生:(讨论,理解“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深化感悟师:整首诗读下来,你有什么感受?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生:(讨论,如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秋天美景的赞美等)师:是啊,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深秋山林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文学成就,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3. 学生对古典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诵示范。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山行》、《江雪》、《枫桥夜泊》,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朗诵练习:学生分组或个别朗诵古诗,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如节奏、语气等。

5. 总结:回顾三首诗的内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感想。

板书设计- 《山行》:描述登山所见,表现诗人高洁的志趣。

- 《江雪》:描绘雪中江景,反映诗人的孤独感。

- 《枫桥夜泊》:叙述夜泊枫桥的景象,透露诗人的忧愁情绪。

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内容包括对诗的理解、感受和联想。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避免机械记忆。

同时,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加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山行》《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导案

《山行》《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教学导案

《山行》《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作者:————————————————————————————————日期:2()月()日总第()课时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材学情教材分析:简析《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皆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

它们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

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味,熟读成诵。

2、生本共鸣,入境悟情;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教具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3师生活动教学环节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

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

古诗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并能够正确解读诗句。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古诗《枫桥夜泊》的赏析和解读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导入,比如:“大家在夜晚有没有经过一座古桥,看到镜面般的河面上洒下月光,感受到一丝宁静和美丽?”引导学生思考,并预热课堂气氛。

2.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告诉学生这是唐代杨炯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之无常的思考。

3.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古诗《枫桥夜泊》,教师可以辅以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解读:在月亮落下,乌鸦哭叫,霜花遍布天空的晚上,诗人正在枫桥上夜泊。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解读:江边的枫树在夜晚闪烁,与渔民的篝火共同形成一幅景象,但它让诗人倍感愁绪。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解读: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解读:半夜的钟声传到了诗人在船上的耳边,让他感到宁静与充实。

第五句:“荷叶西风寺院门”,解读:寺庙的门前有荷叶,受西风吹拂,发出沙沙的声音。

4.情感体验和言语表达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诗中的枫桥、江边的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你在现实生活或其他诗歌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写一篇与《枫桥夜泊》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启发。

6.拓展延伸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枫桥夜泊》主题相关的古代或现代作品,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主动回答问题、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的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会使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诗的美。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使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准备《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文本。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展示:分别展示《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文本,让学生初步阅读和感受。

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理解。

4. 解析与讨论:对两首古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任务,使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理解与解释:评估学生对《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使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古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互相交流和反馈,共同提高。

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这首宋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能够理解并解释《枫桥夜泊》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教学内容1.《枫桥夜泊》的背景和意义:1.1 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以及其在宋代的作品地位;1.2 解读作者在诗中刻画的句容枫桥的景色以及其与作者的情感联结;1.3 分析诗中表达的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意义。

2.古代诗歌欣赏能力的培养:2.1 学习古代诗歌的格式和构成要素;2.2 分析《枫桥夜泊》中的韵律和节奏,并对比其他古代诗歌。

3.文学鉴赏能力训练:3.1 理解并解释《枫桥夜泊》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3.2 探究《枫桥夜泊》中所运用的意象,如枫桥、天边的斜阳等;3.3 引导学生通过对《枫桥夜泊》的鉴赏,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

4.应用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写作练习:4.1 学生根据所学修辞手法,运用于自己的短文写作中;4.2 学生选择一个意象,并在短文中巧妙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枫桥夜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张继及其作品在宋代的地位和影响。

3.诗歌分析:3.1 学生阅读《枫桥夜泊》诗歌,并进行整体理解。

3.2 分析诗歌的格式和构成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3.3 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

4.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4.1 学生学习《枫桥夜泊》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2 学生探究《枫桥夜泊》中所运用的意象,如枫桥、天边的斜阳等。

4.3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和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5.文学鉴赏能力训练:5.1 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借鉴学习《枫桥夜泊》的韵律和节奏。

5.2 学生进行一次文学鉴赏,解读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6.写作练习:6.1 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明诗题1、齐读课题2、书空齐写“山行",结合“查字典”的方法,明确“行"的读音“xíng”3、再读课题4、四种“行"的填空,学生猜一猜,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①在春天的日子里行走、旅行,叫什么行?《春行》②与军队一起行走?《从军行》③带着琵琶一起旅行?《琵琶行》④走了一程又一程,道路太远?《行行重行行》5、明确诗题意思为:在山里面行车。

二、诵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去掉拼音,考察认识——①“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明确意思:石头做的路。

结合插图来理解,根据前面的字“石",联系上文来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习“径”,老师巡视纠正②“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明确意思:倾斜,歪斜,联系已学知识来理解指导书写,学生练习“斜”,老师巡视纠正③齐读这两个字“径"“斜”3、请生分别读诗的四句,检查读音情况4、明确体裁:四句,每句七个字,为七言绝句。

5、生自由读诗两三遍,读连贯,读出停顿。

6、请生读,纠正错误读音。

7、学生认读效果不佳,老师让学生再重复读诗8、师生配合读诗,指导读诗气息要相连三、明确诗意1、交流读懂诗歌的方法:注释、用插图。

2、插图法:老师手指大屏插图,学生快速判断这是文中的哪个词?白云、寒山、霜叶、石径。

3、注释法: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4、追问:夏天的山为什么不叫寒山?5、明确:因为秋天很冷。

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

6、注释法:生:产生、生出;晚:傍晚,黄昏。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内容。
-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如“斜、坐、霜、钟、姑、苏、寒、寺”等,并理解其意义。
-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描绘出的自然景色和情感,领悟诗的意境。
-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偶、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通过“寒山”与“石径斜”的描绘,展现出深秋山中的宁静与萧瑟,学生需理解并感受这种意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试图帮助他们进入诗的情境,但效果并不理想。我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美,还需要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最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课堂组织方面还有待提高。有时候,我的语言可能过于专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使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挑战。
举例:《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学生需要理解“江枫”与“渔火”为何能引发诗人的愁绪,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情感状态来分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创作实践等,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王之涣和张继的《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

2.学习古诗的基本语言特征、形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山行》教学内容:古诗《山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重点:1.教授《山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创作生涯。

2.解读《山行》的意象和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语言、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赏析。

2. 《枫桥夜泊》教学内容:古诗《枫桥夜泊》是宋代诗人张继的作品,通过描绘江南的水乡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重点:1.教授《枫桥夜泊》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张继的创作生涯。

2.解读《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语言、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赏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解读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阅读古诗原文,并理解其意境和意义。

3.教师示范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发声朗读。

4.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学生分析古诗的语言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6.学生撰写对古诗的评论或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古诗教师介绍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

为学生营造了解古诗的氛围。

2. 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学生个人阅读古诗原文,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整理出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示范朗读和学生朗读教师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停顿示范朗读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表现力进行朗读。

4.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行》和《枫桥夜泊》;(2)理解两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3)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动画等;2. 诗歌原文:准备《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背诵;3.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山行》和《枫桥夜泊》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两首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山行》和《枫桥夜泊》,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山行》和《枫桥夜泊》的意境和主题;(2)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

4. 互动交流(1)学生分享自己对《山行》和《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山行》《枫桥夜泊》公开 课一等奖教案

《山行》《枫桥夜泊》公开    课一等奖教案

设计意图 伴着优美 的旋律和 山林秋色 的迷人画 面,再辅 以教师的 动情导 入,旨在 有效创设 情境,激 发学生迫 切想去感 受“诗情 画意”的 情感,产 生积极的 学习心 向。
《新课 标》指 出:“阅 读是个性 化行 为。”学 生对阅读 内容必然 有自己的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板 书 设 计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近景
白云深处有人家。 眠。 所见所闻
停车坐爱枫林晚,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远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受、体 验、理 解。本环 节引导学 生用多种 方式交流 阅读感 受,目的 是让学生 之间平等 友好地对 话,在交 流中互相 启发、互 相补充、 互相促 进,提高 他们的语 文综合素 质。
教材不是 终点。本 环节的设 计在语文 学科与艺 术学科、 课文与生 活之间架 起了桥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的寒山

)的石径

)的枫叶

)的白云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
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
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
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物也会有 产生不同
教学过程: 1、导入: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火红的秋天,生机 勃勃的秋天,是否秋天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一样的 呢?我不防再来看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课件出 示诗) (1)、请读一读这首诗。 (2)、读出感觉了吗?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 么?(生可能体会到:孤单、凄清、忧愁…)你是 从哪里体会到的,请读读诗句。其他同学再来交流 交流你的感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再读诗。) (3)、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事情困扰着作者,使他夜 不能眠?(出外旅行,想念家人。)请心中想着家 人,读一读这首诗。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科举 落榜)你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吗,请你表达出 来。或许还有很多原因引发诗人的愁绪,就让我们 帮他抒发出来吧!齐读整首诗。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 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 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 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 思。)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2)、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 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 (3)、难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用 自己的声音把这景把这情表达出来。请再读这两首 诗,好好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 受。)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 图,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 章,去更多的了解秋天。 (简短的一句话,不仅总结的课堂,也激起了学生 的求知欲。) 练习设计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选诗背景本次教学设计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山行》和南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两首诗。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唐代和南唐时期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诗歌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代的山林和水乡,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和南唐时期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2.掌握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如对景写物、比兴等;3.熟悉《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文本内容和意境。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悟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背景介绍和解读;2.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的介绍和分析;3.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和分享。

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老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技巧;2.阅读理解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学习两首诗歌,进行理解和解读;3.分组讨论和演讲: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讨论,并以演讲的方式展示;4.创作诗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展示给全班。

四、评价方式1.书面评价:老师对学生课堂笔记、阅读笔记及诗歌创作进行书面评价;2.口头评价:老师对学生小组讨论和演讲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投入程度、思维深度、情感表达等进行评价。

五、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次教学设计,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4.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也会有 产生不同
教学过程: 1、导入:杜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火红的秋天,生机 勃勃的秋天,是否秋天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一样的 呢?我不防再来看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课件出 示诗) (1)、请读一读这首诗。 (2)、读出感觉了吗?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 么?(生可能体会到:孤单、凄清、忧愁…)你是 从哪里体会到的,请读读诗句。其他同学再来交流 交流你的感受。(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再读诗。) (3)、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事情困扰着作者,使他夜 不能眠?(出外旅行,想念家人。)请心中想着家 人,读一读这首诗。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科举 落榜)你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吗,请你表达出 来。或许还有很多原因引发诗人的愁绪,就让我们 帮他抒发出来吧!齐读整首诗。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 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 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 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 思。)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2)、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 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 (3)、难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用 自己的声音把这景把这情表达出来。请再读这两首 诗,好好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 受。)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 图,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 章,去更多的了解秋天。 (简短的一句话,不仅总结的课堂,也激起了学生 的求知欲。) 练习设计
设计意图 伴着优美 的旋律和 山林秋色 的迷人画 面,再辅 以教师的 动情导 入,旨在 有效创设 情境,激 发学生迫 切想去感 受“诗情 画意”的 情感,产 生积极的 学习心 向。
《新课 标》指 出:“阅 读是个性 化行 为。”学 生对阅读 内容必然 有自己的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 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
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
生处。)
②学生自读、互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相结
合。
重点体会“斜”“生处”。
面问题,相机操作。
独特感 受、体 验、理 解。本环 节引导学 生用多种 方式交流 阅读感 受,目的 是让学生 之间平等 友好地对 话,在交 流中互相 启发、互 相补充、 互相促 进,提高 他们的语 文综合素 质。
教材不是 终点。本 环节的设 计在语文 学科与艺 术学科、 课文与生 活之间架 起了桥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在。鲜明 的导语为 探寻《枫 桥夜泊》 意象背后 的文化意 韵做了情 感上的铺 垫
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引导学生
第二课时
明白:心
课时目标:
情不同,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 就算看到
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同样的景
2、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 )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日
教材学情 简析
总第( )课时 3、古诗两首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 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 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 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材分析: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 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皆 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它们都是唐代诗 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 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 借景抒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 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 的赞歌;《枫桥夜泊》则通过夜泊所见的 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 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 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 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 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 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一路上,白云、枫林、寒 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 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 呢? 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之美。 重点指导: 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 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 到了哪些景色? 2、组织交流。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 例:“石径”(石头小路。用上拆字 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的感情, 而这景物 也就蒙上 了不同的 色彩,这 就是借景 抒情,把 情融入景 物中,情 景交 融。)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天 的所见、所闻、所感。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 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 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 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 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 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 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情怀;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
同样的秋
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同桌互读、指名读、小
组比赛读、师生配合读等。 ⑥配乐齐读。 (四)、配乐背诵,积累内化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一片枫林跃入眼帘
景,不同 的心境。 这就是为 什么中国 古典诗词 能借助一 个个简单 常见的景 物抒发如 此丰厚的
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 情感底蕴
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的原因所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三、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旁题上这首诗,为 画增添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
3、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
板 书 设 计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近景
白云深处有人家。 眠。 所见所闻
停车坐爱枫林晚,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远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 反思
梁,引导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学生走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出“书本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 语文”,
片红红的枫林,他停下车来就是因为喜爱这美丽的 教 枫林!
回归“生 活语 文”。

重点指导: “坐”(因为)。

c、师生齐读。
同样的秋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诗 色,别样
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的寒山

)的石径

)的枫叶

)的白云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
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
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
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1、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味,熟 读成诵。
2、 生本共鸣,入境悟情;举一反三,迁 移学法。
教学多媒体课件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 诗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
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
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 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
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