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吃什么?正月十四习俗有哪些?正月十四临水娘娘来历是什么?
正月十四过元宵
正月十四过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当地过元宵的习俗却有区别,这里是农历正月十四过元宵。
到了那天,人们要提着供品,带上香蜡纸烛到逝去的亲人墓地去祭拜、上亮,晚上在自己的院子里用石灰在地上画鱼,在邻居的菜地里“偷”葱、蒜、菜薹(表示自己聪明有算计)等,用之与糍粑炒虫虫,邻居的菜被偷也不会责怪你,更不会骂你。
嵊州民间风俗
嵊州民间风俗嵊州位于江南秀丽山水的腹地,群山屏列,大涧中流;民风淳朴,物产富饶。
以传统节日为亮点的地域文化,包含了丰厚的底蕴。
比如清明节,七月半,冬至等节日,下面我主要介绍下家乡独特的节日正月十四与立夏。
正月十四:其中正月十四对嵊州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天称为灯下节,有喝亮眼汤和夜里不打灯的习俗。
正月十五嵊州人叫灯节,把天上的月亮比作天灯,正月十五的前一天就被称为灯下节了,寓意灯下黑,该日下午到了3时许,太阳还未下山,家家户户早早烧起“亮眼汤”,赶在天黑之前喝下,明明是晚餐,不说吃而叫喝。
亮眼汤的做法:青菜切细加年糕用清水煮成,不能用油炒,也不能放猪油,青菜要绿,绿色象征清爽,眼睛看出去清爽即寓意“亮”。
年糕切成筷子似的条形,长1点5寸,暗喻眼睛。
年糕在水中清烧不会起糊,眼睛不糊即好,寓意没有毛病。
民间有“喝过亮眼汤,眼睛亮堂堂”的俗语。
嵊州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十四晚上的天空灰暗,那么今年的桃李收成会很好。
关于这个风俗的由来,有说是为了能更好地观看正月十五的闹花灯,还有一种说法是告诫人们春节已经过完了,大家应该从欢乐中醒过来,振作精神,瞻赏美好春光。
夏至: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在嵊州有斗蛋、称人和四持的风俗习惯。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
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称人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民间相传诸葛亮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
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中国人传统过年习俗和禁忌的完整版,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
中国人传统过年习俗和禁忌的完整版,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还有十来天就到了我们盼望已久的春节了,想想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呢。
那么你知道我国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小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1、腊月二十三(1月17日)过小年(1)习俗民间把每个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称为“过小年”,也同时称为小年、小年节。
过小年虽然不是过年但却是在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也是十分重要传统节日。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小年的时候一般也是祭祀灶君的时候,而北方地区的人在小年给灶君上供的时候,就要端上一碗饺子,因为“送行饺子迎风面”,给灶君送行,所以要准备饺子。
山东的部分地区,有一句民谣叫做“二十三,粘糕粘”,指的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要吃粘糕,粘糕的粘性很足,也有着希望灶王粘住嘴的意思。
(2)禁忌湖北一带忌宰杀、河南一带忌捣蒜、台湾称为“送神日”忌椿米。
2、腊月二十四(1月18日)扫除日(1)习俗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禁忌尽量用新扫把,老一辈的人在春节前进行大扫除,会用竹叶扎成扫把,打扫屋顶、墙壁和洗涤家具;可由里而外扫;红纸掩神灵,如果家里有神灵和祖先牌位等,为免不敬,可使用红纸稍微遮掩神像或祖先牌位,免被沾上灰尘。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
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在众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春节被人们一直推崇着,有着它丰富的文化含义和意愿。
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2022,希望能帮到你。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1、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鸡日”,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传统习俗为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2、正月初二:正月初二是“狗日”,这一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北方)、回娘家。
3、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习惯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传统习俗为烧门神纸。
4、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5、正月初五:正月初五是“牛日”,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6、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马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送穷、启市。
7、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传统习俗为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8、正月初八:正月初八是“谷日”,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传统习俗为顺星、放生祈福。
9、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传统习俗为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要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
10、正月初十:正月初十是“石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些地方这天要向石头焚香致敬。
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四
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四农历正月十四,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日子之一。
在这一天,中国人民庆祝着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和品尝着美味的元宵,同时也会举行灯笼展览和赏灯活动。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多种多样,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和外国游客。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相传汉朝时,夜晚的正月十五,月光明亮,皇帝指示群臣点亮宫中的灯笼,祈求国泰民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团圆的机会,人们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共度天伦之乐。
元宵节也是中国春节期间的最后一天,它象征着新的一年的正式开始。
在元宵节,制作元宵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小圆球,内部填充着各种口味的馅料。
可能是豆沙,也可能是花生、红枣或黑芝麻。
不同地区的元宵有着不同的特色,例如南方人比较喜欢吃甜的元宵,而北方人则更倾向于咸的元宵。
制作元宵非常有技巧,需要生熟结合,手工操作是关键。
制作元宵的过程非常有趣,让家人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除了制作元宵,人们还会举办各种赏灯和猜灯谜的活动。
在元宵节晚上,街道上会挂满各种各样的彩灯和灯笼,形状栩栩如生。
这些灯笼以各种传统的动物形象为主题,如龙、鱼、蝙蝠等,还有一些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灯笼。
赏灯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观赏美丽的灯饰,更是为了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此外,人们也会在元宵节晚上组织猜灯谜的游戏。
灯谜是用诗词或谜语写成的,通过解答灯谜来增进头脑活跃度和智力。
元宵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还会举办舞龙舞狮和其他民俗表演活动。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中国人对祥瑞和幸运的追求。
舞龙舞狮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表演形式,通过舞动巨龙和舞狮,能够给人们带来喜悦和欢乐。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汉服展览和传统戏曲演出,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特色风俗
灯下节正月十四亮眼汤,家家老幼争相尝。
青菜麻糍一锅煮,保你来年享安康。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闹元宵。
在我的家乡嵊州,还有一个节日,那就是元宵前夕的正月十四的“灯下节”。
在这天,我们要喝亮眼汤,这是我们嵊州人家喻户晓的节日。
我曾经问为什么要喝亮眼汤,有没有什么来历或典故,家里的老人说喝了亮眼汤就能使眼睛发亮,也没什么典故,就是年复一年地延续着这习俗,并且"麻糍饭汤,稳稳当当"的歌谣还相传至今。
我去查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十四夜喝亮眼汤,其意义是告诫人们春节已经过完,应该从欢乐中醒来,振作精神瞻赏美好春光。
其次是喝了亮眼汤,用雪亮的目光观看十五夜的闹花灯。
我想,大概是旧时,家庭主妇为忙于过年,年前裹粽、打冻、杀鸡宰鹅、糟鸡糟鸭、炒花生,忙得不亦乐乎。
春节期间又忙于接待客人,走亲访友,到十四日夜方松了一松劲,烧上一锅简单又方便的亮眼汤,趁空闲她们邀左邻右舍的主妇上街观灯,享受一番灯市的美景,所以就有了这一亮眼之说。
亮眼汤其实就是碗青菜麻糍(年糕)汤。
据民国《嵊县志》记载:"十四夜各社庙悬灯,妇女结队同游,谓之游十四,以菜煮麻糍食之,谓之亮眼汤。
"正月十四灯下节,寓意灯下黑。
这天下午,太阳还未下山,家家户户早早烧起“亮眼汤”,赶在天黑之前喝下。
明明是晚餐,不说吃而叫喝。
亮眼汤的做法是,青菜切细加年糕用清水煮成,不能用油炒,也不放猪油。
青菜要绿,绿色象征清爽,眼睛看出去清爽即寓意“亮”。
年糕切成筷子似的条形,长约寸半,暗喻眼睛。
年糕在水中清烧不会起糊,眼睛不糊即好,寓意没有毛病。
民间有“喝过亮眼汤,眼睛亮堂堂”的俗谚。
我想应该是过春节从三十日夜吃到正月十四日,吃的是红烧肉、白斩鸡、糟鸡糟肉、油豆腐冻肉,嘴巴吃得油罗罗的,十四夜喝亮眼汤,当然感到特别鲜。
不过现今的亮眼汤,内容更加丰富,其配料越来越多,味道也变得更加鲜美。
在农村中则另有一番景象,凡种有果树的农家,十四日晚上喝罢亮眼汤,主人家手里拿着一把斧头来果园中,高擎斧头作砍树状,对着果树说:你生不生哉,不生果子就一刀砍掉!说着,又对着茫茫夜空自言自语骂道:猫猫眼睛雪刮亮,老鼠眼睛摸壁瞎。
2021春节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2021春节初⼀到⼗五的习俗春节是中国⾮常隆重的传统节⽇,是⼀年之中最重要的节⽇,对于春节初⼀到⼗五的习俗,⼤家了解多少呢?下⾯是⼩编给⼤家带来的2021春节初⼀到⼗五的习俗⼤全,以供⼤家参考,我们⼀起来看看吧!春节初⼀到⼗五的习俗腊⽉⼆⼗三,俗称“⼩年”,传说这⽇是“灶王爷上天”之⽇。
腊⽉⼆⼗四,掸尘扫房⼦,这⽇是约定俗成的扫除⽇。
腊⽉⼆⼗五,推磨做⾖腐。
传说⽟帝会下界查访,吃⾖腐渣以表清苦。
腊⽉⼆⼗六,杀猪割年⾁,⼈们只在⼀年⼀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
腊⽉⼆⼗七,宰年鸡、赶⼤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打糕蒸馍贴花。
古⼈以桃⽊为辟邪之⽊,后被红纸代替。
腊⽉⼆⼗九,上坟请祖上⼤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年三⼗,⼀夜连双岁,五更分⼆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春风。
⼤年初⼀,⾦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年初⼆,⾦吠报春。
亲眷⼈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年初三,肥猪拱门。
⼥婿看望⽼丈⼈、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年初四,三⽺开泰。
灶王爷要查户⼝,恭迎灶神回民间。
⼤年初五,⾉⽜耕春。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年初六,马到成功。
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不送穷。
⼤年初七,⼈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休养⽣息。
⼤年初⼋,放⽣祈福。
众星下界之⽇,制⼩灯燃⽽祭之,⼀⼨光阴⼀⼨⾦。
⼤年初九,⽟皇天诞。
是主宰宇宙最⾼的神,⼈们都会举⾏祭典以表庆贺。
⼤年初⼗,祭⽯感恩。
有天还有地,⼈畜房⽶麦百⾕都⽣地。
正⽉⼗⼀,祭奉紫姑。
深受压迫的⼥性,把她奉为弱⼥⼦的保护神。
正⽉⼗⼆,搭建灯棚。
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作。
正⽉⼗三,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三⽇起,巷陌桥道,皆编⽵张灯。
正⽉⼗四,临⽔娘娘诞⾠,⼜称“顺天圣母”。
是拯救难产妇⼥的神仙。
正⽉⼗五元宵节,夜照⽥蚕(神)。
观颜⾊判断⼀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春节禁忌有哪些⾔语⽅⾯凡是“破”、“坏”、“没”、“死”、“光”、“⿁”、“杀”、“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来。
正月十四有什么习俗?
正月十四有什么习俗?正月十四,是元宵节的前一天,民间习俗多多,那么你了解正月十四习俗有哪些吗?正月十四习俗有拜临水娘娘、吃麦流、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正月十四习俗1、拜临水娘娘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吃麦流农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宁海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吃麦流。
麦流即是将菜叶、香干丝、虾皮、番薯粉面丝放一道烧熟,然后把麦粉放下搅拌,成为薄薄的糊状,就叫“麦流”。
为什么宁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麦流呢?据说这与戚继光抗倭寇有关。
3、喝亮眼汤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
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亮眼汤是碗青菜麻糍汤。
将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条条,然后将洗净的青菜合二为一,下锅煮熟,放入适量的食盐、酱油,挑上一撮熬熟的猪油,就成了民间传统的亮眼汤。
4、吃“糊辣羹”象山正月十四闹元宵,有吃“糊辣羹”这一习俗。
当天,小孩们自带碗筷,串街走巷,挨门挨户吃糊辣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
“糊辣羹”是用牡砺、虾仁、鱼肉、蛏肉等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萝卜、蛋、香肠、菜丝等做成熟食后混合在炒烩最后加水勾芡而成。
据说小孩串的门越多,吃的越多,越会聪明。
讨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会发财。
5、试花灯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6、食糟羹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
台州为何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台州为何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
我国各地的上元节活动大同小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汤圆,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
一、有关正月十四元宵节的传说。
传统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但在台州,却以十四为节,尤其在千年府地临海城区最为典型,历史也最悠久,俗称“台州府十四夜灯会”。
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
其中流传最广的不外乎“孝子说”、“ 战事说” 、“筑城说”。
“孝子说”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
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之日。
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
此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战事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
倭寇逃往内地。
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
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
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
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筑城说”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台州正月十四元宵节与糟羹的来历有密切的关系:“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
”民间传说则较为详细。
当年大将军尉迟恭(一说台州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筑好长城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纷纷拿来家中的米饭、芋艿、粉丝、芥菜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东西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后来演变成糟羹。
正月十四吃五样米粥的来历
正月十四吃五样米粥的来历在慈溪西部余姚北部一带,春节过后的第一个热闹日子便是正月十四。
这天傍晚,大人们除了用燃烧的火把去照各种坏虫之外,民间还有一个很流行的习俗:这就是在正月十四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烧煮五样米粥吃,盼望新的一年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十七、八年之前,我们三兄弟没有分家时,老母亲在这特定的日子里,年年如此,雷打不动,非要烧一镬五样米粥让我们吃吃不可。
何为“五样米粥”?五样米粥就是在烧米粥时,除了主粮大米之外,还必须要放上其它四种小杂粮与之煮在一起,象花生米、绿豆、赤豆、粳豆、豇豆、蚕豆、黄豆、红枣、高梁、玉米、各种麦类、番薯、芋艿等等粗细杂粮,均是其中的挑选范围之内,当然煮粥时品种放得越多越好,颜色也越显越好,因为这粥至少是五种品种组成,而且当作这天的夜饭主食来吃,所以农村中一直叫做五样米粥或者叫五米夜粥。
那么,为什么在这正月十四这天傍晚,会流行吃这五样米粥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和来历:很久很久以前,有户瞎子人家,家里特别穷,长期靠外出讨饭过日子。
乡邻们见他们可怜,往往施舍一些像绿豆、赤豆、粳豆、豇豆、高梁、玉米、番薯、大小麦之类的小杂粮给他们。
瞎子夫妇在正月十四这一天,打算不出去讨饭了,想把讨来的一些小杂粮煮一大镬杂粮粥,分送给左邻右舍来尝尝,用以聊表一下过去他们对自家关心和照顾的心意。
事情也是凑巧,这家中长期不烧饭的铁镬中竟会冬眠着一条花斑大蛇,由于瞎子夫妇双目失明,根本也没有看到这番可怕而恶心的景象,再加上天气寒冷,那花斑大蛇在有人揭开镬盖时,还是一动也不动,随他们加水、盖上镬盖、灶洞里点火而燃烧,以致和小杂粮一起煮了个稀巴烂,连蛇皮也煮烂了,一镬粥五颜六色,早已分不清那是蛇那是杂粮了,呀!千辛万苦烧得的这镬五样米粥还怎么让人去吃吃呢?还要一碗一碗地分送给各位邻居,真是罪过,罪过呀!这花斑大蛇煮粥的事情天下凡人都不知道,唯有这天上的神仙们看得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他们有意要助上一臂之力,点化点化这瞎子夫妇了,就商定:在他们夫妇送粥去时,所讲的好言好语一律变成新年的未来事实吧。
春节习俗(15)正月十四:娘娘诞辰
春节习俗(15)正月十四:娘娘诞辰
正月十四:娘娘诞辰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
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传统的中国人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那天过元宵节,但是在浙江东部宁波、台州地区(临海三门等地)大家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节。
一般妇女会在正月十四下午准备一种叫“糊头羹”的食物,一般晚餐就吃这个。
而男人们则是在正月十四以前就准备好了舞龙队,到了十四晚上大家会聚集在自家门前,妇女们摆上祭台,点上香烛,并摆上三碟食物,一般为桔子、大米和其他糕点。
正月十四风俗俗语
正月十四风俗俗语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正月十四风俗俗语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是元宵节,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为什么台州人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为什么台州人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孝子改节说明代临海城关秦鸣雷,生弥月丧母,五龄丧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几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继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
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鸣雷27岁中进士,廷试对策,阁臣进呈拟第三,时方明世宗祈雨郊坛,看其名,大喜,亲擢第一,为状元。
秦曾任南京礼部尚书,总校《永乐大典》。
饮水思源,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
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特将元宵提前一天。
类似的还有明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谢铎(太平县人),元末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的方国珍(黄岩县人),清台州知府刘敖侍母至孝而改元宵的。
戚继光抗倭说计谋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
从此,元宵改为十四。
爱民说: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
解粮官张里道将军来帐前禀报,说大批军粮第二天上午才能解到,而库里的粮食当晚已不够用,请示能否向城里百姓借粮。
戚继光说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而且为了支援戚家军已经省吃俭用了,怎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让张里道回去再想办法。
张里道想来想去,想出了一顿饭两顿吃的办法,他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味道不错的糟羹。
当晚和第二天早上,全部将士都吃这种糟羹。
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就把元宵改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的传统食品。
剿敌说: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入侵的倭寇。
倭寇无船出海,只得往内地逃窜。
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像丧家犬一样到处乱窜,有的躲进桔林,有的藏身民房。
戚继光率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燃烛,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
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每片桔林,到处灯火通明。
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
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并在房前屋后、桔橘内外点灯燃烛,后来相沿成俗。
写正月十四的正月十四试灯七言律诗
写正月十四的正月十四试灯七言律诗其一正月将圆喜气盈,十四试灯乐满城。
街衢巷陌华光闪,恰似繁星落世中。
今日试灯忙不辍,阿婆笑问小孙童。
“可知此景谁人造?”传统千年意韵浓。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灯光是主角。
阿婆的问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承的大门,让小孙童开始思考这背后的文化意义。
其二十四良宵灯欲燃,新春气象满人间。
邻家儿女相呼去,试看花灯不夜天。
我亦随群行缓缓,心中喜乐难言传。
花灯似海人如浪,岁月祥和在此间。
邻家儿女的相呼就像一阵春风,把大家都召集起来。
花灯似海,人如浪,那种热闹的场景就像一锅煮沸的饺子,充满了生机。
其三正月十四试灯辰,灯火辉煌映古村。
老叟扶筇谈旧事,当年盛景又重温。
后生巧手扎灯彩,引得姑娘笑语频。
此景年年心念念,民俗文化共珍存。
老叟扶着拐杖谈旧事,就像一部行走的历史书。
后生的巧手就像魔法棒,扎出的灯彩让姑娘们笑语连连,这民俗文化就像宝藏一样值得珍惜。
其四试灯之日近元宵,街巷张灯兴致高。
童子嬉游灯影里,阿爹叮嘱莫相跑。
花灯盏盏含情韵,岁月悠悠入梦遥。
且看今朝欢悦景,民俗长在乐陶陶。
童子在灯影里嬉游,阿爹的叮嘱就像一根绳子,想把孩子拴在身边确保安全。
花灯盏盏含情韵,就像一个个老朋友,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其五十四元宵前夜临,试灯盛事动吾心。
街头巷尾人攒动,灯彩缤纷耀古今。
好友相邀同赏景,欢声笑语入风吟。
莫说此俗平常事,传承意义贵如金。
好友相邀就像一个甜蜜的约定。
这试灯的习俗可不是平常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意义珍贵无比,怎么能不重视呢?其六正月中旬灯试初,万千光彩照茅庐。
村童未解灯中意,却爱斑斓似画图。
长辈遥瞻思旧岁,民风淳厚意难书。
此灯照亮回乡路,游子心中暖意浮。
村童只看到灯的斑斓像画图,却不解其中深意,就像只看到花朵美丽却不懂花的花语。
这灯就像一盏灯塔,照亮游子回乡的路,让游子心中充满暖意。
其七十四试灯风满襟,华灯璀璨照幽林。
行商坐贾皆停步,共赏灯辉意趣深。
老妪呼儿来近看,眼中满是爱怜心。
宁海元宵节风俗作文
宁海元宵节风俗作文
标题:宁海元宵节的民俗画卷
中国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与民俗韵味之一。
在浙江省宁海县,这个节日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元宵风俗画卷。
正月十四,宁海人习惯称为“十四夜”,这一天是宁海独有的元宵节。
不同于大多数地方十五闹元宵,宁海人在十四就已经进入节日高潮,这个习俗相传与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有关,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怀。
宁海的元宵节活动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元宵灯会,也有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
走马灯、舞龙灯、船灯舞等民俗活动络绎不绝,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尤其是舞龙灯,布龙灵动飘逸,象征着吉祥如意,给人们带来一年的好运和祝福。
饮食方面,汤圆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寓意团圆美满。
除此之外,还有汤包、团子、糊辣羹、米饺筒等多种特色小吃。
尤其是十四夜特有的“馏”,是宁海一市东岙地区的特有习俗,家家户户制作,各种食材精心烹饪成糊状美食,大家相互品尝,寓意着邻里和睦,生活甜美。
此外,宁海元宵节还有诸如“抬太平龙”巡游、猜灯谜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凝聚了人们的集体记忆,传承了祖辈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总结起来,宁海的元宵节是一场集视觉、听觉、味觉于一体的盛大民俗庆典,它融汇了历史、文化、艺术与情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地方特色,为华夏大地的元宵节日增添了独特的一笔。
每年的这个时候,宁海都会以她那古朴而热烈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让人们在欢庆与怀念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月十四习俗:“守财神,拜娘娘”
正月十四习俗:“守财神,拜娘娘”传统吉祥文化寓意和象征仅供参考正月十四,是元宵节的前一天,在这一天有非常多的传统民俗活动。
严格来说,从正月十二开始,就开始为元宵灯节做准备,街头小巷都挂满了花灯,处处洋溢着过节的气氛。
那么,正月十四都有哪些民间传统习俗呢?伏羲诞:民间传说正月十四是伏羲诞辰,伏羲是“三皇”之一,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文化的鼻祖,人世间的创世神。
在甘肃地区,伏羲也被称为“人宗爷”,每逢正月十四就会在伏羲庙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
人们不仅会准备贡品,也会在古柏树上贴满红纸剪的小人,还会准备耍社火,唱大戏等活动,祈祷伏羲保佑平安健康。
拜临水娘娘:南方有两大“女神”,一个是宋朝的林默妈祖,另一个就是唐朝的临水娘娘。
临水娘娘本名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人士,传说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而正月十四是临水娘娘的诞辰,南方地区的善信会在这一天前去祭拜,以此来保佑家中的妇女孩子健康平安。
试花灯:因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有逛花灯的风俗习惯,所以为了保障元宵节当天的花灯能够正常运行,正月十四这一天作为元宵节的前夕,试花灯就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了。
相传旧时的民间和朝廷都会在正月十四这一天天搭建灯棚,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
守財神:正月十四这一天,从下午开始,家中的长辈对带着小朋友们点花灯,然后拿着花灯走街串巷,同时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蜡烛,民间俗称“间间迎”,通过这种方式来迎接財神,而且蜡烛会从正月十四的傍晚一直亮到正月十五的清晨,用这种点“长夜灯”的方式来将迎来的財神守住,以此来祈福新年的好运和财运。
喝亮眼汤:民间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传统习俗,为什么要喝亮眼汤,是因为大家认为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基本过完了,喝一口亮眼汤,准备“亮亮眼睛”开始新的一年的学习和工作。
你的家乡正月十四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国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故事
中国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故事目录中国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觉察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就这样产生了。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
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
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
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
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
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
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燃灯礼佛”开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
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
正月禁忌顺口溜
正月初一到十五顺口溜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顺口溜是: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初七平宵,初八摸,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十一有食福,十二转去拜,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
风俗习惯:1、大年正月初一: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bai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大年正月初二:大年正月初二,这天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3、大年正月初三:大年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4、大年正月初四:大年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5、大年正月初五:大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6、大年正月初六:大年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7、大年正月初七:大年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春节习俗趣谈之十五]黄开才: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的习俗
[春节习俗趣谈之十五]黄开才: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的习俗黄开才,文化学者。
黄石市散文学会副主席,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黄石老年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担任黄石市委宣传部调研科科长、新闻科科长,广电局副局长,黄石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在中央省市媒体发稿数百篇。
对黄石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深的造诣。
撰写了不少“解读历史、感悟人生、穿越时空、意境深远”的历史文化散文,出版了《磁湖秋月》《历史的雕塑》《诗韵墨香》等多部专著。
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的习俗正月十三“点灶灯”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称为“灯头生日”。
这一天,许多人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要试一下制好的灯,所以正月十三称之为“灯头”日。
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据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所以,民间流传“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在阳新的一些地方,每年正月十三,还有玩板凳接龙的习俗。
正月十三的晚上,人们早早做好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
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
板凳有板无脚,前后各有孔洞,前面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与后面的板凳相连,衔接成一条长龙。
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与龙头龙身相连。
游龙时,按着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
人们也象着了魔一般,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到了各家各户门前,自然是鞭炮齐鸣,欢声笑语。
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间地头,随着一声令下,长龙瞬时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自家狂奔,据说谁先到家谁先得福。
这项活动,体现了家族的和谐和睦与团结,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四吃什么?正月十四习俗有哪些?正月十四临水娘娘来历是什么?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各地习俗拜临水娘娘汉族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于是汉族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伏羲诞辰日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
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
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
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
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
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喝亮眼汤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
汉族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那么,这传说中的“亮眼汤”到底是咋样的亮眼汤不少人会做,但这亮眼汤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呢?一般来说,春节到正月十五是最后的高潮,不过在宋朝,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正月十四夜也是在元宵节里的,那天就要喝亮眼汤。
“除此之外,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汉族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
”乌梓其实是山上的一种野果,由于乌梓用新昌话讲就像“眼珠子”,意思就像多双眼睛盯着自家的粮仓不被老鼠侵害。
说来说去,这十四夜是跟“亮眼”的确有蛮大关系的,喝上一碗亮眼汤,然后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赏元宵灯会,以美好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
试花灯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汉族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台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这里也有一个典故,相传临海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斋,但年羹本身是带荤的,于是这位知县就把元宵节的时间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开斋戒日,因为元宵节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节就推后了一天,所以台州地区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
这与浙江其他地区都很不一样。
食糟羹元宵节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
我国各地的上元节活动大同小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汤圆,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
临水娘娘传说有人说临水夫人是“中国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娘娘”。
唐五代时,福建泉州城外洛阳江风高浪阔,阻隔两岸,闽王王审知命次子(泉州刺史)王延钧建造洛阳桥。
王延钧责令承造官宋忠向汉族民间题捐筹资建桥,宋忠苦于资金难筹,坐立不安,唯有在观音菩萨神像前祈祷,这日恰是观音寿诞,菩萨见宋忠诚实可嘉,有感于怀,便召来闾山法主许真人到泉州洛阳江,观音菩萨化为美女立船头,许真人化为艄公立船尾,船沿江驶来,艄公喊,不论贵贱贫富美丑向船头之女掷银子,谁掷中即配谁为妻,掷空之银留作造洛阳桥之用,顿时岸上之人纷纷飞掷白银。
风流仙吕洞宾获悉赶来,观音菩萨为了不让吕洞宾刻薄,免受纠缠之苦,让善良的王小二掷中,岸上哗然,人慢慢散去,王小二不慎被人撞落江中触礁身亡。
吕洞宾向观音隐化之处掷银,菩萨将银粉倒吹回去,几粉余尘沾上吕仙发,半茎头发变白,吕洞宾擢发丢入江中,化为白蛇投入江中,菩萨知此蛇必祸害人间,必须有法力之人对付之,忙咬破指头滴下鲜血化杨梅,福州下渡陈昌之妻葛氏吃下杨梅,从此怀孕,十月期届产下一女,取名陈靖姑。
王小二之魂投胎古田临水刘家出世,取名刘杞。
白蛇游到古田临水洞中藏身。
靖姑七岁,由其舅葛如川教习,其堂兄陈守元伴读,刘杞之父刘勋做一怪梦,依梦境到福州下渡陈宅,从小失聪的刘杞突然开口说话了,从此刘杞留下与靖姑陪读,并由双方父母作主订下姻亲之谊,靖姑渐渐长大,立志斩妖捉怪,为民除害,渴望去闾山学法,在去福清随师访友回来之后,去学法的意向更明,意志更坚,可其父母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一个女子无需学法术,年已及笄,婚嫁当是头等大事,竟然瞒着靖姑叫刘家抬花轿来迎娶靖姑。
靖姑刚入轿中,长坑鬼、矮拔鬼、丹霞在空中摄走靖姑,闾山许真人遣飞龙赶来驱走鬼妖,驮着靖姑到闾山。
靖姑在闾山学法三年,许真人将诸法精心传授给她,唯扶胎救产之术,靖姑以未婚嫁之女为由不学,出师门行二十四步回头,师傅知其二十四岁必有大难,嘱其二十四岁莫动法器。
靖姑出师到福清铲除了强豪刘阎王,从福清到福州在旗山适遇化猛虎专吃好色之徒的江山育,在乌石山遇诱人上山吮吸人血的石夹二女,靖姑训导江石两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收下他们以姐妹随行左右;又到建州收伏了生性浪荡、做事荒诞的猴精丹霞,并收他为徒;随后又带江氏、石氏到长乐收除了矮拔鬼。
那吕洞宾半茎白发所化的白蛇,化为妖艳美女盘踞在临水洞,妖术自有一套,长坑鬼慑于靖姑的闾山法术,投靠她为妈,蛇精命他去抓才貌双全的男子,用以绸缪取乐,继而蚕食裹腹。
长坑鬼受命抓人,与蜘蛛精同抢一个书生产生龃龉,蜘蛛精追到临水洞与蛇精大战一场,经长坑鬼调和,又狼狈为奸结为姐妹,长坑鬼到处寻访才貌双全的人,古田县书生纷纷逃避他乡,刘杞自从靖姑失踪,心力交瘁,无心避难,被长坑鬼抓到临水洞,蛇精如获至宝,欲招刘杞为夫婿,刘杞不从。
蛇精软硬兼施,但刘杞毫不动容。
靖姑闻讯火速率江山育、石夹二女、丹霞及闾山护法王杨二太保赶到古田临水,与蛇精、蜘蛛精、长坑鬼及众小妖大战一场,靖姑除尽众小妖,烧了临水洞,救刘杞回家。
蛇精、长坑鬼侥幸逃脱,到福州长坑山养精蓄锐。
蜘蛛精逃回水口岩角与前来取人脑的长坑鬼设毒计报复,靖姑此时下在刘杞配药治病,蜘蛛精偷偷将毒施入药中,刘杞服下昏迷不醒,生命堪虞。
长坑鬼抓走陈守元,靖姑救人心切追到岩角,被蜘蛛网罩住,万分紧急之时,靖姑向空中弹血为讯号,闾山许真人获知靖姑身处危境,派王杨二太保赶来,靖姑得救,收了蜘蛛精,救了守元,又将所得的蜘蛛珠为刘杞祛毒。
刘杞靖姑完婚,同年,刘杞赴试中了进士,出任罗源县巡检,靖姑随夫前往,助夫断案,斩了用妖术迷抓妇人的铁头和尚,结识林九娘;在连江斩了幻化仙境诓人为食的鱼怪,结识李三娘。
陈、林、李谊为姐妹。
蛇精又命长坑鬼去抓才貌双全的男子,归守明被迷弄到长坑山,蛇精与归守明日日饮酒作乐,一次,归守明酒醉说出“你不夸杨宝救黄雀,我可学刘邦斩白蛇”之对,并用刀比划,蛇精不胜酒力惊吓现形,归守明大惊失色回家。
王审知病故,王延钧自立为大闽皇帝,建皇宫封百官,陈守元为道首,归守明为内殿使。
蛇精对归守明余情未消,长坑鬼献计将皇后陈金凤掳走,蛇精化为陈金凤的模样入皇宫,这“陈金凤”以酒色将王延钧拖得半死不活,于是内外大权均落在她手上。
刘杞苦于法度更变,便辞官回籍。
王延钧五十寿诞,宴请文臣武将作贺,刘杞被邀进宫。
“陈金凤”淫心放荡不羁挑逗刘杞,王延钧撞见,不分青红皂白将刘杞秘密拘禁。
“刘杞没有回家,陈靖姑必定进宫讨人。
”蛇精忐忑不安,长坑鬼献计:于是蛇精“先下手为强”,装病卧榻,大喊心疼难当,谎说梦见神明指示要吃陈靖姑的心才能获救保命。
王延钧下旨请靖姑进宫,靖姑将计就计,到娘娘床前,含符水喷去。
“陈金凤”现形,大白蛇在床上翻滚。
靖姑将蛇斩为三段,中尾两段锁镇井底,头段装入宝葫芦中焚烧,经守元再三请求,靖姑将葫芦让守元保管。
但已断头蛇精仍未烧死,只是无法逃出。
王延钧建临水宫作为靖姑行宫,众姐妹聚此学法。
王延钧怀疑侄儿王继图向外传播白蛇乱宫之等丑闻,下令捉拿王继图。
王继图挈妇将雏潜逃福清袁信处藏匿。
长坑鬼为救蛇精,伺机让袁广智出手去取宝葫芦。
袁广智别师傅下山,途经南昌,擒住蝴蝶精梦余,本欲收除却被妖色迷得神魂颠倒,一妖一人颠鸾倒凤坐船回家,这梦余不但以花为食,还嗜食人脑,广智不忍滥杀无辜,闻此大为不满,拂袖上岸,长坑鬼趁机杀了船后的艄公,取脑奉给梦余,广智回船大怒,一剑刺去,不料却误伤宠妻梦余,而梦余之伤只有以吃人脑填补,否则就要化为蝴蝶难成人形,袁难舍妖色便盗出宝葫芦交换长坑鬼的人脑为妻愈伤,梦余伤愈,袁广智决定携妻投奔福清族伯袁信,希望袁信引荐为官。
袁广智到袁信家门外,官兵已包围了袁信家,以窝藏要犯要剿灭袁氏一族,官兵汹汹杀来,袁广智被逼无奈出手杀人,形势急转直下,袁广智被迫起兵造反,反兵以王继图为皇帝以袁广智为军师抢下福清,攻陷长乐,挥师福州,兵临城下,王延钧亲自出战大败,只得关闭城门,反兵围住都城。
王继图眼看皇位在即,踌躇满志,袁广智的劝告他都充耳不闻,并迷上梦余之色,与之荀合,广智获知,怀恨继图厌于攻城。
靖姑率江、石、林、李等姐妹进城,救了将要绝粮的百姓,招收女兵,平了广智之乱,擒获梦余并将之收除,将袁广智、王继图、枭首示众。
靖姑二十四岁,不动法器,闭门隐迹,众姐妹回家省亲。
这一年福州十邑闹了个春头旱,众道士向天祈雨,越祈天越晴,王延钧下令三日内再祈无雨就焚死诸道士。
长坑鬼和蛇精以需要三百童男三百童女做牺牲祭品为祈雨条件。
靖姑为救众道友,为使百姓免受饥荒,为了拯救六百幼童,不顾个人安危,进宫面见闽王,立下军令状,回母家脱胎,上天祈雨。
靖姑踏法席,吹龙角,舞法剑,飘到南天门外,玉帝拒见靖姑,命天兵天将以雷击驱赶,靖姑被击晕落下,醒来后又以惊人的毅力,踏法席上天,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赢得了见玉帝的机会。
灵霄殿上,靖姑向玉帝陈述旱情,据理力争,玉帝以减寿恐吓她,靖姑层层反驳玉帝,玉帝大怒将靖姑的阳寿一减再减直到减过头了,靖姑毫无惧色,玉帝命雷神电母召四海龙王在福州上空连下三天天雨,万民欢庆。
馋诞六百幼童而落空的长坑鬼和蛇精,丧心病狂地将靖姑脱下的胎儿盗出吞入蛇口鬼肚。
靖姑行到南天门外腹痛难忍坠落江中,又与蛇精、长坑鬼拼杀一场,靖姑骑着蛇精现形的白蛇头临空飞回临水宫,以永镇蛇妖坐化临水洞顶。
江河为之落泪,天地为之动容!林九娘、李三娘、邹铁鸾、高雪海历尽艰辛终于设计擒获长坑鬼,将其千刀万剐,焚为灰烬。
五代乱世,兵连祸接,缺医少药,很多妇女难产死去,陈靖姑虽然死去,但魂魄却飘到了闾山许真人那里,补学了扶胎救产之术,救了许多难产妇女保护了儿童,全国土地、各路神仙纷纷奏报玉帝,要求给嘉奖,玉帝封其为“临水夫人”,令其专管人间生育,成为中国最出名妇女儿童保护神——“陆上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