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43张ppt
合集下载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 由退兵,你怎样理解?
【点睛】 “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晋文公真
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 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 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 料。晋国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秦穆公不讲信用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 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直接—否—定了子犯的请求,没有攻打当年帮 助过自己的秦穆公,而且直到晋文公去世,也都没有对秦国发动过战争。
晋文公心怀礼义
1.春秋社会基本上还是一个大致守礼、试图说理的社会,许多事情基 本上还是由传统的道理和礼仪,而不是由赤裸裸的武力决定。”
• 善于揣摩心理; 机 以“利”巧攻心理
• 善于分析利弊;
智 善
辩 以“害”巧析形势
• 善于利用矛盾;
的 外
交
• 讲究语言艺术。 家 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 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 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 辩的辩士、外交家。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交换
使不用武武力。时吾所应其遵还守的也道。义准”则亦去离开之。
还是,表商量语气
整体感知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发展 高潮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结局 秦晋退兵
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 他的言辞高妙在哪?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重点字词
8、阙秦以利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行李之往来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失其所与,不知 13、吾其还也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且贰于楚也。 4、既东封郑。 5、夜缒而出。 6、与郑人盟。
1.何厌之有? 2.以其无理于晋。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失其所与,不知。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无能为也已。 5.何厌之有。 6.焉用亡郑而陪邻。
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课堂练习
1.《 左 传 》 是 我 国 第 一 部 叙 事 详 细 、 完 整 的 _编_年__体____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 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_左__丘_明_____所著。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对后世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执事:代指对方,表示恭敬。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陪:增加。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者。
封:以……为边界。
肆:延伸、扩张。
济:渡河。
一词多义
夫 ①发语词:
夫晋,何厌之有?
②男人:
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那:
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烛之武巧妙利用 秦、晋两国之间的 矛盾,侃侃而谈, 不卑不亢,似乎处 处都在为秦国的利 益着想。说的秦伯 是心悦诚服,最后 答应撤军。
函( hán ) 氾( fàn ) 缒 ( zhuì ) 阙 ( quē ) 逢( páng )
佚( yì ) 朝(zhāo)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总结跨文化交流中的技巧与策略,如尊重对方文化、寻找共同点等,为现代国际交流提供 借鉴。
06 思考与实践活动 设计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行为的背景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晋围郑的原因、郑国面临的 危机等。
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阐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说服秦伯退兵,解除郑 国的危机。
02
烛之武以智慧化解危机,通过巧 妙的外交手段成功退秦师,展现 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谋略。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历史故事 ,传递了尊重历史、珍视历史遗产的 重要价值观。
通过学习该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 于担当、积极应对。
学习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可以提高当代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 体验
叙事技巧及情节安排
巧妙的情节设置
01
通过描绘紧张的氛围和戏剧性的冲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02
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伏笔为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
战争频繁
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
秦穆公
贪婪、残暴、狡诈的君主形象。他企图吞并郑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但最终被烛之武的智谋所挫败。
06 思考与实践活动 设计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行为的背景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晋围郑的原因、郑国面临的 危机等。
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阐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说服秦伯退兵,解除郑 国的危机。
02
烛之武以智慧化解危机,通过巧 妙的外交手段成功退秦师,展现 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谋略。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历史故事 ,传递了尊重历史、珍视历史遗产的 重要价值观。
通过学习该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 于担当、积极应对。
学习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可以提高当代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 体验
叙事技巧及情节安排
巧妙的情节设置
01
通过描绘紧张的氛围和戏剧性的冲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02
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伏笔为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
战争频繁
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
秦穆公
贪婪、残暴、狡诈的君主形象。他企图吞并郑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但最终被烛之武的智谋所挫败。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荀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二章 课文感知
题
烛之武: 人名,郑国大夫。
退: 使动用法,使……撤退。
解
师: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 读准字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夜缒( zhuì)而出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
尝:曾经 为:wèi 介词,给 予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
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许:答应 济:渡河。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译文:
名作状语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
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
所知道的呀。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微:没有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夫(f ú 因:依靠
与,不知; 与:结交、同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知:通“智”
易:代替
还也。”亦去之。
其:还是,表祈使。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 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 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文 谁去“退”
佚之狐言于郑伯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曰:
若:假如。使:动词,派遣
“国危矣,若使烛之 师:军队。
武见秦君,师必退。” 之:代词,他。
公从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
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 生的原因有二点。
第二章 课文感知
题
烛之武: 人名,郑国大夫。
退: 使动用法,使……撤退。
解
师: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 读准字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夜缒( zhuì)而出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
尝:曾经 为:wèi 介词,给 予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
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许:答应 济:渡河。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译文:
名作状语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
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
所知道的呀。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微:没有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夫(f ú 因:依靠
与,不知; 与:结交、同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知:通“智”
易:代替
还也。”亦去之。
其:还是,表祈使。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 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 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文 谁去“退”
佚之狐言于郑伯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曰:
若:假如。使:动词,派遣
“国危矣,若使烛之 师:军队。
武见秦君,师必退。” 之:代词,他。
公从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
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 生的原因有二点。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动之以情
烛之武在陈明利害的同时 ,也表达了郑国对于秦国 的感激之情,希望秦晋两 国能够化解矛盾。
秦晋退兵的过程
秦穆公被说服
经过烛之武的劝说,秦穆 公认识到了晋国的威胁以 及郑国的诚意,最终决定 撤军。
秦军撤退
秦穆公命令秦军撤退,同 时与郑国结盟,共同对抗 晋国。
晋文公无奈撤军
由于秦军的撤退,晋文公 无奈之下也只好撤军,放 弃了进攻郑国的计划。
句式多变
文中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使 文章节奏感强。
修辞手法多样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 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
力。
05
主题思想
爱国精神
忠诚于国家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国家利益为重,展现了深厚的 爱国情怀。
勇于担当
烛之武在面对困难时,不畏强敌,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国家利益 为重,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 可以树立我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我们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社会中,责任担当意识同样具有重要 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具备责 任担当意识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 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
06
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学 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文 “退”的结果如何
秦伯说,与郑
说:通“悦”,高兴。
人盟,使杞子、逢孙、 盟:结盟,名词→动词。
杨孙戍之,乃还 。
乃:于是。
译文: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
戍守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文 “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 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第一步,“示弱”,以退为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 语气助词“矣”,来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 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
第二步,“请托”,博得好感。 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 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 兴趣听他说下去。
为什么要退秦师?
烛
之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武Βιβλιοθήκη 退 秦如何退秦师?
师
“退”的结果如何?
文 为什么“退”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数→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军:驻扎。 名词→动词
于:对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
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
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 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史学家、文学家、思 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 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PPT43页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BUSINESS
REPORT
编年体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 《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 《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 《汉书》等。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一部词典 第一部神话集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 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而此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 晋国,与之结好。但晋文公为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 发动了这场战争。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 ①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三、 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 ②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板书课题)
一、 导入: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左传》
BUSINESS
REPORT
编年体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 《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 《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 《汉书》等。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一部词典 第一部神话集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 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而此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 晋国,与之结好。但晋文公为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 发动了这场战争。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 ①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三、 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 ②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板书课题)
一、 导入: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3张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 之有?
• 且:况且 • 为:动词,给予 •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 济:动词,渡河 •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厌:满足。 宾语前置(“有”的宾语“何 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西边 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取得他所 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而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 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第四段:晋军撤兵
▪ 子犯请击之,公曰: • 微:没有
• 辞:推辞、辞谢 •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 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多指男
子,相当于“您”。 • 是:代词,这。
许:答应
• 烛之武辞谢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年老了, 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于情 况危急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 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 夫人:古义:那个人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
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 因:介词,依靠
• 敝:形作动,损害
,不仁;失其所与,不 • 与:结交,同盟
知;以乱易整,不武。 • 知:通“智”,明智。
• 易:替代
吾其还也。”亦去之。 • 其:还是,祈使,表示商量或
希望的语气
• 去:离开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得雄厚;变得薄弱)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烛之武)许之。 然:然而。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许,答应;之, 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代词,代他。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 写烛之武临危受 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 命,谈谈你对烛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 之武的牢骚与郑 伯的认错行为的 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理解。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春秋时期形势图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 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 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 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 战争。
亡郑利晋而阙秦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晋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以:而,表顺承。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 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 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 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 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盟:结盟 名词用作动词 说:通“悦”,高 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戍:守卫。 乃:于是。
《左传》
《左传》简介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 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 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 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 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 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 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若:如果。使:派
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代词,他。
师:军队。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 穆公。五级爵位制:公、 侯、伯、子、男。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 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于)函陵,秦军(于) 汜南。
军:驻扎。 名词→动词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介绍背景——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晋秦围郑。开篇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为下文的情节发 展埋下伏笔。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汜南。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而,表顺承 • 对,表对象 • • • • • • 连词,又 连词,况且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 而: • 1.今急而求子 却,表转折 2.夜缒而出 表修饰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 • 之: • 1.臣之壮也 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2.公从之 代词,代“他” 3.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 4.唯君图之 代词,代这件事 • 焉 • 1.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 2.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词,何,相当于“怎么”,“为 什么” • 3.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 4. 将焉取之 疑问词,相当于“哪里”
越:跨过。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相当于“而”。
焉:为什么。以: 相当于“而”,连 词,表顺承。陪: 同“倍”,增加。
行李: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之: 主谓之间。
其: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件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薄:削弱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推测未来 , 语速承前 劝秦谨慎。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反问语气 语气平缓,诚恳 反问语气
亡郑
(表面)
对秦
无利,有小害
舍郑
对秦
无害,有小利
亡郑
(深入)
对秦
将有大害
分 析 利 弊 , 层 层 深 入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三 点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理 由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晋军退师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缒:用绳子 (烛之武)曰 在夜里;当夜。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夜,缒而出。见秦伯, 而,表修饰。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夜:名词作状语。
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敢以(之)烦执事。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 对方的敬称
既: 已经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 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晋 公 子 重 耳 流 亡 路 线 图
前632年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 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 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 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 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 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 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 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 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晋
秦
晋 军 新郑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郑
四、课文朗读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五、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阐明利害 , 委婉,平缓。 动摇秦君。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诚恳,反问语气。 拉长音 较轻,有力而肯定 替秦着想,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态度诚恳,中速读。
反问,语调略高。
挑拨秦晋。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壮,形作名。
辞:推辞
子:古代对 人的尊称。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尚且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而:却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表转折 亦有不利焉!”许之。
总结字词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阙通缺,使…削减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3、何厌之有?
4、阙秦以利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古今异义 (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