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8e75a4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5.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
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常见物质的分类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物质分类的原则。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类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分类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物质分类的相关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分类实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25566b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8.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可以使学生在同类事物相似性方面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能做到由此及彼,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此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常用的物质分类方法和分散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理解胶体的概念(3)知道丁达尔效应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胶体所特有的性质2、能力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了解分类法的重要意义及胶体性质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
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课前完成预习学案教师教学准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装置和药品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_________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___________的规律。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事先一般要设定分类的__________。
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做到____________ 。
这就是分类法作为科学方法的意义。
一、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1. 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 K2CO3 、K2SO4四种盐分类(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 盐(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盐(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 __________盐。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48f41403d8ce2f006623d2.png)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分类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归纳与整理]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12[[[[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归纳与整理]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回顾与总结]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2.化学反应的分类补充习题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a2a3a4。
a564224 cuso4+fe=cu+feso4置换反应篇二:高中化学人教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篇三: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案(2012-09-12)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编写、校对费德军学习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64ce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3.png)
物质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2.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3.能够将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2.物质的分类准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分类意识,提出问题:你能够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吗?请你进行尝试。
2.知识讲解(30分钟)(1)概念解释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的概念,即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性质和特征。
(2)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包括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1)按照其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2)按照其组成成分进行分类。
(3)物质的分类准则教师介绍不同物质分类准则的对比,以帮助学生理解。
3.示范和讨论(20分钟)(1)示范教师以食物为例,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分类过程。
(2)讨论学生根据示范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探讨不同的分类准则和分类结果的理由。
4.实验分组(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实验(30分钟)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6.实验报告汇总和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总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让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问题。
7.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知识讲解、示范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准则。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参与和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归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1ae87a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a.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质的分类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及分类方法。
2. 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别。
3. 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元素、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讲解概念:介绍物质的分类概念,解释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分类的规律。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5.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实验室或工业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科普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化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潜能。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405856f51e79b896902266c.png)
课时1 物质的分类课标解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1.能依据物质类别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2.能从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能举例说明胶体的重要特征。
学习任务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在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金刚石、石墨和C60,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它们是同种物质吗?它们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答案不是同一种物质,它们属于单质。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我们已接触过许多物质,如: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铁、④食盐水、⑤臭氧(O3)、⑥石灰水、⑦纯碱、⑧硫酸、⑨氧化铁、⑩苛性钠等。
按照这些物质的类别用序号填表: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①④⑥③⑤②⑨⑧⑩⑦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含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形成方式由①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②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不同的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实例金刚石、③石墨和④C60;O2和⑤O3等H2O、HCl、NaCl、CaCl2等(2)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3)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Ⅰ.碳酸钠的交叉分类分类标准所属类别组成的阳离子⑥钠盐组成的阴离子⑦碳酸盐溶解性⑧可溶性盐Ⅱ.在不同的物质和其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2.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定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实例CO2、SO3等CaO、Fe2O3等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金属氧化物,属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Al2O3、Na2O2例外) 如Mn2O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属于纯净物( ✕)2.Ca(OH)2既属于碱又属于化合物、纯净物( √)3.胆矾(CuSO4·5H2O)是混合物( ✕)4.硝酸钾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硝酸盐( √)5.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在某食品的包装盒内,小高同学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包装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3b1a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2.png)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4篇)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知识与技能: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高中化学教案篇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1_物质的分类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1_物质的分类_教学设计_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25b599b8700abb68a982fbf9.png)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框架,将知识系统化。
3、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二)过程与方法:多角度、多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体验分类在化学、各科学习上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脑中,能够在后面学习中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及时分类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分类法是人们社会活动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①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②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③网络中的信息分类④化学中的分散系⑤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2、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①某些盐的交叉分类:按阴离子分类、按阳离子分类②某些碱的交叉分类③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2)树状分类法①化合物树状分类举例②石油加工产物及其用途的树状分类二、问题探究:1、试给下列一组化合物进行交叉分类2、给化学反应进行树状分类,并举例。
3、对于反应:CH4+2O2=CO2+2H2O,根据以上分类方法,该反应属于哪一类?三、物质认识1、把下列物质分成两类应怎样分?①纯水②泥水③纯H2SO4④稀H2SO4⑤蔗糖水⑥空气⑦铁粉2、在初中我们能把纯净物继续分类,而混合物还能否再进行分类呢?四、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9种组合方式的分散举例说明:许多分散系属于混合分散系,如空气中有烟尘时,既有气、气分散系,又有气、固分散系,它们同时构成了复杂的分散系。
2、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粒子大小)3、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五、小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物质的分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物质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ab1c9aa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9.png)
课题:物质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世界进行研究和认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物质分类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法在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理解。
• 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 对复杂物质进行准确分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8 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猜谜游戏。
我会描述一些物质的特征,你们来猜猜我说的是什么物质。
“它无色无味,我们时刻都离不开它,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水)没错,就是水。
那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呢?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展示一个装满不同物品的盒子,如石子、沙子、小木棍、铁钉、纸张等)大家猜猜看,这个盒子里的东西可以怎么分类呢?有的同学说可以按照形状分类,有的说按照材质分类。
非常好,其实在化学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这样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和研究它们。
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它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
像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且各物质都保持着原有的性质,我们就称其为混合物。
再比如,当我们打开一瓶纯净水,这瓶水就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像这样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我们叫做纯净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物质分类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二)讲授新课(25 分钟)1. 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解混合物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分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c04c9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e.png)
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2. 掌握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难点: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和课件;2. 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质;2. 提问学生,你知道物质是如何分类的吗?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物理性质分类和按化学性质分类;2. 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分类方法;3. 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三、情景模拟(20分钟)1. 设计一个情景模拟任务,让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并向全班呈现成果。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化学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的反应特点;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
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对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澄清疑惑。
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的现实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1. 通过实验演示和情景模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环节任务的完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1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12](https://img.taocdn.com/s3/m/b5198065b52acfc788ebc946.png)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导学案1. 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教学难点:制备胶体的实验3. 教学用具实验仪器、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
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讲]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
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
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三、胶体( colloid )1、胶体的分类[投](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讲]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讲]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步骤:1、取烧杯盛25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6c76d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c.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类概念,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2. 熟悉不同类型的物质(如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的特点和区别。
3. 能够正确运用物质分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3.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物质分类方法的运用。
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知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实际意义。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分类的概念。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分子等。
2. 提问:同学们认为物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他们是怎样分类的?【讲解】1. 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通过实例说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3. 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练习】1. 给出一些物质,让学生进行分类。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物质分类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进一步分类等。
【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物质分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物质分类的知识。
2. 选择一种物质,调查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实例,如食盐、糖水、空气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提问:这些物质究竟属于哪一类?我们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呢?【知识讲解】【课堂互动】1. 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f39f97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6.png)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难点:如何区分各种物质类型,以及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质分类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矿泉水、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各种物质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药品、食品等,让学生运用物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品研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如如何处理废弃物、防止污染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关于物质分类的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实例。
八、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d1f6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a.png)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和原则;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3. 能够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合理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物质的分类原则和方式;2. 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3. 教师准备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物质分类的主题,让学生讨论化学物质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化学物质分类的方式和原则(15分钟)1. 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和原则,包括按照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等进行分类。
2. 利用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分类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三、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0分钟)1. 按照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如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等。
2. 按照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如气体、液体、固体等。
3. 按照物质的用途进行分类,如食品添加剂、药物、工业原料等。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如酸碱中和实验、氧气的制备实验等。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生应该如何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合理分类。
2. 展望下节课内容,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
实践应用: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种化学物质,根据其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并写一份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化学物质,进行进一步分类和探索。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化学物质分类的知识。
2.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和讨论,提高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1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18](https://img.taocdn.com/s3/m/d8a3880c25c52cc58ad6be46.png)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位于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要研究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散系及其分类”,实际上是物质分类的延续。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物质固有性质,而是因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
这就以物质分类的思想为切入点来认识这部分内容。
对于胶体,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介稳性,至于渗析并未涉及,布朗运动,电泳及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但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所以,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及溶液、胶体、浊液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学情分析分类方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已经了解分类方法的应用,也知道分类方法的重要意义。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材只是从胶体与溶液、浊液区别的角度引出,教学中还要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制备,知道溶液、胶体、浊液的物理性质的区别及其本质区别3.理解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提纯。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设计思路①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现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15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15](https://img.taocdn.com/s3/m/95ba778b767f5acfa0c7cd77.png)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强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并认同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将分类法应用到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2.树状分类法运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解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同种物质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类别。
根据组成盐的阴、阳离子的不同,(NH4)2CO3因其组成中含有NH4+,故属于铵盐,其组成中还含有CO32-,故又属于碳酸盐。
同理,(NH4)2SO4既是铵盐,又是硫酸盐;Na2CO3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Na2SO4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
[思考与交流]从H、O、S、K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和表中第一栏物质类别相同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内。
1、上述物质如果看成不同类时,它们应该分别属于什么类别?(酸、碱、盐和氧化物)2、如果看成是同一类时,它们属于什么类别?(化合物)3、纯净物是否只有化合物?还有什么物质也属于纯净物?(单质)4、空气、硫酸溶液属于纯净物吗?[板书]2.树状分类法[讲述]树状分类法像一棵树,有主干、支干、次支干和小枝丫。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思考巩固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而言,则提供便利,实现高效。
[课堂练习]1、下列反应分别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1)Fe+S=FeS(2)CaCO3=CaO+CO2↑(3)Fe+CuSO4=FeSO4+Cu(4)4Fe(OH)2+O2+2H2O=4Fe(OH)32、有以下四个反应:①硫在氧气中燃烧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氢气还原氧化铜④生石灰与水反应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_,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有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
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
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
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
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
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
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什么叫两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写出Al2O3分别与H2SO4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关于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
建议充分利用初中原有的学习情景素材,找准知识的衔接点进行教学。
(1)多媒体展示白云、晨雾、灰霾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食盐、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讲解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等概念。
(3)展示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三瓶样品,提出问题:
①你能判断出哪瓶是浊液,哪瓶是胶体,哪瓶是溶液吗?
②你知道溶液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演示实验:用光束照射上述三瓶样品。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④你能知道溶液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吗?
播放有关胶体渗析的实验录象,得出结论。
讲述化学史,胶体的概念水到渠成。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4)重新定义溶液和浊液,分析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组成。
(5)演示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
讲解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6)归纳胶体的性质、检验和提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要求从本质上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解决离子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离子检验等问题。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介绍了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基石。
高中要求站在类型通性的高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由于初中不需要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等概念,不要求酸、碱和盐的通性,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学生仅限于死记硬背几个具体反应,
因此,面对高中要求的徒然拔高,需要帮助学生整合归纳酸、碱和盐的通性,需要加强化学方程式的训练。
初中教材上设计了几种常见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及结论,分析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但是对这些初中都不作要求,需要在思想方法上、知识上及时衔接。
碱和盐的溶解性、强酸和弱酸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
(1)实验:盐酸、硫酸、硝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KOH溶液、乙醇溶液的导电性
(2)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归纳出电离的概念。
(3)动画模拟HCl、H2SO4、HNO3、NaCl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注意事项、电荷守衡
(5)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酸、碱和盐等概念。
(6)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通过实验或具体反应,引导学生归纳酸碱盐的分类及其性质,并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1)酸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
a.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和无氧酸
b.从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c.从电离能力:强酸和弱酸,7种强酸、盐酸>醋酸>碳酸
②通性:
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b.与金属发生反应:置换反应
c.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d.与碱反应:酸+碱→盐+水
e.与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强酸制弱酸)
(2)碱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
a.从溶解性: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b.从电离能力:强碱和弱碱,4种强碱
②通性
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b.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c.与酸反应:酸+碱→盐+水
d.与盐反应:碱+盐→新碱+新盐
(3)盐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从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②通性
a.与某些金属反应:置换反应b.与碱反应:
c.与某些酸的反应:d.与某些盐反应:
3.盐的溶解性
a.钾盐钠盐铵盐的溶解性b.硝酸盐的溶解性
c.氯化物的溶解性的溶解性d.硫酸盐的溶解性
其它盐的溶解性(如亚硫酸盐、硅酸盐等)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
4.酸式盐的性质可在钠的化合物中专门性衔接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要求多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其要求是①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概念;②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③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即从得氧失氧的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的观点。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化合价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只有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转移建立联系。
学生熟记元素的化合价,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
而初中化学的要求是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书写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式,不讲化合价的概念。
对此,应加强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训练,补充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等。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前,进行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训练,补充
(1)1~18号元素符号及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4)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5)化合价的定义
(6)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7)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可按如下进行处理:
(1)复习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复习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带领引导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