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合集下载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015年北京大传播学考研 考点 重点 笔记

2015年北京大传播学考研 考点 重点 笔记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传播学)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招生专业:传播学 (050302) 人数:25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一、考试书(必看、最核心书目)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这本书是每个人必备的最经典的基础读本。

这本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深入浅出的涵盖了传播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和基本知识,看透这本书就能考90分。

2、《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

几乎每一年这本书都有10分以上的题,出题导师许静老师。

3、《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这是本入门级的书,但是实际上这本书有自己的重要性,难度不大。

4、《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这本书兼具深度和广度,可读性也很强,需要细读。

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几乎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就会考个范式演变的问题,学派发展的问题,这本书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14年考研就凸显了这本书的重要性。

专业一简答题二直接考了个“《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一书的基本观点与内容”。

6、《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宏观微观大家都不能丢!!!7、《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这两本可以交叉看,李琨老师主要定性,但是陈阳老师定性定量都有,互相补充。

2014年专业二名解第一题考的扎根理论,袁方书上没有。

8、《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绝对要看的,大家可以好好注意一下名词解释。

9、《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10、《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网络传播概论》彭兰挑出重点进行记忆即可。

传播学考点整理

传播学考点整理

概念:1.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内在传播:内向传播的界定:内向传播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人的内在传播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过程)4.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等感官对个别信息属性做出的反映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即感觉的集合)6.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7.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8.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9.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10.记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信息论观点是对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1.思维:是大脑对周围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人对周围世界的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

12想象:是人在过去从没有感知的对象和现象的映象的创造。

简答:一: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和感情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语词二:符号的社会公有性:符号的形式:是指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如文字、图像等。

符号符号的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

一种符号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经历过历史的积累而创造、发展与丰富的,所以是社会成员共有的。

(社会性)由于社会成员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所以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既有社会性也有个人性。

所以共有的是:符号的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和符号的部分意义,而不是全部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意义三: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是直接传播;(2)人际传播的随意性较大;(3)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4)人际传播反馈迅速;(5)人际传播的速度可以控制,随双方的需求而进行变化。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对新闻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理论知识进行总结。

一、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这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例如,我们在思考问题、回忆过去、自我反思时,都是在进行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最常见、最直接、最丰富的传播方式,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归属感,会形成特定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前者又可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二、传播模式1、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5W 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说明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扰。

2、循环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并且打破了传统的直线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并且认为传播过程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点详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点详解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点详解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领域。

新闻传播学理论作为其核心内容,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对于考生理解和把握这一学科的本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些关键的理论知识点。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它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是最为常见和直接的传播形式,比如我们日常的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

群体传播则发生在具有共同目标和身份认同的群体内部,如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

组织传播常见于企业、政府等机构内部,通过正式的渠道和规则进行信息传递。

大众传播则是借助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模式在研究传播过程时,有多种传播模式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流动和互动。

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干扰,提醒我们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各种干扰因素,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的五个要素: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

这为我们分析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过程中双方的角色转换和互动,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和动态的过程。

三、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指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把关人”。

他们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传播渠道,哪些信息被排除在外。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记者等充当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

而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人人都能发布信息,但平台的算法、管理员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把关人的存在,既保证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也可能导致信息的偏向和局限。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chuánbō)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zhòngdiǎn):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tèxìng)与本质传播学,研究(yánjiū)“传播(chuánbō)”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shèhuì)传播”的特点(tèdiǎn)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fāzhǎn)(重点:施拉姆)一、传播(chuánbō)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dànshēng)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学考研笔记

传播学考研笔记

传播学考研笔记一、传播学基础概念1. 传播:传播是信息交流和分享的行为或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等方面。

3. 媒介: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4. 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个人或群体。

5. 内容:内容是指传播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

6. 渠道:渠道是指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二、传播学理论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2.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源产生信息,通过发射器发出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到达接收器,最后由受众接收并处理信息。

3.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编码、释码、译码、反馈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强调了受众的反馈和传播者的主导作用。

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信息源产生信息,大众媒介通过接收器接收信息,再通过发射器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5.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6.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强调媒介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为口头媒介和书面媒介两种偏向。

7. 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强调媒介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认为媒介的发展是人性化、自然化的过程。

8.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研究说服效果的心理学理论,包括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对象三个要素。

9. 休眠效果理论:强调重复暴露在信息中可以提高说服效果的理论。

10. 框架理论:指人们在报道和解释新闻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框架,包括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和表达方式等。

11.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可能存在偏见或歧视。

12. 议程设置理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来影响公众对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和深度的学科,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掌握其核心理论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考研新闻传播学中一些重要理论知识的总结。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从类型上划分,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信息处理活动,比如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等。

人际传播则是在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传播形式。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传播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共识性。

组织传播发生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注重研究传播的效果和功能。

批判学派则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的态度,关注传播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媒介环境学派着重研究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传播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四、受众研究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介。

“魔弹论”曾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五、传播效果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媒介能够影响公众关注的议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第一章1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四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文化传承)2勒温(守门人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作用: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受到信息。

)3霍夫兰(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4拉扎斯菲尔德(他的研究不仅破除了“魔弹论”关于“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意见领袖,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极传播论”乃至“多极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5李普曼(逆态环境、刻板模式。

主要贡献: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他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

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表达了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社会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章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信息的交流、离不开符号和媒介、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的分类1内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5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3传播代表性定义: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大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人际传播或交流)第三章1第三四章的案例分析题包括传播者责任,职业道德,信息污染,信息的爆炸匮乏2论述题传播者的营销因素与那些:1权威性2可信性3接近性4熟知性5悦目性3守门人的三重角色: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一身三任,角色多变4守门人的特征:1隐形性2依附性3追加性4完善性5守门人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3评价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6守门人责任:1确定“编导”方针2确保“产品”质量3加强整体协调4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全版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全版

知识沟假说
• 获得信息多少与学历经济地位有关 • 原因1、传播技能差异 • 2、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 • 3、社交范围差异 • 4、信息选择性因素 • 5、大众传播的性质
宏观效果理论
•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影响是 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大 众传媒的影响是一种强效果 • 代表性成果 • 议程设置 • 沉默的螺旋 • 知识沟 • 培养分析
议程设置功能
• 麦库姆斯和肖 •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 公众设置“议事日程” 的功能,传媒的新闻 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 以赋予各种“议题”, 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人对周围 世界大事即重要性判 断
大众传播定义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运 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 介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 为对象 而进行大规模 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 1、传播者是专业媒介化的组织,点对面,可以大 量制作,复制和发送信息,并能有效的保存信息 拼接特定和先进的传播媒介 • 2、传播对象广泛、分散、匿名 • 3、传播内容公开 • 4、单向性很强,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 霍夫兰 • 说服效果研究(控制 实验法) • 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信源、方法、技巧) • 引进心理实验方法进 传播学、解释传播学 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 性、为否认早期子弹 论效果观提供重要依 据
• 施拉姆 • 创立传播学科、传播 学之父 • 亲自建立传播机构 • 报刊的四种理论(集 权主义、自由主义、 社会责任、苏联共产 主义) • 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 括(政治功能,经济 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沉默的螺旋
• 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 过程 • 意见表明和沉默扩散 的社会过程 •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意见环境”来影响 和制约舆论 • 舆论观 效果观
培养理论概要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笔记整理

传播学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涵义,是人类依符号形式传递交流的精神内容。

4、象征性为:指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6、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8、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9、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生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舆论传播:指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的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

11、媒介:信息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时间上能够保存的载体。

12、模式:用图形或程式来阐明对象的方法13、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他们是分布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片场中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

如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14、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6、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中间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7、休眠效果:低可信度的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1,传播过程: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2,传播技巧: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传播: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她们所属的群体、组织、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4,大众传播信息:即新闻。

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5,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所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7,人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称亲身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8,传播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9,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事指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10,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

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11,媒介:广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12,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或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讯息,引起社会变革。

13,控制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认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4,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判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第一节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答:指的是人的行为生产的有效结果。

它有双重含义:1).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传授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生产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层面是什么?答:外部信息的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答: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他们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传播者的信誉度与权威性等对效果的影响。

2).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讯息通过语言、文字、音声、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的传递的。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几个概念: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

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

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经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

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

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

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

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

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

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

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

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

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

“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

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

现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旧中产阶级”衰落。

白领阶层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失落感和无力感,对政治不感兴趣,业余生活中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

本质上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

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

主要问题:精英史观。

把权力精英看作是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意义:独特视角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

触及到了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

6、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基于大众社会论立场的受众观:
受众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

更多地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找原因。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