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动手操作,学
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那么,我们
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些方法。

引入教具和实物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
教具和实物来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

在教学小数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些
小数的实物教具,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小数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几何图形的模型或者实物,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好地理
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地
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数学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实际情境,让学生们在
游戏中体验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在教学数学的分数时,可以设
计一些分数的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引入教具和实物、设计趣
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入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
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希望广大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和尝试这些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2000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极大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基础技能的掌握,如加减乘除、排列组合等,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和实践操作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上应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多进行口算、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绘图、测量、计算和估算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出题和综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例如,让学生在制作制图仪器的过程中,运用到数学中的比例和对称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活动设计的差异性和创新性,并且要创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基础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自然、乐趣和创意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
略进行探析。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注重设计富有实践性、探究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情景、
游戏或实际生活问题来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例
如制作折纸、裁剪图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体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
为具体的形象。

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地交流和合作,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实施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
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学习数学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进
行实际测量和绘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关系。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
以鼓励学生进行模拟推理和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
新思维。

在评价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和反馈。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和答
案是否正确,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思维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评价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并对解题过程进行评价。

教师还可以使用学习日志、观察记录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跟踪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
他们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地说明了数学动手实践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乐于动手实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活动为主线,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趣味性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重新从数学的视角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主动结合自己数学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这样设计活动。

(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时间把红领巾系好?生:不到1分钟。

生:半分钟生:大约20分钟师:我们来比一比,好吗?系好以后要自己看一看用了多长时间,可以吗?(二)探究新知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生:15秒生:10秒生:9秒师:这位同学太棒了,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师;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生:因为“秒”比“分”要少。

生:因为用的时间很短.师:说的真好,计量最短的时间,常用“秒”这样的时间单位。

……以上的活动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玩游戏的实践活动形式呈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

在这种情景中最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玩中求学,在学中求乐的氛围中想,做,说,获取新知。

二、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新领域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的新奇,促使学生去触摸,去感受,去猜测,然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论证,力求出现一个可能出现的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学科知识传递职责,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科素养水平的培养。

小学生身心处于快速成长期,其思维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模式为其学好数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通过本文分析,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学科成长与发展,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教学发展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内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定义、公式进行更好的理解,将生硬、枯燥无味的文字语言内容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物体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第二,基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学科问题,基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动手验证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第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空间形态,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涉及很多有关空间观念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空间形态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1、学校要准备好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动手操作的过程比较轻松,对课堂的知识吸收的也比较快,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准备不好操作所需要的教具,因此很多动手操作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动手操作,有助于学习新知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由于时间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钟表的样子是各种各样的,可是真正认识钟表的学生很少。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留的家庭作业就是制作钟表。

第二天早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出其不意的好,而且真是各种各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心形等,时针和分针的制作特别精致,表盘都是生活中的废物,如点心盒、烟盒酒盒牛奶盒等,五花八门。

对制作精致的学生的作品一一进行了展示,对制作差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但学生毕竟是小,学具的制作家长的功劳也是很大的。

所以在教学钟表时就由难变易了,手脑并用轻松就把知识学会了,而且还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突出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

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人说时间,其余学生拨时间,或一人拨时间其他学生读时间的方法学习,学生对此颇感兴趣。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课后好多学生又重新制作了一遍,而且进步很大。

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概念掌握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象性容易产生矛盾,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把有关的概念,寓于他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之中,赋予它们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巾掌握有关的概念。

简单几何概念的教学功能体现操作的重要性。

如“认识长方形”时.我课前准备好一些长方形实物。

如16开和32开的长方形纸、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等,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指出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长方形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一、设置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尺子或者卷尺去测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入教具和实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教具和实物,帮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使用颜色不同的瓶子和水果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实物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和运算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完成一个数学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相互协作,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多样化、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可以采用一些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设计一道小组合作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最后,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室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动手操作区域或者实验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数学课堂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出 明 确 的 动 手 操 作 要 求 , 示 操 作 方 法 。 例 如 : 学 生 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 的问题 ;2引导 学生 自 提 教 () “ 余 数 除法 ” . 先 让 学 生 明 白动 手 操作 的 目标 是 己寻 求 解 决 问 题 的方 法 ;3 给学 生必 要 的操 作 步骤 有 时 应 (墩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 除法意 义的理解 . 掌握有余数除 并 指 明注 意 事 项 ;4 指 导学 生 从 具 体 操 作 中分 析 、 () 比 法 的方 法 。 :÷ = )操 作 步骤 : 用 教 具 或 学 具 较 、 括 出结 论 , 如 94 ( , 先 概 能用 数 学 语 言 表 述 出 来 并 参 与 讨 论 ;


. .
睾=. 壅 塑. 堡
数 学 课 堂 小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能 力 的 培 养
深圳 市福 田区新 洲 小 学 石 艳 萍
在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过 程 中 , 师 应 加 强 对 学 生 的 实 摆 出不 同 方 向 、 同 角度 的 角 。 生 操作 后 , 交 流 所 教 不 学 再
把 8 苹果平均分成 4 。 个 份 问每 份 有 几 个 ? 有几 份 ? 加 ( ) 5 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和得 出的结论作精要 深 对 除 法 意义 的理 解 。 然后 增 加 1 小 棒 代 表 1 苹 的 评 价 。 根 个 2注 意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创 造 性 。在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 果, 使苹 果 由原来 的 8个变成 9个 , 让学 生用小 棒 仍
二 、 心 设 计 动 手 操 作 的 步 骤 。 教 具 、 具 等 直 结 , 能 把 学 生 从 玩 中 引 到 学 习 上 来 , 成 从 形 象 思 精 使 学 才 完 维 向抽 象 思 维 的 过 渡 和 飞 跃 。 四 、 建 合 理 的 培 养 模 式 。 确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具 构 正 动 手 操 作 前 .应 先 让 学 生 明 白动 手 操 作 的 目标 , 即研 究 什 么 事 物 、 察 什 么 现 象 , 分 析 一 种 什 么 关 体 操 作 观 或 1 建 合 理 的 培 养模 式 。 ( ) 动 手 操 作 前 , 学 . 构 1在 让 系 。然 后 , 师 根 据 教 学 目标 用 准 确 的 语 言 向学 生 提 教

小学实践技能一年级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实践技能一年级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实践技能一年级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在小学一年级的阶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和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实践技能之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经典方法。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操作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纸飞机、纸花等小手工品。

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

二、实践技能之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简单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索规律。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种植小花盆,在观察过程中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

这种实验探究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践技能之园艺活动园艺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通过在校内设置小型花坛或种植盆栽,让学生负责植物的养护和管理。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关爱和责任心。

同时,通过园艺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四、实践技能之烹饪体验在小学一年级的阶段,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烹饪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水果沙拉或者面点。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食物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烹饪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手工制作、实验探究、园艺活动和烹饪体验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一谈我的点滴做法。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 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就以9+3=12为例:(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一个数里拿出多少与另一个数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几得多少",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

二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一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不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木的成活率、树木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并深入到社会生活,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

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农村支教41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潘向科动手操作能力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的重要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以往传统教学观念和部分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明显不足。

而动手操作能力无论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做好准备。

应新课改要求,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更具综合性特征,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开始重点培养,其中就包括实践版块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部分教师自身等因素,现阶段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太乐观,需要加以重视。

一、小学数学低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现状(一)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局部教学如今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一些学校中,教学要求更高,但教师的上课时长、应有的教学支持并未得到充分满足。

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表现在教学中往往就是在有限课时内尽可能地进行更多数量的知识传输,一方面容易忽视低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局部教学。

教材和学生的潜力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学生动手能力也缺少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培养。

(二)受限于传统观念和教学习惯等因素的浅层教学 一些教师由于传统的应试导向观念或长期执教所养成的教学习惯,导致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和教学深度上,都容易陷入浅层教学的困境。

对学生而言,只能掌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一些扩展知识完全被教师以“与考试无关”为由当做阅读材料或直接忽视。

学生想要进行更深的学习,具备更多兴趣,也苦于没有恰当的方向和方法指导,无法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

三、小学数学低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方法(一)兴趣引导人普遍都具备惰性,尤其是在面对缺乏兴趣的事物面前。

因此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自愿动起来,教师就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对象融入数学知识,并结合问题和示范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数学现象及其中存在的原理。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丫舌”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把树的成活率、考试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并深入到社会上,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

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

动手制造学具,学生容易接受,也很乐意完成,在制造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

《与时俱进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题报告普定县第四小学郭国富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很庆幸能和大家在这里交流“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的理解,我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我们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在六年级期末复习中,怎样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有效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指导。

下面,我就这一话题谈谈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正。

谢谢!!我今天的报告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什么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一)什么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何为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

它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尤其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虽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知识理解与掌握。

(二)认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外延关于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内涵,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教学的环境和资源比较单一,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教具、教学设计等。

在这种模式下的数学学科教学,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更多是与教科书相关的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测量、社区调查、绘制、手工等,具体表现为写的能力、画的能力、拼的能力、制作的能力等。

而在新的“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互联网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整合,让课堂的色彩不再单调。

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也异常丰富,增加了更多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元素:比如网上调查、DV拍摄、数码照相、微课制作等。

作为教师,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时,要与时俱进,把传统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

如在设计节约用水的课前实践时,在以前,数字化资源没有融入教学和生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家中、学校、社区水龙头漏水的情况,并通过计算得出当水龙头的数量增加、漏水时间变长,原本不起眼的漏水现像也能聚少存多,造成严重的浪费。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一、引言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二、理论支持1.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还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动手操作背后的数学原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针对性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动手操作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注重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不仅需要对过程进行评价,还需要关注结果的评价。

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才能了解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进步情况。

三、实践策略1.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游戏,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情境中动手操作,掌握加减法的应用。

2.引导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拆分和组合图形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3.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比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地测量,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4.反馈与评价: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看到不易记,听到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做〞就是让学生实践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近些年来,加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一种教学活动。

因为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那么、公式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思维方法,而小学生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展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本人就此谈谈自己几点看法。

一、创设与谐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因素,对学生学习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持动态教育观,并创设与谐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心理需求。

二、适时引导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生成过程、开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心理,从学生熟悉与感兴趣事物出发,提供观察与操作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操作中,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在对学生进展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有目、有方案地进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适时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与结论。

三、建立鼓励机制,开展学生创造思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场,切断动作与思维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开展。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小学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概念1.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学生有效学习、终身学习、迁移应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核心素养包含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等。

动手操作能力则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中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关键。

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1.注重实践操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在科学课上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事物的变化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美术课或手工课上,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创新和实践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做手工或科学实验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方案,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操作,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毕柳
一、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

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它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它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种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要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然后动手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实际知识形成前、知识形成中、知识形成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

1.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如倍的概念形成教学,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于是可先让学生用小棒由摆几何图形。

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

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

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概念,既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用除法计算。

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倍”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

2.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师先出示隐含的循环规律的一副图形让学生整体观察,问他们这些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认真观察,并从中找到其排列的规律,这时给予引导,让学生观察图形从第一行到第二行是怎样变的,学生认真观察找到规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图形变化规律,老师就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移一移。

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排成性问题,要求学生再把第二行变到第三行,第三行变到第
四行。

学生们兴趣可高了,因为他们已初步的知道这组图形从上到
下的变化规律,动手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问;现在你
们是否发现了这组图形从上到下变化的规律?他们都是怎样变化的?由于循环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确实较难,但教师在
学习活动中引进了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
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体验到了成
功的兴趣。

3.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
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
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

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
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
实践。

如学了“米”的认识,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学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学了统计
知识后,让学生去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
统计表,统计图等等。

三、注意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操作学具,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

许多学生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

不像教师演示时的观察那样,受教师语言的引导或不由自主地被教师有意识地突现演示的重点所吸引。

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观察。

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

例如:教学“圆面积”时,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将圆拼割后组成了一个长方形。

第二环节的重点就是观察。

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1)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对于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引导着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2.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中语言表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载体才便于传递交流。

进行信息加工的心智活动,如果只能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

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口头
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也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