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 第 4 课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例4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例4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 出示例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 教师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
3. 应用拓展:(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典型题目,全班交流,共同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尝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积的变化规律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与乘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对于乘法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例子,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买水果,让学生观察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2×3=6,3×4=12等,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包括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这些规律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小数乘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因数扩大或缩小0倍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规律。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通过实例引入积的变化规律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运用刚总结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 副本 - 副本 (2)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较强,对探索新知识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和图片。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学具,如小卡片、计算器等。
3.教学场地:确保教学场地整洁、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如2×3=6,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案例,如3×4=12,4×5=20,5×6=30等,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4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运算,但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2.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问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丽又有3个苹果,他们三人的苹果总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实例,如:1×2=2,2×3=6,3×4=12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实例中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时,积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些实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如:4×5=20,5×6=30等,观察并解释积的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应用和拓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和操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两组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尝试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第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第课时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第4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4×5 =()
12×()=180
②14×5 =70
14×()=210
28×5 =()
14×25 =()
3、巩固拓展
1、谁是冠军。
根据第一个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①14×16=224
14×32=
14×64=
②150×24=3600
300×24=
600×24=
教案续页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
教学
1、学生看图填空:8→→ 60 →→
16→→ 180 →→
32→→ 240 →→
2、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
授
新
课
学生活动
教师辅助
学生自主说说表中的信息,并计算出积的结果。
小组讨论,由这几道题发现了什么?
学生填写积的变化。
20 × 3 = 60
乘数乘数积
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2,10,4,5倍,积也扩大2,10,4,5倍。
谈谈你的收获。
课堂
测评
设计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16×68=()
16×34=()16×85=()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4、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一. 教材分析《4、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法运算,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报。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然后改变其中一个因数,再次展示结果,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情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报,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举例说明,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如何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和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和基本的乘法运算,本节课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仍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图片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用于导入和巩固知识点。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不同数值的乘法算式,用于学生操作和练习。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烹饪时计算食材用量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商品,数量不同,总价也会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在计算总价时,商品的单价不变,只是数量发生了变化。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乘法算式,如2×3、3×4等,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积的变化规律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积的加减法则,掌握积的倍数规律,能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1 积的定义及性质•积的定义: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乘积,用符号$\\times$或$\\ast$表示。
•积的性质:–任何数与1相乘,积仍是这个数;–任何数都能被0乘,积为0;–任何数乘以一个负数,积为一个负数;–乘法交换律:乘法可以交换,即$a\\times b=b\\times a$;–乘法结合律:乘法可以结合,即$(a\\times b)\\times c=a\\times (b\\times c)$;–数乘法分配律:$a\\times(b+c)=a\\times b+a\\times c$。
1.2 积的加减法则•积的加减法则:–积的分配律:$(a+b)\\times c=a\\times c+b\\times c$,a,b,c 为任意实数;1.3 积的倍数规律•积的倍数规律:当乘数或被乘数中有一组数依次增加(或减少)时,积依次增加(或减少)。
1.4 积的变化规律及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当乘数或被乘数同时增加(或减少)时,积会怎样变化?•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长度、时间等问题。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运用板书和示例演算,向学生阐述积的定义及性质,以及积的加减法则和倍数规律;•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思路,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课堂练习法: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乘法算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例题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互相学习和交流。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例题、练习和总结。
2.学习材料: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记录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然后教师改变算式中的某个数,再次让学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例题中的变化,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和鼓励。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4《积的变化规律》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掌握两个数相乘(都不为0)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探究规律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抽象的积的变化规律,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掌握两个数相乘(都不为0)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2乘以3等于6,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2变成4,积会变成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积会变成12。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图片或者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选择或者填写正确的答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规律,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规律,设计出正确的答案。
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积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变化规律。
3.让学生学会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的概念。
2.积的计算方法。
3.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积的变化规律。
2.如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乘法计算方法,并带领学生思考乘法有哪些应用场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下面的一组数,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2,4,6,8,10•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这一组数都是2的倍数,并将这个规律记录在黑板上。
•教师引入积的概念,并讲述积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黑板上写下一些计算用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为学生呈现以下示例:1 ×2 ×3 = 62 ×3 ×4 = 243 ×4 ×5 = 604 ×5 ×6 = 120•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这些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些示例,学生将会发现:–每次相乘的数都比上一次大1。
–每次相乘的结果都是上一次的积再乘以一个数。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以下练习:3 ×4 ×5 ×6 =4 ×5 ×6 ×7 =5 ×6 ×7 ×8 =6 ×7 ×8 ×9 =7 × 8 × 9 × 10 =3. 巩固练习(25分钟)•教师通过上一步的练习来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鼓励学生更多地使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这个规律。
•教师随机呼叫几名学生上台解答课堂上的一些问题,例如:1.4 × 5 × 6 × 7比3 × 4 × 5 × 6大多少?2.5 × 6 × 7 × 8如何算?3.下面的数是什么?1 × 2 × 3 × … × 10•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数学水平,为他们分配不同的应用型题目。
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理解积的含义;2.掌握算术之间的特殊关系;3.能够通过算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老师出示一幅图片,画上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的组合,询问学生这幅图片是在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组合的含义,进而引出“组合的积”的概念。
步骤二:直观理解积的概念1.展示两个相等的数量,如 3 个苹果和 3 个橙子2.让学生列举两个数量的组合方式,并计算出每种组合的数量3.引领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联系,引入积的概念4.让学生利用涂色棒或运算符号表示出组合数量与相应算式之间的关系步骤三:揭示算术之间的特殊关系1.出示 2 个算式,并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2.让学生讨论算式之间的特殊关系,例如: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多少?一个因子为 0 时,积是多少?3.在黑板上绘制“乘法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乘法表中的规律,总结出算式之间的特殊关系步骤四:推导积的变化规律1.出示若干个算式,例如:3 x 4、3 x 8、3 x 122.让学生尝试通过前面总结出来的算式之间的特殊关系,推导出这些算式的积3.讨论学生的推导方法,并指导学生总结出算式变化规律步骤五:巩固练习1.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值,求出对应的积;2.利用乘法表,让学生填空,练习积的特殊规律;3.设计多元逻辑练习题,提升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积的概念并掌握算术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乘法表、推理证明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通过练习巩固,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4《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2.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3.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2倍,宽扩大3倍,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公式,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2)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出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注: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积的变化规律
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2.导入新课.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独立观察.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3)全班汇报交流.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4)概括规律.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3.验证规律.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2)交流验证的情况.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积的变化规律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