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6生态环境的保护 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六)一、选择题1.下列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的是() A.人口过度增长,围湖造田、土地耕作频繁B.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过度使用化石燃料C.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D正确;人口过度增长,围湖造田、土地耕作频繁,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过度使用化石燃料,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等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符,A、B、C错误。
(答案) D2.2002年底,我国农业部发出通知,禁止引进“食人鱼”,因为我国南方地区有该鱼类适宜的生活条件。
禁止引进“食人鱼”有利于() A.维护公众的饮食安全B.维护原有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C.本土鱼类的竞争,形成新物种D.不同地区之间鱼类的基因交流(解析)引入地由于有适宜“食人鱼”生活的条件,会使“食人鱼”快速繁殖,使本地原有的一些物种灭绝,从而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B正确。
(答案) B3.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A、D错误;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B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C正确。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基础落实案4生态工程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四生态工程新人教版选修3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四) 生态工程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Ⅱ)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C.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解析:生态工程属于少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答案:A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这种生态工程模式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A.物种多样性原理B.协调和平衡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主要模式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从而实现废物资源化,其原理在于“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
答案:C考点二生态工程的实例(Ⅰ)3.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A.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B.选择合适的养殖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C.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D.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解析:矿山废弃地很少有动植物,而且土壤也被严重破坏,所以关键是先要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答案:C4.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工程属于()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解析: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主要是针对控制我国西北地区大范围的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答案:C5.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既要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又要考虑到树种的多样性。
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A.系统学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C.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种多样性原理与整体性原理解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既要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又要考虑到树种的多样性,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答案:B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6.“粮桑鱼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下图表示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
2018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5页]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Ⅰ)1.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解析: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答案:A2.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大型植物外,还有自养型鞭毛虫;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五共4个营养级。
答案:C3. 在山清水秀的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猴、蛇、鹿、熊等动物,还有珙桐、蜣螂、细菌、真菌等生物,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猴、蛇、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解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总称,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也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无机环境,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种群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而蛇、猴、鹿均有很多种,所以猴、蛇、鹿均不止一个种群;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的总称,不能单指动物或植物,故不能说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蜣螂以动物粪便为食,腐生菌指从已死的动、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中吸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活,很多细菌和真菌属于此类,因此,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
2018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9页]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2.干旱环境下,森林中树木的根系比正常情况下扎得更深且分布更广,根本原因是()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植物生长旺盛C.森林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解析: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扎得深、分布广,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恶劣的环境,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3.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解析:生态系统平衡时,植物与动物数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C考点二全球性环境问题(Ⅰ)及人口对环境的影响(Ⅱ)4.下列哪项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A.耕地减少B.燃料需求增加C.水资源紧张D.泥石流频发解析:泥石流是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盲目毁林造田间接引发的,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答案:D5.现在的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人们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臭氧层破坏B.水体污染C.冰川融化D.滥伐森林解析:臭氧层破坏后,会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
答案:A6.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人口增长也就需要更多耕地。
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一轮复习多维练(全国通用)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解析版)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课时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C.用标志重捕法统计某种角数量时,由丁标记物容易被鱼卷食会使统计结果偏大D.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答案】D【解析】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对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B正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若标记物容易被鱼吞食,会使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偏小,而统计结果偏大,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渔业生产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到达K值后开始捕捞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当种群数量超过K/2 后会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答案】C【解析】渔业生产中,捕捞后数维持在K/2值时,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所以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A错误;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C正确;“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低,从开始就存在环境阻力,并且环境阻力越来越大,D错误。
3.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 只/公顷B.77 只/公顷C.83 只/公顷D.88 只/公顷【答案】B【解析】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中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 池塘中的一群鱼B. 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C. 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D. 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C.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4.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5.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年龄组成C. 种群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
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 雌性个体也减少D. 种群出生率下降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 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8.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B. 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C. 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 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9.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 1个孩子)。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基础落实案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 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答案:D
[互动探究] 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谁的稳定性更高? 提示: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就恢复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6)如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控制种群 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2012· 重 庆,4D 改编)(√)
(7)如下图所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 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 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2011· 山东,25 节选)(√)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 水平 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 密度常用__________ 样方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 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 p 表示 Nt+1= Nt。甲曲线上 A、B、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B __________ 点;乙曲线上 D、E、F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 稳定的是 __________ 点; Nt 小于 a 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F __________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甲
(8)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 影响,则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乙生态系 统在 S 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但在 S 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 种产生。(√)
(9)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高。(2011· 江苏卷 T29(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基础落实案1 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精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题后归纳]生态系统各类成分关系如下图
考向二 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考查 3.(2014·海南卷)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 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 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2)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A
考向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综合考查 4.(2014·全国卷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 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 4 个营 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且每个种群只 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 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答案:C
2.(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 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 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只有藻类属于生 产者,答案选 B;小鱼和小虾均是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 于分解者。
2.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 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 D 为“生产者”,有“3” 个指入箭头的 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消费者、 B 为分解者。
2018年高考生物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精选]
2018年高考生物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精选]第一篇:2018年高考生物13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精选] 重组十三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测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 C 解析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7·苏北四市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一定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B.分解者都是具有异养能力的微生物C.动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D.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答案 C 解析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A选项错误;蚯蚓为动物,属于分解者,B选项错误;动物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C选项正确;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属于消费者,D选项错误。
3.[2016·郑州模拟]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答案 A 解析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型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最新-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三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③第四单元第三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跟踪检测(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C.对于濒危物种,应当禁止采伐或捕杀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解析: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C2.森林面积锐减可导致的后果是(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解析:森林减少,使许多生物失去的庇护的场所,因此,会导致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现象。
答案:C3.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解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全球气温上升,这会导致冰川或者冻土融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N、P等无机盐引起的,酸雨是SO2等酸性气体引起的,臭氧层被破坏是氟氯烃过度排放导致的。
答案:A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能完全适宜人口的增长的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检测):三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3页]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特征(Ⅰ)1.(2017·山东潍坊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解析:种群密度只能反映单位空间中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初生演替;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答案:D2.(经典高考题)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答案:B3.下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解析: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又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D考点二群落的演替(Ⅰ)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农田中有生物和原来的土壤条件,故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为高大的乔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是农作物,可见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变化;森林生态系统中也存在苔藓和草本植物.答案:A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近年高考生物复习构想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构想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1.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中,下列关于注意事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证实适宜浓度范围,摸索实验条件B.找准插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C.所用的每个插条都应留3~4个芽D.此探究实验不存在对照实验解析:在该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相互对照。
答案:D2.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NAA浓度大小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D.用NAA处理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解析:本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为NAA浓度不同,进而影响枝条的生根数不同,处理时间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
由于银杏侧芽可以产生生长素,所以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又由于实验中所选取的NAA浓度较小,所以不能肯定c是最适浓度.答案:C3.(2017·湖南八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图示简称抑制剂)对芹菜的茎伸长生长影响的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A.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均可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B.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C.4、5组对照说明该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D.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解析:1、4组对照或3、6组对照的自变量均为光照时间的长短,都可以说明适度延长光照可促进芹菜茎的伸长;据图分析可知,若实验第2组的条件为光照(8 h/d)+抑制剂,则植株茎的长度应小于第1组;第5组的条件是光照(12 h/d)+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结果植株茎的长度小于第4组,所以4、5组对照说明芹菜本身能产生赤霉素;6组加入赤霉素后茎生长得比5组快,所以4、5、6组对照说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只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不能抑制赤霉素的作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稳态与环境 第四单元 生态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沙漠地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组成B.蚂蚁的数量最多,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最少D.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解析:选D 组成该食物网的食物链有4条;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也就是仙人掌;从种群角度分析,山狗所处营养级最高,由于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种群获得能量最少,但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数目少,但单个个体体型大,体内贮存的能量较多;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
2.(2017·镇江一模)在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中,各种群一年时间内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单位:106kJ·a-1)见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输入的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甲65.5 3.0 15.0 41.5 乙15.0 5.0 0.5 2.5 丙 2.0 0.6 1.4 微量(不计) 无B.种群甲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59.5×106kJ·a-1C.种群乙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0×106kJ·a-1D.能量从种群乙到种群丙的传递效率为12%解析:选B 种群甲、乙、丙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说明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群落还应该包含分解者;种群甲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3.0+15.0+41.5=59.5×106kJ·a-1;种群乙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0-5.0=10.0×106kJ·a-1;能量从种群乙到种群丙的传递效率为2/15≈13%。
3.(2018·宜兴期中)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均处于第一营养级C.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抵抗力稳定性弱D.农田弃耕后逐渐演替为灌木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解析:选A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均处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C正确;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林,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2018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周测(十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周测(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夯基提能卷(5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题2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与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B.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者C.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植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成分2.某淡水湖泊受到重金属Hg污染,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绘制营养结构如右图,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淡水湖生态系统B.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C.图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鱼类D.藻类和鱼类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缺少类群乙则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中甲、乙、丙、丁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4.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B.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C.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D.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④—①表示B.若②的量减小,则该生态系统消费者死亡率降低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积累有机物的量可用④—②表示6.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单位为103kJ/(m2·a)],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大B.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约为15.6% C.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 kJ/(m2·a)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7.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C.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③获得的能量大于①同化能量的1/25D.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8.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图2为不同体长D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B.若体长为6.5 cm的D种群增重1 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 kgC.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 cm的D种群,一定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甲∶乙=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10.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来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来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答案:A5.(2017·安徽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D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A.种群密度最大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A7.(2017·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右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e点为环境容纳量(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A项正确;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B、C项错误;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即K/2=100,则种群数的K值为200,D项错误。
答案:A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8.下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形式与曲线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答案:A9.(高考改编)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A10.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 值Ⅰ和ⅢK值相同,Ⅱ和ⅣK值相同,D错误。
答案:D11.(2017·济南模拟)资源的合理使用既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即K/2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S1点时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K/2即S3点,(K-N)/K值为0.50时。
答案:C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2.(2017·安徽六校联考)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__型曲线。
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
(K1或者K2)(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
A.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__会变小。
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
(2)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理想状态(食物充足、无天敌、气候适宜等)下的J型增长曲线。
(3)该种群数量在K1上下波动,故K值为K1。
(4)C 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气候恶劣或者传染病流行导致大量个体死亡,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不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5)K值大小受环境影响。
答案:(1)曲线图(2)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4)B(5)K值(或环境容纳量)13.(2017·海南海口中学高三月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广的动物。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Ⅰ曲线随害虫密度升高成本价值降低,因此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是不同害虫密度下农作物的价值,分析题图可知,B点农作物的价值和成本价值之差最大,该点的效益最大。
答案:(1)随机取样16(2)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