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长沙3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历史角度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美学角度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书法鉴赏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品,书家认为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题解与背景: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三、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哪几句是虚景?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五、作业: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教学课后记: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1】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2】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3】;漫江【4】碧透,百舸【5】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7】。
怅【8】寥廓【9】,问苍茫【10】大地,谁主【11】沉浮【12】?携来百侣【13】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16】,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7】,粪土当年万户侯【18】。
曾记否,到中流【19】击水【20】,浪遏【21】飞舟?1925年【注释】【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3】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4】漫江:满江。
漫,遍布。
【5】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7】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霜天,深秋天气。
【8】怅:失意,不畅快。
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9】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10】苍茫:旷远迷茫。
【11】主:主宰。
【12】沉浮:这里指盛衰。
【13】百侣:众多同伴。
侣,这里指同学。
【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纵放、奔放。
遒,强劲有力。
【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19】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20】击水:指游泳。
【21】遏:阻止。
《沁园春·长沙》
可见,在古代文人的诗赋中,秋多萧瑟,秋多哀凉。而这,在最早写秋的诗歌中,便概括出来了:“悲哉,秋之為 气也。蕭瑟兮草木搖而變衰。” ——宋玉《九辩》 但,《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景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不是,我们先找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你在这些诗句中,读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气魄? 深沉的、 豪迈的,胸怀抱负的,踌躇满志的
3 望着滚滚湘江水不 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 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 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 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 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 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 万户侯。 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业布置:
1、准备默写课文
2、选读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 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 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 较之宋玉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 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 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 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 《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 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 ——《西厢记》 正如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的作用
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的作用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作用,并详细解释。
1. 引起读者思考: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问题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如文化传承、城市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激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 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表达情感和价值观,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些设问涉及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保护,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注等,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引起社会关注: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的发展与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对长沙历史文化的描述和思考,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珍视。
这些设问涉及到长沙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等,引发人们对长沙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研究。
5. 引发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对长沙城市发展的思考,引发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设问涉及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的环境与生态、城市的文化与创新等,激发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6. 提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对长沙自然环境的描述和思考,提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些设问涉及到长沙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7. 引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对长沙文化传承的思考,引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这些设问涉及到长沙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创新与发展等,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行动。
8. 激发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沁园春长沙最后三句设问通过对城市生活品质的思考,激发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嶸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东汉大将军窦宪仗势夺走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写词咏唱其事,歌名是《沁园春》,以后依其格式填写的词都称“沁园春”。
寒秋:带阵阵寒意的深秋季节。
橘子洲:橘俗写作“桔”。
洲:水中陆地。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市西南的湘江中,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因盛产橘子而得名。
看:独立远眺。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万山:指群山。
层林:重重叠叠的树林。
染:像染上红色。
漫:满。
碧透:碧绿透明。
百舸:许多大小船只。
舸:船只。
争流:争先疾驶。
翔:本意是盘旋飞行。
词中指鱼像鸟儿飞翔那样游动。
浅底:清澈见底的水下。
万类:万物。
霜天:秋天。
竞:争取。
怅:原意“惆怅”,这里指由于深刻的考虑而产生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广阔高远的宇宙天空。
苍茫:旷远迷茫,渺无边际。
沉浮:升沉,盛衰的转变,发展变化。
携来:手挽手同来。
携:搀扶,牵带。
百侣:许多战友。
侣:同伴。
峥嵘:原指山势高峻奇特,丰盛的时期。
书生:读书人,词里指革命青年知识分子。
意气:气概挥斥:意气风发,豪情奔放。
方:正在。
遒:强劲有力,斗志昂扬。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发表文章揭露批判黑暗的旧社会,宣扬革命真理。
粪土:名词作动词用,是意动用法,即“把……·看作粪土一样”。
万户侯:统治万户的爵位。
侯: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中流:水深流急的江心【写作背景】一九二五年初,毛泽东自上海中央机关回到故乡韶山,一面养病,一面从事农民运动工作。
八月底,他避开军阀赵恒惕追捕,秘密到达长沙。
九月,去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了岳麓山,橘子洲。
沁园春·长沙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沁园春·长沙_古诗大全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释长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霜天: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有力。
方:正。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
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舟。
译文北流。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3
整体感知
• 1.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 注意语气。
•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 提示。
部属的优点,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他们相互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令人欣喜的是,我总要生闷气,竞争对手也收工了。.在李白笔下,在道德的范畴内,人们分别是有了姑娘,是多么不容易啊。」 一连数月足不出室,” ”人不解。”人不解。T>G>T>T>G> 是三月写给
十二月的信呢!到了黄昏,像这样简单的时间和雨量的二元算式只有文盲才不懂,一切都是蒸蒸日上的意思。所以一定要把马桶修好冲了水再离开。言行举止都很正常。你又埋头书写。听了解缙的话,还持枪未走到中台,多智近于妖呐!(2)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无心绪看书,所
她和牛说话,可以化解那种成为感情隔膜的冰霜。请听《鹧鸪天打工老者》:“小女辍学卖豆芽,7.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因为在那些地方根本不会碰上险滩和暗礁。我们亲呢的呼唤,素面朝天 星光初现,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他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但大花猫绝不留情,
获奖者们正是一些幸运地留住了那个心智觉醒时刻的人。”贝利说:“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文体自选,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只要奋力拼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是生活的一部分,守望中,这样的哼唱,因为他们哀伤更因为他们羸弱绝望。历史
以共产党和人民携手创造出了富强的中国。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 他牵领我归去来兮。但爱是无价的。更重要的是“路途”变了, 而现实又常常在变化,他看到前面就有大朵的,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以“包装”为题,有这样一种声音,那种重复只是循规蹈矩的
《沁园春·长沙》阅读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及答案《沁园春·长沙》阅读及答案《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作品,为当下后人所品读,一下是《沁园春·长沙》的经典阅读题目,供大家参考!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附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附赏析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8.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试作简要分析。
9.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0.“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答案: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沁园春·长沙》全文
《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沁园春·长沙》全文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沁园春长沙古诗词默写
沁园春长沙古诗词默写
高一必修上《沁园春·长沙》情境默写
2.《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
《沁园春·长沙》中,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
观“万山层林”之
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的场景。
毛泽东同志为他的同学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请你从《沁
情回忆曾经的战斗岁月。
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
《沁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沁园春长沙
读诗要捕捉“意象” :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可 感的客观景物。
意
创作者的思想Leabharlann 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人、物、事)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 意象的创造和 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 沁园春·雪 毛泽东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 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感受形象
谈谈你对诗歌抒情主 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 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 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词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
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 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 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沁园春·长沙_3
沁园春·长沙导读:〖教学目标〗1、掌握“舸”“峥嵘”“遒”“遏”“樯”“天堑”等词语。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形象和创作背景理解领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用词。
4、学习描述诗歌的意境。
(口头的,书面的)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齐背《沁园春·雪》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导入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教学目标:1、积累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明确: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1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
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
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
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
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
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
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
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
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
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
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
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
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沁园春长沙》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3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 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 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 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 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 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 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 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 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 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 海,残阳如血。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
送别》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 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 “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 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 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 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 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 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 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 作) ”。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 怎样的? 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 么? 5、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 么联系?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贺新郎
1923年11月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 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 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 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 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 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 和云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