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预测题(专业学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一、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问题
(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内涵: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2)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要理论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3)跨越卡夫丁峡谷所具备的内在条件
落后的东方国家绕开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20世纪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
其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

其三,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4)“跨越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即我国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认为, 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可以跨越, 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水平则是不可跨越的。

但是马克思也认为,社会发展的五大形态的每一阶段不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都必定要经过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是可以跨越的。

因此,不是每个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实质上是要回答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其产生,还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所谓“跨越”是不可能的。

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论”中明确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邓小平继承了此思想并创造性地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赋予利用资本主义的新内容,即学习、利用、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

二、资本主义历史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
1、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老师PPT上的答案)
(1)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时期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3)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2、社会主义思想发展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资本主义历史和社会主义一致问题
资本主义历史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时代产物。

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成熟的理论,但却也是深刻的,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但由于其自身的不足,注定了其只能是空想。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空想社会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条件。

(3)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条件。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运动的充分暴露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时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快速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所特有的问题给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和相互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归结起来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有针对性的重点回答,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和论断, 这些思想和论断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谁来举旗、怎样举旗的科学回答,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
(3)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举旗、怎样才能永远举旗的科学回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展开的,目的都是为了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们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发展主题,而且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三者之间构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论述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主义学等各个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即“唯有马克思论”);另一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即“没有马克思论”)。

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要防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弃,又要反对教条主义的障碍。

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一贯富于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作出新的回答,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怎么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同行?
答:“马克思与我们同行”是基于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契合性与针对性而言的,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在步入“马克思的问题域”(如社会异化、人的物化、人的主权虚拟化、竞争状态下人与人的分立化、商品拜物教、经济暴政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选择了市场经济,并且借助市场经济,全面提升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这证明了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合理的,市场经济确实使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在大规模的复制马克思早年所憎恶和批判的社会现象。

(2)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由于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获得了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所需要的经验背景。

另外,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进而更好地知道实践。

(3)我们应该善于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原则,拒绝马克思就等于在一个方面拒绝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资源。

(4)人类在享受商业文明带来的繁荣和富足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商业文明带来的极大无奈。

我们在市场中发现了自我,但也在市场中失去了自我。

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人正在从“从充实的无沦为绝对的无”的状况,由此看来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指引前进,净化社会的种种问题。

材料
一、从两个对比的角度讲,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里是针对苏联和中国的对比来展开的,可能有点啰嗦,你可以稍作修整哦)
答: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布尔什维克党人来说,除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之外,只能根据俄国现实情况探索前进。

本来,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少做法都是为了应急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可是由于革命热情的高涨,急于求成,俄共(布)却把它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捷径,认为由此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总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共约有6年时间。

前3年,列宁缺少清醒的认识,急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3年,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的国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初步探索了通过新经济政策迂回、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径。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认定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间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有一定发展,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农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课程。

列宁去世后,经过党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争论逐渐形成了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而成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以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高度集中为基本特点,为人类社会塑造了新型现代化途径,是一种有效的备战策略。

但其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如经济方面规模大效益差,政治方面脱离群众、破坏民主法制,文化方面舆论高度一律,在国际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型。

中国在借鉴和反思苏联发展的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来说:
一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

二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等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作为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的标准”。

三是强调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1.26
Q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Q2,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宗教?

1,宗教皆为造神,但马克思在国际歌中言,世上无救世主
2,宗教着眼彼岸后世,马克思重视现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哲学),剩余价值论(政治经济学)
Q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科学的理论?
三者关系:品
荐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人大出版社
12.10
Q1,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两种冲突态度:
唯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
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总体发展状况及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
人的物化,人的主权虚拟化,社会异化,竞争中人与人的分立化,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经济暴政
结合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
如何解读马克思?
过去主要从阶级斗争(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最好武器)和生产力论两个角度,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
12.17
Q1,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时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理想和追求)先驱:空想社会主义
1516,英,《乌托邦》,标志社会主义思想产生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批判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2,借鉴古希腊柏拉图思想、早期基督教平均思想和正在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
3,以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思想
轴心文明理论
2)17-18 中期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
1,用理性论批判刚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2,把社会主义建立于自然法学说基础上
3,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未来社会原则
4,有明显的平均主义与禁欲主义特征
3)19 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对未来社会设想隐含历史唯物主义萌芽
2,以机器大生产为基本前提
3,有自己的信徒和实践
Q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简答)
1,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思想本身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体现了知识分子(牛虻,社会性&批判性)的社会良心
Q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2.24
Q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考试重点)
在比较中分析
从苏联模式开始(政经文发展,跨越“卡夫丁峡谷”key)
Q2,苏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
1,列宁(战时,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2,列宁去世后党内对社会主义的分歧和争论
1)斯大林——托洛斯基
“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如何对待私有经济的发展
以怎样的速度进行工业建设
如何筹措工业化资金
2)斯大林——布哈林
发展重工业——注重综合平衡
农业全盘集体化——在个体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
阶级斗争越发尖锐——阶级矛盾逐渐缩小逐渐消亡
3,斯大林(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大清洗)
斯大林模式是伴随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而形成的
工业化:用行政手段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消灭富农
大清洗:阶级斗争越发激烈的指导思想、脱落党的领导撇开司法机关的运作过程、以高级干部和知识精英为主要打击对象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A.经济上高度集中
B.政治上过度集权
C.文化上高度集中
Q3,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原因
1,历史原因——小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
2,现实原因——高度集权体制是现实基础
3,个人因素——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下级干部的需要、制造甚至推波助澜
4,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导致民主意识不强
Q4,如何看待富民与强国的关系?
如何处理:强国与富民,公平与效率,个体与集体,物本与人本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完善
Q5,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
十八大,四个“更加自觉”
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
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的核心立场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十八大: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
执政党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
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百姓圆梦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梦想成真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2,一切依靠群众——深化扩大“四个民主”
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协商民主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传统发展观:“以物为本”——重城市,轻乡村;重开发,轻环保;重增长,轻分配;重经济,轻社会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