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课原始农业社会习冀教版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主要内容包括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原始农业的主要代表——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原始农业社会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方面产生好奇心,同时也可能对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原始农业社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了解它们在我国原始农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原始农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展示法:教师展示半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图片、文物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3.讨论法:教师学生就原始农业社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原始农业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文物等,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社会。
原始农业社会1 冀教版PPT课件
自 然 崇 拜
33
小结
新石器时代世界不同地区的先民们用勤 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主要 体现在——艺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科 学萌芽等方面,透视了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拜 与畏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4
英格兰巨石建筑“斯通亨 治”
35
“维朗多尔夫维纳斯” ——奥地利 公元前30000年
3.看了这些美术作品,你有什么感想? 答:(参考)当时人们对他们熟悉的事物 描绘得细致逼真,艺术水平高超。
16
考古学家发现了远古时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被 称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对于课文的两种观点,谈谈 你的观点?
是
历 史 的 创 造
人 民 群 众
者
相人 互类 作活 用动 ,与 相自 互然 影环 响境
30
宗教信仰的萌芽
闻一多说:龙是蛇 身、鹿角、鱼鳞、 鲇须、马毛、兽四 肢、鹰爪组成,意 味多个部落组成在 一起,因此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
31
宗教信仰的萌芽
toten
图腾: 源于印第安人阿尔昆琴部落语“toten”,意为“他
的族类”或“他的氏族”。原始人把自然物加以神化,作 为本氏族的祖先、保护神,并将其作为本氏族标志或族徽, 这种自然物就被称为“图腾”。
第2课 原始农业社会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欢迎来到史前岩画美术馆,免票参观, 不过同学们要带着以下问题进去,在 出口处回答,否则你将永远留在这里了! 1.美术作品所画事物以什么为主? 2.美术作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3.看了这些美术作品,你有什么感想?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中国史前时代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第3课华夏先祖的传说第二单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4课夏商周的兴替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6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第9课在身边寻找历史——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第10课秦朝的统一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第13课反击匈奴开辟丝路第14课东汉的兴衰第15课《史记》与汉赋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第17课统一的历程——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20课数学、天文历法与农学成就第21课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艺术七年级下册2017年1月第1版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世华章:诗歌、乐舞与社会生活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第5课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6课遣唐使的入唐之旅——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分立与大统一第7课北宋的统治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第9课金朝的兴起与宋金和战第10课元朝大统一第11课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2课领先世界的科技第13课丰富多彩的宋元文化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4课明朝的兴亡第15课清朝前期的统治第16课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第17课清朝对边强民族地区的管理第18课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第19课传统科技的总结第20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1课评价历史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二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国门洞开与社会初变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单元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运动的开展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革命的兴起与民国的初建第8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清末民初新景象第11课袁世凯独裁与北洋军阀的统治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讲历史,评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一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第14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5课国民革命第16课星火燎原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第18课文化的多元发展第五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9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第20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第21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六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第24课解放战争的转折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第3课战略大决战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第9课历史影视片欣赏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第11课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第12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第14课登上国际舞台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第17课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第18课展示“历史”第五单元昂首迈入新世纪第19课春潮再起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第21课“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第22课中国走向世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史前走向文明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第3课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曙光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第4课政教合一的帝国第5课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第7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讨论会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8课吹响新时代的号角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第11课法国大革命第12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5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五单元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第17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18课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第六单元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0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矛盾第21课“工业革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主题班会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第2课残酷的世界大战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4课战地记者前线报道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第5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第7课罗斯福新政第三单元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斗第8课法西斯势力的抬头第9课世界战火重燃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第11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冷战局面下的全球性竞争第12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第14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15课奋起直追的亚非拉国家第16课革命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五单元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第18课动荡不安的世界第19课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第六单元日新月异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第21课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社会 冀教版
(3)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 定居生活。
生产工具改进
旧石器是打制的,
旧
新 比较粗糙;
石 器
石 器
新石器是在打制石 器的基础上,在砺
石上加水夹砂磨光,
是磨制的,平整光
滑、刃部锋利,反
复磨制刃部,还可
以多次使用,因此
他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生活 中,他们已大量使用陶器 4、村落居民是怎样与外界保持沟通、往来的? 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 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 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距今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距今7000年 长江流域
说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位置和距今时间
请同学们分辨一下,下面两个房 屋中哪一个是半坡遗址的,那一 个是河姆渡遗址的,为什么?
《风竹》 陶埙
第二课 原始农业社会
寻找远亲
发挥你的想象力
(1)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 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 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 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 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 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
黄河流域,冬较冷 夏较热,半地穴式 房屋东暖夏凉。
长江中下流,气候温暖潮 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 防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课件冀教版
重点
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半坡居 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难点
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 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思考:我国 原始农耕文化 重要遗址在地 理分布上有什 么特点?为什么?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地点: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镇
2.距今年代: 距今约7000年
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些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形成的历史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食物结构、 生活用具、居址形式等方面,对新石器时代与旧 石器时代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 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尊重 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
再见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
4.制陶:
黑陶
5.农业:
种植水稻
6.畜牧业: 养猪、狗、水牛
7.定居:
干栏式、水井
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 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具。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刀
河
姆
渡
遗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釜
址
出
土
的
陶
塑
人
头
像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农作物
粟
水稻
建筑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相同点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 器时代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 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和陶器。
课堂巩固
1、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是( B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项世界性贡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社会教案 冀教版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一、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②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培养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③通过观察岩画、器物的图片和实物(陶塤、小口尖底瓶)来了解先民的精神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陶塤的试吹、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对祖先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塤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用塤吹奏的乐曲、陶塤、小口尖底瓶、水桶。
二、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用塤吹奏的乐曲。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提问】这个陶塤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承转】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1.2《原始的农耕社会》名师教案 冀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上,与第1课相似,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繁多。
对原始农耕社会的三个典型——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教学设计改为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导角色。
要求教师在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适当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以生动的语言讲授,引导学生进行制表归纳知识点,和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与第1课、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比较)。
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寻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主要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察思考,了解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二)教学难点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归纳法●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机(二)素材准备图片、视频、课件、文本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继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并由教师或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前的引言)(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讲授新课)原始社会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山顶洞人以后,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我国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农耕社会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居民、半坡社会及大汶口居民。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冀教版巩固辅导三十一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冀教版巩固辅导三十一第1题【单选题】如下图所示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B、骨耜C、钻孔石斧D、铁犁铧【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大米饭是( )A、北京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半坡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食用的食物包括( )①水稻②白菜或芥菜等蔬菜③鱼④猪肉⑤粟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以下是小明同学对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会挖井B、种植水稻C、使用磨制石器D、种植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应该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纺轮D、渔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王慧和她的同学正在进行历史课本剧《再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表演,下列场景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老人正在制作骨器、角器B、小孩正在家中喂猪C、妇女们正在制作彩陶D、男丁在田间用铁犁耕地【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
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
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
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同步练习 冀教版
原始的农耕社会习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小华准备暑假期间去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志参观,她应该去()A.云南B.北京C.浙江D.陕西2.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3.在半坡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籽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青铜器皿4.下列工具不是出现在河姆渡和半坡氏族公社日期的是()A.弓箭B.鱼叉C.磨制石器D.青铜兵器5.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北京人6.下列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关的是()A.使用磨制石器B.用末耜耕地C.种植水稻D.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7.下列关于半坡氏族的表述,错误的是()A.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B.有了贫富贵贱之分C.能用麻纺线织布D.普遍使用磨制石器8.下列能反映出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有()①会建造房屋,开挖水井,过定居生活②会种植粮食作物粟③会烧制黑陶和白陶④白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古书中记载“神农氏,民方始谷,,,传说中的神农氏相当于()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C.部落联盟时期D.群居生活时期10.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是()①按血缘关系组成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过定居生活④会制造黑陶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11.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出现在()A.山顶洞人集体B.半坡氏族居民C.河姆渡氏族居民D.大汶口居民,1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A.B.中国C.印度D.朝鲜二、列举题1.列举我国古代原始农耕时代的三处遗址及发现地点。
2.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三项世界性贡献。
三、简答题大汶口氏族公社后期的原始居民同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之处?参考答案一、1.A 2.C 3.A 4.D 5.C 6.D(提示:此题应运用排除法,A、B、C三项都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关)7.B 8.C 9.A 10.A 11.D 12.B二、1.河姆渡遗址—一浙江省余姚市半坡遗址——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大汶口遗址一一山东泰安2.昂早种类水稻最早种植粟很早种植蔬菜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案 (2)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2个供同学体验,哪2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
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
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冀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社会知识点
冀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社会知识点知识点1、农耕社会的主要特征?①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②制作并使用陶器;③产生原始畜牧业;④会制造并使用磨制石器;⑤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采集、狩猎等劳动。
2、河姆渡、半坡氏族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②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
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③原因是:因为二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
为了适应环境气候,因而建造的房屋各有特色。
3、河姆渡和半坡氏族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进步?(从使用的工具、劳动居住、生活用具方面说)①从生产工具看,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比北京人先进的多,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劳动效率比北京人大大提高;②从劳动形式上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这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社会生产力发展比北京人时代大大加快,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在加快。
其他知识点:1、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3、氏族:按照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生产和生活集体。
特点:①土地、房屋都归氏族公有;②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③没有贫富差别。
课后练习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C.以采集、狩猎为主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B.掘井饮水方便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3.下列现象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B.氏族公社的形成原始的农耕社会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学会了呢?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一历史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原始农业社会
一、阶梯训练
(一)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时代和()时代。
2.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时代属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代 D.铜器时代3.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A.东亚地区 B.西亚地区 C.非洲地区 D.欧洲地区
4.下列选项中的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5.下列说法不符合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是()。
A.饲养家畜 B.使用的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
C.使用陶器 D.开始有了审美观念
6.下列古代人类中,以大米为主要食物的是()。
A.中国的半坡居民 B.中国的河姆渡居民
C.西亚的约旦居民 D.非洲的坦桑尼亚居民7.下列人选中,已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是()。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8.下列人选中,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原始农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B.畜牧业的推动
C.群居生活的促使 D.新石器时代的到来10.中国的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蚶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
A.宗教意识 B.审美意识 C.祖先崇拜活动 D.灵魂观念
11.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居民所制造的陶器主要是()。
A.黑陶 B.白陶 C.彩陶 D.三彩陶器
(二)综合能力训练
12.假设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为他们分别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食谱和一天的活动。
13.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想象草图。
在中国陕西西安的半坡村,人们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村落遗址。
村落的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北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场。
在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
许多座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
这些小房屋大多呈半地穴式,半坡居民种粟、打猎、捕鱼,饲养猪、狗等家畜。
14.看图回答下面一组问题。
(1)右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根据这一文物,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右图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这种陶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下面两图分别为半坡居民的房屋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二、课外探究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人阿尔昆琴部落“toten”,词意是“他的族类”或“他的氏族”。
原始人的知识十分贫乏,对自然现象不能作出正确解释,就把自然物加以神化。
甚至把自然物看成是本氏族的祖先、保护神,并将其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这种自然物就被称为图腾。
原始人对图腾的信仰称为“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曾遍布各大洲,那么,请你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查阅世界各地史前时期的图腾崇拜现象。
三、资料下载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之谜
1875年,西班牙考古学家德·索图拉侯爵第一次来到西班牙东北部桑坦德附近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发掘,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动物骨骼和燧石工具,还发现洞穴后壁上的黑色壁画。
1879年,他第二次来到阿尔塔米拉,希望能够有更大的收获,这一次,他带来了5岁的小女儿玛丽亚。
当他在阿尔塔米拉洞穴发掘时,在一旁玩耍的小女儿在洞穴中钻来钻去,当她钻到一处成年人从未到过的地方时突然惊呼起来:“牛!牛!”她发现的就是今日驰名世界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图形彩绘。
阿尔塔米拉洞穴很大,长度有300多米,据说,这个洞穴是由一条地下水道冲刷形成的,著名的洞穴壁画就在洞口的左侧,长约12米,宽约6米,共绘制了150多个风格迥异的动物形象。
壁画线条活泼,色彩鲜艳,而且布局合理,疏密有致。
画面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来表现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变化,因而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受世人推崇的可能要算绘在岩洞顶部的一幅“受伤的野牛”图像了。
这只凶猛的野牛,负伤后身体蜷缩成一团,整个画面呈三角形,野牛受伤后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巴、弯曲的牛角、直竖的耳朵都极富动感。
野牛临死前困
兽犹斗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眼前,令人难以相信这样的美妙作品竟然出自万余年前的原始人之手,从中可以看出原始艺术家对于动物的观察是何等的敏锐和细腻!
洞穴中除了这样写实的作品以外,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多位于动物的周围,有的用黑色的粗线条勾勒,有的用浓重的红色涂画,部分地区还略加晕染。
类似的抽象符号和图形在欧洲其他一些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中也有发现。
人们猜想,它可能体现着原始人类征服野兽的祈求和愿望,更确切地说,可能与原始狩猎巫术有关。
摘自《世界奥秘丛书──历史文化篇》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旧石器,新石器2.A3.B4.D5.D6.B7.C8.C9.A10.B11.A12.略13.略14.(1)半坡的纺轮是用来纺织用的,说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
(2)这是河姆渡居民用来盛装东西的陶器,上面刻画了一只猪的形象,介于家猪和野猪之间,这说明了河姆渡居民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3)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
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因为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