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34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

1978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1.8%,而到2012年,中国GDP已上升到占世界GDP总量的11%左右。

从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中国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6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而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的粗放扩张,使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包括实现两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保证。

因此,经济转型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走势的最主要特征。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出的背景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1995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央建议还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什么十年后要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我国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进展不理想,总体而言,粗放式增长格局未变,影响了经济的均衡持续健康增长。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3篇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3篇

学习贯彻党精神心得体会3篇党的,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学习贯彻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贯彻精神心得体会篇1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是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全体党员要带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精神,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精神的热潮。

要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自觉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一、真学是贯彻落实精神的基础所谓真学,就是要坚持学习、深入学习,让精神入脑,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精神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切实增强贯彻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报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我们只有做到真学,才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精神,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

二、真懂是贯彻落实精神的基本要求所谓真懂,就是在学习中要力求精益求精、融会贯通,让精神入神。

科技创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含义,重要性,国力,影响一、科技创新的含义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

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

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

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二、科技创新的作用与重要性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

2016届高三政治 必修1第4单元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课后达标检测

2016届高三政治 必修1第4单元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课后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重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①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②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自由流转③加快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们自由迁徙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们自由迁徙,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错误,应缩小而不是消除城乡差距。

②错误,应该是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而不是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自由流转。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过程,这就要求()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③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同步实现现代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的理解,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中的“同时”,④中的“同步”表述错误,应排除。

3.2014年全国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提速,截至2014年7月,已完成全年任务的77%。

2014年我国要实现470万户的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假如建安成本为2 000元/平方米,这样就至少可以拉动4 700亿元以上的生产投资以及其他投资。

材料表明全国棚户区改造的意义在于()①维护人民生存权利,让群众的住房需求都得到满足②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运用多种手段助推棚户区改造④扩大社会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A.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扩大内需等知识。

全国棚户区改造的意义在于,从生活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经济上能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主观题答题方法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主观题答题方法

高中政治《经济与社会》主观题答题方法一、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措施【思考角度】新发展理念+市场规律+经营战略+自主创新+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品牌意识+规则意识+劳动者素质【答题要点】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④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⑤降低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刺激和带动消费,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拉动经济增长。

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⑦要树立绿色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⑧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⑨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维护职工权益。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设问【思考角度】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缺陷+党的领导+显著优势+宏观调控+政府作用【答题要点】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②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③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

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⑤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后答案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后答案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课后答案What is a classic? It takes about 100 years to become a classic.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怎么把握它的重点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此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基本任务;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点,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部分;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一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提升质量,产能过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会迅速下降;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何提出;三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年和后15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上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内容,我们做一个总结和梳理;一动力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科技进步是衡量世界各国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达到现代化水平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要超过60%-80%;这时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建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因此,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最终是要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二产业体系过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如果产业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叫做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实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经济体制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1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经济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十九大报告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宏观调控有度,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说法,值得我们研究;这要求我们探索宏观调控要怎么做才能有效有力,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说这部分在报告中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报告细化到了六大主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方面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化贯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是什么一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二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动力体系、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实际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部分是有很大关系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结构性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也要有问题导向;改革和创新是培育动力源的两个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这样才能有新的动力;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三农”问题上,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产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内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也就是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像信息网络、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存在投资潜力的原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效益滑坡;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让市场规律正常地、有效地起作用;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1万家增加到万家,后来又增加到万家,到2017年达到了每天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早在2007年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新型国家作为总体目标;创新要靠科技;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的进步,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原创性的成果要成批量地出现;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提法中,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如何建设一个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目标;这是现实的要求;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这个要求是一贯的;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国家;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强国目标,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最终都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认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我认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提到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我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我们并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第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双现代化”;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当然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那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是什么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报告还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过改革给予解决的;第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全文深度解读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

那么,2018年经济工作具体要怎么干?“十九大”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和主线是什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和工作重点又包含什么?本报告将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敬请观看。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给大家讲一讲2018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发展理念。

(一)主要内涵1.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的要义进行了全面、全新、前瞻性注释。

发展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那么,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新发展理念对这些问题作了全面、全新、前瞻性诠释。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奇迹。

中国的发展丰富了发展经济学内涵,中国发展理论是一个重大创新,具有世界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整体发展观,提高了发展的整体性,这与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一致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最大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就要提高发展的整体性。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指明了方向。

2.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这也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关于民营企业对应届生吸引策略的思考

关于民营企业对应届生吸引策略的思考
的问题 , 有时候会情绪失控 , 容 易造成上访 。 企业在安抚员工时 , 应事前与 当地政府进行充分沟通 , 并做好预案。
为 的“ 体 面” 工作 的心里 需求 , 每次 招聘 会现场 可谓 门庭若 市 , 场 景甚 为壮 观。 公 务员 报考 队伍 也在逐 年壮 大 , 公务员 的工资虽 然没有 特别 优势 , 但 是具有 强大 的资源分 配权利 , 而且工 作稳定 , 养 老保 障高 , 这 对于 担心工作 不稳定 的年轻 人来说 , 无 非是个 “ 保全之 策” 。 外 资公司 更是 具有面 面俱到 的优势 , 不仅 有高工 资 , 好 环境 , 而且 流程规 范 、 效
验, 如下方 面可供参考 :
1 . 卖方对 目标员工 的构成进行多维度分析 : 比如年龄构成 、 工龄状况 、 薪金构成 、 平均工资、 福利待遇、 特殊人员的情况 ( “ 三
期” 员工 、 复员军人 、 国企干部等 ) 等事前统计并 分析 , 尤其 是要
分析“ 三期 ” 员工 、 复员军人 、 国企干部的现状 ; 比如 : 三期员工等
的工作年限 、 福利待遇等 由买方承继 , 不能随意调 整。
3 . 程序上 , 应 听取公 司工会 的意见 , 并通过职工代表 大会 或
者其他形式听取员工 的意见和建议 。 在实践 中,企业并购完成后 ,买方会对 购入 的企 业进 行组 织、 文化 的整合 , 在组 织整合 中, 如果 出现裁员等 , 需要 按照中国
说 的“ N + 2 ” 或“ N + 3 ” , 这 里面的 N, 是指 在本单位 的工作年 限 , 实 际支付时大多数是不 受 1 2年限制的。
三、 股 权 交 易 下 员 工 安 置 的 分 析
相关资产交 易而 言, 在股权交 易的模式下 , 对员工 的安 置较 为简单 。 《 中华 人民共和 国劳动合 同法》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变 更名称 、 法定代表人 、 主要负 责人或者投资者等事项 , 不影 响劳 动合 同的履行。 由此 , 可以理解 :

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1.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了“唯GDP(国内生产总值)”、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

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这么大的底数,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

而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容许我们再盲目追求这样的高速度。

此外,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留下余地和空间,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二〇一三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

”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生产总值全国排名比高低,搞层层加码,追求过快的速度。

今年是深化与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

今年是深化与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

今年是深化与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持续深化与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性任务,但2024年无疑步入了一个关键期。

高质量发展一词首次正式出现于党的十九大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以及最基本的投入产出单元,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而国资国企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2023年6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这是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又一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可理解为国资国企改革的“新三年行动方案”。

国资国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促成国资国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包含如下五个要点:一是其市场竞争力卓越、经营效益良好、财务安全可持续;二是其公司治理完善高效;三是其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强大的创新能力;四是其员工对企业有归宿感、富有团队协作和进取精神;五是其与自然和社会关系友好、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国资国企一定正行走在通往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路上。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并要求提升国企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报告解读1.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4.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伟大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十八大报告里头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等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所以我在这里就选择了其中的一个角度。

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些实践的看法,也有对这个报告背后的一些东西做一个梳理。

今天下午我着重是从我们创新驱动战略角度来看。

一、十八大如何强调创新在十八大报告里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词,就是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它的背后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有问题的。

怎么来理解?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推动质量和效益上来,实际上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是不高的。

就是我们在读报告的时候,你要通过报告字面的意思来看背后实际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基础上十八大提倡“四个着力”: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性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不管这四个着力怎么来谈,在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创新驱动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经济发展的方式变成了以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对面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投资驱动。

也就是说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际上背后说我们现在好多发展不是创新驱动的,而是投资驱动的。

那么投资驱动的话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你投资很大,但是你的收益很小。

就是说你的附加值不高,这样带来你利润比较低。

我们就要把它转做以创新驱动来增加附加值,让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不再那么辛苦,就能够享受到较高的收益。

据此我们在十八大报告里就提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在这里头提到的这样的篇幅很小,但是篇幅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今天下午就给大家做一个挖掘。

1、创新战略定位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强调了我们的科技创新,但是我告诉大家我们提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问题,我们的路径选择,我们中国要走什么道路,提到一个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怎么来走这条道路就是我们的保障措施,很关键一点提到了科技体制的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实际上告诉现在中国经济的现实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不紧密,是两张皮,有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但是没有把它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需要进一步的推动。

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体会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xx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

党的xx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国经济在中高端技术领域受到发达经济体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低端技术领域则面临要素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的追赶竞争。

加之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

这就要求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深化改革开放和强化创新驱动,转向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向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转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转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轨道。

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充满变数。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继续依靠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明显增大。

西方主要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和体制调整力度,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技术融合形成新态势,生产方式、分工体系和市场结构发生新变化。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中高端技术领域受到发达经济体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低端技术领域则面临要素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的追赶竞争,继续依靠大规模投入发展制造业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明显缩小。

既有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被打破,反映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力量此消彼长的新格局尚在形成之中。

我国要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从国际环境看,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学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财务室—韦永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他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根植于中国实际,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并一以贯之不断发展。

丰富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认识、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充分的了解,对中国经济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是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性。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于菲菲(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淄博25503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全面部署。

现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从战略意义、科学内涵、重点任务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任务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18)06-0003-02收稿日期:2018-04-04作者简介:于菲菲(1982-),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及金融理论与实践。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途径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三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

从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认识国情后,回归到了党的八大的认识框架,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载入党章,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一论断。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再次作出重大判断,这既是重大理论突破,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反映。

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美好生活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转变的战略选择十九大报告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在进入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了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做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质量的提升

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质量的提升

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质量的提升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7年第8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个就是创新发展。

而当前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创新不够,另一个是质量不高。

只有实施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我国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又大又强,又好又快。

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发展”,树立“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质量的提升”的理念,对于推动制造业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质量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厂4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富有创新精神和质量意识的“扬子江”人,高举“高质、惠民、创新、至善”的使命大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自主创新、质量强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

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扬子江新药研究院,开发出胃苏颗粒、香芍颗粒、百乐眠胶囊、蓝芩口服液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开动脑筋,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和技术攻关活动,集团蝉联全国医药行业QC成果评比一等奖总数“十三连冠”、荣获7项国际QC金奖和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可以说,创新和质量是“扬子江”腾飞的双翼,它解放了思想和生产力,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闪耀着智慧之光、魅力之光、创新之光,体现了“创新为先,质量为本”的本质,是企业的根与魂。

同时也为“扬子江”步步发展,步步壮大,由镇办小厂走向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的排头,并逐步成长为中国质量的“标杆企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回顾40多年的历程,在创新和质量的双轮驱动下,扬子江药业提炼出业界有名的“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我们打倒,唯有质量”的质量精神、“为父母制药,为亲人制药”的质量文化和“基于黄金圈法则的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第一名,2015年荣获“质量之光——质量标杆企业”称号,2016年排名中国品牌价值榜生物医药板块品牌强度、品牌价值双第一,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球卓越绩效奖(世界级)”等称号。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作者:本刊评论员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6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再用“平稳较快发展”,代之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再用“又好又快”的提法,代之以“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寓意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是继续推进我国经济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进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紧迫感、使命感,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作用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质量和效益上仍然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

虽然我们年年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又好又快发展,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仍比较明显,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和效益不高,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形成。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从国际看,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以总需求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

欧美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收缩,我国出口遇到极大的困难。

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中等收入阶段风险凸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作者:本刊评论员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2期
据相关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8日在海南省博鳌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经济增长是9.8%,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处于发展的一个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些带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而且现在的社会生产力技术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

我们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些目标必将给中国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按照这个要求就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这样的空间格局。

我们通过学习,领会到这一讲话对于指导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两层含义:即要紧紧地抓住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摈弃单纯追求高速度、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毋庸置疑,经济增长既是数量扩张过程,也是质量提高过程,健康的经济增长应当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数量扩张主要源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质量提高则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作为一个大规模经济体的如此长期高速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堪称奇迹。

但也要看到,我国以往经济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的,经济发展的粗放特征比较明显,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

从“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呈现逐季放缓态势,在2012年5月以来采取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后,进入第四季度,经济回稳态势基本确立,2012年全年实现增长7.8%,但仍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

这种变化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需求收缩的大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原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

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值减少,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劳动力成本不可逆转的上升,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经济增长正在由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转向7%—8%的较高增长这一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质量提高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的年经济增长达到7%左右即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这样的增速比前几年有所降低,其中就有我们主动控制速度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考虑。

如果还像以往那样,要实现再快一点的增长速度,非不能也,但很难避免会重走以往的老路,故不为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情况,即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与制造业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趋于突出。

有些地方发展上仍然依靠大规模增加资源和要素投入,依靠扩大产能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这条路子已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未来一个时期,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

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