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与合格公民的培养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示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臣民或私民,所以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公民教育应以尊重人的主体独立人格为前提;二是公民教育应结合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等来进行,三是公民教育应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状态,但正是这些观念、意识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实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历史地看,“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随着现代法制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人们才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人格尊严,也才有了公民的资格和身份。
当然,从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来看,民众的公共道德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主体与权利意识等仍然不强,公民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可以想象,如果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公民社会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公民社会不只是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达到了公民性的社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形成了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社会。
这就正如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现代化。
同样地,公民社会不只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公民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公民化。
因此,本文试图从公民意识培养这一角度来分析公民教育,并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来讨论公民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
一、公民意识及其内涵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批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课程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课程在当前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而公民教育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研究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身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好公民教育课程。
一、加强组织和管理公民教育课程通常是由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开展和推广的。
因此,在开展课程之前,应该加强对教育部门的组织和管理,明确参与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同时,还应注重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搭建平台,建立起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对公民教育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其中。
二、设置合适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制定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关键。
课程设置应该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突出重点,注重实践。
课程中应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共意识和精神、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要注重探讨社会热点、关注热点,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和自身。
另外,公民教育课程应采用多种形式,如讲座、辩论、演讲、社区调研等,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水平,要熟悉公民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善于与学生交流和互动。
对于开展公民教育课程的学校,要积极扶持和培训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师,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课程工作。
四、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公民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社会应该关注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公民教育课程的质量提升。
同时,还应加强对公民教育课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公民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做好公民教育课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
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与培养,使公民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从而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履行公民责任,为社会进步与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教育,可使公民具备尊重法律、遵守公共规则、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意识,增强公民之间的共同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促进社会和谐公民教育的实施能够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引导个人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当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时,将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减少矛盾与冲突的发生。
三、提升社会责任感公民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每个公民都能够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时,社会将能够更加稳定和繁荣。
四、推动民主发展公民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民教育,公民可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习如何参与和监督政治决策,促进社会的民主发展。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
通过公民教育,公民可以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了有效实施公民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育制度建设公民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都要设置相关的公民教育课程。
政府应加大对公民教育的投入,提供教育资源和优质教师,确保公民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家庭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应承担起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的责任。
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公民教育工作。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教育和社会实践,家庭可以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行实施,比如组织公益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举办公民知识竞赛等。
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合格公民培养
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合格公民培养摘要:高校建立导师制作为引导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制定真实有效的量化手段,以可操作的形式衡量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以及合格公民培养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教育;导师制;合格公民当代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发达的智力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具有一个合格公民所有的核心品质。
合格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如何在大学校园展开公民教育?在未来公民教育方面高校又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一、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品质目前,各国对公民教育内涵的理解和公民教育的模式各不相同。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
在学校操作层面上,公民教育体现为与公民相关的知识性学习、为促进知识理解而开展的活动和公民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理解为公民教育的内容、手段以及目标三个层面。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笔者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一个人要能参与社会的再创造,就需要一些相关的能力和品德。
特别是品德,应该是公民教育的核心。
离开了这个核心,公民教育只能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和一个空洞的口号。
从学校公民教育来看,它立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同时又面对着未来社会的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应把创造与内省、责任心与信心、激情与恒心、合作与领导力作为合格公民的核心品质。
二、大学应如何展开公民教育上述的品质应如何在大学校园的公民教育中展开培养呢?1.构建真实有效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真实而有效的评价体系。
真实是指把每一个抽象的品质转化为细化和可测的指标,是教师能够据此对学生作出评价的依据;有效是指这些标准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品格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求。
如所有的测评一样,单纯的道德评分是不科学的。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评分通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了使评价基于标准且更具有系统性,笔者认为应该采用自我评价结合他人评价、同学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并在评价过后展开评价讨论的方式进行。
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在家庭教育的众多内容中,公民教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有社会意识的合格公民,为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积极参与和良好适应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公民教育。
简单来说,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个体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公民教育的核心之一。
诚实、善良、正直、宽容等品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这些价值观。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到言出必行,对待他人友善、宽容,遇到困难不抱怨、不逃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当孩子出现撒谎、自私等不良行为时,父母要及时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让孩子明白这些行为的错误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家庭教育中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了解法律的存在和重要性,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解一些简单的法律案例,或者一起观看法制节目,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
同时,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则,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其实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捐赠旧衣物、书籍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或者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家庭中也可以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公民教育还包括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在家庭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家庭决策。
公民教育
不识庐山真面目——浅谈合格公民、积极公民与有效公民公民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公民是一种身份,一种作为国家认可的构成成员的身份的符号。
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联。
“公民”的概念要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时代,为了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的含义,然而更多的是强调公民的义务。
当时也称作“市民”。
当然公民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越发的明晰与完善。
随着共和国的消亡,中世纪的欧洲仅存在封建神学的桎梏中,公民这一概念也因此淡出历史舞台。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的蓬勃兴起,接下来的启蒙运动时代,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公民”的概念悄然兴起并逐渐的完善,体现出权力与义务的相对平衡。
至今,公民的内涵也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化不断扩展。
公民是作为个人权利和义务相完备的主体性存在。
“公民身份是一种成员地位,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这种成员地位旨指平等、正义和自主。
公民身份的本性和发展在任何特定的场合,通过相互的情境、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沟通而获得理解”这是英国学者Keith Faulks在《公民身份》这一著作中所阐述的。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阐释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那么合格公民的界定是什么呢?法律上对合格公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赋予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当公民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合理的将被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作用于实践。
那么从理论上讲就是充当了合格公民的角色。
我觉得没法对“合格公民”作出明确的定义,这里仅仅是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合理”呢?以我之见,是指合乎常理,适应道德。
法律不是尽善尽美的,相对而言,一些投机的人容易透过法律的漏洞获得反常理性的利益。
道德的范围很广而且内容在不断的变化,例如“三纲五常”在旧社会是人人遵循的道德标准,在当代似乎没有特别强调,已经不再是普遍的社会意识。
好比“见义勇为”,以前是小学生守则上必然出现的行为准则,这也是法律所提倡的,但是根据社会现状和群众的反响教育部门做出了适时的修改,去掉了这一条准则,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凭什么去见义勇为。
教育管理中的公民教育与德育
教育管理中的公民教育与德育在现今社会,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阶段。
公民教育与德育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育管理中公民教育与德育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及其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这一过程不仅关注个人的特质和能力,更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公民教育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民主、法治、公平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态度与行为习惯。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例如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引导学生去探索和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涵,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
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培养,更影响着学生未来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效的德育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生动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德育理念,内化于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中。
在教育管理中,公民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这就要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协调推进,可以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教育政策与课程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便设计出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体系。
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是实施公民教育与德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参与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社区环境中体会到公民责任与道德义务的实际意义。
参与社区服务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锤炼道德品格,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同样关键。
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心得体会
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心得体会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培养公民意识的紧迫性。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如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的需要,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培养起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只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从而为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奠定基础。
再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观。
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并关心弱势群体,要让他们对社会的不公与不平感到愤怒,并通过行动去改变。
“义务劳动日”是我学校组织的一项活动,我借此机会邀请了一些社会公益组织的代表来校园开展讲座和义务劳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公平正义的重视程度。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导致了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的传导。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经常在班会上组织与学生分享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案例,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善良和奉献,而不是外在的物质。
综上所述,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深信,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担当、有品德、有才华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的引导与培养
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的引导与培养社会公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
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培养者,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社会公民教育中的引导与培养,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是公民行为的基石,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学生对公民意识的培养:1. 提供学习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公民责任和义务。
2. 引导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 建立学校公民文化: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文化,让学生在整个学校环境中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包括学生自治、学生民主管理等。
二、培养公民技能公民技能是实践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公民技能,并进行培养。
1. 社交技能:教师可以开展社交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2. 参与决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让他们体验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 媒体素养: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媒体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
三、提升公民责任感公民责任感是公民行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具有公民责任感的行为习惯。
1. 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责任感,例如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等。
2. 社区参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如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参与社区议事等。
3. 乐于奉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奉献行为,如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培养他们的乐于奉献精神。
四、培养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公民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和知识,更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合格的公民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普通成员,还是社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呢?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不仅享有权利,也要承担义务。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向孩子说明,比如说街上遇到垃圾,我们要主动去扔掉;如果看到老人需要帮助,我们应该主动伸出援手;如果遇到了矛盾或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协商,而不是采取暴力或其他不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孩子应该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作为一个公民,我们都应该表现出负责任、关心他人的品质。
其次,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社会的运转和规则。
社会需要一些规则来维持秩序和公正性。
我们应该向孩子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和社会常识,如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不轻信陌生人等等。
此外,还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的做人道理,让他们知道这些原则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再次,我们应该推崇民主理念。
民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平等。
我们应该让孩子尽早了解这个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体验到民主的感觉。
家庭也可以是一个小型做出决策的民主社会。
让孩子在认真地倾听其他人的意见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经过认真的讨论,最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将不仅让孩子了解民主是什么,也能让他们提拔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榜样,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较大,我们应该时刻为孩子树立榜样。
我们应该表现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且不采取不道德或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
如果有需要,我们要在私下里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问题,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意识形态对He们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在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谁是孩子的独立个体和热情愿意为公共利益贡献的公民。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日后他们真正参与公共事务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育新时代合格公民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育新时代合格公民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民主自治,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学校决策中;充分发挥学生民主参与权利,加深对民主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如:通过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岗自主申报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各项决策、执行工作中,通过献言献策行使校园小主人权利,例如通过召开的少年先锋队“少代会”,让学生亲历选举全过程,通过关注、积极主动参与,每名少先队员均享有参与权、为学校发展献言献计的权利,当学生提案得到学校、教师、家长的关注与采纳时,学生将以主人翁姿态更加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服务当中,这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最好途径。
学生在行使被管理者权利的同时也参与到管理中,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制度、遵守社会法制,遵守公德、公约要求的良好习惯。
第二、要提升学生“公民素养”。
要想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就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通过品德课进行系统教育,对品德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我爱我家》《我们的班级》《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的祖国》《爱护地球,共同责任》为主要内容,完成学生由小我到大我的角色认识转变,促进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第二部分以《我和大自然》《我和我的同伴》《爱护地球,让世界更美好》为主要内容,教学生学会处理好和自已和同伴以及各种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以《我们的公共生活》《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小公民》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应尽的义务与的责任、担当,从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公民素养;首先从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养成开始,勤洗手、戴口罩、讲卫生、懂礼仪。
另外应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强健体魄,不断增加生命的长度,让自然生命健康而有活力。
教育与公民素质培养研究报告
教育与公民素质培养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塑造良好公民素质的关键途径。
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教育与公民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育对公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育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
通过系统的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到语言、数学、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必要条件。
(二)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在培养公民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通过教育,向学生传递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能够引导公民在行为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见解,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教育为公民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能力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当前教育在公民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地区的公民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道德教育有待加强在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践行不够深入,在实际生活中出现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
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计划
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计划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为国家的未来,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公民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责任。
为此,制定一个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计划是必要的,本文将展开分析。
一、建立品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品德教育体系。
在学校中,应该设置专门的课程或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做好师生的榜样这一角色。
二、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合格公民,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比如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开展社区实践等。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营造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他人、会为社会贡献力量。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学生的合格公民意识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如环保宣传、慈善捐助等。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合格公民应具备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辩论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媒体和互联网的技巧,防止他们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五、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学校可以通过增设跨文化教育课程、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开放包容的态度。
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作为公民,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因此,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会选举、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七、加强法治教育作为合格公民,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法治意识。
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
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青少年公民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思考能力、有社会参与意识的良好公民。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公民教育以及如何培养良好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公民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公民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他们将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
其次,公民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思考能力。
他们将学习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形成独立、理性的思维方式。
最后,公民教育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意识。
他们将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二、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途径青少年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首先,学校教育是重要的渠道。
学校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公民教育的内容,例如开设公民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家庭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社会组织和媒体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媒体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传播正能量,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培养青少年良好公民的措施培养青少年成为良好公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公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直、勇敢、宽容等品质。
再次,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外,加强家校合作也是关键。
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合力。
四、面临的挑战与建议在培养青少年良好公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使公民教育面临困难。
每个家庭、每个地区的价值观差异较大,如何统一教育目标需要克服的问题。
学校公民教育的培养与引导
学校公民教育的培养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公民教育的培养与引导。
一、公民教育的定义与意义公民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公民素质的培养和引导。
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扎实学识、正确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优秀公民。
公民教育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二、公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公民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公民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具体而言,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学校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师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法治教育。
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课程、组织参观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除了内容上的要求,公民教育的方法也需要多样化。
学校可以通过讨论班级议题、开展公益活动以及开设学生议会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公民教育的过程。
三、扩大公民教育的影响力为了使公民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该提供相关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公民教育水平,培养他们的教育指导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家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公民教育的开展。
这可以包括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公民教育讲座,开展社区互动活动等。
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或者设置公民教育考试,对公民教育进行量化评估。
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积极、负责任、互助合作的成员。
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扎实的知识素养和积极的公益参与意识。
而这些良好的素质和意识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得以培养和塑造的。
因此,青少年的公民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知道,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密切。
家庭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也是塑造他们价值观的重要环境。
因此,家庭教育应当注重以正面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成为他们公民教育的榜样。
同时,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在公民教育中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深入浅出地传递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青少年应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民主法治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可以提供学科知识的传授,如政治、经济、法律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推动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并且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分享和关爱他人。
三、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民应当对社会的发展、公共事务和他人的利益负有责任。
因此,在公民教育中,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模拟选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提高他们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主动性。
同时,学校还应当注重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自律和自律能力。
四、倡导积极向上的媒体消费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接触各种媒体内容的机会居多。
因此,倡导积极向上的媒体消费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社会公民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当引导青少年选择高品质的媒体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
同时,应当教育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信息,不轻信谣言,不迷失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
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本位论
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本位论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养合格公民是实现国家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整个社会素质的关键。
在一个社会本位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社会本位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目标、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1.1 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合格公民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合格公民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秩序。
他们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追求平等、公正和关怀他人的价值观,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1.2 国家发展与竞争力合格公民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公民素质的高低。
合格公民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赢得更多资源和竞争优势。
只有通过培养合格公民,才能推动国家不断进步、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挑战。
二、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2.1 道德伦理素养合格公民应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应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具备诚信、宽容、勤奋、乐于助人等素质。
通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公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社会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2.2 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他们应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提供公正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鼓励公民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2.3 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培养合格公民还应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他们应了解和尊重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公民活动,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权益,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小学生公民教育与德育培养
小学生公民教育与德育培养在当前社会,公民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小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未来,公民教育与德育培养更是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公民教育与德育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小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首先,小学生时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的最佳时机。
其次,小学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公民教育可以通过规范行为、树立良好习惯等方式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此外,小学阶段还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参观学习等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展开社会实践。
二、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方法1.开展课堂教育小学生公民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进行。
教师可以选用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内容,例如教授基本的法律、道德、公民权益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社区清洁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会、班级管理、文艺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培养其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4.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公民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公民素养。
三、小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小学生德育培养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基础。
小学生时期正是形成道德观念、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德育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公民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小学生成为优秀的公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特制定了以下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
一、课程设置1.小学生公民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具备诚实守信、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品质。
2.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应贯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的整个学期。
3.课堂教学应采用讲授、讨论、互动等多元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1.学校应通过组织公民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公民教育。
2.学校应建立健全公民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定具体的公民教育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家校合作1.学校和家长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公民教育。
2.学校应定期向家长介绍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进展,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四、评价机制1.根据小学生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水平、思想品质、社会责任等方面。
2.评价方式可采用考试、综合评价、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公民素养。
3.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五、师资培训1.加强小学教师公民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公民教育能力。
2.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公民教育教师培训班,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3.支持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公民教育专业研讨会、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水平。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民教育心得
公民教育心得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履行好自己在社会、家庭、学校中的角色,更要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中国公民教育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公民教育是培养中国公民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三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公民教育的灵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
在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担负起强国兴邦的使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校中,我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老师们讲述了众多关于祖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优美故事,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和平稳定的国家环境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能够自觉地爱护祖国,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谐。
只有具备这样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我才能够布展人生,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其次,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让我们具备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累下的智慧结晶。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能够找到人性的真谛和道德习惯的培养,这些都是必备的素养。
在学校中,我接触到了古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了解了中国流传已久的种种习俗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这些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头脑中,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祖国的文化底蕴、社会变化和人们的需求。
最后,法制教育是提升我们法制观念的关键点。
法律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法制观念的培养是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
在这方面,学校进行了广泛的教育,让我们了解了众多的法律知识和一些相关法律的意义。
这种教育也使我更加珍视法律、了解法律、毫不违法。
参与中国公民教育,让我更加鲜明地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使命。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我应该坚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原则、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并且为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的繁荣而积极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配合我国目前亟待展开的公民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 社 组 织 编 写 并 出 版 的《新 公 民 读 本》, 在 内 容 上 包 括 四 个 方 面: 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 知 识 、公 民 参 与 技 能 。 笔 者 以为以上概括倘若再加上公共精神, 可以说比较完全的概 括了公民教育的内容。公民生活的公共领域是公民精神文 化和公共伦理生长的社会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各种社会条 件催生出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对于公民意识又具有反 作用。综上, 笔者以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有五部分内容, 即 公 民 道 德 、公 民 价 值 观 、公 民 知 识 、公 民 参 与 技 能 及 公 共 精神。
[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传统模式被打破, 新的模式尚未建 立和完善的转型时期, 固有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唤醒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 公民 意识是怎样培育的? 在教育概念伴随着社会转型由窄化转 为泛化的过程中, 公民教育的概念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
那么, 什么是公民教育呢?按照香港著名社会学家曾荣 光的说法, 公民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培养新加入者成为在政 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能 的 成 员 的 教 育 过 程 。 简 言 之 , 公民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
三 、公 民 教 育 的 目 标 和 内 容 怎样才是合格的公民?即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的 目标是分层次的。浅层目标从 有 关 公 民 、公 民 资 格 、公 民 教 育的理论及法国、德国、瑞士、新 加 坡 、日 本 等 国 近 现 代 的 公 民教育实践可以认定, 公民教育的目标要培养一个现代社 会的合格公民, 培养一个现代 公 民 具 有 基 本 的 公 民 素 质 、公 民 的 道 德 、公 民 的 社 会 参 与 的 能 力 、公 民 的 知 识 , 使 他 从 一 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深层目标是无疑是培养或塑造 优良的公民, 使公民具备参与公共事务所需的积极的政治 参与精神、参与能力, 以及公民义务感等。 公民教育的这种目标实际上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都存 在, 只不过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 这个目标是分散在德 育, 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里的。 教给公民什么, 才能催生出公民意识?即公民教育的内 容是什么?1968 年国际教育大会第六十四号建议书《作为学 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 际 理 解 教 育》中 有 关“ 公 民 和 道德教育”的部分:“公民教育, 除 了 增 加 学 生 对 国 家 机 构 的 了解和培养对它们的忠诚外, 还应让学生熟悉国际机构在 促进人类福利方面所起的作用, 并给学生灌输增进这些机 构未来有效性的责任感。”在 这 个 论 述 中 , 比 较 重 视 公 民 教 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 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 责任感。 要准确地把握公民教育的内容, 先须将公民教育和其 它几个容易产生混淆的对象加以区别: 首先要将公民教育 和 学 校 的 德 育 、政 治 教 育 区 别 开 来 。现 行 的 学 校 德 育 包 括 了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内 容 , 强 调 对 公 民 的 规 范 和 管 理 、强 调 个 人 对 国 家 、社 会 的 服 从 和 责 任 。在 内 容 上 包 括 了 执 政 党 的 政 治 倾 向 、主 张 和 价 值 取向, 在教育方式上是以应然的道德性为本的教育。而公民 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去 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和 责 任 的 , 以 公 民 社 会 的 要 求 为基本取向, 是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 其次, 区别公民教育和公德教育。这里, 公德是指公共 道德。公民教育应当包含公德教育, 但公德只是对公民在公 共道德上的一种要求, 公德教 育 强 调 公 民 在 公 共 场 所 、公 共 关系、公共事务中应遵守公共 道 德 。 公 民 教 育 决 不 止 于 此 。
工作 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08 年 9 月
公民教育与合格公民的培养
○杨海燕
[ 摘要] 转型社会要求民众要有相应的公民意识, 而公民意识的唤醒和培育与教育分不开。在开展公民教育时, 公民 教育的内容须有明确界定, 勿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 育 、公 德 教 育 混 为 一 谈 。 公 民 教 育 的 展 开 , 并 不 单 单 是 教 育 本 身 能 解 决 的, 还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和保证, 亦要有政府和舆论的支持。
公民教育不仅强调个人对社会 公 共 道 德 的 遵 从 、责 任 , 而 且 公民还享有公共道德的权利; 公德教育只有个人与公共性 关 系 的 面 向 , 而 公 民 教 育 除 了 公 民 与 单 位 、组 织 、政 府 、国 家、社会等公共性关系的面向 及 公 共 生 活 外 , 还 包 括 了 对 其 他个体、家庭等私人生活的面 向 。 因 此 , 公 民 教 育 比 公 德 教 育的内涵要大。
(一 )树 立 图 书 馆 的 竞 争 意 识 现在是市场经济, 这种经济体制 本质上就是一种竞争机制和法则, 图 书 馆 也 应 当 强 化 竞 争 意 识 , 去 积 极 、主 动地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越来越广 泛 、复 杂 、多 变 , 且 日 益 深 刻 、激 烈 的 竞 争压力和挑战。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 的认同度降低, 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的。面对这么多的竞争对手, 图书馆首 先 应 该 树 立 竞 争 意 识 、危 机 意 识 , 并 且 在全体馆员中培养竞争意识, 树立团 队精神和主人公意识。 (二)创 新 内 部 管 理 运 行 机 制, 激 活 图书馆自身的活力 民营图书馆的一位馆长认为: 公 立图书馆因为体制的束缚不够灵活自 主, 更因为有着铁饭碗的保障, 意识不
店签订协议, 凡是持有图书馆借阅证 的读者在新华书店看中一本书, 如果 想买的话, 可以先到书店的计算机上 联网查阅, 图书馆是否藏有此书, 有几 个复本, 如果图书馆馆藏没有, 或者图 书馆的复本量在约定之内, 现场就买, 新华书店让读者 7 折买书, 读者看完 之后到图书馆报销。一个月图书馆和 新华书店结一次帐。
二 、什 么 是 公 民 教 育
四 、“ 以 足 投 票 ” 理 论 对 于 图 书 馆 活动的指导意义
公众拥有公共选择权, 因此, 如果 公 众 以“ 以 足 投 票 ”的 方 式 拒 绝 享 用 某 一图书馆的服务, 那么图书馆便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公共 图书馆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1979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公民 概念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 个 国 家 的 国 籍 , 并 根 据 该 国 的 宪法和法律规定, 享有权 利 并 承 担 义 务 的 人 ”。 从 辞 海 的 解 释来看, 公民的法律性似乎是对于公民的全部规定, 似乎和 我们前面所言社会性有悖。其实,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 本身就是社会性。此外据《大英百科全书》, 公民乃一个个人 与一个国家的关系, 受那个国家的法律所规范, 也在那个国 家拥有相应的义务及权利。综上所述, 关于公民的内涵, 可 以这样概括为: 公民是指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 在现代国 家中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 具有独立意志, 享有权利义务的 人。
一 、什 么 是 公 民 从起源和来源上, 公民既是西方的舶来品, 亦是西方意 译 来 的 概 念 。最 早 源 于 古 希 腊 城 邦 。在 西 方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过程中 ,“公民”一词有其特殊的历 史 机 缘 、相 对 应 的 公 共 生 活建制, 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的抉择。公民一词如同 “民主”、“自由”、“平等”等词一样, 在 近 代 的 中 国 , 漂 洋 过 海 来到中国。但是, 公民真正扎根于我们这片土壤则是在近一 二十年。“公民”一词在现代中 国 这 片 土 壤 中 的 含 义 是 要 首 先探寻的。 在我国 ,《宪法》 对公民规定 很 简 单 ,“ 凡 具 有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籍 的 人 都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民 ”。这 个 规 定 只 是 强调了公民的取得, 没有阐述公民的内涵。探究公民含义, 将 公 民 分 开 来 看 : 先 看“ 公 ”的 含 义 , 公 即 公 共 , 是 与 私 相 对 而言的, 那么与公民相对应的是私民。私民就是自然人, 个
78
到市场竞争而缺乏积极性。所以图书 馆 应 该 积 极 稳 妥 地 强 化 领 导 机 制 、优 化 调 控 机 制 、注 重 渗 透 机 制 、建 立 评 估 机 制 、完 善 保 障 机 制 等 。在 影 响 其 活 力 生成的关键要素和问题上探索新途 径 、实 践 新 方 法 , 构 筑 起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体制要求, 能体现现代图书馆精神, 充 分发挥图书馆职能的机制体系, 并为 之 配 建 切 实 可 行 的 程 序 、规 则 、制 度 、 措施等, 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争取 读者源流。
参考文献: [ 1] Tiebout, C. 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 my, ( 64). [ 2] 曹荣湘.蒂布特模型[ M] .北京: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3] (英 )亚 当·斯 密 著 , 郭 大 力 , 王 亚 南 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 原 因 的 研 究 (下).北 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 关于图 书 馆 制 度 的 一 种 规 范 分 析[ J] . 中 国 图 书 馆 学报,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