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反思
-------------------------------------------------------------------------------- 作者:董观雄湖北武汉来源:上传时间:2005-03-15 14:47:06 点击:209
冷眼看教改热心变课堂
——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反思
[论点摘要] 本文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分析了当前教学改革给课堂和教师的影响,试图从批评的角度,力求客观阐释“学生---老师---教材---课堂”的关系,其论点也许不合时宜,但比较真实的表现了在聒躁与烦扰的外界,还有在默默思考的一位入禅者。
关键词看教改变课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恐怕在教育这个中心词的后缀中与改革相关为最,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没有一时不为教改所困惑。古者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相长”等,今者说“学习中平等的首席”、“学生的朋友”“课堂的引导者”云云总总,无一所谈所述的不是“学生---老师---教材---课堂”的关系。我们不是教育的理论工作者,作为置身于课堂实践的普通教师,面对纷繁的教学改革理论,四处云涌的课改浪潮,笔者认为,我们不必将自己的身心陶醉在这些“诸子百家”的争鸣中,而应该用敏锐的心灵去捕捉课堂中“教与学”所碰撞的点点磷光,让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涟漪泛起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之花。
冷眼看教改
笔者无心诋毁正如火如荼教育改革的创新理论,也无意漠视蒸蒸日上课堂教学的离奇求异,更无力与“南魏北曹”、“东苏西甘”的教育专家们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我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教师,一个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如果整天在办公桌前字斟句酌那些所谓“全新的教改模式”,而游戈于各种教改研讨会,以为如此,就会掌握当代教学改革的脉搏;以为如此,就站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峰口浪尖;以为如此,就能触摸到了消磨教改的真谛,那是荒谬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不会有同一条河流,也不会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无论人家的理论多么前卫,模式多么完善,总是基于当时一定的历史条件、个人自身素质、地域文化的差异、当时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影响,就有了他的理论和模式,我们大可不必去效仿“感知---阅读-----
讨论-----研究-----拓展”的五步教学法,也不必去硬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三段论,更不要轻易用所谓“满堂灌”否定“讲授法”,不要被“教改”、“创新”、“素质实践”这些时髦的词障碍了大家的慧眼,我们要静心屏息,在我们心里问自己,我们是干什么的呢?是做一个教育股市的炒作者,还是做一个教育荒地的耕耘者;是做一个房产交易的推销者,这是做一个知识学问的传授者……真的,每每夜深人静,笔者在灯下漫笔,就有这些“小来”还将来到!
近年来,各种教育报刊,各地大小书店,无数书商小贩,都以“教学改革”为品牌,网络各方言论,推波助澜,将教学改革推到一个又一个高峰,只要你睁开眼,那些《素质改革论坛》、《素质教育新教案》、《三维大课堂》等系列巨著充斥着大小书店,铺满在教师的桌上,填塞在学生的书包里,然而,大家只将这些报刊或书籍还有那些教育专著,较之于历史上的教育论著,十几年前的训练题相比,又有了多少本质的创新可言呢?笔者真的不想去列举太多了,这些列举就已经看够了,满目疮痍,触目皆是;为师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教改实验班级、实验课本、教改科研、改革实验、教改观模课、教改示范课、教改研讨会、教改论坛、教改文集、教学大纲草案、教学大纲修定订等等,这些字眼全都冠以教改,似乎“教改”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其实,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事在变,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随之改变完全是顺里成章,不必如此大做文章。因此,笔者借此呼吁,广大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要冷眼看教改,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课堂的变化之中去,多用心去发现教材中、学生中那些智慧的光芒。
热心变课堂
课堂是我们师生“教与学”生命的承载体,是人类智慧、文明、知识的集结地,课堂是教师实现理想的阶梯,课堂是学生吸收---积累--创造的发源地,所以研究课堂、专注课堂的变化是我们为师的宗旨,那么,课堂(教室)的变化到底指那些内涵呢?当然,那些课桌椅、黑板、教学手段等客观物质性的东西我就不必讲了,只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的联动作用粗作讲解。
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到底处在什么位置,居于什么地位,这恐怕是所谓“教改”的热点之一,有人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也有人说:“教师是课堂中的参与者。”诸如此大都一个意思,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我不必关注这些“主体”“首席”“参与者”之类的概念上,我以为,教师应该是课堂上的主宰者,他不仅主宰着课堂知识的容量,而且主宰着几十个学生智慧生命的知识的吸收与积累,创新与拓展,因为,几十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选择、以及价值取向,均由老师精心设置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乃至引导发现的“训练题”所左右,如果硬是要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甚至迂回曲折进行所谓“思维引导”,“情感激励”特别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以得到教训---从而得到真知,也许确实在当节课起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这些理论上的先行者,似乎演绎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逻辑性
方面无懈可击,但长此以往,就会“课不将课”了,当然,偶尔为之,对学生思维培养亦是有益的。
我们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其前提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诸如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教师业务精湛,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训练题型的设置,课堂管理能力,老师人格魅力等等,总之,他一定要是一个高明的主宰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明君”。
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激发,引导,借助已有技能对新知识的一种理解感悟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多聪明的学生,没有教师的点拔、激发、营造氛围、设置系统的训练,仅凭借学生的能动性,是不可能持久的、系统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我们有时觉得学生上课的思考和发言,超过老师的预想,甚至还有些创造,那正是为师的很好的建构着课堂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一位高明的主持人,把持着观众和演员,并非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对多个班级进行实验,同一年级的统一层次班级,即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其表现和结果也会迥然不同。因此,学生的能动作用必需通过课堂的主宰者-----老师,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合适的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淡化教师的课堂主宰作用,不仅学生的思维灵光不能激发出来,而且一些基本知识也会落空,甚至出现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的现象,对此,笔者身边就有许多案例。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活跃效果,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前曾精心设计的学案,未达到教学任务的一半,课堂就被学生所主宰了,“讨论---研究”之热烈,让老师无可适从,教学计划被打乱,尔后,课堂次序无法组织,终于被迫放弃实验,笔者近年和许多同行者闲聊,大多也发出类似感叹!
“课堂集中教学”有其特殊的时空限制,要保证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有提高,都能系统的学习知识,其条件也应是系统的,学生能动的发挥以及发挥的维度均在教师的意料之中,那些给予学生的“空间”也应是教师的“暗渡陈仓”,绝对不是“失街亭”后痛宰“马谡”。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改变陈旧的教学语言,与时俱进地运用新知识、新方法去吸引学生,去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而这一切均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进行,一句话,学生的能动作用无论怎样发挥,它都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上的。可以说,脱离了教师,学生的能动作用无法正常发挥,甚至会出现偏离,因此,我们说,改变课堂,是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在“不平等原则”下的“平等关系”。
师生的联动作用
课堂的可变因素林林总总,但其中仍然以师生关系为中心,当然这里的师生关系仅就“教学”这一联动因素,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师生相悦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功、共同创造的过程。一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笔者不敢妄加断言,最起码是教师有一种成功感的课。如果排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