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哎呀呀,说起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那我可得好好给你讲讲啦!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们正在学习几何图形,就像探索一个奇妙的图形世界一样。

我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三角形,像不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东西呀?”同学们有的说像屋顶,有的说像三明治。

这时候,平时调皮捣蛋的小明突然说:“老师,那圆形像不像我爱吃的大饼呀!”哈哈,这孩子,真逗!我笑着说:“小明呀,你说得太对啦!那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要珍惜粮食,就像对待我们的数学知识一样认真呀?”同学们都纷纷点头。

接着我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个同学不小心把答案写错了,着急得都快哭了。

我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说:“别着急呀,这只是一个小错误,就像我们走路偶尔会摔一跤一样,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就好啦!”然后我耐心地给他讲解,看着他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也特别开心。

还有一次,我们分组进行数学竞赛,每个小组都齐心协力,那场面,真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呀!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小红平时数学不太好,在小组里有点担心拖后腿,可是其他组员都说:“别怕,我们一起努力!”最后他们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红笑得像朵花儿一样。

这不就是数学德育渗透的很好例子嘛!通过这些小小的事情,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懂得了团结、勇敢、坚持和珍惜。

数学不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它也可以充满温暖和力量呀!难道不是吗?
所以呀,我们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找到那些可以渗透德育的点,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成长为有良好品德的人。

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更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呀!。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内容:1. 立方根的概念:一个数的立方根是指将这个数分成三等份的数。

2. 立方根的求法:利用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求解立方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食物腐败等,引出立方根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立方根?为什么需要学习立方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求解立方根。

2.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德育教育(5分钟)1. 讲述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立方根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勇于挑战、坚持不懈,就能掌握。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 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扬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等。

3. 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感,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学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似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 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多边形具有相似性质?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已知的几何知识解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师给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解释性质的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讲解答案。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师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并解释解答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寻找生活中的相似多边形,拍摄照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能力。

3.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心及对数学的兴趣。

(完整)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doc

(完整)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doc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是浙教版教材七(下) 4· 3 解二元一次方程 ( 1)中的其中某个教学片断】 :同学 , 才我 已学 了二元一次方程 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运用所学的知 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 目。

生 1(迫不及待地) :老 是什么 啊?:同学 , 《 子算 》是我国南北朝 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

是我国古代《算 十 》之一, 多 浅 有趣。

其中“ 兔同 ”流 尤 广泛,它 漂洋 海流 到了日本等国呢!【学生 出自豪的神情并急切地要求老 出 目】:今有 兔同 ,上有三十五 ,下有九十四足, 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 和兔在同个 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 ;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

求 中各 有几只 和兔?同学 你 会解 ?⋯⋯【同学 一 思考 后】生 2:老 ,我会解。

(用小学算 方法求解)生 3:老 我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学生小 非常激烈】生 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 的方法,个 就更容易解决了。

有 x 只,x y 35 x 23 兔有 y 只, 根据 意有:4 y 94,用代入消元法解 个方程 得。

2x y12:同学 的解法都很好,特 是生 4 的解法,他把我 今天所学的知 都 用 来了,使我 更容易理解。

那你 知道 子是如何解答 个“ 兔同 ” 的 ?【学生 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原来 子提出了大胆的 想。

他假 砍去每只 和每只兔1的脚, 每只 就2成了“独脚鸡” ,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 只变成了47 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 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 1: 2。

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 1。

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例谈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以人教版“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为例

例谈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以人教版“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为例

例谈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以人教版“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为例摘要: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谨、抽象性强的理性学科,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将学科课堂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以学生可理解、可吸收、感兴趣的方式展现.本研究在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论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一些策略.本文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着重抓住问题设计、环节设计和小结设计阐述德育渗透,为数学教学落实学科德育做出了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数学;图形旋转;德育;渗透德育是育人之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当其冲就是要做好德育工作.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与培养,特别是数学学科,因为其独特的理性、严谨性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初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学科特色,恰如其分地将德育与数学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渗透有效德育。

1教学设计简述及德育渗透点说明1.1感受生活中物体的旋转教师利用PPT动画展示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旋转实例.纸风车、摩天轮的转动可以把学生带入美好的童年回忆,时钟指针的转动让学生感叹时光的飞逝———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初三了,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同时引出课题.德育渗透点阐述如图1,以4个不同的动画呈现情境,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有趣的玩乐也离不开数学,引导学生思考:指针的转动中为什么时间就一去不复返了?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到某天会不会停止?在学生的思维中埋下一颗探索科学的种子,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2抽象出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在小学阶段时只要求学生形成这样的定义:像风车、摩天轮、螺旋桨等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这是直观几何,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抽象现实世界中几何图形的旋转,培养抽象思维以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点阐述通过抽象可以形成点、线段、四边形和扇形的旋转特例,进而在特殊中归纳共同点:绕着一定点转动一个角度.进一步抽象可以形成旋转的概念: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叫做图形的旋转.如此的抽象推理过程,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1.3深化概念理解,明确三要素在上述概念抽象中,笔者所给的顺序是:复杂几何图形到线段再到最简单的点图形.这也暗示学生:几何研究的微观方向还是要落实到点的研究,如此才有了“对应点”的出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不断地追问中,让学生深化概念的理解,明确旋转的三要素.图2例1如图2,△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边BC上的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请回答: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逆时针旋转了多少度?2)哪个角表示点B转动的角度?如何刻画图形中某一点转动的角呢?3)△ACE经过怎样的运动到达△ABD的位置?追问4要准确描述图形的旋转必须要交代哪几个要素?德育渗透点阐述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借助典型例题,理解旋转概念,明晰“唯一确定性”,从而理解旋转的三要素.在追问之下,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严谨.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数学学科的立德树人.1.4实验操作,探索性质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后继研究相关内容的关键.旋转的性质是图形在变化前后要素间的不变性,是全等变换图形的通性而并非旋转的个性,为此笔者设计了追问5.追问5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的性质是从哪些角度探究的?这样的类比让学生对“从什么角度研究‘图形的旋转’的性质”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要求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另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开硬纸板(这些都是课前就给学生准备好的学具).追问6在三角形旋转过程中,三角形旋转前、后有什么关系?三角形旋转时,对应点有何关系?学生能在类比思想的作用下,借助宏观和微观的分类得出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如图3,△CDE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C′D′E′,从而OC=OC′,OD=OD′,∠COC′=∠EOE′=∠DOD′,△CDE≌△C′D′E′.德育渗透点阐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思维在他们的指尖上.”动手画一画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性质的探究积累直观思维.探究旋转的性质就是探究变化中的不变规律,这不是旋转的个性,是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共性.动手画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也培养了学生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基本图形的能力.2对德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思考2.1精心设置问题首先,本文课例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实物的旋转作为问题引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能识别实物的运动方式,知道两种旋转方向”,定位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学生对旋转运动进行几何抽象,带领学生对三角形的组成要素在旋转中进行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并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感悟时针旋转所反映的哲学意义;其次,让学生通过透明硬纸板动手操作画旋转三角形,亲自体验全等变换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类比思想探究旋转图形的性质;接着,以作旋转图形为问题抓手,帮助学生内化性质、应用数学.如此,整节课的“德育渗透”层次分明,把数学观念、数学审美、理性精神和数学严谨渐次渗透.2.2精心设计环节数学学科展示给学生的是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注定了数学学科有属于自己的德育.张奠宙先生曾认为:培养数学兴趣是基本点,应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看到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女王”.因此设计教学环节应该站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点思考,让学生有积极探索数学课堂的动力和期待.还应有意识地显现数学研究的“套路”习惯: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抽象和严谨,旋转性质的获得离不开类比思想,更离不开数学的理性分析,这些都是数学学科渗透德育的些许心得.2.3精心完成收官当一节数学课接近尾声时,教师一般是借助“当堂检测”来衡量学习效果,但这衡量的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达成度.石宁中教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这样要求: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数学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收官就要用心准备“课堂小结”,因为“课堂小结”的教育价值发掘是直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文课例中的“小结反思”环节是用心的,准备的3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技能,归纳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完整建构认知体系,发展关键能力.3结束语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做到渗透无痕,水到渠成,笔者的探索也仅仅只是起步,观点和看法也不够成熟,甚至有可能不够准确,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数学教育人一起研究.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科特色并渗透德育,用多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生活化的情境方法、榜样人物、人格魅力等多种方式打开学生的认识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以“立德树人”为教学之根本,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深入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思想全面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徐玉荣.论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4):44.[2]刘震.生活化数学教学之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1):195-196.[3]徐兆国.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8):101.[4]诸隽文.谈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J].才智,2020(1):11.。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故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故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故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书首先要育人。

新课程的标准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事情,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老师,也应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所以数学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下面我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对学生的交往进行教育在学习方程时:0x=0,x不管取什么数,只要和0在一起,它注定只能为0。

要想判断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就要看他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有一个孩子被父母遗弃,他一直和狼生活在一起,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不会站立,像狼一样四肢着地,不会讲人类的语言,只会像狼一样嚎嚎的叫。

有着人的身体,但是他的行为、习惯都在向人们表明:是一只狼。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如果你和“0”在一起,不论你怎么努力,(在黑板上指着x),你还是逃脱不了“0”的命运。

对,下面有位同学说的对:跟社会不良少年在一起,极有可能慢慢也成不良少年了。

故事二:“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题目:一个矩形花坛草坪,ab长4米,bc长3米。

从a走到c。

就有些同学为少走2米而踩草坪,大家怎么看,我还不如不踩呢!不差这2米,把草坪踩坏了小草寸寸生命,踩之怎么忍心。

为了自己快捷一些,使小草痛苦,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坏事,不管怎么小,都会伤害到他人,因此再小的坏事都不能做。

故事三:教育学生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系数化为1”。

在解含分母的方程,去分母时学生易漏乘。

例如题目:18x+3(x-1)=3-2(2x-1)18x+3x-3=3-4x+218x+3x+4x=3+2+325x=8这道题如果第一步去分母时3没有乘以6就错了,即使其他步骤都没问题,结果仍是错。

初中数学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

初中数学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

初中数学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摘要: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设置和“五育”融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活动课程开展期间,设置有关于数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由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五育”融合实践案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在开展期间更加关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入,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由此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性要点所对应的是五育中的“智育”,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实践活动的广度以及深度。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及具体要点与“五育”融合中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由此保证了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得教学活动在开展期间能够有序进行。

本文接下来以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的活动二“筝形”为例,分析在数学活动课开展期间“五育”融合的实践方式。

一、引入风筝的历史发展,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能够使得我国初中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养,有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此理念下,风筝数学活动课程开展期间,搜集了有关风筝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资料,以古诗词的形式引入有关于风筝的内容,由此增加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的变化。

1、引入古诗词内容古诗词内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展现有关于风筝的古诗词后,引导学生针对诗词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由此感受到人们对于风筝的喜爱之情,结合风筝图片引出教学要点。

2、播放风筝图片在应用多媒体设备后,以图片的形式播放风筝的图形,由此让学生在分析观察过程中思考风筝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风筝上有多种多样的图案,但是每一个风筝都是对称图形。

数学德育教案初中

数学德育教案初中

数学德育教案初中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加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加减法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探究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通过例题,演示整式加减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算规律。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记忆。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优秀学生,激励后进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数学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三角形相似复习》德育渗透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掌握测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相似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对国旗高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要珍惜和平的时光,热爱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2、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我们知道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首先请同学量出太阳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100页图24.1.1)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我们国旗旗杆的高度吗?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例1.书.P.98试一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米。

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得△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1B1C1,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B1BACE二、合作交流、尝试练习A1C1D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m图(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

(1)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ABODEAAECCCFBBFDD(a)(b)分析:图(a)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运用了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

解:(1)∵△AOB∽△COD,∴CDAB=OBAB 即 1.7OD=36.4 ∴AB=3(m).(2)∵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BE(3)∵△CEF∽△CAB ∴ABEFAB=CDDFAB 即 1.8=01.6 ∴AB=3(m).=FG0.2BD 即AB.6=09 ∴AB=3(m).方法技巧: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德育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为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0章“角的计算”。

2. 德育素材: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角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德育教育渗透(1)讲述华罗庚的故事:介绍华罗庚这位杰出的数学家,让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探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互相讨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

(2)反思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评估德育教育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个人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案例二:社会公德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与社会公德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公平、公正等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解决分配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明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行为,做到公平、公正。

案例三: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数学研究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自己负责整个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对待任务,具备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案例四: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考试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例如,通过讲解学术诚信原则、考试纪律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在考试中要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诱发学生违规行为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违反诚信原则的后果和影响,从而树立起诚信意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们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

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使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列表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步骤:1.学生分组,每组4人。

2.教师发放工作纸,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解题过程和思路。

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内容:学生个人完成练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1.学生个人完成练册上的题目。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检查答案。

4.教师进行点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目的: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步骤: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通过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内容: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

3.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目的: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售票场景,两位同学通过表演来模拟这个场景。

在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时,需要关注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

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指在这个场景中售出了1000张票,而票款6950元则是指售出的1000张票所得的总收入。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求出售出的成人票和儿童票的数量,以及成人票和儿童票的单价。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二、案例描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德育意义的数学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个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并理解正直、诚实、公平等道德价值观念;-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道德相关的问题;-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以“公平分配”为主题,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程,讲述一个班级组织的义卖活动。

学生们需要将募集到的善款公平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

步骤二:讨论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公平分配?- 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与公平分配相关的问题?- 公平分配与数学有什么关系?步骤三:数学问题设计教师设计一系列与公平分配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 有10个苹果,要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才是公平的?- 小明和小红共有20元钱,他们要公平分配这笔钱,每人应该得到多少?步骤四: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解答。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答和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平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与数学知识进行关联。

4.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评价学生对公平分配的理解和运用;- 对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三、案例效果通过这种德育渗透的数学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够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他们将更加理解公平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公平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2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2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思维 必 定会 碰 撞 出火 花 . 师要 注意 利 用这 种 转 瞬 即逝 的机 会 . 教
开 发 出 新 的 课 程 资 源
部 资 能 高 生 身 社 认 等 源 提 学 对自 及 会的 知 。
. .
Ⅱ习
口 .
2从 认 知 规律 的角 度来 看 , 考 虑 体 育课 所 选 的 . 要 课 程 资源 是 否符 合学 生 身 心发 展 的特 点 . 否满 足 学 能 生 的兴 趣 爱好 和 身心 发 展需 求 。 比如 根据 初 中女 生柔
到 的 ,只是 有 意识 地 把 它 作为 一 种 体育 课 程资 源 进行 合 理 利用 就可 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体育课上要合理地运用课程 资源 动态 生 成教 学 , 认 为有必 要 把握 以下 三点 : 我 1 把 教学 大 纲 和教 学过 程 看作 是一 个 开放 的 系统 . 能拘 . 要 不
爱精神 ; 二人 对 抗性 练 习 课程 资 源可 以提 高学 生 的竞 =: 一 争 意识 ; 力性 活动 项 目课 程 资 源 能锻炼 学 生 的耐 受 耐 力 磨炼 其 意 志 : 体育 健 康 教 育 及 安 全 防护 知 识 课 程

学 生 的身 体 、 性 、 习等 状况 都 有其 不 同 于他 人 的个性 。 个 学 因此 , 学生 即使 在学 习 同一 个知 识 时 。 会 有不 同 的思 维 方式 。 同 的 也 不
例 如一 次 体育 课 的 内容 是 体 育游 戏出 现踝 关 节扭 伤 。这 也 是 教 师预 先 没有 想 到 的 。此

- -p . 二
教 学目 提高中 体育教学质 及促进中 标, 学 量以 学生身
心健 康 的全 面 发 展 都 有 着重 要 的作 用 。本 文 试从 课 前 课 中和 课后 三 个 阶段 来 分析 中学体 育 教学 中课程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本节课为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数学思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学生人人爱卫生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渗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思想教育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 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则解得答:(略)【思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活动方略】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初中数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数学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每一个小组有一份题目纸,上面列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包括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

每一个小组成员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分工合作来解答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成员需要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并最终给出答案。

在游戏结束后,我会根据小组的表现赋予相应的奖励。

这个游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观点,相互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合作的力量。

在游戏结束后,我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体味和感受。

他们纷纷表示,在这个游戏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

他们意识到,惟独相互合作,才干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个游戏让他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热情。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计实践性的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种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固然,在数学德育渗透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合理设计任务,确保任务既能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德育素质。

其次,教师需要在任务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量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

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优秀案例一、教学背景。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勾股定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但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定理的讲解和数学计算,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我决定在这堂课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的证明方法和简单应用。

2. 德育目标。

通过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幽默开场)我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超级神奇的东西,它就像一把数学世界里的魔法钥匙,可以打开很多神秘的大门哦。

这个神奇的东西啊,和直角三角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时候学生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充满了好奇。

2. 勾股定理的历史文化渗透。

我开始讲述:“你们知道吗?勾股定理可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一个叫商高的人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

那时候的古人啊,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全靠他们聪明的脑袋。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没有高级装备,但是靠着自己的实力打到了高级关卡。

而且,咱们中国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可是比西方早很多年呢。

这说明咱们老祖宗是多么的智慧啊!”同学们听到这里,都露出了自豪的表情,我看到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悄悄地萌芽了。

3. 小组合作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

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些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然后说:“现在呢,我们就像古代的数学家一样,来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大家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通过这些三角形找到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不过啊,小组里的成员要团结协作哦,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大家朝着一个方向用力,才能赢。

”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一开始就争论起来,有的成员想法比较独特,但是表达不清楚。

我就走过去笑着说:“小伙伴们,咱们这是一个团队呢。

要耐心听别人说话,就像我们听故事一样,听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开学初,有幸聆听了市教研室刘金英专家的讲座,使我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首先应做到课堂教学的育人性。

下面就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在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中,我总能发现王丹同学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敏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总能回答出其他更好的学生没有答出的问题;也能帮助组内成员学习,组内讨论比任何时候积极;在连续两周的数学课上,学生总能听到我对王丹由衷的表扬,此后的表现更活跃。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明显发现王丹周围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比以往都积极的参与教学互动过程中,课堂氛围更活跃、轻松,往往一个学生的思路能带动更多学生的思考与不同思路的产生,让我感觉满意与兴奋的亮点更多。

但我发现学生作业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特意选出几本较好的与最差的,在学生间传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也把自己的苦闷与感受告诉学生“有时批阅部分作业,让我有一种被折磨、痛苦的感觉……我真的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对待每一天的作业?为什么你们的作业与你们的课堂表现有这么大的区别?……”我边说自己的感受边观察学生,多数学生不好意思低下头,王丹面对自己作业本中较多的划线与问号、红圈,一脸的懊恼。

“你们认为今后自己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作业?”我把问题抛给大家,继续新课的教学。

课后王丹拿着作业跟到办公室“老师,你能帮我讲讲这些题该怎么做吗?”我先让她说说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同时让她说说该题所需用到的知识点,其中关键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重点指出,让该生再次思考如何独立订正。

在她订正完后,我让她思考作业中出错较多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她能不懂就问,认真订正的态度给予表扬,希望她能持之以恒,并对其中需改正的地方应有明确的态度与表现。

第二天数学课上我再次对王丹认真订正作业的态度给予表扬并发出相应的号召。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数学作业有较大改观,而且课后跑到办公室问问题或订正作业的人多起来,有时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来不及辅导过来,需要学生间互帮互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这是浙教版教材七(下)4·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中的其中某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是什么问题啊?
师:同学们,《孙子算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

是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许多问题浅显有趣。

其中“鸡兔同笼”流传尤为广泛,它还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日本等国呢!
【学生们现出自豪的神情并急切地要求老师给出题目】
师: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同学们你们会解吗?
……【同学们一阵思考讨论后】
生2:老师,我会解。

(用小学算术方法求解)
生3:老师我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激烈】
生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这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设鸡有x 只,兔有y 只,则根据题意有:352494x y x y +=⎧⎨+=⎩,用代入消元法解这个方程组得2312x y =⎧⎨=⎩。

师:同学们的解法都很好,特别是生4的解法,他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都应用进来了,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那你们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
【学生们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 师:原来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1
2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

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

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
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生6:老师,什么是化归法啊?
师: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方程组是怎么来解的啊?
生7:用代入消元法啊。

就是先把方程组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它代到另一个方程,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用代入消元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它的数学思想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已很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而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很容易解决。

其实代入消元法的思想就是孙子的化归法啊。

只不过我们发现用今天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表示,更清楚明了罢了。

生8:原来我们今天的解法的思想我们祖先早就会运用了啊。

真了不起!
师:是啊,我们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世界奇迹。

《孙子算法》中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数学问题,它的发现比西方要早很多,那个问题的推广及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在近代抽象代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先人,努力学习,争取创造更多的“中国定理”哦!(同学们鼓掌,出现了本节课的又一个小高潮)
【同学们热情高涨】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还有一题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兴趣再来解一下啊?!
生(争前恐后地举手):想!
师:今有牛五,羊二,直金十两。

牛二,羊五,直金八两。

牛羊各直金几何?【本节课气氛非常好,学生的积极被极大地调动,在解决本节教学问题的同时,有效而又无痕地渗透了德育。

正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啊!】
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
莆田第十六中学李震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对“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知识的介绍。

对于艾滋病学生在感性上未必有所认识,教师根据课本的描述进行引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课本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症状、预防措施和艾滋病病毒的生存场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交流,进一步与传染病知识建立联系,加强对“后天获得的免疫力”的理解。

3、情感目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常识,关爱艾滋病患者,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注艾滋病的危害,树立关爱人类,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形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及自
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认识艾滋病病毒在患者体内的生存场所,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发病者的主要症状。

四、学生分析在学习艾滋病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而且在网上、报刊杂志上、电影电视上、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但是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存在畏惧情绪,若真有艾滋病患者在学生的身边时,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不难总结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

五、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探究。

设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答疑和讨论,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着力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探究、思考、分析、讨论,尝试进行探究性教学方式。

教师采用探究、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调查和课堂上的讨论解决一个个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收集材料: 1、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1989年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72人;1996年就达到5990人; 1999年艾滋病感染者成倍增长,全国发现15088例;2000年5月据有关专家估计,艾滋病感染的实际人数已超过50万人;2001年估计超过60万;如果控制不力,到2020年中国的HIV感染人数将会超过1千万人。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

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有三条: 1、性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3、1988年7月《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刊登了有关艾滋病传播途经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尿液、餐具、偶然的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

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毒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

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

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

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
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4、HIV感染后,潜伏期2---10年,感染后经过短暂急性感染症状后即转入较长时期的无症状阶段,直到机体免疫能力崩溃而进入感染晚期。

艾滋病实际上是HIV感染的晚期阶段。

急性HIV感染临床表现 1,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3,颈,腋及枕部有肿大的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肝脾肿大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度以上,大于一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大于一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茵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肺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茵病 9,深部真茵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茵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

确诊艾滋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到防疫站去检测HIV 抗体。

五、预防艾滋病: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2、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

3、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进行穿破皮肤的行为时保证用具经过严格的消毒。

4、戒断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5、避免母婴传播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议题: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生存在人体哪些部位? 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艾滋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怎样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