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元代桃温军民万户府
牡丹江风貌介绍讲解词
牡丹江、镜泊湖基本情况简介各位领导:牡丹江市素有“塞北江南、雪域天堂、鱼米之乡”之称,为确保黑龙江分公司此次举办会议圆满成功,切实体现黑龙江分公司干部员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素养及高标准、高效率的执行力、战斗力,现将牡丹江及镜泊湖两处重要接待地点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饮食文化等基本情况作以整理,请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予以了解,以便加强在接待工作中的沟通介绍。
一、牡丹江市风光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国对俄经贸的桥头堡,是一座因江而名,因湖而秀,因雪而奇,因边而兴的开放之城,号称一方灵秀清丽的塞北江南,拥有着一段厚重壮美的人文历史。
牡丹江辖6(县)市、4城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常住94.7万。
有诗曾云:盛唐渤海古国,塞北湖雪石城,陆海黄金通道,沿边并放先渠。
牡丹江占“四大美”即名字美,环境美,山水美,冰雪美!牡丹江2009年前后获有八大殊荣:第一是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大市,占黑龙江省的半壁江山,外贸出口额突破百亿大关,外贸竞争力居全国第13位,是东北地区唯一进入前15名的城市;第二是中国最宜人居城市;第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竞争力百强城市,具有以“湖、森、雪、边、俗、特、红”为代表的七大特色旅游;第四是中国十佳休闲旅游胜地,镜泊湖被誉为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第五是中国国际木业之都,森林覆盖率达62%,活立木蓄积量2.3亿立方米,全市木材加工企业1600家,年加工木材能力600万立方米,产品出口日、韩、欧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国单板生产基地和木材集散地;第六是中国新兴地板之都,圣象、大自然、安信三大知名地板品牌进入全国十大品牌地板,木博会是全国林业三大会展之一,北方唯一的国家级木业博揽会;第七是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全市煤炭资源储量5.38亿吨,水能储量176万千瓦,可利用风电资源总装机容量500余万千瓦,电能生产企业35家,总装机容量202.82万千瓦,年发电73.3亿度以上,是全省北电南输载能基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族的形成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族的形成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赫哲族的形成”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野人女真南迁与赫哲族的形成○都永浩赫哲族是从肃慎、挹娄人中居北的部分以及勿吉、靺鞨中的黑水部分、元代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生女真和明代野人女真中衍变而来。
赫哲族先民与满族先民历史上属于一个宽泛的民族学涵义的人们共同体,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意识。
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分化、组合现象,与周边民族有着密切的交融关系。
始于明初的松花江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南迁,为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形成为赫哲族留出了地理空间和认同意识形成的基础。
一、野人女真南迁为赫哲族的形成留出了地理空间金亡后,早已入居中原和元初签括入关的女真人,总体数量虽然大大超过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但是他们长期与汉族杂居,元明将其归为汉人,因而除少数融入蒙古等族外,绝大部分都已融入汉族之中,风俗、语言完全汉化,连姓氏也大都采用了汉姓①。
后来关内女真人的活动很少见于记载。
元代的女真人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松花江流域、合兰府地区(绥芬河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东海沿岸)、黑龙江中下游流域②,但后来形成为满族的核心是分布于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女真人。
元代称辽阳行省北部及东部滨水而居、以渔猎为生的女真人为女直水达达(又作水达达女直)、打鱼水达达女直,简称水达达。
明代称水兀狄哈、水野人或江夷。
分布区域十分广阔,西起嫩江流域以东、松花江下游以东、东抵乌苏里江及合兰府、北至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区③。
总体而言,元代女真人处于发展低潮,关内及辽东女真人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中,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和松花江中下流域成为女真人的主要分布区。
这部分女真人与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
松花江中下游以北的生女真略事耕种;从生女真人向东,可木(今松花江口以东额图附近之科木)至乌苏里江口的女真人则“少事耕种”;松花江中上游的女真人“稍类开原旧俗”④。
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
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那么同学们知道女真族历史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女真族历史知识梳理一1、女真始祖莺歌岭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生活居地的一处遗址。
早期肃慎的桔矢石弩东北古民族选择了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在莺歌岭遗址发现有陶器、石器和骨器。
石器有石斧、石锄、石镞等,均通过打制、磨制和压制而成;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网坠、桦树皮器等。
从出土的历史文物上看,网坠是肃慎人捕鱼生活的用具,石镞是肃慎人出行狩猎的工具,小陶猪是肃慎人驯养家畜的佐证,鹿角锄是肃慎人原始农业发端的标志。
说明,肃慎人当年是以渔猎为主正逐步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渡的特定的历史时期。
汉四郡地区在明朝中叶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
传说女真族的始祖完颜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唐朝贞观年间,因粟末靺鞨氏族离散,年逾六十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实为刚刚为王氏高丽征服的新罗旧地)出走。
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
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
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
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六十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由于王氏高丽政权创立后,积极北上扩张侵占半岛北部中国领土,长白山东麓的女真故土乙离骨岭(今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山)一带,成为兵家交战的多难之乡,居民纷纷迁走避难。
居住在半岛北部的女真部落的三兄弟老大阿古乃迁徙辽东半岛,老三保活里迁徙濒海地区的耶懒,老二函普来到了牡丹江之滨的生女真完颜部卜干水旁居住。
按隋唐时期靺鞨族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丽征服,高句丽全盛时期统治半岛北部的汉四郡地区,而粟末靺鞨人多为高句丽王国的雇佣军,因此后世多将粟末靺鞨与高句丽、高丽(高句丽简称,与后世王氏高丽不同)混淆。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剖析.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一、元朝的历史地位(一)政治方面1.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南、北分裂状态,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
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灭金。
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
1279年,灭南宋。
这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原因:(1)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意义: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元代的军事制度
元代的军事制度元代的军事制度2009-11-18 23:37:01| 分类:文史艺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元代的军事制度(一)元朝建立以后的军事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占领中原地区后,借鉴和吸收汉法,对蒙古国的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混合蒙古、中原和南宋多种因素、具有北方民族显著特点的军事制度。
1。
军事统御机构。
忽必烈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蒙古国时期蒙古军分为左右两翼,大汗、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一统到底和都元帅节制探马赤军、汉军的军事领导体制,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机构。
同时,在边疆地区和中原腹心要地委派宗王出镇,在各省设立行中书省、行枢密院等机构,选派亲信大臣前往任职,代表中央政府实施对地方军事活动的具体管理,而出镇宗王则代表皇帝凌驾其上,双方互相监督和牵制。
这样,就由枢密院、出镇宗王和行中书省等,构成了比较严密的军事领导体制。
①枢密院:枢密院设于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是秉承皇帝旨意统一节制全国军队、处理朝廷军情要务的最高军事机构,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元史?百官志》这样说:枢密院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
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卒,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到全国统一后,枢密院的基本职能固定下来。
大体包括:——筹划军事部署。
建立全国军事镇戍体系,布置和调整各地军队,设置各级统军机构,调集军队进行战争。
——管理军队。
掌管全国军籍,派员到各地检视军队,查阅军籍,制定军事法令、条例,奏报皇帝后颁发实行。
——铨选军官。
制定有关军官选任、升迁、袭职及俸禄、赏罚等规定,并具体实施。
——提供军队的后勤保障。
安排军队屯田,为军队提供粮饷、衣装,为大的军事行动筹备军需物资。
军队的马政、通信等,由中书省兵部负责;武器的制造和储存,由武备寺负责。
这两个方面的事务不归枢密院掌管。
初设枢密院时,只置枢密使、枢密副使、佥书枢密院事等职。
元廷非常重视对军权的严密控制,因此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作为枢密院名义上的最高长官。
元镇守武昌“平阳太原万户府”考——以万户郑氏为中心精讲
元镇守武昌“平阳太原万户府”考——以万户郑氏为中心发布日期:2015-07-02 原文刊于刘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武昌路(原鄂州路,1301年改为武昌路),为元湖广行省治所,这里长期驻扎着两只精锐之师——平阳太原万户府与保定万户府,均为上万户府级建制,是蒙古政权历史上成军较早的两只部队。
其中,平阳太原万户府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始即组建成军,是入元以后少有的以两处地名为军号的万户府。
元朝南下征服南宋后,于至元十三年(1276)开始驻扎武昌,直到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后才冰消瓦解,前后存在长达八十余年。
以下,笔者以世袭担任平阳太原万户的郑氏为中心,对该万户府在有元一代的发展情况作一初步考察[①]。
一平阳太原万户府首任万户郑鼎(1215-1277),号也可拔都。
事迹除《元史》本传外,尚有翰林学士王磐所撰神道碑(收于《(成化)山西通志》卷一五),《元史》本传显然根据后者删削而成,但有不少疏漏。
据王磐所撰神道碑,郑鼎“先世荥阳人,后徙泽州阳城县”。
按,荥阳为郑氏郡望,所谓“先世荥阳人”应为假托之辞。
袁希耽为郑鼎父郑皐所撰神道碑称:“公之先自荥阳徙居泽州阳城,卜居县中,自六世祖再徙家乡之泽阳乡屯城村。
”[②]袁桷为郑鼎子郑制宜所撰行状亦称其本贯为“泽州阳城县泽阳乡屯城里”[③]。
郑鼎家族累世务农,至郑邻,“生子三:曰盛夫,曰珪,曰让,皆冠儒。
”蒙古大军南下侵金,郑珪次子郑皋(1193-1228)始于当地纠集义兵,保卫乡里。
“金季丧乱,四方盗贼猬起,公率义旅镇遏之,无敢犯境者,一乡赖之得安。
”[④]金室南迁汴京后,黄河以北成为蒙金逐鹿之地。
1220年二月,金宣宗封河北、山东、山西地方武装首领九人为公,置公府,号“九公封建”。
其中,上党公张开开府泽、潞、沁州,以泽州为忠昌军,沁州为义胜军[⑤]。
郑皋的家乡泽州隶属张开,“上党公知其才,擢为兵马提控。
从事久,积有勋劼,进阶忠昌军节度同知。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张开兵溃,郑皋投降蒙古军统帅木华黎,“王嘉之,赏赉优渥,遣使奏朝廷,新命公为忠昌军节度使。
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
元镇守武昌“保定万户府”考———以万户张氏为中心刘 晓(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顺天张柔为蒙古政权治下的汉人世侯之一。
蒙(元)宋对峙期间,张柔率部长期驻扎亳州,负责对南宋作战,亳州成为荟萃各地汉军的屯兵重地,张柔、张弘略父子先后任亳州万户,统一进行指挥。
李之乱后,张氏失去对亳州军团的指挥权。
此后,亳州军团逐渐分化出众多汉军万户,张氏嫡系部队亦被拆分。
元灭南宋后,重组军队,张氏嫡系部队定名为“保定万户府”,由参与灭宋有功的张柔子张弘范及其后人世袭万户。
保定万户府先是驻守建康、太平,后移驻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镇戍军主力之一。
关键词:保定万户府;顺天张氏;亳州万户;镇戍制度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3-0046-12 元代湖广行省治所武昌路长期驻扎着两支精锐之师———保定万户府与平阳太原万户府,均属上万户府序列。
平阳太原万户府,笔者已有专文讨论。
①保定万户府系由顺天世侯张柔的嫡系部队发展而成,经张氏前后五代人经营,成为蒙元时期历史悠久的汉军老牌万户之一。
有关张柔及其家族的发展演变,学界已有很多讨论,但多系从汉人世侯角度出发,从蒙元军制沿革角度研究者则不多见。
②本文试图以万户张氏为主线,就保定万户府的历史渊源、单独成军及其以后的发展演变做一详细的讨论。
一、保定万户府的历史渊源:张柔军团张柔,易州定兴(金代属涿州)人,世业农。
蒙古南侵后,“宣宗迁汴,河北土人往往团结为兵,或为群盗”③,“贞 南迁,河朔板荡,豪杰并起”④,张柔亦趁机聚众起兵,保西山东流埚,金朝授定兴令,累迁青州防御使,隶中都经略使苗道润麾下。
苗道润遇害后,张柔自立,迁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本路经略使、行元帅府事。
太祖十三年八月,蒙古大军出紫荆口,张柔在狼牙岭兵败,投降蒙古。
⑤在质二亲于蒙古燕京行省后,张柔恢复旧职,徙治保州满城,开始向外扩张。
太祖二十一年,授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置官属。
探析元代西南土司层级结构,虽处于草创阶段却远比想象的复杂
探析元代西南土司层级结构,虽处于草创阶段却远比想象的复杂长歌君按元代统一西南后,为使全国尽快出现一个统一、稳定的局面,在西南地区采用“顺其性俗,利而导之,底于安定”措施,对降服的当地土民首领,委以各种职衔,规定任命、承袭、赏罚、贡赋等内容,渐次推行土司制度。
云南丽江土司衙门议事厅本文根据《元史》、《黔南职方纪略》等历史材料,通过勾画元代西南土司制度的层级机构,探析元代西南土司官职的具体隶属关系以及俸禄,试图让复杂的元代西南土司层级结构一目了然。
长歌君探一、元代西南土司的层级结构土司是元代统治机构的重要一环元代土官有总管、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凡七等。
其在顺元宣慰司者,有总管一、安抚使十三、土府六、土州三十七、土县十二、长官二百七十二。
——《黔南职方纪略》据《黔南职方纪略》,元代的土司层级比较复杂,元代土官依次分为总管、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共七等。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抚司和安抚司、招讨司三者的品级皆为秩正三品,品级较高,惟官员配置不同。
下面以元代湖广行省、云南行省为例,探析元代西南土司的层级结构。
《元史·地理志》所记的湖广行省土司层级《元史·地理志》所记的湖广行省土司层级结构,并无宣抚司、招讨司,其中宣慰司并不直接管辖长官司,一般是宣慰司领安抚司或总管府,安抚司领府、州、县或是长官司。
《元胜览》所载湖广行省土司层级而《元胜览》所载湖广行省土司层级则与《元史·地理志》不同,有宣抚司、招讨司等机构,如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直接领有蛮夷军民长官司和军民长官司,八番罗甸宣慰司领13处安抚司,大龙安抚司领安庆等12州,会朝等17县,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领都云洞蛮夷长官司,亦领定云府,府领陈蒙等州。
《事林广记·郡邑类》所载湖广行省土司层级据《事林广记·郡邑类》载的行政地名,从其行政区名号排列方式看西南土司的层级结构,如湖广行省,载有沿边溪洞宣慰司下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为同级单位,直接领县,八番罗甸宣慰司除领葛蛮等安抚司外,亦直接领有安庆等州以及朝宗等县。
元朝历史(1271-1368)
元朝历史(1271-1368)重点:元朝历史简介;元朝的天下一家政策(中央、地方);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蒙古族对汉人的高压政策。
元代历史简介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特殊的一页,是北方蒙古民族建立的一个朝代。
在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代的统一促进我国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
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元朝的疆域比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辽阔。
居中国各朝之冠。
元共历统治者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明宗、文宗、宁宗、顺帝十五帝。
以燕京(今北京)为大都,开平为上都(今内蒙多伦)分别为控制南方中国本土与北方蒙古本土的政治中心。
“天下一家”政策忽必烈在即汗位之时,即以实现“天下一家”为己任。
他在灭南宋后,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
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更广泛地学习采用中原王朝的传统制度和政治经验,视全国为一体,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中央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了唐宋的中央制度,略有改变。
中书省元朝在中央未采用三省制,而是实行一省制。
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
中书令以下,有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元朝尚右),即是实际的宰相。
其下又有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有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为执政官。
自中书令至参知政事,都称为宰执。
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员。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另外设知枢密院事,后来即成为首官。
黑龙江省汤原县双河古城历史学研究与考古学观察
黑龙江省汤原县双河古城历史学研究与考古学观察作者:孙文政祁丽来源:《理论观察》2016年第12期[摘要]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的辽金时期古城遗址,过去有人认为是辽代五国部盆奴里治所、金代屯河猛安治所、元代桃温万户府治所。
通过考古调查与历史文献研究,认为双河古城不是辽代五国部盆奴里治所,是金代屯河猛安治所和元代桃温万户府治所。
[关键词]双河古城;考古;观察[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58 — 06黑龙江省汤原县境内的双河古城,因靠近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被当地人称之为双河古城。
《吉林通志》载:“此城周围五里,地名公木纳,俗因曰公木纳城,即固木纳古城。
”①因以被学界称之为固木纳古城。
目前关于双河古城的文化性质,多数学者认为该古城“辽为五国部盆奴里部治所,金为屯河猛安治所,元为桃温军民万户府治所,明为屯河卫及海西东水陆城站的托温城、满赤溪站故城,清为布尔哈噶珊。
”②笔者于2014年6月10日,随哈尔滨市社科院历史文化资源考察组到汤原县,在汤原县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引导下,对双河古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
笔者认为该古城被国务院以元代桃温万户府故城,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为准确。
至于是否为辽代五国部“盆奴里部”治所,或为金代“屯河猛安”治所,本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以此推动双河古城文化性质的研究走向深入。
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专家、学者指正。
一、双河古城的地理位置及建筑形制双河古城位于汤旺河下游冲击平原。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3′—44′,北纬46°40′—41′,海拔98米。
南距香兰镇6华里、西北至双河村3华里。
据陪同我们考察的县政协郭主席讲,汤旺河经过几次洪水改道,已經把古城冲刷掉三分之二,大部分都已塌陷于河道之中,现在所能看见的仅是古城西边部分的三分之一。
距离双河古城东北100余里的汤原县振兴乡振兴村,有“两处朗君古城遗址,两城之间相距3华里,西城周长1370米,东城周长700米。
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釀说仍因而不改。
一、水达达路路名及其始建年月此路《经世大典》站赤作〃女直水达达路”,《元史》本纪、《五行志》作弑水达达路蔦凝全称应作女直水达达路,水达达路乃其简称,《元混一方舆胜览沢《元史•地理志》所载辽阳行省之最后一路,皆作“合兰府水达达b■等路然考之于《元史》纪^志、表、传及元代其他记载,虽屡见水达达.水达达部、水达达”地、水达达军.水达达民户①,水达达往往与女直连称,或作“女直水达达”,或作“水达达女直②笃但绝无与合兰府连称者。
又一见女直水达达宣抚使,一见水达达屯田总管府,一见女直水达达万户府,五见水达达路③,.1.■-邯水达达”上亦无冠以杠合兰府肝者。
且合兰府・■实在开元路界内,既见于《大元大一统志》开元路上京故城条下,又见于《经世大典》站赤辽东路(开元路曾改名辽东路)下,其不得与水达达同为一路之名更明甚。
又《明实录》洪 武二十年(1387年)二月「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S可证直至元末「铁岭以北合兰府一带,仍属开元路木属水达达路。
故知《胜览沢《元志》孚“合兰府水达达*为此路路名,其为谬误,殆无可疑。
盖当时载笔者皆中原人,于 ①老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三月见氷达达民户,六年二另见水进达户,九年七月见水达达部廿三一年四月见水达拄分地,二十年十月见水达达鳏寡孤独,二十八年二月见水达达贫民J十月见水达r达入M武宗本纪,至大二年九月见水达达地二奄英宗本纪也至治二年见水达达(地)尺顺帝本纪屮至正 六年四月见水达迭(部);電食货志A二岁课产金见水达达(地舅四赈恤至元二十年见水达达地貧民,大德元年见水达达户;《五行志*一皇庆九年见水达达部。
②痛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四年十二月、八年七月*十六年九月见女直水达达军;二十年五月见女直水达达部;二十二年六月命女直水达达造船"二十九年五月见水达达女直饥,八月见水达达女直民户*--■■■③ ■世祖本纪专中统二年八月「以贾文备为开元女直水达达等处宣杭使J嶺来阿八赤传子寄僧,为水达达屯田总管府达鲁花赤。
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三)
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三)作者:李治安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3期[关键词]元代,政区,变迁,特色[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05-06三元代政区建置的另一项建树,是创立了行省制。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前后,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河南、辽阳、岭北十行省。
具体情况如下:陕西行省,治于奉元路(京兆路),所辖奉元等四路、五府、二十七州。
大约包含原北宋的永兴、鄜延、秦凤、环庆、泾原、熙河六路和利州路一小部分;又相当于原金朝的鄜延、京兆府、庆原、凤翔、临洮五路。
四川行省,治于成都路,所辖成都等九路、三府。
大约包含原宋朝的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甘肃行省,治于甘州路,所辖甘州等七路、二州。
包括原西夏国的大部分疆域。
云南行省,治于中庆路,所辖中庆等三十七路、二府。
相当于原大理国的疆域。
江浙行省,治于杭州路,所辖杭州等三十路、一府、二州。
包含原南宋的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福建四路之地。
江西行省,治于龙兴路,所辖龙兴等十八路、九州。
包括原南宋的江南西路和广南东路。
湖广行省,治于武昌路,所辖武昌等三十路、十三州、三府。
包括原南宋的荆湖南、广南西二路和荆湖北路的江南部分。
河南行省,治于汴梁路,所辖汴梁等十二路、七府、一州。
包括原北宋的京畿、京东、京西、淮南东、淮南西五路及荆湖北路的江北部分。
辽阳行省,治于辽阳路,所辖辽阳等七路、一府。
相当于金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
岭北行省,治于和林路,所辖和林路、称海宣慰司以及蒙古诸大千户。
需要说明的是,岭北行省的设置晚至武宗初,其职能也稍有特殊。
它是在元朝迁都燕京和开平后专门统辖包括原都城和林、太祖四大斡耳朵在内的漠北蒙古根本之地和诸大草原千户的。
这是与其他九行省的差别所在。
元王朝从蒙古国中央兀鲁思的传统模式出发,创建了特大的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所辖范围,涵盖了今河北、山西、山东及内蒙的大部分,远远超越前朝京畿三辅的规模。
元朝西南军粮的筹措
元朝西南军粮的筹措[摘要]灭亡南宋(1279年)之后,元朝在西南地区用兵不断。
西南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得军粮供给困难,再加上军官侵渔,元军经常发生缺粮现象。
为筹措军粮,元朝政府主要采取了四种措施:一是征用百姓将粮食调运至西南地区;二是在西南地区开展屯田缓解供应压力;三是通过赋税的转移与增收来增加西南地区税粮收入和购买粮食的本钱;四是采用入中法解决边粮的运输问题。
[关键词]元朝;军队;西南;粮食1 元军在西南地区补给的困难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后,继续开疆拓土,“以彰休烈”,遂不断地用兵安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然而,元朝在西南的统治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元朝军队用兵地区“所径委狭,多崇山盲壑,恶林毒草。
群獠安沈斥瘴疹,出入兽如”。
这样的沟壑纵横的地形即使蒙古骑兵的优势根本无法施展,也给粮草的运输带来很大的困难。
另外西南地区气候上“水草恶毒”、“气候不齐,天雨即蒸湿,稍暖故瘴热。
无论四气,雾袭人身,烦冤溃乱”,没有交战军队就因为瘴气得病死亡者已经大半。
除了气候的不适应外,西南戍军和远征军多系蒙古人和北方人,“不习食稻。
俾公(王均)舟粟若干万斛,如湖南故丞相阿尔哈雅所”。
这些不习食水稻的军人只能是幸运的少数,西南军队陷入缺粮处境的比比皆是。
例如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镇南王率军攻打交趾,就在战事顺利进行时却不得不因为“粮尽师老”而选择退兵。
郑昂霄率军平乱,军中溃粮,不得不采用“日有俘戳,因粮于贼”的办法来补给军需。
右江岑世兴叛乱时,王谨前去招降“无舟楫,束衣捽马鬃渡之。
是日不得食,夜宿岩穴……民数家,鸟言。
以钞市食弗得。
解衣以易,乃得之”。
可见除了补给上的困难外,西南官军还面临着与当地人民交流上的障碍。
气候上的不适应和补给上的困难,军队中大量的人得病甚至死掉。
其次,元朝远征军队的军粮和贴补被军官侵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补给的困难。
边境军队的军粮和兵器均需军户和贴军户负担,“每年放军还家,置备鞍马、军需气力”。
元朝的军事制度
皇帝统驭军事大权。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 机构,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征讨、戍守、简阅、差 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元初和元末征战较 多,往往分设行枢密院,就地节制军 事。行枢密院常冠以地 域的名称,多为临时设置。中书省设兵部,管理屯田牧养等事, 有时并管领驿站。各地 军政则由行省丞相负责,通常也由蒙 古、色目人担任。
忽必烈的改变
撤销蒙古左、右翼万户长和各地统军都元帅,代之以枢密 院管军。
枢密院设立于中统四年(1263)五月。按照忽必烈的规定,全国军队均由枢密院节制, “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戌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 (《元史· 百官志二》)。全国统一之后,枢密院的职能更为明确,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内容: 1.筹划军事部署。建立全国军事镇(和谐)戍体系,布置和调整各地戍军,设置地方军 府,调集军队抵御蒙古叛王的攻扰,真(和谐)压各地人民的反抗和发动对外战争,是 枢密院议决军政的主要内容。 2.管理军队。自元军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后,宿卫组织中的侍卫亲军各卫和掌管 探马赤军的蒙古军都万户府,由枢密院直接管领。其他镇戍军队各有军府所掌管,均由 枢密院节制、调动。全国军籍归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隔一定时间就要派官到各地查阅军 籍,检视各军。枢密院还负责对伤病贫乏军人的治疗抚恤和制定军事法令约束军队。 3.铨选武官。军官的选任、升迁、袭职、俸禄、赏罚等,都由枢密院负责制定有关规 定和具体实施。 4.军队的后勤保障。主要是措置军队屯田和制造、管理、调运武器装备,为边防戍军 提供粮饷、衣装。军队的通讯、马政等,由中书省兵部负责,不归枢密院掌管。
中统三年李璮的公开反叛是被镇压下去了,而其他的汉军将领,还是 “藩方侯 伯,牙借棋置,各土其地,各分其民,父死子 继”,“各握重兵,多者五、七万, 少者亦不下二、三万”,忽必烈难保不再出一个李璮。对中原汉人世侯的权势加以 控制,已经到不容 缓。李璮事件爆发之后,朝内臣僚纷纷要求罢削汉人世侯。忽必 烈也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汉军将领的措施。 兵、民分治 中 统三年十二月,忽必烈颁发话令,命各路总管身兼万户者,止理民政,不许参与军 政。“诸路管民官理民事, 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严格实行军民 分治,改变过去世侯之家尽操地方军、政、财权的现象。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
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洽沈卫荣一、大蒙古国和元初在西藏的经略一般说来,在强有力的军事征服之后,蒙古人首先要遵循成吉思汗初建大蒙古国时与其兄弟们商定的,“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①的原则,裂上分民,分封子弟、贵戚。
在此前后,必须调查户口,设置释站,进而设宫分职,建立健全的地方行政机构。
括户,是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征派赋役、设置官吏的重要依据;立骚传,则是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②,并方便诸王贵戚的朝会,使臣的往来,文书的传递和军队的调动。
蒙元统治者初期在西藏的经略,也不外乎括户、分封、置绎三大内容。
蒙古在西藏建立统治权的历史,始于阔端部下道尔达率军远征乌思藏时的1240年。
这支军队在拉萨北边的彭域(vP加n一yul)四出抄掠,摧毁了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杀害了50。
名僧人。
此后,蒙古人又深入藏地,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在阔端邀请萨斯迎班智达去凉州以前,蒙古人即已使“所有木门人家归降;东自工布,西至尼泊尔,南到门域,所有坚固的堡垒都被攻破”③。
《新红史》也记载:“两位蒙军将领经过以四种大军威慑之后,即将西藏疆土征服,并置于〔蒙古〕统治之下。
”④1244年,阔端邀请萨斯迩班智达前往凉州,并委派萨斯边人为金字使者、达鲁花赤,前往乌思藏“调查各地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之量”⑤等,以图进一步建立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不久,阔端于凉州逝世,未能实现在乌思藏建立有效统治的计划。
1251年,蒙哥即位伊始,便“以和里解统土番等处蒙古、汉军,皆仍前征进”⑥。
和里解的军事行动,持续了二年,据《贤者喜宴》记载,这次军事征服已迫使拉堆王归顺了蒙古人。
⑦拉堆是藏与纳里速(今阿里)的交界地区,此地既已为蒙古人占领,可想而知,蒙古人此时已占领了整个乌思藏地区。
与军事行动同时,蒙哥汗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于壬子年(1252)初,“差金字使者前往吐蕃各处清查户口、划定地界”。
接着又在乌思裂土分民。
由于缺乏有关蒙哥汗在西藏分封诸王的直接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土番是直隶于可汗朝廷的一块领土,而不封给宗王们做分地”①。
元朝的土地制度
元朝的土地制度元代土地,大致可分为屯田、官田、寺观田和民田四大类。
屯田和官田都是国有土地,统称“系官田”;寺观田和民田为私有土地。
“系官田”的显著增多①是元代土地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屯田屯田,实际上就是由封建政府直接组织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古代经常实行的一种生产形式。
元代屯田十分发达,其规模之大,组织之密,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早在元太祖时期,屯田已经出现。
元太祖九年(1214),令镇海以征金所俘匠、民屯田于兀里羊欢(今蒙古吉尔格朗东南)之地。
元太祖十六年(1221),木华黎麾下大将石抹孛迭儿镇守固安,“令士兵屯田,且耕且战”(《元史·石抹孛迭儿传》)。
元太宗至元宪宗时期,屯田逐渐推广,例如,元太宗七年(1235),发平阳路(治今山西临汾)等地居民二千户屯田于凤翔(今属陕西)①;元宪宗三年(1253),立屯田万户府于邓州,组织屯田(《元史·世祖纪一》)。
元世祖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屯田,“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元史·兵志三》),元代屯田达于极盛。
元世祖以后,元代屯田没有什么发展,而且逐渐遭到破坏,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中书省臣便曾指出:“天下屯田百二十余所,所用多非其人,以致废弛。
”(《元史·武宗纪一》)。
据《元史·兵志》所载,元代屯田人户达二十二万余,屯田总面积达十七万五千顷,分布于中书省和十一个行省的七十二个司路府州②。
元代屯田的方式,主要有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是元代最重要的屯田方式,其类型有二。
一是镇戍边疆和内地的军队屯种自给。
元人记载说:“世祖皇帝既定海内,以蒙古军留镇河上,与民杂耕,横亘中原。
”③所谓“与民杂耕”,即屯种自给。
二是设置专业的屯田军从事屯种。
这是元代军屯不同于以往历代军屯的显著特点。
屯田军户,主要来源于汉军和新附军,他们专事屯种以供军食,一般情况下不任征戍。
元朝统一之前,专业的屯田军便已出现。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诏凤翔府种田户隶平阳军籍,毋令出征,务耕屯以给军饷”(《元史·世祖纪一》)。
元朝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元朝的等级制度是什么元朝的等级制度是什么?元朝的疆域辽阔,对人民的统治也是残酷的。
历史上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是四等人制。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元朝的等级制度,希望对你有用!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勋官:上柱国从一品职官: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农、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詹事院詹事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爵:郡王勋官:柱国正二品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侍正府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武散官:龙虎卫上、金吾卫上、骠骑卫上内散官:中散大夫爵:国公勋官:上护军从二品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贤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奉国上、镇国上、镇国上内散官:中引大夫爵:郡公勋官:护军正三品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断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武散官:昭武大、昭勇大、昭毅大内散官:中御大夫爵:郡侯勋官: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正府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都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武散官:安远大、定远大、怀远大内散官:侍中大夫司天散官:钦象大夫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爵:郡侯勋官:轻车都尉正四品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回回)司天监提点/司天监、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事、宣慰司副使、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武散官:广威、宣威、明威内散官:中卫大夫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爵:郡伯勋官:上骑都尉从四品职官:通政院同佥、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武散官:信武、显武、宣武内散官:中涓大夫司天散官:保章大夫太医散官:保顺大夫教坊散官:协律大夫爵:郡伯勋官:骑都尉正五品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监/(回回)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武散官:武节、武德内散官:通侍郎司天散官:司玄大夫太医散官:保冲大夫教坊散官:嘉成大夫爵:县子勋官:骁骑尉从五品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副总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河防提举司提举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武散官:武义、武略内散官:通御郎司天散官:授时郎太医散官:保全郎教坊散官:纯和郎爵:县男勋官:飞骑尉正六品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回回)司天监监丞、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县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农政司农丞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内散官:侍直郎司天散官:灵台郎太医散官:成安郎教坊散官:调音郎从六品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历、翰林国史/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举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内散官:内直郎司天散官:候仪郎太医散官:成和郎教坊散官:司乐郎正七品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县达鲁花赤/县尹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内散官:司谒郎司天散官:司正郎太医散官:成全郎教坊散官:协乐郎从七品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发兼照磨、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田总管府判官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内散官:司阍郎司天散官:平秩郎太医散官:医正郎教坊散官:和乐郎正八品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内散官:司奉郎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从八品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大宗正府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内散官:司引郎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正九品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从九品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元朝时期的官服等级制度有级别元朝官服有级别。
元朝西南军事机构军力分布论文:元朝西南地区军事机构的设置及兵力的布置
元朝西南军事机构军力分布论文:元朝西南地区军事机构的设置及兵力的布置内容提要:蒙元朝廷在西南三省军事机构的设置是伴随着灭宋战争而来的。
由于面临的形势不同,四川、云南、湖广三行省的军事机构并不相同,各具特色。
与此同时。
为了维护西南政治稳固,蒙元朝廷在三省的军事险要之地布置了大批的兵力。
关键词:元朝西南军事机构军力分布由于进人西南地区时间先后不一,三行省(湖广、云南、四川)战略地位不同以及各地面临形势各异,蒙元政府在三行省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各有不同。
笔者试图以行省为单位,分别考察西南三省的军权分配问题,同时就西南地区主要的元军军事驻扎点进行分析。
其中缺漏难免,还望指正。
一、四川行省早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骑兵就与四川的南宋驻军发生冲突。
整体而言,大蒙古国前期,蒙元军队主要侧重于对战略资源的掠夺。
直到蒙哥汗继位后,逐渐开始了对四川的经营,在四川一带与南宋接壤的占领区修筑城池堡垒,部署重兵,为灭亡南宋做准备。
然而这个时期,蒙元大军全力攻打四川西部,在军事机构的设置上并不完善②。
忽必烈夺取汗位之后,对宋战争日渐提上日程上来,相应的在四川地区军事机构设置上也逐渐完善。
在元代,四川行省军事机构的变动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统元年(1260)到至元三年(1266),行枢密院掌军时期,也是四川地区军事机构的初创时期。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于中央设中书省,以太子燕王真金为中书令。
中统四年(1263),立枢密院,真金兼判枢密院事。
中央设枢密院之后,开始在各地设立行院,即所谓“国初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
大征伐则止日行院。
为一方一事而设则称某处行枢密院,或与行省代设,事已则罢”。
因中央机构变动下,中统四年(1263)西川行枢密院设置于成都,设官二员,“管四川军民课税交钞,打捕鹰房人匠,及各投下应管公事,节制官吏诸色人等,并军官迁授征进等事”。
西川行院长官为阿脱、商挺,下属成都、顺庆、潼川都元帅府。
至元元年(1264),对二人职权明确划分,阿脱专掌军政,商挺则负责刑名钱谷。
元朝行政区划
元朝行政区划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沿革。
省名起源甚早。
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
中书省之称。
然皆为中枢要署。
不直辖地方。
公元588年伐陈。
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
但不久即废。
金入主中原之初。
曾出现过行省制度。
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
但为时短暂。
蒙古人兴起之后。
仿金实行行省制度。
元世祖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
总理朝政;另一方面。
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
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
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
并只管军事。
后演变为兼管民政。
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
其间从伐金到灭宋。
历经70余年。
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区划单位。
1231年即灭金的前三年。
始立中书省。
以著名的政治家。
地理学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
入主中原后于1251年。
在燕京等处置设行尚书省。
1260年。
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书省。
其后屡屡增多。
但是一直到1295—1296年行省的设置和辖区还都很不固定。
即在忽必烈统一中国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来。
直到13世纪末。
14世纪初的元成宗时期才开始固定。
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
1321—1323年。
全国划分为13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
1个宣政院辖地。
11个行中书省。
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
又称都省。
腹里。
包括今北京。
天津。
山西。
河北。
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
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原吐蕃势力范围。
宣政院辖地的建立。
标志着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隶属于中央的一个行政区。
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
辽阳。
陕西。
河南。
江浙。
江西。
湖广。
云南。
四川。
甘肃。
征东。
其中。
征东行省即高丽国。
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
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
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
元末。
又分出许多行省。
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
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
又划置分省。
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
汀州。
泉州分省。
可见。
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
行省下辖路。
路领府。
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元代桃温军民万户府
作者:侯中刚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7期
[摘要]元代桃温军民万户府,位于东经129°44′—北纬46°40′—41′。
海拔高度98米。
古城址东北的汤旺河彼岸为山峦叠嶂的小兴安岭支脉黑青山址尾闾朱勒华拉山。
桃温万户府故城址,是目前唯一能够认定的《元史》所记载的水达达等路五个军民万户府故城之一,城址中出土了正面铸有“至元二年”背面铸有“戍六”阳文铭文的“元代铜权”及巴思巴文“大元通宝”铜钱,元代青砖等元代遗物,对于研究元代在黑龙江地方的军政建置及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元代桃温万户府遗址
中图分类号:G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183-01
一.地理位置
元代桃温军民万户府,位于东经129°44′—北纬46°40′—41′。
海拔高度98米,古城址东濒汤旺河,西距哈肇公路700米。
北距汤旺河哈肇公路大桥1000米。
西北距双河村1000米,西南距红胜村1500米。
二.自然环境
古城址东北的汤旺河彼岸为山峦叠嶂的小兴安岭支脉黑青山址尾闾朱勒华拉山。
西距古城8公里为巴兰河东岸的巴兰窝集山,城北1000米处的哈肇公路大桥的北侧为引汤渠首拦河大坝,那长长的拦河大坝,使水位增高,河面加宽,雨季河水漫过大坝,倾泻如瀑,有如黄龙吐翠、玉霞生烟。
为秀丽的山川增添了几分姿色。
古城东邻汤旺河,北、西、南均领耕地,小双河(清代称僧木坑河)自巴兰窝集东流至城西南垣,在距南门瓮圈50米处注入汤旺河。
此河即是当年护城河水的来源,因河底有温泉,河水在冬季也不封冻。
城北至哈肇公路大桥一带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出土器壁厚重的手制夹红碣陶片,口沿饰有指捺纹,有的指捺纹还可以清除的看到手指甲印。
地表上还分布着红衣陶片。
采集到石斧、石核、石镞、刮削器、压制石叶、石片等遗物。
由小双河口至大昌村,大兴村北侧临汤旺河地带是一处面积广阔的辽金时代遗址。
三.历史沿革
元朝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辽阳等行省。
设于东北之辽阳行省包括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辽阳行省分设7路:辽阳路、沈阳路、大宁路、广宁路、东宁路、开原路。
后来与开原路所属松花江下游地区增设女真水达达路,汤旺河属水达达路辖境。
为加强对女真人的统治,打通通往黑龙江口驿道,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于水达达地区设桃温、胡里改、斡脱邻、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管理松花江南北实际税户共20960户。
桃温万户府设在汤旺河下游右岸之桃温城,府因桃温水(汤旺河)而得名、《黑龙江通志纲要》载:“汤旺河,元设军民万户府。
”
元代初期,桃温万户府的万户长是捏怯烈王(蒙古人),元代末年的万户长是纥石烈卜儿阏,亦高卜儿阏(女真族),。
万户长世代相袭,权位次于都统的高级军事职务,佩戴金虎符,统领千户(猛安),百户(谋克)。
万户为金初所设,元代实行领户分封制,仍袭旧制,万户长和千户长按等级高低领有一定范围的大小不等的封户,成为大小不等的封建领主。
捏怯烈王参与了蒙古皇族争权夺利战争。
公元1286年(至元二十四年)诸王乃彦(成吉思汗三弟铁木格斡赤斤之玄孙)在今东北地区发起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争,水达达官民也参加的乃彦大王叛乱。
汤旺河流域的桃温万户府的万户长捏怯烈王投靠了乃彦党羽哈丹。
元朝政府命伯帖木儿平定叛乱,伯帖木儿在消灭哈丹后,问捏怯烈王占据濠来仓(今巴彦县东松花江北岸)率兵讨之。
捏怯烈王率20余骑脱走,伯帖木儿掳其妻子畜产,追到桃温水(汤旺河)得其所管桃温万户府水达达户五百,以闻帝命,以充渔户。
伯帖木儿度地置马站(古代驿站的一种)七所,令岁捕鱼,驰驿以进。
《元史》卷四十一顺帝纪四载:“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春三月……桃温万户府各翼人民饥,赈之”。
说明此时桃温万户府水达达户缺粮,闹饥荒,元朝政府给予救济。
更说明桃温军民万户府由元初一直存在到元末。
该古城址在辽代是五国部盆奴里过故城,金代蒲与路屯河猛安故城,明代诚讨温卫故城,明代海西东水路城站的托温城满赤溪站,清代称固木纳城。
四.古城现状
远道桃温军民万户府故城址略呈长方形,原城墙周长为2500米。
掘壕起墙,夯土板筑、有马面、角楼、瓮门、双道护城河等军事防御设施。
清末以来,因洪水作用,汤旺河道逐年西移,城址东部收到冲刷,城址现仅存三分之一。
五.保护价值
桃温万户府故城址,是目前唯一能够认定的《元史》所记载的水达达等路五个军民万户府故城之一,城址中出土了正面铸有“至元二年”背面铸有“戍六”陽文铭文的“元代铜权”及巴思巴文“大元通宝”铜钱,元代青砖等元代遗物,对于研究元代在黑龙江地方的军政建置及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价值。
此城址又是被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所沿用的古城,对于研究我国东北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0年5月24日,汤原人民政府将元代军民万户府故城址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元代桃温军民万户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将元代桃温军民万户府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水达达路印
水达达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
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即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抚镇北边。
……分镇混同江南北之地。
”此处混同江指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
据此,并参照其他史料,克制水达达路管辖自今汤旺河(桃温水)、牡丹江(胡里改)以东的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和鬼嵬(库页岛)。
元朝在这里“设官牧民,随俗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