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活科学教案下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欧姆定律1.2 电路的串联与并联1.3 电磁感应1.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 章节二:光与色2.1 光的反射与折射2.2 凸透镜与凹透镜2.3 光的色散与合成3. 章节三:声音与波动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波的干涉与衍射3.3 音调、响度与音色4. 章节四:力与运动4.1 力的合成与分解4.2 牛顿运动定律4.3 能量守恒与转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与磁、光与色、声音与波动、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光的色散与合成的理解声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电阻、导线、电源、磁铁、电流表、电压表等反射镜、折射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等声波实验器材、音叉、共鸣箱等弹簧测力计、滑轮、小车等2. 学具:画图工具、计算器、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配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 章节及重点内容:电与磁: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光与色: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合成声音与波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的干涉与衍射力与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与磁章节:计算题、实验题光与色章节:填空题、选择题声音与波动章节:简答题、实验报告力与运动章节:计算题、论述题2. 答案:教师根据作业难度和知识点,提供详细答案。
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校本课程教案课程类型:初中校本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科学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 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彩虹的出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如探究水的沸腾过程、彩虹的形成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的原理。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电器用久后会发热、如何防止自行车生锈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这些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现象和科学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如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天气的变化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的原理。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现象和科学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案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2学情分析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在小学阶段中学生通过学习已获得了关于磁铁的一些知识,本课时是本章电和磁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通过对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问题的探究,向学生介绍有关磁的一些基本知识:磁性、磁体、磁极、磁化,为本章后续研究磁体作准备。
教材编写怪实验为基础,通过采用实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3重点难点重点磁极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化的概念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体、磁性、磁极、磁化等概念,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学会以实验的方法判断磁体的两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对磁体的神秘感,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学时难点难点磁化的概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引入(一).【引入】抛出问题: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生回答】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二)介绍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我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司南是磁石做的,司南柄可以指南,罗盘比较重,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接着出示现代指南针,追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生回答】指南针可以用来指南北。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指南针是否可以指南北?一、观察规律:将小磁针放在针尖上,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注意:1、不要让其它磁体靠近它。
2、多做几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现象:让学生现场感受指南针的指向。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八章第二节人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人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奉化市大堰中学金敬顶一、教学构思:1、教材分析:人的生殖和发育包括“生殖”、“发育”和“青春期卫生”三部分。
其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叫生殖,人体的生殖功能是由哪个系统完成的;二是什么叫发育,人体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青春期发育有哪些特点和应该注意哪些卫生保健。
本章内容教材图片清晰,内容条理性强,易懂、易通。
2、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生殖、发育等问题,存在各样学习心理,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用平常心理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b、知道受精的概念;c、知道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d、知道睾丸和卵巢的功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识别人体生殖系统图和有关内容的交流学习,提高观察能力,培养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消除封建思想、偏见以及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能正确、严肃、科学地对待正常的解剖生理知识,端正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组成。
难点:精卵结合,受精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述法,讨论法,交流等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古代就有很多神话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出世进行了描述。
如对黄帝的出世就有这样的描述:黄帝的母亲一天夜里出去漫步,满天的星后撤下一片星光,四处静悄悄的,只有微风在轻轻地吹。
突然,有一道闪电横空出世,绕着北斗星急速旋转,北斗七星中的枢星迸射出一道强烈的星光,把静静的郊野照得雪亮,这个姑娘“感而孕”,遂生黄帝。
师:这个神话有没有科学性呢?生:(思考或猜测)师: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二) 新课探究师:黄帝从他妈妈肚子生出来的现象就属于生殖。
生殖发育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我们说在生物中功能总是与结构向结合。
与人类生殖这项功能相关的结构是生殖系统。
人的生殖系统是如何的呢?(多媒体展示男性生殖系统图)观察并讨论: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主要性器官是什么?有什么功能?生:(分小组讨论,随机抽签决定汇报讨论结果,2个小组回答):男性生殖系统主要性器官是睾丸。
八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一系列有关微观粒子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教学方法:课堂实时反馈,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目的: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微观粒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关键知识点。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关于物质微观粒子的知识?这些知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2.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并能运用模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微粒的大小、电荷、排列方式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物质有不同的状态、颜色、气味等。
2.设想二: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微观粒子概念。
科学造纸术教案
科学造纸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人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纸与纸张”,详细内容包括:纸的发明、纸张的制作过程、纸张的性质和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知道纸张的主要成分和性质。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纸的发明、制作过程,纸张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纸张的制作过程,纸张的性质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等)。
学具:实验材料(废纸、水、化学品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古代造纸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纸的发明背景,讲解纸张的制作过程,包括打浆、过滤、压榨、干燥等步骤。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手体验造纸过程,观察纸张的性质。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纸张的科普宣传海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纸的发明背景2. 造纸术的传播3. 纸张的制作过程4. 纸张的性质5. 纸张的用途七、作业设计1. 描述纸张的制作过程,并说明各步骤的作用。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纸张制品,说明它们的用途。
3. 探讨纸张的性质对生活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如环保型纸张的研发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补充1. 纸的发明背景:纸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时期。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质量提高,造价降低,逐渐普及。
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 纸张的制作过程: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如木浆、竹浆等。
制作过程包括打浆、过滤、压榨、干燥等步骤。
打浆是将纤维原料浸泡、研磨成浆;过滤是将浆中的纤维和杂质分离;压榨是去除浆中的水分,提高纸张的强度;干燥是将压榨后的纸张进行干燥,使其成型。
初中八年级全套科学教案(共36课)
初中八年级全套科学教案(共36课)课程概述这份初中八年级全套科学教案共包含了36个课时的内容。
这些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八年级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案列表1. 第一课:物质的分类与性质2. 第二课:山体的形成与变化3. 第三课:全息成像技术4. 第四课:生物和环境5. 第五课:能量的转化与守恒6. 第六课:声音的传播7. 第七课:计算平均速度8. 第八课: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9. 第九课:光的反射与折射10. 第十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1. 第十一课:运动的描写与分析12. 第十二课:物体与镜子的关系13. 第十三课:理解物质的热性质14. 第十四课:水的三态变化15. 第十五课:飞翔的原理与应用16. 第十六课:万有引力与地球运动17. 第十七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18. 第十八课:能转换与利用19. 第十九课:探究地表水的循环20. 第二十课:电路与电流21. 第二十一课:空气中的水汽22. 第二十二课:摩擦力与滑动摩擦23. 第二十三课:西周的科技成就24. 第二十四课:电能的传输和转化25. 第二十五课:人体组织与器官26. 第二十六课:构建平行线判定条件27. 第二十七课:地质灾害与防治28. 第二十八课:声音的特性29. 第二十九课:光的衍射和干涉30. 第三十课:探究声速和光速31. 第三十一课:酸和碱的认识32. 第三十二课:地壳变动对环境的影响33. 第三十三课: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4. 第三十四课:固态材料的使用与改造35. 第三十五课:能量的调节和转移36. 第三十六课: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上就是初中八年级全套科学教案的内容列表。
这些教案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能够获得全面的科学教育。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6.1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6.2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第七章《环境与人类生活》7.1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7.2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教学挂图环境问题相关图片和视频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植物种子、昆虫等)环保调查问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提问:“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讲解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选择题。
填空题:补充完整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句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书籍和文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5. 例题讲解的深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突出重点知识。
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集第一章粒子的模型、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板书】一、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通过读图,可知: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练习】【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授】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2、避免混乱三、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3新版教材)
第一课时:引入新知识
教学目标
- 了解本学期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重点内容
- 温上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为本学期的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步骤
1. 创设研究氛围:
- 通过展示与科学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带领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科学内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2. 研究目标介绍:
- 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重点内容,激发他们对本学期科学研究的兴趣。
3. 温上学期知识:
- 与学生一起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记忆。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上学期科学研究中的经验和收获。
4.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 提出本学期将涉及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于本学期科学研究的疑问和期望。
教学重点
-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 温上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巩固基础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科学实践或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6章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钟燕萍一、教学目标:1、知识:A、了解植物感应性现象B、了解生长素发现的历史2、能力:A、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B、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思想:A、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B、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过程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的感应性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四、资源:多媒体课件、绿色盆栽植物五、教学过程导入:你知道成语“闭月羞花”的典故吗?播放ppt:含羞草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视频)你还知道自然界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吗?播放ppt:捕蝇草对昆虫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向日葵对太阳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视频)睡莲新授:植物感受外界的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你知道大自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哪些环境条件吗?(阳光、空气、水、重力等)植物又是如何适应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呢?活动:观察绿色盆栽植物(注意观察植物的叶,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这样分布?)结论:向光性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植物的向光性能使整个植物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播放ppt:植物对光的反应提问:绿豆苗为什么长成这样?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播放ppt:燕麦胚芽鞘的实验结论:达尔文的推测: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并向下运输,促进了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和向光弯曲。
温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 生长素),并向下运输,促进了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
播放ppt: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小结:生长素产生部位:尖端。
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是均匀分布的,它的产生跟是否有光照没有关系;生长素作用部位:尖端下部。
尖端——感光部位;尖端下部——生长(伸长)弯曲的部位议一议:你观察过植物开花吗?你知道桃花、莲花、菊花、梅花各是在什么时候开的吗?可能是环境中的什么因素影响它们开花的时间?播放ppt:为什么路灯周围的落叶树落叶比其他树晚?结论:光还能作为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信号,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播放ppt:你知道植物的根和茎为什么这样生长吗?播放ppt:植物对重力的反应结论:茎背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负向重力性(负向地性);根向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正向重力性(正向地性)。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6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三课时教案
说明:我校(庵东初级中学)正掀起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高潮,本人尝试着把领会的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
第六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应利君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315327 预习提纲:(分小组预习指导课内或课外完成)一.讨论并努力解决以下问题:1.叶可分为单叶和复叶,那么怎样的叶片称单叶,怎样的叶片称复叶?参看131页图6.1.11。
2.叶有不同的着生方式,查阅资料了解何谓互生、对生、轮生。
采集不同的叶片根据其叶的着生方式进行分类。
3.叶片的叶脉有平行脉和网状脉之分,对采集到的叶片根据其叶脉进行分类。
4.完成1、2、3、后,根据采集到的叶片填写130页的表格。
5.参看图6.1.11,你能把复叶再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吗?6.每一片叶片都有哪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各有何功能?7.一般每片叶片的内部结构都分为那三部分?8.表皮细胞的特点?表皮的作用?表皮上的气孔如何构成,有何作用?9.叶肉细胞的特点?叶肉部分分为哪二部分,各有什么特点?10.叶脉有哪二种作用,导管和筛管各有何作用?二.对以上预习题你有何困难,预习以后你还有哪些疑问?三.请从收集到的课外资料中摘录你感兴趣的与本课时有关的内容。
教案:(展示课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叶的外部形态和功能;学会区分单叶和复叶;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认识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显微镜的操作技能;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敢于发表观点的自信和勇气;进一步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重点:叶的基本形态、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一.预习效果展示1. 叶的形态:学生自我检查对1、2、3、5、题的预习效果,巩固相关内容。
(1)屏显不同的叶片,让学生自由回答是单叶还是复叶,是复叶的哪一种,是哪一种着生方式,是哪一种叶脉。
(2)如判断错误,让学生讨论及时修正。
(3)再小组自我评判预习题4的完成质量,如有错误及时修正。
八年级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1、细心观察身边的现代科技,发现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
2、学会运用研究方法研究课题。
3、在讨论中研究如何正确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学会独立或合作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并以演讲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课题,并用搜集到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的调查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同学们,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那么你还了解哪些科学知识呢,就我们身边的事物谈谈好吗?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现代科技正迅速发展,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搞一次综合学习活动。
二、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就是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运用书中提供的研究方法观察、采访、搜集信息,这个任务你们完成了吗?好,请同学们把材料放在桌面上我们一会儿会用到。
三、讨论与交流(一)讨论1、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烦恼,你们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吗?2、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既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又能不被那些“烦恼”所困扰呢?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注意要把大家的观点和想法作以记录。
(二)发表交流1、独立或合作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用上你们搜集到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围绕着你们表达的观点来取舍。
2、个人或小组代表到台前发表调查报告,可以配以图片、照片、表格等。
综合实践活动——可怕的火灾【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惑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方法引导】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撰写;问卷调查法。
【学科整合】与化学、思想品德、物理等学科整合。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或想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1.老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特殊的号码,它们都有什么作用?2.课件显示:"114、120、110、119",引出"119"火警电话。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很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过于依赖他人,自己思考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创造新生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科技与生活”一节,主题为“科学创造新生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2.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实例,如智能手机、3D打印、无人驾驶等,并探讨其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实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小型太阳能装置。这个操作将演示太阳能技术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科学创造新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便利的情况?”(如手机支付、在线学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科技如何创造新生活。
(3)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技对社会、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双重影响。
八年级生活科技教案:如何科学利用手机
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机的功能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
除了手机最基本的通讯功能,它还可以用来上网、听音乐、拍照、记录日程等等。
但是,如果不注意科学利用手机,有时候手机反而会对我们的健康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在八年级生活科技教学中,我们需要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利用手机。
一、正确使用手机的时间现在的学生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人经常玩手机到深夜。
这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我们要教孩子们科学利用手机的时间,不能再通宵玩手机了。
通常来说,在晚上7点之后就要放下手机,专心看书、写作业或者做其他有益的事情。
如果实在有需要用手机,建议使用滤蓝光的功能,不会对眼睛造成太大的危害。
二、合理使用手机的通讯功能学习科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手机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通讯,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应该充分利用它的通讯功能。
手机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社交软件等不同的方式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但是在使用时也要注意礼仪和安全。
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不要在课堂上打电话、避免去危险的网站和交际场所等等。
三、科学利用手机学习手机不仅可以用来娱乐,同时也可以用来学习。
学生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些有趣的学习应用,比如语言学习、地理学习、编程学习等等。
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和竞争力。
但是在使用这些应用时也要注意时间的管理,不要沉迷于游戏和视频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
四、选择健康有益的手机应用相信很多人都有下载各种手机应用的经历,但是并不是所有应用都是健康和有益的。
有些应用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血腥等等。
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安全、有益的手机应用,不要让负面影响侵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保护眼睛和隐私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对眼睛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问题。
在使用手机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比如说,在弱光环境下使用手机时要开启夜间模式,避免光线刺激眼睛。
八年级下册科学《保护土壤》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对土壤保护问题的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的表现,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认识到保护土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5.增进学生对我国土壤资源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制定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土壤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土壤侵蚀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1)土壤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与区分;
(2)土壤侵蚀成因及防治措施的掌握;
(3)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土壤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自我。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土壤调查等,拓宽学生视野;
(2)鼓励学生参加与土壤保护相关的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年级下册科学《保护土壤》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 科学 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教案主题: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方式及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性质,谁能告诉我光是如何传播的?2.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
二、新课内容1.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
2.光的反射(1)讲解光的反射现象: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2)介绍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讲解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光的传播(1)准备材料:激光笔、直尺、白纸。
(2)操作步骤:用激光笔照射直尺,观察光在直尺上的传播轨迹。
(3)观察现象:光在直尺上沿直线传播。
2.实验二:光的反射(1)准备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2)操作步骤: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3)观察现象:光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
四、课堂小结2.提问:如何运用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
2.提问:如何运用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应用(1)讲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光纤等。
(2)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切割等。
2.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1)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如光学镜头、反射镜等。
(2)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太阳镜等。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光的反射定律(1)准备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初中科学筷子搭桥教案
初中科学筷子搭桥教案学科:初中科学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桥梁的结构和承重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筷子搭桥的承重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桥梁的结构和承重原理。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桥梁结构的合理设计。
2. 承重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每人一双筷子。
2. 若干积木。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结构和承重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桥梁的了解和认识。
二、探究筷子搭桥的承重能力(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用一双筷子搭一座桥。
2. 学生在桥上放置积木,观察桥的承重能力。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筷子搭桥的承重原理。
三、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2.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桥梁的承重原理和设计要点。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设计并搭建一座具有较高承重能力的筷子桥。
2. 学生将筷子桥放置在积木上,测试其承重能力。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筷子桥的承重原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桥梁的结构和承重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探究筷子搭桥的承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桥梁的结构和承重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验设计方面,部分学生对桥梁的结构和承重原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八年级科学教案整套
八年级科学教案整套教案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及相应的条件- 理解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 定性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等- 定量性质:质量、体积、密度等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相态变化、溶解等- 化学变化:燃烧、腐烂等3. 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变化:升华、凝固- 液态变化:融化、汽化- 气态变化:凝华、凝结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思考。
2. 研究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性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
3. 研究物质的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解释一些常见的变化现象。
4. 研究物质的三态变化:介绍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转化条件,鼓励学生思考并找出更多例子。
5. 练与巩固: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一些具体例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规律,并进行知识归纳整理。
教学评估-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程度。
- 练表现: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 总结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总结所学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知识点。
教案2:生物的进化与适应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适应的原理- 掌握进化的证据和常见的进化现象- 理解自然选择和适应的关系教学内容1. 生物进化的概念- 进化:物种在长时间内逐渐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2. 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化石:化石记录了生物的演化历史- 比较解剖学:不同生物体的结构相似性和差异性- 生物地理分布:不同地区生物的分布现象和关联性3. 进化的常见现象- 种的形成:隔离和适应导致新物种的分化- 进化的速度:渐进进化和突变进化- 进化的趋势:分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逐渐增加4. 自然选择和适应- 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有利性状在繁殖中得以保留- 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行为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进化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科学教案第1课家电节能方法多一、【教学思路】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家用电器铭牌和说明书的基本要素及其含义;二是能设计合理使用小家电的顺序;三是学会根据产品说明书正确有效的使用家用小电器本节教学思路是通过自主学习展示厅中的图片、文字和信息库中提供的有关安全使用小家电知识和信息,了解家用电器铭牌和说明书的基本要素,为掌握使用小家电技能做铺垫。
在以蒸汽枪为例的操作实践中,教材通过一系列规范明确的操作示意图和教师的示范操作,详细讲解小家电的使用技能,使学生从中明确掌握小家电的使用顺序,体会和领悟正确有效使用电器产品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通过范例学习,能把学到的技能进行迁移,达到设定的教学目的。
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组内交流讨论自带小家电的性能和使用顺序,使学习的领域更广泛,迁移能力也会加强。
本教学要突出的重点是:能根据产品说明书,正确有效地使用家用小电器。
具体措施:(1)指导学生自主解读展示厅、信息库的图片、文字的信息,了解有关小家电的使用必备知识,为掌握技能做好知识辅垫。
(2)通过对教材中“蒸汽枪”示范载体的观察和分析,知道“蒸汽枪”熨斗的正确使用顺序,再按照自带小家电说明书,设计符合自带小家电的使用顺序,把“蒸汽枪”的使用技能迁移到自带小家电或其他小家电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并能按照小家电的特性加以改进。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能分析各种使用说明书,设计正确使用小家电的顺序。
突破难点的措施:(1)通过小组讨论设计使用顺序,借助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地解决设计难点。
(2)教师利用多媒体把难点作为典型示范突现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大家开动脑筋,寻求突破难点的金点子。
(3)针对这节内容对学习有困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铭牌的各项含义,能看懂家电产品说明书,并能根据某一说明书简单描述该家用小电器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参照产品说明书,正确有效地使用家用小电器 3.能通过信息收集,正确选择所需家用小电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外自主学习和信息收集过程,提高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示范载体的引领下,能主动设计、改进和修正不合理的操作顺序,逐步提高规范使用家用小电器的技能 3.通过自评互评,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其他家用设备的使用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2.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树立安全使用电器的观念 3.逐步养成善于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参照产品说明书,正确有效地使用家用小电器 2.教学难点:分析使用说明书,设计正确使用小家电的顺序四、【教学工具】各类家用小电器、实物投影仪、说明书、示范光盘、小型电源转换器、课件五、【教学过程】1.课时:2课时2.准备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小家电的使用的知识信息。
3.导入:可以列举有关实例图片或展示一些小家电,知道小家电给现代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4.指导学生学习展示厅、信息库。
并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讨论交流,在些基础上设问。
设问:1、根据产品功能,前面展示的小家电可分哪几类? 2、什么是电器的“身份证”及其位置?铭牌的主要内容及各项含义?说明:使学生了解家用电器铭牌和说明书的基本要素及其含义,明确铭牌和说明书的重要性。
3、说明书的种类,它的作用及其主要内容?5.阅读铭牌、说明书。
活动1:识读所给铭牌和学生自带的各类小家电的铭牌。
①根据教师所给的铭牌,按要求完成表格各项内容的填空。
②学生阅读自带的小家电铭牌,根据表格内容再记录一次。
同桌相互交流。
活动2:阅读说明书。
学生分小组阅读自带的说明书,教师可预先设计好问题,根据问题交流讨论。
问题:①该产品有哪些部件组组,是否需用要装配?若需装配,说说装配的步骤。
②该产品使用是要注意哪些问题?③说明书是没有没告诉你该产品会出现常见的故障,如何排除?④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到什么地方去维修?等等6.家电使用安全常识活动3:交流讨论家电使用安全的常识,教师设问并作作归纳。
(1)家电摆放的环境要求?(2)额定电压与供电电压不符时,怎样使用电器?(3)经常开机、关机会对家电有影响么?为什么?等等。
7.正确有效使用小家电的探究活动活动4:(1)以使用“蒸汽枪”为载体,根据操作示范图教师进行示范操作。
并归纳小家电的一般操作顺序。
顺序:清点——阅读说明书——安装——使用——收存(2)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设计自带小家电使用顺序,组内进行交流。
并在实际说明:先教师示范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再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使用顺序的构思过程,会发现设计步骤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得出设计的整体步骤,使学生对设计步骤和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个别小组如有困难,教师应该及时辅导,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给予补充和帮助。
操作中改进设计顺序。
(3)交换小家电,提出设计方案并组间交流。
并通过组间相互交流,吸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改进设计方案。
这样可以巩固己学知识,进一步扩展和迁移所学技能。
8.实践活动:根据上面的设计,每小组选一位代表当产品推销员,介绍小家电的铭牌、性能、正确的使用方法等。
说明:产品推销员,必需要求非常熟悉产品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铭牌、产品说明书的识读能力,并要求能参照产品说明书,正确有效地使用家用小电器。
在据推销过程中,学生(客户)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了学生了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9.学生交流评价。
看看前面哪个小组的方案设计或产品介绍得最清楚、最全面、最容易让人接受。
六、【教学参考】 1.家电使用常识:(1)、新购买注意事项:新购买的家用电器,在使用之前首先应认真查看产品说明书中的技术规格,如电源种类是交流还是直流,电源频率是否为一般工业频率50HZ,电源电压是否为民用生活用电220V 耗电功率多少,家庭已有的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特别是插头座、保险丝、电度表和电线,如果负荷过大超过允许限度便发热损坏绝缘,引起用电事故。
上述内容核对无误,方可考虑安装通电。
(2)、新购买安装注意事项:安装家用电器应查看产品说明书中对安装环境的要求,特别注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不要将家用电器安装在湿热、灰尘多或有易燃、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3)、家用电器电源连接注意事项:必须采用可开断的开关或插接头,禁止将电线直接插入插座孔。
凡要求有保护接地或保安接零的,都应采用三脚插头和三眼插座,并且接地、接零插脚与插孔都应与相线插脚与插孔有严格区别,禁止用对称双脚插头和双眼插座代替三脚插头和三眼插座,以防接插错误,造成家用电器金属外壳带电,引起触电事故。
接地线,接零线,虽然正常不带电,为了安全其导线规格要求不低于相线,其上不得装开关或保险丝,也禁止随意将其接到自来水、暖气、煤气或其它管道上。
(4)、通电试用前注意事项:应对照相关使用说明书,将所有开关、手柄置于原始停机位置,按说明书中要求的开停操作顺序操作,如果有运动部件,应事先考虑足够的运动空间。
如果通电后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进行检查。
(5)、家电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禁止用湿手去接触带电开关或家用电器金属外壳,也不能用湿手更换电气元件或灯泡。
对于经常拿在手中使用的家用电器,如电吹风等切忌将电源线缠绕在手上使用,禁止用拖电线的办法来移动家用电器,需要搬动应先切断电源,禁止用拉电线的方法拔插头,一般家用电器不要长时间(几个小时)连续使用(电冰箱除外),特别是人体经常接触的电热器具,最好加装过热保护,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气味和异常噪音应停止使用,切断电源进行检查。
(6)、使用后注意事项:家用电器使用完毕,要随手切断电源,紧急情况需要切断电线时,必须用绝缘电工钳或带绝缘手柄的刃具。
(7)、家电保险丝注意事项:家用电器禁止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禁止用一般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之类代替电工胶布。
(8)、日常的维护和检查: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应保持其干燥和清洁,对供电线路和电气设备要定期进行绝缘检查,发现破损处要及时用电工胶布包紧;在雨季前或长时间不用又重新使用的家用电器,500V摇表测量其绝缘电阻不低于1兆欧,方可认为绝缘良好,正常使用。
2.谈谈小家电节能方法:与大家电比起来,小家电虽然耗电比较小一些,但因使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总的耗电量也不可小视。
但若能掌握好小家电的使用窍门,不仅可节省电能,还能延长使用寿命。
微波炉在加工食品时,应加层保护膜,一是使食品水分不至蒸发,二是节省电能。
电熨斗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w或700w的调温电熨斗,这种电熨斗升温快,达到使用温度时能自动断电,不仅能节约电能,还能保证熨烫衣物的质量。
若根据不同面料安排不同的时间熨烫,如先熨烫耐温较低的化纤衣物,待温度升高后再熨烫耐温较高的棉麻织物,断电后利用余热再熨烫部分化纤衣物,这样更能节省电能。
电水壶电热管积了水垢要及时清除,这样既能提高热效率,又能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约了电能。
电饭煲使用时在电饭煲上盖一条毛巾(不要盖住出气孔),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电饭煲用完后,一定要拔下电源插头,不然锅内温度下降到 70℃以下时,它会断断续续地自动通电,这样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
取暖器使用电热取暖器的房间要尽量密封,防止热量散失。
室温达到要求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电风扇耗电量与扇叶转速成正比。
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尽可能用中、低档。
此外,经常保持电器的清洁以及电器的插头与插座接触良好,也能节电与延长使用寿命。
第2课远离电磁辐射【教学课时】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通过调查能说出桂林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3.培养学生合作调查环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查收集桂林市环境问题的资料,拍摄一些实景照片,绘制一些图片。
2.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网络查询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结合调查撰写报告。
【环境教育渗透点】1.通过调查,认识桂林市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
3.通过学习,认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重点为学生调查内容的报告,难点为讨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及如何引导学生将环境保护从观念走向实践。
【教学过程】电磁辐射污染对公众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长期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5月8日闭幕的全国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调查总结会上专家一致呼吁,要加强电磁辐射的环境管理。
调查结果表明,在广播电视发射设备、通信、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工、科、医高频设备,交通系统电磁辐射设备和高压电力系统5大电磁辐射污染源中,最大、最集中的电磁辐射是广播电视发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