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和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路1.3 电磁感应2. 章节二:力与运动2.1 力与运动的关系2.2 牛顿三定律2.3 机械能3. 章节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3.2 生态系统3.3 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和磁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现象。
2. 使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三定律,掌握机械能的转换。
3. 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的分类、进化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际运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生物的分类与进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磁铁、电路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作业本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等现象,引发学生对电和磁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路、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解牛顿三定律。
探讨机械能的转换,展示实例。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和磁:电荷、电场、电流、电路、电磁感应2. 力与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定律、机械能3.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进化、生态系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和磁:计算题、实验题力与运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生物多样性:选择题、简答题2. 答案:教师根据作业题目编写答案,并在课后批改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小电路、观察生态系统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欧姆定律1.2 电路的串联与并联1.3 电磁感应1.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 章节二:光与色2.1 光的反射与折射2.2 凸透镜与凹透镜2.3 光的色散与合成3. 章节三:声音与波动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波的干涉与衍射3.3 音调、响度与音色4. 章节四:力与运动4.1 力的合成与分解4.2 牛顿运动定律4.3 能量守恒与转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与磁、光与色、声音与波动、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光的色散与合成的理解声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表、电阻、导线、电源、磁铁、电流表、电压表等反射镜、折射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等声波实验器材、音叉、共鸣箱等弹簧测力计、滑轮、小车等2. 学具:画图工具、计算器、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配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 章节及重点内容:电与磁: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光与色: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合成声音与波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的干涉与衍射力与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与磁章节:计算题、实验题光与色章节:填空题、选择题声音与波动章节:简答题、实验报告力与运动章节:计算题、论述题2. 答案:教师根据作业难度和知识点,提供详细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4课《二氧化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3. 学会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排放控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3. 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排放控制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和排放控制。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试管、导管等),二氧化碳气体瓶。
学具:实验记录表,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学习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并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排放控制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排放控制: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的短文,包括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和排放控制等方面;3. 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答案:1.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答案;2. 关于二氧化碳的短文;3. 家庭小实验的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4讲,主题为“二氧化碳”。
详细内容包括: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2.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3. 二氧化碳的用途;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循环过程及用途;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循环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用途及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装置、二氧化碳灭火器、温室气体演示仪等;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单、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温室效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4. 例题讲解:讲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环保教育:介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2.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3. 二氧化碳的用途;4.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简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2)描述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3)列举二氧化碳的用途,并说明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无色、无味、不易燃烧、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生物呼吸、燃烧、化学分解等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化工原料、制冷剂等。
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化。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1.1 滑轮与滑轮组1.2 杠杆1.3 轮轴与斜面2. 力与运动2.1 力的合成与分解2.2 牛顿第一定律2.3 常见的力3. 热现象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3.3 热膨胀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2. 培养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3. 使学生理解温度、热量和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膨胀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的计算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热传递和热膨胀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杠杆原理;牛顿第一定律;热传递的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杠杆、轮轴、斜面、小车、气球、温度计、热水、冷水、金属块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如吊车、剪刀等,引出简单机械的学习。
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合成现象。
通过热水使气球膨胀的实验,引入热膨胀的概念。
2. 例题讲解:通过滑轮组的例子,讲解力的计算。
利用图示和实际操作,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
以物体在水平面和斜面上的运动为例,讲解力的作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和杠杆的实验,计算力的合成。
通过小车和气球的实验,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探究热传递和热膨胀现象。
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简单机械原理图和计算公式。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意图。
3. 热传递方式和热膨胀现象的关键信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根据给定条件,计算滑轮组和杠杆的力。
分析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运用牛顿第一定律。
应用题:解释热膨胀在金属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评估学生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热现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省部级优秀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教学设计(30篇)
《 磁 生 电 ( 第 一 课 时 )》 教 学 设 计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表示元素的符号 2》教学设计
《第 1 节 土壤的成分》教案
1 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一课时)
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设计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一课时
第 1 章 电和磁 > 第 2 节 电生磁 >
“任务驱动”下的初中物理疑难点复习教学设计研究 ——以“家庭电路复习”教学为例
第收 (第一课时)
3.7 自 然 界 中 的 氧 循 环 和 碳 循 环 教 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欧姆定律1.2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1.3 电流的磁场1.4 电磁感应2. 章节二:声与光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2 光的反射与折射2.3 光的色散与合成3. 章节三:力与运动3.1 牛顿第一定律3.2 动能定理3.3 平衡力的条件4. 章节四:生物与环境4.1 生物的适应性4.2 生物的多样性4.3 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声音、光的传播原理,掌握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和合成现象;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能定理、平衡力的条件等力学基本原理;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和合成的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能定理、平衡力的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电流的磁场;声音、光的传播原理;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磁铁、音叉、平面镜、三棱镜等;多媒体设备:PPT、视频、实物投影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光的色散实验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讲解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结合实际例题,分析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纠正错误。
4. 实践活动安排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能力;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1-2 电生磁
1.2 电生磁〖要点整理〗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2.直线电流的磁场:⑴分布规律: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一个个同心圆,离直线电流越近,磁性越强,反之越弱。
⑵判断方法:安培定则(一)用右手握住导线,让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环绕方向。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⑴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⑵安培定则(二):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通电直导线磁场与通电螺线管磁场判断方法的区别。
通电体直导线螺线管指位大拇指电流方向磁体N极四指磁场方向电流方向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①电流大小有关。
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②螺线管的匝数有关。
在其他因素相同时,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与是否插入铁芯有关。
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插入铁芯后磁性增强。
〖例题解析〗例[2014黔东南]为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小明用电池(电压一定)、滑动变阻器、数量较多的大头针、铁钉以及较长导线为主要器材,进行如图所示的简易实验。
(1)他将导线绕在铁钉上制成简易电磁铁,并巧妙地通过来显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下面的实验也用这种方法的是。
A.认识电压时,我们可以用水压来类比B.用光线来描述光通过的路径C.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看有没有溅起水花,来判断音叉有没有振动D.用斜面小车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连接好电路,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较大,闭合开关,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接着,移动变阻器滑片,使其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小,观察到图乙所示的情景,比较图甲和乙,可知图中的电流较小,从而发现,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选填“大”或“小”)磁性越强。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4讲“二氧化碳”。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循环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装置、实验用试管、烧杯、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进而引入本节课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
(2)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不助燃、不燃烧、与水反应碳酸等。
(3)介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植物光合作用、调节气候等。
3.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34讲课后习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2. 内容:(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
(2)化学性质:不助燃、不燃烧、与水反应碳酸等。
(3)自然界中的作用:植物光合作用、调节气候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3)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有了深入理解,但在实验操作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等。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全教案
1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作业本A本P1 第4题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作业布臵:作业本教学过程【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课】一、常见的符号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投影展示:常见的符号如:交通符号,安全符号等(作业本A本P1 第1、2题)二、符号的意义主问: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讲解:1、简单明了地表达事物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
2、避免因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
3、避免因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小结: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2、避免混乱三、模型主问:为什么要使用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水的三态变化模型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作业本A本P1 第4题)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水用符号表示为“H2型表示水分子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请同学在书上填空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
浙教版初中科学8年级下册教案
在(b)位置为什么不发生转动?分析:如图4所示,由于通电线圈的两条对边中电流方向相反,它们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相反且不在一条直线上,在这两个力作用下线圈会发生转动。
当线圈从(a)位置转过90°时,这两上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
线圈在这对平衡力作用下可以在该位置保持静止。
线圈的这一位置(b)叫做平衡位置,此时线圈的平面恰与磁感线垂直。
(2)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为什么不立即停下来,而是在位置附近摆地动几下才停下来?--通电线圈转到平衡位置前具有一定速度,由于惯性它会继续向前运动,但由于这时受到的磁场力及摩擦力等又会使它返回平衡位置,所以它要摆动几下后再停下来。
(二)、直流电动机【问题】:怎样使线圈在转过平衡位置后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转动下去?1.直流电动机靠直流电源供电,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直流电动机主要由磁铁和线圈组成,此外还有换向器、电刷等。
3.换向器的作用:每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它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1)“换向器”是怎样实现“换向”的?用直流电源给处在磁场中的线圈通电时,要使线圈能绕轴连续转动的关键,在于使线圈一到平衡位置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换向器”就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装置。
①“换向器”由两个半铜环组成。
②两个半铜环的开口处(即绝缘处)安装。
③当线圈由于惯性稍稍转过平衡位置时,能交换电刷与换向器的半铜环的接触,从而改变了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受力方向,使线圈仍能按原来的绕向转动(2)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区别。
三、小结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作业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应结合一套演示器材(应由学生设计,教师组装)来讲。
这样的话,学生会很清楚实验器材及如何组装,教师可示范学生猜想导体的可能的运动。
另外,导体与磁场的位置关系,本身可以是磁场动,也可以是导体动,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是怎么回事或示范规定,否则有的学生随意动,分析不出来条件。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依据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进行编写。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环境与生物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3节: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2. 第二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第1节:能量的来源与转化第2节:能量的守恒与利用第3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 第三章:化学与生活第1节:生活中的化学第2节:化学与人体健康第3节:化学与环境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能量转换与守恒、化学与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量守恒与利用、化学与环境。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量转换与守恒、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出本章教学内容。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6.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 章节内容:分章节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3.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环境:分析当地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设计一个能量转换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化学与生活:调查生活中化学制品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优缺点。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具体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实验探究、随堂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6.1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6.2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第七章《环境与人类生活》7.1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7.2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教学挂图环境问题相关图片和视频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植物种子、昆虫等)环保调查问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提问:“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讲解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选择题。
填空题:补充完整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句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书籍和文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5. 例题讲解的深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突出重点知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优质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4讲中深入学习二氧化碳。
详细内容涉及第三章“化学反应”第四节“二氧化碳性质和制备”。
我们将探索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在自然界和工业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1. 理解二氧化碳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学会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方法。
3. 能够运用二氧化碳性质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应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包括石灰石、稀盐酸、试管、气球等)、PPT、板书材料。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通过展示温室效应对环境影响,引入二氧化碳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气体对环境作用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0分钟)结合教材,系统讲解二氧化碳基本性质,通过PPT展示二氧化碳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原理,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并展示相应化学方程式。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我提供实验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实践操作。
5. 互动讨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讨论制备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
6. 性质探究(10分钟)探究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使石灰水变浑等化学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现象。
7. 应用拓展(5分钟)介绍二氧化碳在灭火、饮料制作等领域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3.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为什二氧化碳能够灭火。
b. 列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需材料及步骤。
c. 讨论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
2. 答案:a.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可以隔绝氧气,从而灭火。
2024年浙教版 科学 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教案主题: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方式及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性质,谁能告诉我光是如何传播的?2.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光的传播与反射。
二、新课内容1.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
2.光的反射(1)讲解光的反射现象: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2)介绍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讲解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光的传播(1)准备材料:激光笔、直尺、白纸。
(2)操作步骤:用激光笔照射直尺,观察光在直尺上的传播轨迹。
(3)观察现象:光在直尺上沿直线传播。
2.实验二:光的反射(1)准备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2)操作步骤: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3)观察现象:光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
四、课堂小结2.提问:如何运用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
2.提问:如何运用光的传播与反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应用(1)讲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光纤等。
(2)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切割等。
2.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1)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如光学镜头、反射镜等。
(2)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太阳镜等。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光的反射定律(1)准备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活中的化学1.1 生活中的水1.2 饮食中的有机物1.3 生活中的金属2. 章节二:身边的材料2.1 常见材料的分类与性质2.2 金属材料2.3 无机非金属材料3. 章节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3.2 热能的利用3.3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4. 章节四:电与磁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磁场与电磁感应4.3 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使学生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性质与用途,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掌握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及其原理常见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化学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等)物理实验器材(如电路图、磁场图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学生个人学习资料(如教材、笔记本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以章节为单位,列出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2. 重点、难点: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学生关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生活中的水:列举三个生活中的水处理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2.1 常见材料的分类与性质:举例说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性质。
3.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简述能量守恒定律。
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解释电流产生的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与微观粒子1.1 物质组成和分类1.2 物质性质和变化第二章生命活动与生物圈2.1 生物特征与分类2.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第三章能量转化与能源3.1 能量转化与守恒3.2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掌握生物特征、分类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解能量转化、守恒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能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与性质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与分类、生物特征与分类、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1)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a.讲解物质组成和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物质性质和变化。
(2)生物特征、分类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a.讲解生物特征、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生物适应环境。
b.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让学生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
(3)能量转化、守恒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a.讲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举例说明生活中能量转化实例。
b.介绍新能源种类、特点及开发与利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和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框架,突出重点和难点。
2. 图表:以图表形式展示物质组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结构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之间关系。
(2)举例说明生物特征、分类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解释能量转化、守恒原理,并列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实例。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2 物种的多样性1.3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 第二章:遗传与进化2.1 遗传的基本概念2.2 生物的进化2.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3. 第三章:力学与能量3.1 力与运动3.2 能量转化与守恒3.3 热力学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掌握力学与能量相关的基本原理,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自豪感,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遗传与进化的关系;能量守恒与转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力学、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图片、实物模型;遗传、进化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力学与能量相关的实验器材。
2. 学具:生物多样性调查表;遗传、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料;力学与能量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利用生物多样性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问: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2. 新知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讲解遗传、进化相关原理;讲解力学、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知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结合实例,阐述遗传、进化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解释力学、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由于碳有两种同12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C-12(提问:)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
位素,即-26 10千克C-12 M=1.993×-27-26千克千克=1.661×101/12C-12 M=1/2×1.993×10 1/12C-12作为标准?先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取找到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 10-27千克千克/1.661×O: 2.657例如:×10-26 一、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1/12质量的C-12 以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张青莲教授与相对原子质量--激发爱国热情二、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1 【例题】注意规范及计算方法。
等、CUS04.5H2OH2SO4、3CO2点、化学式的意义:52)表示各种元素原(3(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1)表示一种物质;)表示5())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4子的个数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讲解】及【练习】、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 1 、H2SO4、NH4HCO3CO2NH4NO3 【例题】H2O、【练习】Fe2O3、、、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2 【例题】讲解例题。
氢、NH4NO3①各元素的质量比跟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
提醒学生注意:例如中氮、精品文档.精品文档NH4NO37∶1∶12,而它们的原子个数比是2∶4∶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4章“二氧化碳”。
具体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制备方法和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二氧化碳制备装置、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如汽水冒泡、灭火器使用等,引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制备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二氧化碳制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4. 例题讲解:讲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2. 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碳酸钙与盐酸反应3.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碳酸应用:灭火、化工生产、饮料制作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答案:见板书设计。
2.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并说明其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示例: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排放等。
这些二氧化碳排放源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进而引发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板书】一、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
【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通过读图,可知: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练习】【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马龙老师备课】【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
例如: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授】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2、避免混乱三、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请同学在书上填空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
五,综述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
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实验:称量米的质量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
(资料打印)【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一、物质--分子--原子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二、不同种类的物质【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上:一样。
【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
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
【补充】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实验,课外资料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
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
【引入】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新授】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带正电(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
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五、带电的原子--离子【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