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学科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学科、专业索引(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学科、专业索引(博士)

高能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物理学院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近代物理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物理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070205 凝聚态物理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物理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半导体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080502 材料学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化学与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0805J1 纳米科学与技术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0803 光学工程
080300 光学工程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 所(筹)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709 地质学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青海盐湖研究所 兰州地质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070902 地球化学
青海盐湖研究所 兰州地质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在线

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在线

系统生物学系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参与国家蛋白质 设施(浦东)筹建
资源与进化生物学 野外实习教育基地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动物所
医药生物技术系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3
另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青岛海洋所等。
2、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 前沿科学问题
基础生物学板块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 结构生物学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名:姚雪彪、向成斌、毕国强、廉哲雄。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者22人:
吴缅、姚雪彪、刘海燕、田志刚、周江宁、向成斌、温龙平、王光辉、孙宝林、 周丛照、史庆华、王均、田长麟、孙斐、朱涛、胡兵、臧建业、毕国强、刘北明、 杨昱鹏、廉哲雄、张华凤。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 陈宇星、涂晓明
教授(PI)组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施蕴渝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人才群体2个。 国家基金委结构生物学创新团队(2002-2007)
国家基金委免疫学创新团队(2007-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类)获得者6名。
姚雪彪、牛立文、刘海燕、田志刚、史庆华、毕国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获得者8名。
科大生命科学学院1995-2009年SCI论文总数成长曲线
11
7、国际化
国际合 作重大 课题 2
国际 课题 2
外籍全 职教授 4
国外 引进 教授 23
主办 SCI 期刊 1
主办国际 来访国际 会议/年 学者/年 0.6 ~50
学生国 际比赛 大奖 4
出国读 研率 35%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首批“111”项目支持单位。90万/年X6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简介

进入本专业毕业时专业技行政职

进入本专业毕业时专业技行政职

姓名出生年月进入本专业学习时间毕业时间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现工作单位简介陈琼珍158687 5955719860722200409200807讲师无温州大学2008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同年进入本学院微生物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2011.9-2015.9在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目前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

2016年1月入职于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降解酶的筛选分析和肠道微生物对机体抗氧化、抗衰老的影响;2、异生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龚方华187677 06568198503200409200807讲师无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2008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考入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博连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

2016年1月入职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主要负责浙江省药学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项目管理,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的日程科研管理事务。

钱成穗198807200509200907无合伙人厦门派思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创办厦门派思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进行第三方基因检测。

公司先后与厦门第一医院、福建省立医院、泉州第二医院、河南人民医院、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等数十家医院科及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涉足大健康领域,与欧蒙中国、STAGO等国外试剂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以第三方医学检验作为依托,采用生化印迹法、基因检测、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检测包括肿瘤、神经性、代谢性等疾病,先后服务泉州第二医院、泉州儿童医院、福建省解放军总院等多家医院。

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应用化学(药) 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一、 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应用化学(药学)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大学科基础上的专门研究药物的学科,包括药物设计、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筛选、药理与毒理测试、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多个方面。

本学科师资主要为海外引进人才和国内专家,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 1. 药物化学2.药物分析与生物分析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现代药物分析方法学5.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生物工程的研究 6.药物制剂学7.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面向药物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实用型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培养方式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着重培养其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

各学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其他相关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

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普通博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 年,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含硕士生阶段)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 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应至少选修1门跨一级学科的课程。

学科代码: 180704 校内编号: B21301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培养单位: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五、学位论文应用化学方向培养单位为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级学科在化工学院,论文要求同化工学院的要求。

系主任:分委会主席:年月日年月日学院公章。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招生简章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招生简章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招生简章一、专业介绍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是一个高层次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该专业涉及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药物研发等多个方向,具有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应用前景。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素养、独立的研究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1.掌握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具备独立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2.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论文写作能力,能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4.能够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药物研发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深入研究。

四、招生对象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验技能。

同时,招生对象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追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和研究需求为导向,主要包括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两部分。

核心课程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药物研发等方面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技能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六、报名材料1.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复印件;2.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3.个人陈述(包括个人学术背景、研究经历、职业规划和选择本专业的理由等);4.推荐信(至少两封,推荐人应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5.研究计划书(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预期结果等);6.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单;7.相关证明材料(如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学科专业代码、名称

学科专业代码、名称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100201 30 105101 12 消化系疾病
王红
同上
白血病表观遗传 100201 31 105101 13 学,多发性骨髓瘤 王顺清 骨病 100201 32 105101 14 糖尿病足病 肖正华
同上
同上
100201 33 105101 15 消化系统疾病
曾峥
同上
呼吸系统感染和 100201 34 105101 16 赵子文 危重呼吸衰竭 乙型病毒性肝炎 周晓东 的发病机制
100101 01
同上
基础学 院
100101 02 100101 03 100101 04 100101 05
同上 同上
基础学 院 基础学 院 基础学 院 基础学 院
神 经 退 行 性 疾 病 洪乐鹏、 宣爱 同上 机理及防治 国 自噬与疾病 冷水龙 同上
免疫学
① 101 政 治 ② 201 英语③306 西医综 合 附属广 州市妇 女儿童 医疗中 心 基础学 院 基础学 院 基础学 院 基础学 院
同上
深圳市 南山人 民医院 附属广 佛医院 附属市 八人民 医院 附属市 八人民 医院 附属市 八人民 医院 附属市 一人民 医院 附属市 一人民 医院 广州市 胸科医 院 广州市 胸科医 院 广州医 学院第 二附属 医院 广州医 学院第 二附属 医院 广州医 学院第 二附属 医院 广州医
同上
病毒性肝炎的临 105101 41 张春兰 床与基础研究 消化内科临床和 105101 42 胡中伟 消化内镜 艾滋病及机会性 105101 43 感 染 的 临 床 与 基 蔡卫平 础研究 肾小球肾炎发病 105101 44 机 制 及 纤 维 化 预 梁鸣 防 心血管病介入治 105101 45 潘宜智 疗

中科院 研究所 学科分类

中科院 研究所 学科分类

中科院研究所学科分类
中科院的研究所学科分类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具体如下:
在中科院动物所中,学科类别主要分为动物系统与进化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资源学四大类。

其中,动物系统与进化学主要研究动物的系统分类学、分子进化学,包括动物分类学、动物系统学、动物系统进化学等领域。

动物生态学则关注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关系,研究动物的生态学行为、动物群落结构和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动物行为学致力于探索和解释动物的复杂行为。

另外,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的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理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工学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都有涉及。

请注意,以上只是中科院研究所学科分类的一部分,建议前往中科院官网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2018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拟奖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拟奖项目

广东省教育 厅
信息科学 专业评审 Z05 组
广东省教育 厅
信息科学 专业评审 Z05 组
广东省教育 厅
材料科学 专业评审 Z06 组
中国科学院 广州分院
地球科学 专业评审 Z08 组
中国科学院 广州分院
地球科学 专业评审 Z08 组
序 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提名单位/ 提名专家
专业评审 组别 组 代码
广东省教育 厅
数学与物 理学专业 Z01 评审组
广东省教育 厅
数学与物 理学专业 Z01 评审组
广东省教育 厅
化学专业 Z02 评审组
广东省教育 厅
化学专业 Z02 评审组
郑 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何松蔚(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刘晓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孙 昊(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基于转录因子和 李 渊(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5 小分子调控细胞 李 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分院 命运转换 梁丽宁(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林立龙(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张一心(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王付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原丽红(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王 喆(沈阳农业大学) 陈金平(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张树义(沈阳农业大学) 蝙蝠特殊生存策 6 刘 洋(华东师范大学) 略的机理研究 林本夫(广州市花都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张俊鹏(沈阳农业大学) 何灵江(华东师范大学) 左学国(华东师范大学)
基础医学 专业评审 Z04 组
大气颗粒物及其 内聚成分对人群 8 心脑血管疾病的 影响及分子机制 研究

不同组织与疾病来源的iPS多能性差异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不同组织与疾病来源的iPS多能性差异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不同组织与疾病来源的iPS多能性差异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Miguel Esteban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基于对iPS更能差异性的认识,研究其调控的分子机制,解决iPS应用前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为iPS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本项目的完成可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干细胞理论研究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在实际应用方面,可利用基础理论的研究结果,设计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本项目的完成也可为我国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iPS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密切关系,iPS的研究和发展还可指导和应用到其它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和相关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五年预期目标:1.通过iPS细胞不同来源间的差异研究,绘制出不同来源人iPS表观和转录水平全景图,为更全面了解和认识iPS细胞提供基础。

2.提出iPS功能性差异的调控机制,并基于此机制推进促进项目其它领域发展。

3.首次提出并证实iPS存在免疫原性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4.过基因修复制技术定点修复疾病iPS细胞中的突变基因,为iPS的临床应用克服关键的技术难题。

5.通过高效安全人iPS方法、基因修复及造血分化技术的建立,探索ß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案。

6.发表SCI收录论文60-80篇,力争在SCI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2篇。

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以上。

8.建立高水平的iPS重编程与免疫研究实验室,培养博士生20人,硕士生40人,建立一支优秀学术人才队伍。

9.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促进国内外本领域交流,扩大本项目在研究领域影响,并及时发现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采用先进技术促成项目的完成。

1、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现有任选课课程简介

1、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现有任选课课程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现有任选课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红楼梦》与人生开课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主讲教师:王颖主讲教师职称:副教授课程内容简介:课程选取了《红楼梦》与人生这一维度,介绍、剖析《红楼梦》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和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讲授内容包括绪论:《红楼梦》与人生;人物剖析㈠:宝玉、黛玉和宝衩;人物剖析㈡:凤姐、探春和妙玉;人物剖析㈢:李纨、湘云和元春;人物剖析㈣:贾母、王夫人和薛姨妈;人物剖析㈤:贾政、贾琏和薛蟠;《红楼梦》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红楼梦》与技术时代;国外《红楼梦》研究比较等。

课程名称:AutoCAD计算机绘图基础开课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主讲教师:周丹云主讲教师职称:副教授课程内容简介:是一门讲授绘制工程图样及AutoCAD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技术基础课。

主要学习国家机械制图标准、CAD绘图环境设置、CAD绘图工具与操作、图形编辑、图形输出打印等内容,要求掌握平面图、三视图、轴测图、零件图、三维图等工程图样的绘制技能。

本门课程安排在工科楼三楼计算机实验室上课,强调实操,锻炼动手能力。

本课程还配套建设有专题学习网站,同学们课后可进行自习、下载教案、查阅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直观形象,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课程名称:保健推拿学开课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主讲教师:邵瑛主讲教师职称:副教授课程内容简介:讲授推拿的定义、发展简史、推拿常用腧穴、保健推拿手法动作要领、作用及应用,常见病症的保健推拿方法及经络美容推拿和自我保健推拿等。

并进行保健推拿技能和常见病症的推拿实践训练。

课程名称:标准韩国语Ⅰ、标准韩国语Ⅱ开课学院:外事处主讲教师:赵英日主讲教师职称:讲师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对标准韩国语的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基础韩国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熟悉掌握标准韩国语的元音、辅音、发音方法、收音、双收音等的听说读写方法。

外国人在韩国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场景为主线展开情景对话,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同时创造各种情景互动模式,循序渐进、反复练习的方式基本掌握基础韩国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人员信息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人员信息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li_yinxiong@ li_zhiyuan@ liu_jinsong@ liu_xingguo@ pan_guangjin@ pei_duanqing@ qi_huayu@ qin_baoming@ qiu_fayang@ shu_xiaodong@ su_zhong@ wang_jinyong(AT) wu_donghai@ xu_yong@ yao_hongjie@ zeng_lingwen@ zhang_biliang@ zhang_jiancun@ zhang_tianyu@
女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高级科研人 zhang_xiao@ 员 研究员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zheng_hui@ zhu_qiang@ bao_xichen@ cai_jinglei@
陈超南 陈晓梨 程辉敏 杜鹃 樊娜娜 冯立强 郭宜平 廖宝剑 列浦昌 刘晶 龙飞 陆小云 罗爽 秦大江 秦莉 孙彩军 孙益嵘 王东业 王海涛 吴芬芳 张化俊 赵军岭 陈凌 陈永龙
李尹雄 李志远 刘劲松 刘兴国 潘光锦 裴端卿 戚华宇 秦宝明 邱发洋 舒晓东 苏钟 王金勇 吴东海 许永 姚红杰 曾令文 张必良 张健存 张天宇 张骁 郑辉 朱强 鲍习琛 蔡景蕾

广州国家实验室课题组介绍资料

广州国家实验室课题组介绍资料

广州国家实验室课题组介绍资料一、课题组简介1.1 研究方向广州国家实验室课题组致力于研究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科技问题,主要涉及疾病的病因机制、药物研发与治疗、新型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1.2 研究团队课题组由一批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和学术造诣的科研人员组成,包括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以及一批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员。

研究团队以团结协作、追求卓越为核心理念,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工作。

1.3 研究成果课题组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研究论文,涵盖了生物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部分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利。

课题组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级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效益。

二、课题组研究内容2.1 疾病的病因机制研究课题组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深入探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方法。

2.2 药物研发与治疗课题组致力于新药的研发和转化,通过药物筛选、分子设计等方法,开发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新药物,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防治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2.3 新型诊断技术研究课题组利用最新的生物医学技术手段,开发新型的诊断技术,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为疾病的及早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三、课题组研究设施3.1 实验室设施课题组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设施和专业的实验仪器,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能够满足多种研究需求。

3.2 数据分析评台课题组配备了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和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能够对大规模的实验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

3.3 共享资源课题组与其他课题组、学术机构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各类生物样品、实验评台和技术资源。

四、课题组发展规划4.1 国际合作课题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吸收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掌握国际研究动态,提升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地位。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二级学科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二级学科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二级学科
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有很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药物制剂、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工程与
临床工程、医学影像学与核医学、医学检验诊断学、临床药学、临
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

这些二级学科涵盖了
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多个方向,为培养高水平的生物与医药专业人才提
供了广泛的选择。

在这些二级学科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比
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可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
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生物信息学方向可以研究生物信息学
理论及其在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细胞生物学方向
可以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等。


药学相关的二级学科则主要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
物化学等方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药物研发、药物制剂、
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涵盖了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空间,也为培养高水平的生物与医药专业人才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主要学术成就与特色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主要学术成就与特色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主要学术成就与特色1. 引言1.1 概述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是目前在科学领域备受关注和重视的学术领域之一。

随着人类对健康和生命科学的不断探索,该专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本文将介绍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的主要学术成就与特色,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引言、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的重要性、主要学术成就与特色、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的发展趋势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了解该领域在科研、实践和社会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评估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并突出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探讨其重要性、主要学术成就与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理解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并可以提供对相关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指导和建议。

2.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的重要性2.1 学科背景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学科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对于生物与医药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生命科学、医学和相关技术知识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2.2 就业前景拥有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且持续发展壮大。

从制药公司到医疗器械企业,从科研机构到临床实验室,各个领域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生物与医药专业人才。

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临床试验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进入教育、管理和政策等相关岗位。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2.3 社会价值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对于社会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拥有合适的专业学位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

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

专题铸国之重器 展大湾区创新风采实验室风采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是省市联动、多方共建的战略科技力量,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GIBH)建设,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针对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国民健康重大需求,通过国际化团队和成果引进以及国内相关单位的强强联合,着力推进再生医学前沿、组织器官重塑、标准化与临床前、再生医学应用等四大学科方向的重点平台建设,打造再生医学与健康高水平前沿研究、临床应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及高水平人才培育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

建设成就(一)创新管理,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成立由中科院院士担任首届理事长的实验室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三是成立由院士组成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二)创新突破,率先建立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实验室建设和创新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专门研究出台《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ᏳညጛኧᎧ୉ఙਓࣁဏဣዩ၀ᔐݝێ৛ਜ਼పዐޝ࢐ኡᒍਓᒳਪଔညᇕࡲăᏳညጛኧᎧ୉ఙਓࣁဏဣዩ၀GIBHᏊ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1东省实验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提出10条突破性政策和措施,为实验室赋权。

(三)围绕重点,深入开展核心科研工作制定实验室首批项目的研究方向,确定首批科研项目51项。

2019年,实验室又增加粤港澳联合创新项目,通过与港澳地区科研项目合作解决研究生培养问题,项目资金过境拨付至承担单位。

初步成效(一)打造了一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研队伍实验室通过全职引入、双聘兼职、项目合作、学术指导等形式,汇聚十多名院士和49个高水平团队。

目前实验室人员规模已达976人。

(二)科研学术成果丰硕截至2019年8月上旬,实验室在Cell 、Nature 等国际知名杂志及子刊发表署名文章8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有38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培养学科专业介绍一级学科:生物学 Biology学科概况本学科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探索生命科学前沿为导向,致力于疾病机制和生命过程机理研究,努力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创新与集成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生物学作为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是我院优势突出且重点发展的学科。

该学科集中了一批在国外一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工作超过10年的高级研究员,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863领域专家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师资力量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

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研究经费超过2亿元。

本学科专业已发表优秀科技论文200多篇,多篇论文被世界权威科技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其主要研究方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机制和应用性研究”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了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本学科拥有呼吸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中科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共建),建设有“中国南方干细胞库”,专业实验室面积超过15000 M2,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2亿元。

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基础,陆续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伦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稳固的往来关系。

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研究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美国Scripps 研究院、美国Stowers 医学研究院、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美国埃默瑞(Emory)大学医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所分子医学计划干细胞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Momash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伦敦大学等机构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培养点自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培养博士毕业生58名,硕士毕业生88名。

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25%赴国(境)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工作或深造。

多名毕业生获中科院院长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优秀毕业生表彰。

学科内涵与特色本学科现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培养点,在此基础上,未来5年将建设拓展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等学科专业,为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在治疗性功能细胞获取的关键技术、新型疫苗载体技术等科技突破中提供学科支撑。

本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裴端卿研究员,是国内最早从事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

目前已在Nature、Cancer cell、Cell stem cell、PLoS Biology、Proc. Natl. Acad. Sci.、Cell research、Cancer Res、FASEB J、J of Bio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从1991年至2011年,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90余篇,被SCI引用33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408次。

担任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Cell Research副主编,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编委,Biochemical Journal顾问编委,以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Cancer Research、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FASEB Journal等学术刊物的审稿人,亚太干细胞网络执委。

担任国家“863”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发育与生殖”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并获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赖良学研究员,是2011年国家973项目《发育与生殖重要哺乳动物模型的建立》的首席科学家。

自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猪的胚胎生物工程和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1-2011年期间,将分子技术与动物克隆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建立了20多种转基因克隆猪。

近年,在SCI杂志包括《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PNAS》和《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单篇论文已经被引用多达700次。

1.细胞生物学本专业以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优势领域是体细胞重编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和研究体系及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机理研究,研究范围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研究;人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自我更新的分子网络研究;干细胞的周期调控;干细胞的分化机制;干细胞命运调控中代谢变化和线粒体的作用;神经干细胞研究;人类线粒体疾病机理及干细胞治疗等。

本专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平台,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后第三个掌握iPS技术的国家。

其后,在iPS的机理研究和技术优化方面获得一系列的成果:发现了维生素C能极大提高重编程效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阐明了成纤维细胞“变身”为多能干细胞的起始机制是由间充质-上皮细胞转换过程启动的原理,被评为Cell Stem Cell 2010年年度最佳文章之一,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本专业含分子病理学、表观遗传学、分子诊断、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重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疟疾、丙型肝炎等)和癌症的发病机理等研究方向。

利用RNA干扰、结构生物学、IP-Seq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重点探讨生化反应或过程紊乱导致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开发新型防治疫苗、药物和疗法,为解决重大传染病和肿瘤防治中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3、发育生物学本专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来研究分析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发育过程及其机理。

在实验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斑马鱼、非洲爪蟾、小鼠、猪等实验动物平台,本专业围绕这四种模式动物,展开动物发育机制研究。

培养对象与目标本学科瞄准生物学研究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临床需要和市场需求,注重原始创新,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密切结合,针对人类重大疾病,探索出可行的治疗的新途径。

本学科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与临床技术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重要基地,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级学科: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学科概况药物化学学科以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为导向,瞄准重大临床需求,以成药性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发现为核心,为我国创新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药物化学作为我院首批获批的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优势,也是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1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

绝大多数学术带头人都曾在国外一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跨国企业工作学习多年,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科技创新能力。

自2008年以来,承担科研课题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子项目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基金项目13项,新药研究与开发到位经费3572.84万元。

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在具有全新机制的抗糖尿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和结构优化;针对临床耐药的新一代蛋白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全新抗病毒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等领域获得重要进展。

部分成果已在本学科J. Med. Chem.等世界TOP 期刊发表,并成功转移转化。

本学科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药物化学专门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仪(400兆赫兹和500兆赫兹各1台)、放射性同位素及化学发光测定仪、流式细胞仪、LC-MSMS系统、多肽合成仪、制备兼分析型液相色谱、X-ray衍射仪、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Discovery studio 生物模拟软件、全自动细胞计数仪、微量天平、摇摆加氢反应釜、平行合成仪、光化学反应系统等。

同时,结合药物化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药物筛选与生物学评价,计算辅助药物设计,分析测试中心等关键公共平台。

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国内外知名医药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研究院、美国密西根大学、麻省大学药学院、香港大学,以及上海药物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

本学科培养点自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培养博士毕业生22名,硕士毕业生15名。

毕业生就业率100%。

学科内涵与特色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功能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小分子调节剂的设计和合成;活性天然化合物全合成和结构优化;基于优势骨架的化学合成方法学研究;核苷类药物与核酸化学研究等。

本学科研究内容着重针对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肿瘤、老年痴呆病、糖尿病、免疫抗炎及华南特有和高发性疾病等方面,开展基于机制和基于结构的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

通过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密切结合,探索药物作用的新机理、新靶点,研究药物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完成候选药物临床前综合评价,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

同时围绕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药物分子设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如分子对接模拟、构效关系、药效团和虚拟筛选研究等);开展基于优势骨架的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和全合成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丁克研究员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成药性活性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等方面获得系统性成果。

成功设计和合成了Spirooxindle类MDM2抑制剂,异黄酮类Bcl-2抑制剂,亚型选择性ERRa 小分子激动剂,STAT3 抑制剂以及可有效克服临床耐药的新一代Bcr-Abl抑制剂和EGFR抑制剂等具有良好成药性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

相关专利已成功转让给Sanofi,Ascenta和Casigene等国际医药公司,部分候选药物分子已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