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适合年龄:中班活动目标:1、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计数能力。
2、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活动准备:1、准备足够的小棒。
2、准备一个大的计数器。
3、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有数字。
活动过程:1、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内容和目标,并引导幼儿了解小棒的用途和捆绑方法。
2、教师出示小棒,引导幼儿观察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3、教师示范如何将小棒捆绑在一起,并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4、教师将小纸条上的数字出示给幼儿,引导幼儿根据数字将对应数量的小棒捆绑在一起。
5、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在捆绑过程中的错误。
6、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幼儿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活动亮点:1、活动采用了实际的物品小棒和计数器,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的概念和方法。
2、活动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3、活动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步骤,让整个活动过程更加有条理和有效。
活动建议:1、活动前,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幼儿已有的数学基础和兴趣,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
2、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力。
3、活动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总之,本活动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和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错误,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班数学活动《接下去是几》中班数学活动《接下去是几》【活动目标】1、理解“接下去是几”的概念,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序。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1、一些具有顺序特点的图案卡片,如数字、形状、颜色等。
2、制作一个简单的PPT,展示一些图片和排序规则。
【活动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然后问:“小朋友们,这个数字是几?”幼儿回答后,老师再问:“那么,接下去是几呢?”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接下去是几”的概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3)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亲身体验进位和退位的过程。
2.熟练运用小棒进行捆绑和分解: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课堂教学中,多次进行小棒操作的演示和练习。
(2)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竞赛、接力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解决问题。
(2)学生互相提问,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4.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捆绑和分解的方法,以及进位和退位的处理。
5.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交流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捆小棒
2.板书内容:
(1)数的捆绑与分解方法
(3)课后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小棒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情景引入解析
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买香蕉的情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猴买香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小棒进行数的捆绑和分解。
1.是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四、教学效果
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注重课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捆小棒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2. 学生能够运用捆小棒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4.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有一堆小棒,你可以用一根小棒把另外两根小棒捆起来。
那么,如果有10根小棒,你最多能捆几对?- 讨论捆小棒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 引入概念:捆小棒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组合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
2. 理解捆小棒问题- 定义:捆小棒问题是指在一组小棒中,将小棒捆绑成对。
- 性质:每对小棒所需的捆绑方式相同,最后可能会剩下一根小棒。
3. 解决捆小棒问题- 暴力求解法:让学生尝试用纸张或其他实物来模拟捆小棒问题。
通过不断尝试,学生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 使用数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捆小棒问题的数学解法。
可以通过奇偶性的判断来简化问题,或者运用数学的组合和排列方法进行求解。
4. 运用捆小棒问题- 实际问题应用:将捆小棒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捆小棒问题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 提供练习题: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捆小棒问题的知识来解答。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捆小棒问题,互相讨论和思考。
鼓励他们分享和比较不同的解法,并总结出最优解。
- 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法和思路,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和评价- 总结归纳:对捆小棒问题的概念、解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思考。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捆小棒》。
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的组成;通过操作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并理解数的顺序和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组成,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教学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小棒、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棒,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谁能数一数这些小棒有多少根?”2. 例题讲解(1)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数出10以内的数。
(2)通过小棒的操作,讲解数的顺序和组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数数,巩固10以内的数。
(2)展示教学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数,并理解数的组成。
4. 小组讨论5. 课堂小结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10以内的数:1、2、3、4、5、6、7、8、9、10(2)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递增(3)数的组成:每个数由几个一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小棒数出10以内的数,并写出每个数的组成。
(2)和家长一起玩数小棒游戏,提高数数速度。
2. 答案(1)1=1个一,2=2个一,3=3个一,……,10=10个一(2)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数数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大的数?(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践,和家长一起探索数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性;4. 教具与学具的实用性;5.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和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捆小棒
教学目标:1.认识数学中的加法运算。
2.学习使用棒子模型解决加法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小棒子(20个以上,可用尺子代替)。
2.黑板和白板笔。
3.目标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老师出示20个小棒子,并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包含13个小棒子,另一组包含7个小棒子。
2.老师向学生提问:“我将这两组小棒子都放到一起,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子吗?”学生回答:“有20根小棒子。
”3.老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13+7=20”。
然后解释:“我们使用了加法运算来计算两组小棒子的数量之和。
”4.老师出示另外两组小棒子,一组有8个小棒子,另一组有12个小棒子。
老师将这两组小棒子放到一起,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子。
学生回答:“有20根小棒子。
”5.老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8+12=20”。
然后解释:“这是另一个加法运算的例子。
”6.老师强调加法运算的规律:“无论我们怎样改变小棒子的组合,只要它们加在一起,总数都是不变的。
”7.老师询问学生:“我们还可以怎样组合13和7,使得总数为20呢?”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小棒子进行操作,同时让学生口算答案。
Step 2. 给出实际生活例子1.老师将一些小棒子随机分成两组,每组都有一定的数量。
2.老师让学生合作,使用小棒子进行对应的加法运算,计算每组小棒子的总数。
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使用纸和笔来辅助计算。
3.学生可以在白板上写出他们的答案,并解释他们的计算方法。
4.老师询问学生:“你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以提出加法运算的交换律。
Step 3. 小组合作游戏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
2.每个小组给予一定数量的小棒子,每位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数量,然后计算小组所有成员拥有的小棒子总数。
3.各小组报告结果,并解释他们的计算方法。
4.老师给予群体表扬,并总结这个游戏中学生们学到的知识。
Step 4. 小结1.老师再次强调加法运算的规律:“无论我们如何组合,只要加在一起,总数都是不变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1-2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
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9在10的前面,10比9多1。
④10是最小的两位数,9是的一位数。
⑤我还知道2,4,6,8,10是双数。
……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生:钟面、日历、手表上的数……
师:(投影显示一包原装的铅笔)你能猜出这包是几根吗?(猜猜看)
让学生打开自己与屏幕上一样的一包,数数有几根。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捆小棒》。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从而为后续学习两位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捆小棒的操作,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尺子、剪刀学具:小棒、尺子、剪刀、计数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捧小棒,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10根小棒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现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的方法。
2. 讲解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捆小棒的方法,示范如何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并强调捆小棒的意义。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捆小棒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捆小棒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例如:“这里有15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这里有20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等。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小明有23根小棒,他想将它们捆成几组?”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捆小棒的数学意义。
5.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共同完成一道捆小棒的问题。
例如:“你们组有30根小棒,你们能将它分成几组?”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 1 1 1 1 1 1 1 1 1 1|\/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答案:12)(2)判断题: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叫做一组。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捆小棒》教案
案例名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捆小棒》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学生
设计者
课时
第一课时
所用教材
北师大2011版
二、教材内容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的范畴。教材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位制计数法。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个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六、教学资源及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交互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故事
导入
激发
兴趣
今天老师讲一个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人们并不认识数。牧羊小姑娘不知道自己养了多少只羊,但她有自己的办法。她坐在羊圈门口,走出一只羊,就在地上摆一块小石头,用石头来记录羊的数量。这节课我们也学习古人用小棒来记录羊的只数。老师放出一只羊,你就在桌子上摆1根小棒,老师放2只羊,你就摆几根小棒。
师:想一想:19添1得多少?怎么办?
生:9添1又凑成10,再捆成1捆。就是2个10 ,是20 。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吗?同样是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珠子,一会表示11,一会表示20,为什么?10+10=?
4、生快速数数。
生:19里面有1个十和9个一。
19添1是20。
十位上两颗珠子表示20.
4、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一、教学目标本次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同时培养其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小棒子,绳索,纸牌。
2.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
3.教学过程:(1)加法部分的游戏设计通过游戏中的互动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比如可以让孩子们拿起小棒子,并对进行分类。
老师可以提问:“这里有5根小棒子,再加上3根,一共有多少根?”孩子们可以用手指或者捆小棒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接着,老师可以再让孩子们尝试其他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充分练习加法运算。
(2)减法部分的游戏设计游戏中的另一个互动方式是让孩子们将小棒子按照数量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其中一组并移除其中的一些小棒子。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小棒子来解答问题,如:“这里有8根小棒子,其中有2根被取走了,剩下的有多少根?”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思考,从而掌握减法的基本知识。
(3)乘法部分的游戏设计乘法部分可以通过构建小型的森林场景进行教学。
让孩子们用捆好的小棒子来代表森林中的树木,然后询问他们这个森林里有多少根小棒子。
接着,老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数量分别给这些小棒子进行编号,并告诉孩子们其中一种编号代表的数量是多少。
问孩子们再想一想,这个森林里有多少根小棒子。
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可以让孩子们在体验森林探险的过程中制定策略,关注数量,提高乘法口算能力。
(4)除法部分的游戏设计除法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纸牌游戏来进行。
让孩子们随机选择一张纸牌,然后从大到小依次用小棒子来模拟这个数字的除法过程。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对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趣味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掌控群体学生的情绪,避免过于干扰或引导孩子们的思考。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及反思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捆小棒的方法,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含义,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数学运算与具体的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小棒,问学生:“你们看这些小棒像什么呢?”学生回答:“像一些数字。
”老师再问:“你们能猜出这些数字吗?”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每个数字对应的小棒数量。
2.讲解示范:老师拿出一个小棒,让学生数出它的数量,并写出一个数字。
然后老师示范如何将小棒捆在一起,表示数字的加法。
再让学生数出另一个小棒的数量,写出另一个数字,并示范如何将它们捆在一起,表示数字的减法。
3.学生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动手进行捆小棒的练习,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演示他们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课堂练习:老师出示一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并计算出结果。
5.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里选择一些物品代表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了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讲解示范之后,老师出示一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老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选择一些物品代表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老师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主题:捆小棒
年级:一年级
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和比较长度。
2. 学生能够将小棒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捆绑。
材料:
1. 小棒(长度不等,数量充足)
2. 计数卡片或数字卡片
3. 黑板或白板
4. 教学PPT或投影仪(可选)
步骤:
引入:
1.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的小棒。
2. 鼓励学生描述小棒的长度,如“短”、“长”、“更长”、“更短”等。
探索:
1. 准备一些小棒,并示范将它们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捆绑,如2根一捆、3根一捆等。
2. 让学生自己尝试将小棒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捆绑。
3. 引导学生观察捆绑后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捆绑规则的长度。
4. 让学生将捆绑的小棒进行排列,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
概念理解:
1. 引导学生总结捆绑小棒的规则。
2. 引导学生理解捆绑后小棒的长度是由多少根小棒组成的。
练习:
1. 让学生用小棒进行自由的捆绑。
2. 让学生比较自己捆绑的小棒的长度差异。
巩固:
1. 出示一些数字卡片或计数卡片,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字进行捆绑。
2.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捆绑结果,并比较不同学生捆绑结果的长度。
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捆小棒的方法和使用数学语言描述长度的能力。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探索将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相加,形成更长的长度。
小学数学教师必看——捆小棒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开头:小学数学教师必看——捆小棒教学案例分析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的抽象概念变为可视化的教学形式,一直是教师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捆小棒教学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分析这种新型的教学案例,探讨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正文:一、捆小棒教学方法的概述捆小棒教学法是通过传统的材料来达到教学的新型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视觉感受入手,来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
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日本的岛根教育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对小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而提出的。
捆小棒教学法的材料主要是小木棒,而这些小木棒的形状和长度,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例如,1cm长的小木棒表示数字1,2个小木棒捆在一起表示数字2,以此类推。
在利用这些小木棒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用来表示各种数字,从而达到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来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目的。
二、捆小棒教学方法的优点1、可视化教学效果显著捆小棒教学法以小木棒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那些对于学习数学感到困惑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意愿也会得到增强。
2、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需要亲自参与,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
小学生通常对机械的学习方法感到厌倦,而捆小棒教学法提倡了一种开放性的思考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贡献度。
3、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感到困难。
而捆小棒教学法通过材料的可视化,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4、增强学习兴趣捆小棒教学法的独特性使得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们往往倾向于喜欢视觉化、形象化的学习方法,并且捆小棒教学法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享——捆小棒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享——捆小棒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而“捆小棒”这个教学案例,是我们学校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授课中创新的产物,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个教学案例的内容和实施效果。
教学目的“捆小棒”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是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其他几何图形的组合,而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则能更好地理解其他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步骤1.索取材料让每个学生自带纸团或者提供纸团,为下面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
2.讲解概念教师先讲解长方体的概念,并且演示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个直观的认识。
3.分组实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5人不等。
将纸团放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告诉学生们,要求他们将纸团捆成长方体的形状。
4.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每个学生都捆成了长方体后,让学生们用尺子测量捆好长方体的各个面的长度,并标注在纸团上,同时记录每个面的长度和宽度,然后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5.呈现成果让每个小组把捆成的长方体摆在课堂中央,并汇报出计算出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们相互比较、交流和互相借鉴,从中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
教学效果在实施“捆小棒”这个教学案例之后,我们发现它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理解和掌握。
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参与了进来,都可以捆成一个长方体,并且计算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无论能力强弱,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
再者,这个教学案例还鼓励了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和比较,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结语“捆小棒”这个教学案例,非常适用于小学生学习长方体概念和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场景。
以捆小棒为例的小学数学教学技巧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去巩固和练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以捆小棒为例的小学数学教学技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实用知识。
一、活动设计方案在教授小学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以捆小棒为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
1、四年级(1)了解小棒的基本尺寸和数量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小棒的基本尺寸和数量,包括长、宽、高等方面的数据,并通过量尺量出这些数据。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分别用长1个小棒、宽1个小棒、高1个小棒和长2个小棒、宽2个小棒、高2个小棒等不同尺寸的小棒进行实验,观察小棒形态的变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数学单位的运用在第二个阶段,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或小组竞赛等方式,将小棒按照不同的长度进行分类,例如长1个小棒、长2个小棒、长3个小棒等。
学生需要将每个组中的小棒数量记录在纸上,并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棒。
(3)计算面积和体积在最后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通过将小棒捆起来组成不同形状的立方体、长方体等形体,再计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单位和运用。
2、五年级(1)精细和分析能力在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水平会更高,所以可以增加精细和分析的活动,如用小棒制作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需要把小棒的数量和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学生更加聚焦于掌握形状面积的计算方法。
(2)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模拟斜线和边界的形状对面积和周长进行计算。
例如,将小棒捆成一个正方形,再向正方形中间斜插一根小棒,在两侧留下不同的间隔。
学生需要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插入小棒的面积,以此来加强他们的计算能力。
(3)形状的分类可以通过组织猜谜和解谜比赛来挑战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分类形状,掌握数学中的基本规则。
小学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_-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_-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教学难点: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20根小棒、2根橡皮筋、一台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看,是谁?机器猫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聪明,想和你们玩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1)、比4大,比6小的数是()
(2)、由7个一组成的数是()
(3)、10后面的一个数是()
2、机器猫请你摆出_根小棒,看谁摆的又快又准。
同学们,你们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老师一眼望去,看不出来是不是_根,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有多少根吗?拿出一根皮筋,借助它来试一试。
(学生汇报捆法,说说捆的理由,选出最佳捆法)
老师把十根捆成一捆的过程,给同学们呈现一下,这节课我们就用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_ 20数(板书:捆小棒)
二、认识及组成
1、机器猫想知道哪位同学的反思速度最快,谁能快速读出小棒的数量。
2、一捆小棒是1个十,10根小棒是10个一,一捆小棒里有10根小棒,1个十就是10个一。
(板书)记一记,说给同桌听。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能够学会使用小棒捆扎图形,并理解横竖、左右、上下的概念。
2.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3.练习孩子们握笔、手指协调运动等操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提升手眼协调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大棒模型 x 12.小棒 x 203.计时器 x 1•学生准备1.铅笔 x 12.练字纸 x 1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让孩子们用铅笔在练字纸上画出四条线段,形成一个矩形。
2.请孩子们绕过这个矩形,让他们感受物体空间与自己的位置关系。
3.请孩子们用双手感触矩形四条边的不同特点,比如长短、尖钝等。
2. 授课内容(10分钟)1.让孩子们分为两组,每组领取一支铅笔和10根小棒。
2.给孩子们展示大棒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大棒模型有横竖之分,并提醒他们左右和上下的概念。
3.请孩子们模仿大棒模型,用小棒在练字纸上捆扎出横线、竖线等图形,并强调横线与竖线之间的区别。
4.在操练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关注小棒捆扎顺序、角度等细节,以避免操作不规范难以理解。
3. 操练环节(20分钟)1.给孩子们5分钟的时间自由操练,让他们捆扎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在5分钟后,停止操练,让孩子们将捆扎的图形展示给大家。
3.让孩子们分析展示的图形,讨论每个图形由几条小棒组成以及捆扎小棒个数和捆扎顺序的差异带来的图形变化。
4. 拓展练习(15分钟)1.让孩子们分别拿出纸板剪成的几何图形,要求孩子们用小棒将其完整地围起来,并找出图形中的横竖线段等。
2.请孩子们互相交换,互相查看彼此捆扎出来的图形是否正确,并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3.最后请大家来一次总结,检查横竖、左右、上下等基本概念。
四、教学总结通过此次课程,孩子们了解和掌握了小棒捆扎图形的操作技巧,在操练过程中提升了手眼协调和固定空间特征的能力,还有有目的的展示和贡献,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数学学习中,大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并注重关注细节,避免操作上的过失,从而使得本节课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捆小棒”。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用小棒的捆扎方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小棒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数学运算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运用小棒进行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棒、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棒捆扎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用小棒进行捆扎?捆扎过程中涉及哪些数学运算?2. 新课导入(1)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展示小棒捆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请用小棒表示3+2的结果。
(2)引导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操作,找出答案。
(3)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加法的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小棒完成课本第45页的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与拓展(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多数量的加减运算。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10以内的加减运算(3)小棒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4+3(2)72(3)5+4(4)962. 答案:(1)7(2)5(3)9(4)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复杂的加减运算,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教案:捆小棒
一、教学内容: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
二、教学目标:
感受点卡的不同排列形式,会用接数的方法正确目测7以内(重点是4、5、6、7)的数群。
三、教学准备:
有4、5、6、7的点卡。
小棒、牙签等若干,皮筋,分类盒若干。
幼儿画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用接数的方法正确目测7以内的数群。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我先拿棉签请幼儿来数,幼儿对于点数很擅长,每个小朋友都能数出来,再练习把一样数量的棉签捆在一起,对于此次活动,幼儿都很积极,表现的很好,周诗凡小朋友再把自己面前的棉签捆完还要帮助别的小朋友捆呢!在做练习时,幼儿写数字写的都很好,但是画点有画多的有画少的,还要多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教学难点: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20根小棒、2根橡皮筋、一台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看,是谁?机器猫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聪明,想和你们玩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1)、比4大,比6小的数是()
(2)、由7个一组成的数是()
(3)、10后面的一个数是()
2、机器猫请你摆出11根小棒,看谁摆的又快又准。
同学们,你们给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老师一眼望去,看不出来是不是11根,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有多少根吗?拿出一根皮筋,借助它来试一试。
(学生汇报捆法,说说捆的理由,选出最佳捆法)
老师把十根捆成一捆的过程,给同学们呈现一下,这节课我们就用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11—20数(板书:捆小棒)
二、认识及组成
1、机器猫想知道哪位同学的反思速度最快,谁能快速读出小棒的数量。
2、一捆小棒是1个十,10根小棒是10个一,一捆小棒里有10根小棒,1个十就是10个一。
(板书)记一记,说给同桌听。
3、为了更好的学习,老师今天还请来一位朋友,它是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11里面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拨一个珠,表示1个一。
4、有人说个位上的“1”和十位上的“1”意义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对吗?不对(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谁能再把二个一所表示的不同的意义说给同学们听。
5、出示小棒,这是多少根?该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数量?生说师拨。
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小棒的个数吗?
6、出示:19。
接下来,开动灵巧双手,用捆一捆的方法摆出19根小棒,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么摆?怎么拨?
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加法算式?
7、19根小棒,再加一根,该怎样摆?几捆?能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由什么组成?加法算式?
8、1——10是我们学过的数字,接下来,玩接力游戏,从10数到20。
(指到谁,谁接着数,反复两次,分组数)增加难度(跳着数,反复两次)再增加难度(同桌倒着数,全班齐倒数)。
三、巩固
我们班的同学很出色,机器猫想和大家一起做练习:
1、看图写数(指名)
2、我说你拨(和机器猫玩,再同桌玩)
3、看直尺回答问题
四、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1—20各数?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找出本节课学到的数字。
机器猫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节愉快的数学课,要和同学们说再见了!挥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