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

合集下载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七、精读课文5-10段
6 7节讲了个什么问题?
西北部: 粗面岩
西湖周围的岩石
南部: 砂岩、石灰岩
三迭纪与侏罗纪之 间,约1.95亿年 石炭二迭纪, 约3亿年
西湖周围的山体生成年代的久远
A:是否可以根据西湖南、西、北 岩石的年代来判断西湖的年代? A:那西湖东面情况如何? A:那我们要怎么推断呢? A:是的,我们要知道钱塘江排泄的 沉淀,把现在杭州淤积为大陆的时候 就可以了。
(1)西湖的地形是怎样的?
(2)杭州所处的位置?
(3)冲积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河流所带泥沙 到了河口会沉淀下来?
小结:这2段是对西湖所处地形的分析,说 明它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是钱塘江所形 成的一个冲积平原。
北:山
西 : 山
东:冲积平原 南:山
2、对西湖近旁地质的分析。
(1)西湖近旁的地质情况怎样 东面有冲积土,西面也有
八、写作特点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
定性分析:对研究对象构成原因极其性质的分析; 定量分析:运用数学计量的方法或公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分别运用了上述两种论证方法?
定性分析:对西湖周围地形(2)、地质(3)、三面岩石的考
察(4)
定量分析:对钱塘江和隆河、坡河的比较
2、类比方法的运用 3、运用插图和表格,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10、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 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 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 半岛上。 南宋时,内侍官允 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 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 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 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 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 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 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 名以花港。
四、课文简介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 (5-10)
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 洲与欧洲隆河、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 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第一部分: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 质条件与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 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1) 结论:
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2-4)理由:
2、对西湖地形地貌的分析。
3、对西湖地质条件的分析。
4、对西湖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
台湾七股潟湖
蓝色潟湖(斐济)
波拉波拉岛(法属)
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与训练》P42 . 课后收集潟湖作用和保护方面的资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90-1974)
•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 的创始者。
•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 成、特点、区划以及变 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 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 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 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著作有《竺可桢文集》 。
课文简介
• 这篇课文是竺可桢于1920年写的一篇科 学考察报告。
• 它以西湖的生成原因为课题,以翔实确 凿的资料、数据和考察结果为论据,通 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 二、杭州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4)
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 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湖是一 个泻湖.

西湖PPT

西湖PPT

谢谢观赏
南宊西湖十景
10 9 8 7 6 5 4 3 2 1
雷 南 峰 屏 夕 晚 照 钟
双 峰 插 云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潭 印 月
柳 浪 闻 莺
花 港 观 鱼
断 桥 残 雪
平 湖 秋 月
曲 院 风 荷
苏 堤 春 晓
苏堤春晓
位于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约500米, 范围约9.66公顷。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 文人苏轼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条南 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有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 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 和跨虹桥。后人为纪念苏轼,将此堤命名为“苏 堤”。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 越了整个西湖水域,因此,在苏堤上具备最为完 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在 压堤桥南御碑亭处驻足,如图画般展开的湖山胜 景尽收眼底。 苏堤自北宋始建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 相间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春季拂晓 是欣赏“苏堤春晓”的最佳时间,此时薄雾蒙蒙, 垂柳初绿、桃花盛开,尽显西湖旖旎的柔美气质。
冲积泥沙淤积逐渐 形成沙咀封住海湾
人为因素
西湖从形成迄,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起 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丼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 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 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丼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 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 筑建白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 宊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 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 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丽世闻 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人们流连 忘返的风景胜地。 1508年3月,元朝贤太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 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 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 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 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西湖的形成与美学

西湖的形成与美学

1、西湖的形成对西湖的形成进行专门的研究的文献并不算甚多,但也形成了许多种说法。

西湖本来与海相通是比较公认的一个主张,而接下来的演变过程则众说纷纭,以下2种说法算是较为可信的。

一、筑塘成湖自刘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及成,县境蒙利,因之便连钱塘县治也迁来了,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此说为历代学者所承袭,流传至今。

二、泻湖说泻湖指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西湖早在春秋时代便已是沼泽,譬如吴维棠先生从西湖东岸望湖饭店地下"米深的钻孔采样中发现,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的植物,表明于春秋西湖已是沼泽在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一些石器和战国至汉代的铁斧,很可能是人们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失落的"故吴氏推断:在西汉前,杭州非但不是海湾,连海湾成陆后遗留下的残迹湖 (西湖) 都已沼泽化;还有提出西湖在春秋之时已是内湖的说法,只不过并无科学论据。

2、西湖之美西湖之美不仅在于自然,也在于人文。

其美一是由历史不断沉积而成。

隋唐礼佛,《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杭州内外湖山之间,唐以前为三百六十寺。

北宋天禧中,西湖被设为放生池,庆历年间,大量豪绅僧侣据西湖修建寺庙,继而有苏轼建苏堤,康熙题西湖十景,均为其增色。

四年级作文:西湖的来历_200字

四年级作文:西湖的来历_200字

三一文库()四年级作文
西湖的来历_200字
我来给你们讲讲杭州西湖的来历吧!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明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将明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取,王母不肯还,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这西湖。

20 × 20。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 的创始者。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 成、特点、区划以及变 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 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 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 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作有《竺可桢文集》。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是竺可桢于1920年写的一篇科 学考察报告。
它以西湖的生成原因为课题,以翔实确 凿的资料、数据和考察结果为论据,通 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 二、杭州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4)
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 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湖是一 个泻湖.
第二部分 (5-10)
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 洲与欧洲隆河、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 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第一部分: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 质条件与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 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1) 结论:
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2-4)理由:
2、对西湖地形地貌的分析。
3、对西湖地质条件的分析。
4、对西湖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
台湾七股潟湖
蓝色潟湖(斐济)
波拉波拉岛(法属)
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与训练》P42 . 课后收集潟湖作用和保护方面的资料。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学习目标(一)、领会科学论文的性质、特点与基本的结构形式。

(二)、分析、领会论文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重、难点(一)、掌握定性分析和量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领会类比论证在本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科学论文科学论文也叫学术论文,是在科学与技术领域表述研究成果与见解的文章。

它既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介绍于阐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

本文是一篇关于地理学科的考察报告。

(二)、作者介绍竺可桢,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三、教学过程导入课文: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

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

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

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

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

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

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使得水库周围的土地被 淹没,形成了类似于湖泊的景观。同时,水库的建设也影响 了下游的水量和水质,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位变化
01 水位变化是影响湖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位 的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
02 当水位上升时,原有的河流、沼泽等地被淹没, 形成了湖泊。同时,水位的变化也影响了湖泊的 水量和水质,对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02
自然气候因素
季风气候
杭州地处亚候条件为西湖 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季风气候带来的大量降水是形成湖泊的重要条件之一。杭州地区年降雨量充沛,为西湖的水源 补给提供了保障。
降雨量
01 杭州地区年均降雨量适中,既保证了湖泊的水量
补给,又避免了因降雨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目录
• 地理环境因素 • 自然气候因素 • 水文条件因素 • 历史人文因素
01
地理环境因素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形成杭州西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球板块 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抬升和沉降运动, 形成了杭州地区的地貌。
地壳运动导致杭州地区的地貌变得复杂多样,包括山地、 丘陵、平原和湖泊等。这些地貌特征为西湖的形成提供 了基础条件。
02
降雨形成的雨水汇聚成溪流,最终注入西湖,为 湖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植被覆盖
杭州地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 大量的植被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 流失,有利于湖泊的形成。
植被还通过调节地表径流、减缓水流 速度等方式,有助于泥沙在入湖口沉 积,对西湖的形态塑造起到了重要作 用。
03
水文条件因素
文化传承与保护
文化遗产
西湖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桥等,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了有 效的保护和传承,使得西湖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西湖的来历

西湖的来历

西湖的来历很高兴能写一篇关于西湖来历的文章。

西湖,这个美丽的地方位於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关於西湖的来历,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蛇传》和《牛郎织女》。

根据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小青蛇让西湖成为了一个仙境般的地方。

而《牛郎织女》中的牛郎和织女也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日子。

这些故事给西湖增添了神秘和浪漫色彩。

实际上,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

西湖周边的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越国的领土,后来又成为吴国的一部分。

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成为钱唐的首都,西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从那时起,杭州和西湖成为了诗人们和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诗人用诗词来赞美西湖的美丽景色。

西湖的名气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许多外国文人也到这里参观和写作。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作家贝尔纳尔·库利的《西湖游记》。

在他的书中,他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他对西湖的印象,赞美了它的优美和宁静。

西湖的美景和文化价值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它有美丽的湖水、绿树成荫的岛屿、各种各样的桥梁和古老的寺庙。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有断桥、钓鱼台、雷峰塔等。

这些景点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因为它们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除了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西湖还承载着许多经济和商业活动。

它是杭州市的重要水源,并为杭州市供水。

周边的风景区也成为了旅游和休闲的热点,许多酒店、商店和餐厅依靠这些游客来发展业务。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扩张,西湖及其周边地区正面临着许多保护和管理的挑战。

政府和当地居民努力保护西湖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欢迎游客和学者来参观和研究。

总之,西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美丽和历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这个宝贵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让西湖继续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亲身欣赏西湖的美丽,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阅读本文可同时聆听下面音乐噢,回味经典,歌词里面也能找到西湖的成因哦!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宋代的著名才子苏轼曾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见西湖风景有多么美丽!那么,'风姿绰约'的西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1.潟湖说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支持'潟湖说'的学者表示,距今2000多年前,西湖地区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并沉积下来,使海湾变浅,同时,钱塘江的江水也带来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结果,这里的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而困在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

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潟湖'起初,潟湖中的水还随着潮水涨涨落落,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修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正式形成。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资料来源/ 网络收集编辑/南楼雁子"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也"(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 然足与"秀色掩古今"的美女西施相媲美的西湖, 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至今学术界仍聚讼纷坛.筑塘成湖为第一說.西湖本与海通, 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 自刘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 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 及成, "县境蒙利", 因之便连钱唐县治也迁來了, 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 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 此說为历代学者所承袭, 流传至今.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第二說. 此說为19 0 9年日本石井八万次郎先生以地质学者的眼光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见《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1921 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实地调查研究, 主张西湖原是一个泻湖, 此为第三說.竺先生以科学原理來解释西湖的成因,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先生的推断(《科学》第6 卷第4期,1921 年).1924 年章鸿钊先生撰文基本同意竺可桢先生的观点, 但又作了补充修正(《科学》第 9 卷第6 期, 1924 年).其后诸如高平, (《地质汇报》第25号,1935年)、朱庭祜(«建设》第2卷第1期,1 9 4 8年)等先生也都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於江潮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兩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 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陈吉余先生从1947 至1964 年先后发表的四篇文章中,也都相继以D・W•約翰逊的海岸发育理论來支持泻湖說(《浙江学报》第1卷第2 期,1 9 4 7 年;《地理学报》1 9 6 4 年第2期).浙江省水文地质队1 9 7 7年在今断桥一带钻孔取样分析后, 也主张西湖原先确是一个泻湖.汪品先等推断西湖进入晚泻湖阶段,贝牡始於2 5 0 0 年前"(《海洋与湖沼》1979 年第4 期). 魏嵩山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 10 年秦始皇东巡会稽, "至钱唐, 临浙江, 水波恶, 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可见当时(杭州附近)的钱塘江水面仍相当辽阔. 而《汉书•地理志》所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则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汉时期西湖仍为海湾, 杭州市区尚未成陆.魏氏确信刘道真《钱唐记》所载华信筑大塘之事, 认定西湖与海隔绝成为内湖, "其时当始於东汉".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 年)林华东先生对众多研究者主张的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說法提出商榷, 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唐", 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如同1 9 83 年7月在杭州江城路立交桥所发掘的五代钱氏捍海塘的功能一样, 說明东汉华信筑防海大塘时, 内侧地带早已成陆, 然因常受潮患, 故在海潮冲击要害处"立塘", 保护陆地不被海水吞没.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 筑起一条如同建造水库时的拦洪蓄水大坝后, 从而促成西湖的形成.林氏主张至迟在东汉之前,西湖早已形成.(《浙江学刊》1 9 8 7 年3期;《东南文化》1 9 9 0 年第4期)吴维棠先生从西湖东岸望湖饭店地下4 米深的钻孔采样中,发现有一黑色富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粘土层,碳一14 年代距今2 6 0 0 年左右.白堤锦带桥兩侧的5 . 5〜6米深处的钻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较高的泥炭层,厚10〜5 0厘米,用其上部的标本作碳—14 年代测定, 为距今1805±136 年.泥炭层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质粘土, 富有机质和炭化的植物干枝, 孢粉分析结果, 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的植物, 表明当时西湖已是沼泽.据此估计, 西湖在春秋时代已经沼泽化.在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一些石器和战国至汉代的铁斧, 很可能是人們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失落的, 故吴氏推断: 在西汉前, 杭州非但不是海湾, 连海湾成陆后遗留下的残迹湖(西湖)都已沼泽化.這就无怪乎《史记》、《汉书》、《越绝书》等古籍中, 只记及钱塘县和别的湖泊, 而没有古西湖的记载(《历史地理》第5 辑).徐建春认为西湖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不是什么海湾, 而已成为陆地上的湖泊, 說西湖是由湾口沙洲將海湾与大海隔绝而形成的看法是不恰当的.西湖根本不是形成於汉代或稍后的年代, 它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大面积沼泽化了, 后來的西湖乃是人工修筑而成.徐氏推测在距今7000〜6500 年以前海面较高的时期,杭嘉湖平原的西侧与山地丘陵交接处, 有一从太湖往南经湖州、德清、余杭, 在杭州一带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 当时這一河口湾的宽度足以和现在的杭州湾相比拟.后來随着苕溪、钱塘江所挟泥沙的沉积作用, 特别是钱塘江喇叭口在距今600 0 年以前的形成, 涌潮出现, 从而使沿江比内陆高亢, 使得从太湖往南到杭州附近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变窄淤浅, 因而逐段湮废, 杭州的大多数湖泊, 如西湖、下湖、古荡、临平湖、泛洋湖、白洋湖等等, 都是河口湾湮废之后留下來的水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5期).其实,杭州地处莫干山余脉,地势本身就不平坦,距今2 0 0 0 年之前上述众多湖泊是不是均与西湖连接在一起, 构成了所谓足与现在的杭州湾相比拟的另一个河口湾(杭州一余杭一临平) , 纯属臆测, 无法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因之, 西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虽有以上多种說法, 但仍值得深入研究.。

西湖的来历作文

西湖的来历作文

西湖的来历作文 西湖是一个潟湖。

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 的海湾。

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 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

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 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 逐渐变成沙洲。

此后日积月累, 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 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 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杭州西湖,最早据东汉(后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 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

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 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 东流注入西湖, 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

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 西湖的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 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

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 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约东汉时, 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 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 名钱塘湖。

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

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 如 《答 客问杭州》 中“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塘泻绿油”。

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 《早 春钱塘湖晚》。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 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

湖居城西,故名西 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

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 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 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

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 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西子即春秋 时越国的绝代佳人西施。

比较天下数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 也惟有杭州西湖当得 起如此盛誉。

西湖的来历

西湖的来历

西湖的来历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古老而美丽的自然风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名望的湖泊之一。

西湖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人墨客的赞美。

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的秦朝时期。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杭州地区是一个泽国,现在的西湖地区就是当时泽国的一部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湖的面积和形状都在不断变化,但是它始终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活水源。

在唐朝时期,西湖逐渐发展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喜欢到西湖游玩,并在此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西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蛇传。

相传白娘子为救许仙,化身成人形,并震倒雷峰塔,以保护杭州人民的安全。

宋朝时期,西湖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处国内外游客争相参观的风景胜地。

宋代文人苏东坡(苏轼)曾多次到访西湖,并描绘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画作和诗歌。

他的诗词和画作让西湖的名声远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文人前来品味西湖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明朝时期,西湖成为了一个皇家园林,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

明代皇帝在西湖周围修建了许多别致的建筑物和花园,使西湖更加美丽。

明代的文人们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们纷纷留下了自己对西湖的诗歌和赞美之辞。

到了清朝时期,西湖的风景已经备受瞩目。

清代的文人们纷纷来到西湖,并以西湖为背景写下了许多诗歌和散文。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文学家林则徐(林则徐)曾在西湖畔写下他的著名文章《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世纪以来,西湖的声誉进一步扩大。

许多中外游客纷纷到访西湖,欣赏这片美丽的湖泊和周围的风景。

为了保护西湖和传承西湖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1985年将西湖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现在,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市的标志性景点和文化象征。

它的美丽和历史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

无论是游览湖泊、登山或者欣赏湖边的建筑,西湖都能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而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

杭州西湖形成的导游词(四篇)

杭州西湖形成的导游词(四篇)

杭州西湖形成的导游词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____年(____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

____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____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____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

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杭州西湖为内、外两圈。

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

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

四十八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四十八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首先出结论:西湖生成的原因,可以 断定是一个泻湖。 即西湖是属于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 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坝”所封闭 或接近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对西湖地区地形、地貌、地质及 其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研究。 包含了自己的观察——对西湖所 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实地考察和 认识;研究与思考——对世界上 较为典型的大江大河所形成的三 角洲规律的联系。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主 育我 省竺 彗空要 家国 绍可 星中著 。卓 兴桢 越 人, 》航述 的 。字 等行: 科 藕 。之《 历物 学 舫 史候 家 , 和 浙 》学 教 江 、》 、
关于本文:
是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集中描述科学研究的进程和 完整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研 究的的结论。
从西湖周围岩石 生成年代推断。
西湖生成于12000 年以前。
由钱塘江三角洲 伸展速度推断
第 二 步 推 断 西 湖 形 成 年 代 。
流第 减一 缩步 ,先 泥论 沙证 沉西 淀湖 形是 成由 ;水
结构:
先提出结论,后申说论证,论证又 分两大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
竺可桢
据记者去岁夏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2。

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惟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

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

有了上述两层原因,凡是长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我国黄河、长江,到了人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

照这样看来,杭州附近冲积平原,不过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

我们若再进一层来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质,就晓得不但西湖东面有冲积土,就是西面也有冲积土,假使我们能追想钱塘江初成时候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

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

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

后来因南北诸高峰川流汇集,如玉泉两峰涧龙井等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后,速率顿减,就淤积起来。

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

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

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的开浚修葺,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为淤泥所充塞了。

换言之,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

现在我们尚能徜徉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在夏季时候,外湖的水平均不过四英尺深,里湖因靠近山边,所受的沉淀比外湖较多,所以水亦较外湖浅。

惟苏堤六桥、玉带桥、西冷桥之下,水度略深,最深的地方大约在六英尺左右。

这是因为湖中水平如镜,流动极缓,水中所含最微渺的泥粒,也都沉下来。

独堤上诸桥为湖水交通咽喉,自里湖流入外湖必经之路,湖水流行较速,水中微细的泥土不能沉降。

试观西湖各处,香灰泥堆积很深,独在西冷桥上,注目俯视,水清彻底,能见岩石,即因水流湍急,香灰泥不能留足之故。

现在西湖情形照上面看来,是由于钱塘江带下泥土淤积,塞住原有的湾口而成。

至于西湖生成的年代,离现在有多久,这个问题,却不容易解决,从历史上看起来,西湖生成时代是很久远。

唐代以前,虽则寂然无闻,自从李邺候、白居易、苏东坡先后服官武林以来,西湖之名就声闻全国。

但从地质学上看起来,西湖生成却是很近来的一桩事,在地质学上最近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就是冲积时代。

世界人类的产出,在洪积时代的末期,冲积时代的初期,所以西湖的生成,当然在世界有了人类以后。

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统是很老。

西北方面如葛岭、宝石山等,系粗面岩所构成的。

粗面岩是一种火成岩,他的分布在我国南部滨海非常广大。

据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之考察,自宁波至香港南海一带,斑岩(粗面岩与石英斑岩是一类的岩石)之多,可称世界第一。

这种石英斑岩与粗面岩,是火山所喷出而成的。

喷出时期,据美国地质学家威利斯之推测,大概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

西湖的南部同西部,如九曜山、石屋岭、南高峰以及灵隐等,统是砂岩及石灰岩所造成的,其中尤以石灰岩分布最广。

石灰岩所成的山峰,最足触目惊心的,要算云林寺面前的飞来峰,苍翠玉立、突兀峥嵘,上面还刻有许多佛像,宛如天成的一座假山。

西湖近旁岩洞很多,如玉乳洞、石屋洞等,也是石灰岩生成的。

石灰岩与砂岩生成的年代,比北部的粗面岩还要久远,大约在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离现时差不
1本文曾在“中国科学社”1920年年会宣读,刊载于《科学》,1921年,第6卷,第4期。

2泻湖,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坝所封闭而成的湖泊。

完全与海洋隔离的,又叫残迹湖,如果经陆上水流不断注入可变为淡水湖。

1975年陈吉余据钻孔资料证实西湖是一个泻湖。

多有三亿年)。

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虽然很古,但西湖东岸的泥土却是很新,是在冲积时期才成的,我们要晓得西湖生成年代的久远,只要晓得钱塘江排泄的沉淀,把现在杭州淤积为大陆的时候就是了。

自从西湖生成以来,钱塘江的三角洲渐渐在海中推广,到现在已达杭州湾口,离杭州省城约有一百二十英里之遥。

假使我们去推测钱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涨的速率,那么西湖生成的时代就不难知道了。

钱塘江河身的长短,河域的大小,同欧洲隆河与坡河不相上下,从下面的表里可以看出来:
河名河身长英里数流域平方英里数取源处高度英尺数
隆河510 94,800 12,000~15,000
坡河418 12,608
钱塘江4007 24,000 5,900
隆河同坡河流入地中海,河口海底深度,同波浪强弱,与钱塘江口情形差不多。

独坡河与隆河取源均在阿尔卑斯山上,比较钱塘江取源安徽黄山的高度,有两倍多,所以钱塘江三角洲生长速率,应该没有隆河同坡河的三角洲这样快。

隆河的三角洲,在一千五百年中增长十五英里,平均每百年增长一英里。

坡河的三角洲在一千八百年中增长二十英里,每百年增长也差不多一英里。

若使钱塘江的三角洲增长同坡河、隆河一样快,每百年增长一英里,要积一百二十英里长的沉淀,就要一万两千年。

照这些算来,西湖的生成,至少在一万两千年以前了。

本文选自《竺可桢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