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分系宋明 共31页

合集下载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20XX年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从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中国佛教智慧采用否定、遮拨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之所“执“(着),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而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一)天台宗的运思是圆融的慧思,他们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的辩正综合方式,用“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个方向,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二)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运思,其“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互为依恃、互为因果、相即相入的,把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看作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绝对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互为依藉、互相关联;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亦称“道学”)。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宋明理学 - 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词条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折叠编辑本段概述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佑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宋明理学课件PPT

宋明理学课件PPT
天人合一
宇宙的运行与人伦道德相ຫໍສະໝຸດ ,天道与人道相互关 联。无为而治
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息息相关。
人与天道相通
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应与天道相符合,以实现天人合一。
人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可以认识宇宙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 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之本,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 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和谐社会
宋明理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稳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倡导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内心平静
宋明理学家强调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以德治国 ,认为政治应当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天理与政权
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原则,政权应服从天理,政治权力 应当基于天理而非私欲。
民本思想
理学家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政治应当以保 障人民福祉为目标。
政治制度设计
三纲五常
理学家重新阐释了三纲 五常的政治制度设计,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 臣子的忠诚义务。
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如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塑造了民族精神
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道德、仁义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 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宋明理学流派形态

宋明理学流派形态

宋明理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及其理论形态?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理论形态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理本论一一程朱道学(理学)派。

理本论即主张以理为本。

程朱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的本质和人性的根据。

理本论的重心在于回答形而上的存在之理对形而下的气化世界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即理本论的内容体现在理气论的辨析之中。

朱熹坚持理本体对于世界的先在性,并通过理生气、理支配气、理气不离和理气二物几个基本观点和为人性论提供立论根据的“性即理”的原则而予以展开。

第二、心本论一一陆王心学派心本论即主张以心(良知)为本。

陆王以心为宇宙的本体,重点在论证“心即理”或心理为一。

心与理虽然是同一的实体,但毕竟理源出于心,反对程朱的客观天理论。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批评程朱的格物穷理是分心与理为二,通过“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的概念过渡,力求将心学的心即理与道学的性即理统一起来。

第三、气本论一一张王气学派气本论即主强以气为本。

气学主张太虚一实,气化即道,王廷相、王夫之都对程朱的以理为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认可理气不离的前提下,肯定气外无理,不是理为气本,而是理根于气。

并立足物质不灭的基础,论证了气化世界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思想倾向。

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深思客观事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式的思考过程。

朱熹说:“《大学》设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与心学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三、程颢、程颐与理学体系的完成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四书集注》五、王阳明心学体系一、北宋的儒学复兴与理学奠基(一)宋初三先生的复兴儒学胡瑗,字翼之,通称安定先生、一生苦读经书,聚徒讲学,与孙复、石介同学于泰山,立志平生为复兴孔孟儒学而献身。

孙复,字明复,今山东人,在泰山聚众讲学,被称为泰山先生。

石介,字守道,号徂徕,人称“徂徕先生”。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乌台诗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二)周敦颐的“濂学”为理学奠基周敦颐,字茅叔,今湖南人,因家乡有濂溪,曾在庐山下建濂溪书堂,被称为濂溪先生,其所创学说称为“濂学”。

他是北宋理学的先驱和开创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甚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张载“关学”及其“气本论”形成的理学体系(一)张载的生平著述张载,字子厚,凤翔横渠镇人(今陕西人),学者称为横渠先生。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两者处于一种此起彼伏的状态。

汉代佛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东汉末年,两晋南北朝的中国化发展,和儒道两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风头甚至一度压过儒道。

佛家发展到最后,影响最大中国化最为成功的就是禅宗。

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结果,同时,禅宗也是宋明道学的源头。

宋明时期,除了主线剧情的理学和心学之间的争斗之外,还夹杂着气本论唯物主义对道学的批判。

最后由王夫之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

一、缘起中国哲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就已经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辩护。

但中国哲学真正的奠基应该是周朝,这一时期《周易》成书,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等思想为道家的诞生埋下了伏笔;而周公旦为周朝统治提出的礼制也孕育着儒家的诞生;人们开始用五行学说解释自然,这一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二、先秦子学西周末年,狼烟四起,诸侯兼并,社会大乱。

面对全面崩溃的社会体制,孔子提出了“正名”,也就是“以名正实”,希望恢复周礼,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去改变这混乱的现状。

当然孔子的“礼”并不是完全地对周礼的复制,而是提出了“仁”作为补充。

所谓“仁”,就是在视、听、言、动等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而实现“仁”的方法,就是“忠”和“恕”。

孔子之后,孟子重点发展了“仁”的学说,提出“仁政”。

孟子的“仁政”是建立在他性善论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性善论的提出,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哲学几千年来对人性善恶争论不休的过程。

与儒家相对复杂的理论不同,道家的理论则简洁明了得多。

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概念,认为世界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因此,以无御有,以柔克刚也就成了道家精辟的方法论。

对于老子中的朴素辩证法,庄子没有做过多的发挥,而是重点发展了“玄同”的思想,提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同时以梦蝶为例提出了怀疑论,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表示了自己的不可知论倾向,从而陷入了彻底的虚无主义,不仅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同时也是没必要知的。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张载的“气本论”:张载哲学中最具特色的学说是关于虚空与气的理论,他构建了“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本体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实体,气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质、本源。

气本论是张载整个宇宙观和哲学观的基础。

气有不同的形态,有聚散的变化,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散而为太虚,这两个相反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生成演化过程。

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气”的不同状态,因而“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运行不息的。

个体有生灭,气则无生灭,气是一种至上的实在。

张载气本论的重点不在上下道器之辨的传统形式上,而在于主体如何通过尽性的活动来体验“气”所蕴含的有无、虚实的统一。

没有离开“气”的“物”与“有”,也没有离开“气”的“虚”与“空”,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也是“动”与“静”的统一。

张载从总体上将气的性能概括为“合两”,即为“一物两体”,他肯定气自身是一个兼具阴阳,包含对立面的统一体。

正因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使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气化中能够形成不同的事物。

张载的气本论是针对佛道二家而建立的一种儒家的本体论。

他创建了与理学、心学并立的流派——气学,成为气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颇深。

张载的“一物两体”:张载对“气”最本质的规定即是“一物两体”,“一物两体”是张载朴素辩证法的命题。

所谓“一物”是指矛盾统一体,所谓“两体”是指矛盾统一体中互相对立的双方。

张载肯定“一”中含“两”,“两”在“一”中,强调“一”与“两”的联系。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没有这些对立的双方,统一体也就不能存在;“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没有统一体,对立面则失去了联系的依据,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

(“一物”与“两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没有两体的对待就无所谓合一;而两体的对待若没有合一关系双方也就互不相干、不起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既统一又对立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和根本动力。

以「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分系宋明PPT教学课件

以「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分系宋明PPT教学课件
以「理本論」、「心本論」、 「氣本論」分系宋明理學之商榷
報告人:周芳敏
2020/12/09
1
理學──客觀唯心論──理本論:程、朱
心學──主觀唯心論──心本論:陸、王
氣學── 唯物論 ── 氣本論:張載、羅欽 順、王廷相、吳廷翰、劉宗周、黃宗羲、 王夫之
2020/12/09
2
以「氣本論」、「理本論」、 「心本論」分系宋明理學的困難
◆羅欽順:
理須就氣上認取,然認氣為理便不是。此處間 不容髮,最為難言,要在人善觀而默識之 。
2020/12/09
9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王陽明: 心外無物。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 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
大人者,與天地萬物同體。
2020/12/09
17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宋 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王陽明: 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 與人原只一體。故五穀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 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2020/12/09
18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2020/12/09
7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宋明理學為包涵宇宙論、形上學、本體論、倫 理學、認識論、心性論、工夫論、境界論等多 重視域的全哲學。
2020/12/09
8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朱子: 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 理與氣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 在先,氣在後相似。
2020/12/09

以「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分系宋明

以「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分系宋明

二、名謂涵蓋面過狹,無法概 名謂涵蓋面過狹, 括哲人的思想體系
嵇文甫: 嵇文甫: 王夫之為「唯物主義思想家, 王夫之為「唯物主義思想家,但是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雜 質」。 ◆蒙培元: 蒙培元: 朱子形上學為唯心主義,但形下觀點「 朱子形上學為唯心主義,但形下觀點「卻有很多接近於唯 物主義的命題。」 物主義的命題。」 馮友蘭: 馮友蘭: 王守仁的哲學思想上是客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的哲學思想上是客觀唯心主義,但有主觀唯心主義 的色彩。 的色彩。
一、定義不清,判劃基點不一, 定義不清,判劃基點不一, 缺乏區辨效力
劉又銘: 劉又銘: 劉宗周、 劉宗周、黃宗羲之思想模型 是就著氣本來論心本, 「是就著氣本來論心本, 因此基本地說是以氣為本, 基本地說是以氣為本 因此基本地說是以氣為本, 究竟地說又是以心為本 又是以心為本」 究竟地說又是以心為本」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黃宗羲: 黃宗羲: 夫天之生人,除虛靈知覺之外,更無別物。 夫天之生人,除虛靈知覺之外,更無別物。虛靈知覺 之恰好處便是天理。 陽明於虛靈知覺中辨出天理, 之恰好處便是天理。…陽明於虛靈知覺中辨出天理, 此正儒釋界限。 陽明固未嘗不窮理,第其窮在源頭, 此正儒釋界限。…陽明固未嘗不窮理,第其窮在源頭, 不向支流摸索耳。 不向支流摸索耳。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二程: 二程: *蓋天地間無一物無陰陽。 蓋天地間無一物無陰陽。 *氣則自然生。人氣之生,生於真元,天之生 氣則自然生。人氣之生,生於真元, 亦自然生生不窮。 氣,亦自然生生不窮。
五、理想的學脈系譜及理論模型 之區判條件
1.定義明確。 定義明確。 定義明確 2.判劃基點一致。 判劃基點一致。 判劃基點一致 3.分類結果能突顯時代學術或哲人思想特色,且確能 分類結果能突顯時代學術或哲人思想特色, 分類結果能突顯時代學術或哲人思想特色 由此區別同異者。 由此區別同異者。 4.分類方式可將最多數哲人納入系譜之中。 分類方式可將最多數哲人納入系譜之中。 分類方式可將最多數哲人納入系譜之中

宋明理学和谐思想探微

宋明理学和谐思想探微

并且 以“ 太极 ” 明 “ 极 ” 阐 明 了 “ 地 合 其德 ” 说 人 , 天 的思 想宗 旨 , 为宋 明理 学奠 定 了理论 基础 。程 颐 、 程颢 作为 理学 的主要 代 表 人 物 , 自觉 地 把 “ 天理 ” 和理 气关 系作 为儒 家本 体论 的基 本范 畴 和最根 本 的 问题 。程 颐 曾说 :吾 学 虽我所 授 , “ 天理 二字 , 却 是 自家体 贴 出来 。[4 在 先 秦 两 汉 文 献 中 , 于 ,12 }14 对 宇宙 根本 规律 一般 用 “ ” 范畴 来 表 示 , 从 二 道 的 但
家 相对 独立 的宇宙 本 体 论 , 以应 对 佛 道 两 家 的挑
战, 这是 宋 明理学 家 必须解 决 的首 要 问题 。对此 , 宋 明理 学 家 都 怀 有 高 度 的 历 史 担 当 。周 敦 颐 的
《 极 图 说 》 “ 极 而 太 极 ” 手 , 我 们 描 绘 了 太 从 无 人 向
Vo1 4 NO. .2 5 O cobe O11 t r2
宋 明理 学 和谐 思想 探 微 *
韩 美群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2
摘 要 : 明 理 学 在 儒 学 的 基 础 上 实 现 了“ 、 、 ” 教 的 融 合 与 会 通 。学 界 曾对 宋 明 理 学 中理 气 关 系 、 宋 儒 道 佛 三 心理关 系、 心性 关 系 以及 知 行 关 系等 问 题进 行 了 普 遍 探 讨 和 争 论 。从 和 谐 的视 角 来 看 , 去 人 们 简 单 地 过 批判“ 理本 论 ” 肯 定 “ 本 论 ” 观 点 , 而 气 的 以及 片 面 地 评 价 “ 本 论 ”“ 行 观 ” 做 法 都 是 较 为 偏 颇 的 。 宋 心 、知 的

教育哲学沿革

教育哲学沿革

近百年来教育哲学领域各种主义盛行,展开激烈交锋并达到初步融合;教育哲学学 科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学科在不断出现的危机中趋于成熟。第三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时 期。 第一时期: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主导到多种主义争鸣(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第二时期:分析教育哲学主导下的多种教育哲学流派并存(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第三时期:无主导派别的多种教育哲学之争论与融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前学科阶段
第一阶段:前学科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2、魏晋的玄学(儒道互补) (1)社会大动荡、大分化时期 从三国到两晋再到南北朝时期对峙。 (2)研究内容:《老子》《庄子》《周易》 (3)哲学思想: 玄学以无为本:哲学上(以无解释宇宙)、政治上主张无为,思想上 提倡自然、教育上主张顺其自然和促进个性。 文学艺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刘勰《文心雕龙》 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出现
柏拉图
学习即回忆:“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生他,它 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 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 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 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 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他也由此得出“学习即回忆”的 结论。
第四阶段:学科重建和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学科重建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教育哲学的研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的广度、 深度大大增强,独立见解很多;但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不如解 放前好;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到初步的整理和阐发;研究领域细 化;教育哲学学会成立。
黄 济《教育哲学》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1998年 傅统先《教育哲学》1986年 刁培萼《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1987年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1993年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1993年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1996年 周浩波《教育哲学》1998年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2002年 郝文武《教育哲学》2006年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分别以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为代表。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在宇宙生成论、形神关系论、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1.宇宙生成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而是由超越性的理所本原。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气则是第二性的。

程颢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之宗,永恒不变。

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的。

程颐则进一步提出,“理”是形而上之道,是第一性的,而“气”是形而下之器,是第二性的。

相比之下,气本论则认为,宇宙的生成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气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气本论强调宇宙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致。

荀子曾提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因“气”的变化而变化。

2.形神关系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以神为主导。

程颢认为,“形”是人的身体,是物质性的;“神”则是人的精神,是超越性的。

人的精神是永恒的,即使身体死亡,精神仍然存在。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精神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气本论则认为,形与神是分离的,以形为主导。

气本论认为,“形”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质;“神”则是人的精神,是形而上的。

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身体死亡后,精神也会随之消散。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养生之道来实现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3.认识论二程理本论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理”所决定的。

程颢认为,“理”是超越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获得。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性和“理”的存在。

而气本论则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气”所决定的。

气本论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感官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牟宗三:宋明理学的三系

牟宗三:宋明理学的三系

牟宗三:宋明理学的三系今天与各位讨论宋明儒学。

平常讲这一时期的学问,大体都知道有程朱陆王两系。

程朱一系,一般称之为理学,陆王一系,一般称之为心学。

这一种分法,十分简略。

这六百年长时间弘扬儒学,内容一定很丰富。

平常只知程朱陆王,这是很表面的了解;而程朱之所以为程朱,陆王之所以为陆王,二者何以不同,大家便不甚懂。

朱陆异同的问题,历来都不能解决。

有谓此是天地间不可无之问题,亦同时是天地间不可解决之问题(章学诚说)。

此语表面看起来很漂亮,但细按之,便知为无真知之浮语。

章实斋自居于陆王一系,其实并不相干,他又把戴东原视为程朱一系,同样是不相干。

故二系之真实内容如何,自明代以后,鲜为人所知。

这亦因为宋明六百年之内容曲曲折折,很少人能进入去理解。

故讲哲学史的,先秦部分说得较详细,两汉以下至隋唐间,这千余年,大家根本不能接触,因太难了解。

宋明则中国本来之学问,较为人所熟悉,但也只用几句话带过。

如说朱子,便只说格物穷理便算了。

说象山,则曰心即理,心即理亦即难了解,非用几个字提一提便可解决。

近年来我便深感这样几句话说过,实难使人心安,故下决心疏导这一期的学术。

于是先摆出材料,如宋元、明儒两学案,我先就此二书中的文献,找出各家的线索,钩出眉目,此极费工夫。

我整理这期学问,归纳得九人,即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明道、伊川)北宋四人,胡(五峰)朱(元晦)陆(象山)等南宋三人,还有明朝的王(阳明)刘(蕺山)。

这九人如一大建筑物的九根柱子,共构成一大系统,在这大系统内转来转去,便成就此六百年之学术。

这九人是纲领,其他都属过渡,不离此九人范围之内(如朱陆的后学,阳明的后学。

)而这九人是一个接上一个,互相勾连呼应的。

北宋亦有一重要人物,此即邵尧夫,在当时与二程为好友,但学术内容并不相同。

若讲哲学史自然要说及此人,但说理学正宗,便不须说他,因他并不在同一的课题上。

今看此九人,是在问题之相衔接而相应上看的,而所以有分三系之结论,因只分朱陆二系,并不能见此六百年之详细讲学内容,这并不是先抱一成见而如此说的,而是通过其内容而自然得出的。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船山格物致知思想在知识与道德领域的体现与交融。

通过对这三大思想流派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揭示它们各自对知识与道德的独特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激荡、碰撞并共同发展。

程朱理学强调天理、格物致知,认为通过格物可以穷理,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这一思想流派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主张以道德为本,知识服务于道德。

陆王心学则更侧重于内心世界的修炼,主张“心即理”,认为通过内心的反省与体悟可以直达天理。

船山格物致知思想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实现道德的提升。

在比较这三大思想流派的过程中,我们将关注它们在知识与道德问题上的异同点,分析这些异同点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

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思想流派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期对当代社会的知识教育与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现代社会的知识教育与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文化资源。

二、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程朱理学,即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中国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程朱理学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在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朱理学家认为,通过对万物的深入研究与洞察,可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与认识,这一过程就是“格物”。

而“致知”则是在“格物”的基础上,通过内心的反思与体悟,达到对道德真理的把握。

程朱理学家强调,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他们主张通过读书、观察、实践等方式,广泛接触并深入了解世间万物,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与道理。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宋代主要是哪个学派主导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基本内涵①气本论: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

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完整地创立了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②认识论:张载认为:事物是感觉之源,即物可穷理,他主张通过实践,通过多思方能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一物两体”辩证法: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气化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含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两方面,没有对立,也就不成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

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
(第 80 册 ) ,第 72、 经》 70、 142、 175 页 。 ψ ( ) (第 λ 清 达珍 :《 正源略集 》 ,见于《 卍新篡续藏经 》
责任编辑 俞伯灵
61
何 静 : 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
修齐治平 :“ 要之 , 佛氏偏处只是虚其理 。理是实 ⑥ 理 ,他却虚了 , 故于大本不立也 ” ; 老子“ 只是不 ⑦ 见实理 , 故不知礼乐刑政之所出 , 而欲去之 ” ; “ 佛老之学 ,不待深辨而明 。只是废三纲五常 , 这 ⑧ 一事已是极大罪名 ! ” 虽然抨击佛老的大节有 亏 ,但他对佛道的思想资源还是有所肯定 :“ 释老 ⑨ 之书 极 有 高 妙 者 ” ; “佛 家 于 心 地 上 煞 下 工 ⑩ ϖ λ 夫 ” ;“ 老子说他一个道理甚缜密 ” 。朱熹赞许 的是佛道的思辨智慧 , 他继续着理学先贤程颢程 颐张载乃至刘子翚等援佛道入儒的路子 , 他的天 理论包括理本论 、 理本源论和理一分殊说等都是 他立足儒门 ,会通儒释道三教的产物 。 他干脆说大道就是无形体就是空无。 《 庄子 ・ 知北 )作了寓言式的说明 : 光曜问无 游》 曾对道 ( “ 无有 ” 有 ,“ 先生是有呢还是无 ? ” 无有不回答。光曜得不 到回应 ,就仔细地打量对方 ,一整天下来 ,什么也看 不到 ,什么也听不见 ,什么也摸不着 。光曜于是感 叹说 :“ 真是到顶了 ,谁能达到这种境地啊 ! 我能做 (指无形质 )但还不能做到‘ (因为光 到‘ 无’ 无无 ’ 曜 - 光的照耀虽无形体但还是有光的迹象 ) 。 ” 同时 庄子的道也是实有其用的 ,它既是万物得以生成的 本源 ,又是万物赖之存在的本体 。 新道家王弼是老子的后代知音 , 他也大讲道 之无形而实有 :“ 无形无名者 , 万物之宗也 。不温 不凉 ,不宫不商 , 听之不可得而闻 , 视之不可得而 彰 ,体之不可得而知 ,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 也则混成 ,为象也则无形 , 为音也则希声 , 为味也 则无呈 。故能为品物之宗主 ,包通天地 ,靡使不经 也。 ” 在王弼看来 ,道之所以无形 , 乃是由于“ 若温 也则不能凉矣 ,宫也则不能商矣 。形必有所分 ,声 必有所属 ……可道之盛 , 未足以官天地 ; 有形之 υ µ 极 ,未足以府万物 ” ,因此对于大道 ,“ 欲言存邪 , ϖ µ 则不见其形 ; 欲言亡邪 , 万物以之生 ” ,“ 欲言无 ω µ 邪 ? 而万物由以成 。欲言有邪 ? 而不见其形 ” , 于是王弼以“ 无” 也即无形而实有来称谓杳不可 觅却是万物存在依据的道 。 正是在道家智慧的磨砺下 , 朱熹认为天理也 是无形而实有 ,他借注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 来 表达自己的这一思想 。原本洪迈的《四朝国史 ・ 周敦颐传 》 中 , 认为周敦颐《太极图说 》 的第一句 是“ 自无极而太极 ” , 周敦颐在九江老家的传本也 是“ 无极而生太极 ” ,朱熹则以为《 太极图说 》 的第 一句应是“ 无极而太极 ” , 就是无形而有理的意 思 。他论述 道 : “ 至于太极 ,有何形状 ? 故周子 曰 :‘ 无极而太极 。 ’ 盖云无此形状 , 而有此道理 ξ µ 耳 ” ;“ ‘ 无极而太极 ’ ,只是无形而有理 。周子恐 ψ µ 人于太极之外更寻太极 ,故以无极言之 ” ;“ 周子 所以谓之‘ 无极 ’ , 正以其无方所 , 无形状 , 以为在 无物之前 ,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 ; 以为在阴阳之 外 ,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 ; 以为通贯全体 , 无乎 ζ µ 不在 ,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 ” ;“ 不言无 极 ,则太极同于一物 , 而不足为万化之根 ; 不言太 { µ 极 ,则无极沦于空寂 ,而不能为万化之根 。 ” 就这 样 ,朱熹把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形上化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陽明: *心之本體即是天理。 *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
是能個天理。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黃宗羲: 夫天之生人,除虛靈知覺之外,更無別物。虛靈知覺 之恰好處便是天理。…陽明於虛靈知覺中辨出天理, 此正儒釋界限。…陽明固未嘗不窮理,第其窮在源頭, 不向支流摸索耳。
以「理本論」、「心本論」、 「氣本論」分系宋明理學之商榷
報告人:周芳敏
理學──客觀唯心論──理本論:程、朱
心學──主觀唯心論──心本論:陸、王
氣學── 唯物論 ── 氣本論:張載、羅欽 順、王廷相、吳廷翰、劉宗周、黃宗羲、 王夫之
以「氣本論」、「理本論」、 「心本論」分系宋明理學的困難
存有的連續性,天人合一的聯繫性思維, 天道性命相貫通。
內在而超越的道體本體: 天/理─超越性、普遍性 心/性─道德主體性、內在具足性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陸象山: *塞宇宙一理耳,學者之所以學,欲明此理耳。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貴乎學 者,為其欲窮此理,盡此心也。
◆以「氣」為生化之原, 乃宋明理學共享之哲學傳統。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宋 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王陽明: 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 與人原只一體。故五穀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 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1.認識取徑之首序
《易.繫辭》:「易與天地準,故能 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 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2. 宇宙本體
《呂氏春秋.大樂》:太一生兩儀, 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 合而成章。
漢.王符: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 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併,混而 為一。
3. 萬物的構成基質
◆羅欽順: 理須就氣上認取,然認氣為理便不是。此處間 不容髮,最為難言,要在人善觀而默識之 。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王陽明: 心外無物。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 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
大人者,與天地萬物同體。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宋明理學為包涵宇宙論、形上學、本體論、倫 理學、認識論、心性論、工夫論、境界論等多 重視域的全哲學。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朱子: 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 理與氣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 在先,氣在後相似。
王船山: 言氣即離理不得。所以君子順受其正,亦但據理,終不據 氣。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心本論及氣本論者從未忽視天理的超越性及根 源義。
理本論及氣本論者亦從未喪失對道德主體性的 信仰與堅持。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在宇宙論上以「氣」為生化之本, 在道德形上學則以「理」為歸趨之宗, 乃多數理學家之共識,且不以為矛盾者。
結論:朱子之形上學為理本論 宇宙論為氣本論
一、定義不清,判劃基點不一, 缺乏區辨效力
劉又銘: 劉宗周、黃宗羲之思想模型 「是就著氣本來論心本, 因此基本地說是以氣為本, 究竟地說又是以心為本」
二、名謂涵蓋面過狹,無法概 括哲人的思想體系
嵇文甫: 王夫之為「唯物主義思想家,但是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雜 質」。
一、定義不清,判劃基點不一,缺乏區辨效力 二、名謂涵蓋面過狹,無法概括哲人的思想體系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的多元哲學
視域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宋明理學的哲
學特質與共識
一、定義不清,判劃基點不一, 缺乏區辨效力
◆蒙培元: 氣本論:宇宙論意義──張載 理本論:形上學意義──二程 心本論:形上學意義──朱子
張載:合虛與氣,有性之名。 清通而不可象為神,散殊而可象為氣。 氣之性本虛而神。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 性存焉。 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耳目之 於聲色,攻取之性也。
三、單一概念範疇無法說明宋明理學 的多元哲學視域
「範疇共構性」為宋明多元哲學視域特色
四、三「本」論之分梳方式遮蔽了 宋明理學的哲學特質與共識
◆蒙培元: 朱子形上學為唯心主義,但形下觀點「卻有很多接近於唯 物主義的命題。」
馮友蘭: 王守仁的哲學思想上是客觀唯心主義,但有主觀唯心主義 的色彩。
二、名謂涵蓋面過狹,無法概 括哲人的思想體系
劉又銘:氣本論可分二類三型 二類:「神聖的氣本論」與「自然的氣本論」 三型:1.在氣本論間架中含攝著理本論的觀 點,等於跟理本論相容相結合 2.用氣本論間架發揮心本論的觀點, 等於跟心本論相容相結合 3.自然的氣本論
二程:
*蓋天地間無一物無陰陽。
*氣則自然生。人氣之生,生於真元,天之生 氣,亦自然生生不窮。
五、理想的學脈系譜及理論模型 之區判條件
1.定義明確。
2.判劃基點一致。
3.分類結果能突顯時ຫໍສະໝຸດ 學術或哲人思想特色,且確能 由此區別同異者。
4.分類方式可將最多數哲人納入系譜之中。
未來的展望
擺落所有詮釋包袱與理解預設, 回歸原典, 由哲人思想來建立理論範型, 而非以哲人思想屈就名謂範型。
《淮南子.天文訓》:道始於虛霩, 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 清揚者薄靡而為天,重濁重凝滯而為 地。
4. 宇宙規律
《國語.周語上》:夫天地之氣,不 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
王弼:道無為而不為。 :不禁其性,不塞其源。
審查意見一:
本論文可以說是一篇極有劃時代影響力的論 文,難得作者蒐集如此許多的資料,娓娓道 來又一一批判,紮紮實實地將近幾十年來的 「概念範疇研究法」一掃而空。希望本論文 的研究成果可以確實被發展流傳開來。
謝謝您的聆聽
「本」的定義及其可能的詮說向度
1. 認識取徑之首序 2. 宇宙本體 3. 萬物的構成基質:根本存在元 4. 宇宙規律 5. 價值本體 6. 道德本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