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7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合集下载

热力学水的蒸发过程

热力学水的蒸发过程

工程上用的气态工质可以分为两类,即气体和蒸气,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

蒸气泛指刚刚脱离液态或比较接近液态的气态物质,在被冷却或被压缩时,很容易变回液态。

一般地说,蒸气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分子本身的体积不能忽略,因此,蒸气一般不能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工程上常用的蒸气有水蒸气、氨蒸气、氟利昂蒸气等。

由于水蒸气来源丰富,耗资少,无毒无味,比热容大,传热好,有良好的膨胀和载热性能,是热工技术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质。

各种物质的蒸气虽然各有特点,但其热力性质及物态变化规律都有许多类似之处。

这里仅以水蒸气(简称蒸汽)为例,对它的产生、状态的确定及其基本热力过程进行分析。

1. 蒸气是由液体汽化而产生的。

液体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由于液体分子处于无规则的热运动状态,每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等,在液体表面总会有一些动能大的分子克服邻近分子的引力而逸出液面,形成蒸气,这就是蒸发。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但温度愈高,能量较大的分子愈多,蒸发愈强烈。

与蒸发不同,在给定的压力下,沸腾是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并且伴随着大量汽泡产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实验证明,液体沸腾时,尽管对其继续加热,但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无论蒸发还是沸腾,如果液面上方是和大气相连的自由空间,那么一般情况下汽化过程可以一直进行到液体全部变为蒸气为止。

当液体在有限的密闭空间内汽化时,则不仅有分子逸出液体表面而进入蒸气空间,而且也会有分子从蒸气空间落到液体表面,回到液体中。

开始时,单位时间从液面逸出的分子多于返回液面的分子,蒸气空间中的分子数不断增加。

但当蒸气空间中蒸气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同一时间内逸出液面的分子就会与回到液面的分子数目相等,气、液两相达到了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饱和状态。

饱和状态下的液体和蒸气分别称为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气。

饱和蒸气的压力和温度分别称为饱和压力(用p s表示)和饱和温度(用t s表示),二者一一对应,且饱和压力愈高,饱和温度也愈高,例如:对于水蒸气,当p s=0.10325MPa 时,t s=100℃;当p s=1MPa 时,t s=179.916℃。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得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得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得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得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得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棉纱、支架、表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四单元《13. 蒸发》 青岛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四单元《13. 蒸发》   青岛版

《蒸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蒸发》这课的目标确定为: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认识蒸发现象;了解蒸发影响快慢的因素。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水平,立足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德育和智育双向目标。

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了,如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等。

为此,教材有意识地编排了《水循环》单元,本课是起始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三年级认识水一课的基础上的,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水的性质,但是对水蒸气的认识有错误,通过了解,有的同学认为水蒸气是“白气”。

学生对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的了解较少,对加快蒸发的方法比较熟悉。

因此本课应该紧密联系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蒸发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1.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2. 知道蒸发的定义及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蒸发3. 知道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4. 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

5.掌握加快蒸发的三种方法。

6.了解蒸发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8.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和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研究蒸发吸收热量和加快蒸发的方法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准备:课件、翻页笔、3个材料筐2.学生分组准备:材料筐1:包纱布的温度计、烧杯、水、支架材料筐2:酒精灯、火柴、蒸发皿、试管夹、滴管、烧杯、水材料筐3:扇子、宣纸、滴管、烧杯、水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火眼金睛找不同”,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左边和右边两张图,哪里不同?生回答。

(预设:水的多少不同)师评价: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都很强,火眼金睛的游戏就到这,我们开始上课吧!一、游戏导入,引出蒸发定义。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第2课火山)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第3课地震)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开始逐渐升温,甚至沸腾,随之变化的是玻璃杯中的水量逐渐减少,也就是水在不断蒸发。

实验分析:我们进行的是对比实验。

实验中,室温组水量减少不明显,水可能在蒸发也可能没有蒸发酒精灯加热组水量减少非常明显,说明水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蒸发。

实验结论: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温越低蒸发越慢。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实验目的:观察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在桌上放置一会儿发生的变化,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实验材料:玻璃杯、冰块、温度计、干布等。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

(2)用两支温度计分别同时测量玻璃杯内冰块的温度和玻璃杯附近空气的温度。

(3)观察和记录玻璃杯里冰块的情况和玻璃杯外壁的情况,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4)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玻璃杯内的冰块温度先是快速下降,降到一定程度温度就保持稳定了,再加入食盐后,温度又下降了一些。

测量玻璃杯附近空气温度的温度计示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慢慢有小水珠,后来形成更多、更大的水滴,沿着玻璃杯外壁流淌下来。

实验记录: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实验分析:我们观察到,从向玻璃杯里加入冰块开始,玻璃杯的外壁就开始有小水珠形成,先是形成得比较慢,当我们向玻璃杯里加入食盐后,小水滴形成得更多更快了。

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

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

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冷凝结成的小冰晶,一般需要温度降到0℃以下。

云和雾可以说是水蒸气的凝结,是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形态;但是霜和雪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小冰晶,是固态的水,这个过程是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我们称之为凝华。

【青岛版】2019小学科学四上《13蒸发》教案

【青岛版】2019小学科学四上《13蒸发》教案

13蒸发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被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忽视了,如蒸发、沸腾、凝结现象等。

为此,教材有意识地编排了《水循环》单元,本课是起始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有关的内容标准,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善于观察和发现,自主建构科学概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敢于对蒸发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学会采集数据,学会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尊重证据。

整个探究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

2、热水袋、酒精灯、温度计、棉纱、烧杯、瓷盘、试管夹、风扇、三角架、火柴、水、方块布,两个记录表,针管,铁架台。

学生准备:1、课前观察:课前搜集蒸发的图片、资料。

2、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小镜子、抹布、秒表。

分组活动材料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老师为大家爱带来一段动画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学生看视频)谁来解释一下水缸里的水为什么会少了?(学生猜想回答后开展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看一段水蒸发的视频动画,并鼓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

]二、亲身体验,认识蒸发现象1、观察:(1)、用湿抹布擦一下镜面。

人教版物理热和能多选题

人教版物理热和能多选题

毛遂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热和能多选题组卷人:李建月组卷时间:2019-09-11 时间:90分钟1.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汽化的结果B.该实验基本能反映热机的工作原理C.木塞冲出的过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该实验可以说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2.下列关于能量转化、转移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C.暖瓶塞被热气弹开,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用热水袋取暖,内能发生了转移3.下列关于功、内能和热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D.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4.如图所示,将一壶水放在燃气灶上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前不发生汽化现象B.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C.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D.燃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可以被水全部吸收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慢B.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C.铁棒很难被拉伸,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D.花开时,周围的人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内能和温度有关,0℃的冰块没有内能C.常用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比热容大这一性质D.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风力发电机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B.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电暖气正常工作时,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D.电风扇正常工作时,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慢B.物体的比热容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C.铁棒很难被拉伸,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D.花开时,周围的人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9.关于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用体温计不能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乙图中,石油气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其液化储存在钢罐内C.丙图中,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是为了减慢水分的蒸发D.丁图中,锅内的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继续升高10.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把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B.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之和叫做内能D.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当没有电流通过时,导体的电阻为零1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海绵在力的作用下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B.堆在墙角的煤会使墙体内部变黑,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打扫地面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2.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B.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C.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D.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1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相同B.将质量和温度都相等的铜块和铝块放在同一冰面上,铝块熔化的冰会更多一些C.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吸收相等热量,水温度升高得较多D.若铜块和铁块的吸热之比是3:1,升温之比是3:2,则二者的质量之比为92:3914.如图是由建构比热容概念实验而得出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比热容大,B的比热容小B.质量相同的A与B,升高相同的温度,A吸收热量多C.质量相同的A与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多D.通过分析图象可以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一般不同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内部一个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B.80℃的水比60℃的水所含的热量多C.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16.下列用水的实例中,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个特点的是()A.用水浇花B.用水冷却发动机C.用水发电D.用来供热取暖17.长期运行在盘山公路的汽车要在底部添加一个附加水箱,不断向刹车片浇水降温。

七下1水知识清单答案

七下1水知识清单答案

水 知识结构1.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 70% 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 大水球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 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还有少量的大气水。

3. 水存在于 海洋中 、 陆地上 、 空气中 以及 生物体 内。

4. 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 。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35 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 蒸馏 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 泌氯细胞 ,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植物细胞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5. 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 0.3% ,它主要包括 江河水 、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6. 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 略向下倾斜 ,)不久能看到从试管里冒出的水蒸气在近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 小水珠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种子里含有水。

7. 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 高 ,生命活动旺盛部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 高 ,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60-90% 。

8. 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 1.5L ,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 0.5-1L ,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2-2.5L 。

9. 物质从 固态变成液态 的现象叫熔化。

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 熔点 。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熔化的条件: 温度到达熔点,同时吸热 。

物质从 液态变成固态 的现象叫凝固。

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 凝固点 。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凝固的条件: 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放热 。

冰变成水是冰的 熔化 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 0℃ 。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
无忧PPT整理发布
十六、(21.)沸腾
【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 表、水、中间带孔硬纸板(能盖过烧杯口即可)。
【实验步骤】 1、在铁架台的上面和下面各组装一个铁圈,下面的铁圈上垫一石棉网,石棉 网上面放上少半杯凉水,下面放上酒精灯。 2、在铁架台的上面的铁圈上挂一只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3、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直至水冒泡翻腾。 5、水冒泡翻腾后,继续加热约二分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表、统计图
无忧PPT整理发布
四、(做一块卵石)卵石磨圆的模 拟实验
【实验器材】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块、锤子 【实验步骤】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挑出棱角分明
的砖块。 2、把挑出的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 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大约过五分钟后进行观察有什麽现象 发生。 【实验现象】碎砖块没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
【实验现象及结论】。 金属不易燃,多数硬度较大,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
不易碎。 【注意】
1、有些金属较软,这些要让学生了解。 2.进18. )玻璃与塑料的实验
【实验器材】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步骤】
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记下称量的数 据。
十一、(16.陶瓷)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器材】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 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刀、小灯座及灯泡、火柴、 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
【实验步骤】 1、用火烧各种陶瓷,观察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
用小刀刻,感觉陶瓷的软硬。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 4、 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的沉浮现象。 5、把陶瓷联入电路 中,观察是否导电。6、让陶瓷从高处落下,观察是否易 碎。7、用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及结论】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 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容易碎、碎片很锋利。 【注意】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题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题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题大全1.请你利用音叉、乒乓球和细线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细线悬挂的乒乓球时,发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正确的。

2.请你利用真空罩、电铃和抽气机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真空罩内,同时用抽气机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正确的。

3.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答1:用激光手电透过烧杯外壁照射滴入几滴牛奶的水中,发现光束是直的,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正确的。

答2:点燃蚊香,用透明可乐瓶收集一瓶烟雾,用激光手电照射,发现在烟雾中光束是直的,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正确的。

4.设计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答: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整白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现会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正确的。

5.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将一个凹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发现出现一个中间较暗周围较亮的光环,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正确的。

6.请设计实验验证:“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即:蒸发吸热致冷)答1:用蘸上酒精的棉花包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答2:将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凉,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是正确的。

7.请你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答:用一根通电导线放在静止的小磁针的上方,发现静止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8.请你设计实验,验证“通电导体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答:在小磁针的上方平行放一根直导线,通电后发现小磁针偏转;改变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偏转方向改变。

说明“通电导线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是正确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知识点青岛版1.地球的结构似乎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地球外部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由〔稳固的岩石〕组成。

3. 位于地表的岩石遭到〔温度、水、植被〕等要素的影响,会发作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别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惹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4.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聚集在一同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煤、石油、自然气等属于〔动力矿产〕,铁、铜等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6.人们经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退化的信息。

化石是保管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址〕。

化石可以通知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退化〕的许多信息,在迷信研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7. 发作地震的主要缘由是〔岩层断裂〕。

8.迷信家应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外部的状况停止探求的。

9.模拟火山成因实验,番茄酱相当于〔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壳〕。

10.惹起地表变化的要素有〔地球外部的运动〕、〔自然力气〕、〔人的力气〕等。

1.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琴声是由〔琴弦振动〕发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发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发生的。

2.声响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达,任何声响都以〔声波〕的方式向〔五湖四海〕传达。

声响不能在〔真空〕中传达。

3.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局部。

〔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外部,我们看不见。

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透明的薄膜。

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5.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惹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经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衔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响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响了。

探究水蒸发时吸收热量的过程作文

探究水蒸发时吸收热量的过程作文

探究水蒸发时吸收热量的过程作文哎呀呀,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水蒸发的事情呢,嘿嘿。

我就特别好奇,水蒸发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吸收热量的呀?嘿呀。

我就开始想象啦,那些水就像是一群小小的精灵,它们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哈哈,它们一个个都想跑掉呢。

然后呀,它们就开始吸收热量啦,就好像是在吃好吃的一样,把热量都吃进肚子里啦。

哎呀,真有意思呀。

我还想到,水精灵们吸收了热量后,就变得很有力量,然后就“噗”的一下变成水蒸气飞走啦,哈哈。

我觉得这个过程太神奇啦,水居然能这样悄悄地把热量带走呢。

嘿呀,大自然可真奇妙呀!我以后还要多了解了解这些好玩的事情呢,嘿嘿。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蒸发》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蒸发》青岛版

《蒸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生活资源和现有材料自行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合作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交流。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究与合作的乐趣;感觉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过程描述:一、激趣导课:教师:先请大家来看一个魔术:这是两块“相同”的纱布,一块不经过处理,另一块浸入酒精后取出(课前把这块纱布已经浸入水再拧干,但是不能让学生看出来。

),如果将这两块纱布点燃,请大家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进行交流、猜测)教师演示:分别把两块纱布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

(一块纱布燃烧后变成了灰烬,另一块燃烧后却安然无恙。

)让学生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交流)学生若解释出答案,要给予表扬;若不知道答案,在肯定他们的想法后,可以动员学生:就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悬念,放到这节课的最后解决,看哪个组哪位同学能够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通过这个极具想象力的小魔术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入,情境特别而且有趣,能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探究活动中。

】二、探究活动(一)认识什么是蒸发各小组同学往自己的手臂上擦少量的水,观察有什么现象?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在仔细观察和体会的基础上,学生交流以上两个问题。

【尽管蒸发在我们身边常常发生,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因为这些过程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而且进行得较为缓慢,液体蒸发后的气体又看不见,怎样让学生能感受到蒸发的存在,这是在上课时需要我们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上课时,我先给学生手背上抹一些水,让学生谈谈发现与感受!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思考-探究-应用”,本节课我就围绕这条主线,让学生去探索有关蒸发的问题。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学生交流。

水的蒸发实验

水的蒸发实验
用于记录实验 时间
保证实验结果 的一致性
确保实验过程 准确计时
方便实验操作 和数据记录
03
实验步骤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温度计、计时器等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中,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水蒸发的时间 记录水蒸发完毕时的温度和所用时间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比较不同温度下水蒸发的速率
实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温度越高,水蒸发量越大
分析: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越容易脱离水面进入空气
结论:温度是影响水蒸发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提高水温来促进植物生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晾晒衣物、 晒盐等方式利用蒸发原理
讨论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验结果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关联 实验结果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实验结果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实验结果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05
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研究 水的蒸发过程
实验步骤:准备 实验器材、测量 初始质量、加热、 观察记录蒸发质 量
实验结果:水逐 渐蒸发,质量逐 渐减少,最终变 成水蒸气
0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收 集的数据进行整 理,包括温度、 湿度、蒸发速率 等。
数据对比分析: 将实验数据与理 论值进行对比, 分析偏差产生的 原因。
实验结论:根据 数据分析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如蒸发速率与温 度、湿度的关系 等。
实验意义:阐述 实验结果在实际 应用中的意义, 如指导农业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等。
水的蒸发实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教科版科学三上复习总结

教科版科学三上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 水1-1-1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的液体。

1-1-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

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水(液态) 水蒸气(气态)1-1-3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

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见。

1-1-4水的蒸发现象:用湿布擦黑板,水迹慢慢消失、雨后地面上的水洼慢慢变干、湿的手变干、煮食物时锅中的水越来越少、晾晒的衣服慢慢变干、拖地后湿漉的地面慢慢变干。

1-1-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过程叫凝结。

水蒸气(气态) 水(液态) 1-1-6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水 无色 水蒸气 液体 无味、透明 气体看得见、摸得着 无固定形状 看不见、摸不着 较重等 会流动等 较轻等1-1-7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1)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的越快。

1-2-1酒精灯由灯帽、灯芯管、灯芯、灯壶四部分组成。

1-2-2酒精灯额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1-2-3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1)必须带护目镜;(2)不能用酒精灯对点;(3)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4)熄灭酒精灯时严禁用嘴吹,用灯帽盖灭,重复2次,以避免以后使用酒精灯时灯帽打不开;(5)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2-4水的沸腾是在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时,水温达到100℃,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

1-2-5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而且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1-2-6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1-2-7水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项目蒸发 沸腾不同点发生温度任何温度 达到100℃,继续加热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降低保持不变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都需要吸热蒸发 凝结1-3-1冰是无色、无味,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固体。

四年级科学教案 水蒸发(区一等奖)

四年级科学教案 水蒸发(区一等奖)

水蒸发【教材分析】《水蒸发》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三态变化》里的第一课时。

本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水到哪里去了”为思维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教材中呈现了蒸发的概念和关于水蒸气的形态,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科学家的科学结论相对照,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探究水蒸发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先让学生思考“夏天,刚从游泳池出来时为什么感觉到冷”而获得感性认识,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出运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

第三部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做出猜测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使水加快蒸发的方法,给学生的思维留有更大的空间。

学生在进行对比实验时,要学会控制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

教材最后的拓展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调查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水蒸发既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

【学生分析】水蒸发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学生却很少去研究它,也很容易忽视它。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说出这种现象的名称及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蒸发的过程,如水会慢慢减少,变成水蒸气等。

水蒸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大多数学生没有去深究过,很容易与生活中常见的“白气”混淆。

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在生活中因为体验与思考过,能达成共识。

怎样使蒸发变得更快?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也是学生不是很清楚的。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2021-2022学年五年级快乐小实验课后服务课程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2021-2022学年五年级快乐小实验课后服务课程

五年级课后服务课程:水蒸发的快慢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同学们,你知道水蒸发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吗?与温度的高低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来一起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吧!年级班实验组别:小组长:实验合作者: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年月日第节实验名称: 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实验目的: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实验材料:两块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灯、滴管、火柴、水实验步骤:(1)在同一环境中,用滴管在两块玻璃片上各滴一滴温度相同的水。

(2)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下方用酒精灯加热。

(3)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教师评语:等级划分:A ☐ B ☐ C ☐ D ☐成果检验1.用湿布擦黑板,过了一会儿,水干了,这是()现象。

A.蒸发B.冷却C.凝结2.水蒸气在()的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珠。

A.受热B.受冷C.吸收热量3.对于我们周围水的蒸发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处不在B.随时都在进行C.容器盖上盖子水就不会蒸发了4.为了让烧杯中的水蒸发得更快,我们可以()。

A.向烧杯中加入冰块B.向烧杯中加入食盐C.用酒精灯加热烧杯5.湿衣服晾在太阳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这是因为()。

A.太阳下温度高,水蒸发得快B.水被太阳吸收了C.以上两个原因均有6.常温下,取三只相同的玻璃杯,第一只杯中装冰块,第二只杯中装自来水,第三只杯中什么也不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只杯子的外壁都会出现小水珠B.装自来水的杯子外壁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杯中的水渗出来了C.装冰块的杯子外壁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玻璃怀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看得见的小水珠。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答案解析)(31)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答案解析)(31)

一、选择题1.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2.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3.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4.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5.如图所示的是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

表示晶体熔化过程是()A.B.C.D.6.如图所示,加热-4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仍是固体B.在0℃时,物体的状态为固、液共存C.冰在熔化过程中,冰的质量在减少,温度不变,内能在减少D.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C.云的形成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为液化和凝华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8.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为20℃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C.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200次/min D.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为26dm9.下列说法正确是()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10.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11.下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增加D.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减少12.小明同学课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食盐的知识,在“秒懂百科”中看到下面一段话: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纯净的氯化钠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熔点是801°C,沸点 1442°C,味咸,易溶于水,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煮结晶海水,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