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双鸭⼭市第⼀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历史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通过⾎缘关系的亲疏确⽴起了⼀整套⼟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也有奴⾪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次是项⽻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个⼉⼦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段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级负责B. 郡县是地⽅⾏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4. 13.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御史⼤夫和太尉B. 隋唐实⾏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中书省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淳于越进⾔:“⾂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弟功⾂,⾃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弟为匹夫,卒有⽥常六卿之⾂,⽆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能长久者,⾮所闻也。
”上⽂中的“师古”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6. “三分相权,扩⼤了议政⼈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提髙了⾏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具有三权分⽴政治的民主性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D.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推荐下载】最新双鸭山一中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键入文字]
最新双鸭山一中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考试是测试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学到真正重要和有用的知识的必要途径,下面介绍的是双鸭山一中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 某历史学家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B.三公九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D.三省六部制
3.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1。
最新-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18-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80分只交答题纸)第Ⅰ卷(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君主制下差。
”这段话表明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国家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C、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D、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2.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A、由选举产生的B、君主权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C、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只行使某些礼仪性的职责D、君主实际上仍然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3.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①是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②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国际组织形式③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④是一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在当代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内阁由议会产生,国王和内阁对议会负责B、议会由内阁产生,议会和内阁对国王负责C、国王、议会和内阁权力相互分立,互不相干D、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权力5.当代英国政体之所以与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政体不同,是因为①国体决定政体,两国国体不同②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③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政治文化传统不同④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前阶级力量对比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政体都渐趋成熟,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A、通过对政体的调节实现B、通过改变政体实现C、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实现D、通过不同政体的融合实现7.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共同点是A、英国上下两院拥有相同的权力B、英国上下两院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C、英国上下两院都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D、英国上下两院都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的8.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议会和政府组成。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1718学年度高二4月月考——历史(历史)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墨家、道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法家、墨家、儒家D. 道家、儒家、墨家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B.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3.“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
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4.“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确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 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6.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农业经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题干材料反映牛对耕农、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能说时当时已掌握牛耕技术,但并不能说是开始出现,B项排除;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题干只能说明牛耕在农业中的地位,无法说明农耕经济的地位,D项排除。
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3.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
”结合右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
本题以明清时期苏杭地区经济发展为情境,考查对图文资料的理解能力。
4.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 .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 .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C .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 D .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2.《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易经》( ) A .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B .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C .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D .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 3.“爱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兼爱”,两者相比,墨子更注重( ) A .调节人际关系 B .倡导重义轻利 C .无等级名分差别 D .讲求实际功利 4.“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里“民生在勤,勤而不溃”;《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里“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更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所说的“民生”已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 B .这里统治阶级眼中的“民生”只能是以民众勤劳营生为基本要求 C .材料中“民生”与后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本质相同 D .孙中山的“民生”上升到政治革命的范畴,与材料中民生本质不同 5.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合一”,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 ①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②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不断理论化和思辨化 ④永远不会落后历史发展的主流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6.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反映了道家学派A. 同情人民的疾苦B. 倡导“无为而治”C. 提倡辩证法思想D. 主张“道法自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反应的是老子的治国思想,A.同情人民的疾苦,与材料含义不符;C.提倡辩证法思想、D.主张“道法自然”是其哲学思想,可以排除,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百家争鸣点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③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
体现是墨子的“兼爱”的主张,故选B。
C项儒家“礼治”思想和D项墨家“非攻”思想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是孔子主张的“仁爱”,它是有等级性,没有墨子的“兼爱”有广泛性、包容性,故排除。
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3.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试题 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2分)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3.《史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材料中武王分封的对象是A. 同姓亲族B. 功臣、姻亲C. 殷商遗民D. 先代贵族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5.“(东方文明)试图借训诫与榜样,造出些具有人为的高度伦理义务感的人;他们认为靠这种培育,这些人便一定能够依据明智的判断治理同胞,而尽可能不援引固定的法律条文。
这种思想模式,迥异于正常的西方习惯——后者乃是强调,政治的核心是法理而非伦理。
”可见A.中国古代没有成文法律存在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治C.西方政治文明先进于中国 D.西方自古就是法治社会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 宗教色彩B. 神权色彩C. 宗族色彩D. 王权色彩7.祠堂是将祖先按辈分排列,尊祖敬宗的地方。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答案】C【解析】A.宗法制主要是规定大宗和小宗的关系,相应的就会分配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以及继承权。
B.宗法制既体现了家族内部关系,又体现了国家的君臣关系。
C.分封制度下,分封的内容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奴隶,奴隶不在分封制等级之中,故C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D.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度的,是配套措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宗法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主要利用宗室强化皇权【答案】C【解析】“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表明血缘政治深远影响,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市三中2017—2018学年(二)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A.郑国渠B.灵渠C.都江堰D.直道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
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A.因地制宜B.适时播种C.精耕细作D.使用绿肥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4.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下列项中有关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叙述错误的有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②汉代提花技术相当成熟③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兴起④元代丝绸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头枕三河(河内、河南、河北)面向草原”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转变。
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这一转变的是①南阳太守创制水排②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③日升昌票号的创立④粤海关“一口贸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明“象征”,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小农经济结构不断变化B.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丝绸之路”始终畅通D.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7. 据史料记载: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满分48分。
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题号12345678910答案C A B D C A D D B 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 A A C B C二、非选择题:满分52分。
17.(1)表现:学校数量多;从地方到中央构建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完善;管理专业化;学生待遇优厚(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政府支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士农工商四民观念(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给分)(2)特点:兴起早;分科教育;宗教色彩浓厚;经济独立;政治特权;自治色彩浓厚;自由独立性较强;(7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影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助于欧洲城市化发展;教会大学保留了古典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借鉴模式;传播了知识,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给分)18.示例一:观点:社会环境影响技术的运用(技术逻辑受社会逻辑的影响)论证:(1)古代中国政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重农抑商,思想保守,虽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却受社会环境所限,没有发挥最大功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人文主义兴盛,指南针推动地理大发现,印刷术、造纸术促进思想解放,火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有力武器,四大发明有力的推动近代欧洲转型。
综上:技术运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示例二:观点:技术逻辑推动社会逻辑变迁(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大范围的大肆杀戮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2017-2018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题2018.7㊀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㊁考号㊁考试科目㊁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第Ⅰ卷㊀(选择题㊀共48分)一㊁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武王灭商之后,就开始了第一次分封. 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此举旨在A.争取有影响的部族支持㊀㊀㊀㊀㊀㊀㊀B.笼络商代众多遗民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管理㊀㊀㊀㊀㊀㊀㊀D.确立宗法分封制度2.汉初设置御史大夫作为最高监察长官,武帝时又于丞相府中设置丞相司直为丞相属官,负责监察御史大夫㊁司隶校尉㊁封侯及郡守.这反映出当时A.监察制度混乱无序㊀㊀㊀㊀㊀㊀㊀B.形成丞相专权局面C.监察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㊀㊀㊀D.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3.唐代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科举制时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从这段话判断,科举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㊀㊀㊀㊀㊀B.扩大了唐朝统治基础C.革除了以往各种弊端㊀㊀㊀㊀㊀D.选拔的人才更为优秀4.康熙后期规定,州县官缺中的一等人选必须 引见 ,皇帝提出问题,待选官员自报履历,回答询问,皇帝藉此了解官员的能力水平以至年龄相貌.二等三等则由吏部直接铨选.其目的是A.树立皇帝亲政典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完善官员选拔制度C.杜绝吏部铨选营私舞弊㊀㊀㊀㊀㊀㊀㊀D.直接控制中低级别官员5.1844年,负责处理对英关系的钦差大臣耆英上奏: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且夷俗重女,每有尊客,必以妇女出见. 由此可见,耆英A.具有鲜明的天朝上国观念㊀㊀㊀㊀㊀㊀㊀B.深谙西方的社会风俗习惯挽回了鸦片战争利益损失遵循了近代国际交往准则6.太平天国在其统辖区内并没有大规模改变土地所有权,反而是维持原有的封建土地㊁财产关系,沿袭清朝旧制,征收土地税.这表明A.太平天国专注于军事斗争B.太平天国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C.«天朝田亩制度»失去农民支持D.落后的农民运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7.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 厚集兵力 ,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㊁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㊀㊀㊀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㊀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㊀㊀㊀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8.义和拳本为练习拳棒㊁传授武术的民间反清秘密会社,近代逐渐演变为反洋教组织,转而支持满清政府.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政策改剿为抚㊀㊀㊀㊀㊀㊀B.列强侵略不断加深C.中西宗教信仰冲突㊀㊀㊀㊀㊀㊀㊀D.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9.以下为近代某条约的部分内容,推测该条约为㊀㊀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㊀㊀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0.武昌起义后,象征18个行省汉族反清的 铁血十八星旗 高高飘扬于武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 五色旗 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变化表明A.反清斗争取得彻底胜利㊀㊀㊀㊀㊀B.民族观念不断发展进步C.民族平等得以实现㊀㊀㊀㊀㊀㊀㊀D.南北和谈进展顺利11.20世纪初,中国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物质主义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据此判断,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会是A.中国的 文艺复兴 ㊀㊀㊀㊀㊀B.一场巨大的灾难C.反帝反封建运动㊀㊀㊀㊀㊀㊀㊀D.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2.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决议指出: 只是攻打城市,而不是夺取城市,没有决心将地方苏维埃政权在城市中树立起来,这是一种农民意识的反映,与目前的路线没有丝毫的共同点. 据此判断当时A.出现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㊀㊀㊀B.夺取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央存在 左 倾错误倾向农民意识阻碍了革命发展1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份作战计划中写道: 以确保武汉为核心 敌之最大长处,在能以其机械化部队,利用我之铁路㊁公路,深入猛进. (我)如此以有力部队,在正面节节抵抗,游击部队在侧面予敌打击. 据此判断,该计划当时用以指导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 围剿 红军C.抵御日本侵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14.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人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这体现出A.新中国形成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㊀B.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C.左派人士与中间人士主导新政权㊀D.中共开始了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15.1952年,周恩来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批评了 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 的思想方法,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不是铁板一块,东南亚国家与帝国主义有矛盾,中国应争取这些国家.这表明当时中国A.放弃了 一边倒 的政策㊀㊀㊀㊀B.外交不再拘泥于意识形态C.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㊀㊀㊀㊀D.谋求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16.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1988年和1993年修订,分别增加了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和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㊀㊀㊀㊀㊀㊀㊀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㊀㊀㊀㊀㊀㊀㊀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17.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 和为贵 ;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新时期以来,叶剑英指出 台湾可以高度自治 ;邓小平全面阐述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这说明A.中国政府放弃了武力统一方针㊀㊀㊀㊀B.国际形势左右着统一政策制定C.港澳台问题解决过程曲折反复㊀㊀㊀㊀D. 一国两制 构想逐步形成发展18.有研究者赞美雅典民主制,认为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有研究者指出其缺陷,认为它把广大奴隶和妇女排除在外;也有研究者批判雅典民主制,认为它是 暴民 对精英的专制.这说明A.价值取向影响历史结论㊀㊀㊀㊀㊀㊀㊀B.多种认识还原历史真相C.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㊀㊀㊀㊀㊀㊀㊀D.时代变化决定历史叙述19.近代美国某观点认为: 吞噬了各州的立法㊁行政和司法权利,从它们的废墟上产生一个统一的政府,这个政府从性质上说,就是铁腕专制. 据此可知,持该观点者会反对A.共和制㊀㊀B.三权分立C.联邦制㊀㊀D.直接选举20.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首脑,但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副署方能有效;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但需要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这体现出当时A.君主㊁共和两派的斗争与妥协㊀㊀㊀㊀㊀㊀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责任内阁制度初步确立21.1847年,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新口号代替 人人皆兄弟 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A.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兴起B.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C.共产主义者同盟有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22.俄国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倒戈主要是不愿意被派往前线,工人的口号是 打倒战争 ,只有一部分情绪激进的工人提出 打倒沙皇 的口号.这表明当时俄国A.君主观念根深蒂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农民缺乏革命动力C.世界大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㊀㊀D.初步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3.1947年5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指出,美国的援助只能提供给 自由世界 , 那些反抗来自国内或国外的极权主义压力㊁努力保存他们的独立㊁民主制度和人权自由的自由人民,将得到美国重建援助的最优先考虑 .这说明,美国的援助计划A.实际上将苏联排除在外㊀㊀㊀㊀㊀B.要求欧洲国家走向联合C.造成了德国的分裂㊀㊀㊀㊀㊀㊀㊀D.强调美欧地位平等24.右图为1986年某杂志的一幅漫画 三人摔角 (站台上从左至右分别为美㊁日㊁欧,站台数字分别为三者的购买力指数).该漫画内容可以用来说明A.第三世界兴起的影响B.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C.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原因D.两极格局瓦解的意义第Ⅱ卷(必考37分+选考15分,共52分)㊀㊀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第25㊁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㊁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ʌ必做部分ɔ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㊀早在13世纪,英国贵族就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规定国家重要事务必须征求贵族的意见.1363年,又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光荣革命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规定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德国,1848年革命失败,证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完成民主革命和统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最终由普鲁士容克贵族和普鲁士军人通过武力的方式实现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 德意志皇帝 称号,有权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㊁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㊁签署法律㊁统率军队及任命军官.材料二㊀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光绪上谕要求设立资政院,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规定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1909年到1910年,立宪党人控制下的咨议局先后组织发动了三次请愿,敦促清廷速开国会.第三次不仅将社会各界都卷入进来,连十八省督抚㊁资政院议员也都为之推波助澜.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阁员13人,汉族4人,满族9人,其中7人为皇族.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决定废止皇族内阁,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 采用英国君主立宪主义 ,提高国会地位.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德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立宪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认识.(5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马法发展历程(部分)简表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其中规定 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 如果有谁用手或棒打断了自由人的骨头,则他应付出300阿斯罚金,如果被打的是奴隶,则罚金150阿斯.公元前4世纪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公元前3世纪产生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和异邦人及被征服地区居民,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共和国末期到帝国时期不同派别的法学家相互诘难,使罗马法研究日益精深.出现了盖尤斯等著名的 法学五杰 ,其法律著作与解释后来也被确定具有法律效力.帝国时期罗马皇帝以敕令等形式发布大量涉及法律事务的文告,其在帝国境内广泛使用,成为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查士丁尼命令整理㊁编纂帝国法律,完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摘编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ʌ选考部分ɔ请考生在第27㊁28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27.ʌ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ɔ(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㊀自曹魏到西晋初年,土地荒芜和人口逃亡问题严重.豪势之家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 公元280年,晋武帝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㊁品官占田荫客制和户调制.占田制规定了诸侯和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 国王公侯 大国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 (编户民)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品官占田荫客制则规定了官员所占土地和荫客(依附人口)数量, 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 第九品十顷. 户调制规定按户征收户调(绢㊁绵)和田租,按照贫富分为九等,按等定数.改革后, 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出现了 牛马被野,余粮栖亩 的景象.282年,西晋户数从245万户上升到377万户.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实施户调式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实施户调式的影响.(9分)28.ʌ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ɔ(15分)材料㊀以色列在1967年的 六五战争 中取得了全胜,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中东陷入了不战不和的僵局.1973年10月,埃及在运河东岸发起猛烈攻势,短时间内控制了运河东岸10 15公里的战略纵深.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动猛攻,收复了大片土地.16日,以军切断埃及第三军团的退路,取得了战场主动.24日,埃㊁叙㊁以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后期遭受了失败,但在政治上仍取得了重大胜利.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与黎巴嫩关闭了其境内的输油管,其后阿拉伯各产油国统一减产㊁提价㊁禁运和国有化.欧共体和日本被迫先后发表声明,宣称242号决议是中东和平的基础,尊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十月战争促使美国反思其中东政策,它感到推动阿以和平才能将苏联排斥出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国家㊁巴解和以色列也感到了寻求政治解决的必要性.由此,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平进程开始了.黄民兴«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国家 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国家 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的原因.(6分)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18.7一㊁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㊀2.C㊀3.A㊀4.D㊀5.A㊀6.D㊀7.B㊀8.B㊀9.D㊀10.B㊀11.B㊀12.C㊀13.C14.B㊀15.B㊀16.C㊀17.D㊀18.A㊀19.C㊀20.A㊀21.C㊀22.C㊀23.A㊀24.C二㊁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共52分.25.(25分)(1)不同:英国议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王权受到限制;德国国王拥有很大权力,专制主义色彩浓厚.(4分)原因: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统一德国的普鲁士原本就有专制主义传统;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德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贵族力量相对强大;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德国是普鲁士以武力完成统一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6分,学生若笼统答 两国历史传统㊁资本主义发展程度㊁阶级力量对比㊁制度确立道路和方式不同 可酌情给分)(2)特点:学习西方;力图维护满清统治;渐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推动双向互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影响:清末的立宪活动最终没有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主宪政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政制㊁法制的近代化.(4分)(3)认识:民主宪政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同国情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民主宪政道路不同;不同国家民主宪政的形式不同;民主宪政建设应当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5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6.(12分)评分说明:学生可从古罗马法律的发展原因㊁趋势㊁特点㊁实质等角度立论阐述,论题如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㊁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㊁ 罗马法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㊁ 罗马法实质是维护贵族的利益 等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示例:论题:罗马法的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阐述:罗马法的产生㊁发展与完善经历了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不断进行斗争.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制订出«十二铜表法»,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成为古罗马的基本法.同样是在平民的要求下,古罗马法律赋予了平民和贵族通婚以及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政治㊁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了万民法的产生.法学家在罗马法的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其法律著作和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古罗马的皇帝也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㊁完善,其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来源,查士丁尼皇帝还推动了法律的整理㊁编纂,使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27.ʌ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ɔ(15分)(1)特点:把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相结合;贵族根据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特权;一方面保证贵族享有特权,一方面又加以限制;赋税体现均平思想(或 按贫富等级交纳赋税 ).(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影响:抑制了豪强兼并土地;赋税均平,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促进了西晋社会经济的发展;户口增加,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推动了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9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28.ʌ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ɔ(15分)(1)表现: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西方大国正视阿拉伯国家的要求;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了中东和平历程;迫使欧共体㊁日本发表声明,在国际上孤立了以色列.(9分)(2)原因: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一致;利用石油武器,引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美苏两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与矛盾.(6分)。
高二历史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Ⅰ卷(共60分)一、单项选择1.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与下面两图密切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行省制B.内阁制分封制C.分封制郡县制D.察举制行省制2.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A.学校体系的完备B.商品经济的活跃C.文学艺术的昌盛D.科举制度的推行3.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4.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中华民族的奋起B.西方列强的入侵C.晚清政府的改革D.近代的民主革命5.下列文献中,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6.某同学的笔记把“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作为关键词。
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雅典的民主政治B.古罗马政制与法律C.应该的制度创新D.北美大陆的新体制78垒”这一说法刻画出的是()A.和平与发展B.欧洲一体化C.美苏冷战D.多极化格局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富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A.商品经济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D.小农经济10.明太祖曾告谕“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与此相一致的政策是()A.闭关锁国B.盐铁专卖C.重农抑商D.海禁11.1922年,由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社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实业家张謇被民众选为“最景仰之人物”。
张謇能够当选的主要原因是()A.创办近代军用企业B.创办近代新式学校C.创办近代新闻报纸D.创办近代民族企业12.梁启超在1923年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含答案
做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 诸侯争霸局面C.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 商业繁荣局面2.墨子曾提出:“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墨子意在说明A. 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B. 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C. 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D. 金属生产工具迅速普及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4.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B.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I)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没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的信息说明天子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A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集权统治,B错误;C属于宗法制的特点;D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2.春秋时代的战争,通常采用车阵战,一经交战,即刻决出胜负。
战国时期,作战军队的数量大为增加,步兵、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逐渐代替车阵战,战争往往旷日持久,残酷性大大加剧。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B. 战争目的由争霸到兼并C. 战争科技出现重大突破D. 礼乐制度已经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的战争仅仅是争霸,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是兼并战争,所以战争会更残酷,时间更长,军队数量会更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科技并未出现重大突破,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礼乐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省门下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的局面。
唐中宗此举措A. 使中书省职权超越尚书省B. 平衡了左右仆射的职权C. 提高了尚书省的行政效率D. 巩固了宰相集体负责制【答案】D【解析】【详解】隋文帝时,“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目的是为了削弱尚书省权力,从而巩固宰相集体负责制,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唐中宗的举措无法提高尚书省的行政效率,也不是为了平衡左右仆射的职权,故B、C两项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共28题,共100分,共5页,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A.皇帝制度B.司法陪审制C.完备法典D.陶片放逐法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A. 宗法制B. 君主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3.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A. 魏晋九品中正制B. 隋唐三省六部制C. 元朝设立中书省D. 清朝设立军机处4.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1%,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这表明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5.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 国王凭借手中权力转嫁责任6.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B.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C.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D. 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8.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精品
高二期中历史答案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1-30,CBBAD ACDCD CCBDB AABDD CBDDC ADDCB非选择题,共40分31.(14分)(1)主要思想:礼、仁、孝。
(1分)积极作用:传承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有利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分)(2)①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理学伦常观。
(1分)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理学空谈。
(1分)王夫之: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
(1分)②政治经济条件: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4 分)(3) 前者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具体的资产阶级政治方案。
(4分)32.(13分)(1)日本:制定较为完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和全民教育;重视法制保障;教育内容全面、广泛。
(4分)中国:内部分歧明显(顽固派阻挠改革);侧重于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主要侧重语言、军亊技术等方面)。
(3分)(2)都面临内忧外患;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都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
(6分)33.(13分)(1)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进战争,赢得了备战时间;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导致苏德战争之初严重失利。
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客观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
(6分)(2)寓意:合作。
(1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2分)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也可得分)。
(4分)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题高二历史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封制度下,分封的内容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奴隶,奴隶不在分封制等级之中,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说法。
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项正确。
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A。
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特点,故D 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最主要的依据。
4.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立中书省【答案】B【解析】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A不是分割宰相权力;C属于地方分权措施;D是负责行政权力。
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上文中的“师古”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淳于越主张效仿殷周分封制巩固秦朝统治,故“师古”指分封制,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禅让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封子弟功臣”也不是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世袭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学生对于“封子弟功臣”可以正确理解出分封制的知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 “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 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 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C. 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制“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提髙了行政效率”,这就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在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的积极意义,未涉及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三分相权不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项错在“有效”,故排除。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材料优先,用材料来说话,不能只根据所学知识来判断。
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夺地方权力,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反而会造成人浮于事的后果。
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D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消除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但是走向极端会导致地方权力过小。
因此可以排除BC项。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点评:北宋时期,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无权、主动性差等消极后果,并且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
8. 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印刷术的进步B.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C. 统治者的统治策略D. 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而宋代为借鉴唐灭亡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正确答案应为C项;印刷术的进步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可以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B两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壮大并不会直接导致科举官员增多,因此D项错误。
点睛:北宋建立后总结前朝灭亡教训,认为唐朝灭亡原因在于藩镇力量太强,造成武将专权。
因此宋代改革的重心即为削夺武将权力,比如重文轻武、文臣任知州等。
科举出身官员增多即说明北宋改革的结果。
9. 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
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
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A. 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B.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D. 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明代科举制考试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这从侧面体现出科举制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故D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考试的严格性,故A错误;科举考试注重的是才能,不是道德,故B项错误;材料和君主专制强化关系不大,故C错误。
10. 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
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
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B. 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C. 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D. 方便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答案】A【解析】密折制使雍正帝对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掌控,这无疑强化了君主集权,因此密折制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雍正皇帝精力旺盛,但体现不出才智过人,且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密折制大大便利了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但这是影响,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较长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密折制使雍正帝对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掌控。
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处即可。
11.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A.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 上地公有制形成C. 上地兼并现象严重D. 井田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井田制及其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井田制主要瓦解于春秋时期。
井田制的衰败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相伴而行。
土地私有化在公田方面主要表现为使用者据为己有和私自交换甚至买卖。
材料所述是井田制被破坏过程中的现象之一,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确立的;B项错误,春秋时期是土地公有制瓦解的时期;C项是在战国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排除。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的变迁·井田制及其状况【名师点睛】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要把握到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商朝兴起.西周时期兴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被废除);瓦解的表现;废除的标志;井田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确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12.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原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1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都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这一时期的改革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是土地国有,故这一时期的改革破坏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前提条件,故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孟子仁政主张没有实行土地私有的内容,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质作用,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教材相关知识内容,即可得出承认了土地私有的作用,据此即可排除其它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14.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