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崇礼到重法(下)——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
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
以道观之是一种循道而行、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一性理解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
以道观之之道,是具有“恒常”性的道。
道的恒常性,即道之“诚”。
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
人们多以真、实、无伪、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来解释诚。
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其中的哪一种解释,都会发现,这种解释的涵,盖性不太充分一一它或许能够解释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诚,却难以解释作为动词的诚;它或许能够解释人道之诚,却难以解释天道之诚。
如果我们寻求诚的最具涵盖性的指谓,诚的诸多意义与运用,似乎可以统一于“一致”一作为名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关系;作为形容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属性;作为动词的诚,指的是趋向、达成一致的意向及活动。
这种一致,从根本上说,是源于道的恒常。
天道的运行具有一种恒常性、前后一致性,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无息”“不贰”。
人之诚,是诚于天道,是向“天道”的恒常性靠拢。
《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也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人之思诚,就是要保持与天道的一致,因为天道是恒常的,所以,与天道保持一致的人,也具有一种恒常性,人的恒常性的具体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现代人多以诚实、诚信去理解诚,这种理解虽契合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常常剥离了诚的天道之维。
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哲学的厚重之诚,就变成了一种单薄之诚。
而过于单薄的诚,容易使我们陷入理论困境一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真小人”时,常常会不知所措;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的论断时,就难以形成准确理解;离开天道之诚,我们在论证诚信之应然时,常常会诉诸浅薄的后果论……以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相关联的诚。
自崇礼到重法(上)——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
“ 得君行道 ” 观念皆有相当的研究 , 但将这两种思想 观念结合起来 , 在互动关系 中借后者 以说明前者 , 即
以一 种思 想 来 阐释 另 一 种 思 想 之 流 变 , 有 开 拓 空 还 问 。本文 即 以 先 秦 诸 子 之 原 始 著 述 为 基 本 材 料 , 从 “ 得君 行道 ” 的角度来 阐释该 观 念之 演 变 对先 秦 自崇
礼 到 重法趋 向之形成 所发 生 的影 响 。
一
( 庄子 ・ 《 天下》 “ ) 学在官府” 的局面被打破 , 君 ” “ 、
“ ” 离 的态 势 逐 渐 明 朗 。在 这种 背 景 下 , 君 ” 师 分 “ 作 为“ ” 道 的推 行 者 , 数 量 远 比作 为 “ ” 阐发 者 之 其 道 的 “ ” 师 更少 , 在 “ ” 站 师 的角 度 , 得 君 行 道 ” 念 因之 “ 观
— —
以先秦士 阶层“ 得君行道” 观念 为视 角
李 启 成
( 京大学法学院 , 北 北京 10 7 ) 08 1
【 内容摘要 】 东周以降 , 乐坏 , 师分 离, 礼崩 君、 士阶层 出现 ,得君行 道” 念随之产 生。孔 、 “ 观 孟认 定道尊 于势 , 不能得
君 , 以明道 自任 , 则 道即为赋 予礼 以内在道德上 的根据 , 彰显 其仁心 , 治道之重 心在礼 。战 国 中晚期 , 势” 念勃 其 “ 观
而生。
、
“ 阶层 的 出现 与“ 君行 道 ” 念之 形成 士” 得 观
在西周宗法、 分封制盛行的时代 , 周天子的权威
和 贵族 的世 官世禄 是其 显著 特征 , 同时也是 周代 封建 时 期法 律思 想异 常 活 跃 , 其宏 观 态 势 而言 , 致 是 制能 够维持 的重要 原 因 。这 两 个 方 面 在 当 时政 治 传 就 大 自崇礼 向重 法之 演 变 。 到底 是 什 么 原 因促 成 了这 一 统 中的合 理性 主要依 赖 于 “ 学在 官 府 ” 形 成 的整 个 所 演 变 , 界 既有 的研 究 多 是 从社 会 结 构 、 治 格 局 等 社会 道 、 、 高度 合一 。龚 自珍对 此有 精 到的论 述 , 学 政 学 治 思 想外在 诸 因素来 进 行解 释 。无疑 , 这种 解 释具 有相 “ 周而上 , 自 一代之治 , 即一代之学也。一代之学 , 皆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2)
三古、七段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
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 陈辉 ( 1 9 7 l 一) , 安徽蚌埠人 , 安徽大学历史 系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 向: 秦汉史和 中国古代文化史 。
8 5
弘 淮端 理 2 0 1 3 . 3
干预 无疑 对 牛耕 的普 及 有重 要 的促 进作 用 。[ s ] 关 其 主流价值 观 非常成 功 , 利 益驱 动 的策 略是关 键 。 然而 , 秦统一后 , 在 推 行 其 主 流 价 值 观 时却
以夷 狄 视之 。秦 绝 大多 数 国君 都 能励 精 图治 , 采 取各 种 措施 强 国 . 如 积极 发 展 农业 、 崇 尚武 力 、 强
严重饥荒 , “ 秦于是乎输粟于晋 ,自雍及绛相继 , 命之日泛舟之役”[ 2 ] 3 4 5 , 反映了秦农业生产 的发展
状况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秦国农业发展的一 个 里程 徕 民等直
摘要 : 秦孝公任 用商鞅变法 , 逐渐形 成重法 、 尚武 、 重农 、 诚信等社会 主流价值观 。汉初 吸取秦亡教
训, 树立起 自由、 仁孝 和追求富强 的新 社会主流价值 观 。武帝时期 , 汉政府 对西汉前期价值 观进行 了调
整, 树立 了讲求 忠孝 、 积极进取 的价值 观念。元帝 以后 , 西汉中期以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变异 , 以至 混乱 。秦汉间社会主流价值观对 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于秦 国农业 的生产技术 , 《 吕氏春秋》 的《 任地》 、 《 辨土》 、 《 审时》 三篇 有着详 细的记 载 , 这是对秦 农 业 生 产 技术 的经 验 总结 . 也 是 希望 先 进 的生 产
技术 得 到继 承和普 及 。 秦 国在 积 极发 展农 业 的 同时 . 实 行 严 厉 的抑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笔试: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练习
宋明理学1.宋代,儒学家们突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这一体系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A.二程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2.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除不断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该特点集中体现于A.孔孟之道B.西汉新儒学C.魏晋玄学D.宋明理学3.范文澜在《经学讲演录》中说:唐武宗时,僧尼二十六万人,寺院奴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亩佛教本身腐化可以想见;道教炼丹求神仙,但却没有人真正做神仙。
材料所述情况A.为唐朝复兴儒学提供了条件B.表明佛教、道教地位开始衰退C.反映了儒释道已经相互融合D.佛教、道教的虚伪性彻底暴露4.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将自己的理论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吸收了佛教的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完全吻合D.否定了传统儒家的善恶论5.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四民平等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6.唐太宗认为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裔,对道教相当优待。
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6),追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将其神像搬入皇家祖庙。
道教因此平步青云,得以迅速发展。
唐玄宗笃信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列为众经书之首,明令科举时要加试。
道教在唐代得以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A.主导思想由尊孔转向崇道B.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巨大吸引力C.唐代皇帝普遍喜好道教D.李唐皇室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7.历史学家余英时说:“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更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明、清”。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3:廉政建设——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热考专题复习3:廉政建设——官员选拔与管理练习题精选汇编一、单选题(24题)1.(2022·湖南娄底·高三期末)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
这说明西晋A.选官制度弊端显现B.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C.门阀政治愈演愈烈D.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2.(2022·山东泰安·高三期末)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
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3.(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末)唐代中央所设的髙等学校主要是“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
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
这说明唐代学校教育A.开专科教育先河B.注重发挥教化功能C.由官府垄断控制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4.(2022·广东茂名·一模)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指出:“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记。
”这主要说明了唐代A.科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B.选官途径的多元化C.门第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D.官员素质参差不齐5.(2022·北京顺义·一模)下图是我国古代曹魏到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的比例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②隋唐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寒门子弟超过士族子弟③北宋大批寒门子弟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④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重孝廉到重才能的演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2021·甘肃玉门·高三期中)清代,科道官在承审案件时,如涉及与自己有亲戚关系或有仇嫌者,应行回避;“京察”“大计”时,应回避被考核官员;御史巡按地方时,应回避本省籍和曾任过官职以及过去居住过的地方。
荀子027 大略.pdf
大略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
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
《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
《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出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时宜,不敬交,不 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
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
今废礼者,是去表也。
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
不学不成。
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迎之礼:父南乡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子曰:“诺。
唯恐不能,敢忘命矣!”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 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
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
仁,爱也,故亲。
义,理也,故行。
礼,节也,故成。
仁有里,义有门。
仁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
读书心得——《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
读书心得——《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礼”与“教化”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先秦儒家以礼来教化人,范导人伦关系,从而构建社会的和谐伦理秩序。
孔子以仁释礼,孟子摄礼入心,重视礼对于人的德性教化功用,通过人的道德修为与德性涵养,由内向外、由己及人地达致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谐和。
但进入战国末期,礼制衰落与仁义价值危机使社会关系和伦理秩序走向崩溃边缘。
面对“礼义不行,教化不成”(《荀子·尧问》)的社会现实,荀子在批判继承孔孟的礼与教化理念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礼”,并以礼为核心系统重构了儒家的伦理与教化理想。
荀子“礼”教为战国末期的分乱转向秦汉时代的大一统提供了伦理秩序支撑,对儒家思想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具有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因此,重新审视与把握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为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秩序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荀子“礼”教的逻辑起缘“人”是先秦儒家教化的对象,对“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同思考与理解形成了先秦儒家教化的不同范式。
孟子以人心之善推证人性之善,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以四心言人的仁义礼智之性,并将之提升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高度,故言人无四心非人也。
孟子还认为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于人能以仁礼存心,“由仁义行”(《孟子·离娄下》),爱人敬人,将心性之善发用到人伦日常中,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从而形成良善的人道秩序。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礼”内化于心,人存其心、养其性便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和道德主体性。
在这里,主体的道德形塑相对于主体与他者的伦理关系结构具有优先性。
与孟子不同,荀子从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社群结构及人在其中的社会文化角色来理解和回答“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并以此阐释礼教的起缘与必要性。
行政伦理学第三讲伦理思想的中国传统
周礼
封建制的由来——周王分封诸侯于天下,按大宗、小 宗及公侯伯子男之等(名分),确定利益及仪礼(宗法等 级制)。 •《国语》载,周襄王语晋文公:“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 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 宁宇”。韦昭注:“均,平也,周礼,公之地方五百里, 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 •《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 于诸侯,曰附庸”。
(汉)东方朔《答客问》选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 权,相禽(争斗)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 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 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天下可运于 皇帝之掌中),贤不肖何以异哉?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一、诸子百家学说的政治动机
• 汉籍《淮南要略》认为,先秦诸子学说, “皆起于救世之弊”;司马迁也认为,诸 子著书立说,都是为了“言治乱之事” (《史记·孟荀列传》),“阴阳、儒、墨、 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 记·太史公自序》)
• 这与当时战乱、诸侯之间激烈竞争的社会 政治背景有关----有必要,有可能。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 矣。”
帝王学-第19章
第19章【经文】[是曰:]《论语》曰:”举逸民,天下之人归心焉。
“魏文候受艺于子夏,敬段干木,过其庐,未尝不式。
于是秦欲伐魏,或曰:”魏君贤,国人称仁,上下和洽,未可图也。
“秦王乃止。
由此得誉于诸候。
[非曰:]韩子曰:”夫马似鹿,此马值千金。
今有千金之马,而无一金之鹿者,何也?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
今处士不为人用,鹿类也。
所以太公至齐而斩华士,孔子为司寇而诛少正卯。
“赵主父使李疵视中山可攻否,还报曰:”可攻也,其君好见岩穴之士、布衣之人。
“主父曰:”如子之言,是贤君也,安可攻?“李疵曰:”不然。
夫上尊岩穴之士,则战士殆;上尊学者,则农夫惰。
农夫惰则国贫,战士怠则兵弱。
兵弱于外,国贫于内,不亡何待?“主父曰:”善。
“遂灭中山。
【译文】[正方:]《论语》说:”推举被遗忘的人才,天下百姓就心悦归服了。
“魏文候曾受教于孔子的学生子夏,因为很尊敬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段干木,当他坐车路过段干木的住所时,没有一次不下车扶着车把走的。
秦国想讨伐魏国时,有人说:”魏国君主很贤明,大家都称赞他的仁义,上下级的关系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国的主意。
“秦王于是取消了这个主意,魏文候因此而在各国诸候中变得很有名气。
[反方:]韩非子说:”马的形体如果长得象鹿,那这马就会价值千金。
如今有千金之马,而无值一金之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马能被人使用,而鹿却不能。
如果隐居的高士不能被君王使用,他们就象鹿一样了。
所以姜太公一到齐国,就把那些夸夸其谈,只会讲漂亮话的读书人给斩了;孔子当司冠时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杀了少正卯。
赵武灵王让李疵去中山国侦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以打,中山国的君王喜欢召见住在岩洞中的隐士和平民。
”赵武灵王说:“照你所说,中山君是位贤君,怎么可以攻打呢?”李疵说:“不然。
君主尊敬隐士,战士就会减少;君主尊崇学者,农夫就会懒惰。
农夫懒惰,国家就贫困;战士少了,军队力量就削弱。
兵弱于外,国贫于内,不亡国还等什么呢?”赵武灵王说:“好。
读书心得——《荀子》政治权威思想的伦理意蕴
读书心得——《荀子》政治权威思想的伦理意蕴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因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以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而招致诸多批评,批评者既有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也有反儒家思想者,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批评荀子背离圣人之道,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称,荀子思想“全是申韩”,反儒家思想者则将荀子视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鼻祖,如近代启蒙思想家谭嗣同认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这些批评虽然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但是细观荀子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其片面和偏颇之处也显而易见,荀子虽然主张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但他强调“爱民”并明确反对暴政,其政治权威思想虽然以“性恶”论为基础并重视“刑罚”的作用,但并不否定孔孟所推崇的仁政和王道。
荀子的政治权威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包含的合理成分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伦理建设和政治秩序建设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深入研究荀子的政治权威思想,有助于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一、尊崇君主:政治权威的伦理要义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领域最基本的政治关系,是政治统治得以持续的前提。
出于加强周王室政治统治的愿望,荀子十分推崇政治权威,主张“尊君”“明分”“起礼义”“制法度”“等贵贱”。
在君主、礼义、法度、等级制度所构成的政治权威体系中,荀子将君主置于核心地位,极力强调“君上为尊”,维护和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
荀子关于尊君的论述非常多,这些论述宣扬君主地位至高无上,臣民对君主必须深怀尊崇和敬畏之心。
荀子强调,天子“势位至尊”,既不是工农商贾等下层百姓所能企及的,也不是诸侯、士大夫阶层所能比肩的,“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之谓也。
”他说,“君者,国之隆也”,犹如“父者,家之隆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
02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智慧树中华国学答案
1单选题1分“中华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妥当的一项是:BA. “中华”一词主要是文化概念B. “中华”一词主要是种族概念C. “传统”是指在古今有重大影响的内容D. “学术”是指系统性的知识2单选题1分当前流行的国学概论着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下面哪一项不在这三种形式之内:CA. 以四部之学为框架的形式B. 兼顾四部之学与现代学术分科的形式C. 以经学为中心的形式D. 以古代社会思潮为脉络的形式3单选题2分关于本课程的宗旨,下面哪一种阐述最为妥当:AA.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B.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国家政治需要服务C.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以便牢记历史D.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以便传承历史本题总得分:2分4多选题2分关于本课程内容的基本格局,下面哪两种表述比较合适:CDA. 以儒家经学为核心B. 勾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C. 先秦时代以诸子学说为核心D. 秦汉以后以儒道佛三教为框架5单选题3分从“导论”的内容看,本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是:AA. 思想性强,可以丰富人生智慧B. 历史感强,利于了解中华文化C. 形式活泼,显得不太枯燥乏味D. 内容全面,有利于宏观的认识6单选题3分阅读下面的史料: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根据上述史料,下面哪一条最能概括其中心思想:DA. 周武王驾崩B. 周初三监之乱C. 周公将讨伐三监之乱D. 周公诰命诸侯:周人的统治遭遇了危机1单选题2分易经这部古老的文献,最初主要用于:CA. 学习B. 龟卜C. 蓍筮D. 战争2多选题2分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是由多少卦、多少爻组成的:CDA. 八卦B. 四十八爻C. 六十四卦D. 三百八十四爻3单选题2分在汉代,以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继承了“易传”的传统,发展出一套繁琐复杂的方法,用以推算祸福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DA. 义理易学B. 卜筮易学C. 术数易学D. 象数易学4单选题1分义理易学是中国易学的学术流派之一;“义”是卦象、卦辞的含义,“理”是道理、真理,义理易学就是着重探讨易经卦义和道理的学说;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CA. 董仲舒B. 荀子C. 王弼D. 京房5单选题2分上古时代的人们用乌龟的腹甲,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放在火上炙烤,然后根据龟甲显示出的兆纹判断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BA. 蓍筮B. 龟卜C. 连山D. D.归藏6单选题2分有了需要占卜的事情,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卜甲取出,放在火上炙烤;经过炙烤的龟甲,表面呈现出一些细微的裂纹,人们认为这是:AB. 占辞C. 贞问D. 验辞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7单选题3分按照周代筮法的规则,4和5为少数,为阳;8和9为多数,为阴;假如三变的结果分别是9、8、4,即两多一少,记为“”,这被称为:DA. 老阴B. 老阳C. 少阴D. 少阳8单选题1分周易·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BA. 神农氏B. 包牺氏C. 周武王D. 周成王9单选题2分在周易筮法中,如果是“老阴”,就应该变成阳爻,如果是“老阳”,就应该变成阴爻,从而得出新的一卦,这被称为“之”卦;“之”就是“至”的意思,表示从原来的卦变为另外的一卦,这被称为:AA. 卦变B. 阴卦C. 爻变D. 阳卦10单选题2分在中国上古时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根据兆纹预判事情的祸福吉凶,君主参考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事后占卜官把占卜的事情刻在甲骨上,这是所谓的:CA. 贞问B. 命辞C. 占辞D. 问辞11单选题2分在中国上古时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据兆纹预判事情的祸福吉凶,君主参考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有的时候,史官把事情的结果刻在龟甲上,这类文字被称为:DB. 命辞C. 刻辞D. 验辞12单选题2分根据国语的记载,晋献公讨伐骊戎,史苏对他说:从前夏桀讨伐有施国,有施国把妹喜送给夏桀,结果使夏朝灭亡;商纣王讨伐某国,该国把妲己送给纣王,结果导致了商朝灭亡;这个被讨伐的国家是:CA. 有褒国B. 轩辕氏C. 有苏国D. 有巢氏13单选题2分根据国语记载,晋献公讨伐骊戎,史苏对晋献公说:周幽王讨伐有褒国,有褒国把一个美女送给周幽王,结果导致西周灭亡;如今,我们晋国正在重蹈历史覆辙史苏所说的这位美女是:DA. 骊姬B. 妲己C. 有苏氏D. 褒姒14多选题1分从总体上说,周易由两大部分构成,这两大部分分别是:ACA. 易经B. 序卦C. 易传D. 系辞15多选题2分夏商周三代用于卜筮的文献,除了周易之外,另外两种是:BCA. 尚书B. 归藏C. 连山D. 山海经16多选题1分先秦时期,人们卜筮主要使用哪两种方法BCA. 钱筮B. 蓍筮C. 龟卜D. 骨卜17多选题2分在中国古代,易学主要有哪两大流派BCA. 连山易学B. 义理易学C. 象数易学D. 归藏易学18多选题2分易传7种,共10篇;没有易传,易经便难以理解,所以人们把易传的10篇比喻为10个翅膀,称为“十翼”;其中,文言一篇占十翼之一,它是专门解释哪两卦的:CDA. 泰卦B. 否卦C. 乾卦D. 坤卦19单选题3分在周易筮法中,三个多数如9,8,8被称为老阴,二个少数一个多数如5,4,8被称为:AA. 少阴B. 少阳C. 老阴D. 老阳正确答案是:A查看答案解析20单选题3分请看下图:图中A表示的是下列选项中的:AA. 卦象B. 卦名C. 爻名D. 爻辞21单选题3分请看下图:图中D表示的是下列选项中的:CA. 卦象B. 卦名C. 爻名D. 爻辞22单选题3分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的解释不符合上述思想的一项是AA. 周易生太极B. 太极生阴阳C. 阴阳生四种卦象D. 四种卦象生八种卦象23单选题3分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DA. 包牺氏开始了天文观测活动B. 包牺氏开始了地理勘测活动C. 包牺氏制作八卦以祭祀鬼神D. 包牺氏制作八卦以预测吉凶24单选题3分周易·杂卦说:“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下面哪一个选项符合这段话的意思:CA. 乾卦和坤卦表示刚强B. 临卦和观卦表示光临C. 益卦和损卦表示盛衰D. 震卦和艮卦表示震动1单选题3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论基础;下面关于阴阳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B. 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C. 并非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D. 阴阳表示世间万物周而复始的运动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2单选题3分战国时期的五行家认为五行相生,相生的顺序是AA. 木→火→土→金→水B. 土→木→火→金→水C. 木→土→水→火→金D. 火→土→木→水→金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3单选题3分战国时期的五行家认为五行相克,相克的顺序是BA. 木→水→土→金→火B. 土→水→火→金→木C. 木→土→水→金→火D. 火→木→土→水→金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4单选题3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地位与性质,可以说它是:DA. 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论基础B. 古人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C. 古人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D. 以上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5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政治论,他的这一学说DA. 以阴阳相生为理论依据B. 以阴阳相克为理论依据C. 以五行相生为理论依据D. 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正确答案是:D查看答案解析6单选题3分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政治论,如果一个朝代属于水德,水德的颜色应该是AA. 黑色B. 白色C. 青色D. 黄色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7单选题3分阴阳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一学说,下面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DA.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结构B. 人们用阴阳学说指导养生C.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化D.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8单选题3分五行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一学说,下面哪一个选项是不妥当的DA. 五脏与五行之间具有相关性B. 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同类器官中有所反映C.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D. 把五行与五脏联系起来没有科学依据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9单选题1分中华医学注重保健养生,即“治未病”;下述哪一项不符合中华医学的养生理论AA. 治疗为主B. 调养脾胃C. 保精护肾D. 形神共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1分10单选题2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下面的选项中最为恰当的表述是CA.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愚昧迷信的产物B.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古代政治没有用处C.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很多学科的理论基石D.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华医学毫无价值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11多选题3分关于阴阳学说,下面的陈述中两个正确的选项是ADA.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B. 阴阳表示事物的静止状态C. 阴阳是尖锐对立的,二者不可相互转化D. 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2多选题3分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ACA.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B.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但这五种元素之间彼此无关C.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相互转化D. 五行表示五种物质元素之间存在相生关系,不存在相克关系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3多选题3分古代印度有地水火风学说,中国古代有水木金火土学说;下面哪两个选项比较符合实际:ADA. 这两种学说产生于不同的国情,都有意义B. 中国的学说有意义,古代印度的学说没有意义C. 这两种学说都具有古代迷信色彩D. 这两种学说都源于社会生活,是特定时代的智慧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4多选题3分邹衍的五德终始政治论以五行相克为基础;依照他的理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两项是ABA. 夏朝是木德,推翻夏朝的商朝应该是金德B. 周朝是火德,取代周朝的秦朝应该是水德C. 夏朝是木德,推翻夏朝的商朝应该是火德D. 周朝是水德,取代周朝的秦朝应该是金德正确答案是:A,B查看答案解析15多选题3分阴阳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人们运用阴阳学说以ACA. 区分药性的温热寒凉B. .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C. 解释人体的寒热状态D. 解释五脏各自的功能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6多选题3分中医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同类相从、异类相感两种情形;异类相感包括哪两方面的作用ABA. 滋养作用B. 抑制作用C. 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另一个器官上有所反映D. 通过一个器官的状况可以推测另一个器官的状况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7多选题3分中华医学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同类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被称为“同类相从”,即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相应的另一个器官有所显现;与“同类相从”联系紧密两个选项是CDA. 肝属木B. 肾属水C. 肝主目D. 肾主耳正确答案是:C,D查看答案解析18多选题3分中华医学提倡“治未病”,与这一精神最为符合的两个选项是ADA. 调养脾胃B. 及时治疗C. 科学康复D. 保精护肾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3分19多选题2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性质,下述哪两个选项比较客观:ABA. 它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B. 它是中国古代多种学术的理论基础C.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应该抛弃D. 它是先民想象的产物,没有实践基础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20多选题2分同西方医学相比,中华医学具有某些长处,表现长处的两个方面是:BCA. 治疗器质性疾病B. 治疗非器质性疾病C. 养生保健D. 治疗外科疾病1单选题1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下列思想家中哪一位不属于法家DA. 商鞅B. 韩非C. 申不害D. 杨朱2单选题2分战国时期辅助秦孝公实施变法改革的一位政治家,他有三个不同称呼,下列哪一个选项在这三个称呼之外BA. 公孙鞅B. 公子鞅C. 卫鞅D. 商鞅3单选题2分卫鞅到了秦国以后,给秦孝公阐述了三种治国策略,秦孝公选择了哪一种策略CA. 帝道B. 王道C. 霸道D. 君道4单选题2分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下列哪一种措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DA. 在经济上,由井田制转变为自耕农制度,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投机行为B. 在行政体制上,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C. 法律上,由贵族控制法律转变为成文法,实施严厉的邻里连坐制度D. 在文化上,废黜百家,独尊法家5单选题1分“食、色,性也;”意思是说,贪吃、好色是人类的本性;这是谁的观点CA. 孔子B. 孟子C. 告子D. 韩非子6单选题2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说,应该用法律教育人民,政府官员应该成为守法的榜样;这一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CA. 管仲B. 商鞅C. 韩非D. 李斯7单选题1分韩非的政治管理学说包括哪些要素该成为守法的榜样;这一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DA. 法B. 术C. 势D. 以上三项之和8单选题1分在韩非的学说中,“术”是政治治理的技术,实施的对象是: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BA. 君主B. 官吏C. 民众D. 以上都对9单选题1分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为秦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却遭遇了悲剧性的结局;车裂商鞅的是哪位君主DA. 秦穆公B. 秦献公C. 秦孝公D. 秦惠文王10单选题1分秦王嬴政感慨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嬴政想见的这个人是:AA. 韩非B. 李斯C. 吕不韦D. 公子扶苏11多选题3分韩非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有五种人对社会没有用处,是社会蛀虫,他称之为“五蠹”;韩非所说的五蠹包括:ACA. 儒生、侠客、私门之徒B. 强盗、小偷C. 纵横家、工商业者D. 兵家、小说家12多选题3分韩非继承了申不害关于“术”的思想,强调政治家应该学会政治技术;他所说的“术”包括哪两项ABA. 装聋作哑B. 深藏不露C. 赏罚分明D. 依法治国13多选题2分法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下列哪些是法家学说的核心内容BDA. 反对不义的战争B. 强调人的逐利性C. 讲究礼乐制度D. 注重法律约束14多选题3分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变法最晚,但是最彻底,原因可能是ADA. 秦国改革晚,可借鉴经验多B. 秦国的社会经济相对发达C. 秦国具有深厚的法家传统D. 秦国改革有系统的法家理论指导15多选题3分秦统一中国,功垂千古;秦帝国的历史功绩包括哪两项BCA. 焚书坑儒B. 修筑驰道和栈道C. 击退匈奴,修筑万里长城D. 以隶书为官方文字查看答案解析16多选题3分西汉早期的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写成了过秦论;在这部伟大的着作中,他的结论涉及如下哪两项ADA. 攻守异术B. 兵不厌诈C. 一断于法D. 统一以后应该施行仁义政治17多选题3分法家重视法制建设,这是因为“法”具有如下两个特色BDA. 平均性B. 公正性C. 欺骗性D. 强制性18多选题3分秦帝国的崩溃,与下列哪两种因素有直接关系ADA. 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导致政局不稳B. 重农抑商C. 官员腐败D. 刑法苛刻,民不聊生19多选题2分秦统一中国以后,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人物是BCA. 姚贾B. 秦始皇C. 李斯D. 吕不韦20多选题2分关于法家思想的特点,下面哪两种说法符合实情ABA. 法家注重个人利益B. 法家注重法律约束C. 法家注重道德建设D. 法家注重人格培养21多选题1分在下面的主张中,哪两种与法家的主张相合BDA. 兼爱天下B. 一断于法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2多选题1分法家思想的两个鲜明特色是:ADA. 奖惩严明B. 教育为主C. 反对战争D. 富国强兵23多选题3分秦采用法家的策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这两种后果是:ACA. 兼并诸侯,统一中国B. 秦帝国长治久安C. 秦帝国迅速崩溃D. 孕育了儒家思想1单选题1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学产生于CA. 春秋早期B. 西周时期C. 春秋末期D. 战国早期2单选题1分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他的人性论主张是BA. 人性险恶B. 人性相近C. 人性食色D. 人性善良3单选题1分儒家学派中最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哪一位人物C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董子4单选题1分关于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性论,下面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CA.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B. 荀子论性恶,宣扬化性起伪C. 韩非论性恶,宣扬化性起伪D. 孟子讲性善,言必称尧舜5单选题2分春秋时期,士阶层应该掌握六种技能,是为“六艺”;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就包括这“六艺”,具体内容是AA. 礼、乐、射、御、书、数B. 礼、乐、诗、书、射、术C. 琴、棋、书、画、骑、射D. 诗、书、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6单选题2分仁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哪一个选项对儒家仁学的概括最全面AA. 以上说法之和B. 孝悌被认为是仁义的根本C. 仁的内容很广,凡是美好的品德都包括在内D. 儒家的仁学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学说7单选题2分儒家非常重视礼节;学生拜孔子为师,应该准备BA. 乡射礼B. 束修之礼C. 相见礼D. 燕礼8单选题3分先秦儒家重视礼制,礼制是对社会人群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礼制的特色是DA. 等级主义,封建主义B. 平等主义,理想主义C. 繁文缛节,限制自由D. 既有差别,又有限度9单选题3分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按照这一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待邻家老人的态度应该是BA. 像赡养自己的父母一样赡养他们B. 在赡养好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邻家老人C. 他们有自己的儿女,没有必要为他们担心D. 他们老是他们自己的事,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10单选题3分“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下面哪一个选项与“中庸之道”最接近BA. 上下级之间是平等关系,不存在尊卑贵贱B. 上下级之间是工作关系,彼此间相互协调C. 上下级之间是利益关系,彼此都是为自己D. 上下级之间是毫无关系,彼此间各行其是11单选题1分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学是AA. 以人为焦点的政治学说B. 弱肉强食学说C. 以物为焦点的政治学说D. 长生久视学说12多选题1分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BDA. 老子B. 孟子C. 韩非子D. 荀子13多选题2分关于孔子的人性论,表述正确的两个选项是CDA.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善B.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恶C. 后天环境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品格差异D. 人与人之间先天的道德差异很小14多选题3分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他认为AB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B. 仁义礼智根于心C. 人们应该“化性起伪”D. 人的善良是后天学习得来的15多选题3分荀子宣扬人性恶,符合性恶论的两个选项是ABA. 因为人性恶,所以必须“化性起伪”B. 人有生理需求,所以彼此之间厮杀争夺C. 人有生理需求,所以没有教育的意义D. 人性无法改变,所以教育没有意义16多选题3分荀子·劝学专门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属于该篇的两个选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D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7多选题2分先秦儒家主张政府应该实施仁政,所谓“仁政”是指哪两项BC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 官员应该成为道德楷模和表率C. 为政以德,在政治中先德后刑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8多选题3分礼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依照儒家礼学的精神,下面哪两个选项不能接受ACA. 礼是赋予少数人特权B. 礼是权利与约束的结合C. 礼是上一级压迫下一级D. 没有礼就没有社会秩序与和谐19多选题3分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以礼为核心;礼的功能反映在哪两个方面BCA. 没有礼制就没有平等B. 没有礼制就没有秩序C. 没有礼制就没有效率D. 没有礼制就没有社会20多选题3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合理,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儒家学说中,中庸之道与哪两种思考直接相关ACA. 政治的功能是维护人际和谐B. 政治的功能是实现国家富强C. 要人际和谐就不能不讲人情D. 要国家富强就不能不讲法律1单选题1分在战国早期,“兼爱”学说流行一时;这是哪个学派的主张DA. 儒家B. 杨朱学派C. 庄子学派D. 墨家2单选题1分在战国时代,有一位思想家宣称“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位思想家是:CA. 韩非子B. 商鞅C. 杨朱D. 庄子3单选题2分“爱”是战国思想的主题之一;哪一派的思想家认为“爱”是主观的,因而是靠不住的AA. 法家B. 名家C. 墨家D. 儒家4单选题2分杨朱学派乃战国诸子之一;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杨朱学派的思想DA. 今朝有酒今朝醉B. 吃遍天下美食C. 追逐女色D. 勤俭持家5单选题2分在战国时代,墨家学说代表着社会下层的愿望;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墨家的思想AA. 爱自己的父母胜过别人父母B. 贵族要节制自己的欲望C. 要像大禹那样辛勤工作D. 亲人去世之后应该薄葬6单选题2分名家是战国时代研究语言逻辑的学派,与墨家的经验逻辑不同;下列哪个命题不属于名家DA. 白马非马B. 卵有毛C. 龟长于蛇D. 白马是马7单选题2分法家反对徇私枉法;下列哪一种观点不属于法家思想DA. 朋友犯罪,应向官府举报B. 父亲犯罪,儿子应该检举C. 政治家应该用法律约束人民D. 在法律实践中应该考虑人情8单选题1分白马是否马这是战国时期争论的学术命题之一;“白马非马”是谁的观点AA. 公孙龙B. 孔子C. 商鞅D. 墨子9多选题1分墨家政治学说是一个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下列哪两个选项符合墨子学说BCA. 自己的国家攻打别的国家,坚决支持B. 自己的国家攻打别的国家,坚决反对C. 自己的孩子挨饿,别人的孩子也挨饿,应该同样地关照D. 自己的孩子挨饿,别人的孩子也挨饿,只自己的孩子10多选题3分阅读下列诗词,分析哪些诗词与杨朱的思想比较接近CD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1多选题3分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学经典之一;下列哪两种战法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背道而驰CDA.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 声东击西,神出鬼没C. 包围敌人,全部歼灭D. 打持久战,以战养战12多选题3分根据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下面哪两个选项比较恰当CDA. 在战争中应该坚持仁义B. 军事将领必须诚信用兵C. 在战争中不能恪守仁义D. 军事将领必须足智多谋13多选题2分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下列哪两个选项不符合墨家思想BCA. 有钱人应该节俭助人。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解析)江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九省联考江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英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9000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如河南关家遗址的此类遗存,陶器出土最多,罐、钵等器形常见,形制如图1、图2等。
这显示裴李岗文化( )图1绳纹陶角把罐图2红褐陶三足钵A.以彩陶普遍制作为特征B.进入了文明社会C.是史前中原代表性文化D.发展出龙山文化2.《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彊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
这表明( )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3.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
这些现象表明(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4.清人焦循指出:“紫阳(朱熹)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
”这里的“君子”“小人”的主要差别在于( )A.社会身份B.私人财富C.个人品德D.家族声望5.晚明时期的役银征收,江南地区“全以田粮起派,而但以丁银助之”,江北地区“惟论丁起差,间有以田粮协带者”。
从“崇礼”到“诡道”
从“崇礼”到“诡道”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阶段,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军事领域也有显著的反映,主要表现为作战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由“崇尚军礼”转变为推崇“诡诈之道”。
春秋中期以前的战争中,作战双方遵从“军礼”,遵循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规范,春秋末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战乱不息,礼崩乐坏,“诡道”逐渐登上战争舞台,进而演变成为战争领域的主导思想。
春秋时期战争中的“军礼”,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在保留西周时军礼的部分形式和精神下逐渐衰落。
春秋时战争指导思想出现由“崇尚军礼”到“推崇诡道”的转变,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
春秋至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
与此同时,神权政治衰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诸多因素共同导致“军礼”淡出历史舞台,而“诡道”成为战争主角。
2020年邯郸市汉光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邯郸市汉光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
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
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
《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
《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
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
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
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
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
历史专项系列 — 百家争鸣-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百家争鸣(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共4小题)1.(2019秋•平山区校级期末)下列属于墨子思想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B.“兼爱”、“非攻”“尚贤”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2.(2019秋•海淀区期末)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2019秋•怀柔区期末)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制天命而用之”C.“为无为,则无不治”D.“刑过不避大臣”4.(2019秋•东城区期末)下方材料来自《汉书•艺文志》,它描述的是()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愿殊方。
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A.井田制瓦解B.百家争鸣C.秦完成统一D.休养生息二.解答题(共3小题)5.(2013•顺义区一模)北京园艺博览会园博会的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列举战国时期论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6.(2013•怀柔区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墨子》材料四: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请回答:(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荀子:《君道》全文阅读
【导语】有乱君,⽆乱国;有治⼈,⽆治法,羿之法⾮亡也,⽽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类不能⾃⾏;得其⼈则存,失其⼈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则法虽省,⾜以遍矣;⽆君⼦,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急得其⼈,⽽闇主急得其埶。
急得其⼈,则⾝佚⽽国治,功⼤⽽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急得其埶,则⾝劳⽽国乱,功废⽽名辱,社稷必危。
故君⼈者,劳于索之,⽽休于使之。
书⽈:“惟⽂王敬忌,⼀⼈以择。
”此之谓也。
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下百吏诞诈之⼈乘是⽽后欺。
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下百吏乘是⽽后偏。
衡⽯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覆倾,则⾂下百吏乘是⽽后险。
⽃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上好贪利,则⾂下百吏乘是⽽后丰取刻与,以⽆度取于民。
故械数者,治之流也,⾮治之原也;君⼦者,治之原也。
官⼈守数,君⼦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贪利之⼼,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谨于⾂⼦矣。
如是则虽在⼩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信,不待探筹投钩⽽公,不待冲⽯称县⽽平,不待⽃斛敦概⽽啧。
故赏不⽤⽽民劝,罚不⽤⽽民服,有司不劳⽽事治,政令不烦⽽俗美。
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劝上之事,⽽安乐之矣。
故借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固,兵刃不待陵⽽劲,敌国不待服⽽诎,四海之民不待令⽽⼀,夫是之谓⾄平。
诗⽈:“王犹允塞,徐⽅既来。
”此之谓也。
请问为⼈君?⽈:以礼分施,均遍⽽不偏。
请问为⼈⾂?⽈:以礼侍君,忠顺⽽不懈。
请问为⼈⽗?⽈:宽惠⽽有礼。
请问为⼈⼦?⽈:敬爱⽽致⽂。
请问为⼈兄?⽈:慈爱⽽见友。
请问为⼈弟?⽈:敬诎⽽不苟。
请问为⼈夫?⽈:致功⽽不流,致临⽽有辨。
请问为⼈妻?⽈: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礼则恐惧⽽⾃竦也。
此道也,偏⽴⽽乱,俱⽴⽽治,其⾜以稽矣。
高中历史《改革史单项选择竞赛50题》
• 49. 在中国近代,建立新式学堂并创新社会 教育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A. 顽固派 B.洋务派 B C.早期维新派 D.革命派 • 50.19世纪中后期,德、日、俄、美四国经 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是:①扫除阻碍资本主 义发展的旧制度或封建割据状态,形成国内 统一市场 ②国内资源丰富 ③积极采用工业 革命的科技成果 ④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 A.①②③ B.①③④ B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4.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的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 C.废井田开阡陌 D.实行什伍连坐法 • 5.商鞅遭遇迫害后逃到一家客栈,客栈主人不敢收留, 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 要连坐的”,商鞅只得出逃魏国,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 说明: B A.商鞅变法不得人心 B.商鞅之法已深入人心 C.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 D.商鞅因变法而身败名裂 • 6.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争霸战争 B.社会革命 C C.地主阶级的变法 D.国家统一
• 1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 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D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发制度 • 17.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 B.生活习惯 A C.言行举止 D.饮食穿着 • 18.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
• 40.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 新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①帝国主义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 A.①② B. ①②④ C.②③ D. ②④ • 41.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 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 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 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B A.“废藩置县” B.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D 42.俄国农奴制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质 上反映了 A.农奴主与农奴的矛盾 B.农奴主与商人贵族的矛盾 C.农奴与资本家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儒 、 、 等其他 诸子 不 同 , 墨 道 法家 是先有 实 际的 君 主真 有 其 “ ” 势 。尽 管 君 主 之 安 全 是 其 治 国 之 前
政 治革新 运 动 , 才有较 为 系统 的理论 出现 。既然 是 提 , 光有 君 主之安全 还不 足 以治 国。韩非 在这 个方 后 但 政治 革新 运 动 , 自然要 得 到 国君 的支 持才有 推行 之 面对 “ ” 那 势 理论作 了很 大 的推 进 。
以先秦 士阶层“ 得君行道” 观念为视角
李启 成
(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7 ) 0 8 1
【 内容摘 要】 东周以降 , 乐坏 , 、 礼崩 君 师分 离, 士阶层 出现 ,得 君行道” 念随之产 生。孔 、 “ 观 孟认定 道尊 于势, 能得 不
君, 则以明道 自 , 即为赋予礼 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 , 显其仁 心, 治道 之重 心在 礼。战 国中晚期 , 势” 任 道 彰 其 “ 观念 勃
此 ,势 ” “ 尊于 “ ”自有其 逻 辑 上 的必 然 。战 国 中晚 到 , 也是 一种假 相 , 背 后 的 实质 仍 是 双 方 在追 求 道 那 其
期 时势 之 演 变 , 六 国诸 侯 , 异 谷 别 , 绝 山 隔 , “ 貉 水 各 利益 最 大 化 , 谓 “ 下 一 日百 战 ” 所 上 ∞是 也 。对 握 有
更助 成 了法家这 种 注重现 实之学 说得 势 。所 以 , 有学
四、 家“ 君” 念下 的“ 治” 想 法 得 观 法 思
在 苟子那 里 , 力 图在 “ 君 ” “ 道 ” 问 维 者 富有洞 见 地 指 出 , 一 时 期 之 政 治 思 想 , 以法 家 还 得 和 行 之 这 “
思 想主体 而 言 , 一 转 变之 最 终 完成 , 法 家 学 派及 慎 到重点是 在 论 述 君 主 之 “ ” 这 是 势 的重 要 性 和 特 征 , 但
其思想 主导 下 的结 果 。 ( ) 家所主 张的“ 尊 于“ ” 一 法 势” 道
对君 主如 何 用 “ ” 势 以治 国则 谈 得 不 够 。也 就 是 说 ,
编者按 : 版面所 限, 刊将该文分为上 、 本 下两部分在 2 1 02年第 4期和 2 1 0 2年第 5期连续发表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1 JD 0 8 的阶段性成果 。 《 ( 0Z 0 2 ) 作者简介 : 李启成 (9 4一) 男 , 17 , 重庆人 , 法学博士 ,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 中国法律史。
权 力 , 为 专制权 力 的帮 凶和辩 护者 。如果说 这 时 已 想 , 成 不过是 各为 一种 旁流 而 已。 ”
呈 现 出此一 演变趋 势 , 到韩 非 及 其所 处 时代 , 成 为 则
在早 、 中期 的法 家思想 里 , 君 主之 “ ” 有经 对 势 既
士阶层 压倒 性 的抉 择 。与此 相应 , 会 治理 的规范 也 验层 面上 的深刻 体 认 , 社 亦有 理论 上 的阐 发 , 尤其 是 慎 完 全从礼 、 并存 到绝 对 排 斥 礼 的 “ 法 以法 为 治 ” 。从 到 的相 关论 述 , 是把 “ ”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高 度 。 更 势 提
持 一种脆 弱 的平衡 ; 在 荀 子 同时甚 至 之 前 , 但 即有诸 思想 为主 流 , 以兵 家 思 想 为辅 流 , 、 、 三家 思 而 儒 道 墨 多 “ ” 价 值 的 天平 放 在 “ 君 ” , 致 学 术 迎合 想在 当世虽 也是 显 学 , 只是 逆 流 , 家 和 阴 阳 家思 士 将 得 上 导 但 名
兴, 尊君 思想张扬 , 荀子在“ 与“ 之 间游移 , 道” 势” 因要 尊君 , 遂将礼 外在规 范化 , 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 , 为 成
思想界主流 的法家, 尊君推到 空前 高度 , 将 因得君之切 而牺牲 了行道之 实 ; 因尊君而 尚法 , 法治沦为君主 “ 其 治”臣下
和 人 民 的工 具 。先 秦 时期 , 阶层 从 强调 “ 道 ” 渐 转 向 “ 君 ” 与 治 道从 “ 礼 ” 尚 法 ” 演 变 大 体 一 致 。 士 行 逐 得 , 重 向“ 之
的前提下 “ 行道 ” 离 开 了 “ , 得君 ” “ 道 ”自是 空谈 。 法 , ,行 断定君 臣关 系本 质 上是 一 种 利 害关 系 , 家所 肯 儒
换 言之 , 没有 “ 得君 ” “ 道 ” 身 不具 独立 价值 。如 定 的君 臣之 间的伦 理关 系 , 韩 非 看来 , ,行 本 在 即便 观察 得
可 能 。因此 , 诸侯 国君 的 “ ”自然就 具 有首 要 地 位 , 势
韩非 在荀 子性恶 论 的基础 上 , 定人 之本性 完全 认
法 家借助 君 主 的 力 量 进 行 革新 , 际 上 是 在 “ 君 ” 在 于其 自为心 。秉 承 法家 将 人 分 为君 、 、 实 得 臣 民的 三分
【 键 词】 关 士阶层
得君行道
礼治
法治
【 中图分 类号】 F9 D 02
【 文献标识码 】 A
+ ”— ”— ”—卜 ”— ”+ ”+ 卜 +- ・ — 卜 ”+ “—卜 “— - 卜
一
( 上期 ) 续
治其境 内 , 守其 分地 , 其权 柄 , 其政 令 , 握 擅 下无方 伯 , 上无 天子 , 力征 争取 , 胜者 为右 ” ( 淮 南子 ・ 略》 ,《 要 )
第 5期 21 0 2年 1 0月
政 法 论
Zh n a L n Co g egF u n
NO 5 . Oc .1 2 2 t 0, 01
【 文章编号】0 2 -24 2 1 )5_3 _0 10-6 7 (02 O_0 6_6 -
自崇 礼 到重 法 术( )
— —